淺談中醫辨證治療呃逆_第1頁
淺談中醫辨證治療呃逆_第2頁
淺談中醫辨證治療呃逆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中醫辨證治療呃逆         【摘要】目的  討論中醫辨證治療呃逆。方法  根據診斷對患者進行辨證治療。結論  呃逆的治法,降氣止呃,理氣和胃為主。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挾痰濕者,化痰除濕;并水飲者,攻逐水邪;兼氣郁者,順氣解郁。 【關鍵詞】中醫 辨證治療 呃逆     呃逆的治法,降氣止呃,理氣和胃為主。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挾痰濕者,化痰除濕;并水飲

2、者,攻逐水邪;兼氣郁者,順氣解郁。明張景岳曰:“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而逆者,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愈。”若輕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氣順則已,本不必治。唯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之氣有大虧竭而然。然實呃不難治,而為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景岳全書呃逆),說明審證求因,注意“元氣敗竭”之癥,實際實用,很有建樹。     辨證論治     1.胃寒     主癥:呃逆,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長,精神

3、不振,胃寒肢冷,時胸脅悶張。脈沉緊,或弦緊,舌質青,苔白。     證析:此為胃寒,食欲停聚所引起。胃寒,寒邪阻遏。胃失和降,氣逆作呃。胃寒,食積不化,則胃脘冷痛,食欲不振。胃寒累脾,脾運不健,則二便不調,便溏尿清;胃寒不能消谷,水谷精微不能榮養腦神,則精神不振;胃寒陽氣不運,則肢冷身寒。     脈舌征也是胃寒氣逆之象。     治則:溫中散寒,降逆止呃。     處方:丁香散(古今醫統大全)加吳茱萸、黃連(少量)、蒼術、佛手。六君子

4、湯(婦人良方)加木香、砂仁、藿香、防風。     針灸:中脘、膻中、足三里、公孫、內關;或脾俞、至陽、胃俞、陰陵泉、三陰交。     手法:平臥,或俯臥。放松形神,調勻呼吸。補法進針,得氣后導引入靜(意守足三里或三陰交),留針半時,出針。可灸,取穴中脘、足三里,回旋灸,或雀啄灸,每穴510分鐘。     2.胃熱     主癥:呃逆,脘腹熱痛,或胃中灼熱,食欲不振,喜冷渴飲,便秘尿赤。面紅身熱,口干口臭,煩熱不安。脈滑數,或滑實,舌紅,

5、苔黃膩,或黃燥。     證析:此為胃熱,氣逆上沖所引起。胃熱化火化燥,上沖動膈,癥見呃聲連作。胃熱灼津,絡傷津損,則胃脘痛、灼熱、口干。胃熱累及全身,則面紅身熱,煩熱不安,口臭口澀。 脈舌征也是胃熱,氣郁上沖之象。     治則:清胃瀉熱,降逆止嘔。     處方:竹葉石膏湯(傷寒論)去人參加黃連、黃芩、梔子。小承氣湯(傷寒論)加白芍、黃芩、竹茹。     針灸:上脘、天樞、合谷、間使、陷谷、足三里;或至陽、肝俞、胃俞、膈俞、陰陵泉、

6、三陰交。     手法:平臥,或俯臥。放松形神,調勻呼吸。瀉法進針,得氣后導引入靜(意守陷谷,或三陰交)。留針半時,出針。     3.氣郁氣滯     主癥:呃逆,頭昏頭暈,煩躁不安,脘腹脹痛,或脹滿不適。口干口苦,嘔逆吐酸,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眠少夢多。脈弦緊,或弦勁,舌紅絳,苔白或干。     證析:此為氣滯,氣郁化火所引起。胃氣郁滯,化火沖擊膈間,則癥風呃逆,嘔吐吞酸。胃氣郁而化火,灼傷胃絡,則癥見胃痛腹脹。火邪傷津,津不上承,

7、則癥見口干口苦。火邪傷胃,傳導失和,則癥見食欲不振,大便不爽。              脈舌征也是氣滯氣郁之象。     治則:理氣化郁,和胃止呃。     處方:丹參飲(時方歌括)加佛手、川楝、石斛。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加石斛。     針灸:期門、中脘、足三里、內關、天樞;或肝俞、脾俞、胃俞、陰陵泉、承山。    

8、60;手法:平臥,或俯臥。放松形神,調勻呼吸。瀉法進針,得氣后導引入靜(意守中院,或胃俞)。留針半時,出針。     4.中氣下陷     主癥:呃逆聲低不暢,精神不振,頭昏無力,面少無華,氣短不續,脘腹不適,泛吐清水,食少便溏,尿少或清,手足厥冷。脈沉細,或沉弱,舌淡,苔白。     證析:此為中氣下陷,胃陽不振所引起。胃陽不足,運化無力,虛陽浮越,上沖動膈,則呃逆,呃聲不暢。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則神少面白,頭昏無力。陽虛,不能溫煦胃氣,則氣短,脘腹不適。胃虛累脾,脾氣不運

9、,則吐清水,食少便溏,手足冷。     脈舌征也是中氣不足,胃陽虛損之象。     治則:補中益氣,溫胃止呃。     處方:桂姜苓半湯(驗方)加人參、砂仁、補骨脂、升麻、白術、防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針灸:下脘、天樞、關元、足三里、內關;或脾俞、腎俞、委中、陰陵泉、三陰交、承山。     手法:平臥,或俯臥。放松形神,調勻呼吸。補法進針,得氣后導引入靜(意守關元,或腎俞)。留針半時

10、,出針。可灸,取下脘、關元、足三里,回旋灸,10分鐘左右。     5.胃陰不足     主癥:呃逆,面紅或熱,煩躁烘熱,唇燥舌干,口干口渴,飲少或不欲飲,手足心熱,食后脘痞,便結或不爽。脈細數,或弦數,舌紅或絳,苔少,或苔少無津,或無苔。     證析:此為胃陰虛,內熱甚所引起。胃陰不足,陰虛則內熱,內熱灼傷胃絡,或氣機不暢,上不能宣,下不可通,逆而動膈,則呃逆腹痛。胃熱灼津,津少則口干、便秘。內熱甚,虛火上炎,則見面紅、唇燥、煩熱,手足心熱。   &#

11、160; 脈舌征也是胃熱傷津,陰津虧損之象。     治則:滋陰清熱,益胃生津。     處方:益胃湯(溫病條辨)去冰糖,加女貞子、白芍、炙龜板、竹茹。升陷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加沙參、麥冬、石斛、黃芩。     針灸:巨厥、大椎、足三里、復溜、太溪;或肝俞、胃俞、陰陵泉、三陰交、大鐘。     手法:平臥,或俯臥。放松形神,調勻呼吸。補法進針,得氣后導引入靜(意守復溜,或三陰交)。留針半時,出針。  參 考 文 獻 1陳豫,劉翠清.隔姜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