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證辨證論治之我見(一)_第1頁
疳證辨證論治之我見(一)_第2頁
疳證辨證論治之我見(一)_第3頁
疳證辨證論治之我見(一)_第4頁
疳證辨證論治之我見(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疳證辨證論治之我見(一)    【摘要】 “疳者甘也”,是言其病因和病機,指小兒恣食肥甘厚膩,形成積滯,積久生熱,熱耗陰液,日久成疳的病機。疳證為兒科四大要證之一,本文從疳證的含義、臨床表現、診斷、病因、病機進行闡述,對疳證進行辨證論治。 【關鍵詞】 疾病/中醫藥療法; 兒童; 疳證; 辨證論治; 病機; 證侯; 治法疳證的病名,首見于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蒸盛過傷,內則變為疳,食人五臟”,“久蒸不除,多變成疳”。兒科著作中顱囪經中已有疳證的記載。古代醫家對疳證十分重視,視為惡候,列為兒科四大要證之一。疳證經恰當治療,絕大多數患兒均可治愈,

2、僅少數重癥或有嚴重兼癥者,預后較差。若遷延日久,治療不當對兒童身體健康危害較大,甚至危及生命。解放后,隨著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和醫療保健事業的深入開展,疳證的發病率已明顯下降,特別是重癥患兒顯著減少。但是,輕癥患兒并不少見。因此,重視疳證的防治仍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 疳證的含義“疳者甘也”,是言其病因和病機,是指小兒恣食肥甘厚膩,形成積滯,積久生熱,熱耗陰液,日久成疳的病機;“疳者干也”,是言其病機和癥狀,是指厭食日久、久吐久瀉等多種疾病,導致陰液受損而干涸的病機,并出現形體干瘦的臨床癥狀。2 疳證的臨床表現臨床以形體消瘦,面黃發枯,精神萎靡或煩躁,飲食異常為特征。疳證發病無明顯季節性,5歲

3、以下小兒多見。病久則易合并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3 疳證的診斷3.1 形體消瘦:體質量低于中位數減兩個標準差,腹壁皮褶厚度0.8 cm。3.2 體質量低下:低于中位數減兩個標準差。3.3 毛發干枯。3.4 面色萎黃。4 疳證的病因、病機4.1 疳證的病因 疳證,是由于積滯、厭食、久吐、久瀉等多種疾病的進一步發展,使脾胃受損加重,氣液耗傷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病證。或由于長期過用苦寒攻伐、峻下等藥物,耗損陰液而形成。4.2 疳證的病機 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高度闡明了疳證的病機。概括而言“疳證是由于積滯,厭食,久吐、久瀉等疾病久治未愈;或長期過用苦寒攻伐、

4、峻下之品,日久損傷了脾胃之陰,而形成疳證。”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因脾胃受損程度不一,病程長短有別,病情輕重差異懸殊。脾胃陰液受損之初,肌膚失榮不著者,為病情輕淺,若病情進一步發展或失于調治,脾胃日漸衰敗,津液消亡,氣血耗傷,元氣衰憊者,則導致干疳。若脾虛失攝,血不歸經,溢出脈外者,則可見皮膚紫斑瘀點及各種出血證候。重者脾氣衰敗,元氣耗竭,直至陰陽離決而卒然死亡。厭食轉疳:小兒厭食日久,營養不足,津液大損,虛熱內生,形體日漸羸瘦,轉成疳氣。它病轉疳:因小兒患久吐久瀉等疾病,致使津液受損,形成疳氣。積久成疳:小兒傷乳、傷食若不能合理調治,則轉成積滯。進一步遷延失治,積熱內生,耗損津液,形體日漸羸

5、瘦,轉化成疳積。蟲積成疳:臨床最常見的是蛔蟲等寄生蟲久居腸中,吸食人體陰津血液等營養,導致陰津受損,虛熱內生,形體日漸消瘦,轉成疳積(蛔疳)。氣液大傷:疳氣和疳積若久治不愈,脾胃日虧,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導致氣液大損,陰血匱乏,難以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身體日漸羸瘦,形成干疳。干疳重者脾氣衰敗,陰液敗亡,陰陽離決,可致卒然死亡。脾病及肺:脾病及肺,肺陰受損,陰虛生內熱,出現咳喘、潮熱者,稱為“肺疳”;同時由于土不生金,肺氣受損,衛外不固,易于外感。脾病及心:脾病及心,心陰受損,導致心火亢盛,心火上炎,而見口舌生瘡者,稱為“心疳”,又稱“口疳”。脾病及肝:脾病及肝,肝之陰血不足,不

6、能上榮于目,目失所養,則視物不清,夜盲目翳者,謂之“肝疳”,又稱“眼疳”。脾病及腎:脾病及腎,腎之陰精不足,陰損及陽,陰陽兩虧,骨失所養,久則骨骼畸形,稱為“腎疳”,又稱“骨疳”。陰損及陽:脾虛日重,陰津大虧,陰損及陽,陽虛水泛,全身浮腫,稱為“疳腫脹”。5 辨證論治5.1 辨證要點 主要辨清常證與兼證,常證分為疳氣、疳積、干疳三種證候。兼證分肺疳、心疳、眼疳、腎疳與疳腫脹。若皮膚紫癜者,為疳證之惡候,提示氣血大衰,血絡不固;若出現神萎息微,杳不思納者,為陰竭陽脫的危候,將有陰陽離決之變,須特別引起重視。5.2 治療原則:養陰生津,理脾消疳。5.3 分證論治(1)疳氣證候表現:形體消瘦,面色少

7、華,毛發稀疏,食欲不振,精神不振,心煩起急,舌瘦而淡,苔薄白或花剝,脈細,指紋青淡。證候分析:本證多由于厭食日久,久吐久瀉等消耗性疾病耗傷脾胃陰液轉化而來。故形體消瘦,面色少華,毛發稀疏,食欲不振,精神欠振;脾虛則可導致肝木亢盛,故見情緒激動,易發脾氣;舌瘦而淡,苔薄白或花剝,脈細,指紋青淡為脾胃陰液受損之象。治法:養胃生津,理脾消疳。方劑:白術散加減。小兒藥證直訣。第5版教材、新世紀教材、21世紀教材中醫兒科學等選用資生健脾丸。方解:人參、白茯苓、白術、甘草為四君子湯,具有健脾益氣之功共為君;葛根生津止渴為臣;藿香葉、木香芳香理氣,使其補而不膩。全方共奏健脾強胃,生津消疳之效。加減:納差明顯

8、者,加香稻芽開胃進食;陰津受損明顯者,加沙參、麥冬清養胃陰;有虛熱者,加銀柴胡,胡黃連清虛熱。(2)疳積證候表現:形體明顯消瘦,肚腹膨脹,甚則青筋暴露,面色萎黃無華,毛發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煩躁激動,睡眠不寧,或伴動作異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膩,脈細數。證候分析:本證多由積滯發展而來,積滯內停,壅滯氣機,阻滯腸胃,或夾有蟲積,導致脾胃為病,屬于虛實夾雜證候。病久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故食欲不振,發稀結穗,形瘦面色無華;胃有伏熱,脾失健運則能食不充形骸;心肝之火內擾故夜寐不寧,脾氣急躁;積滯于中,絡脈瘀阻,故腹膨如鼓,青筋暴露;舌淡,苔薄膩,脈細數均為脾虛夾積之象。治法:導滯祛積

9、,理脾消疳。方劑:消疳理脾湯加減。醫宗金鑒。第5版教材中醫兒科學選用疳積散,新世紀教材、21世紀教材中醫兒科學選用肥兒丸。方解:麥芽、神曲消食導滯為君;三棱、莪術消積祛痞為臣;青皮、陳皮理氣祛滯為佐;蕪荑、檳榔、使君子肉殺蟲消積為佐;蘆薈清肝熱,川黃連消積熱,胡黃連退虛熱皆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引藥直達脾胃為使藥。全方共奏消食祛積,理氣祛滯,殺蟲,清熱之功效。但是,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衛生條件的改善,由蛔蟲引起的疳證十分罕見,故臨證之時,殺蟲之藥往往去之不用。加減:脾虛明顯者,加蒼術,白術,茯苓健脾消積;陰虛突出者,加麥冬、沙參、石斛清養胃陰。(3)干疳證候表現:極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

10、膚干癟起皺,大肉已脫,皮包骨頭,精神萎靡,目無光彩,啼哭無力,毛發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干或清稀,時有低熱,口唇干燥,舌紅嫩,苔少,脈沉細。證候分析:干疳為疳之重證,多進入病證后期,氣血俱虛,脾胃衰敗階段。氣陰衰竭,氣血精化源欲絕,無以滋養肌肉,故形體極度消瘦,毛發枯焦,腹凹如舟;脾虛氣衰,故精神萎靡,目無光彩,啼哭無力;脾陽極虛,故飲食懶進,大便稀溏。治法:補益氣血,理脾消疳。方劑:八珍湯加減。正體類要。方解:本方由四君子湯、四物湯合方組成。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兩方合一,氣血雙補。加減:脾腎陽衰者,去白術,加附片、炮姜溫補脾腎;口舌干燥,汗多氣短,苔光者,加烏梅、石斛酸甘化陰;

11、若出現面色白光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的厥脫之象,應給予獨參湯或參附龍牡救逆湯合生脈散口服以回陽救逆固脫,并及時配合西醫搶救。(1)眼疳證候表現:初起夜盲,入暮暗處視物不清,甚或眼角干澀,畏光羞明,黑睛混濁,白睛生翳,眼癢澀赤爛胞腫痛。證候分析:本證常見于因維生素A缺乏導致的干眼病患兒。脾病及肝,耗損精血,致使肝陰不足,不能上營于目,故眼角干澀,白睛生翳,視物不清;肝陰不足,肝火上攻,則眼癢澀赤爛胞腫痛。治法:養肝明目,理脾消疳。方劑:瀉肝散加減。醫宗金鑒。第5版教材、新世紀教材中醫兒科學選用石斛夜光丸,21世紀教材中醫兒科學選用參苓白術散合石斛夜光丸。方解:四物湯養肝血,滋肝陰,以達滋肝明目之

12、目的,并以生地黃易熟地黃,避免滋膩而又養血涼血以醫眼瘡共為君藥;龍膽草入肝經,瀉肝火,清肝明目為佐藥;連翹清郁火;梔子通利三焦;大黃瀉火通便;生甘草、燈心草導赤利尿共為佐藥;羌活、防風散風明目,引藥直達于目睛為佐、使之藥。全方共奏養陰血,瀉肝火,清熱明目,退翳消瘡之功效。加減:眼睛干澀明顯、視物不清者,可加枸杞;白睛生翳明顯者,可加菊花、木賊草、密蒙花。(2)口疳證候表現:口舌生瘡,口腔糜爛,穢臭難聞,面赤唇紅,煩躁哭鬧,驚悸不安,舌質紅,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指紋淡紫。證候分析:脾病及心,心陰不足。心火上炎,熏蒸口舌,故口舌生瘡,口腔糜爛;熱擾心神,故煩躁易哭,驚悸不安;舌質紅,苔薄黃或少苔

13、,脈細數,指紋淡紫,均為心陰不足,心火上炎之象。治法:清心瀉火,理脾消疳。方劑:瀉心導赤散加減。醫宗金鑒。21世紀教材中醫兒科學選用參苓白術散合瀉心導赤散。方解:瀉心導赤散中,生地養心陰而涼血為君藥;黃連瀉心火為臣藥;木通瀉火通淋;燈心草利小便瀉心火,二者共為佐藥;生甘草梢利尿瀉火而又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心陰,降心火,治療口疳之效。加減:心煩不安加連翹;心火過盛,口干欲飲加生石膏、蘆根、天花粉;小便短黃明顯者加車前子、茯苓、滑石。(3)疳腫脹證候表現:顏面四肢浮腫,甚則全身浮腫,面色無華,小便短少,四肢欠溫,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緩,指紋隱伏不顯。證候分析:本證多由脾腎陽虛,氣化失常所致。疳證日

14、久,脾病及腎,氣不化水,水濕溢于肌膚,故顏面四肢浮腫,甚則全身浮腫,小便短少;脾腎陽虛,故面色無華,四肢欠溫,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緩,指紋隱伏不顯均為脾腎陽虛之象。治法:溫陽利水,理脾消疳。方劑:真武湯加減傷寒論。第5版教材中醫兒科學選用五苓散,21世紀教材中醫兒科學選用參苓白術散合真武湯,新世紀教材中醫兒科學選用方劑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方解:附子溫補脾腎之陽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為臣藥;白芍養陰柔肝為佐藥;生姜溫中宣散水氣以消腫為佐使藥。加減:水腫明顯,予五苓散和五皮飲加減;水腫明顯伴有小便清,夜尿多,予金匱腎氣丸加減。6 文獻選錄小兒藥證直訣·虛羸、腹中有癖、諸疳弄舌云:“初病津液少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