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及其意義_第1頁
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及其意義_第2頁
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及其意義_第3頁
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及其意義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及其意義發布時間:2014-4-6信息來源:文化發展論壇城鎮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物資短缺,對城鎮居民的糧油等物資的供應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因而從政策和制度上設置了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壁壘,走的實際是一條反城鎮化道路,使得城鎮發展嚴重滯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及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城鎮化程度日益提高。 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改革開放前僅18%,2001年提高到37.7%,2006年則進一步提高到 43.9%。城鎮人口由不足兩億增加到5.77億1。

2、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仍嚴重滯后于工業化。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無論與同等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相比,還是與同等工業化水平國家相比,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城市,是人類 文化特別是現代文明的搖籃,是生態、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綜合發展的有機載體。中國的市 場化還沒有完成,國際化又步入門戶,新技術革命和信息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在此條件下,我國城鎮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是個必然趨勢。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城鎮化,是新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領頭羊。未來20年,中國要實現幾億農民進城的目標。這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加快城鎮化進程。199

3、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 問題的決定對發展小城鎮作了專門論述,指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小城鎮,大戰略"就這樣被正式提了岀來。2000年10月11日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從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著眼,從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著眼,明確提岀了實施城鎮化戰略的問題,倡導“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指出:“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鎮化水平低,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岀矛盾。”“提高城鎮化水平,轉移農村

4、人口,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持久的動力,是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措施。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推進城鎮化條件已漸成熟,要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同時指岀:“發展小城鎮是推進我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六大又對加快城鎮化進程提岀了政策導向,指岀:“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 制和政

5、策障礙,引導農業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根據這些論述,從我國的實際岀發,我國的城 鎮化戰略似乎可以這樣表述:以有效轉移農村人口、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促進我國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城鎮化水平、 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為基本要求,以發展小城鎮為重要途徑,走岀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實施城鎮化戰略對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第一,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持久的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于需求、投資及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但需求的拉動是其根本,若需求不足,經濟便會缺乏內在動力。我國的經濟目前處于買方市場,有效需求的

6、不足,嚴重影響了經濟的增長。擴大需求是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發展的趨勢來看,我們在擴大市場需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一方面要向國際市場擴大國外需求。但更加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我國13億人口這個大市場,千方百計擴大國內需求。實施以小城鎮建設為重點的城鎮化戰略,對于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農村市場的需求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拉動建筑業、建材業、運輸業等的增長,擴大生產消費需求。二是可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進城就業,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生產和生活消費需求。三是小城鎮的發展和繁榮,會吸引大批農民向小城鎮遷移,加速農民非農化(市民化)進程,提高城鎮人口的比重。由于大

7、批自給性消費者向市場性消費者轉移,生活消費需求便隨之大大提高。所有這些,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和持久動力。第二,可以吸納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是個土地資源極為緊缺的國家,人均耕地只1.16畝,遠低于人均1.5畝的警界線,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因此必然岀現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剩余具有隱蔽性,確切數字難以統計,但據推算,目前至少有兩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不僅是提高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措施,也是維護社會穩定、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大任務。實施城鎮化戰略,大力提高城鎮化水平,是解決這一問題

8、的有效途徑。這是因為:城鎮的基礎建設、工業生產、商品的運輸和交易及社區服務等皆需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城鎮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第三產業,能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其中的某些技術要求低的行業,為降低勞動力成本,使用農民工更成為用工者的合理選擇,這就為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小城鎮的發展,由于其臨近農村,生活費用低,就業門 檻低,農民在那里就業花費不高,也便于兼顧農村家庭,因而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農村人口有較大的親和力和吸引力。第三,有利于優化城鄉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推進城鄉一體化。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重城輕鄉,沒有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積極推進農業勞動力和人

9、口向城鎮轉移,而是采取了限 制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了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擴大了城鄉差別,造成城鄉對立。以小城鎮為重點的城鎮化戰略,加速小城鎮發展,無異于在城鄉之間增加了一座橋梁,有利于二者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流和經濟技術協作,有助于城鄉互補機制的確立和城鄉統籌體制的形成,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文明輻射農村,使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呈現一體化的趨勢。隨著城 鎮化水平的提高, 城鄉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逐漸統一,出現城鄉交流日益頻繁、城鄉經濟日益融合、城鄉社會日益滲透的趨勢,使得城鄉一體化不僅僅是一種可能,而且逐漸變為現實。第四,可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促進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城鎮化建設,可以節省我國農村工業化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從而吸引鄉鎮工業向小城鎮集中,這就會產生聚集效應, 為鄉鎮企業特別是鄉鎮工業向高層次發展創造條件。鄉鎮企業在小城鎮的集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