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及答案.docx_第1頁
江蘇省宜興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及答案.docx_第2頁
江蘇省宜興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及答案.docx_第3頁
江蘇省宜興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及答案.docx_第4頁
江蘇省宜興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及答案.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1年秋學期期中學業質量測試七年級生物一、選一選(每空2分,共80分)下列詩句中,沒有直接借助生物來描繪美麗的夜色的是()A、涼月如眉掛柳灣B,越中山色鏡中看C.蘭溪三月桃紅雨D.半夜鯉魚來上灘【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具備生物特征的就是生物,否則就是非生物。【詳解】A、選項中的“柳具有生物特征,屬于生物,不符合題意。B、選項中的“山色、鏡具有生物特征,都不是生物,符合題意。C、選項中的易兆花具有生物特

2、征,屬于生物,不符合題意。D、選項中的“鯉魚具有生物特征,屬于生物,不符合題意。【點睛】理解生物的特征是關鍵。1. 不屬于科學觀察的是()用攝像機拍攝蜜蜂采蜜的過程A. 觀察菜豆種子的萌發過程,并做記錄黑色天穹,流星劃過B. 用攝像機拍攝大雁南飛,并對其飛行特點加以分析【答案】C【解析】【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包括所有的生態系統,是最大的生態系統【詳解】生物圈是生物與環境構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環境,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

3、、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等,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故選Ao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洪的生態系統是A. 森林生態系統B.草原生態系統C.濕地生態系統D.農田生態系統【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詳解】A.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營養結構復雜。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消除污染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A錯誤。B. 草原生態系統,較為干旱,缺乏高大植物,主要

4、以低矮的草原植被為主,B錯誤。C. 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濕地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調節區域小氣候,被稱為“地球之腎,C正確。D. 農田生態系統是人工建立的生態系統,其主要特點是人的作用非常關鍵,人們種植的各種農作物是這一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員。農田中的動植物種類較少,群落的結構單一,主要是農作物,D錯誤。故選C。16. 在練習使用顯微鏡時,下列的操作方法錯誤的是()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眼睛要看著物鏡A. 視野中觀察的物像偏左方,要移到視野中央,應向左移動玻片標本觀察時,要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B. 對光時,轉動反光鏡,通過目鏡看到白亮的視

5、野【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制作和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如在實驗過程中操作不當可能影響觀察;練習顯微鏡視的使用,正確觀察和分析。【詳解】A.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鏡筒下降時,眼睛應注意看物鏡,防止載玻片被壓碎,A正確。B. 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如我們向右移動玻片標本,而在顯微鏡內看到的物像則是向左移動的。觀察的物像偏左方,要移到視野中央,應向左移動玻片標本,B正確。C. 觀察時,要按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C錯誤。D. 對光時,移動反光鏡,通過目鏡看到白亮的圓形視野就表示對

6、好光了,下一步進行觀察,D正確。故選C。17.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答案】D【解析】【分析】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詳解】A.分生區也叫生長點,屬于分生組織,具有強烈分裂能力的,細胞的個體小、排列緊密、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擁有密度大的細胞質(沒有液泡),外觀不透明,故A不符合題意。B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狀結構,罩在分生區的外面,有保護根尖幼嫩的分生組織,使之免受土壤磨損的功能,故B不符合題意。C. 伸長區位于分生區稍后的部分,一般長約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進的主要區域,其外觀透明,潔白而光滑,生長最快的部分是伸長區,

7、故C不符合題意。D. 成熟區也稱根毛區,成熟區生有根毛,增加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面積,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故D符合題意。故選D。【點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根尖的結構和功能。18. 下列哪些現象說明生物能夠影響環境?()西雙版納原始森林茂密,氣候濕潤多雨三北防護林能防風固沙沙漠植物根系發達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肥力駱駝的駝峰可以貯存水分和養料山腳下的森林一般是闊葉林,山頂上的森林一般是針葉林B.C.D.【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如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等。【詳解】西雙版納原始

8、森林茂密,氣候濕潤多雨,屬于生物能影響環境;三北防護林能防風固沙,屬于生物能.影響環境; 沙漠植物根系發達,屬于生物適應環境;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肥力,屬于生物能影響環境; 駱駝的駝峰可以貯存水分和養,屬于生物適應環境;山腳的森林一般是闊葉林,山頂的森林一般是針葉林,屬于環境影響生物。故選B。19. 在西瓜種植過程中,瓜農采取的相關措施及其解釋,錯誤的是合理施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B.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適量增施“氣肥提高作物產量D,幼苗帶上移栽保護幼根和根毛【答案】A【解析】【分析】(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根尖的結構由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組成。(2)光合作用是指綠

9、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詳解】A.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所以施肥的目的就是提供植物生長必需的無機鹽,故A錯誤。A. 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間距和株距科學合理,使植物的葉片互不遮擋,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這片土地上的光能,來提高產量。所以合理密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作物產量,故B正確。B. “氣肥指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機物就越多,所以適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氣體的含量能增產,故C正確。D,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成熟區的

10、根毛,帶土移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損,增強幼苗的吸水能力,能提高成活率,故D正確。故選A。20. 植物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其中需要量最多的三種無機鹽被稱為植物生長“三要素下列無機鹽中,不屬于這“三要素的是()A. 含氮的無機鹽B.含鉀的無機鹽C.含磷的無機鹽D.含鐵的無機鹽【答案】D【解析】【詳解】試題分析:植物生長需要一定的營養物質,主要是指無機鹽,施肥時要注意無機鹽的種類和比例,合理施肥,并不是只要有了肥料莊稼就能生長好的,如果施肥過多還可能會造成燒苗,不利植物的生長呢,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硼、鎰、鋅、鈕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活中最

11、多的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氮磷鉀被稱為植物生長三要素,故選D。考點:本題考查的是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21. 下圖中和為物鏡,和為目鏡,和表示物像清晰時物鏡與標本間的距離。在觀察玻片標本時,如果想獲得最大倍率的觀察效果,其正確組合是【答案】C【解析】【分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放大倍數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詳解】要獲得最大倍數的觀察效果,選用的鏡頭組合是最大的。物鏡放大倍數與長度成正比,放大倍數最大其長度最長,即表示放

12、大倍數最大物鏡;目鏡放大倍數與長度成反比,放大倍數最大其長度最短,即表示放大倍數最大目鏡。放大倍數越大,觀察時物鏡離玻片越近即。因此圖中和為物鏡,和為目鏡,和表示物像清晰時物鏡與標本間的距離。欲獲得最大倍數的觀察效果,其正確的組合是。故選C。22. 在設計探究實驗時,下列不能作為一組對照實驗的是()有光、無光B.有光、無水C.干燥、濕潤D.有空氣、無空氣【答案】B【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設計探究實驗的認識。擬定探究計劃、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選出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詳解】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這種不同的條

13、件就是實驗變量。此題四個選項中,只有選項B變量不唯一,該選項出現兩個變量分別是光和水,不能作為一組對照實驗。故選擇B。23. 到了寒冷的冬天,槐樹的葉子紛紛落下,而油松卻依然郁郁蔥蔥,這表明槐樹不適應寒冷環境B.油松不適應寒冷的環境C.他們都不適應寒冷的環境D.他們都適應寒冷的環境【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詳解】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槐樹紛紛落葉,可以降低蒸騰作用,減少因進行蒸騰作用的熱量散失,避免因溫度過低而凍傷甚至凍死,因此槐樹冬天落葉,是植物

14、對冬季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油松的葉細如針,葉的氣孔較少,而且氣孔深陷表皮下,葉的表面還有一層蠟質保護,因此蒸騰作用非常弱,可以減少熱量散失,適應冬天寒冷的環境,因此油松冬天依然郁郁蔥蔥,也是植物對冬季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故選D。24. 下列各組中屬于生物的是狒狒、機器人、靖蜓、鐘乳石、小麥B.豹斑毒傘、香菇、珊瑚蟲、香樟樹、病毒C.珊瑚、桂花、水草、牛、鮮花D.轉基因大豆、枯枝、魚、蝦、始祖鳥化石【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

15、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A.機器人、鐘乳石不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不屬于生物;狒狒、蜻蜓、小麥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屬于生物,A錯誤。A. 豹斑毒傘、香菇、珊瑚蟲、香棹樹、病毒都具有上生物的特征,屬于生物,B正確。B. 桂花、水草、牛、鮮花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屬于生物;珊瑚不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不屬于生物,C錯誤。C. 轉基因大豆、魚、蝦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屬于生物;枯枝、始祖鳥化石不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不屬于生物,D錯誤。故選B。25. 竹節蟲算得上是著名的偽裝大師,當它棲息在樹枝或竹枝上時,活像一根枯枝或枯竹,很難分辨。竹節蟲這種以假亂真的本領,在生物學上稱為擬態。有些竹節蟲受驚后落在地上,

16、還能裝死不動。下列說法錯誤的是擬態是生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現象B.竹節蟲的擬態現象是長期適應環境、進化的結果C.擬態是生物適應環境的唯一方式D.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是普遍存在的【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動物在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等方面也有許多適應性特征。擬態指的是一個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獲得與另一種成功物種相似的外表,以欺瞞捕獵者遠離物種,或者是引誘獵物靠近物種有的動物形態和環境相似如竹節蟲看起來像竹枝,是欺瞞捕獵者遠離屬于擬態。【詳解】A.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竹節蟲的身體與竹枝極為相似,不容易

17、被敵害發現,有利于防御敵害,保護自己,這種體態稱為擬態,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A正確。A. 竹節蟲的身體與竹枝極為相似,竹節蟲的擬態現象是長期適應環境、進化的結果,B正確擬態是并不是生物適應環境的唯一方式,如生物的警戒色、保護色等均是對環境的適應,C錯誤。B. 適應現象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D正確。故選C。26. 一般的探究過程可以概括為作出假設、發現問題、進行實驗或調查、得出結論、制定計劃A.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行實驗或調查、制定計劃、獲得結論提出問題、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或調查、作出假設、得出結論B. 發現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或調查、獲得結論【答案】D【解析】【分析】科學探

18、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決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是否科學合理。【詳解】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所以一般的探究過程,可以概括為提出問題一作出假設一制定計劃一進行實驗或調查一得出

19、結論一表達與交流。故選D。27. 下列屬于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關系的是酸奶與乳酸菌B.貓捕食老鼠C.松鼠吃蘑菇D.人吃海帶【答案】D【解析】【分析】生態系統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兩部分組成的,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由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鏈狀結構,據此解答。【詳解】A.酸奶是一種食品,乳酸菌屬于分解者,不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故A不符合題意。A. 貓和老鼠是動物屬于消費者,貓捕食老鼠體現了消費者之間的捕食關系,故B不符合題意。B. 松鼠屬于動物,消費者,蘑菇屬于分解者,體現的是消費者與分解者的關系,故C不符合題意。C. 人是動物,屬于消費者,海帶是植物,屬于生產者,人吃海帶體現了消費者

20、與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故D符合題意。故選D。28. 如圖表示一段時間內某植物葉片吸收二氧化碳與光照強度關系示意圖。以下分析正確的是A. ac段表示該植物光合作用不斷地增強b點表示該植物既不進行光合作用,也不進行呼吸作用B. 當光照強度大于nl時,該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當光照強度大于n2時,表示該植物不再進行光合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這一過程可用反應式表示如下:有機物+氧氣一二氧化碳+水+能量。【詳

21、解】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使觀察更加全面和典型,在觀察中要注意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來審視觀察對象,不能以局部代替整體,不能以主觀代替客觀事實,還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所以A、用攝像機拍攝蜜蜂采蜜的過程;B、觀察菜豆種子的萌發過程,并做記錄;D、用攝像機拍攝大雁南飛,并對其飛行特點加以分析;都屬于科學觀察,而C黑色天穹流

22、星劃過不屬于觀察。故選C。考點: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2. 動物生活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最終來自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本身的呼吸作用C.各種草食性動物D.各種肉食性動物【答案】A【解析】【詳解】在生態系統中只有綠色植物體內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才能制造有機物,動物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必須以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物,因此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有機物)最終來自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點睛: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機物,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同時產生二氧化碳、水。3. 下列各項中屬于生物共同特征的一項是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B.生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C.生物能生長和繁殖D.生物的生活都需要吸入氧氣

23、,呼出二氧化碳【答案】C【解析】【詳解】A.光合作用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光合作用增強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呼吸作用強度不變,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漸增多,ac段表示該植物的光合作用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強,A正確。A.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b點時二氧化碳吸收相對量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量,而不是表示該植物既不進行光合作用,也不進行呼吸作用,B錯誤。B. 當光照強度大于0時,植物就開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少,表現為二氧化碳吸收量小于0,而不是當光照強度大于ni時,該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C錯

24、誤。C. 當光照強度大于m時,表示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強,而不是不進行光合作用,D錯誤。故選A。【點睛】明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間的關系及正確的識圖是解題的關鍵。29. 設計探究實驗時,下列關于對照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為了簡化實驗,提高效率,一定不要設置對照實驗A. 在對照實驗中,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所有變量都不相同為了實驗的科學性,需要設置對照實驗B. 為了實驗結果準確,可多設置幾組無關變量的對照實驗【答案】C【解析】【分析】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詳解】A.設計對照實驗,并不是使實驗復雜了

25、,而是為了使實驗結論更準確,A錯誤。A. 設置對照實驗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定,一定要設置對照,除變量不同以外,其它的實驗條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實驗的變量,B錯誤。B. 設置對照實驗就是為了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所以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必須設置對照試驗,C正確。C. 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D錯誤。故選C。30. 某合作學習小組要探究“水分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同學們提出了四種設計方案

26、,其中最科學的是在干燥的紙盒內,一側放入潮濕的土壤,另一側不放任何東西。將10只鼠婦放在紙盒的中央,觀察鼠婦的分布情況A. 在干燥的紙盒內,一側放入潮濕的土壤,另一側放干燥的土壤。將10只鼠婦放在紙盒的中央,觀察鼠婦的分布情況在干燥的紙盒內,一側放入潮濕的土壤,另一側放干燥的土壤,再用紙板蓋在有潮濕土壤的一側。將1()只鼠婦放在紙盒的中央,觀察鼠婦的分布情況B. 在干燥的紙盒內,一側放入潮濕的土壤,另一側放干燥的土壤。將1只鼠婦放在紙盒中央,觀察鼠婦分布情況【答案】B【解析】【分析】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

27、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詳解】A.在干燥的紙盒內一側是潮濕的土壤,另一側不放東西,變量是水分和土壤,A不符合題意。A. 在干燥的紙盒內一側是潮濕的土壤,另一側是干燥的土壤,唯一的變量是水分的不同,B符合題意。B. 在干燥的紙盒內,一側放入潮濕的土壤,另一側放干燥的土壤,再用紙板蓋在有潮濕土壤的一側,變量是水分和光照,C不符合題意。C. 本實驗所用鼠婦的數量要多一些,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響,排除偶然誤差。所以,本實驗用1只鼠婦做實驗不可行,D不符合題意。故選B。31. 下列屬于生物間合作關系的是()七星瓢蟲捕食坊蟲B.一群麻雀一塊兒去覓食C.兩只狗為爭骨頭而打架D.菟

28、絲子利用大豆植株內的水分和養分生存【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等。【詳解】A,七星瓢蟲捕食坊蟲,是為了獲取食物,屬于捕食關系,不符合題意。A. 一群麻雀一塊兒去覓食,屬于合作關系,符合題意。B. 兩只狗為爭骨頭而打架屬于競爭關系,不符合題意。C. 菟絲子利用大豆植株內的水分和養分生存,屬于寄生關系,不符合題意。故選B。32. 使用顯微鏡進行對光,需依次調節哪些結構()A.轉換器、遮光器、反光鏡A.轉換器、遮光器、反光鏡B.反光鏡、物鏡、目鏡C.遮光器、反光鏡、粗準焦螺旋D.轉換器、遮光器、細準焦螺旋【答案】A【解析】【分析】顯微鏡

29、的使用步驟包括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和回放。【詳解】由于光線是沿直線傳播的,顯微鏡對光前一定要保證目鏡、物鏡、通光孔在一條直線上,這樣才能使光線進入人的視殘,而要使三者在一條直歿上的惟一要做的就是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才行;然后調節遮光器,用較大的光圈正對通光孔,也為了防止光圈沒有對準通光孔,而導致光殘不能通過的現象發生;調節粗準焦螺旋在一側看著下降鏡筒使物鏡距載物臺大約2厘米;然后調節反光鏡(室內因光線暗,一般選用凹面鏡)反射光線,當出現白亮的視野說明對光成功。使用顯微鏡進行對光,需依次調節:轉換器一遮光鏡一反光鏡。故選A。33.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第一次使用的目鏡為5x,

30、物鏡為10x;第二次使用的目鏡為10x,物鏡為45x。那么,第二次觀察到的情況與第一次相比視野亮,細胞數目多B.視野暗,細胞數目少C.視野暗,細胞數目多D.視野亮,細胞數目少【答案】B【解析】【詳解】物像的放大倍數是目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放大倍數變大,視野變暗,看到的細胞體積變大,數目變少。第一次顯微鏡放大倍數為50倍,第二次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50倍,故選B。34. 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調節能力就越強,下表為某科研人員對AD四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和數量的調查統計結果,據此推斷,調節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是(數種量類系統物種1物種2物種3

31、物種4物種5物種6物種7物種8物種9A0900030300040B200350003000040C150250100800403050201D300200000005050A. AB.BC.CD.D【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表格分析可知,C生態系統中,物種豐富,數量多,結構復雜,所以調節能力最強。故選C。35. 白菜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oA.線粒體B.葉綠體C.細胞核D.葉脈【答案】B【解析】【詳解】試題分析:植物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有葉綠體和線粒體.葉綠體中的葉綠素能吸收光能,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線粒體能將細胞中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

32、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考點:線粒體和葉綠體是細胞中兩種能量轉換器;光合作用的概念。36. 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實質是()A.分解有機物,儲存能量B.制造有機物,釋放能量C.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D.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詳解】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制造有機物,貯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C正確。故選C。37.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蠟蟲培養在連續光照或連續無光照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沒有翅;把坊蟲培養在明暗交替的條件下,所產

33、生的個體大多有翅。該實驗說明下列哪項對坊蟲的生長發育有影響A.溫度B.水C.空氣D.光【答案】D【解析】【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澎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詳解】把場蟲培養在連續有光照或連續無光照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沒有翅;把蠟蟲培養在明暗交替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有翅。所以影響場蟲生長發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故選D。38. 在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某同學對光后在目鏡中看不到白亮的視野,你認為采取下列哪項措施是最無效的?()A. 轉動遮光器B.轉動轉換器C.轉動目鏡

34、D.調整反光鏡的位置【答案】C【解析】【分析】對光后看不到白亮的視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光不正確;另一種是物鏡鏡頭沒有正對通光孔。若物鏡沒有對準通光孔,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即可;若是對光不正確,主要調節遮光器和反光鏡,有時還需要更換低倍物鏡。【詳解】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大光圈通過的光線多視野亮,A不符合題意;轉動轉換器能使物鏡對準通光孔,還能更換放大倍數不同的物鏡,換用低倍鏡視野變亮,B不符合題意;轉動目鏡,目鏡的放大倍數不變,不能改變視野亮度,C符合題意;反光鏡有平面鏡和凹面鏡,凹面鏡能使光線匯聚,視野變亮,D不符合題意。【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能

35、改變視野光線強弱的結構有反光鏡、遮光器和物鏡。40, 某生物小組為了研究光對豌豆種子發芽的影響,在兩個花盆里種了豌豆,并設計如下實驗,在這一實驗中,你認為應該改正的錯誤是()花盆陽光溫度水分A有陽光20C一定B暗室30C一定A. 兩個花盆都應該放在向陽的地方兩個花盆都應該放在暗室里B. 兩個花盆都應該放在同一溫度的環境中兩個花盆澆的水不應該同樣【答案】C【解析】【詳解】試題分析:該實驗為了探究光對豌豆種子發芽的影響,所以在設計對照實驗時,要保證實驗有唯一變量-光照,而設計中有兩個變量-光照和溫度,所以,我們應保證兩盆中溫度(適宜)相同,應將兩個花盆都應該放在同一溫度的環境中,故選C。考點:本題

36、考查的是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二、填一填(每空1分,共20分)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進行的一項重要的生理活動。下圖甲是探究光合作用條件或產物的示意圖,圖乙是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的兩個步驟示意圖,請分析回答:A甲檢蛟(1) 圖甲中,將A、B兩者放在光下照射,透明密閉罩內點燃的蠟燭最先熄滅的是(2) 圖乙中大、小燒杯中盛入的液體是不同的,大燒杯中盛入的液體是、小燒杯中盛入的液體是o檢驗葉片中的產物時,滴管滴加的物質是(3) 通過甲、乙兩組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有: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答案】(1)A(2).清水.酒精.碘液(3)光合作用能產生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釋放出氧氣【解析】【分析】綠

37、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光合作用。【小問1詳解】氧氣具有助燃的特性將,兩者放在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后,A內蠟燭應先熄滅,因為B中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A中植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小問2詳解】酒精能溶解葉綠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揮發的物質,直接加熱容易引起燃燒發生危險。使用水對酒精進行加熱,起到控溫作用,以免酒精燃燒發生危險。因此,大燒杯里的液體是清水,小燒杯中的液體是酒精,其作用溶解葉片內的葉綠素,直到葉片變為黃白色。淀粉遇碘變藍,檢驗葉片中的產物時,滴加的液體是碘液,驗證是否有淀粉產生。【小問3詳解】通過甲、乙兩組實驗,可

38、以得出的結論有: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合作用能產生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釋放出氧氣。42. 如圖是顯微鏡的結構圖,請你根據它的功能寫出有關名稱:4接近玻片標本的鏡頭是O(1) 轉動,使鏡筒升降范圍很小的結構是(2) 把玻片標本放在上,要用壓片夾夾住,標本要正對著的正中央。(3) 某同學將一支粉筆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視野中一片漆黑,沒有看到任何東西,這是因為在顯微鏡下的材料必須是的。【答案】(1)物鏡(2)細準焦螺旋(3) .載物臺.通光孔(4) 薄而透明【解析】【分析】圖中目鏡、鏡筒、轉化器、物鏡、載物臺、通光孔、遮光器、壓片夾、反光鏡、鏡座,鏡柱、鏡臂、細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小問1

39、詳解】物鏡安裝在鏡筒的下端,觀察時靠近玻片標本,靠近眼睛的鏡頭是目鏡。【小問2詳解】準焦螺旋用于升降鏡筒,其中粗準焦螺旋升降鏡筒的范圍較大,細準焦螺旋的作用是較小幅度的升降鏡筒。【小問3詳解】將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將玻片固定,將玻片中的標本對準通光孔的中心。【小問4詳解】顯微鏡成像是利用光學原理,必須是可見光線穿過被觀察的物體,如果不透光就不能成像,因此顯微鏡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所以某同學將一支粉筆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視野中一片漆黑,沒有看到任何東西。43. 某生物興趣小組在探究溶液濃度的大小對植物吸水的影響時,利用新鮮的蘿卜、濃鹽水、清水等實驗材料,按下圖所示進行實

40、驗。請分析回答:【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A.病毒屬于生物,但是沒有細胞結構,因此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不符合題意。B. 通常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動物、細菌、真菌、病毒,細胞內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符合題意。C.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屬于生物共同特征,符合題意。D. 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有些無氧呼吸的生物并不需要吸入氧氣,不符合題意。故選C。4. 觀察是科學探究常用的一種方法,下列

41、關于觀察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觀察首先要確定觀察目標A. 觀察時要全面、仔細,并做好觀察記錄觀察都比較直接,所以并不需要很長時間B. 觀察可直接用肉眼,也可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答案】C【解析】【分析】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詳解】A.科學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正確。B. 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探究性實驗應遵循探究性實驗應遵循(1)的原則。該實驗的實驗變量是溶液的濃度。蘿卜條明顯變長、變堅挺,這說明蘿卜細胞發生(填失水

42、或吸水)的過程。蘿卜條明顯縮小、變軟,說明A燒杯中液體的濃度(填大于或“小于)細胞內溶液的濃度。(4)根據所提供的實驗材料,可以推知:B燒杯和A燒杯中的液體分別是.(5)由此可以推測,水從土壤進入根內的過程是:當根毛細胞內溶液的濃度大于土壤溶液濃度時,土壤里的水會滲入到根毛細胞里,再向表皮以內的細胞逐步滲入,最后進入.解在水中的無機鹽也同時被植物的根吸收進入該結構。【答案】(1)單一變量(2)吸水(3)大于(4)清水、濃鹽水(5)導管【解析】【分析】植物細胞吸水的原理是:植物細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這主要取決于細胞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和細胞液濃度的大小,當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周圍水溶液的濃度時,細

43、胞就吸水;當細胞液的濃度小于周圍水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失水。【小問1詳解】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設計原則: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臉結果的可能。此實驗探究的是:溶液濃度的大小對植物吸水的澎響,因此變量是外界溶液的濃度。【小問2詳解】觀察蘿卜條的變化,蘿卜條膨脹了,吸水了,說明蘿卜細胞液濃度大于燒杯中液體的濃度。【小問3詳解】觀察比較蘿卜條的變化,蘿卜條失水了,說明A中的溶液的濃度大于蘿卜內細胞液的濃度。【小問4詳

44、解】根據所提供的實驗材料,可以推知:B盛的是清水,A燒杯中的液體是濃鹽水。【小問5詳解】由此可以推測,水從土壤進入根內的過程是:當根毛細胞內溶液的濃度大于土壤溶液濃度時,土壤里的水會滲入到根毛細胞里,再向表皮以內的細胞逐步滲入,最后進入導管,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也同時被植物的根吸收進入該結構。44. 小統發現水蘿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卻發綠。仔細觀察,她又發現大蒜、蒜苗和韭菜也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小紅猜想可能是光和葉綠素的形成有關。于是,她想利用家里的蒜瓣設計一個小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請你和她一起來設計吧。(1) 針對小紅的疑問,應該提出的假設是O(2) 小紅將一些蒜瓣分

45、別泡在甲、乙兩個裝有水的瓷盤中,兩盤中的蒜瓣的數量應。然后將甲盤放在陽光下,乙盤放在完全密閉的紙箱中,其他條件完全相同。(3) 根據假設可以預測,甲盤中長出的蒜苗葉是色的,而乙盤中的是色的。(4)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變量是o【答案】.葉綠素的形成與光有關.相同.綠.黃白#黃.光照#光【解析】【詳解】試題分析:(1) 因為小紅發現蘿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卻呈現出綠色的,因而猜想這種變化應該與光有關。故而做出的假設應該是:葉綠素的形成與光有關。(2) 在設置對照實驗時要遵循變量唯一的原則,因而此實驗設置時除了光以外,其他的條件都應該相同。(3) 因為甲盤是放在光下的,應該有葉綠素

46、形成,故而是綠色的;而乙組是放在密閉的紙箱里的,不見光,應該沒有葉綠素形成,故而呈現黃色。(4) 此實驗探究的是“葉綠素的形成是否與光有關,因而設置的變量應該是光。考點: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時記錄,正確。C. 在觀察中要注意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來審視觀察對象,不能以局部代替整體,不能.以主觀代替客觀事實,還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所以有些觀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錯誤.D.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觀察,正確。故選C。5. 一位同學在夏季晴好的一天中,分別于清晨、傍晚、深夜三個時間段從同一棵綠色植物上各摘取同樣大小的一片綠葉,再將

47、這三片綠葉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熱,將葉綠素溶去,從酒精中取出后,用清水沖洗,滴加碘酒檢驗,顏色最深的應該是什么時間段摘取的葉片清晨B.傍晚C.深夜D.一樣【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在白天主要進行光合作用,晚上進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匕碳和水,同時釋放能童的過程。【詳解】A.清晨,植物進行了一晚上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童的有機物(淀粉),所以滴上碘酒,顏色不會很深,A不符合題意。A. 傍晚,植物進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積累了大量的有機物(淀粉),所

48、以滴上碘酒,顏色最深,B符合題意。B. 深夜,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白天儲存的有機物(淀粉)被大量消耗,所以滴上碘酒,顏色不會很深,C不符合題意。D, 由于在不同的時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強弱程度不同,葉積累的淀粉不同,滴加上碘酒顏色也會不同,D不符合題意。故選B。6. 具有保護色的百靈鳥,可以避免肉食類鳥類的捕食,但容易被嗅覺靈敏的狐貍捕食,這說明了()A. 適應的普遍性B.適應的相對性C.實行的隨意性D.適應的遺傳性【答案】B【解析】【分析】解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解答時可以從適應環境的特征方面來切入。【詳解】適者生存,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有與其生活環

49、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如鳥有翼適應空中飛行生活,蝗蟲有外骨骼適應干旱的陸生環境,所以生物適應環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適應一定的環境,當環境發生巨變時有些生物因不適應環境而死亡,如魚有蛆適應水中生活,但是當水葫蘆瘋長時一些魚就會死亡,是因為不在適應這里的環境了,具有保護色的百靈鳥,可以避免肉食類鳥類的捕食,但容易被嗅覺靈敏的狐捕食,這說明了生物適應環境是相對的,B符合題意。故選B。【點睛】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7. 長期生活在干旱環境中的植物,其形態方面會出現一系列的適應性特征。下列敘述與干旱環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A. 具有發達的根系B.具有肥厚的肉

50、質莖C.具有厚的角質層D.葉片表面積大【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對性。我們知道,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復雜的環境中,時刻受到環境.中各種生態因素的影響。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說,自然界中的每種生物對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否則早就被淘汰了,這就是適應的普遍性。【詳解】A.干旱環境中水分缺乏,具有發達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這體現了與干旱環境的適應,不符合題意。B. 具有肥厚的肉質莖可以儲存大量的水分,從而適應干旱缺水的環境,不符合題意。C. 具有厚的南質層可以減少水分的蒸騰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與干旱的環境相適應,不符

51、合題意。D. 葉片表面積大蒸騰作用就大,散失的水分多不適應干旱環境,符合題意。故選D。【點睛】本題主要考查對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的認識和理解。8. 在顯微鏡下觀察一滴河水,發現了一些能運動的綠色小顆粒。下列哪項不能作為判斷這些小顆粒是生物的依據()有細胞結構B.能生長和繁殖C.體小且綠色D.能對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夠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根據生物的基本特征,體小且呈綠色不屬于生物的特征如綠色紙片。有細胞結構、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