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字字體的演變看書法藝術_第1頁
從漢字字體的演變看書法藝術_第2頁
從漢字字體的演變看書法藝術_第3頁
從漢字字體的演變看書法藝術_第4頁
從漢字字體的演變看書法藝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漢字字體的演變看書法藝術 摘要: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漢字的表意性及其獨特的結構,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前提條件。有些人誤以為書法字體的發展以篆、隸、楷、行、草為順序,其實不然。中國書法是漢字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由文字演變而成的藝術。這種轉變并不是在文字之外另起爐灶,而是漢字本身原始的內在品質的自然升華,是由漢字的特質決定的。關鍵詞:字體 藝術 演變 書法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中的一種,也是在這些最古老的文字中,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唯一的一種。世界上另外幾種最古老的文字,如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書字、中美洲瑪雅民族的古文字瑪雅文,均已成為死文字;而漢字自3300年前的甲

2、骨文字,一直到現在的現代漢字,盡管在形體上、讀音上或字義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在性質上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現代的漢字和古代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現代漢字是在古代漢字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來的。而中國的書法是一種古老而又最富內涵的藝術。漢字是書法藝術的載體。漢字字形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發展到今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字形,而這種字形便是書法藝術賴以存在的基礎。人們常說:篆書如圈,隸書如蠶,楷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這不僅形象地說明了漢字字體的特點,也從中反映了書法藝術。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字體之一,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字體寫成的文字,形成了一種書法,各種字體的書法大放異

3、彩,成為與畫并稱的一種高超精美的藝術,高水平的書法成為一種精湛的藝術珍品。我們從漢字字體的演變來一一透視其中的書法藝術。一、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字開始,漢字字體演變的過程可以概括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這是漢字的主要字形,除此以外,還有兩種輔助性字形,即草書與行書。甲骨文字是3300年前殷商時期刻在甲骨上的一種古老文字,甲骨文的發現還是近百年的事。在此之前,人們不知道甲骨文的存在,甲骨文在殷商、西周以后,已經湮沒于地下。從近現代發掘出來的大量甲骨來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由此可以推斷甲骨文字的產生一定遠在3300年前的殷商時代以前。金文和甲骨文一脈相承,字體與甲骨

4、文十分相近。但是,甲骨文和金文的字體又各有其特點。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在甲骨上契刻出來的文字,甲骨面積不大,不平,字體大小不一,疏密相同,參差不齊;金文是鑄科在青銅器上的一種文字,是和青銅器一起,先制成范模而后冶鑄而成。金文線條粗壯,筆畫圓轉,字體勻稱,字形長圓。在青銅器上鑄科文字始于商周,與甲骨文同期。由于甲骨文、金文尚處于新創時期,因此它們的字形結構尚未定型,異體字較多。在甲骨文編中就收錄有50多個不同寫法的“龜”字,在金文編中收錄有70多個不同寫法的“鼎”字等。金文之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稱強,字體各有異同,統稱之為古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的字體叫做籀文,后又稱之為大篆,字體比金文更

5、為工整。秦時的石鼓文是為大篆的代表作。當時,楚、齊、燕、趙、魏、韓六國使用的文字字形各有分歧,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下令全國統一文字,明確以小篆為統一的文字字體。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字體較大篆省改,并淘汰了甲骨文、金文中眾多的異體字。小篆字體筆畫圓轉流暢,較之大篆更為整齊。秦始皇東巡時,所立的泰山刻石等秦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字體就是小篆,相傳為秦丞相李斯所書。秦時又產生了隸書,當時篆、隸并用。隸書在字形上又較小篆大為省改,筆行比小篆簡化,筆畫由小篆的圓轉變為方折,書寫更為方便簡捷,是為秦隸。到了漢代,隸書成為書寫的主要字體,漢隸的寫法上與秦隸相比又有不同。漢

6、隸的字體筆尾有“波勢”和“挑法”。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簡化過程中的一次重大變革,故后世稱之為“隸變”。文字學家一般將漢字的演變過程分為兩大階段,自甲骨文至小篆稱之為古文字階段;自隸書以后的文字,稱之為今文字的階段。隸書奠定了今文字的基礎,“隸變”成為漢字古今文的分水嶺。漢初時期,又由漢隸書演變產生了草書字體。草書字體形式較多,但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草書的出現,表明了人們的一種要將漢字字體進一步簡化和書寫便捷的愿望,但由于草書字體較難辨認,因此,不能廣泛使用。漢末時期,又出現了楷書。楷書也是在漢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楷書改變了漢隸的“波折之勢”和“挑法”,筆畫平直勻稱,字體明晰方正,

7、是為名正言順的“楷模之書”。由于楷書容易書寫,便于辨認,字體規范,形成為真正的“方塊漢字”,故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因而取代了各種字體而成為一種通行的漢字,自漢以來,一直通用至今,不僅在書寫上,而且在書籍印刷上也均普通使用這種字體。此外,還有一種行書,它始于東漢而盛于魏晉。行書是一種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書寫方便,比草書容易辨認,因此,行書也一直流行至今,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一種手寫字體。由于甲骨文和金文已非常古老,屬于漢字的初創階段,看起來更像圖畫。所以,甲骨文和金文已成為博物館中文字專家的研究對象,現實生活中不再會見到。而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這五種字體,我們生活中或天天使用或者

8、有時也能見到用到。有人把這五種字體比作衣服的樣子,說:“篆書像古裝,隸書像禮服,楷書和行書像便服和工作服,草書像游泳服。在漢字字體的演變中,漢字字形的變化與它所處的時代和文化背靜都有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在漢字的演變發展歷程中也包含了一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而正因為如此,漢字所具有的美是獨特的,富有內涵的,由此才形成了在以漢字字形為母體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二、漢字字形的獨特美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之所以成為書法藝術的母體,是其在方塊字形內潛在著一種審美理想。這樣,漢字不僅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它本身就具有著獨特的形態美,進而又含有深層的意蘊美。(一)漢字有形象意境之美由于漢字的字形是以象形為基礎的,

9、“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創造了生動的漢字形象美。隨著甲骨文逐漸演變為金文、篆書、隸書、行草、楷書,甲骨文最初的象形意味漸為減少,到楷書已經基本上看不出漢字的象形了。但是,后來從象形到諧聲,形聲相益,從中更豐富了漢字的形象意境,如“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聞汩汩的水聲。可見,形聲字的形象意境美,是在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的聯系之中表現出來的美。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漢字是將文字符號與藝術符號共載一體之內,獨體的“文”,合體的“字”,熔鑄成形象意境,形成了與其他純粹表音文字不同的二重組合。(二)漢字結構的多樣和諧美它反映出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思維。一方面,它體現為單個的方塊字本身是齊整與參

10、差相結合的美。這是由于筆畫的繁雜包含有變幻的參差美,但這種參差又統一于方塊字字形的整齊劃一里。另一方面,數以萬計的漢字在顯示單個漢字內部結構的和諧美之外,更有許多漢字排列在一起的整體上一與多的秩序美。這些都表明了漢字結構的美是多樣的而又和諧的。漢字的這種審美情趣,從根本上克服了字母文字長短不齊、大小不均,構型單調的缺陷。(三)漢字潛藏著深層意蘊美漢字結構深層意蘊美滲透于哲學、美學之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古人造字,將人與萬物相聯系,最終在漢字中將自然萬物人化之。這種精神保留于哲

11、學、美學之中,傳遞出中國藝術獨特的意蘊美。由此可見,漢字的方塊字形內潛在著一種審美理想,但是,這種潛在的審美理想,必須通過外在的形式展示出來,一方面,書法藝術正是依循漢字的理性結構,傳達出漢字的審美情趣。書法從根本上說是對漢字的書寫,書法創作是以漢字本體形態作為加工對象的。另一方面,書法又是漢字書寫的再創造,書法藝術審美的超越和升華,使得漢字潛在的審美理想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三、漢字演變中的書法起源與發展(一)書法的起源從歷史起源看,廣義的書法與漢字同步產生,最初的書法也就是最初的漢字,最初的漢字也就是最初的書法。書法與漢字,兩者名稱雖異,實為一體。書法與漢字這種異名共體的歷史,至少一直延

12、續到南北朝刻版印刷術問世之際。此后,漢字開始獨立于書法,沿著自身的發展軌道前進,端正、規范而實用。但書法藝術則一直以漢字為載體,歷經著由篆書、隸書、楷書到行書、草書等各種書體的形成與完善。(二)書法的發展史1、書法的原始形態從遠古文字初創直至秦代以前,書法藝術尚未成獨立的藝術門類,但是,在甲骨片、青銅器、石鼓刻石上,古漢字已經傳達出均衡、和諧的審美情感。甲骨文書契雖屬濫觴之作,卻已具備了書法藝術的一些基質。它的字形在結構上已經對字內各部分疏密、大小、分合等作了藝術的變化處理。此外,在甲骨文的一段文字中,雖然錯落參差,但在整體上卻氣脈貫通,有一種渾成之美。甲骨文的刀刻技巧,用力沉著勁健,隨體轉折

13、靈活,密處不茍且,整體精美。商周的金文以筆易刀,軟筆施焉,再翻鑄成文,充人保留了先民用筆的技法。金文書藝積淀了原生態的一些書法要素,表現為用筆、布白、結體以及原始的書法思維及審美心理。2、篆書經秦而漢,各式書體產生,書學理論萌生,書學史上的黃金時代來臨了。這時,書法藝術雖然依托文字,但已經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許慎說文·序云:“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秦代大篆通行,周宣王時太史籀變古文作大篆(古文即史籀以前文字的通稱),由是即通行以至于秦。籀、篆二名,合言之,則籀指大篆,篆指小篆。分言之,則篆字可概括大小篆也。小篆又稱秦篆,秦丞相李斯將這種書體在碣石上再創造,成為典范性的秦代

14、書體。其后,中國書學中的篆書不斷發展,成為書學中一大支柱,正來自于秦篆血脈的傳遞。秦刻石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經由大篆漸向小篆變化、發展、成熟的歷史進程。大小篆之別是以規范化程度為標準的,小篆是規范化很強的書體,大篆主要以甲骨文、金文的形式呈現,也有少量墨書和刻石。篆書書體帶有明顯的象形再現的意味,尤為重視空間結構,線條細曲柔長,筆畫繁雜,參差錯落,書寫的順序和偏旁部首的位置不甚嚴格。3、隸書隸書書體的起源和發展存在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隸書為秦程邈所作,古文變而為大篆,大篆變而為小篆,小篆變而為隸書是書體沿革所遵循的順序。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秦始皇誕生之前,漢字已經明顯隸化,篆書的小篆化跟

15、篆書的隸化基本上同步發生,小篆和隸書是大篆書體的孿生子。隸書跟篆書相比,是一次偉大的革命,之后產生的草書、行書、楷書,均源于隸書。隸書是出于實用的需要而對篆書的簡化,為大篆捷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書體。這種簡化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截長為短,變篆書的縱勢為橫扁,化圓轉為方折,變玉筋為波畫,蠶頭雁尾,創造了渾樸稚拙的新書體,更在于它使書法創造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趣發生了大的變化。隸書書體突破了篆書圖畫式模擬物象的框架,開始按書法自身結構,如方正、對稱、整齊、寬窄、疏密、合諧等抽象形式美規律造型,具有了離象而求,不似之似的特質。此外,隸書的創造,還賦予書法的筆畫結構以嚴格的時序推移。4、草書在隸書通行

16、的時候,草書作為一種更加簡便,利于快寫的書體在漢代普遍使用。草書符號是篆書隸化和篆書草化交融的結果,又由于草書符號的簡約性容易混淆,不利于文化的傳播和教育,從而產生了行書,行書借鑒正體隸書的形態再收斂而為楷書。因此,草書源于篆隸,包孕行楷,是鉤連篆書、隸書和行書、楷書的中介書體。草書自身的發展大致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今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又稱隸草,是和隸書產生相平行的一種草寫書體,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章草是早期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章”即有章程法則,是經藝術加工后的草書,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扁方,筆帶橫勢。點畫、偏旁、結構的簡約法和連筆法,即草書符號化,已經出

17、現約定俗成的傾向,為草書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今草,一般認為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分兩種體格。字之獨立,或上下字勾連不多的,叫小草。上下字勾連多,且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叫大草,狂草。草化并非正體字,是一套漢字符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草化的省筆和連筆,強化和豐富了漢字點畫符號的線條化表現能力,這是草書審美意義的關鍵所在。5、行書行書有別于篆、隸、草、楷的最大特點是其并沒有形成獨立的行法。它始終是書體,而不是字體。它是草書向楷書演化過程中的一種中介書體。行書無法而有體。其行體的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卻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同時,行書又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它化靜為動,沖破漢字的空間規范,強化

18、筆畫的書寫時序,注重連續運動和變化。由此可見,行書具有豐富的內涵意蘊和鮮明的自由創造意識。6、楷書楷書自唐之后漸為約定又稱正書、真書。正、真意味著楷書書體方正端齊,可作楷式。兩晉南北朝時期,以王羲之楷書和以魏碑楷書為代表的楷書書體勃興。隋唐時期,楷書達到鼎盛期。書法大家輩出,對楷書的理論研究漸臻完善。唐楷是唐文化的標志之一,科舉制度以書學為取士的必要條件之一。此后,宋代發明的活字印刷,使印刷文化興起,印刷文化以楷書為印刷字體。這樣,楷書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發展隨之受到嚴重影響。五代宋元明清是楷書式微時期,在高度繁榮的隋唐楷書之后,楷書書體逐漸具備了結束書體演變的歷史使命的條件,印刷文化最終為其劃上了一個句號。楷書的用筆富于變化,極具復雜性。這同時也意味著線條變化的豐富性。楷書形體方正謹嚴,和諧適度,其用筆,結構均講究嚴格的法度,對書寫者眼、心、手三位一體的藝術素質和表現力要求極高。它確立了書法實用和審美統一的典范,從而成為一種最普及和最具實用價值的書體。四、小結追溯漢字字體的演變歷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