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三期工程軍運村站基坑監測總結報告(2017年5月12日2018年2月16日)武漢中科巖土有限責任公司2018年3月項目名稱: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三期軍運村站基坑監測工程委托單位: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編 寫: 審 核: 批 準: 通訊地址:武漢市武昌小洪山 ADD: xiaohongshan,wuhan,China 郵 編:430071 P.C: 430071電 話TEL: 真FAX:子郵箱:irsm E-MAIL: irsm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三期工程軍運村
2、站基坑監測總結報告目 錄1 工程概況12 監測依據及技術標準23 監測項目33.1 儀器監測項目33.2 巡視檢查34 監測點的布置44.1 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監測點44.2 支護結構頂部豎向位移監測點54.3 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點54.4 支撐內力監測點64.5 支護結構應力監測點74.6 周邊地表豎向位移監測點85 監測設備及監測方法96 監測頻率107 監測報警值118 監測成果128.1 監測工作量128.2 監測資料整理與成果分析138.2.1 支護結構頂部水平及豎向位移監測148.2.2 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監測188.2.3 支撐軸力、支護樁內力監測208.2.4 周邊地
3、表豎向位移監測208.2.5 周邊管線豎向位移監測238.2.6 周邊高壓電線塔豎向位移監測258.2.7 立柱豎向位移監測269 監測結論與建議27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三期工程軍運村站基坑監測總結報告28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三期軍運村站基坑監測工程總結報告1 工程概況(1)項目名稱: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三期軍運村站基坑監測工程(2)項目地點:武漢市黃家湖大道強軍路(3)建設單位:武漢地鐵集團有限公司(4)設計單位: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5)施工單位: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軍運村站為8號線三期工程的第二個站,位于黃家湖大道與規劃強軍路交叉口的西南象限運動員村地塊內,車站沿黃家湖大
4、道方向敷設。本站外包總長664.415m,為地下一層島式站臺車站,站臺寬度12m,站后設交叉渡線,地面設地面站廳。軍運村站基坑標準段深度約14.6m,盾構井段基坑深度為16.2m,采用D12001500mm鉆孔灌注樁作為車站主體圍護結構。主體基坑標準段采用豎向設置三道支撐,其中第一道支撐采用800×1000mm混凝土支撐,間距9米;第二道鋼支撐采用D=800mm,壁厚16mm的鋼管支撐,第三道鋼支撐采用D=600mm,壁厚16mm的鋼管支撐,鋼支撐間距3米。外掛風亭圍護結構采用D8001000mm鉆孔灌注樁,豎向設置一道支撐,支撐采用800×1000mm混凝土支撐,間距6米
5、。車站主體結構型式為地下一層(有夾層,夾層為設備層)多跨現澆鋼筋混凝土長條形箱形框架結構,地面一層采用鋼網架結構,地下內部結構橫斷面為板式箱形框架,縱向設連續梁式框架。車站主體主要為單層雙柱三跨或單柱雙跨現澆鋼筋砼箱型結構型式,局部范圍設有夾層板。根據車站限界及使用功能要求,車站標準段設柱,框架柱距一般為縱向8.5-9.0m,沿縱向設梁。2 監測依據及技術標準(1)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2)巖土工程監測規范(YS5229-1996);(3)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8-2007);(4)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5)基坑工程施工監測規程(D
6、G/TJ08-2001-2006);(6)城市軌道交通設計規范(DGJ08-109-2004);(7)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量測規范(GB50308-2008);(8)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911-2013);(9)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7-2006);(10)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11)建筑基坑工程技術規范(YB9258-97);(12) 湖北省地方標準湖北省深基坑支護技術規程(DB42/159-2004);(13)市建委關于加強武漢市深基坑工程設計質量管理的通知(2007);(14)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三期工程詳細勘察階段-軍運村站巖
7、土工程勘察報告(武漢市勘察設計有限公司,2016.12)。3 監測項目基坑工程的現場監測一般采用儀器監測與巡視檢查相結合的方法,應與基坑工程設計、施工方案相匹配。還應針對監測對象的關鍵部位,做到重點觀測、項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監測系統。3.1 儀器監測項目本站根據基坑設計、勘察資料、周邊環境及第三方監測要求確定儀器監測項目為:(1)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2)支護結構頂部豎向位移;(3)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4)支撐內力;(5)支護結構應力;(6)立柱豎向位移(7)周邊地表豎向位移;(8)周邊高壓電線塔豎向位移;(9)周邊管線豎向位移。3.2 巡視檢查(1)巡視檢查的內容支護結構:支護
8、結構成型質量;冠梁、支撐、圍檁有無裂縫出現;支撐、立柱有無較大變形;地下連續墻有無開裂、滲漏;墻后土體有無沉陷、裂縫及滑移;基坑有無涌土、流砂、管涌。施工工況:開挖后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巖土勘察報告有無差異; 基坑開挖分段長度及分層厚度是否與設計要求一致,有無超長、超深開挖;基坑周圍地面上的堆載情況,有無超堆荷載。基坑周邊環境:地下管道有無破損、泄露情況;周邊建(構)筑物有無裂縫出現;周邊道路地面有無裂縫、沉陷;鄰近基坑及建(構)筑物施工情況。監測設施:基準點、測點完好狀況;有無影響觀測工作的障礙物;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2)巡視檢查的方法巡視檢查的檢查方法以目測為主,可輔以錘、釬、量尺、放
9、大鏡等工器具以及攝像、攝影等設備進行。巡視檢查應對自然條件、支護結構、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監測設施等的檢查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施工與監理單位等相關人員。巡視檢查記錄應及時整理,并與儀器監測數據綜合分析。基坑開挖及地下結構施工期間每天派專人進行巡視檢查,對支護結構、施工工況、基坑周邊環境、監測設施進行檢查。巡視人員為12人,基坑開挖期間每天對現場進行巡視。4 監測點的布置4.1 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監測點(1)監測點布設原則及要求根據以往監測經驗,基坑工程的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可以較為直接的反映整個基坑的安全狀態,其監測點應當沿基坑周邊布設。其中,基坑各邊中間部位、陽角部位、
10、深度變化部位等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最容易出現較大的位移變形,這些部位的監測能夠較好的反映基坑工程的穩定性,因此在類似關鍵部位應布設監測點。本工程基坑的監測等級為一級,依據規范設計要求將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監測點布設間距為20m。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監測點設置為共用點,布設在支護結構頂部并與附近其它監測項目處在同一斷面,以便形成完整的監測體系。(2)監測點布設方法及過程埋設要求: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豎向位移監測點的觀測標志采用電鉆鉆孔孔深為10厘米。鉆完孔后用打氣筒把里面的混凝土粉末吹干凈,然后再用調制好的AB膠均勻的抹在測釘上再裝入孔內。埋設十字形測釘分布于冠梁上,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11、。沿著支護結構頂部每20米布置1個監測點(豎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共用)。圖4.1-1 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觀測十字釘測點安裝大樣圖4.2 支護結構頂部豎向位移監測點(1)監測點布設原則及要求與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一致。(2)監測點布設方法及過程與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相同。4.3 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點(1)監測點布設原則及要求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是基坑監測中十分重要的監測項目之一,能直接反映支護結構的穩定性,但監測點的埋設也相對要求嚴格且補救困難。監測點布設間距可比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的間距適當大些,可按后者兩倍的間距布設。根據規范設計要求和本基坑的監測等級,將監測點布設間距為20m。同時在基
12、坑中部、陽角部位及其它代表性部位必須設置監測點。并與附近其他監測項目處于同一斷面,以便于監測數據的對比分析,形成完整的監測體系。(2)監測點布設方法及過程1.將測斜管逐節進行對接,接縫處要涂膠連接牢靠,并在螺絲旋緊后用膠帶再密封。再進行管底下端密封端蓋,并與鋼筋籠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鋼筋籠底部,頂部與鋼筋籠頂部平行;2.將測斜管綁扎固定在支護結構鋼筋籠內側,使孔內導槽對準鋼筋籠相同的;3.將內部干凈、通暢且平直的測斜管隨支護結構鋼筋籠下入樁孔,被綁扎測斜管的鋼筋應放在迎土面位置進行微調轉動,使測斜管內其中一對導槽對準區間危險位移的方向;4.澆筑前在測斜管內注滿清水,做好清晰的標識和可靠的保護措施。
13、圖4.3-1 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測點布設示意圖4.4 支撐內力監測點(1)監測點布設原則及要求基坑開挖中水平支撐作為支護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衡著基坑外側土壓力。支撐內力隨著基坑的開挖而變化,其值大小與支護結構的穩定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根據以往的監測經驗,混凝土測點應對稱布設以消除附加彎矩的影響。本基坑監測的支撐內力分兩種:混凝土和鋼支撐。第一道混凝土支撐按40m布設一斷面,混凝土支撐采用鋼筋應力計,布設在混凝土支撐中部或1/3 部位截面的四角主要鋼筋上。每個支撐設置2個軸力計。第二道鋼支撐與第一道混凝土支撐布設在一個豎直斷面,鋼支撐內力采用軸力計,布設在鋼支撐的端部。監測點數量滿足設計規
14、范要求。(2)監測點布設方法及過程混凝土支撐:選擇量程與布設部位設計軸力匹配的鋼筋計,然后檢驗鋼筋計的初始頻率是否與出廠標定一致,再檢驗引線長度是否滿足要求,編號是否準確完好。將鋼筋籠四角對應位置的主筋截斷一段,截取長度與鋼筋計相等。再將鋼筋計替換相應的位置進行焊接固定。焊接時儀器測出的溫度應低于60,可采用濕毛巾包裹鋼筋計進行澆水冷卻降溫或采用間歇焊接法,以防溫度過高損壞電磁線圈和改變鋼弦性能。監測點布設需要在綁扎鋼筋時進行,并在截面分布均勻,同時還要注意保護引線用保護套管順利引出。當支撐施工完成后,采集3次穩定頻率均值作為初始頻率。對于鋼筋混凝土支撐,每組監測點設在支撐長度1/3處,安裝2
15、個鋼筋應力計,上下各一個傳感器,采用XPO2型振弦式頻率測定儀,見圖4.4-1。對于鋼支撐,采用軸力計測試其內力,安裝于鋼支撐的端側,每層支撐的內力監測點不少于3個,各層支撐的監測點位置在豎向上宜保持一致。圖4.4-1 鋼筋應力計安裝示意圖 圖4.4-2 軸力計安裝示意圖4.5 支護結構應力監測點(1)監測點布設原則及要求支護結構應力也是反映基坑開挖中支護結構穩定性的監測項目之一,支護結構應力隨著基坑的開挖而變化,其值大小與支護結構的穩定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根據以往的監測經驗,應力監測點應對稱布設在支護結構迎土面和背土面。且布置受力、變形較大、具有代表性的部位。根據規范設計要求和本基坑的監測等
16、級,將監測點布設水平間距為60m、豎向間距為4m。并盡量與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點處于同一斷面,以便于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2)監測點布設方法及過程選擇量程與布設部位設計力值匹配的鋼筋計,然后檢驗鋼筋計的初始頻率是否與出廠標定一致,再檢驗引線長度是否滿足要求,編號是否準確完好。將鋼筋籠兩側對應位置的主筋截斷一段,截取長度與鋼筋計相等。再將鋼筋計替換相應的位置進行焊接固定。焊接時儀器測出的溫度應低于60,可采用濕毛巾包裹鋼筋計進行澆水冷卻降溫或采用間歇焊接法,以防溫度過高損壞電磁線圈和改變鋼弦性能。監測點布設需要在鋼筋籠制作完成后進行,并在鋼筋籠兩側4m、8m、12m處對稱安裝。同時還要注意保
17、護引線用鍍鋅金屬軟管加以保護引出。當支護樁頂部冠梁施工完成后,采集3次穩定頻率均值作為初始頻率。 圖4.5-1 支護結構應力安裝圖 圖4.5-2 鍍鋅金屬軟管4.6 周邊地表豎向位移監測點(1)監測點布設原則及要求根據周邊環境等級和監測實施可操作性綜合考慮,本站地表沉降監測點沿基坑周邊每斷面布2個測點,每斷面監測點豎向間距為5m、10m,水平間距為20m,符合規范設計要求。監測點布置垂直于基坑方向,形成監測斷面,與其他項目監測點處在同一斷面,以便形成監測體系。(2)監測點布設方法及過程地表豎向位移監測點使用水鉆機鉆孔,直徑約120mm,深度至道路基底土層。夯實土層,埋入長度0.81.0m左右,
18、直徑20mm的螺紋鋼筋,并保持鋼筋居中,周邊填入細砂,頂部距離地面低5cm左右,然后對監測點進行加蓋保護。4.6-1 地表豎向位移監測點示意圖5 監測設備及監測方法根據規范設計要求,本站監測項目采用的監測方法及監測設備匯總詳見下表:表5-1 監測方法與儀器設備序號監測項目監測方法儀器設備測量精度1支護結構頂部 水平位移極坐標法(全站儀)徠卡TS02 全站儀測距:(2+1ppm×D)mm測角:2”2支護結構頂部 豎向位移水準測量(二等)天寶DiNi03水準儀+銦鋼尺0.3mm/km3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測斜儀CX-03型測斜儀系統精度0.25mm/m4支撐內力頻率計XPO2型振弦式 頻
19、率測定儀不低于1/100F·S5支護結構應力頻率計XPO2型振弦式 頻率測定儀不低于1/100F·S6周邊地表豎向位移水準測量(二等)天寶DiNi03水準儀+銦鋼尺0.3mm/km7周邊高壓電線塔豎向位移8立柱豎向位移9周邊管線豎向位移6 監測頻率根據規范設計要求,本站監測頻率見下表:表6-1 基坑監測頻率序號監測項目監測頻率(次/天)開挖深度5m開挖深度5-10m開挖深度10-15m基坑開挖完后7d基坑開挖完后7-15d基坑開挖完后15-30d基坑開挖完30d數據分析達到穩定后1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1/31/21/11/11/21/31/71/15302支護結構頂部豎向位
20、移1/31/21/11/11/21/31/71/15303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1/31/21/11/11/21/31/71/15304支撐 內力1/31/21/11/11/21/31/71/15305支護結構應力1/31/21/11/11/21/31/71/15306周邊地表豎向位移1/31/21/11/11/21/31/71/15307周邊管線豎向位移1/31/21/11/11/21/31/71/15308周邊高壓電線塔 豎向位移1/31/21/11/11/21/31/71/15309立柱豎向位移1/31/21/11/11/21/31/71/1530注:1.現場監測將采用定時觀測與跟蹤觀察相
21、結合的方法進行。2.監測頻率可根據監測數據變化大小進行適當調整。3.監測數據有突變時,監測頻率加密到每天兩次,必要時跟蹤監測。4.各監測項目的開展、監測范圍的擴展,隨基坑施工進度不斷推進。7 監測報警值根據規范設計要求,本站監測報警值見下表:表7-1 基坑及圍護結構監測項目報警值序號監測項目報警值1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30mm或者連續3d超過2mm/d2支護結構頂部豎向位移30mm或者連續3d超過2mm/d3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40mm或者連續3d超過2mm/d4支撐內力0.7倍構件承載能力設計值5支護結構應力0.7倍構件承載能力設計值6周邊地表豎向位移30mm或者連續3d超過2mm/d7周邊
22、高壓電線塔豎向位移30mm或者連續3d超過2mm/d8周邊管線豎向位移30mm或者連續3d超過2mm/d9立柱豎向位移30mm或者連續3d超過2mm/d注:1.其中累計變形報警值取控制值和絕對值兩者的小值進行報警。2.當監測項目的變化速率連續3天超過報警值的50%時,應該報警。3.基坑邊坡或周邊土體的位移出現異常情況或基坑出現滲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應該報警。8 監測成果8.1 監測工作量監測工作從2017年5月12日開始至2018年2月16日,共實施了332次監測,已提交監測報告332次。具體時間如下表。表8.1-1 監測時間與報表次數監測次數監測時間提交報告第110次2017/5/
23、122017/5/22第110報表第1120次2017/5/232017/5/27第1120報表第2130次2017/5/282017/6/1第2130報表第3140次2017/6/22017/6/6第3140報表第4150次2017/6/72017/6/11第4150報表第5160次2017/6/122017/6/16第5160報表第6170次2017/6/172017/6/21第6170報表第7180次2017/6/222017/6/26第7180報表第8190次2017/6/272017/7/1第8190報表第91100次2017/7/22017/7/6第91100報表第101110次2
24、017/7/72017/7/11第101110報表第111120次2017/7/122017/7/16第111120報表第121130次2017/7/172017/7/21第121130報表第131140次2017/7/222017/7/26第131140報表第141150次2017/7/272017/7/31第141150報表第151160次2017/8/12017/8/5第151160報表第161170次2017/8/62017/8/10第161170報表第171180次2017/8/112017/8/15第171180報表第181190次2017/8/162017/8/20第181190
25、報表第191200次2017/8/212017/8/25第191200報表第201210次2017/8/262017/8/30第201210報表第211220次2017/8/312017/9/4第211220報表第221230次2017/9/52017/9/14第221230報表第231240次2017/9/152017/9/24第231240報表第241250次2017/9/252017/10/4第241250報表第251260次2017/10/52017/10/14第251260報表第261270次2017/10/152017/10/24第261270報表第271280次2017/10/2
26、52017/11/3第271280報表第281290次2017/11/42017/11/13第281290報表第291300次2017/11/142017/11/23第291300報表第301310次2017/11/242017/12/11第301310報表第311320次2017/11/132017/12/31第311320報表第321332次2018/1/32018/2/16第321332報表8.2 監測資料整理與成果分析監測成果報表統計截止時間為2018年2月16日,已經完成332次基坑各項監測工作,歷時290天。為了全面分析施工過程中基坑自身及周邊環境的變形情況,將相關的監測數據進行了
27、匯總分析,限制于篇幅及曲線數據的可觀性,圖中的數據并沒有羅列出監測過程中的所有數據,僅選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數據進行作表繪圖分析。本報告中各監測點的變形大小和方向均以絕對值進行計算和表示,本基坑監測工程各監測項目全過程發展變化分析及整體評述如下。8.2.1 支護結構頂部水平及豎向位移監測在基坑擋土墻上共布設了70個支護結構頂部監測點,編號為G1G70。監測時間為2017年5月12日至2018年2月16日。由表8.2.1-1和圖8.2.1-1可以看出各監測點整體變形趨勢是向基坑內、監測點G1G70累計水平位移為(-3.412.8)mm、各監測點累計豎向位移均未超過報警值(30mm)。由表8.2.1
28、-2和圖8.2.1-2可以看出各監測點整體變形趨勢是沉降、監測點G1G70累計豎向位移為(-12.092.8)mm、各監測點累計豎向位移均未超過報警值(30mm)。8.2.2 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監測在基坑支護樁內共布設了70個樁體深層水平位移測斜孔,編號為CX1CX70。監測時間為2017年5月12日至2018年2月16日。由表8.2.2-1和圖8.2.2-1可以看出各測斜孔的整體趨勢是向基坑內偏移的、監測點CX1CX70累計深層水平位移為(-6.948.32)mm、各測斜孔累計深層水平位移均未超過報警值(30mm)。圖8.2.2-1 各樁體測斜孔深層水平位移累計曲線圖8.2.3 支撐軸力、支護樁內力監測 在支護結構施工時,安裝22個支護樁應力計(Y1Y22組)、25個內支撐軸力計(Z1Z25),并用頻率計進行觀測。 監測結果顯示,在整個基坑施工過程中,支護結構受力均處于正常范圍內,支護結構滿足安全要求。8.2.4 周邊地表豎向位移監測在基坑周邊地表中共布設了140個周邊地表沉降監測點,編號為DB1-1DB70-2。監測時間為2017年5月12日至2018年2月16日。由表8.2.4-1圖8.2.4-1可以看出各監測點整體變形趨勢是沉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同取消賠償協議
- 商鋪合同協議書雙合同
- 廠房合租合同解除協議
- 合同影響仲裁協議
- 假合同約定協議
- 安全管理協議合同
- 原油減產協議與關稅合同
- 供電合同協議模板
- 入股合同協議文本
- 客戶取消合同協議賠償
- 2024年亳州利辛縣第二人民醫院社會招聘護理筆試真題
- 2024新外研社版英語七下單詞默寫表(開學版)
- 創傷患者的急救與護理
- 三年級下冊英語-期中測試卷(一)
- 《政協委員培訓材料》課件
- 裝配式建筑混凝土構件深化設計基本要求知識點結構拆分設計課件講解
- 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校考試聯盟2025屆高三壓軸卷數學試卷含解析
- 2023年高考英語真題全國乙卷及參考答案
- 【MOOC】航運管理-大連海事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DB32-T 4446-2023 公共機構能源托管規程
- 空調系統職業技能競賽-制冷空調系統安裝維修工賽項考試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