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固體廢物檢驗標準匯編_第1頁
工業固體廢物檢驗標準匯編_第2頁
工業固體廢物檢驗標準匯編_第3頁
工業固體廢物檢驗標準匯編_第4頁
工業固體廢物檢驗標準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工業固體廢物檢驗標準匯編目 錄工業固體廢物采樣制樣技術規范2固體廢物方法標準8危險廢物急性毒性初篩試驗方法8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9固體廢物 總汞的測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7固體廢物 銅、鋅、鉛、鎘的測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4固體廢物  砷的測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分光光度法44固體廢物 砷的測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分光光度法50固體廢物 總鉻的測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56固體廢物 總鉻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1固體廢物 六價鉻的測定 硫酸亞鐵銨滴定法66固體廢物 總鉻的測定 硫酸亞鐵銨滴定法70固體廢物 鎳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74

2、固體廢物 鎳的測定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79固體廢物 氟化物的測定 離子選擇性電極法84固體廢物 腐蝕性測定 玻璃電極法94固體廢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蕩法118工業固體廢物采樣制樣技術規范HJ/T 201998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n sampling and sample preparation from industry solid waste1998-01-08發布 1998-07-01實施國家環境保護局 發布前 言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的控制,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是在工業固體廢物有害特性試驗與監測分析方法(試

3、行)(國家環境保護局(86)環監字第114號文頒布)樣品的采集和制備一章的基礎上,同時參考了國際上固體廢物采樣、制樣技術的先進經驗制定的。本標準此次為首次發布,于1998年7月1日開始實施。本標準由國家環境保護局科技標準司提出。本標準委托遼寧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負責解釋。目 次前 言1 范圍(1)2 引用標準(1)3 定義(1)4 采樣(1)5 制樣 (7)6 樣品保存(9)1 范圍本規范規定了工業固體廢物采樣制樣方案設計、采樣技術、制樣技術、樣品保存和質量控制。本規范適用于工業固體廢物的特性鑒別、環境污染監測、綜合利用及處置等所需樣品的采集和制備。本規范不適用于放射性指標監測的采樣制樣。2

4、引用標準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在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散裝礦產品取樣、制樣通則 手工取樣方法 散裝礦產品取樣、制樣通則 手工制樣方法 GB372383 工業用化學產品采樣安全通則 GB667986 固體化工產品采樣通則 GB 668086 液體化工產品采樣通則 GB 667886 化工產品采樣總則3 定義31 工業固體廢物:是指在工業、交通等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32 批:進行特性鑒別、環境污染監測、綜合利用及處置的一定質量的工業固體廢物。33 批量:構成一批工業固體

5、廢物的質量。34 份樣:用采樣器一次操作從一批的一個點或一個部位按規定質量所采取的工業固體廢物。35 份樣量:構成一個份樣的工業固體廢物的質量。36 份樣數:從一批中所采取的份樣個數。37 小樣:由一批中的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份樣或逐個經過粉碎和縮分后組成的樣品。38 大樣:由一批的全部份樣或全部小樣或將其逐個進行粉碎和縮分后組成的樣品。39 試樣:按規定的制樣方法從每個份樣、小樣或大樣所制備的供特性鑒別、環境污染監測、綜合利用及處置分析的樣品。310 最大粒度:篩余量約5時的篩孔尺寸。4 采樣41 方案設計(采樣計劃制定) 在工業固體廢物采樣前,應首先進行采樣方案(采樣計劃)設計。方案內容包括采

6、樣目的和要求、背景調查和現場踏勘、采樣程序、安全措施、質量控制、采樣記錄和報告等。41l 采樣目的 采樣的基本目的是:從一批工業固體廢物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通過試驗和分析,獲得在允許誤差范圍內的數據。在設計采樣方案時,應首先明確以下具體目的和要求: 特性鑒別和分類; 環境污染監測; 綜合利用或處置; 污染環境事故調查分析和應急監測; 科學研究; 環境影響評價; 法律調查、法律責任、仲裁等。412背景調查和現場踏勘 采樣目的明確后,要調查以下影響采樣方案制定的因素,并進行現場踏勘: 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處置)單位、產生時間、產生形式(間斷還是連續)、貯存(處置)方式; 工業固體廢物的種類、形

7、態、數量、特性(含物性和化性); 工業固體廢物試驗及分析的允許誤差和要求; 工業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監測分析的歷史資料;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或堆存或處置或綜合利用現場踏勘,了解現場及周圍環境。413采樣程序 采樣按以下步驟進行: 確定批廢物; 選派采樣人員; 明確采樣目的和要求; 進行背景調查和現場踏勘; 確定采樣法; 確定份樣量; 確定份樣數; , 確定采樣點; 選擇采樣工具; 制定安全措施; 制定質量控制措施; 采樣; 組成小樣(或)大樣。414采樣記錄和報告 采樣時應記錄工業固體廢物的名稱、來源、數量、性狀、包裝、貯存、處置、環境、編號、份樣量、份樣數、采樣點、采樣法、采樣日期、采樣人等。必

8、要時,根據記錄填寫采樣報告。42 采樣技術421 采樣法4211 簡單隨機采樣法 一批廢物,當對其了解很少,且采取的份樣比較分散也不影響分析結果時,對這一批廢物不做任何處理,不進行分類也不進行排隊,而是按照其原來的狀況從批廢物中隨機采取份樣。 抽簽法:先對所有采份樣的部位進行編號,同時把號碼寫在紙片上(紙片上號碼代表采份樣的部位),摻和均勻后,從中隨機抽取份樣數的紙片,抽中號碼的部位,就是采份樣的部位,此法只宜在采份樣的點不多時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先對所有采份樣的部位進行編號,有多少部位就編多少號,最大編號是幾位數,就使用隨機數表的幾欄(或幾行),并把幾欄(或幾行)合在一起使用,從隨機數字表的

9、任意一欄、任意一行數字開始數,碰到小于或等于最大編號的數碼就記下來(碰上已抽過的數就不要它),直到抽夠份數為止。抽到的號碼,就是采份樣的部位。4212        系統采樣法一批按一定順序排列的廢物,按照規定的采樣間隔,每隔一個間隔采取一個份樣,組成小樣或大樣。在一批廢物以運送帶、管道等形式連續排出的移動過程中,按一定的質量或時間間隔采份樣,份樣間的間隔可根據表1規定的份樣數實際批量按公式(1)計算:TQ/n或T60Q/G·n(1)式中:T采樣質量間隔,t; Q批量,t; n按公式(4)計算出的份樣數或表固體廢物

10、方法標準 序號標準編號標準名稱實施日期1GB5086.1-1997 固體廢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翻轉法19980708 2GB5086.2-1997 固體廢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蕩法19980708 3GB/T15555.1-1995 固體廢物 總汞的測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9960101 4GB/T15555.2-1995 固體廢物 銅、鋅、鉛、鎘的測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9960101 5GB/T15555.3-1995 固體廢物 砷的測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分光光度法19960101 6GB/T15555.4-1995 固體廢物 六價鉻的測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199

11、60101 7GB/T15555.5-1995 固體廢物 總鉻的測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19960101 8GB/T15555.6-1995 固體廢物 總鉻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9960101 9GB/T15555.7-1995 固體廢物 六價鉻的測定 硫酸亞鐵銨滴定法19960101 10GB/T15555.8-1995 固體廢物 總鉻的測定 硫酸亞鐵銨滴定法法19960101 11GB/T15555.9-1995 固體廢物 鎳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9960101 12GB/T15555.10-1995 固體廢物 鎳的測定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19960

12、101 13GB/T15555.11-1995 固體廢物 氟化物的測定 離子選擇性電極法19960101 14GB/T15555.12-1995 固體廢物 腐蝕性測定 玻璃電極法19960101 15GB5087-85 有色金屬工業固體廢物腐蝕性試驗方法標準19851危險廢物急性毒性初篩試驗方法 A1 樣品的制備 浸出液制備:將樣品100g置于三角瓶中,加入100ml蒸餾水(即固液1:1),在常溫下靜止浸泡24h,用濾紙過濾,濾液留待灌胃實驗用。A2 實驗方法A21 實驗動物:以體重1824g的小白鼠(或體重200300g的大白鼠)作為實驗動物。A22 灌胃:按GB791987中52規定的急性

13、毒性經口的灌胃方法,對于10只小鼠(或大鼠)進行一次灌胃。A23 灌胃量:小鼠不超過04ml20g(體重)大鼠不超過10ml100g(體重)。A3 結果判定 對灌胃后的小鼠(或大鼠)進行中毒癥狀的觀察,記錄48h內實驗動物的死亡數。根據實驗結果,對該廢物的綜合毒性作出初步評價,如出現半數以上的小鼠(或大鼠)死亡,則可判定該廢物是具有急性毒性的危險廢物。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 GB18598-2001Standard for Pollution Control on the Security Landfill Site for Hazardous Wastes20011229發布2002070

14、1實施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發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目  次前言1. 適用范圍2. 引用標準3. 定義4. 填埋場場址選擇要求5. 填埋物入場要求6. 填埋場設計與施工的環境保護要求7. 填埋場運行管理要求8. 填埋場污染物控制要求9. 封場要求10. 監測要求11. 標準實施監督附錄A(標準的附錄) 襯層系統示意圖前  言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防止危險廢物填埋處置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制定本標準。本標準對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在建造和運行過程中涉及的環境保護要求,包括填埋物入場條件、填埋場選址、設計、施工、運行、封場及監測等方面作了規

15、定。本標準的附錄A是標準的附錄。本標準為首次發布。本標準由國家環保總局科技標準司提出。本標準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所負責起草。本標準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解釋。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1.1主題內容本標準規定了危險廢物填埋的入場條件,填埋場的選址、設計、施工,運行、封場及監測的環境保護要求。1.2 適用范圍本標準適用于危險廢物填埋場的建設、運行及監督管理。本標準不適用于放射性廢物的處置。2、引用標準下列標準所含的條文,在本標準中被引用即構成本標準的條文,與本標準同效。  危險廢物鑒別標準  腐蝕性鑒別    GB5085.11996 

16、危險廢物鑒別標準  浸出毒性鑒別  GB5085.31996 固體廢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GB5086.15086.21997 固體廢物  浸出毒性測定方法  GB/T 15555.115555.121995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162971996 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  GB1234890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89781996 地下水水質標準  GB/T484893 環境保護圖形標志固體廢物貯存(

17、處置)場  GB15562.21995 當上述標準被修訂時,應使用最新版本。3、定義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2001-11-26 批準   2002-07-01實施    3.1危險廢物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3.2填埋場處置廢物的一種陸地處置設施,它由若干個處置單元和構筑物組成,處置場有界限限定,主要包括廢物預處理設施、廢物填埋設施和滲濾液收集處理設施。3.3相容性某種危險廢物同其他危險廢物或填埋場中其他物質接觸時不產生氣體、熱

18、量、有害物質,不會燃燒或爆炸,不發生其他可能對填埋場產生不利影響的反應和變化。3.4天然基礎層填埋場防滲層的天然土層。3.5防滲層人工構筑的防止滲濾液進入地下水的隔水層。3.6雙人工襯層包括兩層人工合成材料襯層的防滲層,其構成見附錄A圖1。3.7復合襯層包括一層人工合成材料襯層和一層天然材料襯層的防滲層,其構成見附錄A 圖2。4  填埋場場址選擇要求41  填埋場場址的選擇應符合國家及地方城鄉建設總體規劃要求,場址應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區域,不會因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受到破壞。42  填埋場場址的選擇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43 

19、填埋場場址不應選在城市工農業發展規劃區、農業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考古)保護區、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供水遠景規劃區、礦產資源儲備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4.4填埋場距飛機場、軍事基地的距離應在3000米以上。4.5填埋場場界應位于居民區800米以外,并保證在當地氣象條件下對附近居民區大氣環境不產生影響。4.6填埋場場址必須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標高線以上,并在長遠規劃中的水庫等人工蓄水設施淹沒區和保護區之外。4.7填埋場場址距地表水域的距離不應小于150米。4.8填埋場場址的地質條件應符合下列要求:  a.能充分滿足填埋場基礎層的要求;  b.現場或其附近

20、有充足的粘土資源以滿足構筑防滲層的需要;  c.位于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主要補給區范圍之外,且下游無集中供水井; d.地下水位應在透水層3米以下,否則,必須提高防滲設計標準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取得主管部門同意; e.天然地層巖性相對均勻、滲透率低;  f.地質構結構相對簡單、穩定,沒有斷層;4.9填埋場場址選擇應避開下列區域:破壞性地震及活動構造區;海嘯及涌浪影響區;濕地和低洼匯水處;地應力高度集中,地面抬升或沉降速率快的地區;石灰熔洞發育帶;廢棄礦區或塌陷區;崩塌、巖堆、滑坡區;山洪、泥石流地區;活動沙丘區;尚未穩定的沖積扇及沖溝地區;高壓縮性淤泥、泥炭

21、及軟土區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場安全的區域。4.10填埋場場址必須有足夠大的可使用面積以保證填埋場建成后具有10年或更長的使用期,在使用期內能充分接納所產生的危險廢物。4.11填埋場場址應選在交通方便、運輸距離較短,建造和運行費用低,能保證填埋場正常運行的地區。5 填埋物入場要求5.1下列廢物可以直接入場填埋:a根據GB5086和GB/T15555.1-11測得的廢物浸出液中有一種或一種以上有害成分濃度超過GB5085.3中的標準值并低于表5-1中的允許進入填埋區控制限值的廢物;b根據GB5086和GB/T15555.12測得的廢物浸出液PH值在7.0-12.0之間的廢物。5.2下列廢物需經預處

22、理后方能入場填埋:a根據GB5086和GB/T15555.1-11測得廢物浸出液中任何一種有害成分濃度超過表5-1中允許進入填埋區的控制限值的廢物;b根據GB5086和GB/T15555.12測得的廢物浸出液PH值小于7.0和大于12.0的廢物;c本身具有反應性、易燃性的廢物;d含水率高于85%的廢物;e液體廢物。5.3下列廢物禁止填埋:    a.醫療廢物;b與襯層具有不相容性反應的廢物。表5-1  危險廢物允許進入填埋區的控制限值序號項目穩定化控制限值(毫克/升)1有機汞0.0012汞及其化合物(以總汞計)0.253鉛(以總鉛計)54鎘(以總鎘計)0

23、.505總鉻126六價鉻2.507銅及其化合物(以總銅計)758鋅及其化合物(以總鋅計)759鈹及其化合物(以總鈹計)0.2010鋇及其化合物(以總鋇計)15011鎳及其化合物(以總鎳計)1512砷及其化合物(以總砷計)2.513無機氟化物(不包括氟化鈣)10014氰化物(以CN計)56 填埋場設計與施工的環境保護要求61 填埋場應設預處理站,預處理站包括廢物臨時堆放、分撿破碎、減容減量處理、穩定化養護等設施。62  填埋場應對不相容性廢物設置不同的填埋區,每區之間應設有隔離設施。但對于面積過小,難以分區的填埋場,對不相容性廢物可分類 用容器盛放后填埋,容器材料應與所有可能接觸的物質

24、相容,且不被腐蝕。6.3 填埋場所選用的材料應與所接觸的廢物相容,并考慮其抗腐蝕特性。6.4填埋場天然基礎層的飽和滲透系數不應大于1.0×10-5 厘米/秒,且其厚度不應小于2米。6.5填埋場應根據天然基礎層的地質情況分別采用天然材料襯層、復合襯層或雙人工襯層作為其防滲層。6.5.1 如果天然基礎層飽和滲透系數小于1.0×10-7厘米/秒,且厚度大于5米,可以選用天然材料襯層。天然材料襯層經施工后的飽和滲透系數不應大于1.0×10-7厘米/秒,厚度不應小于1米。6.5.2 如果天然基礎層飽和滲透系數小于1.0×10-6厘米/秒,可以選用復合襯層。復合襯層

25、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a天然材料襯層經機械壓實后的飽和滲透系數不應大于1.0×10-7厘米/秒,厚度應滿足表6-1所列指標,坡面天然材料襯層厚度應比表6-1所列指標大10%;表6-1復合襯層下襯層厚度設計要求基礎層條件下襯層厚度滲透系數1.0×10-7厘米/秒,厚度3米厚度0.5米滲透系數1.0×10-6厘米/秒,厚度6米厚度0.5米滲透系數1.0×10-6厘米/秒,厚度3米厚度1.0米  b人工合成材料襯層可以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其滲透系數不大于10-12厘米/秒,厚度不小于1.5毫米。HDPE材料

26、必須是優質品,禁止使用再生產品。6.5.3 如果天然基礎層飽和滲透系數大于1.0×10-6厘米/秒,則必須選用雙人工襯層。雙人工合成襯層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a天然材料襯層經機械壓實后的滲透系數不大于1.0×10-7厘米/秒,厚度不小于50厘米;  b上人工合成襯層可以采用HDPE材料,厚度不小于2.0毫米;  c下人工合成襯層可以采用HDPE材料,厚度不小于1.0毫米;  襯層要求的其它指標同第6.8條。  6.6 填埋場必須設置滲濾液集排水系統、雨水集排水系統和集排氣系統。各個系統在設計時采用的暴雨強度重現期不得低于50

27、年。管網坡度不應小于2%;填埋場底部應以不小于2%的坡度坡向集排水管道。  6.7  采用天然材料襯層或復合襯層的填埋場應設滲濾液主集排水系統,它包括底部排水層、集排水管道和集水井;主集排水系統的集水井用用滲濾液的收集和排出。  6.8  采用雙人工合成材料襯層的填埋場除設置滲濾液主集排水系統外,還應設置輔助集排水系統,它包括底部排水層、坡面排水層、集排水管道和集水井;輔助集排水系統的集水井主要用作上人工合成襯層的滲漏監測。6.9排水層的透水能力不應小于0.1厘米/秒。6.10填埋場應設置雨水集排水系統,以收集、排出匯水區內可能流向填埋區的雨水、上游雨水

28、以及未填埋區域內未與廢物接觸的雨水。雨水集排水系統排出的雨水不得與滲濾液混排。6.11填埋場設置集排氣系統以排出填埋廢物中可能產生的氣體。    6.12填埋場必須設有滲濾液處理系統,以便處理集排水系統排出的滲濾液。6.13填埋場周圍應設置綠化隔離帶,其寬度不應小于10米。6.14填埋場施工前應編制施工質量保證書并獲得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批準。施工中應嚴格按照施工質量保證書中的質量保證程序進行。6.15在進行天然材料襯層施工之前,要通過現場施工試驗確定合適的施工機械,壓實方法、壓實控制參數及其它處理措施,以論證是否可以達到設計要求。同時在施工過程中要進行現場施工質量

29、檢驗,檢驗內容與頻率應包括在施工設計書中。6.16人工合成材料襯層在鋪設時應滿足下列條件:  a對人工合成材料應檢查指標合格后才可鋪設,鋪設時必須平坦,無皺折;  b在保證質量條件下,焊縫盡量少;  c在坡面上鋪設襯層,不得出現水平焊縫;  d底部襯層應避免埋設垂直穿孔的管道或其它構筑物;  e邊坡必須錨固,錨固形式和設計必須滿足人工合成材料的受力安全要求;   f邊坡與度面交界處不得設角焊縫,角焊縫不得跨過交界處。6.17  在人工合成材料襯層在鋪設、焊接過程中和完成之后,必須通過目視,非破壞性和破壞性測試檢驗施

30、工效果,并通過測試結果控制施工質量。7 填埋場運行管理要求71 在填埋場投入運行之前,要制訂一個運行計劃。此計劃不但要滿足常規運行,而且要提出應急措施,以便保證填場的有效利用和環境安全。7.2填埋場的運行應滿足下列基本要求:a入場的危險廢物必須符合本標準對廢物的入場要求;  b散狀廢物入場后要進行分層碾壓,每層厚度視填埋容量和場地情況而定。c填埋場運行中應進行每日覆蓋,并視情況進行中間覆蓋;d應保證在不同季節氣候條件下,填埋場進出口道路通暢;e填埋工作面應盡可能小,使其得到及時覆蓋;f廢物堆填表面要維護最小坡度,一般為1:3(垂直:水平);g通向填埋場的道路應設欄桿和大門加以控制;h

31、必須設有醒目的標志牌,指示正確的交通路線。標志牌應滿足GB15562.21995的要求;i每個工作日都應有填埋場運行情況的記錄,應記錄設備工藝控制參數,入場廢物來源、種類、數量,廢物填埋位置及環境監測數據等;j運行機械的功能要適應廢物壓實的要求。為了防止發生機械故障等情況 ,必須有備用機械;k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的運行不能暴露在露天進行,必須有遮雨設備,以防止雨水與未進行最終覆蓋的廢物接觸;l填埋場運行管理人員,應參加環保管理部門的崗位培訓,合格后上崗。7.3  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分區原則7.3.1可以使每個填埋區能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得到封閉。7.3.2使不相容的廢物分區填埋。 

32、;   7.3.3分區的順序應有利于廢物運輸和填埋。74 填埋場管理單位應建立有關填埋場的全部檔案,從廢物特性、廢物傾倒部位、場址選擇、勘察、征地、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封場及封場管理、監測直至驗收等全過程所形成的一切文件資料,必須按國家檔案管理條例進行整理與保管,保證完整無缺。8 填埋場污染控制要求81 嚴禁將集排水系統收集的滲濾液直接排放,必須對其進行處理并達到GB8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第一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的要求及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標準要求后方可排放。8.2 危險廢物填埋場廢物滲濾液第二類污染物排放控制項目為:PH值,懸浮物(SS),五日生化需氧量

33、(BOD5),化學需氧量(CODCr),氨氮(NH3-N),磷酸鹽(以P計)。8.3 填埋場滲濾液不應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填埋場地下水污染評價指標及其限值按照GB/T14848執行。8.4 地下水監測因子應根據填埋廢物特性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必須具有代表性,能表示廢物特性的參數。常規測定項目為:濁度,PH值,可溶性固體,氯化物,硝酸鹽(以N計),亞硝酸鹽(以N計),氨氮,大腸桿菌總數。8.5 填埋場排出的氣體應按照GB16297中無組織排放的規定執行。監測因子應根據填埋廢物特性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必須具有代表性,能表示廢物特性的參數。8.6 填埋場在作業期間,噪聲控制應按

34、照GB12348的規定執行。9 封場要求9.1當填埋場處置的廢物數量達到填埋場設計容量時,應實行填埋封場。    9.2填埋場的最終覆蓋層應為多層結構,應包括下列部分:a底層(兼作導氣層):厚度不應小于20厘米,傾斜度不小于2%,由透氣性好的顆粒物質組成;b防滲層:天然材料防滲層厚度不應小于50厘米,滲透系數不大于10-7厘米/秒;若采用復合防滲層,人工合成材料層厚度不應小于1.0毫米,天然材料層厚度不應小于30厘米。其它設計要求同襯層相同;c排水層及排水管網:排水層和排水系統的要求同底部滲濾液集排水系統相同,設計時采用的暴雨強度不應小于50年;d保護層:保護層厚

35、度不應小于20厘米,由粗礫性堅硬鵝卵石組成;e植被恢復層:植被層厚度一般不應小于60厘米,其土質應有利于植物生長和場地恢復;同時植被層的坡度不應超過33%。在坡度超過10%的地方,須建造水平臺階;坡度小于20%時,標高每升高3米,建造一個臺階;坡度大于20%時,標高每升高2米,建造一個臺階。臺階應有足夠的寬度和坡度,要能經受暴雨的沖刷。9.3封場后應繼續進行下列維護管理工作,并延續到封場后30年;a維護最終覆蓋層的完整性和有效性;b維護和監測檢漏系統;c繼續進行滲濾液的收集和處理;d繼續監測地下水水質的變化。9.4 當發現場址或處置系統的設計有不可改正的錯誤,或發生嚴重事故及發生不可預見的自然

36、災害使得填埋場不能繼續運行時,填埋場應實行非正常封場。非正常封場應預先作出相應補救計劃,防止污染擴散。實施非正常封場必須得到環保部門的批準。10 監測要求10.1對填埋場的監督性監測的項目和頻率應按照有關環境監測技術規范進行,監測結果應定期報送當地環保部門,并接受當地環保部門的監督檢查。10.2 填埋場滲濾液10.2.1利用填埋場的每個集水井進行水位和水質監測。    10.2.2采樣頻率應根據填埋物特性、覆蓋層和降水等條件加以確定,應能充分反映填埋場滲濾液變化情況。滲濾液水質和水位監測頻率至少為每月一次。10.3 地下水10.3.1 地下水監測井布設應滿足下列要

37、求:a在填埋場上游應設置一眼監測井,以取得背景水源數值。在下游至少設置三眼井,組成三維監測點,以適應于下游地下水的羽流幾何型流向;b監測井應設在填埋場的實際最近距離上,并且位于地下水上下游相同水力坡度上;c監測井深度應中以采取具有代表性的樣品。10.3.2 取樣頻率10.3.2.1填埋場運行的第一年,應每月至少取樣一次;在正常情況下,取樣頻率為每季度至少一次。10.3.2.2發現地下水質出現變壞現象時,應加大取樣頻率,并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監測項目。查出原因以便進行補救。10.4   大氣10.4.1采樣點布設及采樣方法按照GB16297的規定執行。   &

38、#160;10.4.2污染源下風方向應為主要監測范圍。10.4.3超標地區、人口密度大和距工業區近的地區加大采樣點密度。    10.4.4采樣頻率填埋場運行期間,應每月取樣一次,如出現異常,取樣頻率應適當增加。11 標準監督實施本標準由縣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實施。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報批稿)報批說明一、 標準制定的目的與意義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對環境的污染以及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是當今世界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的主要問題之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將危險廢物污染控制列為全球重大環境問題。隨著我國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固體廢物的年產生量日

39、益增多。據統計,1997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約為10.6億噸,縣及縣以上企業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6.6億噸,占總產生量的62.3%。其中危險廢物為1077萬噸,約占工業固體廢物總產生量的1.0%。由于我國對危險廢物污染控制工作起步較晚,廢物的綜合利用率和處理處置量都相對較低,約有30%的危險廢物在環境中堆存,有的甚至露天堆存或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不僅侵占大量土地,而且廢物經雨雪等淋溶浸出有毒有害物質使土地毒化、酸化和堿化,其污染面積往往超出所占土地面積的很多倍,導致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在我國,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已成為重大的環境問題。有鑒于此,為加

40、強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的管理,1995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并于1996年開始實施。目前我國尚未制訂危險廢物安全填埋污染控制標準,這給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和混亂。由于沒有配套標準,各級環保部門缺乏執法衡量尺度和判別依據,難以有效貫徹實施固廢法,為控制現有和新、擴、改建設項目固體廢物的污染,為各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貫徹實施固廢法提供執法依據,制定危險廢物安全填埋污染控制標準十分必要。二、標準編制的依據由于我國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工作起步較晚,因此填埋處置標準的制訂在綜合考慮我國現有技術發展水平及經濟能力的前提下,借鑒國內外現有的標準制訂經驗及教訓

41、。本標準的制訂依據固廢法并遵循科學、經濟、安全、可行的原則。其原則及依據如下:a.采用科學實驗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原則;b.等效引用的原則,即借鑒并參照國際標準和先進國家標準,以便同國際接軌;c.結合國情,根據國內現有標準的實施和目前技術經濟發展的需要來完成標準的編制;    d.參照衛生標準,通過毒理分析,充分考慮到固體廢物中污染因子對人體健康、動植物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e.結合國內外固體廢物污染的重大事故,分析有害成分對環境的影響;f.根據固體廢物中有害成分的浸出特性及水資源保護的基本要求,并參照污水排放標準等相關的水標準。根

42、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國際上的發展狀況,參考美國采用的土地填埋體系,借鑒美國危險廢物填埋場最低技術規范,并參與了其他國家的相關標準、規范等(包括日本的廢棄物處置場技術指針)。本標準對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的選址、設計、施工、運行、封場和運行管理等均提出了環保要求,便于執法監督。三、標準的制訂過程本標準制定工作起始于1996年3月。1996年9月開始進行調研工作并準備編寫“課題論證報告”,1997年1月24日由我局主持召開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開題論證會,在會上確定了本標準的工作內容及工作程序。而后開展了標準的編制工作。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利用了“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危險廢物安全填埋處理處置技術研

43、究”課題的全部研究成果和資料,作為制定這一標準的工作基礎。同時對國外和我國有關城市的固體廢物的填埋情況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資料收集工作,特別是對沈陽、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的籌建設計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為本標準的制定打下了的基礎。1997年5月編制完成初稿。經我局有關部門審閱后,于1997年9月寄至全國有關省市環保局、有關部委環保部門及有關專家共計49個單位和個人征求意見,返回意見29份。在返回意見的基礎上,對征求意見稿進行修改后,完成了修改稿,于1997年12月召開了危險廢物安全填埋污染控制標準專家審議會。在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并

44、將修改稿再一次寄發給有關專家審閱,根據專家意見完成了送審稿。我局于1998年4月主持召開了危險廢物安全填埋污染控制標準審議會,通過了危險廢物安全填埋污染控制標準(送審稿)。四、標準的主要內容說明固體廢物的污染控制標準與廢水、廢氣標準的主要差別在于管理對象的復雜性。固體廢物無法象廢水、廢氣那樣制定排放限值標準,必須貫徹全面管理的原則。即在填埋污染控制標準中對埋場的場址選擇、填埋場的建設和構造、填埋場的運行和環境監測、填埋場的封場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要求。    本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填埋場選址要求填埋場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割斷廢物與外界環境的水力聯系,即防止廢物產

45、生的滲濾對地下水等周圍水體造成污染。因此,在填埋場選擇場址時必須充分考慮危險廢物填埋對水體的威脅。同時,場址的選擇也要考慮當地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與發展規劃,景觀與人群的心理隨能力,以及填埋場建設的經濟性與規模效益等。2、填埋場入場標準主要從危險廢物入場條件的環境和經濟效益考慮,制訂危險廢物穩定度化控制限值。3、填埋場建設的環境保護要求    填埋場各個組成部分的設計與施工時環境保護的最低技術要求和質量控制要求。主要包括填埋場防滲層(襯層)設計標準。滲濾液集排水系統設計標準等。制定這些標準時,在借鑒國外成熟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我國的經濟、社會、地理等條件的不

46、均衡性,采用了適用性比較寬的技術要求。如防滲襯層就允許根據不同條件采用天然襯層、復合襯層和目前發達國家普遍彩的雙人工襯層,以便各地根據當地條件選用。4、填埋場運行管理要求標準對填埋場運行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運行計劃、管理要求、運行方式、以及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等。其中重點提出了填埋場的分區填埋原則,以成分發揮填埋場的環境、經濟功效。5、填埋場污染物控制要求包括填埋場釋放物(滲濾液、填埋氣體和作業噪聲)的排放標準和填埋場周圍環境的評價因子。6、填埋場封場要求為保證填埋場在封場后能繼續發揮作用,就必須對封場結構的設計與施工和封場后的維護管理提出必要的要求。同時標準中也給出了

47、填埋場封場的基本原則。7、填埋場監測要求對填埋場滲濾液、地下水和填埋場氣體監測中的監測井布設、取樣頻率、監測因子的篩選等提出相應的要求。五、經濟技術分析危險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和持續性,即危險廢物對環境的污染不象廢水和廢氣那樣直觀和即刻顯現。但是一旦發生危險廢物的污染事故,將會難以消除,并且污染消除費用巨大。如7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拉夫運河事件”僅污染區域2000戶居民的般遷費用就達5000萬美元;美國在80年代耗用16億美元進行危險廢物污染普查,發現全國有36萬個堆放場地被污染。美國政府動用85億美元進行污染清除,也僅能處理1000多個場地。通常一噸危險廢物的處置費用在1000

48、元以上。但是如果發生污染進行清理和場地恢復,其費用將是難以估算的,并且其污染難以消除。如錦州鐵合金廠鉻渣污染土地和地下水涉及面積達35平方公里,花費數千萬元進行補救治理,仍然無法消除渣堆對錦州飲用水源的嚴重威脅,必須每日對地下水抽出進行處理。據統計,我國每年需要新增300萬噸的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通常危險廢物填埋的建設費用約為5001000元/噸,因此每年建設危險廢物填埋場需要投資1530億元;同時填埋的運行(包括前處理)大約需要相同的費用。即進行危險廢物的最終無害化處置的費用需要大約10002000元/噸,即每年全國需要投入約3060億元的費用。如果新建設的填埋場全部能夠達到該標準的要求,則可

49、以保證投入的治理費用能夠達到應的效果。同時標準的制定與施行也可以培育和規范潛在的危險廢物處置市場。這一市場的形成可以促進我國環保產業的進步和發展,前以述及,每年進入這一市場的資金可能達到3060億元,甚至更多. 固體廢物 總汞的測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55511995Solid waste一Determination of total mercury Col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11 本標準規定了測定固體廢物浸出液中總汞的高錳酸鉀過硫酸鉀消解冷原子吸牧分光光度法。12 本標準方法適用于固體廢物浸出液中總汞的測定。1

50、21 在最佳條件下(測汞儀靈敏度高,基線漂移及試劑空白值極小),當試樣體積為200mL時,最低檢出濃度可達005?g/L。在一般情況下,測定范圍為0250µg/L。122 干擾 碘離子濃度等于或大于38mgL時明顯影響精密度和回收率。若有機物含量較高,規定的消解試劑最大量不足以氧化樣品中的有機物,則方法不適用。2 原理 在硫酸硝酸介質及加熱條件下,用高錳酸鉀和過硫酸鉀等氧化劑,將試液中的各種汞化合物消解,使所含的汞全部轉化為二價無機汞。 用鹽酸羥胺將過量的氧化劑還原,在酸性條件下,再用氯化亞錫將二份汞還原成金屬汞。 在室溫下通入空氣或氮氣,使金屬汞氣化,通入冷原子吸收測汞儀,在253

51、7 nm處測定吸光度值。3 試劑 除非另有說明,分析時均使用符合國家標準,或專業標準的試劑。31 無汞蒸餾水:二次重蒸餾水或電滲析去離子水可滿足要求。也可將蒸餾水用優級純鹽酸酸化至PH3,然后通過巰基棉纖維管(32)除汞。32 巰基棉纖維除汞管:在內徑68mm,長100mm龍右,端拉細的玻璃管中,或500mL分液漏斗放液管中,填充0102g巰基棉纖維(33),將待凈化的試劑或蒸縮水以10mLmin的速度流過l2次即可除盡汞。33 巰基棉纖維:于棕色廣口瓶中,依次加入巰基乙酸(CH2SHCOOH)100mL、乙酸酐60mL、36乙酸40mL、濃H2SO403mL,充分混勻,冷卻至室溫后,加入30

52、 g長纖維脫脂棉,使之浸泡完全,用水冷卻,待反應熱散去后,加蓋放入40±20C的烘箱中24d后取出。用砂芯過濾漏斗抽濾,用無汞重蒸餾水(31)充分洗滌至中性后,攤開于30350C烘干,放于棕色廣口磨口瓶中,避光,低溫下保存待用。34 硫酸(H2SO4),pl84gmL,優級純。35 硝酸(HNO3),p142gmL,優級純。36 鹽酸(HCl),?119gmL,優級純。37 重鉻酸鉀(K2Cr2O7),優級純。38 高錳酸鉀(KMnO4)溶液,5:將50gKMnO4(優級純,若純度達不到優級純,要求重結晶提純(KMnO4)用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貯于棕色瓶中。39 過硫酸鉀(

53、K2S2O8)溶液,5:將5 g過硫酸鉀溶于少量水中,定容至l00mL。現配現用。310 鹽酸羥胺(NH2OH·HCl)溶液,20:將20g鹽酸羥胺用水溶解后稀釋至100mL。該溶液不可久貯。311 氯化亞錫(SnCl2)溶液,20:將20g SnCl2加入20mLHCl(36)中,微微加熱溶解,冷卻后用水稀釋至100mL。以25 L/min的流速通入氮氣約2min除汞,加幾顆錫粒密塞保存。312 經碘化處理的活性碳:稱取l份重量碘、2份重量碘化鉀和20份重量水,在燒杯中制成溶液,加入約10份重量的粒狀活性碳(工業用,?3 mm,長37 mm),用力攪拌至溶液脫色后,用G1號砂芯漏斗

54、濾出活性碳,在約1050C烘干12h,備用。313 汞標準固定液(稱固定液),05gL:將05g重鉻酸鉀(37)溶于950mL水中,再加入50mLHNO3(35)。314 稀釋液:將重鉻酸鉀(37)02g溶于900 mL水中,加入H2SO4(34)28mL,冷卻后定容至1000 mL。315 汞標準貯備液,100?gmL:稱取在硅膠干燥器中放置過夜的氯化汞(HgCl2)01354g,用固定液(313)溶解后轉移至l000mL容量瓶中,再用固定液定容,搖勻。316 汞中間標準溶液,10?gmL:吸取汞標準貯備液(315)100mL,用固定液(313)定容至100 mL。317 汞標準使用溶液,0

55、10?gmL:吸取汞標準中間液(316)100 mL,用固定液(313)定容至1000mL,搖勻。于室溫下陰涼處保存。通常可使用3個月。318 變色硅膠:干燥用。319 洗液:將10g重鉻酸鉀溶于9L蒸餾水中,加入1000mLHNO3。4 儀器 般實驗室器皿及下列專用儀器及器材:41 測汞儀。42 汞還原器,容積分別有25、50、100mL,具有磨口,帶有蓮蓬形多孔吹氣頭的翻氣瓶。43 U形管,?15×110mm,內填6080mm的普通粒狀變色硅膠(318)。44 三通閥。45 汞吸收裝置:250mL玻璃制干燥塔,內填經碘化處理的活性碳(312)。儀器的凈化系統,可根據不同測汞儀的特點及具體條件進行連接。更換U形管中的硅膠。5 步驟51 樣品的保存:采用表面光潔的硬質玻璃容器,在接收浸出液的器皿中應預先加入適量的固定液(313)。樣品應在400C下保存,最長不超過28天。52 試樣的制備:本法推薦用高錳酸鉀過硫酸鉀消解處理試樣。 移取1050mL試液(視其中汞含量而定)于125mL的錐形瓶中,若取樣量不足50mL時,應補充適量無汞蒸餾水(31)至約50mL。依次加入硫酸(34)15mL,高錳酸鉀溶液(38)4mL(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