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二專題二 產業經濟發展研究目 錄31第一部分 戰略背景141.國家背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142.區域背景山西作為全國能源基地的重要地位14第二部分 產業經濟發展現狀151.市域經濟發展現狀151.1.總體概況151.2.產業結構特征151.3.三次產業分析162.沿汾河城鎮密集帶產業發展現狀182.1.總體概況182.2.產業結構特征192.3.各縣市工業現狀203.市區(堯都區)產業發展現狀203.1.總體概況203.2.產業結構特征213.3.產業布局現狀24第三部分 產業發展條件與存在問題241.發展條件241.1.區位條件241.2.交通條件241.3.礦產資源241.4.旅游資
2、源242.產業發展問題242.1.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差距拉大242.2.工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252.3.工業企業規模小,布局不合理252.4.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層次低252.5.小結25第四部分 產業發展定位251.市域產業定位252.市區產業定位26第五部分 產業發展策略261.國外資源型城市(地區)的成功轉型案例261.1.德國魯爾區261.2.法國北加萊海峽272.臨汾可持續發展的策略272.1.立足煤焦鐵優勢,延伸產業鏈272.2.培育新興產業,多元化發展282.3.依托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292.4.以工促農,實現城鄉統籌292.5.加強區域內外的聯系與協作30第六部分 產業布局
3、規劃301.市區產業布局302.沿汾河城鎮密集帶產業布局30專題二 產業經濟發展研究第一部分 戰略背景1. 國家背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圖 1-2:我國歷年能源消費構成圖1-1:我國歷年能源生產構成能源問題是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都是可以相互替代、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能源。在各種能源中,煤炭資源是我國最可靠的能源。我國煤炭資源比較豐富,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最大的煤炭消費國,從我國歷年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構成來看,煤炭始終在能源構成中占六成以上的份額,可見,煤炭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煤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
4、所依靠的基礎能源,我國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格局,煤炭工業仍將是我國能源結構的主體,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新時期的發展對煤炭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煤變油”、“煤變氣”等技術的日趨成熟,煤炭產業從最初單純的開采業,已逐步向多元化的產品方向發展,其中,煤化工將成為緩解石油供應不足的主要手段。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石油價格的不斷攀升,我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的逐年提升,我國石油資源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利用先進的煤炭轉化技術,發展現代煤化工,生產汽油、柴油和化工產品作為石油的替代產品,對減輕我國對石油進口依存度、減少環境污染、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和經濟可持續
5、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煤化工已成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重點之一和國家重點推進的產業。因此,國家對煤炭及其他二次能源仍有著很大的需求,煤炭及相關產業仍將是關系到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在這樣的國家經濟背景下,臨汾以煤炭資源為依托的能源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2. 區域背景山西作為全國能源基地的重要地位山西作為我國的第一產煤大省,煤炭產業在我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5年全國煤炭工業企業100強中,山西的煤炭企業就有12家。近幾年來,山西省占全國煤炭產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以上的較高水平(見表1)。2005年煤炭產量達5.65億噸,煤炭出省量達4.3億噸,占全省煤炭總產量的3/4以
6、上,占到全國省際間調出量的近80%,其中通過鐵路外運煤炭3.20億t,同比增長了20.78%,通過公路出省煤炭1.12億t,同比增長了23.10%。全年共向省外輸送電力369.3億千瓦小時,增長55.1%,外輸電量占發電量的比重為28.2%;由此可見,山西省煤炭、電力的供應對全國市場具有巨大影響和支撐作用。表1-1: 2003-2005年山西省煤炭產量及其占全國的比重情況地區年份全國/億t山西省/億t占全國比重/%2003年2004年2005年17.2819.5621.134.54.935.6526.0425.2026.74在全國煤炭市場中,沿海地區是全國煤炭供求的核心所在。2005年港口的煤
7、炭運輸狀況表明,山西省煤炭資源在沿海地區煤炭供求中的比重非常高。沿海地區的煤炭需求增長主要依靠“山西省-大秦線-秦皇島港-東南沿海各地”這一通道實現,在2005年秦皇島港調進的近14100萬t煤炭資源中,直接來自山西省的煤炭資源所占比重為72%。此外,山西省的煤炭和焦炭等資源型產品的出口也是我國煤炭資源出口的重要部分。2005年山西省出口煤炭3252萬噸,出口額190億美元;出口焦炭貨源約1200萬噸,占全國出口量的80%,占國際市場總貿易量的50%。表 1-2: 2005年臨汾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占全省比重 單位:萬噸產品類別山西省臨汾市比重(%)生鐵32301127.334.9焦炭79812
8、173.4927.2鋼1655436.8626.4洗精煤102762431.9123.7成品鋼1369205.3415原煤554265244.669.5發電量(億千瓦時)131272.325.5可見,山西省作為我國煤炭和能源大省,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臨汾作為山西省的第二經濟大市,生鐵、焦炭、鋼、洗精煤等工業產品的產量均占到山西省的20%以上,其中,生鐵占到34.9%,焦炭占27.2%,鋼產量占26.4%,洗精煤占23.7%,對山西的能源經濟發展貢獻較大。在山西省進一步打造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區域背景下,臨汾的能源和工業發展有著更為堅實的基礎和依托。第二部分 產業經濟發展現狀1.
9、 市域經濟發展現狀1.1. 總體概況(1)經濟實力位居全省前列臨汾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處于居中水平,2005年的GDP總量在中部6省82個地級市中排名第32位,一般預算收入排在31位,在全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100強城市”考核中,名列139位 數據來源:臨汾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在山西省各城市中,臨汾的經濟實力位居全省第二。2005年臨汾的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財政總收入均高于運城、長治、晉城等城市,位居全省第二,成為山西省僅次于太原的第二經濟大市。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12.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的15%,財政總收入占全省的14.2%。作為山西
10、省城鎮體系規劃中的二級經濟區,臨汾對山西省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表 2-1: 2005年臨汾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占山西省比重 單位:億元臨汾市山西省所占比重(%)地區生產總值523.24121.212.7人均生產總值(元)123201274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5.224850.91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2.41171214.2財政總收入83.05757.91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1401.29.4圖 2-1:臨汾與山西省其他市的主要經濟指標對比(2)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十五”期間臨汾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速度最快最穩的一個時期。2005年臨
11、汾市生產總值達到523.2億元,是“九五”期末的2.02倍,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4年增長14.6%。“十五”時期,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1%,比“九五”時期11.5%的年均增速有了進一步提高,其中,第一產業年均增長4.6%,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8.3%,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3.3%。“十五”期末,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73美元,年均增長14.2%;財政總收入由2000年的14.9億元增加到83.05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高達40.9%,比“九五”時期高27.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32.0億元,年均增長14.7%;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也在各個時期穩步增長,“十五”時期增速達到27.7%。
12、2005年全市累計完成海關進出口總額2.65億美元,年均增長41.1%。出口產品中機電、醫藥等產品大幅度增加,出口市場達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見,臨汾“十五”時期的經濟增長態勢好,發展速度快。表2-2:“十五”時期臨汾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年均增長速度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全部工業增加值財政總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14.219.040.914.71.2. 產業結構特征臨汾產業目前呈現出“二、三、一”結構特征,2005年三次產業的比例為664.529.5,第二產業的比重最高,尤其是重工業,占到工業總產值的98.3%。從臨汾歷年的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來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均呈
13、上升趨勢,而從所占比重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由1995年的27.7%降至2005年的6.0%;第二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由1995年的43.4%持續上升至64.5%,其中尤其以煤炭、焦化、冶金、鑄造等重工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則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十五”期末比“九五”期末下降了8.6個百分點。根據西蒙·庫茲涅茨等經濟學家以產業結構特征對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劃分,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經歷一個由上升到下降的變化過程,臨汾的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發展迅猛,但第三產業的比重還不高,臨汾處于工業化的初中級發展階段。圖2-3:臨汾歷年三次產業增加值變動情況圖 2-2:臨汾歷年
14、地區生產總值圖 2-4:臨汾歷年三次產業比重變動情況1.3. 三次產業分析1.3.1. 第一產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5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1.16億元,內部結構以農牧業為主,其中種植業比重下降,牧漁業比重上升,農、林、牧、漁業產值結構比由1999年的75.8:3.8:20.0:0.4調整為2005年的66.63:2.87:27.48:0.6。圖 2-5:2005年臨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構成農作物播種面積有所增加,2005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67.43萬畝,比上年增加17.63萬畝,增長2.4%。主要農產品有小麥、油料、棉花等,其中糧食總產量135.6萬噸,占全省比重13.9%;小麥是臨汾的
15、優勢農產品,2005年產量為58.53萬噸,占全省的28.9%;油料產量3.3萬噸,占全省15.7%;棉花產量0.6萬噸,蔬菜產量82.5萬噸,水果產量22.1萬噸。 表21: 2005年臨汾主要農產品產量及所占比重 單位:萬噸山西省臨汾市比重(%)小麥202.2858.5328.9油料21.263.3415.7糧食978135.6513.9肉類90.610.9912.1水果245.522.19棉花10.290.65.81.3.2. 第二產業煤、焦、冶金和化學原料及制品四大行業是臨汾的支柱產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完成工業增加值81億元,增長52.7%,工業煉焦業完成47億元
16、,增長10%;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78.5億元,增長25.8%;化學原料及制品業完成增加值8.1億元,增長17.6%。四大行業新增增加值52.7億元,占全市新增量的88.1%,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23.8個百分點。其中冶煉業、煉焦業和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工業總產值分別占工業的39%、21%、22%。表2-4:2005年臨汾主要工業行業經濟指標企業數(個)工業增加值(億元)工業總產值(億元)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人)煤炭開采和洗選業20583.7165.370851黑色金屬礦采選業286.914.7200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7949.0149.932329化學原料及化學
17、制品制造業156.126.5887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2779.7287.850850通用設備制造業204.114.110851其他11815.467.034632總計592244.9725.3210395圖 2-6:2005年臨汾主要工業行業總產值比重1.3.3. 第三產業2005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4.69億元。其中運輸倉儲郵電業46.59億元,占第三產業的30.1%,批零貿易餐飲業33.3億元,占21.5%,此外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等服務業也有一定增長。表 2-5:2005年臨汾第三產業分行業生產總值 單位:億元年份行業類別20042005比2004年增長(%)運輸倉儲郵電業
18、38.846.5916.4批零貿易餐飲業31.2133.36.5金融保險業9.0111.4117.2房地產業11.4812.47.6其他服務業44.4151.012.1總計134.91154.69臨汾的旅游業近年來增長比較迅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舉辦侯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節、侯馬古都文化旅游月、環球比基尼小姐巡游華門等節慶活動,擴大了全市旅游產品的影響。2005年臨汾接待旅游者總人數619.4萬次,創收23.95億元人民幣。其中外國人11044人次,港澳臺同胞17323人次。旅游外匯收入604.64萬美元。消費品市場保持穩步增長勢頭。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2.0億元,比上年增長
19、14.5%。從地區分布來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8.6億元,增長15.1%;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73.4億元,增長13.8%,縣市的商貿服務業均比較活躍。從行業來看,以批發零售貿易業為主,銷售額為112.5億元,占85%。從所有制來看,個體經濟最為活躍,零售額77.5億元,增長14.7%,所占比例為58%,其次是股份制經濟,零售額28.2億元,增長16.5%;國有經濟零售額8.9億元,增長5.7%;集體經濟零售額6.5億元,增長11.6%;私營經濟零售額6.2億元,增長24.1%。2. 沿汾河城鎮密集帶產業發展現狀2.1. 總體概況沿汾河城鎮密集帶包括堯都區、霍州市、洪洞縣、襄汾縣、曲沃縣、侯
20、馬市、翼城縣共一區四縣兩市,該區域的國土面積占全市的32%,人口占全市的73.6%,2005年沿汾河縣市(區)的地區生產總值為396.1億元,占全市的76%;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1.6億元,占全市的71%;規模以上工業的單位數、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占全市的67%、81%、74%;財政總收入為57.6億元,占全市的6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市的72%。各縣市在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中的排名在“十五”時期也有較大的提升,尤其是曲沃縣由2001年全國1495位上升至2005年610位,襄汾縣由971位上升至477位,霍州市由1098位上升至608位。與臨汾其他縣相比,這些縣市位于地理位置優越的平川地
21、區,因此,沿汾河城鎮密集帶的經濟發展優于東西山區的縣。基于這樣的優勢,沿汾河城鎮密集帶應當成為帶動臨汾市域經濟的發展軸。圖2-8:臨汾歷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5-2005)圖2-10: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所有制分圖2-9: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銷售區域分 圖 2-7:臨汾歷年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表 2-6:2005年沿汾河城鎮密集區的經濟發展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財政總收入(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沿汾河縣市(區)合計396.121.6591.0178.257.695.0全市523.
22、230.5725.2242.483.0132.0沿汾河縣市(區)所占比重75.7%70.8%81.5%73.5%69.4%72.0%資料來源:2005年臨汾統計年鑒表 2-7:各縣市歷年在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中的排名20012002200320042005全國2073全省97全國2052全省97全國2026全省97全國2012全省96全國2005全省96曲沃縣1495461201311179339623261017翼城縣1385371055241014236721783227襄汾縣971167659796135571247713洪洞縣711756546245420446110侯馬市92512
23、82613943188202472023霍州市10982194820948199452960816資料來源:2005年臨汾統計年鑒圖2-11:2004、2005年臨汾各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圖2-12:2005年臨汾各縣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但由于各縣市的經濟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不同,雖同處汾河沿岸的平川地區,但它們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各縣市(區)的經濟發展實力來看,市區堯都區的發展水平最高,在其余六縣市中,洪洞縣和襄汾縣的經濟發展領先于其他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等指標較高,而曲沃縣的發展水平較低,農業仍占有相當的比重。城鎮密集帶各縣市發展不均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有待加快。圖2-13
24、:2005年臨汾各縣市(區)規模以上工業指標圖2-14:2005年臨汾各縣市財政總收入2.2. 產業結構特征城鎮密集帶的各縣市(區)的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高。除堯都區和侯馬市以外,其余五縣市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均在70%左右,而第三產業的份額較小,尤其是曲沃縣,第三產業僅占18.5%。可見,城鎮密集帶工業發展迅速,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有待加快。圖2-15:沿汾河各城鎮三次產業比例2.3. 各縣市工業現狀各縣市的工業結構同構現象明顯。各縣市均有一定儲量的煤炭等非金屬礦和鐵等金屬礦,均是以礦產資源為依托的煤炭、電力、鋼鐵等工業,產品結構以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為主,機械、加
25、工制造等下游產業鏈環節缺乏。表 2-8:沿汾河密集帶各城鎮的主要工業類別與礦產資源縣市(區)工業類別礦產資源堯都區煤炭、建材、鋼鐵、發電、陶瓷、冶金、化工、紡織、食品煤炭、鋁礬土等非金屬和金屬礦。煤炭資源儲量20多億噸侯馬市生化制藥、裝備制造、汽車配件、商貿物流金、銅、鐵、優質花崗巖霍州市煤、焦、化工、火力發電煤炭、石英石等20多種,煤炭儲量62.5億噸洪洞縣煤炭、電力、化工、造紙、冶金、陶瓷、紡織、食品、建材煤炭、鋁礬土、石英等20余種,煤炭總儲量44.2億噸襄汾縣煤、焦、鐵、軋鋼、鑄造、建材金、銅、鐵、煤、石膏曲沃縣冶金、鑄造、焦化、建材、化工、煙草、紡織、食品銅、鐵、煤、石灰石等翼城縣煤
26、炭開采、生鐵冶煉、化工、機械、輕紡、建材、運輸煤、鐵、鉛等30余種,煤儲量19.95億噸3. 市區(堯都區)產業發展現狀3.1. 總體概況近年來,堯都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在省內位居前列,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1%,在全省119個縣區中位居第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億元,下降10.6%;第二產業增加值56.0億元,增長9.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4%;第三產業增加值55.9億元,增長14.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1%。三次產業的比例由2004年的3.8:49.0:47.2調整為3.0:48
27、.6:48.4。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全區人均生產總值15409元,按現行匯率計算達到1933美元。財政總收入15.9億元,位居全省第三,“十五”時期年均增長27.7%。由于人口密度高,堯都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財政收入分別名列23位和32位。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由2001年的16.2億元上升至25.9億元,“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十五”時期增長較快,比“九五”期末增長了173.6%。表 2-9:堯都區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的排名年末總人口(人)地區生產總值(億元)財政總收入(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人)人均財政收入(元/人)指標值位次指標值位次指標
28、值位次指標值位次指標值位次7515281115.4715.931541023212932圖 2-16:山西省GDP排名前10位縣市區資料來源:2005年臨汾統計年鑒圖2-17:山西省財政總收入排名前10位縣市區 資料來源:2005年臨汾統計年鑒 與“九五”期末相比,堯都區“十五”期末的GDP幾乎翻了一番,成為全市第一經濟大區。但從經濟發展速度來看,與臨汾其他縣市相比相對比較緩慢。2005年堯都區的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由2004年的17.1%降至10.4%,且低于全市的GDP14.6%的增長速度,增速位居全市第13位。此外,工業增加值、工業利稅及財政收入的增速均低于全市增長速度。圖2-18:堯
29、都區歷年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資料來源:臨汾市堯都區統計資料提要2005圖2-19:堯都區歷年主要經濟指標資料來源:臨汾市堯都區統計資料提要20053.2. 產業結構特征從三次產業結構看,堯都區的農業所占份額很小,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齊頭并進,三次產業的比例為3.0:48.6:48.4。2005年堯都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為22.1%,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全市的比重分別為11.1%、16.2%、36.0%,第三產業占全市的份額較重,是臨汾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其中金融業增加值7.5億元,占全市的65.8%;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11.6億元,占全市30.4%;房地產業3.
30、9億元,占全市30.5%;科研、綜合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0.28億元,占全市的82.4%。表 2-10:2005年堯都區產業結構及占全市比重單位:億元堯都區全市占全市比重第一產業增加值3.430.511.1%第二產業增加值54.6337.316.2%工業增加值49.1319.715.4%第三產業增加值55.9155.436.0%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11.638.130.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0.88.59.4%金融業7.511.465.8%房地產業3.912.830.5%科研、綜合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0.280.3482.4%資料來源:臨汾市堯都區統計資料提要20053.2.1. 第
31、一產業堯都區2003年被確定為全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10個試點單位之一,農業生產保持平穩發展。2005年全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1.6萬畝,比上年增加2.3萬畝,增長2.9%。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3.8萬畝,增加3.2萬畝,增長4.5%。受旱情影響,全年全區糧食總產量15.02萬噸,比上年減產21%。畜牧業生產狀況良好,全區肉類總產量11786噸,比上年增長8.9%,牛奶產量4453噸,增長0.7%。漁業生產有所下降,全年水產品產量750噸, 比上年減少22.8%。圖2-20:2005年堯都區農林牧漁業比重從第一產業的內部結構來看,以農業和牧業為主,分別占比68.5%和28.8%。
32、林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的比重很小。農業中谷物及其他農作物的產值最高,為2.25億元,蔬菜園藝作物產值1.10億元,此外,水果、中藥材等作物也有一定發展。全區糧經比例由2000年的8:2調整為6:4,經濟效益明顯擴大。農副產品加工業也迅速發展,產業化水平有所提高。表 2-11:農林牧漁業產值結構 單位:萬元行業產值行業產值農業41841牧業17602谷物及其他農作物22518牲畜飼養2528蔬菜園藝作物11042豬的飼養7647水果、堅果、飲料及香料作物4859家禽飼養7032中藥材3422狩獵和捕捉動物13林業770其他畜牧業382農林牧漁服務業514漁業350總計61077“十五”期間,
33、堯都區推進糧食、蔬菜、林果、花木、畜產五大基地建設,優質高產糧食面積達到20萬畝;蔬菜基地由3.4萬畝達到13.6萬畝,林果基地由5.9萬畝達到19.5萬畝,花木基地從無到有達到2.3萬畝;畜產基地飼養量由250萬頭(只)達到517萬頭(只)。各鄉鎮的優勢產業明顯,一些優勢產業基地正在建設發展中:吳村、縣底的優質高產小麥基地;喬李萬畝蔬菜生產基地;段店、縣底、喬李蘆筍基地;屯里、堯廟蔬菜生產基地;土門紅堤葡萄基地;賈得、堯廟小水果基地;賀家莊、魏村、喬李鮮桃生產基地;大陽、縣底無公害蘋果生產基地;賈得、縣底、枕頭中藥材基地;賀家莊雙孢菇土窯洞生產基地。3.2.2. 第二產業“十五”時期,堯都的
34、工業增長較快,對全區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2005年全區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3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全區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6.9億元,增長12.1%。各種經濟類型工業企業均保持較快增長,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6.3億元,增長73.4%;集體企業完成2.4億元,增長1.3倍;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完成4.6億元,增長40.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以內資企業為主,外商投資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較少。工業經濟效益也穩步提高。全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30.9億元,增長12.6%;實現利稅14.1億元
35、,增長3.7%,實現利潤6.1億元。圖2-21:堯都區“十五”時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資料來源:臨汾市堯都區統計資料提要2005表 2-12:2005年規模以上全部工業企業經濟指標(按所有制分)企業單位數(個)工業總產值(億元)工業增加值(億元)內資企業103124.632.6港澳臺商投資企業22.81.1外商投資企業38.23.5資料來源:臨汾市堯都區統計資料提要2005從行業門類來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以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企業為主,有37家,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機械、設備制造業、煉焦業的企業數分別為21、13、10。從產值來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工業總產值占到工業的71.2
36、%,其次是煉焦、煤炭開采、機械設備制造業,分別占12.8%、5%、3.6%。可見,煤炭、煉焦、冶金、化學原料及制品等行業是支撐堯都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堯都區仍以煤焦鐵的工業結構為主要特征。煤焦鐵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0.74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0億元,增長37.9%;煉焦業完成6.9億元,增長7.8%;化學原料及制品業完成增加值1.0億元,增長31.9%。工業產品主要是煤、焦炭、水泥、鋼鐵、紗、布、機制紙等,產量呈現較快增長。2005年原煤產量354萬噸,增長47%;焦炭產量333萬噸,增長14%,其中,機焦產量333萬噸,增長14
37、%;生鐵產量340萬噸,增長44%;鋼產量204萬噸,增長3l%;鋼材產量55萬噸,增長34%。圖2-22:2005年堯都區規模以上全部工業分行業企業數 隨著堯都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輕工業的比重也有一定上升,輕型產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5%上升到2005年的35%,金座塑膠管道、光宇電源、鹿龜神酒、正元盛邦藥業等輕型科技型項目相繼建成,堯都的食品、飲料、醫藥等產業快速發展,其中醫藥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的1%,新興工業產業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3.2.3. 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堯都區經濟發展的一大推動力,200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55.9億元,增長14.1% ,占GDP的比重達到48.4%,
38、比上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1%。根據2004年經濟普查資料,堯都區共有服務業單位25821個,其中法人單位2740個,占總數的10.6%,個體經營戶23081家,占89.4%。在1305家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1302家,以私營企業為主,外資企業只有3家。從地區來看,2005年市零售額為37.03億元,縣以下的零售額為12.30億元。表 2-13:堯都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地區分 單位:億元200520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3242.85市的零售額37.0332.14縣以下的零售額12.3010.71圖2-23:2005年堯都區主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行業
39、產值比重從服務業的行業內部結構來看,法人單位中單位數量最多的三大行業依次是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批發零售業和教育,其中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業842個,批發零售業781個,教育360個,占服務業單位的比重分別是30.7%、28.5%、13.2%。在個體經營戶中,主要從事的是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居民服務和其它服務、住宿餐飲等傳統行業,所占比重分別是47.7%、22.3%、13.6%和10.8%。堯都區的旅游業近年來的起步發展對該區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環球比基尼小姐巡游華門等節慶活動,擴大了堯都區的知名度,并由此帶動了批零貿易、住宿、餐飲等行業的發展。2005年全區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0
40、0萬人次,創收1200萬人民幣。其中堯都區旅游、訪問、從事商務及各項活動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2200人次,增長120%。從服務業資產構成的所有制性質來看,到2004年末,全區服務業企業的資產總額490.33億元,相當于全區工業企業總資產的4.3%。公有制企業掌控我區服務業資產總額中處于主體地位。國有企業單位少,資產占比大,資產總額達307.19億元,占服務業企業全部資產的62.6%;私營企業資產僅28.43億元,占服務業企業資產總額的5.8%。雖然堯都區服務業發展迅速,服務業的層次較低,主要是傳統服務業,咨詢業、中介服務業等新型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效應尚未形成,私營企業的發展規模小,
41、仍以個體經營為主;此外,產業的經營布局比較零散,吸引外資能力不強,都制約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仍有待提高。3.3. 產業布局現狀堯都區目前的產業布局特征主要是形成以中心城區商業為核心、以汽配、貿易、物流為中圈、以煤焦、冶金為外圈的布局結構,鐵路以東以臨鋼為代表的冶金工業分布在城市下風向,符合污染型工業的布局原則,但河西仍有焦化企業處于西北上風向,對市區造成環境污染。具體而言,中心城區是商業、金融服務業的集中區,城區東部是以臨鋼為依托的冶金工業,汾河以西則分布著一些焦化工業,城區西南部是汽配銷售、建材貿易、物流活躍的地區,北部開發區以精密鑄造、生物制藥、現代物流、娛樂休閑等產業為
42、主。第三部分 產業發展條件與存在問題1. 發展條件1.1. 區位條件臨汾的區位條件良好,是連接東西部地區的重要樞紐。與省會城市太原、鄭州、西安相距200多公里,具有連貫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戰略地位,是沿海產業梯次轉移的重要連接帶和未來中部崛起的重要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有利的地理區位有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輻射,承擔產業鏈中的中上游環節。同時,作為晉南地區的重要城市,臨汾與周邊的長治、運城、晉城等相鄰城市可進行區域經濟聯系與協作。1.2. 交通條件雖然水路和空路交通有所欠缺,但近年來臨汾內外交通正在逐步改善,使得臨汾地理區位優勢的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兩條鐵路大動脈穿境而過,連接山西兩端的同蒲鐵路縱貫臨
43、汾南北,我國第二條歐亞大陸橋的侯西、侯月鐵路橫穿東西。此外,大運二級公路連接山西兩端,108、209國道貫穿南北,309國道和晉韓公路橫越東西,南至臨汾連接太原的臨祁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全區形成了以臨汾為中心,公路、鐵路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十一五”時期臨汾還將積極配合國家籌建晉煤外運南通道和快速客運系統建設,完成榆侯、侯月、侯西線的新建和擴能改造任務,新增外運能力1億噸,完成臨臺鐵路張禮至襄陵段和張禮、甘亭等大型集運站建設,開工建設洪洞至隰縣、洪洞至沁源地方鐵路,不斷完善的交通系統將使臨汾擁有更為便捷的對外聯系通道。1.3. 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是臨汾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臨汾市礦產資源極為豐
44、富,礦種多、分布廣,且開采歷史悠久,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礦產潛在價值量為 19350.5 萬元,居全省之首。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銅、鉛、鋅、鋁、金、鈷、石膏、石灰巖、白云巖、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耐火粘土、硅線石、重晶石、長石、磷、石英和硅石等數十種。其中煤是第一大礦產資源,總儲量達629 億噸,探明儲量為398 億噸。根據全省劃分的六大煤田,臨汾占據了河東煤田南部、霍西煤田南部和沁水煤田的西南部。鄉寧的主焦煤基地是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臨汾的煤炭資源具有煤種齊全、伴生礦產較多、煤炭質量較好,發熱量大,結焦性能好、開發條件優越等優勢。且煤層高、分布廣、單
45、層厚、煤質優、埋藏淺,又多位于丘陵或中低山區,運輸方便。鐵礦是臨汾的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為4.2億噸,其中富礦比例高,占全省70%以上。此外,臨汾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也有相當的種類,雖儲量不大,但品位較高。1.4. 旅游資源臨汾不僅具有壺口瀑布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同時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95處,其中國家級13處,省級82處。臨汾是華夏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明代移民后裔尋根祭祖之地,這些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資源背景賦與了臨汾極強的旅游開發價值。但是,由于目前對于這些資源的開發仍非常有限,進一步深入開發的潛力非常大。在未來的
46、產業發展中,獨特而豐富的人文資源是帶動臨汾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堯帝文化、丁村人古遺址等寶貴資源將為臨汾未來旅游業發展、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提供條件。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進一步挖掘,人文資源加以開發利用,才能將這些無形的資源轉化為產業,帶動臨汾經濟的騰飛。2. 產業發展問題工業占比過高、產業結構畸形是所有資源型城市的共同特征,產業結構問題同樣也是制約臨汾目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工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產業能級低等方面。2.1. 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差距拉大圖3-1:臨汾歷年城鎮居民與農民人均收入比較由于以礦產資源為依托的重工業發展迅速膨脹,第二產業比重遠遠高于第三產業
47、,而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顯得緩慢和滯后,農業基礎薄弱,人均耕地少,勞動力富余,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副產品延伸加工不足,農民收入增長緩慢。2005年臨汾農民純收入為3326元,而“九五”期末為2195元,年均增長8.7%,而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3.6%,2005年達到7852元。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拉大了城鄉差距,制約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2.2. 工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首先是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產業結構單一。由于煤焦鐵產業的迅猛發展,產業結構繼續向重工業傾斜,輕重工業比例由1999年的11.24:88.76變為2005年的1.7:98.3的畸形結構。以煤焦鐵為支柱的產業
48、結構的單一性,使得城市經濟的彈性和回旋能力弱,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同時產品結構的單一性也容易使城市經濟存在較大的脆弱性。其次是工業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工業產品以原煤、洗精煤、焦炭等初級產品為主,鋼鐵產品的技術能級不高,新產品、中高檔產品、精深加工產品少,2005年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0.9%,新興產業占比僅4.6%,因此造成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由于產業鏈短,生產方式仍以粗放型為主,資源的循環系統尚未形成,導致冶煉、焦化、化工等行業產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大氣和水體污染。工業結構不合理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2.3. 工業企業規模小,布局不合理臨汾的采礦、煉焦、冶金等企業數量多、規
49、模小,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不足, 從2005年工業企業的規模來看,以小型企業為主,有481家之多,占企業總數的80%,其總產值為250.9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4.6%。表 3-1:2005年臨汾工業企業數與產值(按企業規模分類)單位數(個)工業總產值(億元)大型企業8173.9中型企業114300.5小型企業481250.9從企業的布局來看,布局分散并且不合理,以致造成環境污染嚴重。以煤礦為例,截至2003年底,經省政府批準生產的504座煤礦中,45萬噸以上的有7座,占1.4%,1045萬噸的有106座,占21%,10萬噸以下的有391座,占77.6%。可見臨汾的煤炭產業仍以布局分散的小型煤礦
50、為主,這種“遍地開花”式的煤炭開采以及一大批小焦廠、小鐵廠、小水泥、小石灰企業造成大面積的環境污染。同時,河西的許多焦化企業分布在冬季上風位置,甚至部分工業企業分布在河流、干道和水源地附近,對城鎮區域大氣和汾河水環境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汾的工業企業仍存在規模小、布局不合理的問題,不僅不利于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形成,制約了臨汾工業發展水平,同時也造成了礦產資源的無序開發,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2.4. 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層次低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城市吸納就業人口有著巨大作用。2005年臨汾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有557075人,占就業總人數的30%。但臨汾作為資源依賴型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比較薄弱
51、,層次較低,以傳統的商貿服務業為主,旅游資源優勢尚未發揮,新興的第三產業如金融保險、房地產、廣告咨詢、旅游服務等服務業仍處于起步階段。2.5. 小結臨汾產業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產業集群效應尚未形成,從而導致環境污染、城鄉統籌等問題的產生。這些都有待于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來實現,產業結構轉型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第四部分 產業發展定位1. 市域產業定位“十一五”時期,山西省以建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煤化工業、裝備制造業、材料工業和旅游業八大支柱產業為目標。而臨汾作為晉南的重要經濟區,將在立足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實現新興工業的規模化,成為晉
52、南經濟區乃至山西省的重要中心城市,將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煤焦、冶金、電力、煤化工、機械鑄造和旅游等支柱產業。第一產業: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利用當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依托紅棗、蔬菜、畜禽三大基地建設,發展糧食、干鮮果、畜牧產品的規模化加工。培育汾河生化、侯馬青青、鄉寧惠民奶業、浮山貢米、隰縣天天飲料、汾西月兔、浮山自制羊肉制品等本地企業,引進國外農產品加工項目,抓好農副產品的儲存、包裝、加工、銷售和連鎖經營等各環節,實現農副產品加工增值,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十一五”期末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40%以上。第二產業:在保持煤、焦、冶金、電力等傳統產業優勢的基礎上,拓展和培育煤化工、機械鑄造
53、、醫藥等產業,適當發展食品、紡織等輕工業。² 焦化:奠定全國機焦生產基地的地位,并注重焦爐煤氣回收利用、煤焦油深加工。² 冶金:將鋼鐵產業作為“十一五”時期重點打造的優勢產業,進一步培育翼城煤電鋼集團、太鋼集團臨汾鋼鐵有限公司、山西宇晉鋼鐵有限公司等重點鋼鐵企業,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優質鋼、特種鋼,提高鋼材質量;并適度發展金屬鋅、電解銅、鋁鎂合金等有色金屬冶煉。² 機械鑄造:機械鑄造是未來制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在鋼鐵產業的基礎上,延伸煤焦鐵鑄產業鏈,以華翔鑄造為龍頭,發展汽車配件、機床配件等精密鑄件及機床、機車等整機裝配。鑄造企業與大集團進行協作,成為汽車、機械等企業
54、的附屬廠、配件廠、松散型聯合廠,提高產品競爭力,占領更廣闊的市場,推進臨汾全國機械裝備基地的建設。² 煤化工產業:是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是煤炭產業鏈延伸的重要方向。推進煤焦化、煤電化、煤氣化和煤液化等煤化工產業,發展甲醇、精苯、二甲醚等下游化工產品,建設煤化工園區。² 新材料:發展新型建材、精制高嶺土、高檔磁材、特種水泥、優質環保石材等新型材料。² 醫藥:將臨汾中藥、侯馬霸王藥業、云鵬藥業等一批醫藥企業進一步做強,將醫藥產業作為重要新興產業培育。第三產業:加快發展旅游業、商貿物流業。² 旅游:旅游產業是臨汾未來產業發展中最具潛力和生命力的產業。以堯廟、堯
55、陵、洪洞大槐樹移民遺址、壺口等景點為重點,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定位于根祖文化、黃河文化、華夏起源文明,塑造精品旅游線路。完善服務系統,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品牌效應。² 商貿物流:發展以特色商品、醫藥輕工等產品為主的專業市場和配送中心,利用交通區位優勢,為工業企業提供信息交換、倉儲加工、貨運、海關保稅等配套服務,打造以侯馬為龍頭的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2. 市區產業定位堯都區的產業發展定位應當考慮逐步淘汰污染重、能耗大、產出少的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生產,未來的產業發展重點從資源型產業向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由原材料、能源產業向新興工業和現代服務業轉變,由低端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方向轉變。重點培育和發展冶金鑄造、醫藥化工、食品輕工等工業,以及商貿物流、旅游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并對傳統煤焦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幼兒園舞蹈與運動教育安排計劃
- 幼兒園小班生活與學習的結合計劃
- 活動后評價與總結反饋計劃
- 制定職業規劃實現長遠發展計劃
- 增強前臺文員抗壓能力的計劃
- 急診科室評估與改進機制計劃
- 市場預判國際金融理財師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小語種證書考試創新思路試題及答案
- 業務指標的達成與分析計劃
- 有效的庫存周轉率提升方案計劃
- 2025年公開招聘衛生系統工作人員歷年管理單位筆試遴選500模擬題附帶答案詳解
- 中醫方劑學測試題(含答案)
- 【課件】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
- 【MOOC】中醫與辨證-暨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2023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綜合大作業
- 寧夏銀川一中下學期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數學試卷含解析
- 《實驗革蘭氏染色法》課件
- 《地下儲氣庫儲存》課件
- 加減消元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名師公開課獲獎課件百校聯賽一等獎課件
- DBJ43 003-2017 湖南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 裝卸搬運合同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