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物進化論匯總_第1頁
現代生物進化論匯總_第2頁
現代生物進化論匯總_第3頁
現代生物進化論匯總_第4頁
現代生物進化論匯總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7屆現代生物進化理論161.下列與物種形成無關的是()A.不可遺傳的變異B.地理隔離C.生殖隔離D.多倍體形成2.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可以導致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但不決定新基因的產生B.地理隔離不會導致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C.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選擇的是基因型D.基因突變的方向和生物進化的方向總是不一致3.祖國寶島臺灣蝴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變異是島上蝶類新種形成和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變異中不能成為蝶類進 化內因的是()A.基因結構改變引起的變異B.染色體數目改變引起的變異C.環境改變引起的變異D.生物間雜交引起的變異4.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描述錯誤的是A.基因

2、突變的方向和環境之間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B.自然選擇的實質是選擇種群的有利基因,不決定新基因的產生C.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D.共同進化指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進化,不包括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頻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頻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5.如表是某物種遷入新環境后,某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變化情況,由這些數據不能得出的結論是()A.由于種群基因頻率改變,該生物發生了進化B. a基因控制的性狀可能更適應新

3、環境C. 1970年,該種群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18% D.基因頻率的改變是通過環境對生物個體的選擇實現的科網6 .某種群中,基因型為 AA的個體有2 000個,基因型為 Aa的個體有2 000個,基因型為aa的個體有6 000個。它們遷移到一個孤島上自由交配繁衍。A基因在初始時的頻率和繁衍兩代(假設子代都存活)后的頻率分別是()A. 0.2 和 0.3B, 0.3 和 0.5C, 0.2 和 0.5D, 0.3 和 0.37 .某社區全部人口剛好男女各 400人,在進行紅綠色盲普查時,發現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男性患者有 22人。12名未生育女性是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18名色覺正常婦女的兒子

4、患色盲。請問,這個社區紅綠色盲的基因頻率為A. 6%B. 7.5%C.約 5.6%D.約 8.1 %8 .已知A、a是一對等位基因。如圖中分別表示某種動物存在地理隔離的3個不同的種群A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3個種群的初始個體數依次為 26、260和2 600且存在地 理隔離。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 .種群在第25代時基因型為aa個體約占總數的25%B.個體的死亡對種群的 A基因頻率影響最小C.第150代后3個種群之間可能出現生殖隔離D.自然選擇使3個種群的A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9 .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 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

5、物種在不斷進化B.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C. 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D. 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10.某種植物正常群體中可產生少量突變類型,突變類型可產生有毒的生物堿,導致食用此種植物的某種昆蟲死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突變類型對昆蟲的變異具有定向選擇的作用B.昆蟲的變異可降低其滅絕的可能性C.昆蟲的選擇作用可能導致該突變基因的頻率增加D.最終昆蟲和植物總會有一種生物被淘汰11.以下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概念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理他核心A.是種群基因頻率改變B.是自然選擇學說 C.是指

6、物種的多樣性12.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下列敘述正確的是D.是內、外因素影響自然選擇志 標A.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B.同一物種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導致種群基因庫的差別越來越大,但生物沒有進化C.地理隔離能使種群基因庫產生差別,必然導致生殖隔離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產生生殖隔離的前提條件13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生進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種變異現象不屬于突變的范疇()A.貓叫綜合征B.高莖X高莖-高莖、矮莖C.鐮刀型細胞貧血癥D.二倍體X四倍體-三倍體-六倍體14 .親緣關系較遠的物種,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體或部分形態結

7、構向著同一方向改變,這屬于趨同進化。在趨同進化過 程中()A.通過相互選擇,不同生物的基因庫趨于相同B .同一區域的不同物種之間不存在相互選擇和影響D.不同生物將演化為形態結構相似的同一物種C.自然選擇使不同生物對同一環境產生了相似的適應性15 .傳統的觀點認為大熊貓的瀕危是進化歷程的必然,最新群體遺傳學的研究表明,現存大熊貓并未走到進化的盡頭,仍具有進化潛力,因為大熊貓在末次冰期消融后曾經歷了強烈的種群擴張。以下關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和內容,敘述錯誤的是()A.地理隔離使大熊貓種群基因庫產生差別,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實質B.如果大熊貓種群仍然保持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實際上反映

8、了種群中基因的多樣性C.基因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決定了進化的方向D.大熊貓生存環境的改變可以導致生物發生變異,為種群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16 .假設某動物種群中,最初一對等位基因B、b的頻率B = 0.75, b=0.25,若環境的選擇作用使 B基因的頻率不斷降低,若干代后B、b的頻率B = 0.25, b=0.75o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在整個過程中,群體中 Bb的基因型頻率先增后減B.該動物群體發生了進化C.等位基因B(b)的產生來自基因突變 D.該動物群體所處的環境沒有發生變化17 .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學說認為,長頸鹿的長頸性狀的形

9、成是長期采食高處樹葉的結果B.超級細菌感染病例的出現,是因為抗生素的濫用促使細菌發生基因突變C.人工飼養的公獅和母虎交配,產下的“獅虎獸”不育,說明獅和虎存在生殖隔離D. 19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使灰色樺尺蛾變成新物種一一黑色樺尺蛾18 .金魚的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在純合時使胚胎致死(aa、XaXa XaY等均為純合子)。現取一對金魚雜交,F1金魚共63條,其中雄金魚21條,則F1金魚自由交配所得F2成活個體中,a基因頻率為()A. 1/8C. 1/11D, 1/1419 .以下關于生物變異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體產生了適應性的變異

10、B.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共同進化導致生物的多樣性C.由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生物進化后一定會形成新的物種D.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生殖隔離,明顯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20 .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隔離與新物種形成是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B.突變、基因重組和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C.共同進化是指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相互選擇共同發展的過程D.種群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一定發生了生物進化,但不一定產生了新物種21 .曲線a表示使用誘變劑前青霉菌菌株數和產量之間的關系,曲線 b、c、d表示使用誘變劑后青霉菌菌株數和產量之間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11、)由a變為b、c、d體現了變異的不定向性誘變劑決定了青霉菌的變異方向,加劑作用下發生的變異可能有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快了變異頻率 四種菌株中d是最符合人們生產要求的變異類型青霉菌在誘變A.B.C.D.22 .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兩個小島,某時間段內島上鳥 的種類和數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A.兩島上的鳥類存在地理隔離,不同種的鳥類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B.甲島較乙島鳥種類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島的環境變化更大C.兩島的鳥類各形成一個種群基因庫,且兩個基因庫間的差異越來越大D.兩島上鳥類的種類雖然不同,但最終兩島上鳥類的數量趨于相同23.某高等植物種群

12、以嚴格的自花授粉方式繁殖。基因型aa的頻率在逐年降低,原因是基因型為aa的個體的生活能力比較弱,平均每代約有 3%的基因型為aa的個體不能生活到生育期。下列與該種群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A.若該種群以異花授粉的方式繁殖,基因a將不會有淘汰過程B.人為救助基因型為aa的個體,可促進該種群的進化C.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使該種群的基因頻率相對穩定D.基因a被淘汰的過程可理解為該種群進化的過程24.生物的變異可以為進化提供原材料。下列關于變異與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 DNA分子復制時堿基對的缺失會引起基因的丟失B.雜交育種過程中,通過不斷自交、篩選和淘汰,可以改變種群的基因庫,獲得新物種C.自然選擇

13、能保留種群的有利基因,但不決定新基因的產生D.環境變化劇烈會加快生物的變異速度,導致生物快速進化25.如圖中的A、B、C表示三個自然條件有差異的地區,地區間的黑線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離。A地區某些個體由于某種機會開始分布到B、C地區,并逐漸形成兩個新物種,中的甲、乙、丙分別表示三個種群。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上述過程說明進化總是由突變引起的,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B.甲、乙兩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其基因庫存在較大的差異,不能進行基因交流C.乙、丙兩個種群存在地理隔離,但兩種群的基因頻率相同D.甲、丙種群存在生殖隔離,兩個種群基因庫組成完全不同,進化改變的是個體而不是群體

14、26 .為控制野兔種群數量,澳洲引入一種主要由蚊子傳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強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強毒性病毒感染后 很快死亡,致兔種群數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時間。幾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種群數量 維持在低水平。由此無法推斷出()A.病毒感染對兔種群的抗性具有選擇作用B.毒性過強不利于維持病毒與兔的寄生關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間的協同(共同)進化過程中發揮了作用27 .在某動物種群中,基因型 AA占25%、Aa占50%、aa占25%。這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在某一環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競爭能 力為AA = Aa>aa,則在長期的

15、選擇過程中,下列圖示中較能正確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間比快J變化的是()28 .某校的一個生物興趣小組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開展了色盲普查活動,他們先以全校的為首批調查對象,結果發現有女性色盲患者3人,男性色盲患者8人,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 13人。那么,在該校全體學生中色盲基因的頻率約為()A. 7.5%B. 10%C. 15%D. 1%29 .隔離在物種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隔離阻止了種群間的基因交流B.物種的形成都必定先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C.遺傳組成上的差異是產生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D.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30 .某電池廠旁河流淤泥中的蠕蟲對鎘有抵抗力。清除出

16、河底大部分含鎘的沉積物后,經過9代繁衍,研究人員發現蠕蟲重新對鎘變得脆弱敏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蠕蟲對鎘有抵抗力是鎘定向誘導的結果B.清除鎘后,環境對相應抗性基因的選擇作用減弱C.蠕蟲重新對鎘變得脆弱敏感說明出現了蠕蟲新物種D.在清除鎘后的9代繁衍中,蠕蟲種群發生了退化31兩個非常大的某昆蟲種群,個體間隨機交配,沒有遷入和遷出,無突變,自然選擇對A和a基因控制的性狀沒有作用。種群1的A基因頻率為80%, a基因頻率為20%;種群2的A基因頻率為60%, a基因頻率為40%.假設這兩個種群大小相等,地理隔離不再存在,兩個種群完全合并為一個可隨機交配的種群,則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頻率是A.7

17、5%B.50%C.42%D.21%32 .從起源上看,狗是人類在1萬多年前,將捕到的狼長期馴化培育得到的。2013年1月,瑞典進化遺傳學家 Erik Axelsson和同事將狗的DNA與狼的DNA進行了對比,發現狗體內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體內的相同基因活躍28倍。有關該現象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在長期馴化過程中,狗與人類以及人類的飲食協同進化B.在長期馴化過程中,狗的消化淀粉的基因發生了定向變異C.在狗的馴化過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該現象說明了狗與狼的飲食結構有很大的不同33 . 一個全部由基因型為 Aa的豌豆植株組成的種群,連續自交n代,獲得的子代中,Aa的頻率為(1/2)

18、n, AA和aa的頻率均為(1/2)1 -(1/2)no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可以肯定該種群在這些年中()A.沒有發生基因型頻率的改變B.沒有發生生物進化C.發生了隔離D.發生了自然選擇34 .某種蘭花有細長的花矩(如圖),花矩頂端貯存著花蜜,這種蘭花的傳粉需借助具有細長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過程中完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決定蘭花花矩變異的方向B.花矩變長是蘭花新種形成的必要條件C. 口器與花矩的相互適應是共同進化的結果D.蛾的口器會因吸食花蜜而越變越長1 .某植物種群(親代)中,AA基因型個體占30%, aa基因型個體占20%,則: (1)該植物種群的A、a基因頻率分別是 (

19、2)若該親代植物種群中 aa基因型個體被淘汰(沒有繁殖能力),讓該植物種群自交一次,其后代中 A、a的基因頻率分別是、。這時生物是否發生了進化? 。2 .某地一年生的某種植物群體,其基因型為aa,開白色花。有一年,洪水沖來了許多基因型為AA和Aa的種子,開紅色花。不久群體基因型頻率變為55%AA、40%Aa、5%aa。分析并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該地所有的某種 植物群體屬于一個 ,其中全部的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 。(2)洪水沖來了許多基因型為 AA和Aa的種子后,該群體的 A和a基因頻率分別為 和。(3)若這一地區沒有給這種植物傳粉的昆蟲,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傳粉。在 3代自交后,

20、群體中 AA、Aa、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是、和。在這 3 年中,該植物種群是否發生了 進化? ,理由是(4)若沒發洪水前的群體,和洪水沖來的群體的個體之間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受粉,說明這兩個群體屬于不同的 。原因是(5)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是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3 .某地區從1964年開始使用殺蟲劑殺滅蚊子幼蟲,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圖是五年間蚊子幼蟲基因型頻率變化曲線。R表示殺蟲劑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據圖回答:(1)R基因的出現是 的結果。十基因型頻率題)1964 I 派5 196619配 1 蝴 牛的在RR基因型頻率達到峰值

21、時,RS、SS基因型頻率分別為 4%和1%,此時R基因的頻率為。(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幾近消失,表明在 的環境條件下,RR基因 型幼蟲比SS基因型幼蟲的生存適應能力 (4)該地區從此不再使用殺蟲劑,預測未來種群中,最終頻率最高的基因型是,原因是4 .假設某果蠅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相等,且對于A和a這對等位基因來說只有 Aa一種基因型。回答下列問題:(1)若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則該果蠅種群中A基因頻率:a基因頻率為 o理論上該果蠅種群隨機交配產生的第一代中 AA、Aa和aa的數量比為 , A基因頻率為 。(2)若該果蠅種群隨機交配的實驗結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兩種基因型,且比例

22、為 2: 1,則對該結果最合理的解釋是。根據這一解釋,第一代再隨機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個體數量的比例應為 。5 .綜合大熊貓化石及現存種類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的研究,傳統的觀點認為大熊貓的瀕危是進化歷程的必然。最新群體遺傳學的研究表明,現存大熊貓并未走到進化歷史的盡頭, 仍然具有進化潛力。請依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和內容及上述資料回答以下問題:(1)一個大熊貓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是這個種群的 ,如果大熊貓種群仍然保持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實 際上反映了種群中基因的。(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 的基本單位。影響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因素有多 種,如自然選擇和 等

23、。(3)突變、和 是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機制。(4)如果大熊貓種群無限大,群體內的個體隨機交配,沒有突變發生,沒有任何形式的選擇壓力,那么群體中的各種基因型 的比例每代保持不變。對某地一個種群隨機抽樣調查,測知該種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個體若干只,由此可以計算出A和a的基因頻率。而根據 A和a的基因頻率,可以推測出這個種群中Aa的頻率(N)大約是()A. 0WN0100%B, 0< N< 50%C, 0<N<50%D . N > 50%(5)下圖中曲線a表示使用誘變劑前青霉菌菌株數和產量之間的關系,曲線b、c、d表示使用誘變劑后青霉菌菌株數和產量之間的關

24、系。據圖分析:由a變為 b、c、d體現了。苗a最符合人們生產要求的變異類型是曲線 。,/ 6 . 1萬年前,科羅拉多大峽谷中的松鼠被一條河流分割成兩個種群,兩個種群現在已經發E產J1生明顯的分化。研究人員指出,經過長期的演化可能形成兩個物種,如下圖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結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分析可知,a、c分別表示、 , b的實質變化是 o(2)的存在說明了 。(3)原松鼠種群中黑毛基因 A的頻率為50%o環境變化后,峽谷北側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種群中基因型為AA、Aa的個體數量在一年后各增加 20%,基因型為aa的個體數量減少20%,則一年后a的基因頻率為 ,基因型aa的個體

25、比例為。7 .(能力挑戰題)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實驗方法如圖: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 固體培養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結果如下圖所示。ABCD(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2)上述圖中最有效的是 培養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圖所示:向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 點。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 ,細菌的抗藥性產生于環境變化之 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 。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

26、中8.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與多樣性的問題。距今時間(,百萬年)研究者對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東側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種鳴禽進行了研究,繪制了該地區鳴禽物種的演化圖表 (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t#況的示意圖(圖中數字編號和字母代表不同鳴禽物種的種群)。(1)種群內部個體間形態和大小方面的差異,體現的是 多樣性,該多樣性的實質是 多樣性。(2)在四個物種中,親緣關系最近的兩種是 (3)該研究發現,種群分布區域的擴大是喜馬拉雅鳥類新物種形成的關鍵步驟之一,就、形成過程而言,種群X分布區域擴大的意義是(4)由種群X進化成為兩個物種的歷程約為7百萬年,和成為兩個不同物種的標志是 。下列關于這一進化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多選)A. X中的個體發生了可遺傳的突變B.中每個個體是進化的基本單位C.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D.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種群 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不同海拔高度的選擇有利于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朝不同方向演化9. (16分)螺旋蛆蠅是家畜的毀滅性寄生物種。在實驗室里對兩組數量相同的螺旋蛆蠅進行不同的處理:一組使用殺蟲劑;另一組使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有關問題。群體中的個體數處理后的世代在殺蟲劑作用(1)用現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