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下兩排相加得10的數用直線連起來_第1頁
把上下兩排相加得10的數用直線連起來_第2頁
把上下兩排相加得10的數用直線連起來_第3頁
把上下兩排相加得10的數用直線連起來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講 算得快英國數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這樣說:人類花費了幾千年的時間才認識到,兩只雞的“2”和兩天的“2”是一回事。這是事實,從人類認識數,使用數到現在,也不過幾千年的時間,我們可以從古埃及的洞窯壁畫中推測出古老的計數方法。古埃及人用右面的圖來表示數,1用木棍形狀表示,10是腳后跟或馬脖套形狀,100用彎曲的草繩來表示。為了表示更大的數,埃及人用到了后面的圖畫文字:用蓮花表示1000,因為尼羅河中盛開著很多蓮花;用伸出的食指表示10000;人們會經常看到無數蝌蚪聚集在一起,所以用蝌蚪或是青蛙表示100000;而那時人們能認識到的最大的數是1000000,它實在太大了,

2、所以人看到這個數之后吃驚地舉起雙手。在古埃及的數字中,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加法的影子。加和減是人類最早掌握的兩種運算,各個國家使用的符號也都五花八門,最早使用現在加號“+”和減號“-”的是15世紀后20年的德國人,在德累斯頓圖書館保存的1486年的手稿中可以看到這兩個符號。最早在印刷的書中使用“+”“-”的是捷克人維德曼,他在1489年開始使用。逐漸地這個符號傳到英國、意大利、荷蘭,開始在歐洲以及全世界流行。加減法是我們最開始學習的運算,如何來進行加減法的速算也是我們寒假特訓班開始學習的第一個課題,計算速度越快,我們的思考速度也就越快。學完這一課,大家就能很輕松地做加減法了。大家一起加油!追根溯

3、源挑戰例題例1把上下兩排相加得10的數用直線連起來346812597278965314例2把算式與結果用直線連起來3+631+85+19-38-265+47-48-57+292+1例3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4+(3)=73+(5)=85+(4)=99-(4)=57-(6)=1 4-(2)=2例4用3,7,10填寫出兩道加法和兩道減法算式+=+=-=-= 3+7=10 7+3=10 10-7=3 10-3=7例5在里填上> <或=1+76>2+56>3+68>6-43 <2+1417 <36-1214 >16+219 <34+338 <

4、24+2559 <12+618 =14+2638 >93+11105 <例6移動下面算式中的兩個數字,使上下兩個算式成立6+7+3=16 移動后:4+7+3=148+2+4=14 8+2+6=16例711+12+13+14+15+16+17+18+19原式=(11+19)+(12+18)+(13+17)+(14+16)+15=30+30+30+30+15=135例813+6+36+27+45+2+54+18 原式=(13+27)+ 6 +(36+54)+(2+18)+45=201例9(12+14+16+18+20)-(11+13+15+17+19) 原式=(12+18)+(1

5、4+16)+20 - (11+19)+(13+17)+15 = 5或 原式=(12-11)+(14-13)+(16-15)+(18-17)+(20-S19)= 5課后展示1比一比,看誰算的又快又準2+3= 54+14=1813+25=3816+32= 4846-24=2233+26=5975-52=2386-33=5394+6= 10098-86=122在里填上> <或=19-153 >4+1724 <4+1316 >22-168 <36+3570 >36+2963 >3在()填上合適的數16+(11)=2739+(24)=6322+(23)=4

6、525+(67)=9219-(14)=5 98-(35)=634 5+6+7+8+9+10+11+12+13+14+15 原式=(5+15)+(6+14)+(7+13)+(8+12)+(9+11)+ 10 = 1105 18-17+16-15+14-13+12-11+10-9+8-7 原式=(18-17)+(16-15)+(14-13)+(12-11)+(10-9)+(8-7)= 6數學家史使用符號是數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回顧人類悠久的歷史,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都有豐富的算術知識,都各自創造出自己的計數和計算方法。直到1516世紀,科學和數學的發展需要統一的符號,才慢慢形成現在的數字和符號。在本講開頭我們見到了埃及的數字表示,下面再一起來看看其他幾種最古老的數字:巴比倫的楔形數字:古印度數字:其實我們現在用的阿拉伯數字就是來源于古印度數字,應該叫印度-阿拉伯數字。最初印度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后來隨著印度的書籍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傳到中亞,12世紀又傳到歐洲,被稱作阿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