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代碼移植_第1頁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代碼移植_第2頁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代碼移植_第3頁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代碼移植_第4頁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代碼移植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代碼移植徐源,黃大勇(南陽理工學院電子與電氣工程系,河南南陽473004)0引言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Internet的飛速發展。嵌入式系統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嵌入式系統的復雜性也在不斷增加,嵌入式操作系統已經成為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市場上存在著眾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統,而在這些系統之中,兼有Linux和嵌入式優點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憑借其在結構清晰、源代碼開放性、裁剪性好,開發與使用均易實現等方面徐 源,黃大勇(南陽理工學院電子與電氣工程系,河南 南陽 473004)0 引言隨著計算

2、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Internet的飛速發展。嵌入式系統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嵌入式系統的復雜性也在不斷增加,嵌入式操作系統已經成為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市場上存在著眾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統,而在這些系統之中,兼有Linux和嵌入式優點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憑借其在結構清晰、源代碼開放性、裁剪性好,開發與使用均易實現等方面的優勢,擁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和商業機會。當前嵌入式Linux的一個熱點應用就是將Linux內核移植到一些典型的微控制器和微處理器上,提供操作系統層面支持,以實現嵌入式系統用軟件的開發。此研究基于Linux 26內核的嵌入式Linux系統,分析了所面臨的理論

3、問題、關鍵技術,實現了Linux內核在ARM9平臺上的運行。1 開發環境介紹嵌入式IJnux移植是嵌入式系統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相應的軟件組件支持,同時又與目標硬件平臺關系密切。因此,在正式移植前,首先應明確嵌入式系統開發的流程與開發環境,再根據目標硬件平臺的特點和所選擇的軟件組件,正確搭建功能完善的交叉開發環境,最后制定出合理的移植方案,從而使移植工作可以順利的進行。11 ARM9硬件平臺本次移植采用斯道ARM9開發板作為硬件平臺,其基本構成為核心板和底板(外設板或基本板),核心板上集成了SamsungS3C2410處理器、64 M的FLASH和64M的SDRAM,為應用研發提供了足夠

4、的空間,基板則提供了豐富的外圍接口。其硬件平臺結構如圖l所示。此完整的應用系統具有體積小、耗電低、處理能力強等特點,能夠裝載和運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用戶可以在這個系統平臺上自主進行軟件開發。12 Linux內核及處理器目前用于嵌入式Linux系統的內核大多數使用24x版,然而,隨著嵌入式微處理器性能的不斷增強及其應用范圍的日趨擴大,Linux-26版內核由于其針對嵌入式系統應用的顯著特點,必將會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嵌入式系統移植與開發Linux系統之中。文中采用的是Linux-26版內核。vivi是韓國mizi公司開發的bootloader,適用于ARM9處理器,支持S3C2410X嵌入

5、式ARM-Linux移植的應用處理器。和所有的bootloader一樣,vivi也有兩種工作模式,即啟動加載模式和下載模式。啟動加載模式指在一段時間后(這個時間可更改)自行啟動Linux內核,它是vivi的默認模式。下載模式則是指vivi為用戶提供一個命令行接口,用戶可通過接口使用命令。2 系統移植方案在硬件方面,為支持NAND Flash引導模式,S3C2410A處理器在芯片內集成了4 KB的被稱為steppingstone的SRAM。NAND Flash引導模式下,系統復位后NAND Flash中的前4位內容首先被復制到steppingstone,接著將steppingstone映射到nG

6、CSO,即內存BankO起始她址為Ox00000000,隨后系統開始正常引導。同樣,在軟件方面,bootloader程序應被燒寫到NAND Flash最前面的部分。通常bootloader程序大于4 KB,因此,在bootloader的前4 KB程序段中,必須先完成內存SDRAM的初始化,并將自身完全復制到SDRAM中,同時設置必要的堆棧,然后跳轉到SDRAM中去執行這一系列工作。這樣方可完成后續的初始化系統資源及裝載操作系統內核的任務。本次移植使用ARM9開發板,通過跳線方式設置OM1:0引腳來支持NAND Flash啟動模式,因此,移植方案使用NAND Flash+SDRAM的存儲模式,b

7、ootloader放在SDRAM中,內核和文件系統都放在NAND Flash中,根據選用的方案,整個系統移植要做的工作包括兩方面:Bootloader:為裝載操作系統內核,支持NAND Flash及網絡下載和串口通信,從而方便嵌人式ARMLinux移植以開發調試。Linux系統:支持NAND Flash,并移植Cramfs+Yaffs混合文件系統;支持NFS文件系統及網絡通信、串口等。3 Linux內核移植在同一硬件平臺上可以嵌入不同的嵌入式操作系統,這就好比PC既可以安裝Windows又可以安裝Linux一樣。同樣,有些操作系統經過移植后即可運行在不同的硬件平臺上。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系統可

8、以在不同硬件平臺上運行,那么這個系統便是可移植的。將某一個平臺的代碼運行在其他平臺上的過程稱作移植。嵌入式系統是“硬件可裁剪”的,因此工程師們設計的硬件電路會有所不同,從而使這些代碼可能無法正確運行,因而要實現移植就應結合自己的硬件電路,對已有的內核代碼進行修改。31 內核移植難點Linux系統的內核是多層次結構的單體內核,其可移植性比微內核要差一些,但是,這種內核具有較高的效率。從操作系統發展的趨勢來看,微內核作為一種先進的操作系統結構,是操作系統發展的一個潮流。但是,微內核結構較低的系統通信效率大大的降低了系統的性能。所以,從系統效率和性能的角度來考慮,Linux并沒有采用先進的微內核結構

9、而是選擇了傳統的單體內核機構。32 內核移植的基本策略在Linux26內核支持下,Linux已經在許多典型的硬件平臺上實現移植,其中包括:I386、ARM、MIPS、ALPHA、PowerPC、SPARC、SH等。但是對于基于特定硬件體系設計的硬件平臺,需要從頭對Linux進行移植。此外還有部分體系的硬件平臺,Linux只對其中部分的CPU或目標板提供了支持,如果使用了Linux尚未支持的CPU或目標板,也需要對Linux內核進行移植工作。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進行Linux內核移植工作:(1)從頭設計。即采用“自底向上”的設計方法,從硬件的需求考慮逐步的采用分析、設計、編碼、測試。這種方法

10、比較適合針對一種全新的硬件平臺開展移植工作。(2)修改已有的代碼。如前所述,Linux已經可以在多種體系結構中運行,那么,我們可以參考相近的體系結構的代碼,只修改與我們的目標硬件平臺不同的部分即可。這種方法的難點在于開發人員除了要了解目標硬件平臺外。還必須對已支持的軟硬件有一個較好的理解。本次研究的移植工作就是采用了這種開發方法。33 內核移植方法對于系統移植而言,Linux實際上是由兩個比較獨立的部分所構成,即內核部分和系統部分。通常啟動一個Linux系統的過程為:一個不隸屬于任何操作系統的加載程序將Linux部分內核調入內存,并將控制權交給內存中Linux內核的第一行代碼,這樣就完成了加載

11、程序的工作。此后Linux要將自己的剩余部分全部加載到內存,初始化所有的設備,在內存中建立好所需的數據構(有關進程、設備、內存等)。此時,內核已經可以控制所有硬件設備。而后轉入系統部分,操作并使用這些硬件設備。接下來內核加載根設備并啟動init守護進程,init守護進程會根據配置文件加載文件系統、配置網絡、服務進程及終端等。一旦終端初始化完畢,我們就會看到系統的歡迎界面了。概括說來,一部分內核初始化和控制絕大部分硬件設備,為內存管理、進程管理、設備讀寫等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另一部分系統加載必需的設備,配置各種環境以便用戶可以使用整個系統。圖2所示為Linux內核硬件相關結構。可以看出,Linux

12、內核中與具體硬件平臺相關的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與具體的處理器結構相關的部分,包括中斷處理、內存操作以及進程控制等;與具體外設關系密切的部分,包括硬件驅動與IO設備。內核移植由五個功能部分組成:進程管理(包括調度和通信)、內存管理、設備驅動、虛擬文件系統與網絡,它們之間存在復雜的調用關系。前三部分按從前到后的順序,越靠前代表它們與硬件設備的相關程度越高,后面的虛擬文件系統和網絡則幾乎與平臺無關,它們由設備管理中所支持的驅動程序來提供底層支持。因此,在做內核移植的時候,需要改動的就是進程管理、內存管理和設備管理中被獨立出來的那部分即硬件相關部分的代碼。在Linux內核源代碼樹中,這部分代碼全部在

13、areh目錄下,主要是被內核直接調用的底層支持部分。這些代碼重寫了內核所需調用的所有函數,因為接口函數是固定的,所以這里更像是為硬件平臺編寫API。34 內核移植過程首先在通用計算機上編寫程序,然后通過交叉編譯生成可在目標平臺上運行的二進制代碼格式,最后再下載到目標平臺計算機的特定位置上運行。Linux內核移植過程如下:(1)建立移植所必須的交叉開發環境。需準備兩臺計算機,一臺用作修改編譯Linux內核,另一臺用作移植Linux內核。(2)編寫和修改Linux內核。在通用計算機上修改和編寫新的內核代碼,編譯出新的Linux內核。(3)調試新的Linux內核。將編譯后生成的新Linux內核加載到

14、目標計算機上進行運行和調試,這個調試的過程就是交叉調試。調試器是一個單獨運行著的進程,它通過操作系統提供的調試接口來控制被調試的進程。在Linux內核移植過程中,調試時采用的是在宿主機和目標機之間進行的交叉調試。交叉調試有多種方法,它有一些典型特點:調試器和被調試進程通常運行在不同的機器上(注:Linux內核作為操作系統內核,不同于普通進程,但在交叉調試中作為被調試對象,與普通進程沒有區別),一般調試器運行在PC或者工作站主機(宿主機)上,而被調試的進程則運行在各種專業調試板(目標機)上。調試器通過某種通信方式與被調試進程建立聯系,如串口、并口、網絡、DBM或者專用的通信方式。本次移植采用了串

15、口和JTAG兩種方式與目標機進行通信。在目標機上一般會具備某種形式的調試代理,它負責與調試器共同配合完成對目標機上運行著的進程的調試。這種調試代理可能是某些支持調試功能的硬件設備(如 DBI2000),也可能是某些專門的調試軟件(如 gdbserver)。本次移植使用的是GDBStub。如果目標機是某種形式的系統仿真器,通過在宿主機上運行目標機的仿真軟件,整個調試過程可以在一臺計算機上運行。雖然此時物理上只有一臺計算機,但邏輯上仍然存在著宿主機和目標機的區別。本次移植沒有使用系統仿真器。調試時,作為調試器的GDB運行在宿主機上,相應的GDBStub運行在目標機上。GDB通過串口或者網絡與GDBStub進行通信,發出指令控制、訪問運行在目標硬件平臺上的新的Linux內核,讀取Linux內核的當前狀態,并能夠改變Linux內核的運行狀態。經過多次移植測試后,就在基于ARM920T核的53C24lO處理器為核心處理器的ARM9平臺上成功移植了Linux操作系統。4 結束語文中闡述了在基于ARM920T核的53C2410處理器為核心的ARM9平臺上移植Linux操作系統的環境、方案和過程,對移植的難點進行了重點分析,這對ARM9平臺上的嵌入式Linux移植具有較好的實用價值和參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