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孔子的君子觀_第1頁
解讀孔子的君子觀_第2頁
解讀孔子的君子觀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解讀孔子的君子觀摘要: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倫理文化”,重視以內在的道德約束的力量規范個人言行及集體和國家的作為。而這種文化必定以人為載體,體現在儒家文化中的這類人便是“君子”。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而孔子的君子觀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礎與核心。 “君子” 一詞在論語 中出現了 107 次,于“仁” 、“知” 、“勇” ,修身、齊家、治國皆有涉及。在今日之中國,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倫理,必須在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中尋找自身的人文精神。因此,了解孔子的君子觀,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 已成為題中之義。關鍵字: 孔子君子人格特質現世意義論語全書共 20 篇,前 10 篇稱上論

2、,后 10 篇稱下論,是一部耐人尋味的人生導向讀本。 論語中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言談、爭論和事例一應俱全。 有觀點認為:等級意味著文明,君子的生活方式代表著真正屬人的生活。 過上快樂的生活, 也就是必須做一個君子, 以一個君子的方式生活。那么, “君子”一詞是不是從一開始就有這么多質的規定性呢?“君子” 一詞到底有何深意, 我們應該怎樣完善自身, 塑造“君子人格” 呢?本文在遵循論語原文主旨的基礎上,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和論述孔子的“君子觀”, 以當代大學生的視角重新審視“君子”的現世意義。一、“君子”一詞的由來首先需要明確的是: 孔子并不是使用 “君子” 一詞的第一人, 只是“君子

3、” 一詞在孔子的言傳身教中獲得了新的意義。“君子”一詞首先出現在尚書. 無逸篇中“君子所,其無逸。 ”此時的“君子” 是對有權位有財產的統治階級、 貴族的統稱。 相對應的, 沒有權利和地位的被統治階級就被稱作“小人”或“野人” 。“君子”一詞,在先秦典籍中就已被廣泛使用。如,周易. 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再如大家耳熟能詳的, 出自詩經 . 周南. 關雎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又如左傳. 襄公九年中有:“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公之制也。 ”在以上例舉的三處中,“君子”之稱具體含義稍異,但也有其共性,那就是其中包含的鮮明的等級觀念。這三處的“君子” 都是指統治階級和社會上

4、層人士中的男子,是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良好的學識修養的代表。綜上可知,在孔子以前,“君子”一詞,主要8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主要指國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員,常與小人對舉。然而,到了孔子, 他把這個只具有身份、 地位含義的稱謂與自己的以 “仁” 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完美結合, 將其一變而為儒家所追求的一種理想人格, 并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朱熹說:“儒,學者之稱。”“儒”是古代對讀書人的稱謂,孔子將“君子”與“儒”的完美結合稱作“君子儒”。在孔子看來, “儒”(學者)是一個人外在的身份表征,而“君子”則是一個人內在的修養,按照儒家的習慣而言便是所謂 “內修的工夫”。孔子就曾對門人子夏說: “女為君子儒

5、, 無為小人儒。”“君子”和“君子儒”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孔子之論君子, 多指在社會交往和居家處國中表現出高尚品德的人,與權利、地位的關系不再那么密切。“君子”實質上已成為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在踐行時的載 體,是“仁”的人格化。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楊叔子院士有語: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一打就跨;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不大自垮。”而“君子”理所應當的就是這種文化的載體和傳承者。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總共出現了107 次,孔子及其弟子都非常重視對“君子”的理解和培養“君子”人格。孔子的教學也著力于培養外在儀容優雅和內在道德完善相統一的“君子”。正確解讀“君子”一詞

6、在論語中的地位和含義,把握其深刻內涵,才能真正理解論 語,培養符合當今社會要求的真君子。二、“君子”人格的特質所謂“人格”,按照胡適先生的觀點來說 , 人格乃是“已養成的行為習慣的總和”。那么,“君子” 人格也就是君子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所養成并表現出來 的所有行為習慣的總和。 1 作為“君子”的習慣必須是與“小人”的習慣相區別的,君子是所有社會成員效仿的楷模。 另外,韋政通曾引西方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之語說:“人類心血最大的成品,就是他自己的人格。 ”2 并進而指出:“孔子最大的創造正是在此, 過去文化中道德的和人文的趨勢是經由孔子的典范人格才開始定型,終于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特性。 ”3 自孔

7、子始,“君子”成為中國社會所一直共同追求的理想人格, “君子”被推上崇高的地位。我們有時稱孔子為孔圣人,而孔圣人在談及圣人時卻說: “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孔子理想人格中的“圣人”是他認為無法達到的,作為現實人格的“君子” 才是他真正身體力行去追求的。1、 君子之學俗語有言:“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本文暫且不論這句話有幾分合理之處,只憑這樣一句話便可推知中國社會傳統認知中對于讀書和讀書人的器重。 那么,君子的修煉也必不可缺失“學”這一環節。什么是“君子之學”?“君子 之學”,只“病無能”; “君子之學”,志在修身;“君子之學”講究學思結合, 重在實踐。1、1 重在實踐

8、論語開篇即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成就君子人格,每天必在書本和與人交往中學習社會文化和科學知識,不僅如此, 真君子還會將每日所學運用于日常生活和實踐中。 以實踐完善自己所學, 修正自身不完滿的地方。 一字曰“學”,一字曰“習”,學習并且實踐,這就是君子求學的基本途徑。1、2 病無能 論語 . 衛靈公 中有:“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做一個真君子, 是可以靜心研究學問, 學己所不知的。 在與人談話中決不炫耀, 言談謙虛。如若對于一個問題, 別人在發表見解, 君子一定會虛心傾聽, 而不會搶先說自己的觀點不給別人發言的機會。所謂“人不知而不慍”,講的就是這種君子特質。真學識,不外

9、顯,此乃“君子之學” !1、3 志在修身子夏曰:“百工局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在孔子的觀念中, “君子”求學的目的是為了追尋天地之道,完善自我。 而學習某種具體技藝, 進而用以謀生的學習不是 “君子之學”。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樊遲在向孔子請教 “學稼” 和“學為圃”的時候,孔子會以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說:“小人哉,樊須也!”在這兒,孔子并非要貶低種地種菜的人, 而是希望自己的學生朝著做君子的方向去學習。而君子之學是不能拘泥于學習這類簡單的謀生技藝的表象的。孔子眼中的“君子之學”“耕也,餒在其中也。學也,祿在其中也。”君子不會為了一己之 物質上的生存資料而奔波疲乏, 一心求學, 所求即在所學

10、之中。 所以“君子憂道不憂貧”。2、君子之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作為君子心胸開闊,于人于己問心無愧。 怎樣才能做到君子的 “坦蕩蕩” 呢?君子有君子的追求, 這種追求有別于小人, 但又絕非高不可攀。 君子向內而求諸己, 在生活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 完善自己尚不完美的人格。 孔子眼中的君子具有的現實性也表現在 “君子之思”的現實性。2、1 君子之過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概念中的君子不是對人死死的束縛和刻板不變的要求,君子概念與圣人概念不同,君子是完全可觸及的真實存在。“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此處的“人” 也是將“君子”包括在

11、內的。孔子以“日月之食”為喻,因為日食和月食都是高懸于天,人人可見的, 毫不掩飾。孔子將日月之食看做太陽和月亮的不完美狀態, 由此說明君子雖然在學識修養上優于常人, 但也不可避免的會犯錯誤。 君子之過, 每個人都能看在眼中, 當君子改過之后是不會影響他的君子身份的,依舊“人皆仰之”。正確認識并修正自身的不足是在成就 “君子人格” 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2、2 君子之爭好斗的個性總與一個 “爭” 字聯系在一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爭的通常是地位、金錢等被看做世俗之物一類, 是通常都為讀書人所不恥的。 那么, 作為君子,是不是就應該摒棄“爭”字,完全“與世無爭”呢?孔子不這樣認為。子曰: “君子無

12、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開,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可見,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爭”有兩方面的規定性:其一,爭的內容為“射”,是在競技場上絕不示弱的勇敢表現; 其二, 爭的方式的規定性, 君子之爭,必也,以禮為先,以禮爭之。舉另一處的說法為證,“君子愛美,以禮求之”。君子不是不爭,君子可以爭也能爭。君子之所以區別于小人,就在于他們是以符合道義的方式“爭”一種他們的道義!2、3 君子之疾論語中的“司馬牛之優” 為許多人所熟知, 司馬牛見眾人都有兄弟而自己沒有。所以感到孤獨和憂慮。這樣的憂是必要的嗎?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 以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而論,這樣的憂是不適合君子秉性的。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13、焉。 ”君子是心懷天下之人, 君子是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如若不能在生命之中有所作為, 不能為后世留下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才是真正的君子的最大的“憂” 。“沒世而名不稱”,是會讓君子感到恐懼的。3、君子之交與君子交,可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因為君子之質是具有感染力的。君子身邊都是怎樣一些人呢?孔子認為在君子周圍 “無友不如己者”。就是說君子身邊沒有比不上君子自己的朋友,那這豈不是說君子的學識品行劣于身邊所有人嗎?那他又憑借什么被稱作君子呢?其實這里的關鍵在于對君子心理的理解, 君子獨具慧眼, 他總能發現別人身上自己尚不具備的優點, 從而向別人學習完善自身。君子之交,“周而不比”,他會團結身邊志同

14、道合之友, 但絕不會結成任何小團體。這對于一個國家的安定團結是至關重要的,在君子之邦, 大家都會為了國家的共同利益而奮斗,使城池固若金湯。君子之交,講究“和而不同”,君子善于學習別人之長, 能與別人融洽相處, 但又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于人群中君子永遠可以脫穎而出。 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 在對待各種文化的態度和方法上,我們都應該學習君子的交際準則。 在保持本國文化主體和獨立地位的基礎上, 批判性的吸收和學習其他外來文化。 孔子的弟子子張在論及君子之交時曾說: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能融于大流之中,學習比自己好的,幫助落后于自己的,在朋友的圈子中永遠 “像空氣中的氧氣一樣, 讓

15、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 感到受到照應”。44、君子的日常生活君子也只是普通人, 他們只是有著符合儒家仁義標準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準則。而這種思維的結果也讓君子在很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給自己提出了一些標準和 要求。總的來說, 君子無所謂擁有錢財的多少, 面對大量金錢, 君子可以處之泰然,用于施舍;面對貧窮,以顏回為代表, “君子固窮”。這不是說君子本來就貧窮,而是說君子面對貧窮也可以淡然處之。君子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他們會在適當的場合穿著適當的衣裝。如,論語. 鄉黨篇中有記載:“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聯系現今社會, 許多職業要求著正裝或相應的職業裝正是在踐行著君子標準。著正裝, 能很好的傳遞對

16、別人的尊重。只有在外表上注重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從事自己的工作。對于飲食, 君子從不苛求, 山珍海味于君子是沒有誘惑性的。對于居所, 君子居陋室而自得其樂,不管多么簡陋的居室,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重要的是君子氣質于居所的渲染,居所只是一種外在表象而已。以君子的衣、 食、居為范例, 學習君子的日常生活模式, 能讓為世俗所累的現代人從繁重的工作和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 作為一個君子去生活, 淡然的學習自己的“道”,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所謂的金錢權利只是在無意中便已加于自身罷了。做君子,無它,正如于丹教授所言,“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 。三、“君子”人格的塑造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

17、,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意思是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儀來實施它,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它,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它。這就是君子啊!在孔子眼中, 君子是具有崇高道德品質的人, 同時也應該是富于教養,講究禮儀,舉止文雅莊重的人。塑造“君子人格”,不可忽視“義”和“禮”的學習與實踐,再加上誠信的言行,這便是成就君子之途。1、守孝悌作為君子的人, 首先是一個孝順父母師長, 尊敬兄長的人。 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 連自己親兄長都不尊敬的人, 是不可以在社會上委以重任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只有

18、守孝悌的人,才能自覺的以社會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 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 從而真正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孝悌是為仁之本,而為仁是君子之本!2、講道義“義” 者,宜也。“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論語 . 里仁)以此看來, 君子走的是一條適宜的正路, 而小人看重個人私利, 在一己私利的驅使下走上邪路。“義”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修行的根本要義,是君子與小人的最本質區別。對于詩書禮樂的學習是大多數人都能夠做到的,這不是君子的特殊資本。 重要的是, 君子之學詩書禮樂能將其用于正途; 小人之學詩書禮樂卻將其用于一己私利而誤入歧途。子曰: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之學,不僅局限于

19、詩書禮樂,更是對人生意義的探究,是性與命之學,是仁學。在孔子眼中,對于君子的培養重在“內修的功夫” ,即以己之所學詩書禮樂,豐富自身的內涵,提升自己的境界。從而以自己這種外化的氣質感染身邊的百姓, 即“修己以安人”及至“修己以安百姓” 。儒家不提倡獨善其身的個人修養,所以君子應該以道義為準繩,從自己做起,感染身邊的人。3、奉誠信誠信,意即言而有信,做到言行一致。孔子所說的“言” ,一般指用語言表達的判斷和思想,具體主要指道德和人生方面的言論。 “行”一般指個人舉止和活動, 今天主要指道德活動和社會政治活動。 言行一致, 就是要使自己的行動不違背自己的真實意愿和理想,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言談。

20、論語. 為政篇中記載: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言”是“行”的源泉,“行”是“言”的實踐,言與行必須一致。在孔子眼中,君子 人格的實現, 包括他的一切內向和外向的追求完整切合。為此, 孔子認為, 君子應當“訥于言,敏于行”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在經濟文化日益發展的今天, 人們在各個領域的接觸不可避免的越來越頻繁。在交往的過程中, 因欺詐性行為引發的糾紛也不在少數。 經濟活動中的不誠信行為不僅讓商家自身蒙受損失, 也使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 “三鹿奶粉” 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文化領域內的不誠信行為也有蔚然成風之勢,知名大學教授的抄襲事件不禁讓人反思: 中國社會怎么了?誠信! 是誠信的君子人格的缺失!現代社會渴求真君子!四、“君子”人格的現世意義馬克思在談及傳統生產關系對新興生產力的束縛時寫到:“不僅活人使我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們受苦。死人抓住活人!”5 幾千年前的孔子也是這樣一個緊緊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