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人走路規矩多 在沒有代步工具或代步工具不普及的時代,人們出行只能靠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僅“走”部便收錄了85個字,和“行走”相關的字則多達200個以上,可見古人對走的觀察和分析多么細致。 走“安步”,還是“疾趨”? 行走的字義,古今差別比較大。漢代的釋名?釋姿容中稱,“徐行,曰步”;“兩腳進,曰行”;“疾行,曰趨”;“疾趨,曰走”。現代的散步,古人叫“步”,而當時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如果說“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 何時該“行”何時該“走”?古人是有嚴格講究的。先秦時期,古人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行走禮儀”。成書于秦漢時期、被列入“十三經” 的爾雅?釋宮中稱:“室中謂之時,堂
2、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這里的“時”為“?l”的通假字,是踟躇、徘徊的意思。在不同的場合,要有不同的走法。 在古代,孩子一生要學兩次“走路”。一次是一兩歲時自然學會走路,另外一次則是到了入學年齡學走路禮儀。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在其所編撰的童蒙須知?語言步趨第二中是這樣訓誡孩子的:“凡步行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若父母長上有所喚召,卻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 從中可以看出,走路要從容、規范,通常情況下,不要手舞足蹈,更不宜慌慌忙忙,而要穩穩當當地走,即所謂“安步”。即使在家里,也不要一縱一跳的。只有一種情況可在家跑著走,就是有長輩喊你。 走“正道”
3、,還是走“捷徑”? 與“怎么走路”有不同要求一樣,古人對應該“走什么樣的路”也有相應的講究。 在古代,道路分為“道”“路”“途”“行”“徑”“術”“街”“衢”等多種規格。其中以“道”“徑”二種,古人說得最多。 “道”,在先秦時期指可供車行的大路,又稱“正道”,相當于現代高等級公路“省道”“國道”。秦始皇所筑的“馳道”也是“道”的一種,系當時的高速公路。 “徑”與“道”正好相反,指只能走人、不能行車的小路,故稱“步道”;從小路走可以避開眾人、熟人,又俗稱“間道”,心術不正者才走間道。因為從小路走往往比正道近,由此出現了“捷徑”的概念。 與“徑”相提并論的是“?小薄?校?指不好走的細小狹路,俗稱“
4、邪路”“邪道”。走到頭后無路可走的“徑”,則稱為“窘徑”,走這種小路往往舉步維艱,即“窘步”。 正道可能路途遠、辛苦,但安全,不會走錯方向,所以古人提倡走“正道”,而不鼓勵甚至禁止走“窘徑”“捷徑”“邪路”。周禮中便多處提到周王禁止“大路不走走小路,有橋不走翻堤壩”的行為。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很欣賞“行不由徑”的走正道者。據論語?雍也所記,孔子的學生子游在魯國的武城做官時,便以此標準選拔人才。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澹臺滅明不走邪路,不是公事,從不到我的房間來。僅由“行不由徑”,就推斷澹臺滅明是難得的人才。 因為正道是正確的道路,而窘徑、捷徑、邪路
5、卻不一定,很可能是彎路、歧途,所以“正道”和“邪路”又都被賦予了新的概念,延伸出“正與邪”的寓意。禮記?燕義中有“上必明正道以道民”,要求君王要指出正確的方向引導民眾。所以,屈原在離騷中說:“夫唯捷徑以窘步。”提醒人們走捷徑容易陷入人生的困境。 靠右走,還是靠左走? 在崇尚“正道”的同時,古人還對走路秩序提出了規范,逐漸形成所謂的“交通規則”。現代人是“靠右走”,古人靠哪邊走?不同朝代有不同風尚。歸納起來主要有3種“走法”。 較早的走法是“男右女左”。先秦時期,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同行的,要分兩邊走。禮記?王制中規定:“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意思是,在道路上,男的靠右走,女的靠左走
6、,車輛從路中間通行。這種走路規則曾對早期民俗產生很深的影響。據儀禮?士昏禮記載,秦漢及以前,女兒出嫁時,必須從左邊走出去,站在母親的左邊,即所謂“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 “男右女左”分開走的規定又叫“男女異路”,到漢魏時期還曾出現過強制性推廣的現象。西漢末篡位建立“新朝”的王莽推崇周制,其中有一條就是效法禮記中的“男女分開走”。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要求推行“男女異路之制,犯者象刑”。 到了唐代,一個叫馬周的人提出“靠右走”。這種走法又稱“來左去右”,不分男女。據唐劉?M的隋唐嘉話記載,馬周以布衣身份上書當時的皇帝李世民,提出一系列教化民眾、創建新型社會風氣的建議,其中就有行人的走法:“舊
7、諸街晨昏傳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門入由左,出由右。” 馬周建議,要用擊鼓的方式早晚提醒行人進出城門要分開,兩邊走,進城的走左邊,出城的走右邊。由此,還形成了古代中國特有的“左迎右送”禮俗,即迎人站在路的左邊,送人站在路的右邊。 古人最習慣的走法應該是“靠左走”。唐代規定“來左去右”,實際上是一種進出城門的規則,宋代 “靠左走”更為普及。朱熹童蒙須知?雜細事宜第五中要求:“凡侍長上出行,必居路之右。”為什么陪同年長者出行要走在老者的右邊?一是左尊右卑,二是有利保護老者,降低交通風險。 人先行走,還是車馬先走? 對于古代靠哪一邊行走,并沒有從“法律”上找到依據,而是屬于“禮”的層面。唐代將這種
8、“禮”調整入“法”的范疇,出現了強制性的“走法”。這種強制性走法,可視為古代的“交通法規”。 儀制令被國內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交通法規,由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十一年(637年)頒發。其大致內容是:“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 李世民強調頒發此令的意義:“朕聞教化之本,禮讓為先,欲設規程,在循典故。蓋以中興之始,兆庶初安,將使知方,所以漸誘。”這種“禮讓為先”的規則,至今仍是現代交通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五代后唐時期,儀制令得到進一步強化。 在陜西、江蘇、福建、河北、內蒙古等全國多個地方考古中,人們都曾發現過儀制令這樣的碑刻,碑刻多為宋代所刻,這說明儀制令也是宋代通行全國的“交通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法律案例說明課件
- 醫院醫療醫藥報告模板63
- 2025年商洛b2從業資格證模擬考試題目
- 小升初-周期問題
- 經濟管理年活動
- 幼兒園班主任職責
- 2025勞動合同與服務協議的區別何在
- 二零二五土地租賃終止協議合同書范例
- 極速小鎮建設內容
- 經費贊助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2025年三一物理面試題及答案
- 展覽會議展前展中展后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 2025年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及參考答案1套
- 2025年山東淄博高三一模高考數學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 樹木移植的施工方案
- 四川大學自主招生個人陳述語言風格范文
- ORP-數值對反滲透裝置的影響
- 小王子英文介紹課件
- 建筑垃圾處理工地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 2025年湖北省恩施市司法局司法輔助人員招聘9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法律服務行業智能合同審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