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農業的基本生態關系Chapter2.Structureofagroecosystem_Basicbioticstructure由生物構成的種群和群落,既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分,又是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核心。分別從個體、種群和群落水平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作用規律,是生態學研究的基礎和核心,也是農業生態系統調節控制和系統生產力提高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與環境 ? 第二節種群 ? 第三節農業生態系統的群落 ? 第四節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第一節個體生態學關系一.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生態系統中作用于生物的外界條件的總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間,以及維持生
2、命活動的物質和能量。自然環境中一切影響生物生命活動的因子均稱為生態因子(ecologicalfactor ),如輻射強度、溫度、濕度、土壤酸堿度、風力等等。太陽輻射以及地球表面的大氣圈、水圈和圖圈綜合影響著這些生態因子。(一)太陽輻射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能量主要依靠來自太陽的輻射。太陽輻射有兩種功能:一種是通過熱能形式溫暖地球,使地球表面的土壤、水體變熱,推動著水循環,引 起空氣和水的流動,為生物生長創造合適的溫度條件;另一種功能是通過光能形式被綠色植物吸收,并通過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將 能量貯存在有機物中。二)大氣圈大氣圈是地球表面包圍整個地球的一個氣體圈層。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氫和二氧
3、化碳大氣圈供給生物生存所必須的各種元素,而且在提供保護地面生物的生存條件 中起著良好的作用。大氣圈不僅防止了地球表面溫度的急劇變化和水分的散失,并 能防護地面的生物免受外層空間多種宇宙射線的輻射。(三)水圈水是細胞原生質的組分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各種物質運輸的媒介,是生物體 內各種生化反應的溶劑;水有較高的汽化熱和比熱,可以調節和穩定氣溫。(四)土壤圈土壤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化學性質,是固相、液相、氣相共存的三相體系,具有巨大的吸收能力與貯藏能力,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土壤不僅是植物生長繁育的基礎,而且是物質和能量的貯存和轉化的重要場所。? 二人工環境農業生態系統是人類干預下的生態系統。廣
4、義的人工環境包括所有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環境,可以分為人工影響的環境和人工建造的環境。(一)人工影響的環境在原有的自然環境中,人的因素促使其發生局部變化的環境。例如,為改變局部地區的氣候,控制水土流失,使農作物高產穩產,而人工經營的森林、草地、防風林、水保林等。為控制旱澇災害而興建的水利工程。這些人工影響的環境在不同程度上仍然依賴于大自然。(二)人工建造的環境人工建造的環境是指人類根據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外界條件進行模擬 或塑造的環境如無土栽培環境、大棚溫室環境、集約化養殖環境等。第一節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與環境? 一自然環境? 二人工環境? 三環境對生物的制約(一)最小因子定律德國化學家李比西(J
5、ustusLiebig )提出“植物的生長取決于數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種營養物質”即最小因子定律。E.P.Odum( 1973)對最小因子作了兩點補充。( 1)這一定律只有在相對穩定狀態下才能運用。( 2)要考慮因子間的相互作用。(二)謝爾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所需要的眾多生態因子中,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的過多過少或質量不足, 都會成為限制因子。即對具體生物來說,各種生態因子都存在著一個生物學的上限和下限(或稱“值”),它們之間的幅度就是該種生物對某一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又稱耐性限度)。E.P.Odum( 1973)等對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補充:( 1)同一種生物對各種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不
6、同,對一個因子耐性范圍很廣,而對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圍可能很窄。( 2) 不同種生物對同一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不同。對主要生態因子耐性范圍廣的生物種,其分布也廣僅對個別生態因子耐性范圍廣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態因子的制約,其分布不一定廣。(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長期對生態條件的要求最嚴格,繁殖的個體、種子、卵、胚胎、種苗和幼體的耐性范圍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應期內對光周期要求很嚴格,在其它發育階段對光周期沒有嚴格要求。( 4)由于生態因子的相互作用,當某個生態因子不是處在適宜狀態時,則生物對其它一些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將會縮小。( 5)
7、同一生物種內的不同品種,長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對多個生態因子會形成有差異的耐性范圍,即產生生態型的分化。任何一種生物,對自然環境中的各理化生態因子都有一定的耐性范圍,耐性范圍越廣的生物,適性越廣。據此,可將生物大體劃分為廣適性生物和窄適性生物。(三)生活型(lifeform )和生境(habitat )1生活型由于環境對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種的生物長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態條件和人為培育條件下,發生趨同適應,經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形成具有類似形態、生理和生態特性的物種類群稱為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對綜合環境條件的長期適應,而在外貌上反映出相似性和一致性的生物類型。對植物生活型的分類應用最廣
8、的是丹麥植物學家C.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類系統。他認為地球上各個地區,冬季和旱季是植物生活中最嚴酷的臨界期。他以溫度、濕度、水分作為指示生活型的基本素, 以植物度過生活不利時期對惡劣條件的適應方式為基礎,具體以休眠芽或復蘇芽所處的高低和保方式為依據建立了生活型系統(圖2.1 )。圖 2.1Raunkiaer 生活型圖解(引自C.Raunkiaer,1934 )1 .高位芽植物2 3 .地上芽植物4 .地面芽植物59 .地下芽植物( 1)高位芽植物這類植物的芽和頂端嫩枝是位于離地面較高處的枝條上,如喬木、灌木和一些生長在熱帶潮濕氣候條件下的草本等。它們之中根據體型的高矮又可分為大型(3
9、0m以上),中型(8-30m),小型(2-8m)以及矮小型(0.25-2m)四類,即大、中、小、矮高位芽,然后又根據植物是常綠還是落葉,以及是否具有芽鱗這兩類特征,進一步劃分為十五個亞類。2)地上芽植物這類植物的芽或頂端嫩枝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處,一般都不高出土表20-30cm,因此它們受土表的殘落物所保護,在地表積雪地區也受積雪的保護。( 3)地面芽植物這類植物在不利季節,植物體地上部分死亡,只有被土壤和殘落物保護的地下部分仍然活著,并在地面處有芽。( 4)地下芽植物這類植物度過惡劣環境的芽埋在土表以下,或位于水體中。( 5)一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節中生長,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它們以
10、種子形式度過不良季節。2. 生境在環境條件的制約下,具有特定生態特性的生物種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區域中生存,這小區域就稱為該生物種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稱棲息地第一節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與環境? 一自然環境? 二人工環境? 三環境對生物的制約? 四 . 生物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一)生態型(ecotype )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群,長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態條件和人為培育條件下,發生趨異適應,并經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分化形成的生態、形態、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遺傳的類群,稱為生態型。根據形成生態型的主導生態因子類型的不同,可以把植物生態型劃分為氣候生態型、土壤生態型和生物生態型三種。1、氣候生態型
11、:長期適應不同的光周期、氣溫和降水等氣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種生態型。例如,水稻的早、中、晚稻屬于不同的光照生態型;秈稻、粳稻是不同的溫度生態型。2、土壤生態型:長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溫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條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例如,水稻和陸稻主要由于土壤水分條件的不同而分化形成的土壤生態型。3、生物生態型:是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態型。例如,各種作物對病、蟲、草具有不同抗性的品種群。( 二 ) 生態位(niche )生態位可表述為: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現的對特定生態因子的綜合適應位置。即用某一生物的每一個生態因子為一維( Xi ) , 以生物對生態因子的綜合適應性( y) 為指標
12、構成的超幾何空間物種對環境的潛在綜合適應范圍,稱為基礎生態位。而實際占據的生態位稱實際生態位。實際生態位比基礎生態位要小。五生物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生物不只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環境的種種影響,同時也對其生存環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或者不同程度地改善環境條件,使環境變得更有利于生物生存,或者對環境資源和環境質量造成不良影晌(一)森林的生態效應1涵養水源,保持水土。2調節氣候,增加雨量。3防風固沙,保護農田。4. 凈化空氣,防治污染。5減低噪音,美化大地。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二)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態作用淡水水域生物的主要生態作用是,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種礦質養分,保持水體一定的潔凈程度增加水體的溶氧量
13、,對水質理化特性的變化起主導作用,同時形成水域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三)草地生物的生態效應牧草特別是豆科牧草,能改良土壤。牧草還能增加植被覆蓋度,涵養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四)農田生物的生態效應1. 對土壤肥力的影晌。2. 對水土保持的影晌。3. 對農田小氣候的影響。4. 對凈化環境的作用第二節種群種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時間中占據某一特定空間的一群同種的有機體的總稱,或者說一個種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時間中占據某一特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集合體。? 一種群結構(一)種群的大小和密度 種群大小是指一定面積或容積內某個種群的個體總數。例如,某個魚塘中草魚的總 數。種群密度是指單位面積或容積內某個種群的個體
14、總數。如每公頃水稻的株數。種群的密度可以分為粗密度( crudedensity ) 和生態密度( ecologicaldensity ) 。粗密度(又稱天然密度)是指單位空間某個種的實際個體數量(或生物量)生態密度是指單位棲息空間某個種群的個體數量(或生物量)。(二)種群的年齡結構和性比齡級比:若一個種群中的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年齡,則可按一定的年齡分組,統計各個年齡組個體數占種群總個體數的比率。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各個年齡級的個體數在種群中的分布情況,它是種群的一個重要特征,既影響出生率,又影響死亡率。年齡錐體:自下而上地按齡級由小到大的順序將各齡級個體數或百分比用圖形表示(圖2.2)。(1)
15、增長型種群: 其年齡結構呈典型的金字塔形,種群中有大量的幼體和極少的老年個體,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 穩定型種群: 每一齡級的個體死亡數接近于進入該齡級的新個體數,種群數量相對穩定。(3) 衰退型種群: 種群中幼體比例很小,而老年個體比例較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趨于衰退甚至消失。性比( sexratio )是指一個雌雄異體的種群所有個體或某個齡級的個體中雄性對雌性的比率。性比是種群結構的一個要素,它反映了種群產生后代的潛力。(三)種群的出生率(natality )和死亡率(mortality )1出生率:種群產生新個體的能力。最大出生力(潛在出生力): 不受任何生態因子限制,種群處
16、于理想狀態時產生新個體的最大能力。反映了該生物的特性。實際出生力(生態出生力):種群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產生新個體的能力。反映了環境對該種群的影響。2死亡率:單位時間內種群死亡的個體數。最低死亡率:種群處于理想狀態時的死亡率。實際死亡率:種群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的死亡率。又稱生態死亡率,不僅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而且受種群大小 和年齡組成的影響。(四)種群的內稟增長率與環境容納量內稟增長率: 在沒有任何環境因素(食物、領地和其它生物)限制的條件下,由種群內在因素決定的穩定的最大增殖速度。也稱生物潛能( bioticpotential )或生殖潛能(reproductivepotential )。種群
17、的內稟增長率與觀測到的種群實際增長率之差可以看作環境阻力的度量( Odum,1971)。環境阻力:就是防礙種群內稟增長率實現的環境限制因素的總和。(五)種群的空間分布和阿利氏原則由于自然環境(棲境)的多樣性,以及種內種間個體之間的競爭,每一個種群都呈現特定的分布形式。種群的分布有三種基本類型:( 1)隨機的(random);( 2)均勻的(uniform );(3)成叢的(clumped)(或聚集的)第二節種群? 一種群結構? 二種群的動態(一)生命表(lifetable )和生命曲線(survivorshipcurve )生命表又稱壽命表或死亡率表,它可用來綜合評定種群各年齡組的死亡率和壽命
18、,預測某一年齡組的個體能活多少年,還可以看出不同年齡組的個體比例情況。只要掌握了種群各年齡組的個體數目(nx)和各年齡組的死亡個體數(dx)后,就可編制生命表。依據取得nx和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為 動態生命表和靜態生命表。動態生命表的nx和dx是通過追蹤觀測同一時期出生的種群隨著時間變化得到的,適用于壽命較短的物種。靜態生命表是通過觀測某一時段種群所有不同年齡組的個體狀況獲得nx和dx,適用于壽命較長的物種?,F以康內爾(Conell , 1970)對藤壺(Balanusglandula )的調查資料為例,說明動態生命表的編制方法(表2.2)。年齡(年)x各年齡開始存活數nx各年齡死亡
19、個體數dx各年齡開始存活分數l x各年齡死亡qx各年齡期平均存活數Lx各年齡期及其以 上存活的年總數Tx平均壽命期望值ex0142801.0000.5631022241.58162280.4370.452481221.97234140.2390.41227742.183204.50.1410.22517.75472.35415.54.50.1090.29013.2529.251.895114.50.0770.4098.75161.4566.54.50.0460.6924.257.251.127200.0140.0002.031.508220.0141.01.010.5090-0-0.00-表2
20、.2藤壺的生命表*對1959年固著的種群進行逐年觀察,到 1968年全部死亡。資料根據 Conell(1970)(引自Krebs,1978)計算生命期望要求出每年齡期的平均存活數目求出所有Lx值列入表中,然后由表底向上逐漸累計Lx值,得到Tx值,最后用Tx值除以nx,就得到平均期望壽命(ex), 即xTx= N L i , ex=R/n xi= 00依據生命表可以繪制存活曲線(圖 2.3)。存活曲線是反映種群在每個年齡級 生存的數目。存活曲線以時間間隔為橫坐標,以相應的存活個體數或存活率為縱坐 標在平面內繪制而成。通??v坐標是取存活數目的對數,這樣使圖形更加直觀些。 存活曲線通常分為三種基本類
21、型。? A型:凸型的存活線。表示種群在接近生理壽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 亡率才升高。許多大型動物包括人類屬于或接近這種類型。? B 型:呈對角線的存活曲線。即種群下降的速率從開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個時期的死亡率是相等的。典型的 B2型曲線在自然界是不多的。B1為階梯型曲線,表明在生活史各個時期的存活率變化激烈,差別很大,在生活史的中存在若干非常危險的時期,如完全變態的昆蟲屬于這一類。B3曲線為S型,它表示在幼體的死亡率較高,但到成年期死亡率降低,直到達到較為穩定的狀態。? C型:凹型的存活曲線。表示幼體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穩定。屬于這種類型的有魚類、兩棲類、
22、海產無脊椎動物和寄生蟲等。(二)種群的增長型1 . 指數增長(J 型增長)? 種群在無食物和生存空間限制的條件下呈指數式增長,種群個體的平均增長率不隨時間變化。(如右圖)2 .邏輯斯諦增長(S型增長)? 在自然條件下,環境、資源條件總是有限的,當種群數量達到一定量時,增長速度開始下降,種群數量越多,競爭越劇烈,增長速度也越小,直到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K)并維持下去。增長呈S型。(如右圖)? 多數生物的增殖,包括水稻和小麥的分蘗數的增長基本上屬于S 型。 多數種群在自然界由于受年齡結構、密度、食物和環境條件的影響,其增長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種群數量變化的J 型和 S 型增長只是兩種典型情況(
23、如右圖)第二節種群? 一種群結構? 二種群的動態? 三、種群間的相互作用生物種間存在著各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根據種間相互作用的性質,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負相互作用:結果至少一方受害( 正相互作用:結果一方得利或雙方得利(中性作用:結果是雙方無明顯的影響(0)( 一 ) 負相互作用1競爭(competition )廣義的競爭是指兩個生物爭奪同一對象而產生的對抗作用。發生在兩個或更多個物種個體之間的競爭稱為種間競爭;發生在同一種群個體間的競爭稱為種內競爭。高斯的競爭排斥原理: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生態位相同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將高斯原理推廣,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占據相同生態位的兩個物
24、種,其中必有一個物種最終被消滅;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沒有任何兩個種是直接的競爭者; 群落是個生態位分化了的系統,種群之間趨于相互補充,而不是直接的競爭者。2捕食狹義的捕食是指肉食動物捕食草食動物。廣義的捕食還包括草食動物吃食植物,植物誘食動物,以及寄生等。捕食和被捕食的關系是控芋螺在捕食魚類鱷蜥正在捕食青蛙制種群增長的一種作用力。在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由于相互制約的結果,保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同時,由于共同進化的結果,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寄生者和寄主之間的負相互作用趨向于減弱。3寄生(parasitism )寄生是指一個種(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種(寄主) 的體內或體表, 從而
25、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的現象。4、偏害作用: 是指某些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對其它生物產生毒害作用。如青霉產生的青霉素可以殺死多種細菌和植物的化感作用。(二)正相互作用1偏利作用( commensalism)吸附在鯊魚腹上的偏利作用又稱單惠共生,是指相互作用的兩個種群一方獲利,魚而對另一方則沒什么影響。2 .原始合作( protocooperation )作物間種稻田養鴨原始合作,即兩種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間不存在依賴關系。3互利共生( mutualism )菌根地衣互利共生是一種專性的、雙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賴和能直接進行物質交流的共生關系。(三)次生代謝產物在種間關系中的作用次
26、生代謝物是一些非基本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與生物的基礎代謝無直接的 關系。主要是生物堿、萜類、黃酮類、醌類、酚酸類、脂族化合物、非蛋白質氨基 酸、聚乙炔類、生氰糖甙、單寧、多環芳香族化合物等?;瘜W生態學( chemicalecology ) 是研究生物之間以及生物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化學聯系的科學。生物的次生代謝產物是生物之間建立化學聯系的媒介化感途徑:淋溶化感作用(allelopathy )指植物(包括微生物)通過向周圍揮發環境中釋放化學物質影響鄰近根分泌植物生長發育的化感作用現根分泌象。凋落物分解種子萌發花粉傳播1. 植物與植物的化感作用2植物與微生物的化感作用青霉菌與燕麥;蘑菇圈現象??衫?/p>
27、微生物的拮抗作用防治病蟲害3植物與草食動物間的化學相互作用植物借助于植物毒素來保護自己。植物的次生代謝物質對昆蟲的行為有3 種作用:吸引、排斥、中性。4動物信息素信息素指動物通過外分泌腺向外分泌,攜帶著特定的信息,借助氣流或水流,使其它個體嗅到或接觸到,產生某些行為反應或產生某些生理變化的化學物質。引起的行為反應包括性引誘、警戒、跟蹤、聚集、防衛等。動物的群居、誘食、警戒、跟蹤、防衛等行為與釋放的化學物質有關。這種釋放的化學信息叫信息素,可分為性信息素、報警信息素和跟蹤信息素。第二節種群o 一、種群結構o 二、種群的動態o 三、種群間的相互作用? 四、種群的生態對策一切生物都處在一定的選擇壓力
28、(競爭、捕食、寄生等)之下,每種生物對特定的生態壓力都采取許多不同的生態對策或行為對策。生態對策 ( bionomicstrategies ) 就是生物為適應環境而朝不同方向進化的“對策”,也即生物以何種形態和功能特征的適應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能量分配原則 生物攝取的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長發育、生存斗爭和繁殖后代上。任何一種生物做出的一種生活史對策,都意味著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過能量使用的協調,來促進自身的有效生存和繁殖,這就是Cody( 1982)提出的所謂能量分配原則生態對策就是生物為適應環境而朝不同方向進化的“對策”,也即生物以何種形態和功能特征的適應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生態
29、對策有兩種基本的類型,即K-對策和r-對策。K 對策的生物:個體較大,壽命較長,存活率較高,要求穩定的棲息環境,不具較大的擴散能力,但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其種群密度較穩定。r 對策的生物:個體較小,壽命較短,存活率較低,但增殖率高,具較大的擴散能力,適應多變的棲息環境,其種群密度常出現大起大落的波動。K 對策的生物,遭到激烈的變動后,返回平衡的時間長,種群容易走向滅絕。如大象、鯨魚、恐龍、大型喬木等。這類生物對穩定生態系統有重要作用,應加強保護。 r 對策的生物雖競爭力弱,但繁殖率高,平衡受破壞后返回的時間少。滅絕 的危險性小。協同進化是指在種間相互作用的影響下,不同種生物間相關性狀在進化中得以
30、形成和加強的過程。? 五、種群調節種群調節是指種群數量的控制。種群的調節是物種的一種適應性反應。1密度制約密度制約是指通過密度因子對種群大小的調節過程。( 1)種內調節( 2)種間牽制2非密度調節非密調節主要指非生物因子( 包括氣候因素、污染物、化學因素等) 對種群大小的調節。3農業有害生物種群的綜合防治有害生物是指造成農業生物不可忽略的損失的生物, 包括各種有害昆蟲、病原菌、雜草及其它有害的動物(老鼠等)。有害生物的綜合防治是:“根據有害物種有關的環境和種群動態整體,盡可能協調地應用一切合適的技術和方式,使有害種群數量保持在低于經濟損失水平以下的有害生物管理系統”。害蟲綜合防治的措施包括:生
31、物防治、化學防治、農業技術防治、抗性品種的應用、動植物檢疫、物理防治和利用昆蟲信息素控制害蟲等。第三節農業生態系統的群落生物群落(bioticcommunity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種生物種群所構成的集合。?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群落是由一定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類組成的,為研究 的方便,常把群落按物種分為植物群落、動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等。2、具有一定的結構。群落本身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營養結構。如生活型組成,種的分布格局,成層性,季相,捕食者和被食者的關系等。3、 具有一定的動態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就是不斷運動,群
32、落也是如此。其運動形式包括季節變化、年際變化,演替與演化。4、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群落中的物種以有規律的形式共處,即是有序的。一個群落的形成和發展必須經過生物對生物的適應和生物種群的相互適應。5、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任何一個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和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圍不同。全球范圍內的群落都是按一定的規律分布的。6、 形成一定的群落環境。生物群落對其居住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如森林中都形成特定的群落環境,與周圍的農田或裸地大不相同。7、具有特定的群落邊界特征。在自然條件下,有的群落有明顯的邊界,有的邊界不明顯。前者見于環境梯度變化較陡,或者環境梯度突然中斷的情形,如陸地和水環
33、境的交界處湖泊、島嶼等。(二)群落的類型與分布群落的分布往往受環境梯度的制約,表現出明顯的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在溫度和水分的共同走用下的世界植被分布情況一、緯度地帶性(主要受溫度梯度的影響)北半球歐亞大陸從南到北,隨著緯度增加, 熱量減少,形成了以熱量為主的環境地帶性分布,從南到北植被類型依次是:熱帶雨林 一季雨林a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0草原*荒漠。二、經度地帶性(主要受水分梯度的影響)如:我國從東到西因距海遠近造成水分的差 異。相應分布著濕潤森林“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等不同的植被類型。三、垂直地帶性隨海拔高度的增加, 地形地勢、熱量和水分等環境因子 條件會發生變化,相應物
34、種的分布 也會受到影響。以臺灣玉山西北坡 為例:從山腳到山頂植被群落依次 是:熱帶雨林“山地雨林0樟株常綠 闊葉林1*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 闊葉混交林峰落葉闊葉林暖溫帶 針葉林1*亞高山針葉林山頂矮林 杜鵑灌叢。第三節農業生態系統的群落?一.群落的基本特征?二.群落的結構(一)群落的水平結構群落的水平結構是指群落的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也稱作群落 的二維結構。農業生產中的農、林、牧、漁以及各業內部的面積比例及其格局是農業生態系 統的水平結構??刂妻r業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有兩種基本方式。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物種,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
35、通過飼養、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發展。各種農作物、果樹、林木的種植密度、魚塘的養殖密度、草場的放牧量等都對群落的水平結 構及產量有重要影響。(二)群落的垂直結構群落的垂直結構:群落的不同物種或類群出現在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或水面以 下不同的深度。是群落充分利用空間的一種途徑。如森林群落的分層和水體中不同 藻類的分層(見下圖)農業生物的垂直結構:如作物的間套作、特殊類型(稻田養魚、魚塘養鴨等)、魚的分層放養等。(見下圖)魚塘養鴨森林群落分層(三)群落的時間結構光、溫度和水分等很多環境因子有明顯的時間節律(如晝夜節律、季節節律),受這些因子的影響,群落的組成和結構也隨時間序列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就是群落
36、的時間結構。時間結構是群落的動態特征之一,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環境因素的時間節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種在時間結構上相應的周期變化;二是群落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的順序變化,亦即群落的演替。(四)群落的交錯區(ecotone) 與邊緣效應(edgeeffect)群落的交錯區是兩個或多個群落或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區域。邊緣效應是指增加了交錯區中物種的多樣性和種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種的活動強度和生產力的現象。如森林與草原交界地帶,海灣、 沿河兩岸、河口三角洲等利用:灘涂的利用、城郊農業、間作、基塘系統(見右圖)等。第三節農業生態系統的群落?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結構三.群落的演替指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群落隨著時間的推移,群落種的一些物種消失,另一些物種侵入,出現群落與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38055.1-2025越野叉車安全使用要求第1部分:伸縮臂式叉車
- 毛巾產品的生命周期評估考核試卷
- 社會心理學在人機交互設計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涂料配方設計考核試卷
- 電子元器件識別與應用考核試卷
- 社交心理學與消費者心理分析考核試卷
- 紡織機械的邊緣計算服務發展趨勢預測考核試卷
- 服裝批發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考核試卷
- 禽類屠宰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考核試卷
- 海底設施施工質量控制與驗收考核試卷
- 《內科常見病的診治》課件
- 離心泵有效汽蝕余量計算公式
- 第十一章計劃調控法律制度
- 《我的家鄉日喀則》課件
- 語文版一年級下冊語文閱讀理解(15篇)
- 華文版書法五年級下冊 第12課 同字框 教案
- 國網裝表接電(初級)理論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實驗四酸性磷酸酶及值測定
- 勞動保障協理員試題
- 《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整體作業設計
- 同濟大學《高等數學》第七版上、下冊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