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骨科疾病_第1頁
十大骨科疾病_第2頁
十大骨科疾病_第3頁
十大骨科疾病_第4頁
十大骨科疾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常見骨科疾病的診斷頸椎病系指因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相鄰脊髓、神經、血管和食管等組織,并引起癥狀或體征者。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縮、嚴重者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礙,出現癱瘓。多發在中老年人,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分型:(1) 神經根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骨質增生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上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為一側上肢節段的運動障礙或感覺麻木。  頸

2、椎間盤突出圖例(2) 脊髓型: 頸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頸椎椎管狹窄,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有的以上肢開始發病,向下肢發展;有的以下肢開始發病,向上肢發展。主要表現為走路不穩、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3) 椎動脈型: 由于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 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常伴有頭暈、黑朦等癥狀,與頸部旋轉有關。(4) 交感神經型: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癥狀者,臨床上比較少見,而且常與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混雜在一起,難以鑒別。(5) 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吞咽有異物感,臨床上非常罕見。好發群體:

3、1、長時間低頭看書、坐辦公室人員:長期保持頭頸部處于單一姿勢位置,導致局部過度活動,損傷局部椎間盤、韌帶等,易發生頸椎病。2、頭頸部外傷人員:頭頸部外傷并不直接引起頸椎病,但卻往往是頸椎病產生癥狀的加重因素,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造成頸椎管處于狹窄臨界狀態中,外加頸部外傷常誘發癥狀的產生,甚至癱瘓發生。在不適當的頸部按摩也常有癱瘓發生的報道。3、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臥車上睡覺,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4、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也是發病基礎。頸椎中央椎管、神經根管狹小者頸椎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疾

4、病癥狀:頸椎病的癥狀非常豐富,多樣而復雜,多數患者開始癥狀較輕,在以后逐漸加重,也有部分癥狀較重者。常以一個類型為主合并有其它幾個類型一起,稱為混合型頸椎病。主要癥狀是:1、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2、一側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3、其嚴重的典型表現是: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4、最嚴重者甚至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5、常伴有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6、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惡心嘔吐,臥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7、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

5、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干、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朿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癥狀。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癥狀。多數起病時輕且不被人們所重視,多數能自行恢復,時輕時重,只有當癥狀繼續加重而不能逆轉時,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才引起重視。檢查:1、頸椎 X 線片:頸椎病X片常表現為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張,椎間隙狹窄,椎管狹窄,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在頸椎的過伸過屈位片上還可以觀察到頸椎節段性不穩定。2、頸椎CT:可更清晰的觀察到頸椎的增生鈣化情況,對于椎管狹窄、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具有明確的診斷價值。3、頸椎MRI: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常規作為術前影像學

6、檢查的證據用以明確手術的節段及切除范圍。4、椎-基底動脈多普勒:用于檢測椎動脈血流的情況,也可以觀察椎動脈的走行,對于眩暈以主要癥狀的患者來說鑒別價值較高。5、肌電圖:適用于以肌肉無力為主要表現的患者,主要用途為明確病變神經的定位,與側索硬化、頸椎MRI神經變性等神經內科疾病相鑒別。治療:一、保守治療1、口服藥物治療:主要用于緩解疼痛、局部消炎、放松肌肉治療,對于頸椎不穩等繼發的局部軟組織勞損等療效較明確,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療頸椎病。對于伴有四肢無力或麻木的患者來說,還可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輔助康復,促進受壓神經的恢復。2、牽引法: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于生理曲線狀態

7、,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于輕癥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癥、水腫加重。3、理療: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于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較微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且經常理療易對皮膚產生燙傷。4、中醫療法博大精深,療效但與醫生的個人經驗有很大關系,需慎重選擇。二、手術治療:對頸椎病診斷明確,神經根壓迫癥狀嚴重,保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好轉者應采取手術治療,而對于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即主要表現為雙下肢走路無力、行走不穩等癥狀的患者,則應盡早實行手術治療,以獲得良好的恢復效果

8、,因這類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神經壓迫時間長短有密切關系。預防:1、樹立正確的心態,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2、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作空閑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3、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4、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5、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6、勞動或走路時要避免挫傷,避免急剎車時頭頸受傷,避免跌倒。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

9、間盤突出癥是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腰間盤相當于一個微動關節,是由透明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組成,分布在腰椎骨間。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外傷所致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破裂處脫出,壓迫腰椎神經,從而出現腰腿放射性疼痛。患者最多見的癥狀為疼痛,可表現為腰背痛、坐骨神經痛等。誘因:1、年齡因素: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好發年齡在30-50歲2、身高與性別:有人認為身材過高也會易發腰突癥, 而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5倍。3、增加腹壓:臨床上有約1/3的病人在發病前有明確的增加腹壓的因素,如劇烈的咳嗽、噴嚏、屏氣、用力排便等。4、不良體位:長期處于某一體位不變,即可導致局部的累積性損傷。

10、特別是長期處于不良姿勢更容易誘發本病。5、職業因素:重體力勞動者發病率最高,白領勞動者最低。6、受寒受濕:寒冷或潮濕可引起小血管收縮、肌肉痙攣,使椎間盤的壓力增加。癥狀:腰部疼痛腰痛是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癥狀,發生率約91%。少數病人只有腿痛而無腰痛,所以說并不是每一個患者一定會發生腰痛。痛多為刺痛,常伴有腿腳麻木、酸脹的感覺。下肢放射痛 腰腿痛在外傷、勞累和受寒后容易發作,每次時間約23周,可以逐漸緩解。臥床休息,疼痛往往減輕。從事重體力勞動尤其是反復彎腰活動者發生腰腿痛幾率高。使腹壓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噴嚏、抬舉重物等,都容易誘發腰腿痛。腰部活動受限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的前屈后

11、伸活動與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密切相關。如纖維環未完全破裂,腰椎取前屈位置,后伸受限。脊柱側凸 這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減輕疼痛所采取的姿勢性代償畸形。表現是腰椎在向左側或右側彎曲,在背部觸摸正中位置的棘突可以發現棘突偏歪。間歇性跛行 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的跛行多為間歇性,即行走一段距離路程后出現下肢疼痛,無力,彎腰或蹲下休息后癥狀可緩解,仍能繼續行走。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逐漸緩慢加重,出現上述癥狀之前的站立時間或者行走距離逐漸縮短行走距離越短,病情越重。感覺麻木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不會出現下肢的疼痛,而僅出現肢體的麻木感。大腿外側是常見的麻木區域,當穿衣褲接觸時可以有燒灼感,長時間站立

12、可加重麻木感。治療:非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基本療法,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癥狀輕微,一般不需要做特殊的治療。第一,注意臥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外力壓迫,同時對于腰椎間盤突出使兩側肌肉缺血、缺氧造成的腰痛、腰酸、腰肌勞損無力等癥狀要采取一些對癥治療。第二,應積極鍛煉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韌帶,后韌帶及側韌帶的力量。加強腰部肌肉的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腰椎病的發生和發展并治療早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原則是盡量保留不必去除的骨結構和軟組織結構,以最小的創傷達到足夠的顯露,仔細徹底地去除病變組織,達到治療目的。傳統的椎間盤摘除術有開窗法、半椎板切除以及全椎板切除等方

13、法。在腰突癥伴有一些復雜的腰椎疾病,如腰椎不穩、滑脫、椎管狹窄、巨大突出、突出復發等,就可能需要做腰椎融合手術了。微創治療微創治療是近年來醫學領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治療手段,代表著醫學的新方向。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治療具有痛苦小、出血少、損傷小、恢復快等顯著優勢,越來越受到醫生和患者的歡迎。微創治療方法的目的是消除腰椎間盤突出的髓核以解除對神經的壓迫。微創治療技術采用可視設備,創口不足一厘米,消融或摘除髓核,從根本上解除致病因素,因而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腰椎管狹窄癥腰椎管狹窄癥是由于黃韌帶肥厚增生、小關節增生內聚、椎間盤膨隆突出、骨性退變導致的腰椎中央管、神經根管或側隱窩狹窄引起其中內容物馬尾、

14、神經根受壓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在臨床上,腰椎管狹窄癥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點是神經性間歇性跛行,以及臀部、大腿、小腿的無力和不適,在行走或后伸后加重,另一臨床特點是鞍區(會陰部)感覺異常和大小便功能異常。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癥狀包括以下幾點:一、腰背痛60%以上的患者伴有腰背痛,相對于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常常較輕微,并且有慢性加重的趨勢,有些患者不活動時出現疼痛,活動數小時后反而減輕,但若活動過久反而可產生更加劇烈的疼痛。二、間歇性跛行這是最具有特點的癥狀,行走數十米或百米即出現下肢酸脹、乏力、疼痛甚至麻木、步態失穩,難以繼續行走。坐或下蹲休息后癥狀可緩解或消失,

15、但繼續行走后又可重復上述表現。三、馬尾神經綜合征當狹窄嚴重壓迫馬尾神經時,表現為會陰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需要及早手術治療。疾病治療:保守治療大多數的腰椎管狹窄癥病人經過保守治療,癥狀可以得到緩解,主要包括:1.一般取屈髖、屈膝位側臥,休息35周癥狀可緩解或消失,建議不宜超過23周。2.藥物治療:給予適量的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NSAIDS)。3.功能鍛煉: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橫截面積增大,減輕對馬尾神經的擠壓。腹肌肌力的增強也可拮抗神經組織所受到的椎管機械性壓力。4.支具應用:腰圍(或腰椎保護性支架)可減輕脊柱運動時關節突及椎間盤對馬尾神經根動態的牽拉

16、及壓迫。但不宜長期應用,容易造成肌肉萎縮。5.硬膜外間隙注入類固醇藥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不是理想方法。部分病人暫時緩解疼痛,曾見骶管內注射后病情加重及癱瘓。多次注射引起神經粘連,增加手術難度。6.其他牽引、局部封閉、針灸、推拿等。手術治療如果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自覺癥狀明顯且持續性加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現明顯的神經根痛和明確的神經功能損害,尤其是嚴重的馬尾神經損害;以及進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脫、側彎伴隨相應的臨床癥狀出現,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是減壓術,或同時行減壓、融合術,有時加固定的穩定手術。復雜的腰椎管狹窄癥:系除有腰椎管狹窄癥狀之外,尚伴有腰椎退變性側彎、伴有椎間不穩定、退

17、變性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比較復雜,需要綜合對癥處理。腰椎滑脫癥正常人的腰椎排列整齊,如果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其中一個腰椎的椎體相對與鄰近的腰椎向前滑移,即為腰椎滑脫。發病年齡以2050歲較多。癥狀:發生腰椎滑脫后,患者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僅僅在是拍片時發現;也可能會出現各種相關癥狀,如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無力,嚴重時可出現大小便異常。滑脫較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腰部凹陷、腹部前凸,甚至軀干縮短、走路時出現搖擺。治療:保守治療包括臥床2-3天,禁止增加腰部負重的活動,如提重物、彎腰等,結合理療,口服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芬必得等。此外,還可以配帶腰圍、支具,配帶后能減輕腰部的負擔,緩解癥狀。需定期復

18、查腰椎X線,了解滑脫情況。如果腰椎滑脫的患者出現了神經癥狀,而且通過正規的保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緩解,仍然有長期的腰痛和其它滑脫的伴隨癥狀,即保守治療無效,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就應該考慮手術治療。 腰椎滑脫的手術方法有很多種,如后路滑脫復位、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椎間植骨融合術等。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癥是一種系統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細結構破壞,表現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險性大為增加,即使是輕微的創傷或無外傷的情況下也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發生之前,通常無特殊臨床表現。該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見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人。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質疏松癥發病

19、率處于上升趨勢,在我國乃至全球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健康問題。臨床表現疼痛。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癥,以腰背痛多見。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身長縮短、駝背。多在疼痛后出現。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松質骨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致使膝關節攣拘顯著。每

20、人有24節椎體,正常人每一椎體高度約2cm左右,老年人骨質疏松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mm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cm。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它不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經濟負責,并嚴重限制患者活動,甚至縮短壽命。骨質疏松癥所致骨折在老年期以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見。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后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骨影像學檢查和骨密度X線可以發現骨折以及其他病變,如骨關節炎、椎間盤疾病等。骨質減少時攝片可見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減少及其間隙增寬,橫行骨小梁消失,骨結構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觀察到。骨密度檢測是骨折最好的

21、預測指標。測量何部位的骨密度,可以用來評估總體的骨折發生危險度;測量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可以預測局部的骨折發生的危險性。通過與健康成年的BMD比較,WHO建議根據骨密度值對骨質疏松癥進行分級,T值處于-1-2.5為骨質減少;T值小于-2.5為骨質疏松癥;T值小于-2.5并伴有脆性骨折為嚴重的骨質疏松癥。治療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臨床常用藥物有下列五種:1.荷爾蒙補充療法:雌激素加上黃體素,可以預防與治療骨質疏松癥。如果沒有子宮,則不需要黃體素。2.阿倫膦酸鹽:抑制破骨細胞的作用,同時具有預防與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效果。3.降鈣素:借著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孔吸收,對于停經五年以上的骨質疏松癥婦女有效。副作用包括

22、食欲減退,臉潮紅、起疹子、惡心與頭昏。4.鈣劑和維生素D:聯合用藥效果較好。5.骨肽制劑,是目前臨床新出現的用來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品,對骨質疏松有特效。預防骨質疏松癥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和痛若,治療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別強調落實三級預防。1)一級預防:應從兒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營養,多食用含鈣、磷高的食品,如牛奶、魚、蝦、海帶、綠葉蔬菜等。盡量擺脫“危險因子”,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如堅持體育鍛煉,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濃茶及含碳酸飲料,少吃糖及食鹽,豐富鈣庫,將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預防生命后期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措施。2)二級預防:人到中年,尤其

23、婦女絕經后,骨丟失量加速進行。此時期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對快速骨量減少的人群,應及早采取防治對策。近年來歐美各國多數學者主張堅持長期預防性補鈣和活性維生素D進行預防治療,以安全、有效地預防骨質疏松。注意積極治療與骨質疏松癥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脂肪瀉、慢性腎炎、甲旁亢/甲亢、骨轉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3)三級預防:對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應積極進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降鈣素、雙磷酸鹽類),促進骨形成(活性Vit D)等的藥物治療,還應加強防摔、防碰、防絆、防顛等措施。對中老年骨折患者應積極手術,實行堅強內固定,早期活動,體療、理療心理、營養、補鈣、止痛、促進骨生長、遏制

24、骨丟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體素質等綜合治療。骨關節病骨關節病是一種以局部關節軟骨退變,骨質丟失,關節邊緣骨刺形成及關節畸形和軟骨下骨質致密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又稱骨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好發于50歲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不同程度的影響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病因尚不明確,但認為主要與年齡增長和肥胖有關。另外可能與關節過量活動(如關節經常劇烈活動)、關節外傷、遺傳、骨內高壓、骨質疏松、代謝及內分泌異常有關。年齡增長及肥胖引起關節退變,這種退變就像老年人皮膚變皺一樣,是一種自然衰老的表現。退變首先發生在軟骨,使軟骨成分發生改變,從而使軟骨彈性降低甚至消失,承重軟骨

25、面從正常的光滑狀態變為破棉絮狀,軟骨下骨露出,由于不斷摩擦,骨面變得很光滑,呈象牙樣骨,而非承重軟骨面出現修復,新骨形成,在關節緣形成骨刺。另外疾病的整個過程還涉及韌帶、關節囊、滑膜及關節周圍肌肉,最終導致關節疼痛和功能喪失。骨關節病的臨床表現幾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隨病程緩慢進展。主要表現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明顯,稍活動后疼痛減輕,然而負重和關節活動過多時,疼痛又會加重,這是骨關節病的特點。有時疼痛可呈放射性。早期可見關節僵硬,如膝關節長時間處于某一體位時,自覺活動不利,起動困難,后逐漸出現關節不穩,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減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臺階,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顯。有些

26、骨關節病晚期病人還可能出現一些下肢畸形,以膝內翻最常見,即俗稱的“羅圈腿”。疾病診斷非炎性關節可觸膜和聽到關節發出的干性吱吱聲。在進行期,關節邊緣性增生,關節囊肥厚,關節增大。運動受限。關節破壞嚴重,運動明顯受限,關節畸形與關節破壞相一致。關節運動從不發生完全喪失。當關節有炎癥時,滑液增多,可于關節間隙引起限局性壓痛。實驗室檢查血沉、血球計數、血生化正常,熱凝集試驗陽性。可用滑液檢查進行退變性關節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鑒別,當急性炎癥反應,關節蓄積大量液體時,關節液檢查與正常滑液相同。此時,關節液清亮透明微黃、粘性,不形成凝塊。細胞計數正常60-3000,主要由單核細胞構成。糖濃度與

27、血相同,蛋白含量不超過5.5g/100mL。X線檢查骨性關節炎早期X線檢查正常。稍后逐漸出現關節間隙狹窄,反映覆蓋在皮質上的關節軟骨層變薄。最后,骨性關節病進行性發展,關節間隙明顯變窄,關節緣變銳,于邊緣出現骨刺或骨贅形成,軟骨下骨增厚和硬化,于軟骨下骨受壓最大部位發生骨囊腫。X線拍片陰性并不能排除骨性關節炎。相反,X線檢查有典型表現,也不能肯定是原發性骨性關節炎。退變性改變常常同時存在其他疾病,痛風、感染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值得注意。疾病治療(一)保守治療1.休息減少關節壓力和剪力,使滑膜炎癥消失。大多用于關節骨性關節炎癥狀劇烈和退變加重的情況。嚴重者可臥床休息,以便關節囊和韌帶松弛,從

28、而減少關節面的壓迫。2.關節運動為了防止關節囊攣縮,每天關節進行全運動范圍的運動幾次。大多數劇烈的運動將導致關節面明顯受壓的可能,必須避免。3.保持良好的力學體位避免不利的體位力學關節,使用鞋墊和進行全關節的分期功能鍛煉。4. 藥物治療使用藥物可止痛和抗炎,但并不能制止病理過程發展。水楊酸鹽是止痛、抗炎的最好藥物。5.皮質類固醇皮質類固醇混懸液有時為溶液,行關節內注射,在數小時和數天之內即可減輕疼痛和腫脹,并能改進運動。要保持病人不痛和能繼續治療,不過并未使疾病不再進展。6.逐級的功能鍛煉肌肉不平衡可引異常大的應力集中于關節的一側,大大地加重了關節的退變過程。制定分級的功能鍛煉,以改善和平衡肌

29、肉在關節上的作用力。(二)手術治療手術療法是針對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矯正畸形和對線不良,減小垂直負荷和剪力,消除腐蝕關節面的關節內病因,以及疾病明顯地進行性發展又是手術適應證時,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建立新的關節。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是股骨頭血供中斷或受損,引起骨細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隨后的修復,繼而導致股骨頭結構改變、股骨頭塌陷、關節功能障礙的疾病。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骨科領域常見的難治性疾病。可分為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大類,前者主要是由股骨頸骨折、髖關節脫位等髖部外傷引起,后者在我國的主要原因為皮質類固醇的應用及酗酒。診斷標準一、主要標準1、臨床癥狀、體征和病史:以腹股溝和臀部、

30、大腿部位為主的關節痛,髖關節內旋活動受限,有髖部外傷史、皮質類固醇應用史、酗酒史。2、X線片改變:股骨頭塌陷,不伴關節間隙變窄;股骨頭內有分界的硬化帶;軟骨下骨有透X線帶(新月征,軟骨下骨折)。3、核素掃描示股骨頭內熱區中有冷區。4、股骨頭MRI的T1加權相呈帶狀低信號(帶狀類型)或T2加權相有雙線征。5、骨活檢顯示骨小梁的骨細胞空陷窩多于50%,且累及鄰近多根骨小梁,有骨髓壞死。 二、次要標準 1、X線片示股骨頭塌陷伴關節間隙變窄,股骨頭內有囊性變或斑點狀硬化,股骨頭外上部變扁。2、核素骨掃描示冷區或熱區。3、MRI示等質或異質低信號強度而無T1相的帶狀類型。 符合兩條或兩條以上主要標準可確

31、診。符合一條主要標準,或次要標準陽性數4(至少包括一種X線片陽性改變),則可能診斷。疾病治療目前尚無一種方法能治愈不同類型、不同分期及不同壞死體積的股骨頭壞死。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應綜合考慮分期、壞死體積、關節功能以及患者年齡、職業等。 非手術治療 一、保護性負重 學術界對于該方法能否減少股骨頭塌陷仍有爭論。使用雙拐可有效減少疼痛,但不提倡使用輪椅。 二、藥物治療 適用于早期(0、I、II期)的股骨頭壞死,可采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針對高凝低纖溶狀態可用低分子肝素及相應中藥治療,阿侖磷酸鈉等可防止股骨頭塌陷,擴血管藥物也有一定療效。 三、物理治療 包括體外震波、高頻電場、高壓氧、磁療等,對緩解疼

32、痛、促進骨修復有益。 手術治療 多數股骨頭壞死患者會面臨手術治療,手術包括保留患者自身股骨頭手術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兩大類。保留股骨頭手術包括髓芯減壓術、植骨術、截骨術等,適用于I期、II期和III期早期,壞死體積在15%以上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如果方法適當,可避免或推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一、股骨頭髓芯減壓術 建議采用直徑約3mm左右細針,在透視引導下多處鉆孔。可配合進行自體骨髓細胞移植、骨形態蛋白植入等。此療法不應在晚期(III、IV期)使用。 二、帶血管自體骨移植 應用較多的有帶血管腓骨移植、帶血管髂骨移植等,適用于II、III期股骨頭壞死,如應用恰當,療效較好。但此類手術可能導致供區并發癥

33、,并且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療效差別大。 三、不帶血管骨移植 應用較多的有經股骨轉子減壓植骨術、經股骨頭頸燈泡狀減壓植骨術等。植骨方法包括壓緊植骨、支撐植骨等。應用的植骨材料包括自體皮松質骨、異體骨、骨替代材料。此類手術適用于II期和III期早期的股骨頭壞死,如果應用恰當,中期療效較好。 四、截骨術 將壞死區移出股骨頭負重區,將未壞死區移出負重區。應用于臨床的截骨術包括內翻或外翻截骨、經股骨轉子旋轉截骨術等。該方法適用于壞死體積中等的II期或III期早、中期的股骨頭壞死。此術式會為以后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帶來較大技術難度。 五、人工關節置換術 股骨頭一旦塌陷較重(III期晚、IV期、V期),出

34、現關節功能或疼痛較重, 應選擇人工關節置換術。對50歲以下患者,可選用表面置換,此類手術能為日后翻修術保留更多的骨質,但各有其適應癥、技術要求和并發癥,應慎重選擇。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指由于骨質疏松、老年人髖周肌肉群退變、反應遲鈍或遭受嚴重外傷所致的股骨頸斷裂。以髖部疼痛,腹股溝中點附近有壓痛和縱軸叩擊痛為主要表現。股骨頸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女性發生率高于男性。臨床表現疾病癥狀老年人跌倒后訴髖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應想到股骨頸骨折的可能。疾病體征(1)畸形:患肢多有輕度屈髖屈膝及外旋畸 形。(2)疼痛:髖部除有自發疼痛外,移動患肢時疼痛更為明顯。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打時,髖部也感疼痛

35、,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常有壓痛。(3)腫脹:股骨頸骨折多系囊內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又有關節外豐厚肌群的包圍,因此,外觀上局部不易看到腫脹。(4)功能障礙:移位骨折病人在傷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但也有一些無移位的線狀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例,在傷后仍能走路或騎自行車。對這些病人要特別注意。不要因遺漏診斷使無移位穩定骨折變成移位的不穩定骨折。患肢短縮,在移位骨折,遠端受肌群牽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變短。(5)患側大粗隆升高,表現在:大粗隆在髂-坐骨結節聯線之上大粗隆與髂前上棘間的水平距離縮短,短于健側。疾病治療治療原則目前對本病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對本病的預防重點在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上。主要是提倡早期無創

36、復位。遵循早期無創傷的解剖復位,選擇合理有效的內固定器材及方法,減少局部血供破壞改善血流灌注促使骨折早期愈合,恢復和建立跨越骨折線的血管迅速參與壞死骨的修復,避免股骨頭壞死的發生。在選擇治療方法以前,首先要了解傷者的全身情況,特別是老年人要注意全面檢查,血壓、心、肺、肝、腎等主要臟器功能,結合骨折全面考慮。股骨頸骨折愈合較慢,平均需56個月,而且骨折不愈合率較高,平均為15%左右。影響骨折愈合的因素和年齡、骨折部位、骨折類型、骨折和移位程度、復位質量以及內固定堅強度有關。治療方式1.外固定:適用于外展型和中間型骨折,一般多采用患肢牽引或抗足外旋鞋812周,防止患肢外旋和內收,約需34個月愈合,

37、極少發生不愈合或股骨頭壞死。但骨折在早期有錯位的可能,故有人主張以采用內固定為妥。2.內固定:目前有條件的醫院在電視X光機的配合下,采用閉合復位內固定,如無X光機設備,亦可采用開放復位內固定。在內固定術之前先行手法復位,證實骨折斷端解剖復位后再行內固定術。內固定形式多種多樣。3.內固定同時植骨:對于愈合較困難或陳舊性骨折,為了促進其愈合,于內固定同時植骨,植骨方法有兩種:游離植骨:如取腓骨或脛骨條由大轉子下插入股骨頭,或用松質骨填充骨缺損等。帶蒂植骨:較常用的是縫匠肌蒂骨瓣植骨術。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進展,已開展帶血管蒂植骨術。如旋髂深動脈骨瓣的骨移植術。4.截骨術:對于愈合較為困難或一些陳舊骨

38、折可有選擇施行截骨術,如轉子間截骨術或轉子下截骨術。截骨術具有手術操作易,患肢縮短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等優點。5.人工關節置換術適應癥:1.60歲以上的老年人,股頭頸頭下型骨折,移位明顯,愈合有困難。2.股骨頸頭下型粉碎性骨折。3.股骨頸陳舊性骨折不愈合或股骨頸已被吸收。4.不能配合治療的股骨頸骨折病人,如偏癱,帕金森氏病或精神病人。5.成人特發性或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范圍大,而髖臼損傷不重,用其它手術又不能修復。6.不應行刮除植骨術的股骨頸良性腫瘤。7.股骨頸原發性或轉移的惡性腫瘤或致病理性骨折,為減輕病人痛苦,可以手術置換。髖關節人工關節置換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經過三十多年

39、的臨床實踐,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人工髖關節置換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機械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制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利用手術方法將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與原有的功能。人工關節置換具有關節活動較好,可早期下地活動,減少老年病人長期臥床的并發癥等優點。骨性關節炎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首選適應征,其它依次為骨無菌性壞死(如股骨頭壞死等)、某些髖部骨折(如股骨頸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良性和惡性骨腫瘤等。總之,只要有關節破壞的X線征象,伴有中度至重度持續性的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而且通過其他各種非手術

40、治療都不能得到緩解的疾病,都有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指征。過去認為,60-75歲是全髖及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最合適的年齡范圍。近十年來,其適應征已擴大到高齡和年輕的患者。但由于年輕患者活動量大,術后生活時間較長,而人工關節的壽命有限,因此年輕患者手術以后可能不得不面臨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關節返修手術的可能。所以,對于年輕患者的人工關節手術應比較慎重。 肥胖被認為是相對的禁忌證,局部或全身活動性感染和其他有可能增加圍手術期嚴重并發癥的情況,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禁忌證。 人工關節在國外始于40年代,我國在60年代以后逐步開展,目前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被認為是人工關節置換中效果非常肯定的治療方法,其它人工

41、關節如人工肘關節、人工肩關節、人工椎體、人工骨盆置換都不同程度的開展。半月板損傷解剖結構半月板及其與膝關節的位置關系半月板是膝關節的重要結構,其形態約呈半月,故名半月板。 簡單的講,半月板是位于膝關節間隙的一層纖維軟骨,對關節功能有重要的作用,半月板的形態特點能使球形的股骨髁與較平坦的脛骨平臺構成一個較“匹配”的關節。半月板還包括以下重要功能:增加膝關節穩定性,緩沖、吸收、傳布膝關節負荷力,促進關節內營養。在負重時,有約70%的負重區域在半月板上,這就大大降低了脛骨平臺上的應力,從而保護了軟骨和全身關節。另外半月板還有潤滑關節等功能,半月板可將關節液均勻涂布于關節表面,使關節摩擦系數大為減小。

42、如果將半月板切除,則脛骨平臺上的峰壓力可上升兩倍,并將引起軟骨退變。正是由于半月板的這些重要功能,才保證了膝關節長年負重運動而不致損傷。損傷原因半月板損傷多由扭轉外力引起,當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身體及股骨強烈內旋,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撕裂;外側半月板損傷的機制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破裂的半月板如部分滑入關節之間,使關節活動發生機械障礙,妨礙關節伸屈活動,形成“交鎖”。臨床表現患者多有膝關節突然旋轉、跳起落地時扭傷史,或有多次膝關節扭傷、腫痛史。損傷時患膝內有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內積血。一般關節一側或后方痛,位置較固定。關節間隙

43、壓痛,有時伴有響聲。部分患者會發生關節交鎖(伸屈障礙)、不穩或滑落感(俗稱打軟腿),在上、下樓梯時明顯。損傷后期,股四頭肌萎縮肌力減弱,腿變細。半月板損傷有時會合并膝關節交叉韌帶、側副韌帶損傷,當合并韌帶傷時,可能會有關節不穩的表現。 膝關節過伸、過屈試驗可引起疼痛,回旋擠壓試驗陽性。損傷后,膝關節有劇痛,不能自動伸直,關節腫脹。膝關節間隙處的壓痛是半月板損傷的重要依據。疾病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查體基本可以診斷。一般尚需要以下檢查: 1、關節間隙壓痛征:受損半月板臨近部位關節間隙壓痛,陽性率高,臨床意義最大; 2、麥氏試驗:仰臥位檢查,屈髖屈膝,檢查者在伸屈膝關節的過程中對小腿施加內旋內收

44、、外展伸直、外旋外展,內收伸直等力量,如有疼痛或彈響者為陽性。該試驗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檢查方法,近年來發現其陽性率低于關節間隙壓痛征; 3、研磨試驗:俯臥位檢查,患膝屈曲90°,檢查者在足踝部用力下壓并作旋轉研磨,在某一體位有痛感時為陽性,部分病例可陽性。 4、核磁共振檢查:是診斷半月板損傷的重要檢查,準確率超過90%,不僅可以確診,而且可以判定撕裂形態及范圍,指導治療、康復方案的制定。 5、關節鏡檢查:準確性最高的檢查方法,但屬于有創檢查,一般現在只在有明確適應證時,做為治療手段應用。疾病治療急性期 如關節腫脹明顯,表明積血多,可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出積液,彈力繃帶稍加壓包扎;如關節

45、有交鎖,可嘗試到正規醫院手法解除。傷后的冷敷治療很重要,同時需抬高患肢休息。一般需要使用長腿外固定保持患膝于伸直位4-6周,外固定可選擇管型石膏,或支具,需確保良好塑形及固定可靠。一般4周后可在支具保護下部分負重行走,逐漸到完全負重。康復期間,要積極鍛煉股四頭肌,以防肌肉萎縮。 慢性期 在慢性期,撕裂的半月板會損害膝關節其它結構,造成創傷性關節炎。因此,診斷明確的半月板損傷,如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應及早手術治療。目前的常規術式是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術或部分切除術。術后23個月基本可恢復正常功能。肩周炎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

46、、退變而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發病年齡大多40歲以上,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見于體力勞動者。由于50歲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稱為五十肩。肩周炎祖國醫學稱之為“漏肩風”、“凍結肩”等,是以肩關節疼痛為主,先呈陣發性酸痛,繼之發生運動障礙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患有肩周炎的患者,自覺有冷氣進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覺有涼氣從肩關節內部向外冒出,故又稱“漏肩風”。其病變特點是廣泛,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肩周炎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病程一般在1年以內,較長者可達到1-2年。臨床表現肩部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后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

47、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臥,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于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于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

48、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 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后彎不利等典型癥狀,此時疼痛癥狀反而減輕。三角肌有輕度萎縮,斜方肌痙攣。崗上肌腱、肱二頭肌長、短頭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緣均可有明顯壓痛。肩關節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顯,少數人內收、內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較少。X線及化驗室檢查 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見骨

49、質疏松,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者,X線平片可見到肩部骨質疏松,或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征。肩周炎該做的診斷檢查一、X線檢查診斷肩周炎時攝X線片的目的是作為肩部骨折、脫位、腫瘤、結核以及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鑒別診斷手段。 早期的特征性改變 :主要是顯示肩峰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所謂肩峰下脂肪線是指三角肌下筋膜上的一薄層脂肪組織在X線片上的線狀投影。當肩關節過度內旋位時,該脂肪組織恰好處于切線位,而顯示線狀。肩周炎早期,當肩部軟組織充血水腫時,X線片上軟組織對比度下降,肩峰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 中晚期 :肩部軟組

50、織鈣化,X線片可見關節囊、滑液囊、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等處有密度淡而不均的鈣化斑影。在病程晚期,X線片可見鈣化影致密銳利,部分病例可見大結節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等。此外,在肩鎖關節可見骨質疏松、關節端增生或形成骨贅或關節間隙變窄等。 二、肩關節造影肩關節造影是向肩關節腔注入造影劑后攝X線片,以定位確診肩部疾病的輔助檢查方法。造影攝片可顯示: 1 關節囊縮小:關節容量減少,腋隱窩縮小或閉塞,肩峰下滑液囊或肱二頭肌長頭腱 鞘不顯影。關節囊破裂:造影劑自破裂處溢出,在關節外腋窩內呈現不規則片狀或袋狀影。 肩胛下滑液囊破裂:溢出的造影劑主要積于肩胛下窩內,不超過關節盂緣之外。 肩峰下滑:液囊的形態、

51、容量、滑囊壁下岡上肌的表面形態,以及肩袖損傷的情況。 能可靠地反映肩袖破裂情況以及斷端回縮情況等。治療方法肩周炎是慢性病能逐漸好轉而痊愈,治療是以止痛、功能鍛煉,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為原則,可以用理療、熱敷、按摩或推拿,可以幫助止痛,促進肩關節活動范圍增加。在壓痛部,可用醋酸強的松龍作局部封閉,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在短期內,盡量不要與水接觸,不能洗冷水澡,在能忍受疼痛范圍內進行肩關節運動,運動應以自動為主,輔以被動。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服用止痛藥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癥狀,停藥后多數會復發。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煉,預后相當不錯。 前后擺動練習:軀體前屈(即彎腰),上肢下垂,盡量放松肩關

52、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然后做前后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作3050次。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后挺直腰,稍作休息。休息后再做持重物(0.52公斤)下垂擺動練習,做同樣時間的前后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開始時,所持的重物不宜太重。可以先用0.5公斤,再逐步添加到1公斤,慢慢再添加到2公斤。回旋畫圈運動:患者彎腰垂臂,甩動患臂,以肩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畫圈運動,用臂的甩動帶動肩關節活動。幅度由小到大,反復作3050次。正身雙手爬墻患者面向墻壁站立,雙手上抬,扶于墻上,用雙側的手指沿墻緩緩向上爬動,使雙側上肢盡量高舉,達到最大限度時,在墻上作一記號,然后再徐徐向

53、下返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側身單手爬墻患者側向墻壁站立,用患側的手指沿墻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墻上作一記號,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5和6.肩內收及外展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后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后再盡量外展。7.拉滑車 8.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作梳頭動作。 請患者注意,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預防需知事項1、加強體育鍛煉:加強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54、,但貴在堅持。如果不堅持鍛煉,不堅持做康復治療,則肩關節的功能難以恢復正常。 營養補充充分:營養不良可導致體質虛弱,而體質虛弱又常導致肩周炎。如果營養補充得比較充分,加上適當鍛煉,肩周炎常可不藥而愈。 要保暖防寒:受涼常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因此,為了預防肩周炎,中老年人應重視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涼。一旦著涼也要及時治療,切忌拖延不治。 加強肌肉鍛煉:加強肩關節肌肉的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肩周炎的發生和發展。據調查,肩關節肌肉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肩周炎發作的幾率下降了很多。所以,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的鍛煉強大,對于肩周炎的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腱鞘炎腱鞘是保護肌腱的滑囊,分內外兩層,內外層之間有

55、滑液,可減少肌腱活動時的摩擦。腱鞘分布在人體腕部,掌指部,足部和肩部二頭肌腱溝等處。起保護肌腱免受骨骼和其它組織的摩擦和壓迫,保證肌腱潤滑,使之有充分的活動度。腱鞘炎在指、趾、腕、踝及肩部均可發生,尤以腕部和指部最常見。如橈骨莖突性鞘炎和指部腱鞘炎。肌腱在短期內活動頻繁或用力過度或慢性寒冷刺激是導致腱鞘炎的主要原因,本病婦女多見。臨床表現腱鞘炎因發病部位不同癥狀也各異,臨床上常見的有腕部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腱鞘炎以及足底的屈趾肌腱腱鞘炎等。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是出現在腕部拇指一側的骨突(橈骨莖突)處,表現為骨突周圍有明顯的疼痛和拇指活動受阻,局部壓痛。自我檢查時可把拇指緊握在其他

56、四指內,并向腕的內側做屈腕活動,則橈骨莖突處出現劇烈疼痛。 屈指肌腱腱鞘炎多發生于拇指與中指的手掌面,清晨醒來時特別明顯,患指表現為屈伸功能障礙,疼痛有時向腕部放射,指關節屈曲處有壓痛,并可觸到增厚的腱鞘、狀如豌豆大小的結節。當彎曲患指時,突然停留在半彎曲位,手指既不能伸直,又不能屈曲,像被突然“卡”住一樣,用另一手協助扳動后,手指又能活動,產生像扳槍栓樣的動作及彈響,所以又被稱為“扳機指”或“彈響指。 足底屈趾腱鞘炎穿高跟鞋的狀態下長久地站立和行走是女性發生足底屈趾腱鞘炎。身體的重心前移,全身的重力都集中在足底的前部,久而久之,腱鞘和肌腱間摩擦、炎癥滲出等誘發腱鞘狹窄或炎癥。 1、疼痛多數不能明確指出疼痛的部位,只訴關節“別扭”,運動時關節內酸脹或發不出力的感覺。有時感到條帶狀疼痛。 2、局部的腫脹發病肌腱會有條索狀隆起,程度不一。 3、功能障礙發生于上肢手腕部的腱鞘炎多影響發力,有時會出現動作變形,發生于足踝部的腱鞘炎在運動時會感到疼痛而影響動作。腱鞘炎的易患人群1、中老年婦女。此類人群常從事繁瑣的日常家務活動,手指、腕部須反復勞作,故而容易罹患腱鞘炎。 2、一些需要長期重復勞損關節的職業人群。打字員、器樂演奏家、貨物搬運或需要長時間電腦操作的行業人群,因手腕、手指反復使用,容易導致勞損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