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物理總結-熱學_第1頁
2020高中物理總結-熱學_第2頁
2020高中物理總結-熱學_第3頁
2020高中物理總結-熱學_第4頁
2020高中物理總結-熱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七單元: 熱學 內容和方法 本單元內容包括兩部分, 一是微觀的分子動理論部分, 一是宏觀的氣體狀態變化規律。 其中分子動理論部分包括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 分子熱運動的動能、 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勢能和物體的內能等概念,及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變化規律、 物體內能變化的規律、 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規律; 氣體狀態變化規律中包括熱力學溫度、 理想氣體和氣體狀態參量等有關的概念,以及理想氣體的等溫、等容、等壓過程的特點及規律(包括公式和圖象兩種描述方法) 。本單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 其中在分子動理論中將微觀分子的形狀視為理想的球體, 這是通過阿伏伽德羅常數對微觀量進行估算的基礎

2、; 在氣體狀態變化規律中, 將實際中的氣體視為分子沒有實際體積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氣體, 從而使氣體狀態變化的規律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得以大大的簡化。例題分析在本單元知識應用的過程中, 初學者常犯的錯誤主要表現在: 對較為抽象的分子熱運動的動能、 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及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變化規律理解不到位,導致這些微觀量及規律與宏觀的溫度、物體的體積之間關系不能建立起正確的關系。 對于宏觀的氣體狀態的分析, 學生的問題通常表現在對氣體壓強的分析與計算方面存在著困難,由此導致對氣體狀態規律應用出現錯誤;另外,本單元中涉及到用圖象法描述氣體狀態變化規律,對于 p V ,pT , V T 圖的理 解

3、,一些學生只觀注圖象的形狀,不能很好地理解圖象上的點、線、 斜率等的物理意義,因此造成從圖象上分析氣體溫度變化(內能變 化)、體積變化(做功情況)時出現錯誤,從而導致利用圖像分析氣 體內能變化等問題時的困難。例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溫度低的物體內能小B.溫度低的物體分子運動的平均速率小C.做加速運動的物體,由于速度越來越大,因此物體分子的平均動能越來越大D.外界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內能不一定增加【錯解分析】錯解一:因為溫度低,動能就小,所以內能就小,所以應選A錯解二:由動能公式第 爐可知,速度越小,動能就越小,”2而溫度低的物體分子平均動能小,所以速率也小。所以應選 B。錯解三:由加速運動的

4、規律我們了解到,物體的速度大小由初速和加速度與時間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速度肯定越來越快再由動能盤=4山武可知,物體動能也越來越大,所以應該選。公式 2錯解一是沒有全面考慮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溫度低只表示物體分子平均動能小,而不表示勢能一定也小,也就是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不一定也小,所以選項A是錯實際上因為不同物質的分子質量不同,而動能不僅與速度有關,也與分子質量有關,單從一方面考慮問題是不夠全面的, 所以錯解二 選項B也是錯的。錯解三的原因是混淆了微觀分子無規則運動與宏觀物體運動的差別。分子的平均動能只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 而物體加速運動 時,物體內所有分子均參

5、與物體的整體、有規則的運動,這時物體整 體運動雖然越來越快,但并不能說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情況就要 加劇。從本質上說,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只與物體的溫度有關, 而與物體的宏觀運動情況無關。【正確解答】由于物體內能的變化與兩個因素有關,即做功和熱 傳遞兩方面。內能是否改變要從這兩方面綜合考慮。 若做功轉化為物 體的內能等于或小于物體放出的熱量, 則物體的內能不變或減少。即 外界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內能不一定增加,選項 D是正確的例2如圖7-1所示,一個橫截面積為S的圓筒型容器豎直放置, 金屬圓板A的上表面是水平的,下表面是傾斜的,下表面與水平面 的夾角為8,圓板的質量為M,不計圓板A與容器

6、內壁之間的摩擦, 若大氣壓強為P0,則被圓板封閉在容器中氣體的壓強 p等于圖7TMgCQS6A,Po E o一 w 蠅cos 8 cos 6Mg cos 2 BC. P/上飛一D喈【錯解分析】錯解一:因為圓板下表面是傾斜的,重力產生的壓 強等于Mrs1,其中牙為斜面的面積,即牙二二,因此,重力產生的壓強為 C0SO”等士,所以氣體壓強為為P n +色等土故選項A正確錯解二:重力產生的壓強應該為重力的分力3V在活塞下表面 COS r上產生的壓強,即Pg = 鳥而大氣壓強一,所以氣體壓強為 COS eCOS E-+ 口上這口,因此可選b, COS U 3 c屯3 y錯解三:大氣壓P0可以向各個方向

7、傳遞,所以氣體壓強里應包而重力的合力Mgc。油產生的壓強作用在斜面伊一=上.因此,重力 tos O(,-Mg cos ? Mg cos2 9 ELLLUi-gd Mg cos2 6壓強咕二 鼻一,因此氣體壓屈為加十*一,C05 9括P0,所以選a重力產生的壓強,壓力都應該是垂直于接觸面方向,所以重力產生壓強應是重力的分力 Mg/cos 0 ,而不是Mg,錯解一是對壓力這個概念理解不對錯解二雖然注意到重力的分力 Mg/cos 0產生壓強,但沒有考慮到積應是S 3=不百)而不是S,還是對壓強慨念的理解不對。錯解三在分解重力時錯了,重力的一個分力應是Mg/cos0而不是Mgcos 0 ,因為另一個分

8、力一定要垂直斜板的豎直面,如圖 7-2。所力的壓強為P選上士選上留之選以重四屋 S S/3日S【正確解答】以金屬圓板 A為對象,分析其受力情況,從受力圖7-3可知,圓板A受豎直向下的力有重力 Mg、大氣壓力poS,豎直向上的力為氣體壓力PS在要直方向的分力pS 83日,其中所以 cos ycos 6正確答案應為D【小結】 正如本題的“分析解答”中所做的那樣,確定被活塞封 閉的氣體的壓強的一般方法是:以活塞為研究對象;分析活塞的受力 情況;概括活塞的運動情況(通常為靜止狀態),列出活塞的受力方 程(通常為受力平衡方程);通過解這個方程便可確定出氣體的壓強。例3如圖7-4所示,在一個圓柱形導熱的氣

9、缸中,用活塞封閉了一部分空氣,活塞與氣缸壁間是密封而光滑的, 一彈簧秤掛在活塞 上,將整個氣缸懸吊在天花板上。當外界氣溫升高(大氣壓不變)時,A.彈簧秤示數變大B.彈簧秤示數變小C.彈簧秤示數不變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錯解分析】錯解:對活塞進行受力分析,如圖 7-5由活塞平衡條件可知:F = mg+p oS pS圖圖當外界氣溫上升時,氣體壓強增大,所以彈簧秤的接力F將變小, 所以答案應選B。主要是因為對氣體壓強變化的判斷,沒有認真細致地具體分析,而是憑直覺認為溫度升高,壓強增大。【正確解答】對活塞受力分析如錯解,F= mg+p 0S pS現在需要討論一下氣體壓強的變化。以氣缸為對象受力分析,

10、如圖7-6Mg可鵬 PS Er- 6因為M、S、Po均為不變量,所以,在氣體溫度變化時,氣體的 壓強不變。而氣體在此過程中作等壓膨脹。由此而知,彈簧秤的示數不變,正確答案為 Co【小結】 通過本題的分析可以看出,分析問題時,研究對象的 選取對解決問題方向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如本題要分析氣體壓強的 變化情況,選取氣缸為研究對象比研究活塞要方便得多。 另外如本題 只是分析彈簧秤的示數變化,選整個氣缸和活塞為研究對象更為方 便,因對氣缸加熱的過程中,氣缸、氣體及活塞所受重力不變,所以 彈簧秤對它們的拉力就不會變化,因此彈簧秤的示數不變。例4設一氫氣球可以自由膨脹以保持球內外的壓強相等,則隨 著氣球

11、的不斷升高,因大氣壓強隨高度而減小,氣球將不斷膨脹。如果氫氣和大氣皆可視為理想氣體,大氣的溫度、平均摩爾質量以及重 力和速度隨高度變化皆可忽略,則氫氣球在上升過程中所受的浮力將(填“變大” “變小” “不變”)【錯解分析】錯解一:因為氣球上升時體積膨脹,所以浮力變大。錯解二:因為高空空氣稀薄,所以浮力減小。因為浮力的大小等于氣球排開大氣所受的重力,F= p空g V,當氣球升入高空時,密度p減小,體積V增大,錯解一和二都是分別單 一地強調一方面的變化,沒有綜合考慮,因此導致錯解。【正確解答】以氫氣為研究對象,設地面附近和高空h處的壓強 和體積分別為P1, P2, Vl, V2。因為溫度不變,由玻

12、意耳定律可知: piVl = P2V2以大氣為研究對象,在地面附近和高空h處的壓強和大氣密度分 別為P1, P2 (與氫氣對應相等)pi, P2因為大氣密度和壓強都與高度 成正比,所以有:蟲=3Pi P 2設氫氣球在地面附近和高空 h處的浮力分別為Fi, F2則Fi= p 1 g ViF2= 22. gV2F】_ 01 . % _ Pi Pm _ 1馬2 % P? Pi 1所以正確答案為浮力不變。【小結】 如上分析,解決變化問題,需要將各種變化因素一一 考慮,而不能單獨只看到一面而忽略另一面。此題也可以利用克拉珀龍方程求解:在高度h處:對氫氣列克拉珀龍方程pV-RT對排開空氣列克拉珀龍方程pV

13、-*RTM事因為p, V, R, T均相同所以聯立得: % 由空式我們知道,空氣、氫氣的摩爾質量是不變的,此題氣球中的氫氣 質量也是一定的,所以排開空氣的質量不隨高度 h而變,又因為重力 加速度也不變(由題目知)所以,氣球所受浮力不變。利用克拉珀龍方程處理浮力,求解質量問題常常比較方便。例5容積V=20L的鋼瓶充滿氧氣后,壓強為p=30atm ,打開鋼 瓶閥門,讓氧氣分裝到容積為V=5L的小瓶子中去。若小瓶子已抽成 真空,分裝到小瓶中的氧氣壓強均為 P=2atm壓。在分裝過程中無 漏氣現象,且溫度保持不變,那么最多可能裝的瓶數是: A. 4 瓶 B. 50 瓶C. 56 瓶 D. 60 瓶【錯

14、解分析】錯解:設可充氣的瓶子數最多為n,利用玻意耳定律得:pV=npV自三=60(瓶) p V所以答案應為Do上述解答中,認為鋼瓶中的氣體全部充入到小瓶中去了, 事實上 當鋼瓶中氣體的壓強隨著充氣過程的進展而下降, 當鋼瓶中的氣體壓 強降至2atm時,已無法使小瓶繼續充氣,達到 2atm,即充最后一 瓶后,鋼瓶中還剩下一滿瓶壓強為 2atm的氣體。【正確解答】設最多可裝的瓶子數為 n,由玻意耳定律得: pV=pV+npV pV = pV + npV(P-P)V口 - pH1解得:n=56 (瓶)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o【小結】解答物理問題時我們不僅要會用數學方法進行處理, 同時還要考慮到物理問

15、題的實際情況。任何物理問題的數學結果都要 接受物理事實的制約,因此在學習中切忌將物理問題純數學化。例6內徑均勻的U型細玻璃管一端封閉,如圖7-7所示,AB段 長30mm, BC 段長10mm, CD段長40mm, DE段充滿水銀, DE=560mm , AD 段充滿空氣,外界大氣壓 p0=1.01325 X 105Pa=760mmHg ,現迅速從E向上截去400mm長玻璃管,平衡后 管內空氣柱的長度多大?AU圖7-T【錯解分析】錯解:當從下面截去 400mm后,空氣柱的壓強變 了,壓強增大,在等溫條件下,體積減小,根據玻意耳定律。初 態 :pi=(760-560)=200mmHgVi=(300

16、+100+400)S=800S(mm)3P1Vt200X8003= 600X3末態:p2=(760-160)=600(mmHg) V 2=?解得:L2=267mm即空氣柱的長度為267mm。上述解答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實際上,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發現,答案不合理。因為解答結果認為空氣柱的長度 267mm ,而AB 段的總長度為300mm,這樣就意味著水銀柱可能進入 AB管,而如 果水銀進入橫著的BC管,壓強就不再是(760160) =600mmHg , 因此,答案就不對了。【正確解答】首先需要判斷一下水銀柱截去后剩余的水銀柱會停 留在什么地方。(1)是否會停留在右側豎直管內。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是不

17、可能的。(2)是否會有部分水銀柱留在豎直 CE管中,即如圖7-8所示情況,由玻意耳定律可知200 X800S= (760 x) 300+100 ( 160 x) S160000= (760 x) (240+x)解得:xi=40cmX2=560mm兩個答案均與所設不符,所以這種情況也是不可能的EJTB圖7-9(3)是否會出現水銀柱充滿 BC管的情況,如圖7-9所示由玻意耳定律可知:200 X800S= (760+60 ) L2 s解得L2=195mm結果明顯與實際不符,若真能出現上述情況,從幾何關系很容易就可以知道 L2=240mm ,可見這種情況是不可能 的。(4)設水銀柱部分進入BA管,部分

18、留在BC管中,如圖7-10 所示。Br-10由玻意耳定律可知200 X800S=760+ (300L2) L2sl不合題意,舍去)m曰 心= 1*2.3 mm 解衍:K = 878 mm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平衡后管內空氣柱的長度為182.3mm。【小結】 通過本題的分析解答可看出,對于一個具體的物理問題,不能僅觀注已知的數據,更要對題目所述的物理過程進行全面的 分析,以確定出問題的真實物理過程。同時可以看到,真實物理過程 的判斷,又是以具體的已知條件及相應的物理規律為基礎的,而不是“想當然”地捏造物理過程。例7如圖7-11所示,左端封閉,右端開口的均勻U型管中用水 銀封有一段長150mm的

19、空氣柱。左臂總長為250mm,右臂足夠長。 如果將管的開口變為豎直向下,求空氣柱的長度。(設大氣壓為750mmHg )斯71EJT-1Z【錯解分析】錯解:此題是屬于氣體在等溫情況下壓強和體積的 變化的題,可以利用玻意耳定律求解。初態:p1= (750+100 ) =850 (mmHg)V1=150S (cm3)設倒轉后左臂空氣柱長度增加x,如圖7-12所示,則末態:p2= (7501002x) = (650 2x) (mmHg )V2= (150+x) S (cm3)由玻意耳定律有:p1V1= p2V2即:850 X150S= (650 2x) (150+x) S整理得:2x2 350x+30

20、000=0由數學知識可知,當 =b24ac=3502 4X200062.5mm ,因此,U型管倒轉后空氣柱會進入右臂。設右臂足夠長,倒轉后,水銀柱已全部進入右臂如圖7-14所示,末狀態變為:V2= (250+y) S p2= (750 30) =450 (mmHg)ST-141 Ocn根據玻意耳定律:850 X150S=450 X Q50+y) S解得:y=33.3mm則空氣柱的長度為:L= (250+33.3 ) =283.3 (cm)【小結】 對于一道物理習題,應該從每個數值的物理意義去分析問題,而不能只單純從數學運算的角度去制定。例8 一端封閉一端開口,內徑均勻的直玻璃管注入一段 60m

21、m的水銀柱,當管水平放置達到平衡時,閉端空氣柱長140mm,開口端空氣柱長140mm ,如圖7-15所示。若將管輕輕倒轉后再豎直插入水銀梢內,達到平衡時,管中封閉端空氣柱 A長133mm ,如圖7-16所示(設大氣壓強為1.01325 M05Pa (760mmHg ),溫度保持不變),求梢中水銀進入管中的長度H=?a-15即-16【錯解分析】錯解:以水平放置作為初態,以豎直插入水銀梢后作為末態,分別對A, B兩部。分氣體應用玻意耳定律對 A 氣體:PaVa=paVa小760X 140代人數據得;Pa =詼一= 800(mmHi)對于 B 氣體:PbVb=pbVb 因為 pB=pA+h=800+

22、60=860(mmHg) 、山匚/口 一r,曰760 乂 1W0代入數據可得:% =小 =123.72mm)則進入玻璃管中的水銀柱長 H= (La+Lb) (La+Lb)H= (140+140 ) ( 133+123.72 ) =23.28 (mm)初看上述解題過程似乎沒有問題,實際上,認真分析解題的全過 程不難發現,在玻璃管豎直倒立的過程中,當其還未插入水銀梢內時, 水銀受重力作用要下降,故封閉端空氣柱變長,開口端空氣柱變短, 說明開口端有空氣溢出,即 B部分氣體質量減少(不是定質量)。這 部分研究對象的質量發生了變化,但如仍草率地認為初態水平,末態 豎直插入的這兩個狀態是質量不變, 而應用

23、玻馬定律,固而造成上述 失誤。【正確解答】把全過程分為兩個過程看待。第一個過程:從水平到豎直尚未插入對 A 氣體:PaVa=paVa小、如用,曰 1 PaUS 760X 140代人數據體廣高忑=a/_ 6丁 = 1陽血對 B 氣體:Lb=(140 X2-152)=128(mm)Pb= p0 =760(mmHg)第二個過程:當玻璃管插入水銀梢后對 A 氣體:PaVa=P”aV”a所以=760X140133800(mmHg)可以求得 pb= (800+60 ) =860 (mmHg)對B氣體;初態為豎直尚未插入,未態為已經插入后PbVb=p”bV”b760X120=麗=所以,水銀進入管中的水銀長度

24、為:H=(140 X2 133 133)=34(mm)【小結】本題與前面的第8題類似,都需要分析清楚問題所述 情景的真實物理過程。而有些同學在解題時,只關注已知數值,對某 些微妙的變化混然不顧,因此導致思維失誤,以致產生錯誤解法和答 案。例9如圖7-17所示,一根一端封閉的玻璃管,當L=0.96m ,內 有一段長hi=0.20m的水銀柱。當溫度為ti=27C,開口端豎直向上 時,封閉空氣柱h2= 0.60m。問溫度至少升到多高時,水銀柱才能從 管中全部溢出?(外界大氣壓相當于L0= 0.76m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 強)聞TT7【錯解分析】錯解:以封閉氣體為研究對象,其初態:pi=(L0+hl),

25、 V產h2s下;末態是水銀剛好完全溢出時的狀態:P2=L0, V2=LST2=?根據氣態方程,甲辛胭汜 TLqLSIJ以 %0/76X0.96X300代入數據得* Ta =(;076 + 0 20)X 0.60 = 3SK上述解答中有一個錯誤,就是存在“潛在假設”。即認為:水銀柱 在外溢過程中,氣體體積越大,對應溫度越高,當氣體充滿整個玻璃 管(即水銀全部溢出)時,所對應的溫度是最高的。事實是:根據氣態方程空=。f pu =CT由此可見,pU的乘積越大,對應的溫度 越高。在水銀末溢出前,p不變,V越大,T越大。在水銀溢出的過 程中,p減小,V增大,pV的乘積并非一直增大。所以我們在解題 的過程

26、中,應找出在什么條件下,pV的乘積最大,由此確定相應的 溫度。任確解匐 由氣態方程譽=C可知, pR乘積越大,對應的溫度TT越高,假設管中還有長為X的水銀柱尚未溢出時,pV值最大,即(L0+x) (L x) S的值最大,這是一個數學求極值問題。因為(Lo+x) + (L-x) = (Lo+L)與x的大小無關,所以由數學知識可知:兩數之和為 一常數,則當這兩數相等時,其乘積最大。所以:Lo+x =L x解得;父二號即管內水銀柱由0.20m溢出到還剩下0.10m的過程中,pV的 乘積越來越大,這一過程必須是升溫的。此后,溫度不必再升高(但 要繼續給氣體加熱),水銀柱也將繼續外溢,直至完全溢出。由氣

27、態方程:心+嗝(廠wSTl 。看)修5代入數據得:T2=385.2K例10如圖7-18所示,兩端封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中間 用長為h的水銀柱將其分為兩部分,分別充有空氣,現將玻璃管豎直 放置,兩段空氣柱長度分別為Li, L2,已知LiL2,如同時對它們均 勻加熱,使之升高相同的溫度,這時出現的情況是:()nr IJIK濟L2UhHt- iiA.水銀柱上升B.水銀柱下降C.水銀柱不動D.無法確定【錯解分析】錯解:假設兩段空氣柱的壓強pi, P2保持不變,它們的初溫為T當溫度升高AT時,空氣柱1的體積由Vi增至Vi;, 增加的體積AV產Vi Vi,考慮到空氣柱的總長度不變,空氣柱 2的 體積從

28、V2增至V2,且W2=V V2,由蓋呂薩克定律得:% = Atv2 = At1 rpX rp在T,與都同的情況下,因為 ViV2,所以ViN2,所以, 水銀柱應向下移動。選B。這道題因為初溫一樣,又升高相同的溫度,所以比較液柱移動, 可能有兩種假設,一種為設壓強不變,另一種是設體積不變。而上述 解法中假定壓強不變而導出水銀柱下降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水銀柱的移動情況是由水銀柱的受力情況決定的, 而受力情況是由兩邊壓 強的大小決定的,因此不能假設壓強不變。【正確解答】假定兩段空氣柱的體積不變,即 Vi, V2不變,初 始溫度為當溫度升高AT時,空氣柱1的壓強由pi增至pi,4i=pi 一 pi,

29、空氣柱2的壓強由P2增至p2, Ap2= p2P2。由查理定律得:P1 - AT APa-AT因為p2=pi+hpi,所以pi/lp2,即水銀柱應向上移動。所以 正確答案應選A。【小結】(1)這類題目只能按等容過程求解。因為水銀柱的移 動是由于受力不平衡而引起的,而它的受力改變又是兩段空氣柱壓強 增量的不同造成的,所以必須從壓強變化入手。壓強的變化由壓強基數(即原來氣體的壓強)決定,壓強基數大, 升高相同的溫度,壓強增量就大。同理,若兩段空氣柱同時降低相同 的溫度,則壓強基數大的,壓強減少量大。就本題而言,水銀柱將向 下移動。例11如圖7-19, A, B是體積相同的氣缸,B內有一導熱的、可在

30、氣缸內無摩擦滑動的、體積不計的活塞 C, D為不導熱的閥門。起初,閥門關閉,A內裝有壓強pi=2.0M05pa溫度Ti=300K的氮氣B內裝有壓強P2=1.0M05Pa,溫度T2=600K的氧氣。打開閥門D,活塞C向右移動,最后達到平衡,以Vi和V2分別表示平衡后氮氣和 氧氣的體積,則 Vi V2= (假定氧氣和氮氣均為理想氣體,并與外界無熱交換,連接氣缸的管道體積可忽略)c圖 7-L9【錯解分析】錯解:開始是平衡狀態,未態還是平衡狀態,由理 程可知I畢辛 想氣體狀態方與 鼻 % _ 比工 _ 10X10X300 _ 1此題答案為1 4。理想氣體狀態方程或氣體定律,針對的對象應為一定質量的理想

31、 氣體,而不能是兩種(或兩部分)氣體各自的狀態,必須是一定質量 的理想氣體初、末兩種狀態之間滿足的關系,上述解法把兩部分氣體 的P1, P2, T1, T2與一定質量的氣體前后兩種狀態的 P1, P1, T1, T1混為一談,以致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正確解答】對于A容器中的氮氣,其氣體狀態為:P1=2.0 X105pa V1=V T1 = 300KP1=P V1=V1 (題目所設) T1=T由氣體狀態方程可知:CDPiV叫J T對于B容器中的氧氣,其氣體狀態為:P2=1.0 M05pa V2 = V T 2=600Kp2=p V2=V2 (題目所設)T 2=T由氣態方程可知 p %E T聯立

32、消去T, V可得:% 。工 2 OX 1O5 X 600“% pR 10 x 10s X 300此題的正確答案為Vi V2= 4 1【小結】 解決有關兩部分氣體相關聯的問題時,要注意兩方面 的問題。首先,要把兩部分氣體分開看待,分別對每一部分氣體分析 出初、未狀態的p, V, T情況,分別列出相應的方程(應用相應的 定律、規律)切不可將兩部分氣體視為兩種狀態。其次,要找出兩部分氣體之間的聯系,如總體積不變,平衡時壓 強相等,等等。例如本題中,閥門關閉時兩邊氣體體積相等,閥門打 開兩邊氣體壓強相等,溫度相等,利用這些關系,可以消去方程中的 未知因素,否則,也解不出正確結果。例12把一根兩端開口帶

33、有活塞的直管的下端浸入水中,活塞開始時剛好與水面平齊,現將活塞緩慢地提升到離水面H=15m高處,如圖7-20所示,求在這過程中外力做功為多少?(已知活塞面積 S=1.0dm2,大氣壓強 p0=1.0 M05Pa ,活塞的厚度和質量不計,取g=10m/s 2)【錯解分析】錯解:把活塞緩慢提升需做的功等于水柱上升增加的重力勢能。TJ因活塞上升H,故上升的水柱的高亦為H,其重心高為二,而上升的2水柱的質量m= p S H ,則水柱的重力勢能增加Ep = mgh =pS H生代人數據得上Ep=1.1 X104J也就是說,外力需做功W=Ep=1.1 X104J在大氣壓p0=1.0xi05pa的情況下,水

34、柱能上升的最且應忽大高度h m =且=RI J = 1。(日即(即真空才咻機原理所講,并 pg LU x 1 u 入 1 u略水蒸氣氣壓的影響),而不是題目中提到的15m。【正確解答】在把活塞提升最初的 10m的過程中,外力做功等于水柱勢能的增加,即WEpi =mg?= 0 shmg 專-a國片7d-i在把活塞提升的后5m的過程中,外力做功就等于克服大氣壓力 的做功,即:W2=p0s(H hm)=5.0X103(J)則在全過程中外力做功為 W=Wi+W2=1.0X104 (J),即為正確答 案。【小結】 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是要分析清楚題目所述的物理過程,這個“分析物理過程”就是所謂的審題。審題

35、不應將注意力完全集 中到已知數值上,而應重點分析問題描述的是怎樣一個過程。如本題中雖然給出了活塞上移 15m,但結合大氣壓強的知識,要分析真實 的物理過程是水并未隨之上升15m,而是只將水提升了 10m。例13如圖7-21所示,A, B兩容器容積相同,用細長直導管相 連,二者均封入壓強為P,溫度為T的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現使 A 內氣體溫度升溫至T,穩定后A容器的壓強為多少?圈H【錯解分析】錯解:因為 A容器溫度升高,所以氣體膨脹,有一些會跑到B容器中去,假設有4V的氣體遷移至B容器,由氣態方 程可知:對腦幽,二出鏟時B容器;=V (因為B容器T不變)主要是因為研究對象不清楚。我們知道,應用氣

36、體定律(如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或氣態方程等)時,研究對象應該是一定質量的氣 體,而本題無論是對于 A容器,還是B容器,氣體的質量都變化。 若把N做為遷移氣體,那么,它所對應的壓強、溫度參量,在兩個 式子中應該是一致的,而上解式中為( V, pT),式中為 p, T),這顯然是矛盾的,是研究對象選擇不當造成的。【正確解答】因為升溫前后,A, B容器內的氣體都發生了變化, 是變質量問題,我們可以把變質量問題轉化為定質量問題。 我們把開 溫前整個氣體分為(V N)和(V+ZV)兩部分(如圖7-22所示), 以便升溫后,讓氣體(VN)充滿A容器,氣體(V+N)壓縮進 B容器,于是由氣態方程或氣體實驗定

37、律有:fp(v-Av; p-vI T T1【小結】 氣態方程及氣體實驗定律都只適用于質量一定的理想 氣體,但對于質量變化的問題,我們只要巧妙地選取研究對象,便可 將變質量問題轉化為定質量問題,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重要方法。例14如圖7-23所示,一個上下都與大氣相通的直圓筒,中間用兩個活塞A與B封住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A, B都可沿圓筒無摩 擦地上、下滑動,但不漏氣。A的質量可不計,B的質量為M,并與一勁度系數k=5M03N/m的較長的彈簧相連,已知大氣壓強 p0=1x 105Pa,平衡時,兩活塞問的距離 Lo=0.6m,現用力壓A,使之緩慢 向下移動一定距離后,保持平衡,此時,用于壓A的力F=

38、5X102N,求 活塞A向下移動的距離。(假定氣體溫度保持不變)E7-23【錯解分析】錯解:設活塞A向下移動的距離為L,對封閉氣體 列玻意耳定律:F同L心=出口 +云)(LL+襄) J由胡克定律可知:F+Mg = kx 由于B的質量M沒有給出具體數據,只能由兩式聯系解得 一個數值,其中帶有質量M。這是一道力熱綜合題,應根據活塞的力學特征和氣體的熱學特征 分別應用力學規律和熱學規律求解。上述題解對氣體的分析是正確 的,但對活塞的分析是錯的。用胡克定律表達式中F=kx中,x若為壓縮量,則F為受到的壓力,x若為增加的壓縮量,則F為增加的壓 力,F與x要相對應。【正確解答】設活塞A向下移動L,相應B向

39、下移動x,對氣體分析:初態:p尸po Vi=LoS末態I% i%-L+x)Sh_由玻-意耳定律:piVl= p2V2F得,工小氣跖+亍%-1+衿加初態時,彈簧被壓縮量為X,由胡克定律:Mg = kx當活塞A受到壓力F時,活塞B的受力情況如圖7-24所示。F為此時彈簧彈力(po+)S 酊TZ由平衡條件可知poS+F=poS+F+Mg 由胡克定律有:F=k(x+x)聯立解得:L= 0.3m。例15圓柱形氣缸筒長2L,截面積為S,缸內有活塞,活塞可以 沿缸壁無摩擦不漏氣的滑動,氣缸置于水平面上,缸筒內有壓強為 po,溫度為To的理想氣體,氣體體積恰好占缸筒容積的一半,如圖7 -25所示。此時大氣壓也

40、是p。,彈簧的勁度系數為k,氣缸與地面 的最大靜摩擦力為f,求:(1)當kLf,對氣缸緩慢加熱到活塞移至缸筒口時,氣缸內氣 體的溫度又是多少?【錯解分析】錯解:(1)以整體為對象。.kLf時,氣缸要滑動解法一:與(1)解法類似對活塞受力分析如圖7 26所示虹Ps =Po+其余解法與(1)相同,答案也與(1)相同,說明兩種情況沒有 區別。解法二:以活塞為對象受力分析如圖 7-27*. P膜H =07-27p2S+f = kL+p 0skL fPP產與:對氣體應用氣態方程: *辛加上日kL f Tc解體 T a = 2CP& 4- 7)一口 3 P。此題第一問解法及答案均正確。 錯誤主要發生在第二

41、問:(1)沒 有詳細地分析kLf情況下氣缸,活塞的運動,而是套用了第一問解 題的思路,分不清kLf在此題中的本質區別。(2)解法2 對活塞受力分析出現了氣缸受力f,導致錯誤。【正確解答】第一問如上所述,略。第二問,當kLf,就意味著彈簧壓縮到一定程度,設壓縮量為 x,即kx = f處,就不繼續壓縮,這之后,氣缸開始滑動,而氣體則做等壓升溫膨脹氣體的變化可以分為三種狀態兩個過程,如圖 7-28所示圖就第一個過程:甲態一乙態,p, V, T都變。在乙態對活塞受力分析可確定出此時氣體的壓強為:Pa;-頤+巳而丙態的壓強與乙態相同,-,-p3 =以=P。+” 其中理=1 f第二個過程:從甲態一丙態應用

42、氣態方程畢二辛代入數據fpQ 2L.曲+/2LS解得:q = 2g +-;) s Po例16如圖7-29所示,一端開口的圓筒中插入光滑活塞,密閉 住一段理想氣體,其狀態參量為po, Vo, To,在與外界無熱交換的情 況下,先壓縮氣體到pi, Vi, Ti狀態,再讓氣體膨脹到P2, V2, T2狀態,若ViVoToT2B. Ti=To=T2C. TiToT2D.無法判斷D 斷r 2gt錯解分析1錯解: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畢二辛可知,T與* p期有 A 12關系。此題只提供了體積之間的關系,而沒有壓強 P1, P2, P3的大小 關系,從題目上看,壓強也不相等,所以無法判斷,應選 Do主要原因沒有進一步挖掘題目給出的條件,即“與外界無熱交換” 這個條件,若注意到這點,必有收獲。【正確解答】從題目給出的條件,ViVoTo。從狀態1經過狀 態0到狀態2,氣體體積膨脹,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溫度降低, 所以ToT2,結果為TiToT2。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例17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的三個狀態在 V-T圖上用A, B, C 三個點表示,如圖7-30所示。試比較氣體在這三個狀態時的壓強 Pa, Pb, pc的大小關系有:A. PCPBPAB. PaPcpApBD.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