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學-名詞解釋_第1頁
衛生學-名詞解釋_第2頁
衛生學-名詞解釋_第3頁
衛生學-名詞解釋_第4頁
衛生學-名詞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衛生學名解1. 健康(health):意味著結實的體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發揮作用。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2. 一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稱病因預防,指在疾病前期或無病期,針對病因或危險因素采取綜合性措施,目標是防止或減少疾病發生。3. 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稱臨床前期預防或“三早”預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目標是防止或減緩疾病發展。4. 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稱臨床預防,主要針對發病期和康復期,采取有效治療和康復措施。目標是

2、防止傷殘,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實質上是一種“疾病管理”措施。5. 環境(environment):在特定時刻由物理、化學、生物及社會各種因素構成的整體狀態,這些因素可能對生命機體或人類活動直接地或間接地產生現時或遠期作用。6. 原生環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為因素影響的環境。7. 次生環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其中物質交換遷移和轉化,能量信息的傳遞都發生重大變化的環境。8. 生態系統(ecosystem):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所組成的自然系統。9. 生態平衡(ecological b

3、alance):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群落之間,物質、能量的輸出和輸入,生物學種群和數量,以及各種群數量之間的比例,始終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的關系。10. 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層,有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質及其生存環境構成。11. 食物鏈(food chain):生物系統中的一種生物被另一種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種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個以實物連接起來的鏈狀關系稱為食物鏈。12.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一些重金屬和難分解的有機化學物可在生物體內蓄積,使生物體內的濃度遠高于其在環境介質中的濃度的作用。13. 生物放大作

4、用(biomagnification):環境中某些污染物延食物鏈在生物體之間轉移并在生物體內的濃度逐級增高,使高位營養級生物體內的濃度高于低位營養級生物內體的濃度的過程。14. 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種人為自然的原因,使環境的構成發生重大變化,造成環境質量惡化,破壞了生態平衡,對人類的健康造成直接間接或潛在的有害影響。嚴重的環境污染叫做公害(public nuisance)。15. 環境污染物(pollutants):進入環境并能引起環境污染的物質。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從污染源直接排入環境,理化性狀沒有改變的污染物。二次

5、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進入環境的一次污染物經環境中物理、化學或生物作用,形成與原來污染物理化性狀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16. 水體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生活污水所含氮磷元素等共同作用使水中藻類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耗氧量增加,水的感官性狀和化學性狀迅速惡化,導致水體富營養化。17. 污染物遷移:污染物在環境中發生空間位置的相對移動過程。(如通過政法、揮發進入空氣,吸附進入土壤,溶解進入水體等。)18. 自凈(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進入環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經過一定時間,環境中的污染物濃度或總量會出

6、現降低,該過程稱環境污染物的自凈。19. 貯存庫(storage depot):有的組織器官中化學物含量雖然很高,卻未顯示出該部位明顯的毒作用,此部位稱為貯存庫。20. 物質蓄積(material accumulation):當進入體內的污染物的吸收速度或總量超過集體排出的速度或總量時,該物質的原形或代謝產物就可能在體內逐漸增多并貯留的現象。21. 損傷/功能蓄積(damage accumulation):有些毒物進入體內后,用現代檢測技術沒有檢測出其原形或代謝產物,卻出現慢性毒性作用,最終導致疾病的現象。22. 代謝解毒(metabolism detoxication):經過機體的相和相反應

7、,環境污染物極性增高、水溶性增加,有利排泄。多數化學物經代謝轉化后毒性降低23. 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少數化學物經生物轉化后毒性增強。24. 暴露生物標志:呼出氣,血液,尿液,毛發及脂肪組織等生物樣品中某些化學物或其代謝產物的含量,可作為評價體內該化學物量生物監測指標。25. 毒性(toxicity):化學物引起有害生物學效應的固有特性,是物質的一種內在的、不變的性質,主要取決于其化學結構。26. 毒物(toxicant):在較低劑量水平可導致機體功能和器質性損傷,甚至危機生命的化學物質。27. 致死劑量:絕對致死量(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試對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劑量,

8、如再降低劑量,即有存活者。最小致死劑量(LD01):毒物引起受試對象中的個別成員出現死亡的劑量,低于此劑量即不能引起死亡。最大耐受劑量(LD0):毒物不引起受試對象出現死亡的最高劑量,高于此劑量即可出現死亡。半數致死劑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試對象出現死亡所需要的劑量,又稱致死中量。28. 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在規定暴露條件下,以現有的技術手段和指標觀察到一種物質引起機體的形態、功能、生長發育或壽命等產生有害作用的最低劑量或濃度。29. 未觀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在規定暴露條件下,以現有的技術手段和指標觀察到一種物質引起機體的形態、功能、生長發育或壽命等產生有害

9、作用的最高劑量或濃度。30. 閾值(threshold):指一種物質使機體產生某種效應的最低劑量或暴露濃度,即低于該劑量或暴露濃度就觀察不到或預計不會發生某種效應。通常用NOAEL或LOAEL作為閾值的近似值。31. 環境致病因素(environment pathogenic factor):如果環境因素異常變化超出了人類正常生理調節的范圍,則可能引起人體某些功能和結構改變,嚴重者可導致病理性改變。這種是人體發生病理性改變的環境因素稱為環境致病因素。32. 環境效應譜(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從預防醫學的觀點,研究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將生理、生化效應和病理

10、改變看作一個連續的過程,各個不同級別的效應在人群中的分布用圖來表示稱為環境效應譜。33. 水俁病(Minamata disease):日本熊本縣水俁灣地區居民長期食用該灣中含甲基汞甚高的魚貝類而引起一類公害病。水體受汞污染,通過食物鏈,在整個地區發生慢性甲基汞中毒,以中樞神經癥狀為主要表現。34. 痛痛病(ItaIta disease):患者攝入被鎘污染的農作物等,在腎臟蓄積,引起鈣磷代謝障礙,進而引起骨骼病變,嚴重者全身疼痛,日夜呼叫。35.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由嚴重的環境污染而引起區域型疾病,嚴重的環境污染叫公害。36. 劑量-效應關系(dose-e

11、ffect relationship):表示暴露一定劑量化學物后所引起某一生物個體、組織或器官的生物學改變,這種變化的程度可以用計量單位來表示,稱之為量效應。37. 劑量-反應關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學物的劑量與某一生物群體中出現某種強度生物學效應的發生頻率之間的關系,一般以用發生率來表示。38. 高敏感人群/易感人群(high susceptibility group)/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在同一環境暴露條件下,人體對環境異常變化的反應強度及性質不同,對某些污染物特別敏感的人群,稱易感人群。39. 干潔空氣(干空氣):除去水

12、汽和氣溶膠的混合氣體。40. 空氣離子化(air ionization):一般狀況下,空氣中的氣體分子里呈中性,但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下,形成空氣正離子與空氣負離子的形成過程。41. 大氣污染(air pollution):指由于人為或自然原因,是一種或多種污染物混入大氣中,并達到一定濃度,超過大氣的自凈能力,致使大氣質量惡化,對居民健康和生活條件造成了危害,對動物產生了不良影響和空氣狀況。42.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直接來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43.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ion):一次污染物在大氣中與其他化學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或在太陽輻射線作用下

13、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新污染物。44. 逆溫:上層大氣實際氣溫高于理論氣溫,影響空氣對流,使對流層底部氣流與上層氣流對流困難,污染物一時難散,導致空氣污染。45. 大氣棕色云團(ABC):指以顆粒物為主,懸浮于大氣對流層中的大片污染物,從工礦企業,機動車,木材燃燒或以牲畜糞便為燃料的廚灶中排放的廢氣,在大氣層中積聚,最終形成有毒棕色云團。46. 酸雨(acid rain): PH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雹,霧等降水。由于大氣中SO2,NOx污染物溶于水汽中,經氧化,凝結而成。47. 顆粒物(PM):顆粒狀態物質統稱,包括固體顆粒物和液體顆粒物。48. 總懸浮顆粒物(TSP):粒徑為0.1100m

14、,包括液體固體或者液附和固體結合存在的,并懸浮在空氣介質中顆粒。49. 細顆粒物(PM2.5):即可入肺顆粒物,粒徑2.5m顆粒物,PM2.5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更長,易于滯留在腫么細支氣管和肺泡中,而且比表面積大,更易吸附各種有毒的有機物和重金屬元素,對健康危害更大。50. 空氣污染指數(API):空氣質量分級按空氣污染指數劃分,由測定SO2,NOx和TSP后經計算得出。51. 光化學煙霧(photochemical somg):由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和烴類污染物在強烈的日光作用下,經過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產生光化學氧化劑,蓄積于空氣中,形成具有強刺激作用的淺藍色煙霧。52. 水體污染(water

15、 pollution):指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進入水體后,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質和水體底質的理化特性和水環境中生物特性,種群及組成發生改變,從而影響水的使用價值,造成水質惡化,甚至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現象。53. 富營養化:含有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污水進入湖泊、河流、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54. 水華(algal bloom)/赤潮(red tide):水體富營養化中,各種藻類大量滋生。出現在江河湖泊稱為水華。出現在海灣稱為赤潮。55. 介水傳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

16、e disease):又稱水性傳染病,最常見的生物性污染。通過飲用或接觸受病原體污染的水,或食用被這種水污染的食物而傳播的疾病。56. 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殺菌能力的有效成分,氯的價數-157. 需氯量:因殺菌,氧化有機物以及某些氯化反應等所消耗的氯量。58. 余氯:加氯氧化殺菌后剩余的氯量,是評價氯化消毒效果簡便指標。59. 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具有明顯營養作用及生理功能,維持生物生長發育、生命活動及發言不可缺少的元素。60. 非必需微量元素:無明顯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61.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biog

17、eochemical disease):又稱化學元素性地方病。由于某地區地殼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導致當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種微量元素過高或缺乏,使當地人和動物從外界環境中獲得該元素的量不能滿足或超過機體正常需要而引起的某些特異性疾病。62. 碘缺乏病(IDD):由于攝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種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甲狀腺腫大。63. 地方性甲狀腺腫(endemic goiter):主要由于山區性環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其主要癥狀是甲狀腺腫大。64. 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由于胚胎期或兒童缺碘造成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體格矮小

18、,聽力障礙,神經運動障礙.較嚴重的缺碘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可概括為呆、小、聾、啞、癱。65. 地方性氟病/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由于一定地區的外環境中氟元素過多,而致生活在改環境中的居民長期攝入過量氟引起的氟骨癥和氟斑牙為特征的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66. 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asis):由于一定地區的外環境中砷元素過多,而致生活在改環境中的居民長期攝入過量砷引起的皮膚色素沉著和(或)脫失、掌跖角化等皮膚改變為特征、并伴有神經系統、周圍血管、消化系統等多方面癥狀的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67. 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在人類生產生活中

19、排出的有害物質進入土壤中,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直接或間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現象。68. 營養(nutrition):機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營養素的整個過程。69. 營養素(nutrients):食物中具有營養功能的物質,通過食物獲取并能在人體中被利用,具有提供能量構成組織及調節衡量功能物質。70. 營養素的生理需要量:能保持人體健康,達到應有發育水平和能充分發揮效率的完成各項體力和腦力活動的,人體所需要的呢能和各種營養素的必須量。71. 營養素供給量(RDA):為滿足健康人群中幾乎全部人的需要,每日需由膳食提供各種營養素的量。72. 推薦膳食營養供給量(RIA):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不同生

20、理狀況群體中絕大多數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目標預防營養缺乏病。73.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在RDA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組每日平均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包括4類營養素攝入量指標,估計平均需要量EAR,推薦攝入量RNI,適宜攝入量AI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74. 估計平均需要量(EAR):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不同生理狀況群體中50%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EAR是制訂RNI的基礎。75. 推薦攝入量(RNI):相當于傳統使用的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DA),是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不同生理狀況群體中絕大多數(97%-98%) 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76. 適宜攝入量(AI ):在

21、個體需要量的研究資料不足而不能計算平均需要量,因而不能求得推薦攝入量時,可設定適宜攝入量來代替推薦攝入量。適宜攝入量是通過觀察或實驗獲得的健康人群某種營養素的攝入量。77.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平均每日攝入營養素的最高限量對一般人群中的幾乎所有個體不致引起不利于健康的作用。(當攝入量超過可耐受最高攝入量而進一步增加時,損害健康的危險性隨之增大。)78. 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正常成人體內蛋白質含量穩定,約占體重的1619%。每天有3%左右進行更新,處于不斷分解又不斷合成的動態平衡中,借此達到組織蛋白質不斷更新和修復的目的。氮平衡=攝入氮-(尿氮+糞氮+經皮膚等排出的

22、氮)79. 蛋白質生物學價值(BV):指蛋白質消化吸收后,進入機體可儲留與利用部分,可用氮儲留法測得 BV=(儲留氮/吸收氮)%。吸收氮=攝入氮-(糞氮-糞內源氮)儲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內源氮)。一般動物性蛋白質BV比植物性蛋白質高,蛋白質BV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必需氨基酸含量與比值。80. 必需氨基酸(EAA):人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數量不足,必須每日由膳食供給才能滿足機體生理需要的氨基酸。81. 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在人體合成蛋白質過程中,各種氨基酸要有適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過少,就要影響其他氨基酸的利用,稱限制氨基酸。82. 蛋白質的互補作用:由于各種

23、蛋白質中EAA含量比值不同,故可將富含某種EAA的食物與缺乏該種EAA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質的EAA成分更接近適比值,提高蛋白質BV。83. 必須脂肪酸(EFA):指人體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必須通過食物供給的脂肪酸。84. 膳食纖維:不能被人體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消化,不能被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質素。85. 血糖生成指數(GF):可以用作衡量食物碳水化合物引起血糖反應程度的指標。不同種類食物的碳水化合物與參與參比食物比較,其升高血糖能力的大小。86. 水溶性維生素:溶于水不溶于有機溶劑,體內不大量貯存,從尿排出,一般不出現中毒,易缺乏。87. 脂溶性維生素:易溶于脂肪和有機

24、溶劑不溶于水,通過肝腸循環代謝,貯存于機體脂肪組織中,過量蓄積可中毒。88. 食物特殊動力作用(SDA):人體攝食過程中引起的額外能量消耗(食物熱效應TEF)。89. 合理營養:全面而平衡的營養,每日膳食中各種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相互間比例恰當。90. 膳食結構(食物結構):居民消費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的相對構成,它表示膳食中各食物間組成關系。91. 營養缺乏病:長期缺乏一種或多種營養素而造成的嚴重營養低下并出現各種相應臨床表現。92. 營養不足:某些營養素在體內儲存減少呈現低水平代償狀態但尚未缺乏,亞臨床狀態,生化檢查可見異常。93. 食源性疾病(food borne disease):由

25、通過攝取食物而使各種致病因子進入人體,從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質一類疾病。94.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攝入了含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將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后出現非傳染性急性亞急性疾病。95. 細菌性食物中毒:因攝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或亞急性疾病,是食物中毒最常見的。96. 有毒動植物中毒:動植物本身含有某種天然成分,由于儲存不當產生某種有毒物質,被人食后中毒。97. 化學性食物中毒:由于食用了受到有害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98. 職業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職業活動中產生和存在的可能對職業

26、人群健康安全和作業能力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或條件。99. 職業緊張(occupational stress):在某種職業條件下,工作需求超過個體應對能力而產生生理心理壓力。100. 職業病(occupational disease):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101. 工作相關疾病:又稱職業性多發疾病,在職業活動中,由于職業性有害因素等多種因素作用,導致勞動者罹患某種疾病或潛在疾病暴露或原有疾病加重。102. 職業病危害因素:能夠引起職業病職業性有害因素。103. 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在高氣壓下進行潛水或淺涵作業時,若減壓速度過快或降壓幅度過大則可使溶解在組織和血液中的空氣形成氣泡,導致氣栓或壓迫,造成血液循環障礙和組織損傷。104. 職業特征:有些作用輕微職業性有害因素,雖有時不至引起病理損害但可引起一些體表改變,這些改變尚在生理范圍內,可視為機體一種代償性或適應性變化。105. 職業健康監護:以預防為目的,根據勞動者職業接觸史,通過對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人員的健康狀況進行系統檢查分析,早期發現健康損害因素,包括職業健康檢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等內容。106. 生產性毒物(industrial toxicant):生產過程中產生或存在于工作環境中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