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陵溪文本重點講義_第1頁
東陵溪文本重點講義_第2頁
東陵溪文本重點講義_第3頁
東陵溪文本重點講義_第4頁
東陵溪文本重點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休寧縣山斗鎮總體規劃(20102030)文本目 錄第一章 總則2第二章 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與目標2第一節 社會發展目標2第二節 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2第三節 村鎮空間發展目標與標準3第三章 鎮域體系規劃3第一節 村鎮規劃結構3第二節 空間管制規劃3第三節 自然與文化資源保護規劃4第四節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4第五節 公共設施規劃5第六節 綜合交通規劃5第七節 基礎設施工程規劃5第八節 旅游發展規劃6第四章 鎮區規劃6第一節 城鎮性質與規模6第二節 規劃區空間利用和管制規劃6第三節 鎮區總體布局7第四節 綜合交通規劃7第五節 綠化與景觀風貌規劃8第六節 給水與排水工程規劃8第七節 供電與信息工程規劃8

2、第八節 環境衛生設施規劃9第九節 減災防災規劃9第五章 近期建設規劃10第一節 近期發展規模10第二節 近期建設主要內容10第六章 規劃實施措施11第七章 附則11附表一 村鎮體系匯總表(2030)11附表二 鎮域公路一覽表(2030)11附表三 規劃建設用地構成表1第一章 總則第1條 目的與意義為適應山斗鎮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規劃,協調與中心城區(屯溪組團)及臨近鄉鎮的周邊關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相關上位規劃,結合山斗鎮實際,編制休寧縣山斗鎮總體規劃(20102030)(以下簡稱本規劃)。第2條 法律地位在規劃區范圍內一切規劃建設及土地利用,均應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規

3、定,執行本規劃。本規劃強制性內容指文本中“下劃線”條文。第3條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20102030年。其中:近 期:20102015年;遠 期:20162030年。第4條 規劃區范圍鎮域:山斗鎮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約115.8平方公里。鎮區:包含在黃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30)劃定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東、西、北以及東南至行政區劃邊界,西南至四堂、汕頭。第二章 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與目標第一節 社會發展目標第5條 經濟發展目標2015年生產總值達到6.4億元,2030年達到20.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015年達到30000元左右,2030年達到80000元左右;以旅游服務業、商貿業為主的第

4、三產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三產結構為25:30:45;2015年年接待游客量達到8萬人次/年,相應旅游綜合收入300-500萬元,2030年達到20萬人次/年,旅游綜合收入1億元以上。第6條 社會發展目標近期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適齡少年入學率達100%,每千人口醫生數23人,平均壽命為75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以上。遠期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適齡少年入學率達100%,每千人口醫生數34人,平均壽命80歲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以上。第7條 城鎮建設目標規劃期內積極促進城鎮化和城鄉建設,全鎮城鎮化水平2015年達到43%左右; 2030年,全鎮城鎮化水平達到62%左右。完

5、善交通、通訊、電力、供熱、燃氣、水利和防震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備、高效、穩定的城鎮基礎設施系統,保障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建設,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為建設休寧縣東南門戶奠定堅實基礎。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2015年達到80%,2030年達到90%。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2015年達到60%,2030年達到90%以上。第8條 環境建設目標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重點保護水源地及歷史文化遺存;加強污染治理,創造和諧、優美、安全、特色鮮明的人居環境。2030年,鎮域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95%以上,城鎮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6、鎮區建設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大于300天。第9條 節能減排目標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生產和社會消費等各個環節逐步建立健全社會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形成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203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到0.8噸標準煤以下。2030年CO2 、SO2大氣排放減排40%。第二節 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第10條 第一產業布局主要包括優質糧食、茶葉、箬葉、大棚蔬菜、蛋禽養殖、油茶等農產品的布局。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主要在芳口、汊口等糧食主產區推廣優質高產糧食品種,建設優質油菜高產示范基地,積極

7、發展雙低油菜種植。茶葉種植基地重點發展汊口、三村、巧坑、和坑等村,鼓勵發展“一村一品”,開展“品牌之村”建設試點,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產業優勢村。箬葉種植重點推進汊口、璜源種植基地的建設,積極打造當地箬葉產業的品牌。大棚蔬菜種植主要依托芳口、汊口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的建設,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高效、優質、生態農業,積極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蛋禽養殖主要依托現有養殖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全鎮養殖規模。油茶種植主要結合大阜、璜源等優質自然地理條件,發展建設萬畝油茶林基地及油茶籽精深加工等相關產業。第11條 第二產業布局山斗鎮將控制發展廚衛、儀表、建材、紙制品等工業,限制水泥、鋼

8、鐵、商品硂等傳統三類產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林產加工以及旅游產品加工的特色產業。傳統三類工業企業逐步從中心鎮區搬遷至周邊工業園進行統一管理,部分農產品初深加工等一、二類工業規劃布置在汊口組團,縱向輻射鎮域相關產業布局。第12條 第三產業布局第三產業以旅游服務業為龍頭,重點發展商貿物流、旅游地產、餐飲、老年養生等現代服務業。結合緊鄰徽杭高速公路下站口的區位優勢以及規劃區域道路網框架的構建,建設東臨溪物流集散基地和汊口農副產品物流集散基地,發展以倉儲、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現代信息系統物流管理咨詢等為重點的現代物流服務業。抓住黃山市作為全國服務性產業改革示范區的契機,緊跟休寧縣提出建設“休閑養生

9、之都”和“休屯同城”的步伐,重點建設一心生態宜居居住區、東云崖旅游服務區。整合汊口現代農業產業園、小阜飛泉谷、小梅山十八間房等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旅游資源,開發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第三節 村鎮空間發展目標與標準第13條 村鎮空間發展目標1、設施“城鎮化”:完善通信、供電、供水、排水、供氣、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完善文教、醫療等公益性公共設施。2、景觀“鄉村化”:保護具有傳統風貌的自然村落,維持傳統風貌的鄉村改造與建設。3、鄉村控制導則:維持具有獨特自然和人文景觀價值的自然村落形態,嚴格限制新增建設用地,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鼓勵發展農村服務業。第14條 村鎮空間發展標準中

10、心鎮區: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內;2015年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8.7公頃,2030年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57.4公頃。中心村、基層村:發展生態型村莊,人均用地控制在80100 平方米。第三章 鎮域體系規劃第一節 村鎮規劃結構第15條 鎮域人口規模預測近期(2015年末):鎮域總人口為2.2萬人。遠期(2030年末):鎮域總人口為2.5萬人。第16條 村鎮體系結構1、等級結構1)中心鎮區:山斗鎮區;2)鎮域次中心:汊口村;3)中心村3個:三村、源口、璜源;4)基層村,分散在鎮域內的其他村莊。2、規模結構1)中心鎮區:遠期人口規模15000人;2)鎮域次中心:遠期人口規模3000人;3)中心

11、村:遠期人口規模8002000人;4)基層村:遠期人口規模200500人。3、職能結構1)中心鎮區:鎮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鎮域次中心:鎮域經濟、文化副中心;3)中心村:各行政村中心,村民委員會管理機構所在地;4)基層村:農村村民居住和從事生產的聚居點。第二節 空間管制規劃適建區:包括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城鎮建設區等其他適宜建設的區域,是城鎮發展優先選擇的地區。鎮域范圍內適建區面積約為5.8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5.0%;限建區:包括水源二級保護區、一般農田用地區、生態綠地、水土流失中度敏感區、文保單位建控地帶以及工程地質條件不適宜的建設地區。鎮域范圍內限建區面積約為37.

12、2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32.1%;禁建區:包括規劃期內地表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區、地質災害危險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文保單位保護區、鎮區主要河道、公路兩側區域防護綠地通廊、其他大型基礎設施通道地區。鎮域范圍內禁建區面積約為72.8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62.9%。第三節 自然與文化資源保護規劃第17條 自然資源保護規劃1、規劃目標到2030年,大氣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級標準;工業污水處理達標率100%;主要水體水質達國家類地面水標準,飲用水源達標率100%;生活污水處理率達100%;鎮區噪音晝夜等效聲級控制在45-60分貝,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2、規劃措施1)生態保

13、護措施控制農業污染;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強化水土流失的防護;大力發展觀光農業。2)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切實做好森林保護工程的建設工作。3)水資源持續利用加強水源保護;加快水利、防洪工程的建設;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第18條 文化資源保護規劃1、保護層次文化資源保護層次劃分為:重要的歷史地段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2、規劃保護措施重要的歷史地段保護區有:小梅山石窟群“十八間房”。重要的歷史地段保護區應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保持歷史載體的真實性、歷史風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續性原則。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有:寶倫堂坊、

14、程式宗祠、姚氏私塾、吳氏古宅等。按照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的要求,落實保護管理對策。第四節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第19條 水環境保護山斗鎮區生活飲用水水源為率水,其保護區劃定為:一級保護區:自取水口上游5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二級保護區:自其一級保護區上界起上溯3000米的水域及其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準保護區:自其二級保護區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規劃一級保護區保護范圍38.3公頃,二級保護區2.44平方公里。規劃期內本鎮地表水水質達到類水質標準。但對鎮區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環境

15、保護區內的水質,應執行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類標準。污水處理率:近期達到80%;遠期達到100%。第20條 大氣環境保護1、規劃目標規劃期內大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以保護居民的身心健康及動植物的生長。2、規劃措施1)治理鍋爐等大氣污染源,調整能源結構。2)對于沒有達到大氣質量排放二級標準的工業應積極提高工業氣化率,減少工業廢氣對大氣造成的污染。3)加大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力度,提高汽車尾氣達標率。第21條 聲環境保護1、加強對聲環境敏感體及保護目標的保護,確保新建工業企業遠離醫院、學校、居住區等敏感點。2、強化對工業噪聲源的管理和對超標聲源的限期治理。3、制定道路交通噪聲治理規劃。4、加強生活和娛

16、樂場所噪聲源的監管,確保公共場所噪聲控制在國家標準以內;加大建筑施工噪聲污染的治理力度。5、鎮區內交通干道環境噪聲平均值不得超過65dBA,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不得超過55dBA。第22條 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1、規劃目標規劃期內煤渣綜合利用要達到98%以上,工業危險廢物和醫療垃圾安全處置率要達到100%;鎮區生活垃圾清掃衛生填埋應達到80%以上。2、規劃措施1)對垃圾收集進行分類,按照分類的不同采取無害化處理。2)實行垃圾袋裝化,每天定時專人清掃,收集,統一運至垃圾焚燒場處理。3)對于工業危險廢物和醫療垃圾要經過安全處理,有條件的可以在自己內部建設處理設施,沒條件的送至縣城收集處理點進行處理。第

17、五節 公共設施規劃1、中心鎮區行政管理機構:鎮政府等;教育機構:中學、小學、幼兒園等;文化科技:文化活動中心、體育館、圖書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醫療保健:衛生院、衛生防疫機構、計劃生育指導站等;市場:綜合集貿市場、專業市場;商業金融:相對齊全的商業、金融服務設施;社會福利:敬老院等。2、中心村行政管理機構:村委會;教育機構:小學、幼兒園等;醫療保健:衛生室;文化科技:文體科技室;商業服務:基層商店,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機具供應、修理、租賃種籽及技術服務等網點。3、基層村基層商店:日常生活需要服務點。第六節 綜合交通規劃第23條 綜合交通規劃1、拓寬205國道(道路紅線寬度30米),將原205國

18、道鎮區段改道至鎮區東側。2、新建鎮區公交站場,發展城鎮公共交通。3、鎮區道路按照環形路網和枝狀路網相結合結構方式;重要的鄉村公路規劃期末應達到四級公路標準。第七節 基礎設施工程規劃第24條 給水與能源工程鎮區緊鄰市二水廠,規劃鎮區及附近地區自來水由市二水廠統一供水。規劃供電電源由汊口35KV變和中心城區陽湖110KV變、規劃的紅星110KV變分別10KV出線供給。1)給水規劃遠期人均綜合用水量為200升/日·人,則用水量為200噸/日。全鎮水源地主要為汊水河和鎮域的中小型水庫10座。鎮區主供水管管徑300毫米,供水范圍為整個鎮區及周邊地區。汊口村建設1200噸的小型自來水廠,采用統一

19、的供水方式;各村優先利用已有的手壓井、潛水泵井、堨壩匯水、山泉引水等多種形式供水。2)能源工程已建成的220千伏芳村變電站位于山斗鎮五里亭經濟園區,占地面積2.86公頃。規劃近期采用以液化氣、沼氣為主,以其它燃料為輔。遠期采用天然氣為主,以液化氣、沼氣為輔。鎮區天然氣結合中心城區的供氣管網統一供氣。第25條 環境衛生設施1、環境衛生設施共享鎮區附近及汊口村的垃圾納入中心城區垃圾處理設施統一處理。2、垃圾處理設施規劃期末總計約31.2噸/日。規劃期末,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生活垃圾收集點的服務半徑一般不應大于70米。廢物箱一般設置標準:商業街間隔2550米設1個,交通干道間隔5080米設1

20、個,一般道路間隔80100米設1個。主干路每300500米設公廁一座,非主干路每800米設公廁一座。規劃在鎮區和汊口設置垃圾中轉站,每一處垃圾中轉站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各村采用垃圾堆放點進行收集,各村莊的垃圾采用垃圾焚燒爐進行焚燒。3、污水治理鎮區附近及一心村的污水納入市污水處理系統統一處理。規劃期末,污水處理率達到80%。近期基層村在現狀基礎上稍做改進,采用截流式合流制,遠期根據需要及發展進度,逐步改造管渠系統,過渡到雨水、污水分流制。汊口村的污水排入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其余各村的污水分片區將污水匯集排入沼氣池或排入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處理,達標后排入水體。4、糞便處理設施預測糞便人均

21、產生量0.25kg/日。規劃在各村莊建設沼氣池和化糞池,化糞池采用三格式構造,化糞池污物,定期清空,殘渣以肥料形式應用于農業。第26條 減災防災1、防洪排澇1)規劃確定山斗鎮防洪標準確定為20年一遇,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搞好汊水河上游小流域治理,加強小流域水土保護工作;新建鎮區汊水河段、朱村河段和汊口段生態防洪駁岸工程,防洪駁岸分別為4460米、390米和570米。3)加強汊水河及支流的河道的綜合治理,對河道和溪渠清除淤泥、疏竣整治。4)加強汊水河河流兩岸的植樹造林,進行水土保持。5)規劃建議將防洪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予以重視,組織人力,多方收集基礎資料,做好專項工程規劃。2、消防規劃1)規

22、劃堅持“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原則;消防人員按人口的8配備。2)加強居民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消防意識和防災救護能力。3)消防供水由市政管網統一供給,并保證雙向環狀供水,室外消火栓必須按120米間距配套建設。4)加強消防通道的建設,完善道路系統,規劃消防通道間距不小于160米,寬度不小于4米。建筑設計必須滿足消防間距要求,安排必要的消防撲救場地。5)加強消防通訊線路的完善建設,保證火災報警與消防通訊指揮的通暢。3、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相關資料,全鎮地質災害總數為 6處,其中滑坡2 處,崩塌3 處,泥石流1 處。地質災害防治如下:1)山地丘陵地區可能引發巖石崩塌、

23、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交通運輸、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加強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切實做好防范工作。2)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查排查要迅速組織力量,開展對地質災害易發地區隱患點的監測、監控和巡查。對穿行山區的公路沿線、水電設施周邊、采石場和建設工地等重點部位。3)制定并適時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定應急搶險預案,做好人員和設備、車輛等物資準備,提高應急反應能力。4)提高公眾防范次生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能力。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和防災避險方法,增強廣大人民群眾面對災害時的自救和互救能力。第八節 旅游發展規劃第27條 旅游發展目標至2015年,東臨溪年接待游客量達8萬

24、人,旅游業綜合收入達0.3億元,啟動小梅山“十八間房”和東云崖旅游休閑服務項目,創建成為國家A級旅游區;至2030年,年接待游客量達20萬人,旅游業綜合收入達1億元,基本建成一心村旅游服務配套基地和飛泉谷旅游綜合開發區,鎮域形成集觀光、休閑、度假、健身于一體的多元化旅游景區。第28條 旅游發展對策1、規劃設置四個分區,分別為臨溪旅游綜合接待服務區、小梅山旅游區、汊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飛泉谷生態旅游區。2、實現從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的轉變。第29條 旅游線路組織旅游線路:一心村、臨溪村(小梅山、東云崖旅游區)竹林村(程家檉墓)汊口村(現代農業觀光園)小阜村(飛泉谷旅游區)璜源(萬畝油茶林觀光區

25、)。第四章 鎮區規劃第一節 城鎮性質與規模第30條 城鎮性質現代服務業的承載地,中心城區(屯溪組團)的生態宜居新區,特色農副產品的供應基地。第31條 城鎮規模1、人口規模近期:人口規模為0.96萬人;遠期:人口規模為1.5萬人。2、用地規模近期:用地規模為107.4公頃,人均建設用地為111.9平方米;遠期:用地規模為157.4公頃,人均建設用地為104.9平方米。第二節 規劃區空間利用和管制規劃第32條 適宜建設區總面積166.4公頃,是城鎮建設、產業發展優先選擇的地區,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改造即可作城鎮建設。第33條 限制建設區總面積474.3公頃,限制建設區范圍內應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26、為前提,制定相應的建設標準,嚴格控制建設時序、建設規模和開發強度。第34條 禁止建設區禁止建設區范圍內原則上禁止任何城鎮建設行為。對位于禁止建設區內的現狀村莊進行控制;對現有工業等項目,應逐步搬遷并做好生態修復工作。第三節 鎮區總體布局第35條 發展方向規劃確定山斗鎮鎮區發展方向:西聯東拓,南控北展。第36條 用地布局規劃1、居住用地布局規劃居住用地布局形成“二組團”結構。其中中片在原有城鎮居住用地基礎上向北拓展形成“田園新居”居住片,以二類居住用地為主,同時遠期考慮芳口村安置于中部新區;另一心村結合新農村建設部分居住房產,以利于推進旅游服務產業建設。中學:原址擴建,占地面積2.7公頃。小學:

27、原址擴建,占地面積0.9公頃。西片區新建12班小學,占地面積1.0公頃。居住用地69.2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43.9%,人均居住用地46.1平方米。2、公共設施用地布局1)行政辦公用地原址擴建鎮政府,規劃用地1.5公頃。并在地塊西側集中布置派出所、工商所、稅務所等行政管理機構,促進新鎮區的開發建設。行政辦公用地2.6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1.6%。2)商業金融業用地改變現有商業、金融業緊貼205國道“一層皮”狀況,引導商業沿新區發展,布置各類商業、金融、貿易公司用地,形成鎮級商業中心。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度開發東云崖旅游組團和十八間房旅游組團,完善旅游接待配套設施體系,滿足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需求

28、。商業用地10.1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6.4%;旅館業用地14.4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9.1%;市場用地1.4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0.9%。3)文化娛樂設施用地城鎮文化設施結合姚家私塾以及行政中心南側集中布置形成城鎮文化中心。文化娛樂設施用地1.2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0.8%。4)醫療衛生用地規劃山斗鎮衛生院搬遷至新區行政中心南側。醫療衛生用地1.2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0.8%。5)文物古跡用地文物古跡用地范圍的界定以文保部門劃定的界限為準。3、工業用地布局規劃逐步引導分散的工業企業向周邊工業園區集中,部分農產品初深加工等一、二類工業考慮布置在汊口組團。4、倉儲用地布局規劃于城鎮北部新建倉儲物

29、流管理設施用地。規劃倉儲用地7.1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4.5%。第四節 綜合交通規劃第37條 對外交通規劃1、規劃期內鎮區對外交通仍然是公路交通。對外交通道路主要有205國道、新安南路延伸段、濱江路等。2、新建城鎮公交站場,選址于規劃鎮政府北側及一心村中部,總用地面積為0.9公頃。對外交通用地4.3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2.7%。第38條 道路系統規劃1、規劃道路系統為四級:主干路、干路、支路和巷路:主干路紅線控制在24-40m,干路紅線控制在16-24m,支路紅線控制在10-14m。2、社會停車場:規劃社會停車場5處,在城鎮主要出入口、城鎮中心、各旅游景點周邊布置。3、廣場:規劃廣場4處,原則

30、上應結合人流、車流相對容易集中的地區。第五節 綠化與景觀風貌規劃第39條 綠地系統規劃1、公共綠地規劃鎮區中部為山體公園。街頭綠地:規劃在沿河綠楔、綠廊及政務新區設置一定游憩設施,形成布局均衡的街頭綠地。2、防護綠地主要沿鎮區交通主干道以及高壓走廊規劃設置。具體要求為:公路防護綠地按單側1520米進行控制;汊水河沿岸按15150米控制。 綠地34.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26.6公頃,防護綠地7.9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19.5%。第40條 景觀風貌規劃1、空間形態空間圍合上,強調車行道路沿街界面的連續,并在適當部位設開敞空間,形成視線通廊。2、建筑形式、層高控制要素1)建筑形式:以徽派建筑形式及

31、風格為主,允許在挖掘地方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地方性和時代感相結合的建筑造型,以體現地方特色。2)建筑色彩:以清新、淡雅為基調,大面積的外墻采用白、灰等色彩,局部和細部可采用較為明快的色彩。3)綠化配置:以地方樹種為主,做到搭配合理,季移景異,喬木、灌木相結合,并考慮色彩的變化。第六節 給水與排水工程規劃第41條 給水工程規劃山斗鎮區總的用水量近期0.288萬噸,遠期0.45萬噸。鎮區生活飲用水源來自黃山市中心城區二水廠,水廠水源引自率水。規劃以Dg300、Dg200、Dg150、Dg100的球墨鑄鐵供水主管沿公路北側埋地敷設;同時根據規劃用地和路網,完善供水管網。規劃給水管網由供水干管(

32、Dg100)的環狀管網和若干枝狀管網共同組成,管網互通,水量互為補充。規劃期末實現衛生安全自來水入戶率95%。第42條 排水工程規劃排水系統實行雨污分流制。規劃鎮區新建排水管道按分流制一次性埋設雨水、污水管道。老城區近期難以改造的部分地段采用截流式合流制,遠期全部采用分流制。1、雨水管網規劃雨水排放系統采用“分區排水,就近排入水體”的原則。根據雨水排水現狀、地形條件、道路規劃與周圍自然水體的關系,將規劃建成區劃分為老鎮區和一心片區兩個片區組織雨水排放;規劃每個片區的山地水通過山腳修建截洪溝或泄洪渠排放;規劃沿道路布置Dy500-Dy1500的雨水管網,雨水就近排至溝渠或河流,低洼地帶的雨水或就

33、近排入水塘或通過干管集中收納,最終排入河流。2、污水管網規劃根據城鎮的現狀地形,道路規劃,規劃沿道路布置Dw300-Dw500的污水管網,污水通過支管進入主管,規劃區在一心村設置1處污水提升泵站,劃分為兩大污水分區:一心片區在鎮區的東北部,規劃污水納入中心城區管網,統一處理。老區該區為老鎮區,考慮鎮區實際情況選用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統一納入中心城區污水管網,統一處理。第七節 供電與信息工程規劃第43條 供電工程規劃規劃末用電2.787萬KW,需設變配電容量2.048MVA。規劃供電電源由汊口35KV變、紅星110KV變分別10KV出線供給。根據規劃用電需求,不斷更新電網設備,依托現狀電網,對目前

34、10KV高壓線路進行改造。規劃加強10KV環網建設,采用環、枝狀相結合的電網供電方式,努力實現輸配電電壓由陽湖和規劃的紅星110KV10KV0.4KV三級向各負荷用地供電網絡;規劃10KV電力線采用架空線路布置方式,沿主次干路東、南側敷設布置,形成多環網,保障居民安全用電。根據道路網及負荷情況布局架設網絡且合理配置變電所,以有效提高供電可靠性。第44條 信息工程規劃規劃區需電話總容量15100門;交換機容量按電話總容量18000門。根據用地布局狀況,規劃建設郵政支局、電信支局、移動、聯通等公司,根據用地布局進行各個電信接入點的布置,加強公用電信設施的建設;同時在居住區配套設置郵政、電信網點和移

35、動通信基站。規劃電訊管線采用聯合通訊綜合管溝埋地敷設,新區建設應將綜合管溝與主次干路同時設計施工一次埋地建成,避免重復建設。電訊管道的走向沿道路的西側(或北側)布置。 規劃大力發展數據業務和多媒體業務,郵政在發揮傳統郵件的特色,進一步提高傳遞速度和服務質量,建立完善郵政運輸網,提高郵政綜合服務能力,實現郵政管理現代化。第八節 環境衛生設施規劃第45條 生產污染防治規劃1、水環境保護: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改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項目,對已建項目要對其通過治理進行達標排放。對保護區內已有的生活污水排污口應逐步取消,污水并入城鎮污水管網。水源保護區內的生態植被等應當加以保護,在必要的時

36、候應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方法來保護飲用水水源地,切實保證飲用水水源地以及飲用的安全。依據安徽省城鎮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的要求如下:一級保護區:自取水口上游5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 二級保護區:自一級保護區上界起上溯3000米的水域及其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 準保護區:自二級保護區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2、大氣環境保護:治理鍋爐等大氣污染源,調整能源結構;積極提高工業氣化率;加大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力度,提高汽車尾氣達標率。3、聲環境保護:加強對聲環境敏感體及保護目標的保護,確保新建工業企業遠離醫院、學校、居

37、住區等敏感點;強化對工業噪聲源的管理和對超標聲源的限期治理;制定道路交通噪聲治理規劃;加強生活和娛樂場所噪聲源的監管,確保公共場所噪聲控制在國家標準以內;加大建筑施工噪聲污染的治理力度。4、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對垃圾收集進行分類,按照分類的不同采取無害化處理。實行垃圾袋裝化,每天定時專人清掃,收集,統一運至垃圾焚燒場處理。對于工業危險廢物和醫療垃圾要經過安全處理后在送垃圾焚燒場處理。5、土壤污染防治規劃:1)搞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2)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3)加強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4)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范;5)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機制;6)增強科技支撐能力;

38、7)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傳、教育與培訓力度。第46條 環境衛生設施規劃1、環衛所:規劃在鎮區鎮政府所在地設置一處基層環衛所。用地350平方米,用于全鎮環境衛生的行政管理和環境衛生專業業務管理。2、垃圾中轉站:規劃設置兩處小型轉運站,分別位于老鎮區和一心村,每處用地面積不小于200平米,與周圍建筑物的間隔不小于5米,接納相應的區域垃圾收集。垃圾納入黃山市中心城區統一處理。3、公共廁所及廢物箱:規劃近期設置3座;遠期共設置7座;并考慮設置一定比例的旅游公廁;按“城鄉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CJJ-27-89)增補和建設公共廁所及廢物箱,使其達到布局合理、美觀、衛生。4、垃圾箱:規劃在主要道路上按70

39、米間距設置標準垃圾箱若干,擴大清掃網的范圍,同時利用各種有利的措施,積極維護自然生態環境,成立專門的保潔隊伍,強化管理。第九節 減災防災規劃第47條 消防工程規劃1、規劃堅持“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原則;消防人員按鎮區人口的0.08配備。2、加強居民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消防意識和防災救護能力。3、消防用水量確定: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87)規定:人數小于2.5萬人的區域,同一時間火災次數為1次,一次滅火用水量為15L/s。4、消防用水要求:鎮區消防供水由城區市政管網統一供給,并保證雙向環狀供水,室外消火栓必須按120米間距配套建設。要求最不利市政給水管網水壓0.10.15Kg;同時規

40、劃區的塘、溝渠均作為消防補充水源。5、消防通道要求:加強消防通道的建設,規劃鎮區的各級道路在明確功能,合理分類時,應能滿足搶救火災和疏散的要求;要求消防通道間距不小于160米,寬度不小于4米,與上空架設障礙物的凈高5米。同時建筑設計必須滿足消防間距要求,安排必要的消防撲救場地。6、加強消防通訊線路的完善建設,建立以有線通訊,無線通訊和計算機通訊相結合的消防通道網絡,形成由消防指揮中心,統一指揮、調度的消防指揮系統。保證火災報警與消防通訊指揮的通暢。第48條 防洪規劃規劃確定山斗鎮防洪標準確定為20年一遇。以防為主的方針,從東臨溪實際出發,提高防洪排水能力。從整個鎮域來看,洪水的預防應以水流域的

41、治理入手。貫徹主要河流上游地區“以蓄為主”的措施,一方面要大力實行山林綜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另外還要加固水利工程建設,以確保汛期安全。新建鎮區汊水河段和朱村河段防洪生態駁岸工程,總長約4850米。第49條 人防規劃1、貫徹“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長遠建設與應急建設相結合,國家投資與社會籌資建設相結合”的方針。2、發揮戰時防空、平時防災減災、服務生產生活、開發地下空間、保護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的原則。3、各類人防工程留城人口人均有效面積近期達到0.5平方米,遠期達到1.4平方米。4、規劃結合鎮區重要建筑物設置,按要求開辟必要的人防設施,修建地下人防工程。5、加大重要目標和村鎮基礎設施的防護,

42、建設一定抗力的地下防護措施。6、規劃醫院作為醫療救護設施用地,并在新建醫療設施內附建地下救護中心。第50條 地質災害規劃規劃應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水土保持、植被恢復、退耕還林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建設項目,必須實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逐步完善地質災害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起規范的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制度。糾正和禁止不合理的采石方法、不合理的切坡修路、削坡造房等人為工程活動。對位于高陡坡腳地帶的房屋,原則上只拆舊房,不建新房,禁止進行重要工程建設。加強防災預警預防工作:緊密聯系氣象部門,針對雨情,加強防災預警預報工作,汛期將受威脅的居

43、住戶搬遷避讓,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第51條 防風減災規劃1、建筑施工、室外廣告的設置和綠化樹種的選擇應滿足抵御大風正面襲擊的要求;2、迎風地段宜布置剛度大的建筑物,體型力求簡潔規整,建筑物的長邊應同風向平行布置;3、不宜孤立布置高聳建筑物;4、建筑物要組成片布置;5、充分利用風力資源,因地制宜地利用風能轉換成其它能源。第52條 抗震防災規劃1、抗震設防標準抗震設防烈度為VI度以下。2、防御目標遭受多遇地震影響時,設防工程一般不發生破壞,城鎮功能正常;遭受相當于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響時,設防工程不需要修理或經一般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城鎮功能及生命線、要害系統基本正常。3、防御措

44、施1)生命線及要害系統工程、次生災害源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避免震后發生次生災害。2)醫療中心、次生災害源必須進行專門的地震安全性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3)逐步開展對現狀尚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的工程的抗震性能鑒定,采取措施加強抗震能力。4、結合鎮區內部的公共綠地、廣場、中小學操場等開闊空間,按服務半徑不超過500m的標準建設緊急避難疏散場所。 5、依托城鎮道路,將各級避難疏散場所連接起來,形成相互貫通的網絡狀避難疏散通道。第五章 近期建設規劃第一節 近期發展規模人口規模:鎮區總人口為9600人。用地規模:鎮區建設用地為107.4公頃。第二節 近期建設主要內容1、道路交通完成205國道

45、的改道拓寬建設,新安南路的南拓及臨溪北路的建設,基本形成規劃道路骨架。2、公共服務設施近期重點建設改造東臨溪中小學,同時建設政務新區。積極開發東云崖和十八間房旅游服務組團,大力發展旅館業,度假村等休閑服務業。鎮域規劃公共服務設施重點:擴建臨溪中學(用地面積2.7公頃);擴建臨溪中心小學(用地面積0.9公頃);新建一心小學(用地面積1.0公頃)擴建汊口敬老院;新建臨溪農貿市場(用地面積0.44公頃)和專業市場(0.98公頃)。3、居住近期居住用地主要建設城鎮北部地塊,安置芳口村及一心村部分拆遷居民,建設保障性住房,結合舊城改造,成街坊滾動建設,并按居住小區規范完善社區管理、綠地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依托新安藥博園等項目,開發建設西片區旅游服務設施配套基地。4、園林綠地完成沿河景觀帶;鎮區公共綠地建設;單位內部綠地。第六章 規劃實施措施1、法律保障措施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相應的休寧縣山斗鎮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辦法。加強土地供應的監督力度,并建立健全違法懲治措施。2、組織保障措施成立鎮建設管理辦公室,聘請專家、學者及技術人員為顧問,負責組織規劃的實施、審批和檢查各項建設是否符合總體規劃要求,引導城鎮健康有序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