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_第1頁
飛向太空的航程_第2頁
飛向太空的航程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飛向太空的航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遠古時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屈原的仰望宇宙發(fā)天問,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聞名中外的“愛國飛行師”馮如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夢想到底是如何變成現(xiàn)實的。今天,我們有幸了解到這個歷程

2、,解開先前的種種疑惑。那么,就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而驕傲自豪的“飛天”歷程。   (二)整體把握,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    導語:(13)點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場面,具體說明“神五”發(fā)射時間、地點、意義。(描述式+評論式)    主體:(426)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時間為線索,特點為“時間為經,事件為緯”)    航天大事記     

3、60;  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衛(wèi)星,激勵中國也立項研究;        1958年,毛澤東提出“人造衛(wèi)星”計劃,專家學者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關鍵)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成功升空/“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     

4、   1980年,返回式衛(wèi)星和原蘇聯(lián)的飛船重量相當        1986年,“863”計劃出臺        1992年,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號)”成功飛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飛天,

5、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結尾(2730)呼應開頭,回到導語重點內容中華民族迎來飛天夢圓的時刻!                   (干凈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導:引導學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無盡的艱辛與數(shù)不清的付出,我們在激動與興奮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以及集體力量的可貴。 

6、0;  1.那些已經載入史冊的光輝讓我們重溫了成功的自豪與喜悅,但是有位教授的話讓我們感慨良深:“為了這一天,我們付出了很多。”在這里,“我們”主要指的是誰?“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確:“我們”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航天員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個人力量  點評:他們將幾千年來民族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用自

7、己的努力和心血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奇跡,譜寫了一曲飛天壯歌。曾經有那么多樸實無華卻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敲打著我們的心靈:    (1)“神四”發(fā)射時工作人員為了扶住即將傾斜的儀器而雙手嚴重受傷亦無怨無悔;    (2)“非典”隔離時期的電話指揮、堅決不下火線,保證“神五”的成功發(fā)射;       所以,我們要為他們鼓掌,要感謝他們的付出。這倒是讓我們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話:“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看來,他們不僅是最可愛的人,還是最敬業(yè)、最偉大、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人。  &#

8、160; 2.航天事業(yè)的成功離不開一系列強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術與人員的投入以外,其實還需要什么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提及的知識進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確:(1)國家領導人的正確領導和決策。如:毛澤東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鄧小平的“863計劃”、江澤民的“下決心搞載人航天”等關鍵時刻作出的正確決策,極有力地推動了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2)厚實的物質基礎強而有力的物質保障。這是離不開改革開放,更準確來說是離不開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出一切物質財富的全國勞動人民。沒有經濟實力,根本談不上航天工程近十億的經費。夢想的實現(xiàn),沒有勞動人民的付出是絕對不可能實現(xiàn)的,過去就是因為經

9、濟跟不上而無奈地讓飛天夢想塵封在一張張構圖中;如今終于有條件實現(xiàn)了,是因為經濟與綜合國力的提升。所以說,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航天事業(yè)的成功,有國家的功勞,更有人民的功勞。    小結: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要具體指出誰的功勞最大,確實很難,應該說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個團結的集體、一個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我們社會主義新中國里的一個建設成就。    (四)探討文章的寫作特色:作為新聞報道,忠實地傳遞現(xiàn)場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責任,但是這篇新聞關于“神五”升天的現(xiàn)場報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

10、讓給了背景材料中國航天史的敘述,僅在首尾談及現(xiàn)實場景“神五”升天。這樣的新聞是不是有點不像新聞了?你怎么理解這樣的寫法呢?可以回想前面幾篇新聞(特別是別了,“不列顛尼亞“)的寫作特色,結合本文思考。    預設:補充過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說服力/ 把更多的背景放進文章使文章更有歷史厚實感/ 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航天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理解能力)    明確:(1)背景材料雖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是建立在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面對這樣一個

11、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會擁有自豪感,同時也迫切想知道當中的一些細節(jié),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艱辛的歷程到底是怎樣的。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且把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這就體現(xiàn)了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從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現(xiàn)實的場景,還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

12、凝重。     (2)文章的結構分析: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神五”發(fā)射是重大新聞,關于它的現(xiàn)場報道千千萬萬,如果只把目光聚在這個現(xiàn)實場景上,那就沒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在安排結構上巧動腦筋,以飛船發(fā)射作為線索,以“神五”發(fā)射為引子巧妙地回顧了中國航天史,讓讀者較全面地了解有關信息后,又以“神五”的發(fā)射作為結束。這樣,首尾都是最新消息,體現(xiàn)出新聞的時效性,中間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補充說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就使得文章的內容充實,結構合理了。這樣首尾呼應的寫作結構又叫“首尾圓合型的結構”。我們知道,“圓”給人的感覺是和諧、圓融、平穩(wěn)的,在中國文化中,它也代表著一些特殊的含義,特別是和諧圓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這篇文章也就給人舒適平穩(wěn)的感覺了。(五)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     明確: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    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幾千年不懈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