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導學案附答案_第1頁
寡人之于國也導學案附答案_第2頁
寡人之于國也導學案附答案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寡人之于國也 編號 016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1.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文學常識。2. 積累 1 到 4 自然段,重點字、詞、句式。【學習方法】誦讀法 討論法 探究法【知識導學】1. 作者簡介:孟子(約前 372前 289),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當 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 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 橫,以攻伐為賢” ,孟子卻說“唐、虞、三代之德” ,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離實際, 不被采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 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2. 孟子簡介

2、: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一個最大的儒學大 師,一向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他曾拒楊墨,反縱 橫,維護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孟子在寫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辯,具有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 墨酣暢的風格;采用了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辯論,邏輯謹嚴。其中最多的是各種發問 的方式方法,時而提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善用 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3. 背景資料: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 ,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 ”(韓非子·五蠹 )孟子

3、所 處的戰國中期, “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 (劉向戰國策序 )。 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 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 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一天下的態勢已初步形成。班級: 小組: 學生姓名: 使用時間: 2015年 4月 2日 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此后,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 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國在幾次重大戰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 盛。公元前 334 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 ,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

4、孟子被“招 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對孟子說: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 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 以利吾國?”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對答,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 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游的池沼邊上。梁惠王 得意地問孟子: “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對答,并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有截然不同 的結束: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 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

5、王彼此有了 進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國也這么一次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4、孟子名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 將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勞 其 筋 骨 ,餓 其 體 膚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亂 其 所 為 ,所 以 動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

6、義;君正,莫不正。【預習檢測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A 級):王好( )戰 棄甲曳 ( )兵而走 衣( )帛 數罟 ( )不入洿 ( )池 庠( )序 養生喪( )死無憾 雞豚( )狗彘( ) 之畜( ) 然而不王 ( ) 者 涂有餓莩 ( ) 積累重要知識點( B 級)2. 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3. 寫出下列句中劃線詞的古義和今義:河內兇 古義今義古義今義棄甲曳兵而走 古義今義或百步而后止 古義今義4. 重要實虛詞無如寡人之國也( )鄰國之民不加少()王好戰( )請以戰喻()兵刃既接( )則何如()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5、詞類活用則移其民于河東()填然

7、鼓之()6. 特殊句式是亦走也(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7. 文句翻譯(字字落實,文從句順)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3、于是梁惠王有了怎樣的疑問?4、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二)誦讀第 2、3、 4段。思考:1、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2、孟子是怎樣“以戰喻”的?他為什么要“以戰喻”?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孟子用于此,有什 么作用?【學生質疑】王好戰,請以戰喻。以五十五笑百步,則何如?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課上探究】一、分析課文,感悟孟子的論辯技巧及其思想。 (C 級) (一)誦讀第 1 段。思考: 1、梁惠王說他對國家已

8、盡心盡力了,他是怎樣治理國家 的?2、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固學案】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曰: 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 '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 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之 ' 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 用斜線()給下面句子斷句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2.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今之事君者曰: 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寡人之于國也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9、1. 積累 5到 6自然段重要知識點。2.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領會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3. 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學習方法】誦讀法 討論法 探究法【知識導學】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 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 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 “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 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這一點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邦國的主權在民孟

10、子與梁惠王談話,梁惠王問: “天下惡乎定? ”孟子回答: “定于一”梁惠王問: “孰 能一之? ”孟子回答: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問: “孰能與之? ”孟子回答: “天下 莫不與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君王不嗜殺戮,那么,天下沒有 不愿意把政權交給這個君王的人萬章問孟子: “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說:“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萬章問: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孟子說: “天與之”又說: “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孟子·萬章上)是說堯把舜推薦 給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開介紹給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雖然在

11、孟子看來,歸根到底天有決定權,但是天還是把事情告訴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 了天子透過孟子說法的唯心論霧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來,一個政權的建立是要 通過百姓認可的范文瀾同志稱這種思想為 “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孟子說: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還有,齊宣王問孟子: “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 班級: 小組: 學生姓名: 使用時間: 2015年 4月 2日 孟子回答: “于傳有之”齊宣王問: “臣弒其君,可乎? ”孟子回答: “賊仁者謂之賊, 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 一夫&#

12、39;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在孟子看來,國君對 臣民不仁,臣民對國君也可不義; 國君既“賊仁”,又“賊義”,則臣民就可以誅此獨夫, 這是合情合理的這一點,比起孔子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來,不能不說是一 種進步 4政事以民為歸宿 孟子對梁惠王說: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 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 ”(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地方百里而 可以王”雖然孟子的主張歸根到底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權利,但是,在春秋戰國時 代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5用人以民意為準孟子說: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孟子&

13、#183;離婁上)又 說: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 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 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張選拔某些人,革除某些 人,殺掉某些人,光聽左右大臣及諸大夫的話不行,應以 “國人”的意見為出發點, 這種觀點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6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孟子主張君王應做到 “不擾民”,反復強調“不違農時”“勿奪其時”的重要性;又分析君 與民的相互關系,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 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

14、惠王下)君王只有“與民同樂”,才可 以“王天下”7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齊宣王說: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認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 ”,這 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齊宣王又說: “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孟子說: “王如好 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齊宣王說: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稱贊周初古公 亶父帶著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說: “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 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梁惠王下) 8反對不義的戰爭孟子說: “春秋無義戰”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張如果進行戰爭也應 “解民倒懸”這種思想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預

15、習檢測 】 積累重要知識點( B 級)2. 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涂有餓莩而不知發通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通王無罪歲通3. 重要實虛詞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時入山林()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斯天下之民至焉()4、詞類活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謹庠序之教(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王無罪歲()5. 特殊句式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王道之始也()樹之以桑( )雞豚狗彘之畜()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未之有也 ()6. 固定結構是何異于 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16、( )7. 文句翻譯(字字落實,文從句順)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課上探究 】1、 在熟讀的基礎上,仔細分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孟子是如何勸說梁惠王的。2、 孟子“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體現的?3、 孟子的“仁政”思想對今天有何現實意義?學生質疑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固學案 】 把下列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則王,小用則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嘗行仁義矣,然 終以亡其身、喪其國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

17、 道,而無取天下之心,乃可與言王矣 觀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 勾踐欲救之,彼范蠡者獨以為不可,援桴進兵,卒刎其頸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 罷兵歸國,留侯諫曰: “此天亡也,爭擊勿失 ”此二人者,以為區區之仁義,不足以 易吾之大計也語文科必修三導學案 主編人:王傳府 范宇航 審核人:宋波 1. 翻譯文中畫線的語句(1)大用則王、小用則亡(2)吳王困于姑蘇之上,面求衰請命于勾踐(3)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 拓展閱讀 】孟子:我們的文化寶藏帶著一顆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經典聆聽孟子。書香撲面的時候,心被虔誠 塞得滿滿。沿著歲月的河道溯源,不覺間仿佛已走過千年。作為一代儒家宗師的

18、孟 子并沒有走遠,他是一座解讀不盡的文化寶藏,依然穿越時空給后人啟迪,給后人 震撼!在字里行間中尋訪,在故事寓言里感嘆,在會意共鳴中緬懷,在體味博大時 禮贊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學識、他的襟懷、他的文采。這是一個秉持憂患、心懷天下的孟子生于亂世,勇于濟世;游于列國,長 途跋涉;曉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說的路上,執著而堅定,焦灼而真誠。 倡導仁政,反對戰爭,主張以德服人,抨擊暴力治國,縱然縷縷碰壁卻依然不失以 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 人皆可以為堯舜” ,“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順之”,“拔

19、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行仁政而王天下” 20 多年的游說生涯, 他輾轉奔走,他不辭勞苦,留下了悠長的足跡,留下了經典的語句,也為我們塑造 了一個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識分子的良知,給后人留下經久的感動。這是一個滿懷智慧、為民呼號的孟子民生的艱辛與百姓的困苦觸動著他的 心靈。他重視民心的向背,深諳人民與天下的載舟覆舟關系;他向往理想社會圖景, 規勸統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聽: “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 殃必及身。”, “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樂 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的話精髓而深情。鍥 而不舍

20、宣揚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執著,他那份 大愛, 讓千年后的我們讀到歲月的回聲。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 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每當讀到 班級: 小組: 學生姓名: 使用時間: 2015年 4月 2日 孟子這段話,心里就會猛然升騰起大片溫暖,大片美好。這是一個氣節超然、卓然出眾的孟子呼喚高尚人格,是孟子不變的主 題;追求氣節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養,是孟子真摯的宣言。 “養心 莫善于寡欲”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2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樣的語言烙在心靈深處,指導著我們的做 人,影響著我們的做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 神坐標,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對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的性格塑造, 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這樣四個字:浩然正氣。他在文字中說到 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這是一個才學淵博、 文采飛揚的孟子 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 、離 婁萬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的言辭 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并耐人尋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構思,那些練達的 語句, 構成了孟子作品特別的氣象。

22、“不以規矩, 不成方圓”,“五十步笑百步” ,“權, 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國文壇之瑰寶。這是一個提倡社會和諧的孟子,他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這是一個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說: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這是一個 自信的孟子,他說: “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是一個笑傲困難的孟子,他說: “故天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是中國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被尊為“亞圣” ,儒家文化亦被稱為“孔孟之 道”。孟子在修身養性、治國安民、教育學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為我們留 下了很多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芻,引發后人思考。作為思想家 的孟子,作為教育家的孟子,作為政治家的孟子,作為文學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讀 不盡的文化寶藏。忽然想起有本書上這樣說過:閱讀孟子,讓經典進入民間,讓傳 統回歸現實,讓歷史告訴未來。語文科必修三導學案 主編人:王傳府 范宇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