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醫考 畢業考]中醫四診操作65題_第1頁
[執醫考 畢業考]中醫四診操作65題_第2頁
[執醫考 畢業考]中醫四診操作65題_第3頁
[執醫考 畢業考]中醫四診操作65題_第4頁
[執醫考 畢業考]中醫四診操作65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操作一、敘述并演示中醫診脈的方法(40分)1、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室診也要保持安靜。(5分)2、體位:讓患者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腕伸直) 仰掌(手心向上),在脘關節下面墊松軟的脈枕。(5分)3、指法:醫生和病人應側向做,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橈骨莖突)內側關脈部位,接著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后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與體表大致成45°角),以指腹按觸脈體。(5分)(手指與體表垂直或水平扣5分)。4、切脈:1)選指:醫生用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診病人右手,用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診病人左手。2)布指: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

2、按在掌后髙骨內側動脈搏動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后用食指按在關前(腕側)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后(肘側)定尺,根據病人身高適當調整指距。(10分)(布指相反者扣10分)3)運指:舉(浮取)、按(沉取)、尋(中取)、總按、單診操作。(10分)(缺一個扣2分)二、如何望舌體?(40分)1、病人采用坐位或仰臥位;52、面向光源,必須使舌面光線明亮,便于觀察;注意環境燈光的影響。53、伸舌姿勢: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體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盡量張口。104、望舌質部位順序:先舌尖、舌中、舌兩側、舌根;55、望舌色(顏色)、舌形(形質)、舌苔(動態)內容:色澤、老嫩、胖大、瘦小、裂紋、齒痕、芒刺、萎軟、強

3、硬、歪斜、顫動、吐弄、短縮等。三、如何望舌下脈絡?(40分)1、病人應采用坐位或仰臥位;52、光線充足,必須使舌面光線明亮,便于觀察;53、伸舌姿勢:病人先張口,舌體向上顎方向翹起,舌尖輕抵上顎,舌體自然松弛,舌下脈絡暴露10;4、望形狀:粗大、細小、彎曲、怒張、珠節等5;(缺一扣2)5、望顏色:淡紅、紫紅、靑紫、暗紅等。5(缺一扣2)四、請演示斜飛脈和反關脈的切診位置,二者是否屬病脈?(40分)斜飛脈:寸口不見脈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10反關脈:脈象出現在寸口的背側。10二者是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病脈。20五、請敘述并演示如何按虛里?(10分)1、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醫生居病人之側或對

4、面;102、暴露胸部5;3、按部位:左乳下第四、五腹間,乳頭下稍內側,心尖橫動處;104、感覺動氣的強弱;虛里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怠。105、感覺動氣的至數和聚散。節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10六、請敘述并演示如何按手足?其內容有那些?(10分)1、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醫生居病人之對面或右側;52、充分暴露病人的手足;53、觸摸冷熱,查寒熱虛實及表里順逆;104、比較診法:手足心與手足背,手心與上額等;105、有無水腫與氣腫或按小兒手指:指尖、中指。10七、敘述并演示中醫寸口脈脈診選指、布指的操作(10分)1、病入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關節面

5、墊上脈枕;2、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3、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側定關脈,接著以食指取寸脈,無名指取尺脈;4、三指應取弓形,指頭齊平,以指腹按觸脈體;5、分輕、中、重三種力量切脈。八、敘述并演示中醫診脈運指的方法(10分)(1) 舉法:指醫生的手指較輕地按在寸口脈搏跳動部位以體察脈象,又稱為“浮取”。(2)按法:指醫生手指用力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體察脈象,又稱為“沉取”。(3) 尋法:尋即尋找的意思,指醫生手指用力不輕不重,適當指力,或左右推尋, 體察脈象。稱為“中取”。九、請演示毫針刺法的一般操作方法(10分)一般右手持針,稱為“刺手”,左手輔助,稱為“押手”。刺手的拇、食、中

6、三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毛筆,進針時運用指力使針尖刺入皮膚,再捻轉刺向深層。押手主要是固定穴位,減少進針時疼痛,以及使針身有所依靠,不致搖晃和彎曲。十、請演示亳針單手進針法(10分)用右手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體中部,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也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適宜于雙穴同時進針。此外還有用拇、食指夾持針體,中指尖抵觸穴位,拇、食指所夾持的針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轉。針入穴位后,中指即離開所針之穴,此時拇、食、中指可隨意配合,施行補泄。十一、請演示毫針提捏進針法的操作(10分)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提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

7、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十二、請演示夾持進針法的操作(10分)即用嚴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抦,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于長針的進針。十三、請演示指切進針法的操作(10分)1、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2、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快速刺入腧穴;3、此法適用于短針的進針。十四、請演示針灸的提插操作(10分)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運的操作謂之提,如此反復地做上下縱向運動就構成了提插法。十五、請演示針刺刮法的操作方法(1

8、0分)亳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以増強針感。十六、請演示亳針震顫法操作(10分)針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的方法稱震顫法。本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刺感應。十七、請演示針灸的搖法操作(10分)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的方法稱搖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得氣的感應;二是臥倒針身而搖,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 十八、請演示針灸補法的操作(10分)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結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轉用

9、力為主)者為補法。十九、請演示捻轉瀉法操作(10分)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結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為捻轉瀉法。二十、請敘述并演示針灸提插補法的操作(10分)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以下插用力為主者為提插補法。二十一、請演示艾條雀啄灸的操作(10分)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二十二、請演示艾條溫和灸的操作(10分)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般毎處約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和小兒,醫者可

10、就食、中指,置于施灸部兩側,以便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 隨時調節施灸距離和防止燙傷。二十三、請演示艾條回旋灸操作(10分)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施灸。二十四、請敘述并演示三棱針點刺出血步驟(10分)針刺前,在預定針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針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繼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針刺時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緊被刺部位,右手持針,用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35mm,對準己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隨即將針迅速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闈,使出

11、血少許,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點刺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頭面部的攢竹、上星、太陽等穴。二十五、請敘述并演示瘢痕灸(10分)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強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毎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后,方可繼續易炷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于艾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愈,結痂脫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須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中醫操作10一隔姜灸將鮮姜切

12、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二十六、刺血拔罐法(10分)1、選擇部位。2、在應拔部位消毒。3、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后使皮膚出血。4、用攝子夾13個95%的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鐘。二十七、請演示常用的閃火拔罐方法(10分)1、選擇部位。2、用鑷子夾13個95%的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即取下,再

13、迅速拔住,反復多次地拔上起下。二十八、走罐的操作(10分)1、選擇部位。2、先在罐口或欲拔部位涂一些凡士林。3、用鑷子夾13個95%的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4、起罐時先用左手握住火罐,右手拇指在罐口旁邊按壓一下,使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將罐取下。二十九、敘述并演示百會穴一指禪推法的操作(10分)用拇指的羅紋面著力于治療部位,其余四指附著于肢體的另側,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在操作時要求沉肩、垂肘、掌虛、 指實、緊推(140次/分鐘)、慢移。三十、敘述并演示腰部掌揉法的操作(10

14、分)1、操作方法:用掌著力于治療部位,以肢休近端帶動遠端做小幅度的環旋揉動。2、操作要點:(1)著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療部位,并帶動深層組織(2)壓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且有節律(3)揉動的幅度要適中,不宜過大或過小。三十一、敘述并演示腹部掌摩法的操作(10分)1、操作方法:以掌置于腹部,做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摩,亦稱摩腹。在摩腹時,常按如下順序進行:胃脘部一上腹一臍一小腹一右下腹一右上腹一左上腹一左下腹。2、操作要點:(1)上肢及腕掌放松,輕放于治療部位。(2)前臂帶動腕及著力部位做環旋活動。 (3)動作要緩和協調。(4)用力宜輕不宜重,速度宜緩不宜急。三十二、敘述并演示掌推法的操作(10分)1、操作

15、方法:著力于治療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推動時應輕而不浮,重而不滯。2、操作要點:(1)著力部位要緊貼皮膚,壓力適中,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2)應參考經絡走行方向及血液運行方向推動。(3)速度要均勻。(4)掌推法在操作時應手指在前,掌根在后。三十三、敘述并演示掌按法的操作(10分)1、操作方法:以掌著力于治療部位,垂直向下按壓。2、操作要點:(1)操作時應逐漸用力。 (2)垂直向下用力。三十四、敘述并演示拿法的操作(10分)1、拇指與其余四指對合呈鉗形,施以夾力,以掌指關節的屈伸運動所產生的力,捏拿治療部位,即捏而提起稱為拿。2、操作要點:(1)前臂放松,手掌空虛。 2)捏拿方向與

16、肌腹垂直。(3)動作要有連貫性。 (4)用力由輕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5) 以掌指關節運動為主捏拿肌腹,指間關節不動。三十五、請回答針灸治療中風(中臟腑)的治法、主穴,敘述并演示其亳針操作。1、治法 醍腦開竅,啟閉固脫。以手厥陰及督脈穴為主。(4分)2、主穴 內關、水溝(3分)3、操作 內關、水溝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梭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 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3分)三十六、請回答針灸治療落枕的治法、主穴,敘述并演示其毫針操作。1、治法:調氣活血,舒筋通絡。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4分)2、主穴 落枕穴 阿是穴 肩井 后

17、溪 懸鐘(3分)3、操作 毫針瀉法。先刺遠端穴落枕、后溪、懸鐘,持續捻轉,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項,一股疼痛可立即緩解。再針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3分)三十七、請回答針灸治療痛經(實證)的治法、主穴,敘述并演示其毫針操作。1、治法 行氣散寒,通經止痛。以足太陰經穴及任脈穴為主。(4分)2、主穴 三陰交 中極 次髎(3分)3、操作 毫針瀉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3分)三十八、請回答針灸治療扭傷(腰部)的治法、主穴,敘述并演示其亳針操作1、治法 祛瘀消腫,通絡止痛。以受傷局部腧穴為主。4分)2、主穴 阿是穴 腎俞 腰痛穴 委中(3分)3、操作 諸穴均針,用瀉法;陳舊性損傷可用灸法。(3分)三十九、請回

18、答針灸治療扭傷(踝部)的治法、主穴,敘述并演示其毫針操作1、治法 祛瘀消腫,通絡出痛。以受傷局部腧穴為主。4分)2、主穴 阿是穴 申脈 丘墟 解溪(3分)3、操作 諸穴均針,用瀉法:陳舊性損傷可用灸法。(3分)四十、請回答針灸治療扭傷(肩部)的治法、主穴,敘述并演示其亳針操作。1、治法 祛瘀消腫,通絡止痛。以受傷局部腧穴為主。4分) 2、主穴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貞(3分)3、操作 諸穴均針,用瀉法;陳舊性損傷可用灸法。(3分)四十一、請回答針灸治療扭傷(腕部)的治法、主穴,敘述并演示其亳針操作。1、治法 祛瘀消腫,通絡出痛。以受傷局部腧穴為主。4分)2、主穴 腕部:阿是穴 陽溪 陽池

19、 陽谷(3分)3、操作 諸穴均針,用瀉法;陳舊性損傷可用灸法。(3分)四十二、請回答針灸治療牙痛的治法、主穴,敘述并演示其亳針操作。1、治法 通絡止痛。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4分)2、主穴 合谷 頰車 下關(3分)3、操作 主穴用瀉法,循經遠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續行針1-2分鐘;虛證時,太溪用補法,行間用瀉法。(3分)四十三、請回答針灸治療高熱的治法、主穴,敘述并演示其毫針操作。1、治法 清瀉熱邪。以督脈、手太陰、手陽明經穴及井穴為主。(4分)2、主穴 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3、操作 毫針瀉法。大椎刺絡拔罐放血,十宣、井穴點穴出血。(3分)四十四、請回答針灸治療心絞痛的治法、主穴

20、,敘述并演示其亳針操作。1、治法 通經行氣,活血止痛。以手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分)2、主穴 內關 陰郄 膻中 3、操作 毫針瀉法。(3分)四十五、敘述并演示風池、孔最、中脘的定位。(10分)1、風池:【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2、孔最 郄穴(3分):【定位】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3、中脘 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3分):【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或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處。四十六、敘述并演示列缺、肩髃、地機的定位。(10分)1、列缺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4分):【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簡便取

21、穴法: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2、肩髃(3分):【定位】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舉時, 肩部出現兩個凹陷,當沿峰前下方凹陷處。 3、地機 郄穴 (3分) :【定位】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四十七、敘述并演示合谷、肺俞、夾脊的定位。(10分)1、合谷 原穴(4分):【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2、肺俞 肺之背俞穴(3分):【定位】笫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夾脊(3

22、分):【定位】在背腰部,當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 穴,左右共34穴。四十八、敘述并演示曲池、委中、氣海的定位。 (10分) 1、曲池 合穴(4分):【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2、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3分) :【定位】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3、氣海 肖之原穴(3分)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四十九、敘述并演示大陵、天宗、下關的定位。(10分) 1、大陵 輸穴:原穴(4分):【定位】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2、天宗(3分):【定位】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肩胛岡下緣與肩胛

23、下角之間的上1/3折點處取穴。 3、下關(3分):【定位】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 張口即閉,宜閉口取穴。五十、敘述并演示豐隆、昆企、膻中的定位。(10分) 1、豐隆 絡穴4分):【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二橫指處。 2、昆侖 經穴(3分):【定位】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3、膻中 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3分):【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五十一、敘述并演示公孫、命門、少商的定位,(10分) 1、公孫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沖脈)(4分):【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24、2、命門 (3分):【定位】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3、少商 井穴(3分)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 1寸。五十二、敘述并浪示天樞、承山、四神聰的定位(10分) 1、天樞 大腸募穴(4分) :【定位】臍中旁開2寸2、承山(3分):【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約在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中點。 3、四神聰(3分):【定位】在頂部,當百會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五十三、敘述并演示神門、迎香、秩邊的定位。(10分) 1、神門 輸穴;原穴(4分) :【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2、迎香 (3分)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3、秩邊 (

25、3分) :【定位】笫4骶椎棘突下,旁開3寸。五十四、敘述并演示關元、地倉、行間的定位。(10分) 1、關元 小腸募穴(4分)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2、地倉 (3分):【定位】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疃孔。 3、行間 滎穴(3分):【定位】足背,當第一、二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五十五、敘述并演示足三里、中極、懸鐘的定位。(10分)1、足三里 合穴;胃之下合穴(4分)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2、中極 膀胱募穴(3分)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3、懸鐘 八會穴之髓會(絕骨)(3分) :【定位】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后緣。五十六、敘述并演示太沖、中脘、外關

26、的定位。(10分) 1、太沖 輸穴;原穴(4分):【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2、中脘 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3分)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或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處。 3、外關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經維脈)(3分)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五十七、敘述并演示內關、夾脊、行間的定位。(10分)1、內關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陰維脈)(4分):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踺與橈側腕屈肌踺之間。 2、夾脊 (3分):在背腰部,當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 穴,左右共34穴.3、行間 滎穴(3分) :【定位】足背,

27、當第一、二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五十八、敘述并演示太溪、支溝、期門的定位。(10分) 1、太溪 輸穴;原穴(4分)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后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 2、支溝 經穴(3分) :【定位】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3、期門 肝之募穴(3分) :【定位】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五十九、敘述并演示陽陵泉、照海、胃俞的定位。(3分)1、陽陵泉 合穴;陰之下,膽之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4分)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2、照海 八脈交會穴(通于陰蹺脈)(3分): 【定位】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3、胃俞 胃之背俞穴(3分) :【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六十、敘述并演示腎俞、血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