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行星與恒星的一生PPT_第1頁
八大行星與恒星的一生PPT_第2頁
八大行星與恒星的一生PPT_第3頁
八大行星與恒星的一生PPT_第4頁
八大行星與恒星的一生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宇宙 宇宙是什么?宇宙是什么?宇宙是萬物的總稱,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是時間和空間的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并處于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并處于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沒有結束,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宇宙是多樣又統一的;多樣在物質表現宇宙是多樣又統一的;多樣在物質表現狀態的多樣性;統一在于其物質性。宇狀態的多樣性;統一在于其物質性。宇宙是由空間、時間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物質和能量,所構所構成的統一體。成的統一體。八大行星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

2、特指太陽系的八個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而天王星是在軌道上橫滾的。而曾經被認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于2006年8月24日被定義為“矮行星。太陽 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恒星和會發光的天體,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陽。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行,也就是公轉。太陽是位于太陽系中心的恒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

3、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 名稱:太陽 直徑:1,392,020km 自轉周期:25.05天 表面溫度:5496.85攝氏度 質量:19891000000000000000億t 逃逸速度:617.7km/s水星 中文名:水星 自轉周期:58.646天1407.5h 公轉周期:87.9693天 表面溫度:最低-86C,最高634.5C 分類:行星 質量:3.30221023kg 平均半徑:2,439.71.0km 表面積:74800000平方千米 逃逸速度:4.25km/s金星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其質量與地球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在八大

4、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形,偏心率最小,僅為0.006811。金星 中文名稱:金星 表面積:4.6億平方千米 自轉周期:243天 公轉周期:224.7天 直徑:12103.6km 表面溫度:465485 逃逸速度:10.4km/s地球地球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于天體。地球誕生于45.445.4億年前,而億年前,而生命誕生于地球誕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變生命誕生于地球誕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需要

5、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大氣層形成大氣層形成。大氣層與地球大氣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15億年內繼續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叫板塊,它們它們以地

6、以地質年代為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71%是海洋,剩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钴S,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钴S,有一層很厚有一層很厚的地幔,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的內核。 地球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類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分成了大約200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它們通過

7、外交、旅游、貿易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它們通過外交、旅游、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于這顆行星的觀點,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于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地球 直徑:12742.02km 自轉周期:23.934 h 表面溫度:-89.2 57.7 公轉周期:365日6時9分10秒 質量:59650000000000億噸 逃逸速度:11.2km/s (第二宇宙速度)火星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天文符號是,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于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天文學中把地

8、球與火星稱為兄弟行星,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中國則稱為“熒惑”。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鹦莾蓸O皆有水冰與干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存在流動水?;鹦?自轉周期:24.6229h 直徑:6794km 表面溫度:-63 距地距離:0.554億千米 公轉周期:687天 逃逸速度:5.02km/s探索火星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

9、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但為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木星與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屬氣體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稱類木行星。2012年2月23日科學家稱發現了木星2顆新衛星,累計衛星達68顆。 木星是一個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隨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云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它是由86%的氫和14%的氦組成的,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木星 自轉周期:9小時50分30秒 公轉周期:11.86年 直徑:142987千米 表面溫度:-168 逃逸速度:60.2

10、/s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陽距離(由近到遠)位于第六、體積則僅次于木星。并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屬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國亦稱之鎮星或填星。土星有土星環,截止2012年已發現62顆衛星。土星 赤道半徑:60330km 公轉周期:29.5年 自轉周期:10小時17分 表面溫度:-140天王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由內向外的第七顆行星(18.3720.08天文單位),其體積在太陽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小于海王星),幾乎橫躺著圍繞太陽公轉。 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測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氣層最冷

11、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氣層具有復雜的云層結構,水在最低的云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云層。相比較而言,天王星的內部則是由冰和巖石所構成。天王星 自轉周期:17時14分24秒 直徑:51118km 表面溫度:-180 公轉周期:84.323326年 與太陽的距離:28.69億千米逃逸速度:21.3km/s海王星 海王星是遠日行星之一,按照同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為第八顆行星。它的亮度僅為7.85等,只有在天文望遠鏡里才能看到它。由于它那熒熒的淡藍色光,所以西方人用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的名字來稱呼它。在中文里,把它譯為海王星。海王星 自轉周期:0.6天15小時5

12、7分59秒 公轉周期:164.8個地球年 直徑:49,532千米 遠日點:4,553,946,490km 近日點:4,452,940,833km 逃逸速度:23.5km/s冥王星 冥王星(Pluto)于1930年2月18日由克萊德湯博根據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的計算發現。它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與太陽平均距離59億千米。直徑2300千米(小于月球),平均密度2.0克左右/立方厘米,質量1.2901022千克。 2006年8月24日,該行星經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的討論,從九大行星行列中排除,正式降格為矮行星,因為在太陽系邊緣發現了小行星帶,那里許多小行星都比冥王星大。冥王星 自

13、轉周期:6.387天 公轉周期:約248年 表面溫度:-220以下 直徑:2370千米恒星的一生 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恒星在誕生與死亡,這是非常緩慢的過程,我們要弄清楚恒星的一生是怎樣從孕育到誕生,再從成長到成熟,最后到衰老、死亡的整個過程。分子云分子云恒星的演化開始于巨分子云。恒星演化在巨分子云環繞星系旋轉時,一些事件可能造成它的引力坍縮。巨分子云可能互相沖撞,或者穿越旋臂的稠密部分。鄰近的超新星爆發拋出的高速物質也可能是觸發因素之一。最后,星系碰撞造成的星云壓縮和擾動也可能形成大量恒星。質量非常小(小于0.08太陽質量)的原始星的溫度不會到達足夠開始核聚變的程度,它們會成為褐矮星,在數億年的

14、時光中慢慢變涼。大部分的質量更高的原始星的中心溫度會達到一千萬開氏度,這時氫會開始聚變成氦,恒星開始自行發光。核心的核聚變會產生足夠的能量停止引力坍縮,達到一個靜態平衡。恒星從此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成年期時形成主序星 恒星有不同的顏色和大小。從高熱的藍色到冷卻的恒星有不同的顏色和大小。從高熱的藍色到冷卻的紅色,從紅色,從0.50.5到到2020個太陽質量個太陽質量。恒星。恒星的亮度和顏色依的亮度和顏色依賴于其表面溫度,而表面溫度則依賴于恒星的質量。賴于其表面溫度,而表面溫度則依賴于恒星的質量。大質量的恒星需要比較多的能量來抵抗對外殼的引大質量的恒星需要比較多的能量來抵抗對外殼的引力,燃燒氫

15、的速度也快得多。力,燃燒氫的速度也快得多。 小小而冷而冷的紅矮星會的紅矮星會緩慢地燃燒氫,可能在此序列上緩慢地燃燒氫,可能在此序列上停留數千億年,而大而熱停留數千億年,而大而熱的超巨星會的超巨星會在僅僅幾百萬在僅僅幾百萬年之后就離開主星序。像太陽這樣的中等恒星會在年之后就離開主星序。像太陽這樣的中等恒星會在此序列上停留一百億年。太陽也位于主星序上,被此序列上停留一百億年。太陽也位于主星序上,被認為是處于中年期。在恒星燃燒完核心中的氫之后,認為是處于中年期。在恒星燃燒完核心中的氫之后,就會就會離開主星序。離開主星序。棕矮星 棕矮星質量約為木星590倍之間。與一般恒星不同,褐矮星由質量不足,其核心

16、并不會融合的氫原子來發光發熱,無法成為主序星。但它們的內部及表面均呈對流狀態,不同的化學物質并不會在內部分層存在?,F時人們仍在研究棕矮星在過往是否曾經在某位置發生過核聚變,已知的是,質量大于13個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紅巨星 當一顆恒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紅巨星是恒星燃燒到后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根據恒星質量的不同,歷時只有數百萬年不等,這與恒星幾十億年甚至上百億年的穩定期相比是非常短暫的。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白矮星白矮星 當紅巨星的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當紅巨星的外部區域

17、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內核溫度將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內核溫度將超過一億度,于是氦開始聚變成碳超過一億度,于是氦開始聚變成碳。 經過幾百萬年,氦核燃燒殆盡,現在恒星的結構組成已經過幾百萬年,氦核燃燒殆盡,現在恒星的結構組成已經不那么簡單了經不那么簡單了: :外殼仍然是以氫為主外殼仍然是以氫為主的混合物,的混合物,而在而在它下面有一個氦層,氦層內部還埋有一個碳球它下面有一個氦層,氦層內部還埋有一個碳球。核反應。核反應過程過程變得更加復雜,中心附近的溫度繼續上升,最終使變得更加復雜,中心附近的溫度繼續上升,最終使碳轉變為其他元素碳轉變為

18、其他元素。 與此同時,紅巨星外部開始發生不穩定的脈動振蕩與此同時,紅巨星外部開始發生不穩定的脈動振蕩: :恒恒星半徑時而變大,時而又縮小,穩定星半徑時而變大,時而又縮小,穩定的主星序恒星的主星序恒星變為變為極不穩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內部的核反應也越來越趨于極不穩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內部的核反應也越來越趨于不穩定,忽而強烈,忽而微弱。此時的恒星內部核心實不穩定,忽而強烈,忽而微弱。此時的恒星內部核心實際上密度已經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噸左右,我們可以說,際上密度已經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噸左右,我們可以說,此時,在紅巨星內部,已經誕生了一顆白矮星。此時,在紅巨星內部,已經誕生了一顆白矮星。黑矮星 釋放能量會

19、造成恒星逐步冷卻,表面溫度逐漸降低,恒星的顏色也會隨之變化。經過數千億年之后,白矮星會冷卻到無法發光,成為黑矮星。但是目前普遍認為宇宙的年齡(138億年)不足以使任何白矮星演化到這一階段。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并可持續幾周至幾個月(一般最多是兩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變為不可見。在這段期間內一顆超新星所輻射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媲美。恒星通過爆炸會將其大部分甚至幾乎所有物質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拋散,并向周圍的星際物質輻射激波。這種激波會導致形成一個膨脹的

20、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殼狀結構,這被稱作超新星遺跡。中子星 中子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 中子星是一種完全由中子組成的星。黑洞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所有的物理定理遇到黑洞都會失效。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恒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后,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黑洞的質量極其巨大,而體積卻十分微小,它產生的引力場極為強勁,以至于任何物質和輻射在進入到黑洞的一個事件視界(臨界點)內,便再無法逃脫,甚至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電磁波)也逃逸不出。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借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并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借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間接觀測恒星或星際云氣團繞行軌跡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科學家最新研究理論顯示,當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