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自然災害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_第1頁
九寨溝自然災害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_第2頁
九寨溝自然災害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_第3頁
九寨溝自然災害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_第4頁
九寨溝自然災害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九寨溝自然災害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摘要 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地, 由于其活躍的地質構造背景條件, 是自然災害的高發區。 近年來, 由于九寨溝風景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以及旅游活動干預作用不斷加強,九寨溝風景區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九寨溝風景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促 進九寨溝風景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通過對九寨溝風景區進行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 料, 采用文獻檢索搜集相關論文, 并查閱相關書籍進行對比分析等, 分析了九寨溝風景區自 然災害的類型、 成因以及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征, 針對自然災害給旅游業帶來的問題, 提出了 一些防災減災的措施以促進九寨溝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2、。 關鍵詞 自然災害;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九寨溝九寨溝風景區集世界自然遺產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一 身,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九寨溝(原南坪)兩縣境內,是青藏高原向 四川盆地陡跌的兩大地貌單元的過渡地帶, 是我國第一大地形臺階的坎前轉折部 位。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構成了復雜多樣的地質地貌環境, 這不僅造就了九寨 溝風景區迷人的自然風光,也使風景區成為地質災害頻發區。近年來, 隨著九寨 溝旅游等各項事業的發展, 人類經濟活動的干預作用不斷加強, 自然災害的頻繁 發生給游客的人身安全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完整性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為保護 九寨溝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 促

3、進旅游經濟、 社會等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 展。本文運用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有關知識, 對九寨溝風景區的主要自然災害的 類型、特點及成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并對九寨溝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一 些建議。1 九寨溝風景區自然災害的現狀1.1 九寨溝風景區自然災害的類型及成因九寨溝處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邊緣地帶,屬松潘、甘孜地槽區,正 好位于我國第二級地貌階梯的坎前部分,地質背景復雜,碳酸鹽分布廣泛, 褶皺 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抬升幅度大,多種營力交錯復合,造就了多種 多樣的地貌, 發育了大規模喀斯特作用的鈣華沉積, 以植物喀斯特鈣華沉積為主 導,地貌景觀的和諧組合,構成獨具特色的風景名

4、勝區。復雜的地質地貌構造,在形成迷人的自然風光的同時,也使本區成為自然災害咼發的地區之一。本區的自然災害類型多種多樣(見表1.1)。表1.1九寨溝風景區自然災害主要類型及成因種類主要成因地震特殊的地質地貌構造造成活動斷裂發育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褶皺強烈,發育有陡傾斜構造面的基巖臨空區景區內谷深坡 陡,邊坡坡角大,且溝沿有較大面積的歷史砍伐區,原生植 被遭受破壞;人為因素造成邊坡穩定性失衡地帶;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且年變化率大;人為因素的影響氣象災害洪澇九寨溝風景區降水的年內分配極不均衡,且年變化率也比較 高,85%以上集中在59月的雨季,雨量少但降雨集中, 常出 現局地性暴雨和冰雹生物災害病蟲害

5、森林火災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注:資料來源于九寨溝地質災害預測的空間分析模型1.1.1地質災害九寨溝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大地貌單元過渡的深切割高山峽谷地帶, 位于西部地槽區岷山山脈北段的復背斜上, 其西、北、南三面均有明顯的斷裂帶, 構成復雜,屬新構造運動強烈區,由一系列復背斜或復向斜構成,形成了一系列 北東向和南北向的構造體系,地層褶皺強烈,發育有陡傾斜構造面的基巖臨空區。 風景區內巖層褶曲強烈,巖層破碎,構造裂隙發育 。如果以長海為中心,其四 周方圓一公里范圍內均被大斷裂所包圍(見圖1.1)。流域西側是峨山南北構造帶, 特別是活動性的“入”字型眠江斷裂東側則是南北向的活動性較強的虎

6、牙大斷裂 北端有荷葉斷裂,九寨溝溝口就是荷葉斷裂與九寨溝斷裂的交匯處南接黃龍地塊 與活動性雪山斷裂相鄰,構成流域的不穩定因素。復雜的地質地貌背景在形成迷 人的自然風光的同時,也使風景區成為了地質災害高發的地區,景區內主要的地 質災害類型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注:來源于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圖1.1九寨溝風景區構造略圖(1)地震九寨溝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大地貌單元過渡的深切割高山峽谷地帶, 風景區內巖層褶曲強烈,巖層破碎,構造裂隙發育,造成地震活動頻繁,是我國 地震活動區之一,主要為構造地震。從歷史地震地質資料來看,本區屬強震區, 地震發生頻繁,且多屬淺源地震,危害較大,自I960年

7、來九寨溝風景區及其周邊 地區發生的5級及5級以上的大地震(見表1.2)。這些地震活動,不僅在誘發九寨 溝景區內的地質災害起著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九寨溝地表水流 量、水位和流量、植被和動物、地形地貌以及自然環境等 2。表1.2 1960-2010 年九寨溝及周邊地區 俯5.0地震目錄序號時間震中震級11960-11-09松潘漳臘附近6.721967-01-24四川省仁壽縣5.531967-08-30川西侏倭地區6.841970-03-28四川大邑6.2551970-07-31四川省雷波縣5.461971-08-17四川省馬邊縣5.871972-04-08康定縣沙德區5.281972-

8、09-27康定縣塔公區5.891972-09-30康定縣塔公區5.6101973-02-06四川爐霍縣7.9111973-05-08四川南坪5.1121973-05-08長海三道片5.2131973-06-29四川省馬邊縣5.8141973-08-11四川松潘、南坪交界處6.5151973-10-15九寨溝源頭以北三道片6.2161974-11-17九寨溝長海東5.2171974-12-30四川省馬邊縣5.2181975-01-15康定縣六巴鄉境內6.2191976-08-16四川松潘、平武7.2201981-01-04四川道孚6.9211982-06-12四川甘孜6.0221986-07-1

9、0四川省鹽源縣黃草鄉5.1231986-08-07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5.6241986-08-12四川涼山州鹽源縣5.4251988-04-15四川會東縣淌塘區5.2261989-03-01四川省小金縣5.0271989-06-06四川省石棉縣5.3281989-09-22阿壩州小金縣6.6291992-11-31四川省石渠縣5.1301996-02-18四川宜賓5.4311996-12-21四川省白玉、巴塘縣間5.5321999-11-30綿竹漢旺5.0332001-02-23雅江縣與康定縣之間6.0342005-08-05四川省會東5.3352008-02-27四川康定5.1362008-

10、05-12四川汶川8.0372008-08-03四川北川5.3382009-10-29四川彭州5.2392010-05-25都江堰、彭州交界5.0402010-05-25四川汶川5.3注:數據來源于四川地震(2)滑坡、崩塌、泥石流強烈的斷塊差異抬升使區內呈高山峽谷地貌,位差較大,盆緣山峰聳立,巖壁陡峭,坡角大于45°,谷床急斜,縱坡角均比降約10%。峰嶺遭強烈的寒凍 風化和冰蝕作用,坡壁承受著巨大的卸荷作用, 溝床受流水搬運沖刷。 區內表生 地質作用十分強烈,同時還有地震和巖溶作用疊加。九寨溝內崩塌、 滑坡和泥石 流活動已有相當長的歷史, 從許多溝谷崩塌堆積及泥石流扇看, 在堆積扇上

11、的森 林植被生長和樹干直徑可判斷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規模泥石流。 據九寨溝風景名 勝管理局的調查, 在 100 多年前樹正溝曾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災害性崩塌及泥石 流,毀滅掉則查洼溝與日則溝交匯處的村寨,這可能與 1879年地震有關 3 。 滑坡:九寨溝寨溝流域山嶺高差大,山地垂直分帶明顯,海拔3,800m林線以上為草坡和灰巖強烈風化的裸露山體, 巖層構造發育易形成滑動。 人為因素 造成邊坡失穩,高角度邊坡植被被破壞,巖土失穩,給滑坡提供了物質條件。加 之風景區降水的年內分配極不均衡,且年變化率也比較高,8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 59月的雨季, 此期間多暴雨、 大雨,也容易因降水沿孔隙在短期內大量滲

12、入 巖土體內, 使巖土失去平衡,雨水沿孔隙縫滲入至危險巖土底面,使巖土受重力 作用而滑動,從而導致滑坡的發生。九寨溝內滑坡主要分布于干海、如意壩、上四寨、隆康、店房壩公路沿線及 樹正、荷葉、懸泉、季節海、長海、鏡海、金鈴海、五花海一帶,常與巖崩倒石 堆、古泥石流堆積扇和斷層破碎帶等相伴生, 基巖滑坡比較少。 從滑坡分布的地 貌部位看, 多在各大溝谷的谷坡上, 只有少數部分在主要溝谷的源頭或上游的古 冰磧物分布。 其規模以中小型為主, 大型的少見。 景區內以荷葉溝滑坡規模最大、 最典型。荷葉溝口早更新世的粘砂質土層堆積在荷葉溝北西向大斷裂帶的炭化糜 棱巖上,當溝水將質地松軟的糜棱巖沖刷掏空使幾十

13、米厚的土層下部失去支撐時 形成了幾十萬立方米的滑坡。典型滑坡有:隆康滑坡、荷葉滑坡、諾日朗瀑布南 側滑坡、五花海北端滑坡、長海滑坡等。 崩塌(滑):由于九寨溝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使得崩塌成為 九寨溝風景區內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 數量達97處,主要分布于干海子、 九道拐、 塔藏、沙壩、日則溝、懸泉溝、原始森林、長海等地的節理裂隙發育(見圖 1.2), 巖石破碎無植被裸巖區, 其表現形式常形成倒石堆。 如樹正瀑布以上的無名海倒 石堆,其高約200m,底面約150m,錐面坡度35°,穩定性差,局部因修公路開 挖,引起錐體的基腳活動。另外,還有熊貓海右岸倒石堆、長海兩岸倒石堆和九

14、寨溝口等倒石堆。區內崩塌(滑) 體的分布特點是沿橫切主溝的北西向斷裂破碎 帶發育的,且崩塌(滑)體的規模與斷裂破碎帶的寬度有近似的正比關系 3 。 泥石流:九寨溝風景區地形復雜,山地坡度陡峻,相對高差大,節理、裂隙發育巖石破碎地段,溝內降水豐富,由于地形影響,且常出現強度較大的局地 暴雨,為形成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及水源條件。 加之在修公路過程中不合理廢土、廢料的堆放,地表植被遭破壞及地震活動等, 都會加速泥石流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泥石流是九寨溝風景區最發育的一種地質災 害現象,分布廣泛,北起荷葉溝,東南至長海,西南到懸巖劍泉,據2000年不完全統計有27條災害性泥石

15、流溝,共104處(見圖1.2)0注:資料來源于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圖1.2九寨溝風景區泥石流、崩塌與海子分布圖1.1.2氣象災害九寨溝海拔1,9003,100m,屬高原濕潤氣候,降雨較少且多集中在 59月,并且降水年變化率極大,加上風景區的地形地勢極易形成洪澇,洪澇對九寨溝風 景區旅游業的發展影響惡劣,不但容易與區內的滑坡、泥石流、 崩塌等地質災害 群發,也可能會損壞道路等旅游基礎設施, 導致交通不便, 旅游資源損壞等問題。 如1933年疊溪地震造成的洪水災害后的53年,即1986年6月15日,再次暴發了一 次特大洪水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損失達 2,600萬元以上。又如 2010年8月中旬的集

16、 中暴雨,引起的洪澇,進而造成泥石流的災害,造成道路中斷,相關部門下令停 止陸路進軍九寨溝, 這一季節是九寨溝旅游業的旺季, 但由于各種自然災害的威 脅,游客量相對減少,給旅游業造成一定的影響。1.2.3 生物災害近些年隨著全球變暖的步伐, 九寨溝的物種滅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九寨溝 旅游的發展, 生物多樣性是九寨溝風景區的特色, 雖物種滅絕在相對短的一段時 間不會有大的影響,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物種的滅絕給旅游業的危害是不可估量 的。除此之外,還有森林火災、病蟲害、獸害等都是九寨溝的生物災害。 2003 年3月3日,因民俗用火處理不及時、不徹底引發森林火災,火場過火總面積約 4.2km2。2

17、006年1月3日,九寨天堂上方國家森林突然遭受大火侵襲此次火災引發 的原因為高壓電線被風吹斷掉下引起。 這類大火對過火片區的生物危害嚴重, 直 接損害九寨溝的生物。 森林生態系統是旅游山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是一切自然景 觀賴以存在的重要基礎, 森林病蟲害嚴重威脅這旅游山地的生態系統, 九寨溝景 區如蜀柏毒蛾、 松毛蟲、大竹象等森林病蟲近年來不斷威脅著九寨溝的生物多樣 性。1.2 九寨溝風景區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征1.2.1 成因的多重性和類型的多樣性九寨溝西南側是青藏高原東部的川西高原, 它是晚新生代以來因該區地殼大 幅度整體隆升而形成, 景區所在高原邊緣的岷山高山峽谷區的新構造塊斷運動強 烈,形

18、成了北西西向、北北東向的活動斷裂網絡,以及由南西向北東逐漸降低的 階梯狀斷塊。九寨溝景區周邊還有龍門山、雪山、梁山、岷江、荷葉等多條著名 的活動性大斷裂帶圍繞 4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震中在景區內的地震達 51處, 活動斷裂發育, 并且易受鄰區大震的波及影響, 加上九寨溝處于地貌形態變化最 大的裂點線上,地勢南高北低,山嶺的海拔高度大都為3,5004,500m,海拔高差較大,山體陡峻,相對高差大(2,700余m),這些大重力、高能量的山地環境為 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動力條件,加上降水年變化率大和降水集中的條件易 引發洪澇,山體松散碎屑物質的堆疊又為滑坡、泥石流、崩塌提供了物質條件。

19、九寨溝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延伸的過渡帶, 為多種自然要素交匯地區, 山地 切割較深,高差懸殊,植物垂直帶譜明顯,人為破壞造成這個地區生物破壞,進 而引發水土流失,造成地表生物的破壞,容易引發一系列的自然災害。1.2.2 潛在性和突發性 作為地球系統的一種自發演化過程, 災害在發生之前都有時間長短不一的孕 育期,用來積累或轉換能量, 以打破系統原有的平衡和穩定性。 由于災害的成因 機制和涉及的影響因素不同,這一階段少則幾天,多則幾年到幾百年, 甚至更長 時間。前者如臺風和暴雨,后者如地震和火山噴發等。但無論哪種情況,在災害 出現之前常常沒有可直覺感受的前兆或嚴格的物理規律可循, 故通常不易被人

20、們 察覺和分辨。一旦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災害往往會頃刻間爆發出來, 然后又轉瞬 即逝,在人們有所感知之際, 事件已成為過去。 這種仿佛來無影、 去無蹤的特征, 更加重了災害的危險性和民眾對災害的恐懼心理, 也加大了災害研究的難度。 尤 其是像地震這樣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可估量的損失是難以預料的, 在現階 段的科學技術水平下也很難準確預測。如 1976 年松潘地震后,由于震時造成大 面積的山體裂縫,加之震后連綿的大雨, 雨水滲透地表之后, 給泥石流的孕育創 造了良好的條件,結果在震區內造成數十條泥石流爆發,形成巨災。 地震次生災 害具有突發性,使人們猝不及防,往往會造成巨大的損失。1.2.3

21、 周期性和群發性 氣象氣候災害發的災害周期性較強,九寨溝地區降水集中,一般集中在 59 月的雨季,尤其是夏季多大雨、暴雨,暴雨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 失等相應出現群發性和周期性, 但并不是精確地依時發生, 因為災害發生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并非簡單的重復。加之降水的年變化率極大,多雨的年份容易引起 洪澇,少雨的年份又極易引發干旱的災害 5 。1933年 8月25日疊溪 7.5級地震 造成城毀人亡,山崩地裂,滾石橫江,在岷江形成大小海子十余處。山崩壓埋村 寨 4 個,同年 10 月 9 日,疊溪海子崩潰,大河沿流而下,致使岷江下游的茂縣、 汶川、灌縣的臨江村鎮沖投大半。這次洪水釀成巨大奇

22、災,給當時社會經濟造成 極大影響,其次生災害危害之大。損失之慘重、社會影響之大面聞名中外。2 自然災害對九寨溝旅游業產生的影響 頻發的自然災害對九寨溝風景區產生了一系列影響, 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 響。有利的方面在于九寨溝風景區許多美麗的風景就是自然災害所遺留下來的證據,有說法稱九寨溝是“地震的遺跡”,據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 所的專家說,九寨溝美景的形成, 是山地災害的鬼斧神工在無意中建造的。 九寨 溝地處川北地質斷裂帶,地層破碎,地震活動比較強,歷史上經常發生泥石流、 滑坡、崩塌、地震和冰川等地質作用,使地貌發生了變化。加上流水中碳酸鹽的 沉積遇到植物或泥沙石塊等的阻擋就形成了鈣

23、化鋇。 九寨溝主溝由北而南分布著 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 20多個海子(見圖 1.1)6 ,這其中至少有 6個海子與泥石流 堵塞有關,它們是鴛鴦湖、季節后湖、黃龍湖、董朵海、箭竹海和芳草湖。而長 海、五彩池是由大崩塌與泥石流堵塞形成, 季節前湖、 五彩池等主要因崩塌堵塞 頗別魷卿女池、藏龍海、 火花海等與崩塌、 泥石流堵塞有一定關系而諾日朗大瀑 布等與北西向老斷裂錯斷有關。 如樹正瀑布是地震后滑坡和崩塌下來的石頭堵塞 形成了一個大斜坡,它本身水里有鈣, 植被又好, 放出氧氣的同時又擋住水中的 鈣,使鈣化沉積, 所以形成了珍珠灘。 自然災害的有利方面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 能體現出來, 而對于相對短的時

24、間內主要是不利的方面,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 面:2.1 旅游客源減少自然災害對九寨溝旅游區旅游客源的影響有很多方面, 首先風景區內自然災 害的頻發勢必會對公眾的出游產生嚴重的心理干擾, 尤其是游客出于人身安全方 面的擔憂, 游客會在潛在旅游目的地中放棄出游或更改旅游計劃; 其次自然災害 使旅游基礎設施破壞嚴重,旅游基礎服務設施涵蓋交通、餐飲、住宿、電力、郵 政、醫療衛生機構等,覆蓋面廣、使用性強、關聯性大 7 。與此同時,由于自然 災害的突發性與永久性,頻繁性與不確定性, 廣泛性與區域性等外在特征, 使得 災害發生期間基礎設施極易受到破壞,并且在長時間內不易修復 ,這成為旅游發 展的一大障礙

25、, 就九寨溝地區來說, 自然災害對旅游交通的破壞對風景區內旅游 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致命的。 受汶川大地震的影響, 四川旅游市場受到了極大的影 響,地震發生過后無論是國內游還是入境游都有大幅度的下降, 震中汶川所在的 阿壩州, 由于基礎設施破壞嚴重, 旅游人次更是急劇下降, 與往年同期相比大幅 下降(見圖 2.1)。注:數據來自阿壩州政府網圖2.1阿壩州20062010年接待旅游人次及增長速度2.2旅游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是自然災害對九寨溝旅游業最嚴重的破壞, 九寨溝風景區的生態環境比較 脆弱,一經破壞,整個生態系統便會失去平衡;這些旅游生態資源不僅是九寨溝 旅游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而且大多數是不可再生

26、資源,生態環境破壞的致命性, 甚至可能升級為災害鏈,進而使整個景區陷于癱瘓。隨著地殼的不斷抬升(據漳臘水準測量結果,抬升速率9mm/a),侵蝕基準面不斷降低,這就加強了地下巖 溶作用,使大量巖溶通過并逐步貫通,使地表水轉向地下,原有的泉水露頭將消 失。地震活動亦會加速地下巖溶裂隙的大量貫通,同時導致崩塌、滑坡等重力災害的發生,最終可能導致泉、湖、瀑的消失和再生。九寨溝內“以水為生命”的 景觀,受降水量及生態水的影響,由于鈣華巖溶漏斗的存在,地表水大量漏失形 成地下徑流,景觀水量明顯減少,即使在豐水期,熊貓海高瀑布、諾日朗瀑布水 量也大減,景觀質量大打折扣。泥石流災害對九寨溝旅游資源的影響是顯而

27、易見 的,犀牛海、鏡海是九寨溝風景區主要的景點之一,鏡海以其潔凈如鏡的湖水, 映出色澤斑斕,層次清晰的倒影而著名, 但由于丹祖溝泥石流的破壞,造成洪水 期泥沙含量增多,湖水渾濁,透明度減小,色澤變得灰暗,以前的能見度在7m以上,而現在只有34m,鏡海的倒影也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該湖區的淤泥也正 以1m/a的速度向湖心推進。犀牛海的美麗景色也在泥石流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但近年來增加了對丹祖溝泥石流的治理,有一定程度的好轉。還有如珍珠灘瀑布 坎緣,由于1994年瀑坎崩塌,使原來完整的弧形出現了缺口,在則查洼溝,特別 是在其左壁,只要是林木稀少的部位就能看見新鮮的,大小不等的崩塌體。2.3旅游收入銳

28、減每年的710月是九寨溝旅游最美的旺季,由于受到那里天氣轉涼影響,這時 景區植被的顏色最為豐富多彩。但由于降水集中,容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等自然災害,給游客帶來了許多的不便,也給九寨溝的旅游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如2010年 8月中旬,通往九寨溝風景區的九環線中斷,數千需要公路出入的游客 滯留九寨溝、黃龍,連續的暴雨引發了山洪爆發,8月17日,有關部門下令停止陸路進入如九寨溝旅游。又如汶川大地震給九寨溝帶來的嚴重損失,由于九寨溝位于震中汶川所在的阿壩州區內,在汶川大地震發生的當天國家旅游局就發出通 知,提示游客近期暫不要前往或途徑災區旅游,這對剛步入旅游旺季的九寨溝旅游業發展無疑是迎頭一

29、擊。2008年,九寨溝景區共接待游客64.28萬人次,實現 門票收入11,522.4萬元人民幣,較2007年同期分別下降74.51%和74.66%,據不完 全統計,地震給九寨溝所在的阿壩州旅游業造成損失達167.05億元(四川省旅游局核定數據)。2008年受到汶川大地震的影響,阿壩州旅游總收入大幅下降, 與往年同期相比呈現負增長的趨勢(見圖 2.2)。注:數據來自阿壩州政府網圖2.2阿壩州20062010年旅游總收入及增長速度3九寨溝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針對九寨溝風景區多種多樣的自然災害,以及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九寨溝的旅游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旅游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多層次、多元構成的目標體 系

30、,是生態持續性、 經濟持續性和社會持續性的統一體現。 針對九寨溝風景區的 世界罕見性、形成復雜性、 生態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 走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是 九寨溝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6 。3.1 加大旅游交通建設力度3.1.1 加強景區交通建設九寨溝風景區處于自然災害高發地區, 頻發的自然災害威脅著本區的旅游交 通安全,加上游客的數量逐年增加,風景區公路路面狹窄,一些地段破壞嚴重。 九寨溝近些年來不斷采取措施進行改善,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護景區生態環境, 提出了“最小程度的破壞、最大程度的恢復”,在保質量、保進度、保安全的條 件下,達到“舒適、生態、精品、示范”的目標,該公路的建成切實改善了車輛 運

31、行堵塞狀況,緩解了營運壓力,并有效地減少了因車輛運行帶來的塵土污染, 提高游客觀賞的質量, 從根本上改善風景區的交通安全狀況。 通過對九寨溝自然 風景環境的科學、嚴格的保護培育,游賞路線的合理安排, 游覽設施的合理建設, 居民的合理調控,達到保護 開發利用 管理三環節的良性循環。同時, 還應對 景區范圍、性質和目標,景區的分區、結構和布局,景區容量、人口和生態原則 等重要問題做出明確界定。在符合總體規劃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建設力度, 不斷 健全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 完善景區基礎設施, 不斷推出新的旅游產品, 與附近景區建立合作關系,提高九寨溝風景區的吸引力,已經實施的游客中心、 景區棧道

32、、綠色生態廁所、 諾日朗旅游服務接待中心工程及景區公路整治工程等 一批在建項目,在改善景區交通、通訊,保護生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景區 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9 。3.1.2 提高景區的交通通達度九寨溝風景區位于交通不便的西南區, 主要的交通工具還是以汽車為主, 為 了促進九寨溝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九寨溝地區不僅在景區的交通, 在提高九寨 溝的可進入性上也做了很大的努力, 如修建九黃機場, 航空旅行基本不受自然災 害的影響。 在汶川大地震中被破壞的大九環線在有關部門的領導下, 震后也取得 了相當大的成就, 2009年 3月,總投資 2.9億余元的省道 205線九寨溝雙河至黃土

33、梁公路和總投資 1.86億元的省道 301線九寨溝縣城至甘肅界公路晝夜施工,克服 重重艱險,僅用 165天便順利實現基本通車; 7個月后,該路段全線正式貫通,創 造了九寨筑路史上的奇跡。 隨后九黃機場第三次擴建工程全面動工, 到2020年實 現250萬人次/年,航班將實現雙向起降,提高航班保障率。九寨溝景區應抓住重 建的契機, 作為五大精品路線之一的九環線, 四大旅游經濟區之一的大九寨國際 休閑度假旅游區, 三個旅游集散中心的九黃機場, 九寨溝風景區應積極爭取提高 景區的通達度, 不斷提高九寨溝交通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川省擬將把紅原和 若爾蓋縣的大草原整合成為國家公園,將在此處修建機場發展

34、旅游,并且, 四川 擬將在境內修建鐵路, 其中就有一條為從成都到若爾蓋再到青海的鐵路。 這條鐵 路將縱穿阿壩州, 鐵路將拉動線路上旅游景點如九寨溝風景區的發展, 將促進已 有的旅游節點發展,也有可能找到新的旅游節點。3.1.3 重視交通道路的安全性 建立安全性比較高的立體的交通網絡。九環線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嚴重破 壞,使得進入九寨溝風景區的陸上旅游道路一度中斷, 這讓我們感覺到交通條件 很差。因此,為安全起見,今后的道路修建應該將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同時應 該加強機場、水路的建設,形成立體的交通網絡, 為旅游的安全、 快捷打下基礎。 針對四川盆地復雜的地質地貌條件,要采取適宜的措施加固交通道路

35、的安全。3.2 工程設施和生物設施相結合九寨溝風景區自然災害頻發, 分布廣泛,應采取工程設施和生物設施相結合, 綜合治理,將防治災害與自然保護結合起來。3.2.1 工程措施風景區內自然災害治理工程措施, 一方面要考慮這些措施對自然災害的針對 性,一方面又要保護原有的自然環境條件下, 注意它的美觀和觀賞價值, 使九寨 溝能添一景。 應根據各種災害的特點采取必要的工程設施, 對景區內抗震性較差 的建筑進行抗震監測和分級加固,對新建筑要搞好抗震設計及施工質量的監督。 對崩塌和滑坡等災害可根據巖石的結構和成因,分別采取加固、建擋墻、 削坡減 重等工程設施,必要時可加護欄和懸掛警示牌, 部分存在災害隱患

36、的景點, 在雨 季多發季節要及時關閉, 在旱季要做好河道的疏通和清理工作 10 。在一些地方可 考慮建設小水庫,以增強對環境的調節功能、防旱、防洪及防火功能。針對泥石 流、滑坡、崩塌及水土流失可采取下面的工程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理:(1)攔擋工程:為防治風景區內泥石流、滑坡等污染淤塞湖泊和進入旅游 活動區,將泥石流及滑坡的沖積物攔截于溝道內,減緩縱坡,穩定兩岸坡腳,采 用的攔擋工程形式:砂石谷坊,格柵壩, 攔柵壩漿砌塊石重力壩等。(2)導流停淤工程:采用導流工程,把攔不住的泥石流導入擬定范圍內, 以防治危害, 泥石流工程治理中導流工程和停淤工程互相結合, 能使泥石流停積 在指定的地方,而防治漫流危

37、害。(3)排泄工程: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治理工程除以上防治工程外,還 必須考慮排泄工程, 給排泄物一定出路。 因此,在許多大溝的下部, 修筑排洪道, 以避免洪水漫流而影響旅游活動。(4)穩溝固坡工程穩定滑坡和邊坡坡角的工程:如擋土、墻、護坡和護坎 以及支撐擋墻工程等,這些措施對泥石流、滑坡及崩塌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3.2.2 生物措施九寨溝流域內的森林植被是一綜合防護體系, 具有改善局地小氣候和水源涵 養作用。 因此,九寨溝內的自然保護中的森林保護和加強更新, 對自然災害的防 治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九寨溝實施工程措施難度相對較大,對削減地表徑流、 改善土地結構, 防治水土流失等災害具有重要的

38、作用。 九寨溝對丹祖溝泥石流的 治理使得鏡海和犀牛海重現魅力就是比較成功的一例, 九寨溝應借助這些國內外 成功的案例進行區內旅游資源的保護。(1)植樹造林:坡地植樹造林不僅可以根治坡面泥石流,又能削減水動力 條件, 該溝除坡地全面造林外,應結合工程治理泥石流。在柵欄工程內溝道與 坡地進行大苗植樹, 可對溝道的泥面塊與坡面的泥沙起阻攔作用, 如種植綠化樹 種又可以增加姍檔的美觀,而增添九寨的人工一景。(2)撫育管理:加強人工林與天然更新樹本花草的撫育管理,促進生長, 從而增大其水源涵養與水流調節作用, 并進行徹底封山, 九寨溝境內的森林植被, 草一木都須嚴加保護、全面徹底封山、育草、育灌和促進更

39、新,使其生態系統穩 定平衡,不利于泥石流、滑坡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形成。(3)保護植被:靠湖海附近的和陡坡耕地應全面退耕還林、還草灌,可種 植防護林或經濟林木, 徹底禁止伐木修建用材應禁止在流域內采伐, 尤其是泥石 流和滑坡多發區必須全面禁伐, 只能進行衛生伐 (砍伐病腐木與無觀償價值的枯 立木)。還要禁止濫牧, 牛羊必須圈養, 禁止山坡輪放和濫牧, 控制牧業的發展, 減少牛羊數目,牛羊只能是九寨溝內寨子周圍的視償家畜。3.3 建立災害預防體系和綜合的防治機構3.3.1 建立災害預防體系和災害保險制度 九寨溝風景區應加強科學研究與預測預報工作, 建立災害預防體系, 防范災 害發生。 建立自然

40、災害預測和監測系統, 如地質災害監測站, 對可能的地質災害 進行監測、預測、分析和處理,將自然災害破壞影響和損失減到最小。要對地震 災害進行重點預測預報, 對易于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山體進行有效監控。建立完 整的綜合研究機構, 負責旅游災害理論研究與防災技術指導, 并提出相應的防災 措施。九寨溝風景區應重視建立災害保險制度, 保障災后重建工作 11 。完善旅游保 險這也是順應旅游發展的需要, 是做好安全事故善后工作、 保障旅游者合法權益 的保證。九寨溝風景區作為自然災害的高發區, 因而是加大力度建立災害保險制 度,提高游客人身安全的保障性。在搞好游客人身財產安全保險的同時,對易于 毀損的歷史文物亦要進行投保, 此外還可對景區開征適當的旅游資源維護費或對 工程項目征收旅游開發生態環境補償費,用于災害防治和災后重建工作。3.3.2 建立綜合性的管理機構 九寨溝風景區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是一個科學的整體, 應廣泛開展國內 外技術合作, 正確認識風景區各種自然災害及其相互關系及成因發展趨勢, 科學 系統地研究各類自然災害的相互關系, 系統分析各種致災因素, 確立相應的災害 區及防災決策體系, 建立災害系統模型。 九寨溝風景區的災害風險的調查、 監測、 防治等工作建立專門機構和專門人員來負責執行, 并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