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近現代建造史_第1頁
外國近現代建造史_第2頁
外國近現代建造史_第3頁
外國近現代建造史_第4頁
外國近現代建造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賴特的草原式住宅  賴特,美國著名現代派建筑大師,創造了融合浪漫主義想象力并富于田園詩意的“草原式住宅”。他后來提出的“有機建筑”便是這一概念的發展。    草原式住宅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期,特點:在造型上力求新穎,徹底擺脫折衷主義的常套;在布局上與大自然結合,使建筑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草原”用以表示他的住宅設計與美國中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結合之意。代表作:威利茨住宅、羅伯茨住宅、羅比住宅等。    賴特的草原式住宅當時在芝加哥城郊頗受歡迎,但未受美國的普遍重視,但其名聲傳至歐洲,并引起德國、

2、荷蘭的極大興趣。草原式住宅是為了滿足資產階級對現代生活的需要與對建筑藝術獵奇的結果。賴特力圖擺脫折衷主義的框框下,走上體型組合的道路,創造了新的建筑構圖手法,為美國現代建筑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探索作用。  工業革命對城市與建筑的影響: 從16401660年 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601842年 英國工業革 ,到 17891794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歐洲封建制度瓦解和滅亡的時期,是自由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 特別是在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已從輕工業(如紡織)擴至重工業,鐵產量的大增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術與新形

3、式準備了條件。 因此,在建筑創作方面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反映當時社會上層階級觀點的復古思潮;另一種則是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術與新形式。  有機建筑論 他以提倡“有機建筑論”而聞名于世,屬于現代建筑中的一個派別,基本觀點是: ()有機建筑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建筑,它的目的是整體性。 ()有機建筑是一種“自然的建筑”,結合自然,使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 ()空間是建筑的本質,空間和形式相互作用,達到一種整體目標。 ()建筑是用結構表達觀點的科學之藝術,建筑的結構、材料以及建筑的方法融為一體,合成一個為人類服務的有機整體。

4、 ()強調建筑的人性化,更多地考慮人的心理。 ()對待材料,主張既要從工程的角度,又要從藝術角度理解各種材料不同的天性,發揮每種材料的長處,避開它的短處。 ()它認為裝飾不應該作為外加于建筑的東西,而應該是建筑上生長出來的,要像花從樹上生長出來一樣自然。它主張力求簡潔,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樣,認為裝飾是罪惡。 ()對待傳統建筑形式的態度是,認為應當了解在過去時代條件下所有能形成傳統的原因,從中明白在當前條件下應該如何去做,才是對待傳統的正確態度,而不是照搬現成的形式。 ()認為機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應表現所用工具的特點,有機建筑接受了浪漫主義建筑

5、的某些積極面,而拋棄了它的某些消極面。 解構主義 1基本概念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是從“結構主義”(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來的。它的形式實質是對于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 從哲學意義上來講,解構主義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經被哲學家賈克·德里達(JacquesDerrida)提出來了,但是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形成,是80年代以來的事情。解構主義建筑師將周圍日益紛雜、瘋狂甚至走向自我毀滅的世界反映到建筑形式當中。 從字義來看,解構主義是指對于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正統原則與正統標準的否定和批判。 從實質來講

6、,解構主義從來沒有像20年代俄國的結構主義,19181928年的荷蘭的風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派那樣成為一個運動的根源,更沒有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那種控制世界幾十年之久的力量。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個人性、表現性等特點。 2建筑特征 (1)無絕對權威,個人的,非中心的。(2)恒變的,沒有預定設計。 (3)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反二元對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論),破碎的,凌亂的,模糊的。 解構主義建筑理論的中心內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問題是意義的表達”建筑傳達的意義并不可靠,一個符號有時候會傳達不同的幾個意義。 3、代表人物:弗蘭克&

7、#183;蓋里Frank Gehry、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扎哈·哈迪特Zaha Hadid、丹尼·雷柏斯金Daniel Liberskind、庫柏·辛門布勞CoopHimmelblau等人。 其中伯納德·屈米把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引入建筑理論。他認為應該把許多存在的現代和傳統的建筑因素重新構筑。 而弗蘭克·蓋里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解構主義的建筑設計家。 4解構主義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8、#160;(1)關注哲學,試圖將建筑納入深層的人文思考 伯納德·屈米 1982年,拉維萊特公園,一個不和諧的幾何疊加系統。 彼德·埃森曼 1978年,lla號住宅(福斯特住宅)  1985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維克斯納視覺藝術中心 1989年,哥倫布會議中心; 阿洛諾夫設計與藝術中心。 荷蘭建筑師R·庫哈斯, 1984年,海牙國立舞劇院 柏林建筑師D李伯斯金 1989年,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2)關注建筑形式與空間語言的全新創造

9、0;伊拉克建筑師哈迪 1983年,香港山頂俱樂部,“反重力的爆炸性空間”; 1993年,維特拉消防站,由一系列不穩定、不規則的元素構成室內空間; 藍天設計組,1983年,屋頂加建 美國建筑師F蓋里 傾向于從感性出發,以藝術家的敏感把握時代精神,顛覆了古典傳統,在文化上反叛,在形式上革新。 1987年,維特拉家具設計博物館 1994年,布拉格尼德蘭大廈 ,畢爾巴鄂古根漢姆博物館 解構主義挑戰了形式與功能的邏輯關系;挑戰了符號與意義傳達的必然性、挑戰了一種形式與一種意義的對應關系,是一種更加多元的設計策略。&

10、#160;同時體現在藝術上的前衛姿態,證明了西方建筑藝術試圖不斷走向形式突破的創新傳統。 現代建筑派的七種傾向: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的傾向;粗野主義傾向;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典雅主義傾向;注重高度工業技術的傾向;人情化與地域化傾向;講求個性與象征的傾向  、包豪斯 (1)概況: 包豪斯是一戰后,由格羅皮烏斯接任”藝術與工藝學校”校長,并將該校與魏瑪美術學院合并,成為專門培養工業日用品和建筑設計人才的高等學院, 簡稱”包豪斯”。以包豪斯為基地,20世紀20年代形成了現代建筑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筑,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

11、要,以講求建筑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征的學派。包豪斯一詞又指這個學派。  (2)包豪斯學派提倡:   1)客觀地對待現實世界,在創作中強調以認識活動為主,并且猛烈批判復古主義。   2)主張新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全面認識生活,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并具有表現這個時代的能力為原則。   3)強調現代建筑猶如現代生活,包羅萬象,應該把各種不同的技藝吸收進來,成為一門綜合性藝術。   4)強調建筑師、藝術家、畫家必須面向工藝。   

12、5)學生只有通過手眼并用,勞作訓練和智力訓練并進,才能獲得高超的設計才干。   6)在教學方法上包豪斯認為指導如何著手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同時強調設計中的集體協作。   7)包豪斯在十多年中設計和試制了不少適宜機器生產的家具、燈具、陶器、紡織品、金屬餐具、廚房器皿等工業日用品,大多達到“式樣美觀、高效能與經濟的統一”的要求。   8)在建筑方面,師生協作設計了多處講求功能、采用新技術和形式簡潔的建筑。如包豪斯校舍、格羅皮烏斯住宅和學校教師住宅等。他們還試建了預制板材的裝配式住宅;研究了住宅區布局中的日照以

13、及建筑工業化、構件標準化和家具通用化的設計和制造工藝等問題。 包豪斯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對建筑的現代化影響很大。 4、包豪斯校舍(1925年,書68,圖3-5-23): 是格羅皮烏斯于1925年,為包豪斯從魏瑪遷到德紹而建的新校舍. (請參考書6871) 包豪斯校舍的建筑設計特點:(書70) 1)把建筑物的實用功能作為建筑設計的出發點。 2)采用靈活的不規則的構圖手法。不規則的建筑構圖歷來就有,但過去很少用于公共建筑中。格羅皮烏斯在包豪斯校舍中靈活地運用不規則的構圖,提高了這種構圖手法的地位。 包豪斯校舍是一座不對稱的

14、建筑,它的各個部分大小、高低、形式和方向各不相同。它有多條軸線,但沒有一條特別突出的中軸線。它有多個入口,最重要的入口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它的各個立面都很重要,各有特色。建筑體量也是這樣。總之,它是一個多方向、多體量、多軸線、多入口的建筑物。 格羅皮烏斯在包豪斯校舍的建筑構圖中充分運用對比的效果。這里有高和低的對比、長與短的對比、縱向與橫向的對比等等,特別突出的是發揮玻璃墻面與實墻面的不同視覺效果,造成虛與實、透明與不透明、輕薄與厚重的對比。不規則的布局加上強烈的對比手法造成了生動活潑的建筑想象。 3) 按照現代建筑材料和結構的特點,運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藝術。 

15、;建筑創作中的復古思潮古典復興、浪漫主義、折衷主義  1. 時間:建筑創作中的復古思潮是指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流行于歐美的古典復興、浪漫主義和折衷主義  。2. 復古思潮產生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需要,他們之所以要利用過去的歷史樣式,是企圖從古代建筑遺產中尋求思想上的共鳴。  3. (一)古典復興  時間:古典復興是資本主義初期最先出現在文化上的一種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這種思潮曾受到當時啟蒙運

16、動的影響(P4)。   古典復興建筑流行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也深受考古發掘進展的影響。 1) 政治上:在18世紀前的歐洲,裝飾繁瑣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風格盛行一時,反應了封建王朝王公貴族的奢侈與腐化的生活。這引起了講究理性的新興資產階級的厭惡,認為它束縛了建筑的創造性,要求用簡潔明快的處理手段來代替那些繁瑣與陳舊的東西。他們在探索新建筑形式的過程中,試圖借用古典的外衣去扮演進步的角色,于是,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風格成了當時的創作源泉。 2) 考古發掘:對古典建筑的熱衷,自然引起了對考古工作的重視。隨著

17、大量的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珍品的出土,人們認識到了它們的優雅典美與雄偉壯麗,于是,人們開始摒棄繁瑣、矯揉造作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極力推崇希臘、羅馬藝術的合于理性,認定應當以此作為新時代建筑的基礎。   法國的古典復興: 1)古典復興建筑在各國的發展,大體上法國以羅馬式樣為主,而英國、德國則希臘式樣較多。采用古典復興的建筑類型主要是為資產階級政權與社會生活服務的公共建筑,以及紀念性建筑。  2)法國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據點,也是古典復興運動的中心。代表建筑:巴黎萬神廟,此后,羅馬復興的建筑思潮便在法國盛極一時。&

18、#160; 3)“帝國式”風格:拿破侖帝國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國家級的紀念性建筑,如:星形廣場上的凱旋門、馬徳萊娜教堂等,都是羅馬帝國時期建筑式樣的翻版。他們追求外觀上的雄偉壯麗,內部常吸取東方的各種裝飾或洛可可的手法,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帝國式”風格。   英國、德國和美國的古典復興 1)英國的羅馬復興并不活躍,也不像法國那樣徹底(英國的羅馬復興建筑代表作品:英格蘭銀行)。希臘復興的建筑在英國占重要地位,典型代表建筑:愛丁堡中學、不列顛博物館。  2)德國的古典復興亦以希臘復興為主,代表作品:柏林勃蘭登堡門、柏林宮廷劇院(

19、建筑師:申克爾)、柏林老博物館。  3)  美國以羅馬復興為主,代表:17931867建的美國國會大廈,它仿照了巴黎萬神廟的造型,極力表現雄偉的紀念性。希臘復興的建筑也很流行,特別是公共建筑,代表:1798年在費城建的賓夕法尼亞銀行(二)浪漫主義  時間: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活躍于歐洲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另一種主要思潮,在建筑上亦有反應。最早出現在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   背景(較復雜,P7)。 特點:浪漫主義既帶有反抗資本主義制度與大工業生產的情緒,又夾雜著消極的虛無主義色彩。他要求發揚個性自由

20、,提倡自然天性。   先浪漫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的第二階段: 1)先浪漫主義時期(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是浪漫主義的早期):帶有舊封建貴族懷念已失去的寨堡與小資產階級為了逃避工業城市的喧囂而追求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情趣與意識。    建筑形式:表現為模仿中世紀的寨堡或哥特風格,還表現為追求非凡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2)浪漫主義的第二階段(19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義真正成為一種創作潮流的時期。這時期的建筑以哥特風格為主,故又稱哥特復興。   代表作品:浪漫主

21、義建筑最著名的作品是英國國會大廈。此外,哥特復興式建筑的代表性作品:英國倫敦和斯塔夫斯的圣吉爾斯教堂,以及曼徹斯特市政廳。 浪漫主義建筑在英國、德國流行較廣,時間也較早,因為受古典影響較少,而受傳統的中世紀形式影響較深;而在法國則正相反。   (三)折衷主義  時間:興起于19世紀上半葉。19世紀以至20世紀初在歐美盛極一時。   特點(概念):折衷主義越過了古典復興與浪漫主義在建筑形式上的局限,任意選擇和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把他們組合成各種樣式。所以折衷主義也稱之為“集仿主義”。折衷主義建筑沒有固定的

22、風格,但講究比例權衡的推敲,總體形態上仍沒有擺脫復古主義的范疇,在建筑內容和形式之間的矛盾認為解決。   影響與代表作:在歐美的影響非常深刻。19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19世紀末與20初又以美國較為突出。 代表作品:巴黎歌劇院(P10)、羅馬的伊曼紐爾二世紀念碑、巴黎圣心堂   發展:189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哥倫比亞博覽會,是折衷主義建筑的一次大檢閱。法國大革命以后,古典主義大本營的皇家藝術學院,經調整擴充后改名為巴黎美術學院,它是19世紀與20世紀初整個歐洲和美洲各國藝術和建筑創作的領袖,是傳播折衷主義的中心。20世

23、紀前后,“新建筑”運動產生并發展,一度占主要地位的折衷主義思潮逐漸衰落。 外國近現代建筑史名詞解釋  浪漫主義建筑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同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筑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筑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筑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筑創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

24、筑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筑。  古典復興建筑: 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流行的復古思潮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可分為羅馬復興和希臘復興兩種傾向。在建筑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紀功柱等紀念性建筑成為效法的榜樣。但他們沒有簡單地抄襲古典建筑式樣,古典復興建筑體形單純、獨立、完整,細部處理樸實,形式合乎邏輯,純裝飾構件較少。采用古典古典復興建筑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紀念性建筑。  折衷主義建筑19世紀上半葉在歐美興起的一種建筑創作思潮。折衷主義為了彌補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在建筑創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

25、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式樣,故有“集仿主義”之稱。折衷主義建筑師不講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創造豐富多彩的建筑。他們將羅馬、希臘、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各式各樣融會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擺脫一脈相承的譜系,創造本時代的建筑風格。  德意志制造聯盟: 在沐迪修斯的倡導下,1907年德國成立了由企業家、工程技術人員、藝術家參加的全國性的的組織“德意志制造聯盟”。目的在于提高工業產品的質量以開辟國際市場。提出的指導思想是運用先進的工業技術,經過優良的設計,生產質地優良,美觀實用的產品,范圍包括從日用品到房屋建筑

26、。聯盟促進了德國建筑領域的創新活動向與工業結合的方向發展,聯盟成員的建筑作品如貝倫斯的AEG透平機車間、格羅皮烏斯和梅耶的法古斯工廠都具有了現代建筑的特征  純粹主義   以新帕拉圖哲學為基礎,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現的造型設計傾向。由建筑師兼畫家勒柯布西耶和畫家奧占芳發展起來的。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耶的力主下,建筑領域出現了純粹主義創作思潮。它以“數學”即秩序為基礎建立新的美學觀,提倡由經濟法則和數字計算形成不自覺的美。建筑師應該注意的是構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墻面和形體,并應在調整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創造純凈與美的形式。“法線”是在創造純凈與美的形式

27、的過程中,用來作為構圖參考的。在建筑造型上,純粹主義摒棄個人情感,反對裝飾,認為比例是處理建筑體量與形式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提倡表現立方體,圓錐體以及它們在陽光下的光影變化為主的構圖手法。薩伏伊別墅是純粹主義的經典作品。  理性主義 20世紀初期,歐美建筑界揚棄古典理性主義思想,科學地探索現代建筑發展方向的創作思潮。理性主義的基本原則是:1、注重建筑目的的邏輯性,將房屋與使用者聯系在一起,把經濟放在首要的地位。試圖以建筑參與或解決部分社會問題。2、注重建造過程的邏輯性。系統地引進工業技術、標準化和在環境設計的各個層次進行預制化。反對裝飾,提倡建筑形式與結構體系及建造

28、過程協調一致,建筑外形能如實地反映建筑結構及構造特點。3、注重建筑使用的邏輯性。提倡簡潔、清晰、明朗的建筑風格,視空間為建筑的實質,強調空間設計的重要性,建筑應盡可能地滿足功能要求。理性主義不是一種流派,而是一種創作思潮。   包豪斯學派20世紀20年代德國以包豪斯為基地形成與發展的建筑學派。格羅皮烏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與包豪斯其他成員共同創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術和經濟為主的建筑觀、創作方法和教學觀。他們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的效能;把建筑美學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聯系起來;提倡以新的技術來經濟地解決好新的功能問題。包豪斯的教學特點是:反

29、對模仿因襲,將產品設計同機器生產、社會發展及各門藝術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素養。包豪斯學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草原式住宅美國著名建筑師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于1900年前后設計的一系列住宅,這類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寬闊,環境優美。建筑從實際生活需要出發,在布局、形體、以至取材上,特別注意同周圍自然環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浪漫主義閑情逸致及田園詩意般的典雅風格。草原式風格追求表里一致性,建筑外形盡量反映出內部空間關系,注意建筑自身比例與材料的運用,力圖擺脫折衷主義的常套,造型效果猶

30、如植物覆蓋于地面一樣。建筑往往利用垂直方向的煙囪將高高低低的水平墻垣、坡度平緩的屋面、層層疊疊的水平方向陽臺與花臺及舒展而又深深的挑檐統一起來。它既具有美國建筑的傳統風格,又突破了傳統建筑的封閉性,很適合于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盡量表現材料的自然本色,重點裝飾部分的花紋大多圖案化的植物圖形或由直線組成的幾何圖形。伊利諾州的威立茨住宅(Willitts House 1902)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  有機建筑  20世紀2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現代建筑理論及創作思潮。1900年,沙里文(Louis

31、60;Henry Sullivan,18561924)明確地提出了有機建筑的觀點,他強調整體與細部、形式與功能的有機結合。真正把有機建筑發揚光大,并推動其成為現代建筑創作思潮的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萊特。有機建筑特點可概括為四個方面:1、建筑的整體性與統一性。特別突出視覺和藝術的統一,常以母題構圖貫穿全局;2、空間的自由性、連貫性和一體性。主張“開放布局”(Open planning);3、材料的視覺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主張從事物事物的本質出發,提倡由內而外的設計手法。流水別墅(亦稱考夫曼別墅19361939)是有機建筑的代表作。有機建筑的代表人物還有哈里寧(Hu

32、go hlaring)、阿爾托夏隆(Hans Scharoun)、奧托(F.Otto)等。    機器美學  其含義有三方面:其一,建筑應象機器一樣符合實際的功用,強調功能和形式之間的邏輯關系,反對附加裝飾;其二,建筑象機器那樣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強調建筑風格的普遍適應性;其三,建筑應象機器那樣高效,強調建筑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柯布什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就是基于這種思想而提出的。  模度 又稱模數理論。柯布什耶從人體尺度出發,選定下垂手臂、臍、頭頂、上伸手臂四個部位為控制點,與地面距

33、離分別為86、113、183、226cm。這些數值之間存在著兩種關系:一是黃金比率關系;另一個是上伸手臂高恰為臍高的兩倍,即226和113cm。利用這兩個數值為基準,插入其他相應數值,形成兩套級數,前者稱“紅尺”,后者稱“藍尺”。將紅、藍尺重合,作為橫縱向坐標,其相交形成的許多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稱為模度。但有人認為柯布什耶的模度不能為工業化所利用,因為其數值系列不能用有理數來表達。 少就是多 密斯把他先結構、后形式,先空間、后功能和講究條理的設計方法歸結為把他在1928年說過的這句話“少就是多”,其具體內容寓意于兩個方面:一是簡化結構體系,精簡結構構件,使產生沒有屏障或屏障很少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間;二是凈化建筑形式,精確施工,使之成為不附有任何多余東西的只是由直線、直角組成的規整和純凈的鋼和玻璃方盒子。  典雅主義 亦譯“形式美主義”,又稱“新古典主義”、“新帕拉蒂奧主義”、“新復古主義”。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筑傳統構圖手法,比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