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居環境整治調研報告_第1頁
對于人居環境整治調研報告_第2頁
對于人居環境整治調研報告_第3頁
對于人居環境整治調研報告_第4頁
對于人居環境整治調研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于人居環境整治調研報告 1 關于人居環境整治的調研報告 為了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進展和成果,反映農民的滿意度和期盼,地方統計調查局課題組進行走訪調研并開展問卷調查,形本錢文。本文分析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效與特點,總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效與特點 調查顯示,對當前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滿意和較滿意的村民達92.5%。農村總體呈現出“水凈、村美、人和、民富”的宜居、宜業、宜養、宜樂的美麗鄉村新風貌。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美村”意識深入人心 “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造福廣闊農村民眾的重要舉措,被越來越多的村民知曉并支持,“美村”意識深

2、入人心。特別是近年來大力倡導的生活垃圾分類,更為農村居民廣泛認同、積極參與。調查顯示,98.6%的受訪村民表示知曉“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相關政策,99.0%的村民反映所在村有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96.2%的村民知曉垃圾應該分類。 (二)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通過環境整治,農村居民喝上了清潔平安的水,用上了清潔的能源,走上了干凈的路,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雨天一身 2 泥、晴天一身灰、宅旁臭水溝、垃圾柴火滿地堆”的現象,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被調查村中,生活垃圾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衛生廁所使用比率在90%以上的村分別有210、183和202個,占比分別到達90.1%、78.5%和

3、86.7%。91.4%的村3年來一直開展植樹造林等綠化行動。94.4%的村參與創立美麗庭院,其中近六成村的村民參與創立比例超過10%。 (三)美麗經濟活力迸發 “千萬工程”不斷深化,鄉村產業融合開展,不斷激發美麗經濟活力。一是農村產業多樣性,表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開展新趨向。在受調查村中,村干部認為本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林牧漁業的占84.1%,鄉村旅游、養生養老產業的占38.2%,工 業的占26.6%;二是收入多渠道。主要收入是“打工” 的認同率最高,為91.4%,其次是農林牧漁業,為69.1%,第三是經營餐飲、住宿、旅游等效勞,為33.5%。第三產業逐漸成為 農民增收重要渠道。以麗水市為例,有9

4、0%的被調查村認同經營餐飲、住宿、旅游等效勞是村民的主要收入,與打工收入并列第1位,其次是從事農林牧漁業收入,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是創業人才多樣化,激發農村開展新活力。科技、資金進鄉村,青年、鄉賢回農村的“兩進兩回”舉措,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調查顯示,54.5%的村有青年、鄉賢返鄉創業,43.8%的村引入社會力量、工商資本合作 3 開展。 (四)鄉風文明展現新貌 長期以來,我們將鄉村文化設施完善有機融合于人居環境整治之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增設了文化禮堂、圖書室、體育健身場所等文體設施,增加了鄉村文化供應。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文明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增強。調查顯示,有

5、98.5%的村民愿意為改變村里的環境出一份力;有85.1%的村民愿意為清理生活垃圾、清掃公共區域衛生等改善村里環境的措施付費,其中,愿意每年為清理生活垃圾、清掃公共區域衛生等改善村里環境的措施付費100元以下的村民占70.9%,愿意付費100200元的占9.2%。村民對本村環境十分關心,在本次調查中提出意見建議近1800條,涉及村容村貌、文化傳承、村規民約到鄉村經濟、鄉村治理等方方面面內容,積極為實施鄉村振興獻計獻策。 二、村民對高水平提升人居環境有新期盼 “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實施以來,農村面貌一新,農村居民總體滿意度較高,但對于繼續高水平、全方位推進人居環境提升仍有強烈期盼。 (一)期

6、盼規劃引領 調查顯示,三成村民認為村莊建筑布局較亂,農房設計水平低,期望有統一、長遠的村莊規劃。在開放式問題答復中, 4 涉及村莊規劃、布局方面的有280多條。在答復“您認為村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來,變化最大的是哪些”的9個選項中,認為是“村里有長遠開展規劃,整體布局變好了”的只占9.6%,列倒數第2位。調查發現村莊規劃主要有3個方面缺乏,一是規劃水平低、落地難。村莊數量多、布局散亂。村內布局便利性、平安性、科學性等統籌考慮缺乏,功能分區不明,設施分布不合理等。二是規劃滯后,居住區雜亂擁擠,農房設計水平低,式樣老舊,功能不優,未能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鄉村人文元素彰顯不夠。有些村

7、缺乏對地域特點、文化特色的挖掘,跟風模仿、千村一面,田園風光、鄉土氣息、自然生態不夠凸顯,美感和浙派建筑文化品位缺失。 (二)期盼管治融合 調查中,許多村民對加強人居環境的管理和維護有著自己的期盼,超過300條的意見建議涉及到人居環境的管護。調查發現,人居環境的管治融合還不到位,存在重工程建設、輕長效管理的現象。一是全過程的管控缺位。雖然有94.0%的被調查村開展了垃圾分類,然而“前段細分類、后端一鍋燴”的現象仍然存在,村民對該項工作效果表示質疑。農民建房、建造三隔池,只有建設前的審批、缺少建設后的驗收,建造質量參差不齊,存在污染隱患。與此同時,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亂搭亂建的現象仍然存在。二是

8、管控存死角,未能全覆蓋。人居環境 5 整治目前的注意力大多放在農村戶籍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上,對外來人口、生產垃圾和污水管控不力,導致外來人口較多和生產企業多的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較差。三是文明養犬呼聲強烈。 (三)期盼資金支持 “建易管難”是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突出難題。對農村根底設施建設的一次性投入普遍力度較大,效果也十清楚顯。但要持續維持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后續資金支持不可或缺,這也是農村居民的重要期盼。 1. 后期維護費用高。 根據走訪調研情況,各村的建設資金多由各級政府分擔,而后期維護費用需由村里自行解決,環境保潔、公廁維護、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等幾項維護的年花費在幾十萬元到百萬元左

9、右,被調查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平均僅為104萬元,缺乏以支持村內各項開支。 2. 資金單一。 隨著整治工作的深入,資金需求量不斷增加,但總體看資金單一,渠道不多。調查顯示,98.7%的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要資金是政府和村集體,沒有企業或社會團體的資金,五成以上的村民認為政府財政投入不夠、缺錢是當前人居環境整治的最主要困難。各地均認為目前僅靠財政單一投入不 6 能保障農村環境治理的需要,后續的維護資金渠道不暢,資金短缺是制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瓶頸。 (四)期盼質量提升 1. 垃圾分類仍處于初級階段。 一是垃圾分類工作涉及部門多、層面多、環節多,部門間缺少合理分工,容易造成監管力度缺乏和形成監管死角,遠

10、未實現標準化、標準化和精細化。二是農村生活垃圾僅分為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兩類,因此存在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混裝的現象,造成可回收物回收困難,不利于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調研中發現,有的村想將可回收垃圾單獨處理,由于缺乏支持而擱置。 2. 設施條件還需進一步完善。 調查顯示,在“您最希望村內環境的哪些方面得到改善”的選擇中,村民選擇率最高的是“生活垃圾處理更及時、干凈”,占比為49.3%,遠高于其他選項,希望“生活污水處理更及時、干凈”的,占32.2%。超過四分之一的村民要求“整修、硬化村里道路”和“增加綠化美化”。 3. 整治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 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長期工程,受訪的村干部對今后工作

11、方向提出了建議。數據顯示,在對問題“本村認為應當從哪些方面高水平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多項選擇,最多項選擇3項)”的 7 應答中,認同率最高的是“村莊風貌提升”,為58.8%,其次是“修編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為52.8%,要求“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衛生廁所提標改造”、 “道路、交通、飲水、電網、網絡電商、綜合效勞等設施提檔升級”等三方面提升的村都在四成以上,要求“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健康體育、養老保障等效勞城鄉均等化”的為35.6%。 三、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的思路和對策 (一)宣傳引導,讓“美村”成為村民自覺行動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不僅要提升農村根底設施等看得見

12、摸得著的“硬件”,更要提升村民“美村”意識、改善人居環境人人有責的社會氣氛等方面的“軟環境”。村民是人居環境提升的主體,要通過宣傳引導,營造人人知曉、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濃厚氣氛,激發村民的責任心、榮譽感和幸福感,讓“美村”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同時,要充分發揮鄉村干部的引領作用。調查顯示,超一半的調查對象認為村鎮干部是其了解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政策的主要渠道,提高基層干部的政策解讀能力和轉化能力,可以讓政策更加深入民心。 (二)健全機制,讓美麗鄉村建設和管護成為常態 一是建立多元協同參與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整合全社會資源構建多方協同參與機制,充分發揮黨委政府、村民組 8 織

13、、企業團體、村民鄉賢等各方優勢,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各展所長、各盡所能。二是建立主體落實和制度落地的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明確人居環境整治的實施主體、監督考核主體和指導維護效勞主體,出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使 人居環境整治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常態。三是建立政府主導、村莊參與、社會支持的投入機制,為環境整治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統籌各級各方資源,創新投融資機制,增強資金投入能力,發揮好政府投資的撬動、帶動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采取捐資、投資、合作保護等方式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那么,嘗試將住戶付費相關模式納入村規民約,彌補保潔資金缺乏。 (三)科學規劃,提升人居環境人文元素 一是要挖掘人文元素。在人居環境整治中要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科學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全力保護歷史文化遺跡遺存,增添鄉村文化底蘊、鄉愁魅力。二是要保存地方特色。在規劃設計中,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汁原味”,讓村莊形態和自然環境相得益彰,走出一條特色化、景區化、可持續的開展之路。 (四)多方聯動,讓美麗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