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文化理論_第1頁
貧困文化理論_第2頁
貧困文化理論_第3頁
貧困文化理論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僅供個人參考貧困文化理論貧困文化理論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解釋貧困現象的理論,它由美國學者劉易斯(O. Lewis )通過對貧困家庭和社區的實際研究而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在社會 中,窮人因為貧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并形成獨特的生活方式。窮人的獨特 的居住方式促進了窮人間的集體互動,從而使得與其他人在社會生活中相對隔離,這 樣就產生出一種脫離社會主流文化的貧困亞文化。處于貧困亞文化之中的人有獨特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這種亞文化通過圈內”交往而得到加強,并且被制度化,進而維持著貧困的生活。在這種環境中長成的下一代會自然地習得貧困文化,于是貧困文 化發生世代傳遞。貧困文化塑造著在貧困中長大的人的

2、基本特點和人格,使得他們即 使遇到擺脫貧困的機會也難以利用它走出貧困。貧困文化理論基本上屬于貧困的個人責任論。雖然劉易斯并不認為這種理論具有普遍的解釋力,但是這種理論還是遭到許多批評。主要的批評觀點包括:貧困文化理 論夸大了窮人與其他人的文化上的差異,實際上窮人本身并不是同質性很強的群體, 各群體觀念和行為上的差異是社會地位的反映,貧困文化理論未能解釋窮人貧困的起始原因。貧困作為一種與人類發展進程相伴相生的社會現象,人們長期以來總是將其看作自然環境的產物,或者當作一種具體的經濟問題,并從不同方面對其進行了物質的考察或經濟、技術的分析,從而認為土地、資本乃至技術等資源的匱乏是阻礙發展、導致貧困的

3、罪魁禍首。這類分析往往暗示,只要消除一種或幾種障礙,貧困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但是實踐卻表明,事實并非如此,即使消除了其中一種或幾種障礙,貧困依然如故。實際上,文化與貧困、發展之 間有著更為內在的、本質的聯系,貧困乃是源自于貧困文化。一、什么是貧困文化?所謂貧困文化”就是指貧困階層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生活方式,它主要是指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為方式、習慣、風俗、心理定勢、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等非物質形式。最 早將貧困視作一種文化現象進行專門研究,是美國人類學家劉易斯 (Oscar Lewis)。1959年,他在其所著的 Five Families -Mexica n Case Studies in

4、 the Culture of Poverty 一書中首次提出 貧困文化”這一概念。他的 貧困文化”這一概念涵蓋了窮人的社會參與、經濟生活、家庭關 系、社區環境和個人心態等方面的描述。他認為,窮人之所以貧困和其所擁有的文化一一貧困文化一一有關。這種貧困文化的表現是,人們有一種強烈的宿命感、無助感和自卑感;他們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卓識;他們視野狹窄,不能在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認識他們的困 難。人們常常將 貧困文化”和文化貧困”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主要是從文化形態上來理解,后者主要是從知識層面上來理解。二者之所以被混淆, 主要是由于二者包含的文化”一詞所引起的。文化貧

5、困”中的 文化”幾乎可以等同于 知識”一詞的含義,所謂 文化貧困”主要是指知識層面的貧困,即通常所指的知識缺乏、知識不足 或文化素質不濟等。然而,貧困文化”中的 文化”遠非 知識”所能概括的,它包括更為廣泛的內容。總而言之,文化貧困”主要反映的是人們的一種智力狀態,而貧困文化”是指人們所擁有的一種安于貧困的價值觀念。二、貧困文化的特征貧困文化,作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 “亞文化 ”現象一旦形成,它會影響到整個貧困區域 的人,并能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在這種 “亞文化 ”的保護下,貧困被維持,并且還會導致新 的貧困。 對于貧困文化的特征, 許多學者都曾做過概括和論述, 我們不妨將概括為以下七個 方面:

6、1、聽天由命, 消極無為的人生觀。 惡劣的環境和長期貧困的折磨,使生活于其中的人 們形成了強烈的宿命感, 他們把自己的貧困歸于老天的安排和命運注定, 面對貧困, 他們不 是窮則思變,奮發圖強,而是奉行無為指導,聽天由命,無可奈何忍受貧困。即使產生某種 想法,也是信天、信神、不信人。于是,他們的心理和精神被牢固地鎖在其中,構成社會經 濟發展和自身解放的嚴重障礙。由此 “產生了宿命論的意識和接受了被注定的狀態,從而形 成了自我保存的貧困鏈 加爾布雷斯( )稱之為 對貧困的順應 '(accommodation to poverty ) 。”2、安于現狀, 好逸惡勞的幸福觀。 低品味的人生觀和

7、較封閉的自然環境,使許多人產 生了低水平的心理平衡,即得過且過,安于現狀。于是, “手捧玉米糊,腳蹬暖火爐,皇帝 老子不如我 ”的心態得到推崇,而敬業苦干被認為是 “牛馬生活 ”,游手好閑反被當作是 “活得 瀟灑 ”,勤儉節約被譏諷為 “活得太累 ”等等。3、不求甚好,只求溫飽的消費觀。人們消費意識異常淡薄,飲食結構也十分簡單,只 求填飽肚子, 這種低下的消費觀不僅嚴重影響勞動效率, 而且消磨了人的意志和精神。 因此, “在極其貧困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不會具有獲得和占有的欲望。他們的愿望超不出日常需要 的范圍, 或者即使表現出了某種超出常需的愿望, 這種愿望也不過是一種癡想, 永遠不會發 展成為

8、強烈的意志力量。 當這種狀態變為一種習慣,人就會變得沒有遠見, 滿不在乎, 茍且 度日 ”。4、老守田園, 安土重遷的鄉土觀。 由于幾千年小農經濟文明的積淀和閉塞的自然環境, 他們對傳統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著執著的偏愛和迷戀, 認為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 ”, 而對外部世界、外部文化有著本能的隔膜和排斥,正象魯迅先生筆下阿Q 居住的 “土谷祠 ”一樣,有 “土”有“谷”有 “祠”,便足矣,有時甚至為了維持目前得生活狀態 “餓死不離鄉 ”。5、小農本位,重農輕商的經濟觀。由于小農經濟觀念根深蒂固,許多人仍抱著“七十二行,以農為主 “的傳統心態,把務工經商當作是不務正業。在貧困山區, “種田

9、為飽肚, 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犁田,喂雞喂鴨換油鹽 ”仍然是他們經濟活動的規范,這種小農本位, 排富畏富的經濟觀,不僅使農民在簡單再生產的狹窄磨道里轉圈子,物質生活得不到改善, 而且使他們的頭腦僵化呆滯,精神毫無生氣。6、“等、靠、要 ”的度日觀。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人們已習慣于接受政府的援助和社會 的救濟, 并視其理所當然, 逐漸形成一種靠救濟和援助度日的依賴心理,于是他們坐等救濟,坐吃救濟, 吃光用光救濟再要救濟, “有自由, 無主張, 抱著膀子曬太陽, 坐等上面救濟糧 ”, 正是這種心理的生動寫照。因此對一些長期接受救濟的農民來說, “春等救濟糧,冬等冬令 裝,夏炎秋雨不出房 ”的現象也便不

10、足為奇了。7、多子多福、 早婚早育的婚育觀。 正如世界銀行在其一份減貧手冊中所提到的那樣:“貧困家庭的許多特性造成了高生育率。 ”為了維持簡單的生產方式,貧困的家庭需要較多的勞 動力投入, 加上撫養子女花費并不大, 于是早婚早育自然而然成了他們的生產需求, 就像劉 易斯在 “貧困文化 ”中提到的:長期生活在貧困家庭中的孩子,他們 “性經驗較早 ”, “小孩能 享有保護及照顧的童年期相當短暫,輕輕的年紀即經驗到了成人生活 ”。由于缺乏最起碼的 社會保障,貧困家庭的父母只能依靠多生子女使其中一些成年后能使自己年老后有所保障。 與此同時是重男輕女現象的大量存在。三、貧困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1)貧困

11、文化是不是一種傳統文化?對此,主要有兩種看法。國內的許多學者都 將貧困文化看作是傳統小農文化的一種表現。 例如:穆光宗將貧困文化 (或精神貧困) 的具 體表現歸結為: 聽天由命的人生觀, 得過且過的生活觀, 重農抑商的生產觀,好逸惡勞的勞 動觀,溫飽第一的消費觀,有飯同吃的分配觀,崇拜鬼神的文化觀,多子多福的生育觀,等 等。高長江則直接認為, 這種低品位的價值觀, 大都是中國傳統農耕文明所孕育的封建落后 的小農意識的反映。具體表現為:消極無為、聽天由命的人生觀;安貧樂道、得過且過的幸 福觀;小農本位、重農輕商的生產觀;懶散怠惰、好逸惡勞的勞動觀;血緣倫理、重義輕利 的道德觀;不求更好、只求溫飽

12、的消費觀;方術迷信、崇拜鬼神的宗教觀;老守田園、安土 重遷的鄉土觀; 多子多福、 香火旺盛的生育觀等等。 王培暄則認為欠發達地區農村商品經濟 發展的思想障礙主要來自于以下幾種傳統觀念: 小富即安的狹隘滿足觀念; 揮霍浪費的 消費觀念;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輕視知識的文化觀念。趙秋成、倪虹、章國卿等也是 類似的觀點。他們一般將貧困文化視為一種封建文化的殘余和自然經濟的反映。然而,臺灣學者林松齡則認為: “在多數普遍存在著絕對貧窮的傳統社會,少具有 貧困文化的非物質文化特性。例如印度、古巴及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的多數社會,其窮 人少有被貶抑、匱乏的感受;少有自卑、憤懣黠抗的心態。非但少有對困境的絕

13、望之信念, 更滋生了安貧樂道、恬靜寡欲的社會價值,同時少感受到被大社會中其他階層所孤立。”他更傾向于將貧困文化視作現代社會的一種亞文化(或次文化)(sub-culture),而不具備傳統文化的主要特性。他說: “相對的在發展層次較高的富裕社會,貧困非但指示著經濟生活的 相對缺乏,還表示社會生活方式的差異,包括物質生活外的各項社會次級需求(secondaryneed)的不平等。生長在這種社會中的窮人常將自己目前的困境歸咎于各項外在的壓迫,而導致心理上及情緒上的不平衡滋生了所謂貧困文化的各種價值。”對于貧困文化的傳統性或者現代性問題, 要視具體的社會條件而定, 不能一概而論。 在我國的貧困鄉村,

14、貧困文化更多地受傳統價值所影響, 而在發達國家的 “貧民窟 ”(或下層 社會),貧困文化則不具備傳統的主要價值及其相關的特性。( 2)貧困文化與主文化的關系:很顯然,貧困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次文化。由于這種 次文化的影響,貧困階層與社會其它階層往往具有一種文化上的差距。這種“文化差距 ”(cultural gap )產生了貧困階層與社會其它階層之間的隔閡甚至相互敵視。(3)貧困文化與反文化(counter-culture )的關系:貧困文化并不一定就是一種反文化, 只有當它的價值、信仰、規范,直接與社會的基本價值、信仰、規范相對立時,這種次文化 才是一種反文化。 一般來說, 貧困文化對社會秩序具

15、有一種保守的力量, 因為貧民們不希望 維持他們生存的脆弱平衡遭到破壞,但是一旦這一平衡遭到嚴重破壞,而無法恢復的時候, 他們又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反對者。僅供個人用于學習、研究;不得用于商業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 u r den pers?nlichen f u r Studien, ForschungKoran 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 e 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

16、menta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a des fins commerciales.to員bko gA.nrogeHKO TOpMenob3ymoiflCH6yHeHuac egoB u HHuefigoHMucno 員 B30BaTbCEb KOMMepqeckuxqe 員 ex.以下無正文不得用于商業用途僅供個人用于學習、研究;不得用于商業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 u r den pers?nlichen f u r Studien, F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