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歌謠歌的探析_第1頁
潮汕方言歌謠歌的探析_第2頁
潮汕方言歌謠歌的探析_第3頁
潮汕方言歌謠歌的探析_第4頁
潮汕方言歌謠歌的探析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潮汕方言歌謠“歌”的探析    蔡炫琴摘要:潮汕方言歌謠是潮汕勞動人民抒發情感的一種表現形態,是潮汕最原始的民歌、說唱文學,可念可唱,有簡單的旋律曲調。本文從潮汕方言歌謠的形成與發展;唐、宋、明清時期宮廷音樂進入潮汕、融入民間,促使潮州音樂的形成與發展;潮州音樂對潮汕方言歌謠“歌”的影響三大方面,對潮汕方言歌謠歌唱性進行探索分析。關鍵詞:潮汕方言歌謠 潮州音樂 發展過程 歌唱性分析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0-0030-02一、潮汕方言歌謠形成與發展中“歌”的遺跡潮汕方言歌謠屬于民歌類藝術形式

2、。民歌是人類最早的說唱文學,當人類有了簡單的思維和語言,民歌大概便成為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懊窀枋敲耖g的流動文學,題材大多是來自現實生活,一物一事,一思一念,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有所愛、有所憎、有所愁、有所惡、有所樂等,可隨口而唱、隨時而歌”。1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其主體部分實際上是古代歌謠選萃,收錄的主要是黃河流域諸國的民歌作品,小部分及于漢水流域,而南方的荊楚吳越等地卻空缺。楚辭中的九歌有一種解釋:是因為當時“南蠻鴂舌之音”得不到中原人士的理解,因而也得不到他們的欣賞,因此未能收錄。從晉代左思吳都賦中記錄的“荊艷(艷,歌曲名)楚舞,吳歈(歈,即歌)越吟”來看,我國南部的聲歌樂舞

3、還是很發達的。后來秦始皇平定南越,遂令戊南海士兵,與百越蠻女成婚,建立家室,同時還徙中原之民至百越地,與之雜處,從此,中原移民進入潮汕大地。2到了唐、宋時期,又因為戰亂,除朝廷派官兵南下平叛鎮壓后守護外,又有大量的移民進入。潮汕的三次中原大移民在帶來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也帶來豐富的文化,音樂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明清時代,中國民歌進入大活躍大繁榮的時期。在此之前,周代“采詩”、漢設“樂府”,是為了“觀民情,美教化”和供統治階層觀賞娛樂之需要,并不能真正認識到民間歌謠的價值。到了明代中葉以后,由于中國封建經濟母體中生產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商品經濟開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人民有了更多的娛

4、樂需求。在民歌領域,以馮夢龍編的掛枝兒山歌為標志,大規模收集整理民歌成了文人的一種時尚。清代采編民歌有了進一步發展,也正是在明清這段時期,潮汕有關文獻中才開始有了一些關于民間歌謠的記述。如林大欽吾鄉詩:“粵歌魯酒春相問,藩籬剖析話情真”里的“歌”就是“本地民歌”,這是在日常生活及鄰里交往中,老百姓唱歌謠的寫照。綜上所述,潮汕方言歌謠在潮汕大地早就存在,秦漢至南北朝有越地越人歌的記載;唐朝有敦煌千佛洞的“詞文”;宋朝有“陶真”;明朝有“詞話”;唐至宋期間的漢族、畬族、疍族歌謠的民間傳唱以及明清時期的歌謠。二、潮州音樂的形成與發展隨著中原移民的三次南下大遷徙,在中原人帶來古文化的同時,古音樂也隨即

5、進入。唐代,陳元光平定南蠻,采用“樂、武治化”政策,提倡在軍隊中設樂。如龍湖集·漳州新城秋宴中寫道:“琥珀杯方酌,鮫綃席未塵。秦簫吹引鳳,鄒律奏生春??~緲纖歌過,婆娑廟武神。會知冥漠處,百怪惱精魂?!痹娭忻枥L宴席上樂音伴歌舞,足見當時中原音樂已在軍中盛行。他還推行以歌舞音樂文化,撫慰化解民心的政策,不僅地方官員要執行,而且老百姓也要歌舞起來,從此唐代的歌、舞、樂及大曲形態進入潮汕大地。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潮州建開元寺,佛教音樂開始盛行,韓愈入潮也帶來了佛教音樂,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廟堂音樂。宋代,宮廷音樂也流入潮汕大地,潮陽的笛套古樂即來源于宋代宮廷音樂。南宋末年,文天祥、陸秀夫率義

6、軍來到潮州護國勤王,宋室衣冠文物隨官員家屬入潮,不少隨軍家屬都在潮州落戶,隱姓埋名,陸秀夫的后裔就隱居在潮陽縣陸厝圍,從此,宋代的笛套古樂就落戶潮汕地區。潮汕也曾經出現一種祭孔的大成樂,由民間樂工演奏,這是當時儒學文化所提倡的禮樂,是宋代大晟府教坊音樂,原名叫“大晟樂”,也是當時宗廟祭奠用之雅樂,這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第三代音樂形態。由此可見,從商周、秦漢、唐宋到明清,隨著歷史的發展,原來的王朝宮廷音樂慢慢地進入潮汕大地,融入平民百姓的生活當中。三、潮州音樂對潮汕方言歌謠“歌”的影響隨著潮汕移民進入、不同民族融合、中原音樂傳播,經濟繁榮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富足,老百姓對娛樂生活的精神需求越來越濃烈,

7、潮汕各種各樣的民間活動逐步豐富起來,民間的歌謠也伴隨著各個朝代宮廷音樂的進入自然而然地被樂化。唐代,潮汕已有多種音樂形式存在,百姓已十分愛好音樂。林有佃先生在潮州講唱文學初探一文中提到:“佛教也在潮州一帶盛行,隨之變文也在潮州盛行起來?!彼^變文,即變佛經本文為通俗文字。潮汕方言歌謠“歌”的旋律逐漸形成。但由于伴奏的曲調很簡單,起伏不大,所以老百姓唱歌謠即使沒有用樂器伴奏,念起來也還是像唱一樣,這就是為什么說歌謠是“我歌且謠”“可念可唱”。寶卷近變文,都是和尚說經而又不限于說經,形式上又多七言韻文和散韻結合;潮汕方言歌謠也有很多是七言韻文;再者,當時潮州方言也已經形成,潮州方言的形成是音樂潮化

8、的種子4。潮州方言是八聲調,單字發音和詞組發音聲調又有變化,因此,如果抒發情感、帶著感情色彩朗讀歌謠,聽起來也是很有起伏感的,帶著簡單的旋律線條。因此,潮汕方言歌謠的“歌”應該有簡單曲調,有些歌謠可能只需四五個音,有些甚至只有兩三個音而已,這跟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宮廷音樂很類似。宋代,民間俗樂蓬勃發展,稱得上是社會音樂的主流。百樂興起,娛樂場所由宮廷為主轉移到以“瓦舍”“勾欄”為主,“耍鬧去處,通宵不輟”。社會音樂生活十分豐富,有民間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等,其中說唱音樂十分發達,以箏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彈詞說唱音樂也開始在潮州流行。潮州音樂志載:潮州二四譜來源于唐代十三弦錚,

9、以錚為主奏的五聲調保留了宋朝宮廷音樂的特色。而潮州錚的歷史,也可以再向前推移,古箏大師曹正教授認為:“大概在中原文化傳入百粵時代(秦王朝統一中國時期),錚已由陜西傳入潮州地區。直至今天,潮州人還有把錚稱為“秦錚”的習慣6。以箏為主要樂器伴奏的彈詞說唱是潮汕方言歌謠的一種表現形態,這種彈唱在潮州演變為七字句曲文,以彈唱故事或唱四季詞的形式為主,稱為“女樂”。由錚伴奏的彈詞說唱可進一步證明,潮汕方言歌謠“歌”的旋律就是沿用宋朝的宮廷五聲調式,是潮州的二四譜。明清時期,潮汕的音樂文化更是空前繁盛,說唱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如陳坤嶺南雜事詩鈔:“春風吹遍綠秧針,喜恰農情布種深。鼓打冬冬歌緩緩,何須更

10、唱解包心。”這是寫潮州春農時,農民們一邊擂鼓,一邊插秧歌唱的景象。又如元宵節游樂活動中的歌謠:“正月十三日,有善歌者自為儕伍,妝演古人陳跡,迎神街巷,瓊簫畫鼓,象板銀笙,迓奏于燈月光輝之下,謂之游春?!备柚{中提到善歌者、銀笙就是有人唱歌謠,有鑼鼓和弦樂相伴以調協節奏。由此求證,潮汕方言歌謠是有一定的節奏、旋律相伴的,而這些旋律均取材于潮州音樂,大部分也是唐宋傳下來的音樂曲調。疍族歌謠也是有音樂相伴的,如鄭昌時韓江竹枝詞:“東西弦管暮紛紛,蠻粵新腔取次聞。不隔墻根衣帶水,馬頭歌調送行云”,詩中的弦管指的就是用弦樂、管樂相伴唱歌謠。畬族的歌謠音樂性更強,畬族歌謠體式多為重章疊句、往復重沓的結構。綜上所述,潮汕方言歌謠“歌”的旋律性凸顯,是由中國歷代的宮廷音樂慢慢進入潮汕大地,在老百姓的勞動、生產、娛樂過程中不斷被吸收、融入、提煉,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漸形成簡單的旋律,有一定的歌唱性,受潮州音樂二四譜的影響,應該隸屬于中國民族五聲調式,該曲調特征值得深入探索研究。參考文獻:1吳奎信.潮州歌冊m.汕頭: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11.2陳訓先.潮汕先民探源m.廣州:廣東人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