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構造解釋_第1頁
中國古建筑構造解釋_第2頁
中國古建筑構造解釋_第3頁
中國古建筑構造解釋_第4頁
中國古建筑構造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篇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亞建筑、古代印度建筑、 古代愛琴海建筑、 古代美洲建筑并列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組成。 中國建筑 文化源遠流長, 獨立發展, 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 中國古代建筑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七 個方面:1、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柱梁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 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2、保持構架制原則,中國古代以木構柱梁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 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實質上是將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開的構架體系。3、創造并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特有的形制,它既 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

2、間傳遞荷載的結構構件, 又以其自身優美、 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筑的主 要裝飾構件。是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在中國建筑體系中獨有的構件。4、實行單體建筑標準化,中國古代建筑,無論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 論其規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1、重視建筑組群平面布置。中國古代建筑組群大多以庭院為組合單位: 單體建筑沿周邊布置,圍合成中間的庭院。 這樣的庭院整體風格是內向的: 內部開敞而富于變化, 外觀較封閉。 按照中國的封建禮制觀 念,庭院強調中軸對稱布局,以突出主體建筑,并求得整體的平衡。沿軸線作多層次的縱身布局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組群的一個鮮明的特色,有著豐富多彩 的庭院變化

3、, 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體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單調感。 這種建筑群體組合的手法, 甚至影響到城市規劃,并取得輝煌的成就。只有園林建筑是個例外。 中國園林建筑以 “師法自然 ”為原則, 極盡自由靈 活之能事,與歐洲的幾何圖案式的園林建筑布局絕然不同。6、靈活安排空間布局。構架式的結構為室內空間的靈活布局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種多樣的 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7、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構架的一個突出缺點是易腐、易燃。為了保護木材,表面需加油漆,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中國古代建筑形成獨具特色的彩畫制度,令世人嘆為觀止。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類型與型制一、中國古代建筑木構架的主要

4、形式(一)、抬梁式構架(又稱 “疊梁式 ”) 抬梁式構架是在臺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 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疊置若干層,再最上層架上立脊瓜柱,這就是一組梁架。在相鄰兩組梁架之間,用垂直與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聯系構件 “坊”,把兩組梁架組合起來。每層梁的兩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檁。檁不僅加強了梁 架間水平方向的聯系,構成穩固的組合構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頂荷載。抬梁式構架在中國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國北方。這是因為 抬梁式可使室內柱子較少甚至是無柱。但是, 抬梁式構架用料較大,耗費木材較多。而且這 種構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這種最穩定的構件組

5、合形式,所以穩定性較差。(二)、穿斗式構架穿斗式構架是由柱距較密, 直徑較細的落地柱 (或與不落地的短柱相間布置) 直接承檁,在柱與柱之間沿房屋進深方向不設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種叫做“穿 ”的枋木,把柱子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與排架之間用纖子、斗坊合檁作橫向連接。 這種構架 因使用較細小的木料,所以節省木材;因柱距較密,所以作為山墻,抗風性能好。但是,柱 距較密, 使室內空間促狹。 因此,許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構架, 以擴大室內空間; 在兩端山墻,使用穿斗式構架, 以提高抗風性能。 穿斗式構架主要用于我國南方地區。 但其 歷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漢代已經相當成熟。(三)、井干式結

6、構這是一種不使用柱和梁的結構。井干式結構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 角形斷面的木料層層疊疊, 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 構成壁架, 再于兩端壁架上立短柱 以承脊檁。我國早在商代墓槨已使用了井干式結構。這種結構耗費木材量大,建筑的絕 對尺度合開門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僅在林區還有使用的。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基本型制(一)、基本單元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基本單元為 “間”。兩榀相鄰梁架之間, 由四根柱子圍合 的面積稱為 “間 ”。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間或許多間組合而成。建筑物的規模大小和形式,就 由間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間的組合方式而定。這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能適應不同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又能滿足

7、多種 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組合成宮殿、寺廟、陵墓、宅院、園林等由簡單到復雜的多種類型的建 筑極其組群。(二)、結構特征中國古代建筑的木構架在結構上基本是采用簡支梁和軸心受壓柱的形式,局 部使用了懸臂出挑構件和斜向支撐。(三)、構造方式各節點采用榫卯結合。這種構造方式使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風力 等)時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四)、面闊與進深中國古代建筑平面多為矩形。以常見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較長的一邊叫 做“寬”,較短的一邊叫做 “深”,沿 “寬”的方向,每相鄰兩根柱之間的距離叫 “面闊”,一個面闊 即為一間的寬。沿 “深”的方向每相鄰兩柱間的距離叫 “進深 ”,一個進深即一間的深。一幢建 筑

8、,沿寬的方向所有間的面闊之和叫 “通面闊 ”;沿深的方向所有間的進深之和叫 “通進深 ”。面闊俗稱 “開間 ”。民間建筑常用三開間(俗稱一明兩暗)或五開間;宮殿、 廟宇、官署常用五開間或七開間;特別重要的建筑用九開間;建筑中各開間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一間叫做“明間 ”(宋代稱 “當心間”);明間左右兩側相鄰的間叫 “次間”;次間外側位于建筑物兩端的間叫 “梢間 ”。九開間以 上的建筑增加次間數。整個建筑的四周或前后可以設廊子。各間面闊在商代宮殿中都是相等的。 后來逐漸演變成當心間最寬, 次間次之, 梢間同次間寬或更次之, 廊最窄,這樣可以突出當心間的地位,加強中軸線。當然業有各間 相等或

9、各間不均的。(五)、院落的組成宮殿、廟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圍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物居中,多為南 向,稱 “正殿 ”(或正房、上房)。在正殿 (或正房) 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筑叫做 “配殿 ” (或廂房)。與正殿(或 “正房 ”)相對布置的建筑稱 “前殿 ”(或“倒座 ”)。這樣布置的建筑所 圍合的空間稱為 “院”。正房(或上房)兩側可附有套間,叫做 “耳房 ”。一個院四面均有房屋 者稱為 “四合院 ”,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 “三合院 ”。(六)、 “步 ”的概念梁架上相鄰的檁與檁中心線的水平距離 (即水平投影距離) 清代稱為 “步 ”或“步 架”。各步之總和業就是通進深。大木作在中國

10、古代木構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構件均稱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 檁、椽等。而負責制作組合、安裝這些大木構件的專業稱作大木作。柱柱是一種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載的構件,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一、柱的分類(一)、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別。直柱即無卷殺的柱,此外還有人像柱、束竹柱等(二)、按柱的斷面形式分中國古代建筑中大多使用圓柱。此外尚有方柱、八角柱、凹棱柱等斷面形式。(三)、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類按柱所處位置總的可分為外柱和內柱兩大類。具體分主要有以下幾種: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圍的柱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為承載屋檐部分的重量。2、金柱位于檐柱以內的柱子,除順建筑物面闊方向中線上的柱

11、以外,都叫金柱。 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圍金柱和里圍金柱之分。 相鄰檐柱的金柱稱外圍金柱 (又叫 “老檐柱 ”) 在外圍金柱以內的金柱稱里圍金柱。 若一座建筑中沒有用里圍金柱, 則外圍金柱即簡稱金柱。 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 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達上層屋檐,并 承受上層屋檐重量,這樣的金柱叫重檐金柱。3、中柱位于順著建筑物面闊方向中線上的柱叫中柱。中柱直接支撐脊檁,將建筑物 進深方向的梁架分為兩段。 中柱常用在門廡建筑中, 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 以擴大室內空間。4、山柱位于建筑物兩山的中柱叫山柱。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懸山建筑的山面。在門廡建筑或民 居中常可看到。5、童柱下端落

12、在橫梁(如桃間梁、桃間順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樣乘 托梁坊的柱叫童柱。 因其下端不落地, 所以柱均比較性。 這類柱常見與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轉角處,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角柱按其位置 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7、雷公柱雷公柱有兩種,一種是廡殿建筑正脊兩端用于支撐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 子叫雷公柱, 另一種用于園攢尖或多角攢尖建筑中的保頂中心下方, 用由戧支撐的短柱子也 角雷公柱。二、柱網的地盤分槽形式柱網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網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營造法式中的 “殿堂結構 ”, 可分為四種地盤分槽形式。(一)、金廂斗底槽由內外兩圈柱組

13、成相似 “回 ”字的柱網形式叫做金廂斗底槽。其梢間內側設有中柱。(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闊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將建筑物等分圍前后兩部分的柱網形式叫 做分心斗底槽。這種柱網形式常用于門廡建筑中。(三)、雙槽用兩排金柱將建筑物平面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區,一般中間進深較大,前后 兩區進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網布置形式叫做雙槽。(四)、單槽僅用一排金柱將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兩區的柱網形式叫做單槽。除了上述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長安大明宮麟德殿中使用了 “滿堂柱 ” 的柱網布置形式。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網形成周圈回廊的稱做 “副階周匝 ”,簡稱 “副階 ”。這種形 式常用于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宮殿、塔等。另外

14、,在秦、漢時期宮室建筑遺址和崖墓中,發現有僅在平面中央設一根 柱子的,漢文獻中稱為 “都柱 ”。估計這可能是人類半穴居時代的遺風。當然這種建筑的規模 都是不大的。三、柱的 “生起 ”與“側腳 ”(一)、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當心間向兩端逐漸升高,使檐口呈一緩和、優美的曲 線,這種做法在宋代營造法式中稱為 “生起 ”。營造法式規定當心間柱不生起,次間 柱升二寸,以下各間依次遞增。即五開間建筑物的角柱比當心間柱高四寸,七開間高六寸。 這種做法在漢代和南北朝時期尚未采用, 宋、遼建筑卻廣泛采用, 到明、 清時期也就少見了。(二)、側腳為了加強建筑物的整體穩定性, 中國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

15、 柱)的柱腳向外移出一定尺寸, 而柱頭位置保持不動,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內傾斜,這種做 法叫做側腳。宋代規定面闊方向的檐柱向內傾斜柱高的10/ 1000進深方向的檐柱向內傾斜8/ 1000角柱則兩個方向均傾斜。這樣,就形成柱腳和柱頭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況。樓 閣式多層建筑的樓層柱, 在下層柱側腳上在加側腳, 并逐層依此向內收進。 側腳只有外圈的 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四、柱的 “收分 ”與“卷殺 ”(一)、收分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圓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 (柱頭外)直徑小,下端(柱腳處)直徑大的形式,這種做法叫做“收分”,又稱“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顯得穩定

16、、輕巧、視感舒適。小式建筑的收分為柱高的1 / 100,大式建筑為7/ 1000。(二)、卷殺為使柱子外輪廓線挺拔、優美、富有張力,宋營造法式中規定,在柱頭以下1 /柱高處做成弧形,每1 /柱高收進1分° 1 /柱高共收進3分°加上柱肩處收 1 分°,實收進 4 分°,使柱子外形稱為梭柱,這種做法叫做 “卷殺”。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 殺。五、柱礎與石質柱礎是柱腳下面墊的一塊石頭,用以保護柱腳。柱礎有各種形式,并可雕上 多種花紋和圖案。石質是柱腳底下,柱礎上面一種墊狀構件,木制的稱為木質,銅制的稱為锧,石制的 稱為石質。枋枋是連接柱頭或柱腳的水平構件, 它

17、是一種輔助性構件,可以加強構架的整體穩定性。一、額枋與平板枋額枋簡稱 “額 ”它,是柱頭部的水平聯系構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橫向梁架。 位于檐柱頭上的額枋又稱 “檐枋 ”。額在漢至唐的時期稱為 “楣”。隋代以后,楣多放在柱頭頂上,乘托斗拱和梁。隋 唐時期,楣開始放在柱頭之間,上皮與柱頭平,兩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兩道楣,上的舊 做法為 “檐額”;清代稱 “闌額”,下層楣叫做 “由額”,而稱隨以前壓在柱頭上的舊做法為 “檐額”; 清代稱闌額為 “大額枋 ”,由額為 “小額枋 ”,大、 小額枋之間為 “由額墊板 ”。闌額和柱頭上水平 放置的一塊長度與每間面闊相同的木板,宋稱 “普拍枋 ”,清代叫 “平

18、板枋 ”,上面乘托斗拱。二、脊枋與金枋在正脊處,脊檁(桁)下面的枋子叫 “脊枋 ”。在脊檁(桁)與脊枋間有 “脊墊板 ”。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間, 沿屋面坡度逐層放置的枋子都叫做 “金枋 ”。按金枋所處的 位置不同,又有 “上金枋 ”、“中金枋 ”、“下金枋 ”之別。每根金枋對應一根金桁。在金枋與金桁 之間為金墊板。脊枋或金枋的兩端或交與金柱、或交與瓜柱(包括金瓜柱或脊瓜柱)、或交與 梁架的側面。三、箍頭枋(又稱 “搭腳大額枋 ”)箍頭枋是檐枋的一種特殊情況,即檐枋的一種。在建筑物的梢間或山面的轉角 處與角柱相交的檐枋叫 “箍頭枋 ”。在多角的亭子建筑中,與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頭枋。箍頭枋有單面箍

19、頭枋與搭腳箍頭枋之分。單面箍頭枋用于懸山建筑的梢間;而 搭交箍頭枋用于廡殿式、歇山式建筑的轉角或多角形建筑的轉角處。箍頭枋也有大式、小式之分。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箍頭枋的外伸端部常做成“霸王拳”的形狀;無斗拱的小式建筑中則做成 “三岔頭”的形狀。四、穿插枋位于抱頭梁或桃間梁下, 連系檐柱與金柱的枋叫 穿插枋”位于桃間梁下的,也 叫桃間隨梁”位于角檐柱和角金柱間的叫斜插金枋”五、天花枋及天花構造天花枋是承托天花的主要構件之一,它與天花梁共同構成室內天花的承托構架。其中,位于面闊方向的稱為 天花枋”位于進深方向的稱為 天花梁”天花枋與天花梁斷面 不同,但其上皮均與天花上皮平。天花上另一種半圓形斷面構

20、件叫做帽兒梁”常與天花支條”連做,沿面闊方向布置。其作用相當于現代吊頂中的大龍骨。貼附于天花枋或天花梁側面的天花支條又叫貼梁”六、雀替雀替又叫 角替”置于梁坊下與柱交接處, 可加固梁坊與柱的連接, 縮短梁坊的 凈跨距離。雀替在宋代叫做 綽幕枋”雀字是由 綽”字演變而來,替是 替木”的意思。雀替主要有以下幾類:1、雀替。指的是普通雀替。2、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它比普通雀替大,長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撐。3、小雀替。出頭很小。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頭的長雀替。5、騎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門側轉角的開間較窄,常使兩個雀 替連為一體,稱為騎馬雀替。6、 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

21、,刻成卷草等圖樣。四川叫做彎門”使用很普遍。 南方常用雕刻很華麗的彎門,不過彎門做的很長時,就變成了花罩。7、龍門雀替。這是一種非常華麗的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設有梓框,雀替上裝 設三伏云等雕飾件。七、地栿地栿是連接柱腳的水平構件,以加強柱下部的整體剛度。在開門處也做為門檻。 在欄桿下面,須彌座上,有一層水平條帶,也叫地栿,用以安裝欄桿。梁梁和柱一樣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不過梁是水平放置的構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構架和屋面的荷載,并將其穿到柱上。主要的梁兩端放在前后兩金柱上;若建筑物沒有前后廊,則可放在前后兩 檐柱上(T3 - 10)。梁的長短隨房屋進深而定。、梁的分類(一)、按梁

22、的外觀,梁可以分為直梁和月梁兩大類。顧名思義,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兩邊線為兩條平行的直線。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線, 梁底略向上凹,梁側常做成琴面,并飾雕刻,外觀秀巧(圖 3 - 21 )。漢代稱為 虹梁”(二)、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類1、在抬梁式構架中,層疊而置,并向上逐層縮短的梁,與各層瓜柱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長,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 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檁(或桁)的總數來稱呼,分別叫做幾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檁,則稱七架梁”其上一層稱 五架梁”再上一層為 三架梁”這是因為從自大柁始, 每向上升一架,則梁的兩端各收進一個步架。+宋代的梁稱為 栿”以每

23、根栿本身所承椽子的總數來命名。因為一步架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稱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稱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稱平梁。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三架梁兩端擱置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梁上正中立脊瓜柱,支撐脊檁。所謂瓜柱指在抬梁式構架中立在梁或順梁上,將上一層梁支起,并使之達到 所需要的高度的構件。若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徑長,稱為瓜柱”反之,小于本身之徑或長寬者,稱為 柁墩”瓜柱按其所處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稱。角背是保持瓜柱穩定的輔助構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徑2倍時,均需要安設角背,而脊瓜柱必須安設角背。3、四架梁與六架梁四架梁、六架梁系用于卷棚頂(也叫元

24、寶脊”)上。卷棚頂沒有正脊,脊部做成圓弧形,下用月梁支撐,月梁兩端各設一根脊瓜柱,承受月梁傳下的荷載。4、桃間梁在帶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間,將檐柱與金柱拉結起來,并將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的梁叫做桃間梁”5、抱頭梁抱頭梁用在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的位置與大式建筑中的桃間梁相同,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間,梁頭放在檐柱上,梁尾托在金柱(或老檐柱)上。二、梁頭形式在漢代明器中顯示的梁頭為垂直截割,唐代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使用的是批竹梁頭,宋兀建筑中常用螞蚱頭,明、清建筑中則多用卷云或桃尖。三、舉架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面為一凹曲面。屋面上這種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舉架”宋代叫舉折”

25、舉架的基本原則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其基本方法是調整各層瓜柱的高度。由舉架形成的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這種做法使中國古代建筑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舉架的做法舉架的做法均以步架為比例。舉架的急緩以房屋的大小和檁數的多少而定。如:一般規定檐步架均為五舉(即步架舉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5/10 )。(二)舉折做法舉折是以前后撩檐檁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總進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連線中點舉起1/31/4總進深作為脊檁上皮的高度,叫做舉高H。第一步將脊檁上皮與了檐枋上皮連一直線,自脊檁而下,第二檁縫折下H/10,得上平檁上皮位置。第二步將上平檁上皮與撩檐枋上皮連直線,第二檁縫依前法折下H/20

26、,第三檁依前法折下 H/40,依此類推。清式舉架與宋式舉折的區別(1)、舉架先確定步架距離;舉折應先確定步架距離和整個舉架高度;(2)、舉架先從檐檁開始,自下而上;舉折從脊檁開始,自上而下。(3) 、舉架每個步架高跨比為整數或(整數加0.5 )整個高跨比一般不會為 整數;舉折每個步架高跨比不為整數,整個高跨比為整數。(4)、舉架折線一次完成;舉折不能一次完成。(?)桁、檁桁、檁放在各梁的梁頭上,上承椽子。在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檁”宋代稱木專。帶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徑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筑檁徑與檐柱直徑相同。桁檁按其位置不同,分為以下幾類:(一

27、)、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線上的桁。(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三)、脊桁(脊檁):位于正脊處的桁(或檁)。(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間的桁,統統叫金桁”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稱上平木專),中金桁(宋稱中平木專),下金桁(宋稱下平木專)之別。除此之外,還有幾種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檁及附件:(一)、梢檁:指懸山建筑向兩山外挑出的檁。(二)、扶脊木:疊置于脊桁上的構件,斷面為六邊形。其兩側與腦椽相交,所以需剃鑿出椽窩。它的作用是栽置脊樁,扶持正脊,安插腦椽。(三)、墊板:每種桁檁下面均設有相對應的枋,作為瓜柱之間的連接件,其 上皮與瓜柱上皮平。桁檁與枋中間為相應的墊板。(四)、生

28、頭木:在房屋轉角處的正心桁(或檐檁)背上需另加一個三角形的 構件,叫 “生頭木 ”(也叫 “枕頭木 ”)使檐口線由正身向屋角逐漸起翹。(五)、替木和攀間:唐代用 “替木 ”托木專。宋代撩檐木專下或用替木,或用 通常的撩檐枋,而平木專和脊木專下使用 “攀間 ”相托。攀間使由素枋結合替木和斗拱組成的 各梁架間的重要連接件,是相鄰兩榀梁架上的蜀柱間起聯系拉結作用的橫木。由兩材攀間、 單材攀間。捧節令拱、實拍攀間等組合形式。這類構件相當于明清時期的金枋、脊枋。檁下 只用墊板和枋,合稱 ”一檁三件 “。不再用替木、攀間。椽椽是按垂直與桁檁的方向,置放與桁檁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面板)和瓦的 構件。一、椽

29、的分類(一)、腦椽:最頂上一排屋脊處的椽子叫“腦椽 ”。(二) 、羅鍋椽: 又叫“螻蟈椽 ”頂“椽”。它是卷棚式屋頂位于兩根頂金桁 (即脊檁) 之間的椽子。(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枋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 之外的椽子叫 “檐椽 “。伸出檐桁之外的部分叫 “出檐 ”。(五)、飛椽(也叫 “飛子 ”):附著與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飛椽后尾呈楔 形,釘附在檐椽之上。椽子一般為圓形斷面,而飛椽用矩形斷面。(六)、板椽(又稱 “連瓣椽 ”):用于圓形椽尖頂檐步架以上部位。因圓形椽尖 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來越小, 已不

30、能使用單根椽子, 故將各間椽子合并為幾塊梯形或三角 形板塊,以板代椽。二、附件(一)、大連檐:釘附在飛椽椽頭上的橫木,斷面呈直角梯形,長隨通面闊,高同 椽徑。它的作用在于把檐口處的飛椽連在一起,以保證飛椽的相對位置固定。(二)、小連檐:釘附在檐椽椽頭上的橫木,斷面也是直角梯形,長隨面闊,厚為 板厚的 1.5 倍,寬同椽徑。作用為將檐椽固定在檐口的相對位置上,避免其游移。(三)、閘擋板:用以堵塞飛椽之間空擋的閘板。其厚同望板,高同飛椽高,寬為 飛椽空擋凈寬加兩側入槽尺寸。 閘擋板與小連檐配合使用。 如安裝里口木則不再用小連檐和 閘擋板。(四)、里口木:刻以看作是小連檐和閘擋板的結合體。其長同通面

31、闊。高為小連 檐厚加飛椽高, 寬同椽徑。里口木需按飛椽位置鑿出凹口,飛椽即從凹口內穿出。 里口木用 材較費,加工麻煩,且笨重,無特殊要求時,一般不采用。(五)、椽碗:封堵檐椽間空擋的擋板。椽碗側立釘在檐檁中線內側,其外皮與檁 中線齊, 檐椽即從碗洞內穿過。 碗椽系在檐柱間安設裝修, 以檐柱為界劃分室內外時才采用。 若在金柱上安設裝修, 以金柱為界劃分室內外時, 則不設椽碗這一構件。 椽碗可以封堵檐椽 間空擋,分隔室內外空間,防止鳥雀鉆如室內,也有防寒保溫的作用。(六)、椽中板:當在金柱間設裝修,劃分室內外時,需在金檁上安設椽中板。其 作用與椽碗相同。它位于檁中線外側,里皮與檁中線齊。 并夾設在

32、檐椽與花架椽之間, 故名 “椽中 “。其長隨通面闊,厚同望板,寬 1.5 椽徑或按實際定。(七)瓦口 :承托底瓦和蓋瓦的構件,釘附在大連檐上。七總長按通面闊。明間正中 應以底瓦座中。瓦口高為椽徑的 1/2 ,厚為高的 1/2 。其他構件一、蜀柱與叉手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的名稱,又叫侏儒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撐脊柱, 而在其他承梁處用斗拱、矮木和駝峰。蜀柱頭也安斗,柱頭間用攀間,柱角處裝木沓。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撐脊木專。實際是一對人字型的支撐。叉手的上述用法通 用于漢至唐, 晚唐五代起, 逐漸改用蜀柱支撐脊木專, 叉手成為托在兩側的加強穩定的構件。 明清時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撐,瓜柱下用角背,

33、取消了叉手。二、駝峰駝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間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構件, 因起外形似駱駝之背, 故名之。 駝峰有全駝峰和半駝峰之分。全駝峰又有鷹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種形式。半駝峰比較少 見。唐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上使用了半駝峰。三、托腳托腳是支撐平木專的構件。唐至元代使用較多,明清時期已極少用。四、替木替木設置于櫨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設在柱頭上的),與枋平行,兩構件對 接的接口之下, 即增加了構件連接的強度, 又可縮短構件跨據。 最早在漢代已出現這種構件。 宋代,檐下替木通常連續,實際成了撩檐枋。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使用。五、平座與滴珠板平座是指樓閣式建筑上由樓層向室外挑出的平臺或走道部分。它主要

34、由平臺,欄桿和 斗拱組成。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滴珠板是清代的叫法,指的是平座外沿的掛落板,由一些豎向 木板拼接而成。其高度同平坐斗拱高,厚度為沿邊木厚度( 2 斗口)的 1/3 。滴珠板下端常 做成如意頭形狀,如意頭寬為板高的 1/2 ,或按總面闊劃定。翼腳構造中國古代建筑屋角的轉角部位向上翹起,使兩個方向的檐部在立面上形成優美、輕靈、流暢的曲線,宛似鳥翼,故稱為翼腳”從平面上看,在兩個方向各形成一條向45度(在矩形、方形平面建筑中)斜角方向逐漸向外伸出的和緩曲線。翼角由老角梁、仔腳梁、翼角椽、翼角翹飛椽、大連檐、小連檐、檐頭望板、枕頭木等構件組成。一、角梁這里指外轉角角梁。 在矩形平面的四坡頂

35、建筑中,角梁位于同檐面和山面各成45度角的分位上。角梁分為上下兩層。下面一層為老角梁,上面的是仔角梁。老角梁與仔角梁后尾交于搭交金桁處。老角梁的上皮做桁碗( 承接桁檁之帶碗口的構件,垂直于面寬方向,疊置于撐頭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碗|大小同桁徑,以承受桁或檁 )。仔角梁的下皮 做桁碗,并合抱住搭交金桁的交點處。這是最常用的做法。另一種做法叫插金做法”(俗稱刀把做法”),用于重檐或多層檐的下層檐角梁,其后尾不和搭交金桁相交,而是做榫插入 角柱。榫可做成半榫,也可將老角梁后尾做成透榫,出榫部分做成方頭或麻葉云頭角梁的伸出和翹起有 沖三翹四”之說。沖三”是指仔角梁梁頭的平面投影位 置,

36、比正身檐平出(即檐椽頭部至挑檐桁中線之間的水平距離)的長度在加上3個椽徑。老角梁的前端頭部,一般做成霸王拳的形式,后尾刻做三岔頭。所謂翹四”是指仔角梁頭部邊棱線(即大連檐下皮,第一翹上皮位置)比正身飛椽椽頭高出4椽徑。角梁的翹起有三個因素:、老角梁的前部是扣壓在正心桁和挑檐桁上面的, 而后尾卻被壓在金桁下面,使老角梁本身前端向上翹起。、仔角梁頭部探出老角梁以外部分,比它的正身下皮延長線又翹起一個角度,使仔角梁頭比老角梁頭翹起更高。、角梁本身的高度尺寸大于正身檐椽和飛椽。二、翼角椽 翼角椽系檐椽在建筑物轉角處的特殊形式。翼角椽無論是平面、立面及構造形式都與正身椽不同。緊靠角梁的翼角椽為第一根,緊

37、靠正身椽的翼角椽為最末一根。在平面投影上,正身椽與角梁的夾角為,而翼角椽從最末一根起,至第一根,其與角梁的夾角則逐漸減小。同時,從最末一根翼角椽起,至第一根翼角椽,其外沖的長度也越來越大。第一根翼角椽沖出長度接近老角梁外沖長度,但翼角椽本身長度約等于正身檐椽,所以它的后尾大約落在老角梁2/3長位置處的仔角梁上。 所以仔角梁梁側應從第一根翼角椽后尾處開槽,以承搭翼角椽尾。從立面上看,翼角椽椽頭從最末一根起逐漸抬高,至第一根翼角椽已接近老角梁頭的高度。三、翹飛椽 翹飛椽是正身飛椽在建筑物翼角部分的特殊形式。它和正身飛椽的區別在于:(一)、翹飛椽隨仔角梁向外沖出,所以比正身飛椽長。(二)、翹飛椽需隨

38、仔角梁翹起, 所以它的上皮線不是一條直線。(三)、翹飛椽頭隨著起翹而逐漸翻轉,呈不同角度的棱形, 而與正身飛椽的方形椽頭不同。 (四)、翹飛椽隨起翹而產生的扭脖(稱翹飛母)的角度不 斷改變。斗拱一、斗拱的作用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構件。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承重。它承受梁架傳下來的荷載,并將其傳到主子上,在通過柱礎傳至屋 檐。它可以承托挑檐,使檐部挑出更遠,以保護墻身和臺基。在室內還可以承托天花枋,構 成室內天花。在設有平坐的多層建筑中, 斗拱又是平坐的支撐構件,所以, 斗拱是中國古代 建筑中重要的結構構件。(二)、抗震。斗拱在梁架和柱間形成縱橫交錯的鋪作層,猶如在梁架與柱間增 設了一層

39、彈簧層,它可以有效的抗御地震力。 所以,我國許多優秀的古建筑,包括多層的樓 閣和高聳的塔,經歷多次強烈的地震而仍能巍然屹立。(三)、裝飾。縱橫交錯,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色彩艷麗,韻律井然,使斗拱 成為中國古建筑上重要的裝飾構件。(四)、建筑等級的標志。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只有重要的建筑,如宮殿、陵寢、 苑囿、壇廟、寺觀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同時斗拱的形制也成為建筑等級的標志。此外,對我們來說,斗拱的形制也成為研究中國古建筑建造的歷史時期的重要依 據。二、斗拱的組成與分類(一)、斗拱的組成斗拱在結構上由四種部件組成。1、拱。與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弓形構件。2、翹。與建筑物表面垂直或成 45 度或 6

40、0 度夾角的弓形構件。其形式與拱相同, 唯放置方向不同。3、昂。昂在唐、宋時是斗拱中的斜置構件,起杠桿作用,這是真昂。明清時昂的 結構作用下降, 常常僅起裝飾作用。 其形式為將翹向外的一端特別加長,并斜向下垂(或斜 向上挑出)。4、斗與升。斗與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塊。位于拱的兩端,界于上下兩層拱或拱與枋 之間著,清代叫 “升”。位于翹或昂的兩端, 界于上下兩層翹昂, 或包括橫拱之間者, 叫做“斗”。 斗和升除位置不同外, 在全部設有橫拱的斗拱中, 升上只承托與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拱或枋一 種構件,所以只開一面口,叫做 “順身口 ”;而斗拱則承托相交的拱與翹昂,所以斗上開的是 “十字口 ”。(二)、斗拱

41、的分類及各部分名稱1、按斗拱在建筑物上所處的部分可以分為兩大類。1)、外檐斗拱。主要包括五種。A、 柱頭斗拱。直接座于柱頭上。宋代叫做柱頭鋪作”,清代稱 柱頭科”。B、 柱間斗拱。位于兩柱之間的額枋或平板枋上。宋代叫做 補間鋪作”,清代稱 平身科”。C、 轉角斗拱。位于角柱上。宋代叫做角鋪作”,清代稱 角科”。D、溜金斗拱。在明清時期由帶下昂的平身科斗拱轉化而來。E、平座斗拱。位于平座下面,用于支撐平座。每一組斗拱,宋代叫做 “一朵”,清代稱 “一攢 ”。(2 )、內檐斗拱。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兩大類。2、拱的分類及各部分名稱(1)、按拱所處的結構位置可分為兩大類。現以外檐斗拱為例做介

42、紹。A、 正心拱。凡是位于檐柱中線上的拱,都叫正心拱”。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縱中線上需加寬 0.3 0.25 斗口的槽口,用以安放 拱墊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其它的拱多一個拱墊板的厚度。B、 單材拱。凡不在檐柱中心線上的拱都叫單材拱”。在檐柱中心線以外的單材拱又叫 “外拽拱 ”;在檐柱中心線以內的單材拱又叫 “里拽拱 ”。(2)、按拱的長短尺寸可分為三類:瓜拱、萬拱和廂拱。瓜拱最短,廂拱次之,萬 拱最長。這是清代的規定。瓜拱和萬拱常相疊并用,瓜拱在下,萬拱在上,瓜拱托著萬拱。 位于正心拱位置上的瓜拱叫做 “正心瓜拱 ”(宋代稱泥道拱) ;位于正心拱位置上萬拱叫做 “正 心萬拱 ”。

43、位于單材拱位置上的瓜拱和萬拱,分別叫做 “單材瓜拱 ”、“單材萬拱 ”。又可以分為 “外拽瓜拱 ”、 “外拽萬拱 ”和 “里拽瓜拱 ”、 “里拽萬拱 ”。廂拱總是安放在最上層翹或昂兩端,外拽廂拱承托挑檐枋,里拽廂拱承托天花枋。在 正心拱位置不會出現廂拱,所以廂拱沒有正心和單材之別。瓜拱、萬拱、廂拱是清代的名稱。 在宋代瓜拱稱 “瓜子拱”,萬拱稱 “慢拱”,廂拱稱“令拱”。(3)、拱的各部分名稱。在拱的中間部位有與翹、昂或要頭相交的卯口。拱的兩端有承托升的分位。在升與卯 口之間,拱向下彎曲的位置叫做 “拱眼”。拱的兩端下面曲卷處叫 “彎拱”。彎拱的曲度在清代 營造法式里有 “瓜四”、“萬三”、

44、“廂五 ”的規定,使拱彎分成幾小段直線,以便制作。3、翹、昂的分類與斗拱出跳(1)、翹與昂的分類A、翹。凡是向內、外出跳的拱清代叫做翹”,宋代稱華拱”。宋代把出跳叫做 抄”,每出一跳叫做 “一抄”。例如 “雙抄”即出華拱兩跳。C、昂。昂也是斗拱向外出跳的構件,只是形式與翹不同,昂頭部伸出特別長。1)、下昂。下昂是向下傾斜的構件。下昂的作用在于使斗拱出挑長度和華拱相同時, 減低斗拱抬升高度。這樣可使屋檐伸出較深遠時,斗拱不至于抬升過高。2)、上昂。上昂是斗拱向外上方斜出的構件。它可以在斗拱挑出長度與華拱相同時, 增加斗拱高度。(2)、斗拱出跳翹(華拱)或昂每向內或向外挑出一層,宋叫 “一跳”,清

45、叫 “一踩”;每升高一層,宋 叫“一鋪”。以正心拱為中,每向內、外出跳一層,清代又叫做 “一拽架 ”。按宋代和清代的規定,斗拱向內外各出一跳,宋叫 “四鋪作 ”,清叫 “三踩 ”;出兩跳,宋 叫“五鋪作”,清叫“五踩;出三跳,宋叫 “六鋪作 ”,清叫 “七踩”;出四跳,宋叫 “七鋪作 ”,清 叫“九踩”;出五跳,宋叫 “八鋪作”,清叫 “十一踩”。宋代斗拱出跳的鋪作數為出跳數加3,即N (鋪作數)=X (出跳數)+ 3 (長數項)。清代斗拱出跳的踩數是指一攢斗拱中橫拱的道數。清式斗拱每拽架都設有橫拱,所 以每攢斗拱里外拽架數加正心位上的正心拱枋, 即為每攢的踩數。 唐宋時期, 里外拽斗拱上 常

46、有不設橫拱的做法。這種做法叫做 “偷心造。而里外拽上設橫拱的做法做 “計心造 ”。宋代對斗拱的表示方法為 “幾鋪作幾抄幾昂 ”。如 “五鋪作單抄單下昂 ”、“七鋪作雙抄雙 下昂 ”等。清代對斗拱的表示方法為 “幾踩幾翹幾昂 ”。如“五踩單翹單昂 ”、“七踩單翹重昂 ”等。 最簡單的斗拱為不出跳者,分別有 “一斗三升 ”等形式。無論一攢斗拱出幾跳,在最里、最外兩跳上只有一層廂拱(令拱)。外拽廂拱上托著 挑檐枋, 挑檐枋上座著挑檐桁; 里拽廂拱上托著天花枋。 其余各踩都只有兩層拱, 瓜拱在下, 萬拱在上。萬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叫 “正心枋 ”,在里、外拽位置上的叫 “拽枋”(宋 稱“羅漢枋

47、”)。無論踩數多少,正心萬拱以上就用層層的枋子疊上,一直到正心桁下。( 3 )、翹昂的構造做法以清式五踩單翹單昂平身科斗拱為例。翹與拱的做法完全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昂向外伸出一端為昂嘴。向里挑出一端或曲卷如翹,或者做成 “菊花頭 ”、“霸王拳 ”一 類的雕飾。在最上層翹昂的上面,還有兩層與翹昂平行的構件。下面的叫“耍頭 ”,上面的叫“撐頭”。耍頭里外兩端均外露, 外端往往做成 “螞蚱頭 ”,里端做成 “六分頭 ”。撐頭外端不露出, 抵住挑檐枋;后尾露出刻座 “麻葉頭 ”。4、斗和升的分類及各分部名稱( 1) 、斗和升的分類。A、大斗。漢代稱 櫨:宋代叫”櫨斗:清代也叫”坐斗。它位于全攢斗拱的最

48、下層,直 接座在柱頭或額枋、或平板枋(普拍枋)之上。大斗上承托正心瓜拱及頭翹或頭昂。所以, 全攢斗拱的重量都集中在大斗上。B、三才生。宋代叫 散斗”它位于里外拽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拱或枋子。C、槽升子。宋代叫 齊心斗”它位于正心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正心拱或正心枋D、十八斗。宋代叫 交互斗”。它位于翹或昂的兩端,托著上一層翹或昂及與之相交的 拱。(2 )、斗與升各分部名稱。A、 斗口。大斗和十八斗上,都開有裝設翹昂的槽口,稱做斗口”。清代把平身科斗拱 大斗的斗口作為權衡大式大木建筑各部件的基本單位。B、斗耳。斗口兩側突起的部分。C、 斗腰。斗耳下面的垂直部分。宋代叫做斗平”。D、 斗底。斗腰下面

49、的傾斜部分。宋代稱斗欹”。宋代規定:斗耳、斗平、斗欹的高度 比為 4: 2: 4。三、斗拱的模數制(一)、宋代斗拱的模數制宋代營造法式中把建筑物的長、寬、高各種構件,包括斗拱的寬和廣(高), 都用 “份數”訂出標準,稱為 “材份(宋寫作 分')制 ”。這是中國古代的模數制。這種模數制的 基本單位為 分'規定1材=15分。另以 契"禾口足材"作為輔助單位。一契=2/5材=6分; 一足材=1材+ 1契=21分。矩形構件均為高 15分度,寬10分度,即高:寬=3: 2。上 下拱之間的距離為契,高 6分度,寬 4分度。單材拱斷面也是高 15分度,寬 10分度;足 材

50、拱高 21 分度,寬仍為 10分度。 營造法式中,按建筑物等級將 “材”分為八等(二)、清代斗拱的模數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以平身科斗拱中坐斗承托翹昂的卯口寬度作為模 數的基本單位, 叫做“斗口”。清代單材高度比為 14: 10,足材 20: 10。斗口制為宋制 “分值 的十倍。斗拱按建筑等級分為十一等。由宋制和清制相比,可以看出用材普遍減小。隨著歷 史的發展,斗拱用材的趨勢是由大變小。四、平身科斗拱構造平身科斗拱位于兩柱之間, 座在額枋或平板枋上。 它的結構作用遠遜于柱頭科斗拱。1 、大斗。大斗是各類斗拱最下面一層構件。大斗的上面,沿進深和面闊兩個方向的 中部,刻有十字形開口。其中,正面

51、開口寬度為 1 斗口,即模數制中的 “斗口 ”。里面安設頭 翹(或頭昂)。因為大斗順面闊方向的兩側需安設拱墊板,所以尚要剔出拱墊板槽。2、正心瓜拱與頭翹。 這是第二層構件。 順面闊方向為正心瓜拱, 沿進深方向為頭翹。 清式斗拱同一層的縱橫兩個方向的構件均為十字相交,并按 “山面壓檐面 ”的原則構造既是用 頭翹壓住正心瓜拱。正心瓜拱和槽升子常用一根木料制成,以利制作和安裝。3、正心萬拱、單材瓜拱與昂。這是第三層構件。順面闊方向,在正心瓜拱上安設正 心萬拱; 而在頭翹的十八斗上安設單材瓜拱。 正心萬拱兩端仍做出槽升子。 單材瓜拱兩端設 三才生。4、正心枋、單材萬拱、外拽廂拱與耍頭。這是第四層構件。

52、正心枋安置與正心萬拱之 上。單材萬拱安置在單材瓜拱之上, 其兩端也設三才生。 在昂頭的十八斗上,順面闊方向安 設外拽廂拱,兩端各設三才生;沿進深方向安設耍頭,其外端刻做螞蚱頭,后尾為六分頭。5、疊置正心枋、拽枋、挑檐枋、里拽廂拱、撐頭木、鈄斗板與蓋斗板。這是第五層 構件。 在第四層構件正心枋的上面在疊置一層正心枋。單材萬拱的上面安設里、外拽枋。在 外拽廂拱上面安設挑檐枋。 在耍頭后尾的六分頭上安設里拽廂拱, 其兩端為三才生。 在耍頭 上沿進深方向設撐頭木, 其外端抵住挑檐枋而不外露; 后尾外露做成麻葉頭。 在挑檐枋和各 拽枋上設鈄斗板和蓋斗板,以放鳥雀由斗拱上進入室內,并可起到防寒保溫作用。2

53、、續疊正心枋、井口枋與桁碗。這是第六層構件。在第五層構件疊置正心枋上在續疊 正心枋,直至正心桁下, 其高度由舉架要求而定。 在里拽廂拱上設井口枋, 井口枋是為架構 室內天花而設的構件。以上為清式單翹單昂五踩平身科斗拱的構造。當斗拱的踩數增加時,外檐螞 蚱頭數量不變,只增加翹或昂的數量;五、溜金斗拱溜金斗拱是明清時期由平身科帶下昂斗拱轉化而來。 它的特點是, 沿進深的昂、 翹、耍頭、撐頭等構件,自正心枋以內,按檐步舉架要求斜向上延伸。其中的耍頭和撐頭兩 個構件, 或者其中之一, 一直延伸至下金步位置。 溜金斗拱可分為落金溜金與挑金溜金兩種 做法。挑金溜金與落金溜金之不同僅在于挑金溜金后尾起秤桿件

54、沒有花臺科斗拱的 支撐,純屬懸挑構件。這種做法用于荷載小的(如亭子)建筑上。六、品子斗拱品子斗拱用于平座掛落或者室內金柱上,承天花枋。這種斗拱正心枋兩側跳 出均用翹,仰視如 “品 ”子。當用于平座掛落時,正心枋上皮與挑檐枋上皮平。七、牌樓斗拱牌樓斗拱是一種特殊的品子斗拱,其正心構件的兩側完全對稱。八、攀間斗拱攀間是相鄰兩個梁架蜀柱與蜀柱之間起拉結與聯系作用的橫木。這是宋代構 件的名稱,相當于明清時代的金枋與脊枋。明代建筑中,常在金(脊)桁與金(脊)枋之間 安設一抖三升斗拱或重拱,稱為 “攀間斗拱 ”。九、隔架斗拱隔架斗拱用于承重梁架及隨梁之間,以增強承重梁架的抗彎能力。十、藻井斗拱藻井斗拱只用

55、于室內藻井。它沒有結構作用,而只起裝飾作用。藻井斗拱采用以正心枋中心為界,只做外出一半的 “半面做法 ”,后尾做燕尾榫 交于藻井板上。多層木建筑中國古代建筑中多層木建筑實際上是由若干單層木構架相疊壘而成。在層 間有使用暗層、 斜稱等加固措施者。 多層木建筑結構的關鍵是上下層柱子的連接構造, 其方 法有以下幾種。一、分層設柱的連接宋營造法式上有兩種做法:1、叉柱造。即將上層柱的腳底處做十字開口,插入平座柱的斗拱內;平座柱 底腳處也做十字開口, 插入下層柱頭上的斗拱內, 但應向內退入半個柱徑。 這種做法便于施 工,但因柱腳開十字口而降低了柱角強度,并且柱收進少,立面外觀不夠穩定。中國古代多層木建筑

56、大量使用這種叉柱造。2、纏柱造。即在下層柱頂端增設斜梁;上層柱座在斜梁上。二、通柱做法即一根柱直通多層,甚至直通到頂。第四章 屋頂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且異于外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屋殿頂屋殿頂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是級別最高的一種屋頂形式, 常用在最尊貴的建 筑上,如:宮殿、陵墓、陵寢、太廟、宗教建筑,稱為皇權與神權的象征。民間是禁用的。 特別隆重的建筑上使用重檐屋殿做法。(一)、屋殿頂的構造屋殿頂有前后左右四個坡,所以又稱 “四阿頂 ”。左右兩坡即山面坡。前后 兩坡相交處為 “正脊 ”;左右兩坡與前后兩坡相交處形成四條脊,叫做 “垂脊”。整個屋頂共有 五條脊,所以叫 “五脊殿 ”

57、。屋殿頂內部梁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正身梁架;山面梁架和轉角部分。 正身梁架組成前后兩坡,其構造為抬梁式構架。構成屋殿頂的關鍵是山面梁架與轉角做法。 因為山面的桁檁與正身桁檁垂直放置, 而和正身梁架平行, 所以需要解決支撐山面桁檁的梁。 在屋殿頂中設置了一系列的順梁和順趴梁以承托山面桁檁。 順梁和順趴梁與正身梁相垂直放 置。( 41 )順梁無論是標高、 形式和斷面尺寸皆與相對應的正身梁相同。 設置順梁有 個基本條件, 即順梁下面必須有柱承接。 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 常見的順梁為 “桃間順梁 ”若下面沒有柱承接,則只能用趴梁。順趴梁的里端搭在正身梁架上,外端扣在山面桁檁上,其上用瓜柱或柁墩承托上一層桁檁(3 24)趴梁和順梁的區別在于趴梁 扣在桁檁上,靠桁檁支撐;順梁在桁檁下,兩端承托桁檁。按位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