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劉清第十四章瀝青路面設計_第1頁
教育劉清第十四章瀝青路面設計_第2頁
教育劉清第十四章瀝青路面設計_第3頁
教育劉清第十四章瀝青路面設計_第4頁
教育劉清第十四章瀝青路面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路基路面工程路基路面工程 subgrade and pavement engineering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瀝青路面設計瀝青路面設計r第一節第一節 概述概述r第二節第二節 彈性層狀體系理論彈性層狀體系理論r第三節第三節 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r第四節第四節 瀝青路面的設計指標與標準瀝青路面的設計指標與標準r第五節第五節 我國瀝青路面設計方法我國瀝青路面設計方法r第六節第六節 國外瀝青路面設計方法簡介國外瀝青路面設計方法簡介第一節第一節 概述概述r 結構組合設計結構組合設計r 材料組成設計材料組成設計r 厚度設計驗算厚度設計驗算r 結構方案比選結構方案比選r 路肩構造設計路肩

2、構造設計r 排水系統設計排水系統設計1.1 瀝青路面設計的內容瀝青路面設計的內容r路基路面整體綜合設計原則路基路面整體綜合設計原則r密切結合自然條件及實踐基礎原則密切結合自然條件及實踐基礎原則r滿足交通與使用要求原則滿足交通與使用要求原則r因地制宜、合理選材原則因地制宜、合理選材原則r保護自然生態與沿線環境原則保護自然生態與沿線環境原則r工廠及機械化施工、方便施工原則工廠及機械化施工、方便施工原則r技術與經濟性并重原則技術與經濟性并重原則r分期修建、方便養護原則分期修建、方便養護原則1.2 瀝青路面設計的原則瀝青路面設計的原則r經驗法經驗法:aashto法;法;cbr法法。 通過村試驗路或使用

3、道路的實驗觀測,建立路面結構通過村試驗路或使用道路的實驗觀測,建立路面結構(結構層組合、厚結構層組合、厚度和材料性質度和材料性質)、車輛荷載、車輛荷載(軸載大小和作用次數軸載大小和作用次數)和路面使用性能三考之間的和路面使用性能三考之間的關系,其特點是符合試驗地的實際,但是不能結合不同地方的實際。關系,其特點是符合試驗地的實際,但是不能結合不同地方的實際。r力學經驗法(力學經驗法(m-e):):ai法;法;shell法;我國設計方法。法;我國設計方法。 主要力學主要力學-經驗法應用力學原理分析路面結構在荷載與環境作用下的力經驗法應用力學原理分析路面結構在荷載與環境作用下的力學響應量學響應量(應

4、力、應變、位移應力、應變、位移),建立力學響應量與路面使用性能之間的關系,建立力學響應量與路面使用性能之間的關系模型、路面設計按使用要求,運用關系模型完成結構設汁,是目前設計方法模型、路面設計按使用要求,運用關系模型完成結構設汁,是目前設計方法發展的總趨勢。發展的總趨勢。r我國現行的我國現行的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采用采用彈性層狀體系彈性層狀體系作力學分析基礎理作力學分析基礎理淪,以雙圓垂直均布荷載作用下的路面整體沉降淪,以雙圓垂直均布荷載作用下的路面整體沉降(彎沉彎沉)和結構層的層底拉應和結構層的層底拉應力作為設計指標,以疲勞效應為基礎,處理軸載標準化轉換與軸載多次重復力作

5、為設計指標,以疲勞效應為基礎,處理軸載標準化轉換與軸載多次重復作用效應。作用效應。1.3 瀝青路面結構設計方法種類瀝青路面結構設計方法種類r我國瀝青路面交通輕重的等級劃分我國瀝青路面交通輕重的等級劃分 我國瀝青路面按其承擔的交通荷載輕重劃分為四個交我國瀝青路面按其承擔的交通荷載輕重劃分為四個交通等級,即:輕、中等、重、特重,具體以兩種劃分方法通等級,即:輕、中等、重、特重,具體以兩種劃分方法進行計算后取較高等級進行定級。進行計算后取較高等級進行定級。1.4 瀝青路面的交通等級瀝青路面的交通等級第二節第二節 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簡介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簡介r瀝青路面設計基本理論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瀝青路面設

6、計基本理論彈性層狀體系理論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的圖式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的圖式2.1 彈性層狀體系理論彈性層狀體系理論1)各層連續、彎曲彈性、均勻、各向同性,位移、形變微小;)各層連續、彎曲彈性、均勻、各向同性,位移、形變微小;2)最下一層(路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無限大,其上各層厚度有)最下一層(路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無限大,其上各層厚度有限,水平方向無限;限,水平方向無限;3)各層在水平方向無限遠處,及最下層向下無限深處,應力、形變、)各層在水平方向無限遠處,及最下層向下無限深處,應力、形變、位移為零;位移為零;4)層間接觸情況,或完全連續(連續體系)或僅豎向應力和位移連續)層間接觸情況,或

7、完全連續(連續體系)或僅豎向應力和位移連續而無摩阻力(滑動體系);而無摩阻力(滑動體系);5)不計自重。)不計自重。2.2 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的假設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的假設r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的求解過程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的求解過程 軸對稱,將車輪荷載簡化為圓形均布荷載,利用平衡方程、物理方程、軸對稱,將車輪荷載簡化為圓形均布荷載,利用平衡方程、物理方程、幾何方程、邊界條件求得幾何方程、邊界條件求得彎沉和主應力彎沉和主應力的表達式。的表達式。平衡方程平衡方程 物理方程物理方程 幾何方程幾何方程00rrzrzrrzrzzrzrrzrzrrzzrzzrreeee)1(2111zurzrururzzrzr;2

8、.3 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的求解彈性層狀體系理論的求解第三節第三節 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q總原則:總原則: 面層耐久、基層堅實、土基穩定面層耐久、基層堅實、土基穩定q具體要求:具體要求:適應行車荷載作用的要求適應行車荷載作用的要求 從上至下,從薄到厚,從強到弱,表層抗滑、抗磨耗從上至下,從薄到厚,從強到弱,表層抗滑、抗磨耗在各種自然因素作用下穩定性好在各種自然因素作用下穩定性好 具有很好的水穩定性和溫度穩定性具有很好的水穩定性和溫度穩定性考慮結構層的特點考慮結構層的特點 上下層匹配,總體上強度足夠而不過多浪費上下層匹配,總體上強度足夠而不過多浪費考慮防凍、防水要求考慮防凍、防水

9、要求3.1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的基本原則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的基本原則q詳細組合原則:詳細組合原則:根據瀝青路面的工作特性,各結構層應盡量按根據瀝青路面的工作特性,各結構層應盡量按強度和剛度自上而下逐層遞減的規強度和剛度自上而下逐層遞減的規律律安排;安排;必須考慮材料特點和施工工藝以及強度和造價等方面考慮;必須考慮材料特點和施工工藝以及強度和造價等方面考慮;各結構層應具有適宜的厚度,不宜使各結構層應具有適宜的厚度,不宜使層數過多而厚度過小層數過多而厚度過小;應合理選擇相鄰結構層之間的模量比(基層應合理選擇相鄰結構層之間的模量比(基層:面層(面層(e2e1)宜在)宜在1.53,基層,基層:底基層

10、(底基層(e2e3)宜不大于)宜不大于3, 底基層底基層:土基(土基(e3e0)宜在)宜在2.512.5););對于低溫地區,應考慮收縮裂縫,進行合理的防止反射裂縫組合,并保證有適宜對于低溫地區,應考慮收縮裂縫,進行合理的防止反射裂縫組合,并保證有適宜的瀝青面層厚度;的瀝青面層厚度;對于潮濕地區及多雨地區,應考慮水穩定性,選擇水穩定性好的基層及盡量考慮對于潮濕地區及多雨地區,應考慮水穩定性,選擇水穩定性好的基層及盡量考慮不透水的面層;不透水的面層;路面還應滿足防凍厚度的要求;路面還應滿足防凍厚度的要求;應考慮結構層間的結合性。應考慮結構層間的結合性。3.1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的基本原則瀝青路面

11、結構組合設計的基本原則r瀝青路面結構組合瀝青路面結構組合面層(小于面層(小于20cm):單層、雙層或三層瀝青面層;高速及一級公路):單層、雙層或三層瀝青面層;高速及一級公路宜選用宜選用密實型中粒式或細粒式瀝青混凝土混合料做表面層;密實型中密實型中粒式或細粒式瀝青混凝土混合料做表面層;密實型中粒式和粗粒式混合料做中面層和下面層粒式和粗粒式混合料做中面層和下面層。基層(基層(2040cm或更厚):柔性(采用或更厚):柔性(采用瀝青處治的級配碎石和無結瀝青處治的級配碎石和無結合料的級配碎石合料的級配碎石)、半剛性()、半剛性(水泥、石灰或工業廢渣等無機結合料穩水泥、石灰或工業廢渣等無機結合料穩定碎石

12、定碎石)、剛性()、剛性(低強度等級混凝土低強度等級混凝土)或組合式)或組合式墊層:排水、防凍、防水、防污等粒料(墊層:排水、防凍、防水、防污等粒料(粗砂、砂礫、礦渣等粗砂、砂礫、礦渣等)或穩)或穩定土定土層間結合:牢固(層間結合:牢固(透層瀝青、粘層瀝青透層瀝青、粘層瀝青)3.2 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r瀝青層最小厚度要求瀝青層最小厚度要求3.2 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r基層最小厚度和適宜厚度要求基層最小厚度和適宜厚度要求3.2 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瀝青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第四節第四節 我國瀝青路面設計方法我國瀝青路面設計方法r 我國瀝青路面的設計指標與要求我

13、國瀝青路面的設計指標與要求我國公路瀝青路面設計采用雙圓垂直均布荷載作用下我國公路瀝青路面設計采用雙圓垂直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多層彈性層狀體系理論,以的多層彈性層狀體系理論,以設計彎沉值設計彎沉值為路面整體為路面整體剛度的設計指標。對瀝青混凝土面層和整體性材料的剛度的設計指標。對瀝青混凝土面層和整體性材料的基層、底基層應進行基層、底基層應進行層底拉應力層底拉應力的驗算,城市道路尚的驗算,城市道路尚須進行瀝青面層的剪應力驗算。須進行瀝青面層的剪應力驗算。設計指標及驗算指標必須小于其極限標準。設計指標及驗算指標必須小于其極限標準。4.1 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r設計理論設計理論-層狀體系理

14、論層狀體系理論r2、設計指標和要求:、設計指標和要求:輪隙中間路表面(輪隙中間路表面(a點)計算彎沉值點)計算彎沉值ls小于或等于設計彎沉值小于或等于設計彎沉值ld輪隙中心下(輪隙中心下(c點)或單圓荷載中心處(點)或單圓荷載中心處(b點)的層底拉應力點)的層底拉應力m應小于應小于或等于容許拉應力或等于容許拉應力r4.1 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r以彎沉作為設計指標的原因以彎沉作為設計指標的原因路面總變形表征路面各結構層的變形與路基頂面變形之和,反映了路面總變形表征路面各結構層的變形與路基頂面變形之和,反映了路面整體剛度的強弱。當路面在車輛荷載反復作用下不斷地彎曲使路面整體剛度的強

15、弱。當路面在車輛荷載反復作用下不斷地彎曲使變形積累、增大到某種程度時,路面結構即產生疲勞開裂,從而可變形積累、增大到某種程度時,路面結構即產生疲勞開裂,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路面損壞與彎沉、彎沉與軸載作用次數間的關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路面損壞與彎沉、彎沉與軸載作用次數間的關系。系。路表彎沉值可以簡單地量測,操作簡便;壓應變、拉應變指標測試路表彎沉值可以簡單地量測,操作簡便;壓應變、拉應變指標測試較困難。彎沉指標既可作為設計指標,又可以作為質量檢驗、路面較困難。彎沉指標既可作為設計指標,又可以作為質量檢驗、路面養護的評價手段。養護的評價手段。4.1 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r彎沉概念

16、彎沉概念 回彈彎沉:路基或路面在規定荷載作用下產生垂直變形,卸載后能回彈彎沉:路基或路面在規定荷載作用下產生垂直變形,卸載后能恢復的那一部分變形。恢復的那一部分變形。 殘余彎沉:路基或路面在規定荷載作用下產生的卸載后不能恢復的殘余彎沉:路基或路面在規定荷載作用下產生的卸載后不能恢復的那一部分垂直變形。那一部分垂直變形。 總彎沉:路基或路面在規定荷載作用下產生的總垂直變形(回彈彎總彎沉:路基或路面在規定荷載作用下產生的總垂直變形(回彈彎沉沉+殘余彎沉)。殘余彎沉)。 容許彎沉:路面設計使用期末不利季節容許彎沉:路面設計使用期末不利季節,標準軸載作用下雙輪輪隙中標準軸載作用下雙輪輪隙中間容許出現的

17、最大回彈彎沉值。間容許出現的最大回彈彎沉值。 設計彎沉:是指路面交工驗收時、不利季節、在標準軸載作用下設計彎沉:是指路面交工驗收時、不利季節、在標準軸載作用下,標標準軸載雙輪輪隙中間的最大彎沉值。準軸載雙輪輪隙中間的最大彎沉值。4.1 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r彎沉測定彎沉測定 貝克曼法:傳統檢測方法,速度慢,靜態測試,試驗方法成熟,目貝克曼法:傳統檢測方法,速度慢,靜態測試,試驗方法成熟,目前為規范規定的標準方法。前為規范規定的標準方法。 自動彎沉儀法:利用貝克曼法原理快速連續測定,屬于試驗范疇,自動彎沉儀法:利用貝克曼法原理快速連續測定,屬于試驗范疇,但測定的是總彎沉,因此使用

18、時應用貝克曼進行標定換算。但測定的是總彎沉,因此使用時應用貝克曼進行標定換算。 落錘彎沉儀法:利用重錘自由落下的瞬間產生的沖擊載荷測定彎沉,落錘彎沉儀法:利用重錘自由落下的瞬間產生的沖擊載荷測定彎沉,屬于動態彎沉,并能反算路面的回彈量,快速連續測定,使用時應用屬于動態彎沉,并能反算路面的回彈量,快速連續測定,使用時應用貝克曼進行標定換算。貝克曼進行標定換算。4.1 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r 設計彎沉值設計彎沉值 設計彎沉值是路面峻工驗收時、最不利季節、路面在標準軸載作設計彎沉值是路面峻工驗收時、最不利季節、路面在標準軸載作用下測得的最大用下測得的最大(代表代表)回彈彎沉值。可根椐

19、設計年限內每個車道通過的回彈彎沉值。可根椐設計年限內每個車道通過的累計當量軸次、公路等級、面層和基層類型確定的路面彎沉設計值。累計當量軸次、公路等級、面層和基層類型確定的路面彎沉設計值。l d 設計彎沉值(設計彎沉值(0.01mm););ne 設計年限內一個車道累計當量軸次;設計年限內一個車道累計當量軸次;ac 公路等級系數,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為公路等級系數,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為1.0,二級公路為,二級公路為1.1, 三、四級公路為三、四級公路為1.2;as 面層類型系數,瀝青混凝土面層為面層類型系數,瀝青混凝土面層為1.0;熱拌和冷拌瀝青碎石、上拌下貫或貫入式路;熱拌和冷拌瀝青碎石、上拌下貫

20、或貫入式路 面、瀝青表面處治為面、瀝青表面處治為1.1。ab 基層類型系數,半剛性基層取基層類型系數,半剛性基層取1.0,柔性基層取,柔性基層取1.64.1 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r容許彎拉應力容許彎拉應力r 路面結構層材料的容許拉應力路面結構層材料的容許拉應力(mpa);sp 瀝青混凝土或半剛性材料的極限劈裂強度瀝青混凝土或半剛性材料的極限劈裂強度(mpa);對瀝青混凝土的極限劈裂強度,;對瀝青混凝土的極限劈裂強度,系指系指15時的極限劈裂強度;對水泥穩定類材料齡期為時的極限劈裂強度;對水泥穩定類材料齡期為90d的極限劈裂強度的極限劈裂強度(mpa);對二灰;對二灰穩定類、石灰

21、穩定類材料系指齡期為穩定類、石灰穩定類材料系指齡期為180d的極限劈裂強度的極限劈裂強度(mpa),水泥粉煤灰穩定類,水泥粉煤灰穩定類120d的極限劈裂強度的極限劈裂強度(mpa)。 ks 抗拉強度結構系數。抗拉強度結構系數。瀝青混凝土層的抗拉強度結構系數:瀝青混凝土層的抗拉強度結構系數:無機結合料穩定集料類無機結合料穩定集料類:無機結合料穩定細粒土類:無機結合料穩定細粒土類:4.1 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設計指標與極限標準r路面結構的彎沉計算路面結構的彎沉計算彈性層狀理論是在一定假設條件下(半無限空間體、材料各向同性、均彈性層狀理論是在一定假設條件下(半無限空間體、材料各向同性、均質體且不計自重

22、)經過復雜的力學、數學推演的理論體系,假設條件與質體且不計自重)經過復雜的力學、數學推演的理論體系,假設條件與路面實際不完全相符合,這是導致理論與實際不一致的原因。因此引入路面實際不完全相符合,這是導致理論與實際不一致的原因。因此引入彎沉修正系數彎沉修正系數f,將理論彎沉值進行修正,使計算彎沉與實測彎沉值趨,將理論彎沉值進行修正,使計算彎沉與實測彎沉值趨于接近。于接近。彎沉修正系數彎沉修正系數4.2 路面結構厚度設計方程式與設計路面結構厚度設計方程式與設計參數參數r路面結構的彎拉應力計算路面結構的彎拉應力計算理論最大拉應力系數:理論最大拉應力系數:實際設計時,該值通過程序計算得到實際設計時,該

23、值通過程序計算得到。4.2 路面結構厚度設計方程式與設計路面結構厚度設計方程式與設計參數參數r路面結構的設計參數路面結構的設計參數需要得到的設計參數:需要得到的設計參數:其中:其中: ne標準軸載累計作用次數;標準軸載累計作用次數; e0土基的回彈模量;土基的回彈模量; 0泊松比,一般可取為泊松比,一般可取為0.250.35(強度高時取小值);(強度高時取小值); 規范要求:規范要求:4.2 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r土基回彈模量取值方法土基回彈模量取值方法 現場測試法:現場測試法:承載板測試法:采用直徑承載板測試法:采用直徑30cm的剛性承載板,在現場土基表面,通

24、過的剛性承載板,在現場土基表面,通過承載板對土基逐級加載、卸載的方法,測出每級荷載下相應的土基回承載板對土基逐級加載、卸載的方法,測出每級荷載下相應的土基回彈變形值,采用彈變形值,采用1mm線性歸納法按下式計算測點處路基回彈模量值:線性歸納法按下式計算測點處路基回彈模量值:承載板測試法:承載板測試法:回彈彎沉測試:回彈彎沉測試:落錘式彎沉儀:落錘式彎沉儀:4.2 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r土基回彈模量取值方法土基回彈模量取值方法 查表法:查表法: 1 1)確定臨界高度(根據自然區劃、土質);)確定臨界高度(根據自然區劃、土質); 2 2)擬定土的平均稠度(根據路基設

25、計高度與臨界高度的關系,確定路基頂)擬定土的平均稠度(根據路基設計高度與臨界高度的關系,確定路基頂面以下面以下80cm80cm范圍內不同深度的含水量,計算平均稠度;范圍內不同深度的含水量,計算平均稠度; 3 3)預測土基回彈模量(根據平均稠度、土質、自然區劃查表)預測土基回彈模量(根據平均稠度、土質、自然區劃查表) 室內試驗法:室內試驗法: 根據室內小承載板測得回彈模量,乘以折減系數。根據室內小承載板測得回彈模量,乘以折減系數。 換算法:換算法: 通過回歸分析,確定特定地區、土質的通過回歸分析,確定特定地區、土質的cbrcbr等現場試驗數據與回彈模量的關等現場試驗數據與回彈模量的關系;系;4.

26、2 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r土基回彈模量的參數土基回彈模量的參數4.2 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r結構層的回彈模量的要求結構層的回彈模量的要求以路表彎沉值為設計指標時,設計參數采用抗壓回彈模量(瀝青混凝土試驗以路表彎沉值為設計指標時,設計參數采用抗壓回彈模量(瀝青混凝土試驗溫度為溫度為20) 。以彎拉應力(應變)為設計指標時,擬驗算的結構層采用抗壓回彈模量(瀝以彎拉應力(應變)為設計指標時,擬驗算的結構層采用抗壓回彈模量(瀝青混凝土試驗溫度為青混凝土試驗溫度為15) 。考慮到模量取值的不利組合,回彈模量的設計值取值:考慮到模量取值的不利

27、組合,回彈模量的設計值取值: 1 )計算路表彎沉值時,抗壓回彈模量應按下式計算其設計值:)計算路表彎沉值時,抗壓回彈模量應按下式計算其設計值: 2) 計算層底拉應力時,計算層以下各層的模量應采用式(計算層底拉應力時,計算層以下各層的模量應采用式(1)計算其設計值;)計算其設計值;計算層及以上各層模量應采用式(計算層及以上各層模量應采用式(2)計算其設計值:)計算其設計值:4.2 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r瀝青結構層的回彈模量參數瀝青結構層的回彈模量參數4.2 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r 半剛性基層結構層的回彈模量參數半剛性基層結構層的回彈

28、模量參數4.2 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路面結構厚度設計與設計參數r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 交通量已知,各層材料模量、泊松比、抗拉應力已知,除待設計交通量已知,各層材料模量、泊松比、抗拉應力已知,除待設計層外各層厚度已知,需計算設計層厚度:層外各層厚度已知,需計算設計層厚度:r設計過程:設計過程: 1)根據擬定的結構層材料,確定設計彎沉計算公式中各參數,計算)根據擬定的結構層材料,確定設計彎沉計算公式中各參數,計算設計彎沉值;設計彎沉值; 2)目標:交工驗收時輪隙中心實測路表彎沉小于等于設計彎沉;)目標:交工驗收時輪隙中心實測路表彎沉小于等于設計彎沉; 3)通過諾模圖或電算程序

29、,查圖或電算求出待設計層的厚度;)通過諾模圖或電算程序,查圖或電算求出待設計層的厚度; 4)通過彎拉應力驗算;)通過彎拉應力驗算; 5)抗凍層厚度驗算)抗凍層厚度驗算 6)技術經濟比較)技術經濟比較4.3 新建路面厚度設計新建路面厚度設計r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程序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程序4.3 新建路面厚度設計新建路面厚度設計 甲乙兩地之間計劃修建一條四車道的一級公路,在使用期甲乙兩地之間計劃修建一條四車道的一級公路,在使用期內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內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該路段處于。該路段處于iv7區,為粉質區,為粉質土,稠度為土,稠度為1.0,沿途有大量碎石集料,并有石灰供給。預測該,

30、沿途有大量碎石集料,并有石灰供給。預測該路竣工后第一年的交通組成如表所示,試進行路面設計路竣工后第一年的交通組成如表所示,試進行路面設計。4.4 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1、交通分析、交通分析 1)軸載換算(彎沉及瀝青層彎拉應力分析時)軸載換算(彎沉及瀝青層彎拉應力分析時)4.4 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2)軸載換算(半剛性層彎拉應力分析時)軸載換算(半剛性層彎拉應力分析時)注:軸載小于50kn50kn的軸載作用可以不計。4.4 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1 1、交通分析交通分析3)累計標準軸載作用次數(累計當量軸次)累計標準軸載作用次

31、數(累計當量軸次) 作彎沉計算及瀝青層底彎拉應力驗算時作彎沉計算及瀝青層底彎拉應力驗算時 作半剛性基層層底彎拉應力驗算時作半剛性基層層底彎拉應力驗算時71511009. 145. 020911 . 0365 1) 1 . 01(365 1)1(nrrnte4.4 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6151109 . 945. 018971 . 0365 1) 1 . 01(365 1)1(nrrnte2、初擬結構組合和材料選取、初擬結構組合和材料選取1)設計年限內一個行車道上的累計標準軸次為九百萬次左右。根據規范)設計年限內一個行車道上的累計標準軸次為九百萬次左右。根據規范推薦結構,

32、并考慮到公路沿途有大量碎石且有石灰供應,路面結構面推薦結構,并考慮到公路沿途有大量碎石且有石灰供應,路面結構面層采用層采用瀝青混凝土瀝青混凝土(18cm),基層采用水泥穩定碎石(厚度取基層采用水泥穩定碎石(厚度取20cm),),底基層采用石灰土(厚度待定)底基層采用石灰土(厚度待定)。2)采用三層式瀝青面層,表面層采用)采用三層式瀝青面層,表面層采用細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細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厚度厚度4cm),中面層采用中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中面層采用中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厚度厚度6cm),下面層采用,下面層采用粗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粗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厚度厚度8cm)。4.4 新建

33、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3、各層材料的抗壓模量與劈裂強度、各層材料的抗壓模量與劈裂強度1)查表得到各層材料的抗壓回彈模量和劈裂強度。)查表得到各層材料的抗壓回彈模量和劈裂強度。 20的抗壓回彈模量(以設計彎沉為設計驗算指標時)的抗壓回彈模量(以設計彎沉為設計驗算指標時):細粒式密級配:細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為瀝青混凝土為1400mpa,中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為,中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為1200mpa,粗粒式密級,粗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為配瀝青混凝土為1000mpa,水泥碎石為,水泥碎石為500mpa,石灰土,石灰土550mpa。 15的抗壓回彈模量(以層底拉應力為設計驗算指標時

34、)的抗壓回彈模量(以層底拉應力為設計驗算指標時):彎拉回彈模量:彎拉回彈模量和彎拉強度瀝青層取和彎拉強度瀝青層取15的值,分別為的值,分別為2000mpa、1800mpa、1200mpa、3550mpa、1480mpa 各層材料的劈裂強度:各層材料的劈裂強度:細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為細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為1.4mpa,中粒式密級,中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為配瀝青混凝土為1.0mpa,粗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為,粗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為0.8mpa,水泥碎石為,水泥碎石為0.5mpa,石灰土,石灰土0.225mpa。4.4 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新建路面的厚度設計實例4、土基回彈模量的確定、土基回彈模量的確定 該路段處于該路段處于iv7區,為粉質土,稠度為區,為粉質土,稠度為1.0,查表,查表“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