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翻譯重點實詞.docx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翻譯重點實詞.docx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翻譯重點實詞.docx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翻譯重點實詞.docx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翻譯重點實詞.docx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燭之武退秦師原文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fny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 辭曰: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zhu 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

2、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q p ng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sh 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

3、您也不利啊 ! ”燭之武就答應了。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

4、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率軍回國。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二、作者介紹左傳亦稱左氏春秋傳或左氏春秋 ,儒家經典之一。舊傳是春秋末年 左丘明所撰,清代經今文學家認為系西漢 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古各國史料編成。多用事實解釋春秋

5、 ,同公羊傳、谷梁傳用義理解釋有異。左傳起自公元前 722年(魯隱公元年),終于公元前 464年(魯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 17年,其敘事更至于公元前 454年(魯悼公十四年)為止。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優美,記事詳明,為中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名著。該書每與春秋合刊,作為十三經之一。左傳較權威傳世版本有西晉 杜預春秋左氏傳經集解、唐代孔穎達等春秋左傳正義、清代洪亮吉春秋左傳詁 、劉文淇等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未完成,止于襄公五年正) ,另有宋堯叟注,常與杜預注合刊三、文言基礎知識整理一、字音辨識氾南f n杞子q佚之狐y縋而出zhu逄孫png闕秦ju戍之sh二、通假字無能為也已同“矣”共其乏

6、困同“供”,供給秦伯說同“悅”,高興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三、一詞多義鄙:1、越國以鄙遠:意動把 當作邊邑2、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邊境3、肉食者鄙:鄙陋此指目光短淺辭:1、辭曰:推辭2、停數日,辭去:告別若: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如果2、仿佛若有光:好像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焉: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哪里,怎么3、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與:1、秦伯說,與鄭人盟:和,跟2、失其所與,不知:結交親附以:1、以其無禮于晉:因為2、敢以煩執事:拿,用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之: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取獨2、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7、代詞,代這件事3、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4、輟耕之壟上:到,往5、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其:1、以其無禮于晉:代詞,代鄭國2、吾其還也:還是, adv.3、失其所與:自己的四、詞性活用1、晉軍函陵:駐軍n.2、與鄭人盟 :結盟n.3、夜,縋而出:在夜里n.4、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在晚上5、既東封鄭:在東邊n.6、越國以鄙 遠:把 當做邊邑7、嘗為晉軍賜 矣:恩惠v.8、闕秦以利晉:使 減少,侵損9、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 滅亡v.10、鄰之厚 ,君之薄 也:變雄厚變薄弱五、古今異義1、敢以煩執事古義 : 執行事務的人 , 此處是對對方的敬稱仗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使

8、節的主人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作 v.作 v.作狀n. 作狀作狀n. 的意動 / 使動作 n.v. 的使動的使動adj.作 v.今義 : 舊時俗稱儀今義:請客的主人古義:也作“行理”,外交使節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4、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義:那人,指秦穆公今義:對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稱六、文言句式1、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判斷句3、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4、以其無禮于晉狀語后置句5、且貳于楚也狀語后置句6、佚之狐言于鄭伯曰狀語后置句7、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狀語后置句8、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省略句9、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省略句10、敢以煩執

9、事省略句七、實詞1、以其無禮于晉:因為2、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3、猶不如人:尚且4、然鄭亡:然而5、許之:答應6、鄭既知亡矣:已經7、失其所與 :結交,親附8、吾其還也:表商量語氣,還是9、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假如派10、是寡人之過 也:這過錯11、縋而出: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12、焉用亡鄭以陪 鄰:增加13、嘗為晉軍賜矣:曾經給予動名,恩惠14、肆其西封:延伸擴張15、惟君圖之: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16、因人之力而蔽 之:依靠損害1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沒有四、作品賞析綜合評述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秦、晉圍鄭,形勢緊迫,在這干鈞一發之際,鄭臣燭之武僅憑口舌

10、說服秦伯,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突變呢?關鍵在于燭之武所說的兩點針對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滅鄭于秦有害無益。秦對鄭鞭長莫及,若以鄭為東道主,就為秦稱霸提供了住、食等種種方便,更何況“亡鄭以陪鄰”,這對秦有什么好處呢 ?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晉有野心 (對此秦本有戒心),燭之武列舉了秦伯曾親身領略過的事實,再進行科學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晉是大敵。燭之武用語不多,對秦穆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文中一共出現了三個人物:佚之狐,鄭伯和燭之武。在這次精彩的說退秦師中,燭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現出來。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同時也反

11、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從軍事角度看,燭之武退秦師 是非常著名的通過談判說服、 消弭戰爭、爭取和平的成功范例。 這些成功的實踐都是在通過談判消弭戰端、爭取和平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而談判說服的成功又強化了這些思想的影響力。 段落詳解文章首段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 一觸即發,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并埋下兩處伏筆:鄭無禮于晉,與秦無關;晉、秦不在一處。第二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 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系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其中,佚之狐舉賢和燭之武先“辭”后“許”,行文波瀾起

12、伏,頗具戲劇性。三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說退秦師的關鍵。分四個層次:一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 二是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亡鄭”、“陪鄰”、“舍鄭”,皆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舊事重提,觸及秦伯的恨處,說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并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后必“闕秦”。燭之武的說秦之詞, 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邏輯力量, 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于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四段記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此段行文又一張一弛,先是“子犯請擊之”,令氣氛陡然又緊;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

13、去之”,讀者的心才安然放穩。行文特色一、伏筆照應,組織嚴密。該文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秦、晉圍鄭的主要原因,是晉國為了征服異己, 再加上晉文公與鄭有個人恩怨。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秦毫無關系,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暗示了這一事件的背景,為全文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合,二者并不是無隙可乘,這就容易使人理解: 燭之武所以能夠說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說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構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圓滿。二、波瀾起伏,生動活潑

14、。行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當鄭國處于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秦君,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生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說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于秦無益; 但接著又退一步說: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沖;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后,子犯發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系一下子轉而緊張起來。最后對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波,終于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三、詳略得當,說理透徹。文章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