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G111國道改擴建工程富裕段(地形圖測繪、中樁敷設、橫斷面測量)專業設計書2016年9月3日1.概述1.1任務概述1.1.1任務量1)84公里延長線首級控制(平面控制、高程控制)計XXX點;2)400米寬1:2000帶狀地形圖84延長公里;3)84公里延長線中樁敷設及縱、橫斷面。1.1.2地理位置與行政隸屬1)地理位置:起點位于約東京1243036,北緯480036;終點位于約東京1240448,北緯472700。2)行政隸屬:道路全線隸屬于齊齊哈爾市富裕縣。2.自然概況與已有資料2.1自然概況 改擴建道路北段、南段在原G111上進行,中斷(富裕鎮建成區以南的20公里)為新建路段,道路經過富裕
2、縣、兩個鎮(二道灣鎮、塔哈鎮)8個村屯(前長遠、安居村、小榆樹、群力村、縣良種場、五家子、中和村、馮屯)跨越北引嫩總干渠、塔哈河兩個較大水系,新建路段為草地沼澤區,首級控制、帶妝測圖、中樁敷設、斷面測量都較為困難。2.2已有資料2.2.1地圖資料 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制作的1:50000地形圖用于本項目的生產計劃用圖。2.2.2控制點資料平面控制得到CORS站的授權服務,用于本項目的平面控制聯測。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提供的1985國家高程基準一等水準點 個,用于本項目的高程控制聯測3. 技術文件JTG/T C10-2007公路勘測規范;JTG/T C10-2007公路勘測細則;CJJ/T73-
3、2010衛星定位城市測量技術規范;GB/T 20257.1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圖式。4.技術指標4.1數學基礎坐標系統: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高程基準:1985國家高程基準;基本等高距:1米;投影方式:高斯克呂格投影,中央子午線124成圖比例尺為 1:2000。5.控制測量5.1施測要求(1)一級控制點必須采用網絡RTK測量。(2)二級控制點宜采用網絡RTK測量,也可采用單基準站RTK測量或導線測量。(3)圖根控制點上述測量方法均可使用。(4)一級平面控制點、首級高程控制點采用四等水準聯測,路線控制樁采用五等(含)以上水準聯測。(5)首
4、級高程控制點也應按一級平面控制點要求施測點位坐標。5.2精度要求1)一、二級控制點最弱點中誤差均不大于5cm,最弱相鄰點相對點位中誤差均不大于3cm,最弱相鄰點邊長相對中誤差不大于1/20000(二級點不大于1/10000)。2)圖根控制點相對于臨近等級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大于成圖比例尺圖上0.1mm,高程不大于成圖等高距的1/10。3)路線水準各點高程中誤差不大于25mm。5.3控制點編號1)采用GPS測量的一級平面控制點編號為GE+流水號0199組成,如GE01則為第1個GPS一級平面控制點,采用GPS測量的二級平面控制點編號為GF+流水號0199組成。如GF01則為第1個GPS二級平面控
5、制點,圖根控制點編號為T+流水號1N組成。2)采用四等水準聯測的高程控制點編號為BMD+流水號0199組成,如BMD01則為第1個四等高程控制點,采用五等水準聯測的高程控制點編號為BMF+流水號0199組成,如BMF01則為第1個五等高程控制點。3)補測的一、二級平面及觀測控制點用相應的控制點類型及等級代碼+流水號001999組成,圖根控制點在最大號后連續編號。5.4首級控制點的測量5.4.1首級控制點的布設1)平面控制點沿設計道路中心線兩側間隔不大于3公里布設一對,控制點應布設在距離設計道路中心線不小于30米,不大于300米的范圍內,同一對點的間距應大于200米,且相互必須通視。2)高程控制
6、點沿設計道路中心線兩側間隔不大于1.5公里布設一個,控制點應布設在距離設計道路中心線不小于30米,不大于300米的范圍內。3)平面控制點與高程控制點可重合也可分別布設。4)當設計要求遇大型橋梁及構建物加布控制點時,按CO2JTG.TC102007公路勘測細則要求布設。5)首級平面控制點的等級不應低于一級。6)高程控制點的等級不低于四等。5.4.2首級控制點選埋1)首級控制點應埋設固定標石,標石可采用混泥土預制,也可采用實地澆筑標石。2)標石底部應低于當地冬季凍土層以下30厘米,標石頂面高出地面5-10厘米。3)平面控制點標志中心應有“十”字標記,高程控制點標志中心應有“凸”點。4)控制點應選在
7、易于標志長期保存及視野開闊、交通方便、便于其他測量手段的擴展和聯測,應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高壓輸送線路及對衛星信號產生反射的物件。5)控制點應按要求在控制測量點之記簿上繪制點之記。5.4.3 GPS測量1)網絡RTK平面控制點的測量(1)基本要求:a.每個控制點需獨立至少觀測四次,觀測成果平面坐標較差應小于2cm,垂直坐標分量較差應小于3cm,各測回坐標較差不大于4cm,超出時應增加測回數,取中數作為該點的最終成果。b.平面控制點必須使用三腳架對中,對中誤差不大于1mm。c.采用RTK方法施測的控制點,檢測點數不得少于同一觀測日點數的15 %,同一控制點的檢測時間不得與控制點同日實施,檢測
8、成果只用于檢校,不作為成果使用。(2)觀測要求:a.觀測開始應對儀器進行初始化,觀測應在RTK固定解收斂至水平精度(HRMS)小于2cm、垂直精度(VRMS)小于3cm,待觀測值穩定得到固定解后開始記錄數據。b.每次觀測間流動站應重新初始化。c.每測回的自動觀測個數不應少于20個歷元,采樣間隔為2s,觀測時間一般可設為60秒(在電子手簿的觀測時間中進行設置),每次讀數的坐標分量較差應不大于4cm,取平均值作為定位結果。測回間觀測記錄的時間間隔不應小于60s。如果中間數據中斷,本測回數據作廢。d.當測回間的平面坐標分量較差應大于2cm或垂直坐標分量較差應大于3cm,應增加測回數。e.經、緯度應記
9、錄到0.00001s,平面坐標和高程應記錄到0.001m,天線量取精確至0.001m。f.當初始化時間超過3分鐘仍不能獲得固定解時,應斷開通訊鏈接,重啟GNSS接收機,再次進行初始化操作。重試次數超過3次仍不能獲得初始化時,應取消本次測量,對現場觀測環境和通訊鏈接進行分析,選擇觀測和通訊條件較好的其它位置重新進行測量。g. RTK作業GNSS衛星狀況的基本要求: 觀測窗口狀態15以上的衛星個數PDOP值良好64可用56不可用6h.RTK平面控制點測量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等級相鄰點間平均邊長m點位中誤差cm邊長相對中誤差與基準站距離 km觀測次數起算點等級一級50051/200004
10、二級30051/1000053一級及以上注1:采用網絡RTK測量各級控制點不受流動站到基準站距離的限制,但應在網絡有效服務范圍內。 2:相鄰點間的距離不宜小于該等級平均邊長的1/2,最長不應超過該等級平均邊長的2倍。(3)坐標取位 坐標取至0.001米(4)網絡RTK數據處理:使用GPS儀器隨機軟件及時將外業采集的原始數據從數據采集器中導入計算機,并進行數據備份,應提交原始觀測記錄,不得進行任何剔除或修改,不得調用任何對數據實施重新加工組合的操作指令,注意對數據采集器內存進行定期整理。5.5水準測量1.5.1一般規定1)路線高程控制網應全線貫通,統一平差。各等級路線高程控制網最弱點高程中誤差不
11、大于25mm。 2)四等水準附合路線全長不應超過25公里,(五等水準附合路線全長不應超過10公里)。當采用結點點網時,結點間的距離不應超過附合路線全長的0.7倍。 3)當采用雙擺站觀測時路線長度不應超過附合路線全長2倍。4)各等級高程控制點各測站高差取至0.1毫米,高程取至1毫米。5)采用光學水準儀時各等級水準標尺至儀器的距離可直接讀取,標尺的中絲讀數至毫米,光學水準儀水準儀估讀毫米位。四等水準標尺采用雙面讀數,(五等水準標尺采用單面讀數)。6)四等水準觀測應偶數上站,連續各測站上安置三腳架時,應使其中兩個腳平行于水準路線的前進方向,另一只腳輪換安置在前進路線方向的左右。7)光學水準儀的“i”
12、角作業開始第一周每天檢測一次,記錄在每天作業前的觀測手簿中,(單獨一頁記錄)待“i”角穩定后可間隔15天檢測一次,扔記錄在每天作業前的觀測手簿中,(單獨一頁記錄)水準儀“i”角不得大于20。8)數字水準儀的“i”角應每天開測前進行檢測。9)觀測間休息必須停在埋石點上。5.5.2主要技術要求測量等級往返較差及附合路線閉合差(mm)檢測已測測段高差較差(mm)四等20L30L五等30L40L1)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注:L以公里計算,保留一位小數。采用計算機計算時可按軟件配置進行 2)觀測要求觀測方法按下表執行測量等級觀測方法觀測順序四等中絲讀數法往后后前前五等中絲讀數法往后前3)觀測主要
13、技術要求測量等級儀器類型標尺類型視線長(m)前后尺視距差(m)前后尺積累 差(m)視線離地面最低(m)基補面讀數差(mm)基補高差之差(mm)四等DS雙面1003100.23.05.0五等DS單面10010504.07.0 觀測主要技術要求按下表要求執行注:當采用數字水準儀時視線長可放寬至150米,視線高度三絲能讀數,重復測量次數不少于2次,同一標尺兩次觀測所測高差之差按基補面讀數差及基補面高差之差執行。5.5.3記簿要求 1)采用紙質手簿記錄應符合下列要求 (1)記事項目應實地記錄,記錄應齊全,原始數據應字跡清晰、工整、易讀,不得擦改、涂改、追記和轉抄,外業手簿頁碼應連續,不得有空頁、撕頁。
14、(2)距離的個位、十位,水準讀數的厘米位、毫米位出現錯誤時必須立即現場重測,否則此測段重測。(3)儀器與標尺的距離、距離差、積累差之間,黑、紅面及基補面讀數差之間不得產生連環涂改。出現此情況必須立即現場重測,否則此測段重測。(4)允許劃改的內容應用橫線將錯誤數據正規劃去,將正確數據記在劃改數據上方,并在備注欄注明劃改原因。(5)超限及不符合記錄要求的重測路段應補測在原觀測記錄的后面,并應注明重測原因及補測成果的所在手簿編號及頁碼。2)采用數字水準儀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測量的高程單位與記錄到內存的單位應為m,最小顯示應為0.0001m。(2)日期應為年、月、日,時間應為24小時制。(3)測站限
15、差設置是否正確。(視距差、視距積累差、基補讀數差、高差之差)(4)應建立作業文件,應采用正確測量模式,測量需要的其他信息應正確賦值。6. 帶狀地形圖測繪6.1一般要求(1)地形圖符號繪制按GB/T20257.1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圖式執行(2)地形圖外業數據采集可利用CORS 站支持下的網絡RTK方法直接采集或單基準站RTK方法采集,也可采用符合細則要求的實測法采集。采用不同采集方法應滿足細則中相應的要求。(3)圖上地物點的點位中誤差主要地物不大于圖上0.6mm,一般地物不大于圖上0.8mm,等高線插值的高程中誤差不大于三分之一等高距,高
16、程注記點不0.22cm。(4)地形圖地物要素精度按測圖要求執行,地形要素表示內容按1/1000要求執行。(5)測圖范圍:道路中心線兩側30米范圍內應詳細表示;30米200米內主要地物重點表示,一般地物可取舍表示。(6)縣城城區內利用建成路段測至路兩側第一排建筑物。6.2圖根控制測量6.2.1 網絡RTK 測量1)基本要求:(1)每個圖根點需獨立至少觀測2測回,觀測成果平面坐標較差應小于2cm,垂直坐標分量較差應小于3cm,超出時應增加測回數,取中數作為該點的最終成果。(2)作業開始或重新設置之后,應至少檢測一個同級或高等級已知點,檢測點至少觀測1個測回,檢測點點位較差應小于5cm,作業完成后再
17、聯測該已知點或其它已知點,以保證成果可靠。每次開始作業前檢查儀器并正確設置參數、天線高信息。2)觀測要求:(1)觀測開始應對儀器進行初始化,觀測應在RTK固定解收斂至水平精度(HRMS)小于2cm、垂直精度(VRMS)小于3cm,待觀測值穩定得到固定解后開始記錄數據。(2)每次觀測間流動站應重新初始化。(3)每測回的自動觀測個數不應少于10個歷元,采樣間隔為2s,觀測時間一般可設為30秒(在電子手簿的觀測時間中進行設置),每次讀數的坐標分量較差應不大于4cm,取平均值作為定位結果。測回間觀測記錄的時間間隔不應小于60s。如果中間數據中斷,本測回數據作廢。(4)當測回間的平面坐標分量較差應大于2
18、cm或垂直坐標分量較差應大于3cm,應增加測回數。經、緯度應記錄到0.00001s,平面坐標和高程應記錄到0.001m,天線量取精確至0.001m。(5)當初始化時間超過3分鐘仍不能獲得固定解時,應斷開通訊鏈接,重啟GNSS接收機,再次進行初始化操作。重試次數超過3次仍不能獲得初始化時,應取消本次測量,對現場觀測環境和通訊鏈接進行分析,選擇觀測和通訊條件較好的其它位置重新進行測量。(6) RTK作業衛星狀況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觀測窗口狀態15以上的衛星個數PDOP值良好64可用56不可用6(7)RTK平面控制點測量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等級相鄰點間平均邊長m點位中誤差cm邊長相對中誤差
19、與基準站距離km觀測次數起算點等級圖根10051/400032二級及以上碎部圖上0.5mm1/1000051二級及以上注1:采用網絡RTK測量各級控制點不受流動站到基準站距離的限制,但應在網絡有效服務范圍內。 2:相鄰點間的距離不宜小于該等級平均邊長的1/2.3)網絡RTK數據處理:使用GPS儀器隨機軟件及時將外業采集的原始數據從數據采集器中導入計算機,并進行數據備份,應提交原始觀測記錄,不得進行任何剔除或修改,不得調用任何對數據實施重新加工組合的操作指令,注意對數據采集器內存進行定期整理。6.2.2單基準站 RTK測量1)基本要求(1)基準站的平面等級不得低于二級。(2)每天應根據工作區域選
20、擇觀測條件良好的控制點架設基準站;為確保精度,基準站的測量控制范圍不宜超過半徑為5公里的范圍,在此范圍內,利用流動站進行界址點測量。(3)連續采集一組50點數據結束,應檢核一個重合點,檢核點點位坐標差不大于圖上0.5mm可繼續測量。當天本測站觀測結束應在一已知點(同級或高級點)上檢核。2)觀測要求(1)RTK 測量時,開始作業或重新設置基準站后,應至少在一個已知點上進行檢核,并應符合下列規定:在控制點上檢核,平面位置較差不應大于5cm;在明顯界址點上檢核,平面位置較差不應大于圖上0.5mm。(2)在正式開測前應使用電臺信號檢查核實基準站的坐標,正確無誤后再開測(一般應每站檢查),流動站必須注重
21、儀器氣泡居中。(3)采用單基準站 RTK方法測量時并應符合網絡RTK測量2) 1.2.3. 5.6.要求。6.3碎部測圖(1)采用網絡RTK測量時不受距離限制,采用單基準站RTK測量時,流動站至基準站的距離不大于5km,當采用測距法測量距離時碎部點至測站點最大距離不超過500m。(2)地形圖上高程注記點應分布均勻,注記點間隔不大于70m,高程注記點注至0.1m。(3)圖上應展繪測圖范圍內的三角點、水準點、GPS點、各等級控制點、圖根點等。水準點實測坐標展繪到圖上。(4)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主要附屬設施均應表示。居民地內房屋應詳細測繪,并應標注房屋的層次及建筑材料,建筑物、構筑物的凹凸小于圖上
22、0.5mm時可不表示,按其主體直線連接。同排房屋兩房之間間隔圖上小于0.3mm時共線表示,否則單獨表示。房屋層次不同、建筑材料不同、不是同一房屋時應繪分隔線。加油站加油處的遮雨棚用雨罩符號表示,地下儲油設備用虛線表示范圍,范圍內繪不依比例儲油設備符號,據實加注“油”“氣”。依比例表示的獨立地物按其外圍輪廓表示范圍內繪符號,不依比例表示的準確表示其定位點與定位線。(5)各種電力線、通訊線、通訊光纜(含地下)均應表示。電壓伏度大于10kv(含)電力線,用輸電線符號表示(高壓),電壓伏度小于10kv(不含)電力線,用配電線符號表示(低壓),35kv(含)以上的輸電線路需注電壓伏數。電力線、通訊線的塔
23、架、桿應如實表示,電力線桿上的變壓器如實表示,單桿上的變壓器如實表示與電桿的相互方向關系,落地變壓器按垣柵表示其范圍內繪變電場所符號。當高壓線與設計道路交叉時還應測注道路中心線與高壓線交叉點與路面的比高。地下光纜指示樁應表示,只有指示牌的按指示樁表示。(6)范圍內的道路及附屬設施應表示,道路應如實反映道路的鋪面材料、鋪面寬、路基寬,有道路編號的還應注記道路編號,道路鋪面分界處用點線表示。居民地內的街道有名稱的需注記名稱。范圍內封閉鐵路測至道路一側的鐵路圍護網,敞開的鐵路如實表示鐵路及附屬設施并測注軌面高程,曲線段測注外軌面高程(轉彎半徑大的路軌)。人行小路不表示。道路上的各種檢修井應表示(符號
24、可縮小0.7倍表表示)。里程碑、路標應表示,涵洞寬度大于圖上0.5mm 的寬度時依比例尺表示,有名稱的橋應標注名稱。(7)范圍內的河流、溝渠、養魚池、坑糖、大口井應表示,圖上寬度小于0.5mm的河流、溝渠用單線表示,水利設施應表示,溝渠應繪制流向。(依據高程繪制)水渠需測注渠底及渠頂高程,井需測注井臺高程,坑糖需測注坑糖上邊緣高程。(8)地貌應等高線配合地貌符號及高程注記點表示,土堆、坑穴、陡坎應表示,陡坎應測注坎上、坎下高程,水田可適當測注代表性高程,地形變換處、高處、凹處應測注高程點。當陡坎坡度的投影大于圖上2mm時按斜坡依比例表示至坡腳位置。等高線遇房屋、雙線河流、溝渠、堤、道路等及陡坎
25、、斜坡、坑穴、水塘、魚池、文字、數字等應斷開表示,居民地內可不繪等高線,當圖內等高線不易判別等高線坡向時應繪制示坡線。(9)范圍內的交規整的旱地、水田、林地、行樹、草地等應表示,參差一起面積較小時可按其經濟價值面積大小進行取舍。圖上寬度小于0.5mm的田埂可按單線表示。(10)只表示縣級以上行政界線,可參照界線數據、行政區畫圖、地形圖資料轉繪。(11)居民地、廠礦、機關、學校、醫院、居民小區、街道、河流、排灌渠等按現名稱標注,河流、排灌渠實地無名稱時可按地形圖資料標注。7中線敷設及橫斷面測量7.1路線中線敷設7.1.1路線中線敷設要求 1)路線中線敷設控制樁(起終點樁、里程樁、曲線要素樁、交點
26、樁、轉點樁等)的平面位置采用極坐標法、GPS RTK法施測(網絡RTK、單基準站RTK)。高程采用五等(含)以上水準聯測。起終點兩端沿原道路線中線向外加測四個里程樁。采用極坐標法敷設控制樁時應符合細則的要求;采用單基準站RTK法敷設控制樁時,流動站至基準站的距離不大于3km;采用網絡RTK法敷設控制樁時不受距離限制。 2)路線控制中樁新路段打入5530cm木樁,木樁中心釘鋼釘標記,木樁地面上不超過5cm。老路段路面打入鋼釘,新、老路段道路邊緣打51.530cm木質的指示樁并書寫樁號及里程。3)中樁位置中誤差不大于5cm,樁位檢測之差不大于10cm,兩次測量高程差不大于5cm。4)路線中樁間距為25m;5)路線經過下列位置應加樁(1)路線縱、橫向地形發生變化處(坡的最高與最低處,平變坡、坡變平的坡腳);(2)路線與其他道路交叉處及其他線狀地物交叉處;(3)橋梁兩端點(大型橋梁的橋中點)涵洞等構造物處;(4)不良地質地段的起終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數智賦能推動高等教育創新發展路徑
-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策略與實踐路徑
- 海水淡化技術在未來水資源保障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 發電機行業未來發展趨勢與市場機會解析
- 2025年新入職員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帶解析答案
- 質量管理三部曲培訓
- 課題開題報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路徑研究
- 2024年圖書管理員考試社交媒體應用能力試題及答案
- 2024-2025企業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帶答案(綜合題)
- 25年公司職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完整答案(歷年真題)
- 2025合同模板個人車位轉讓合同 范本
- 企業集團文件與檔案管理制度
- 2024福建漳州市九龍江集團有限公司招聘1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公安審訊技巧課件
-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云南大學
- 西方教育史考題及答案
- 軟件開發java筆試題及答案
- 小學綜合實踐三年級下冊巧手工藝坊教學課件
- 2025年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 2025年監理工程師考試《建設工程監理案例分析(水利工程)》綜合案例題
- DB61T 5113-2024 建筑施工全鋼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安全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