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轉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1頁
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轉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2頁
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轉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3頁
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轉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4頁
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轉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繁育與栽培示范成果轉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目 錄項目概述1第一部分 企業基本情況3一、企業基本信息3二、經營情況4三、項目負責人51、負責人52、技術帶頭人5四、企業能力71、成果轉化能力72、市場推廣能力7五、近期發展計劃8第二部分 國內外技術現狀及技術比較優勢9一、國內外技術現狀9二、技術比較優勢101、技術特征102、技術優勢103、技術先進性10第三部分 工作基礎及創新性12一、項目基本情況121、項目技術成果來源及知識產權情況122、技術依托單位情況123、項目成熟度13二、成果主要技術內容及創新性161、成果研究技術路線162、成果主要技術內容163、成果創新性2

2、04、創新效果20第四部分 項目主要目標及內容23一、主要目標231、產業化思路232、產業化目標23二、項目主要內容24第五部分 實施方案25一、菌種擴繁體系技術方案25二、生產建設方案301、實施地點302、建設方案303、生產原料的供應314、本項目已具備的條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設內容325、項目實施管理33三、食用菌廢料處理方案34四、推廣方案341、產品情況342、營銷方案35第六部分 投資預算和執行計劃36一、投資預算361、近期完成的投資額362、計劃新增投資情況36二、新增資金的籌措37三、資金使用計劃381、資金籌措及使用計劃382、轉化資金使用方向及明細38四、執行計劃39

3、五、財務分析411、產品成本分析412、項目投資可行性分析43第七部分 商業模式或推廣方案45一、產品定位45二、產品獲利模式45三、產品生產策略45四、市場營銷計劃461、市場概括462、營銷計劃46第八部分 經濟社會效益48一、經濟效益481、企業經濟效益482、菇農經濟效益48二、社會效益481、科學利用食用菌資源,高效轉化秸稈資源482、高效利用食用菌資源,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483、勞動力資源的高效利用494、豐富現有食用菌種類,促進人民健康生活50項目概述本項目科技成果源于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完成的“食用菌種質資源收集、創制與綜合開發利用”,該成果綜合研究開發水平居國際領

4、先水平(川科鑒字2007第283號),于2007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農-01-02-01)。為積極推進現代食用菌產業發展,加快食用菌優良新品種育繁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本公司通過技術轉移取得該成果的轉讓授權(農院土函20125號),進行“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繁育與栽培示范”的產業化,項目實施涉及如下創新技術:1、選育技術創新:獨創了世界領先的食用菌“轉核雜交技術”,突破了常規細胞融合育種融合子不穩定、核融合單核體難以形成子實體的世界性難題,為食用菌育種開辟了新途徑;2、品種創新:選育獲得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 “融平1號”,“金白1號”等轉核雜交新品種,有效解決了食用菌生產中產量低,品質差及易

5、退化等問題,在生產中應用,緩解了生產中品種單一、品質不佳等現狀;3、實現了食用菌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等多個優良性狀聚合的育種突破:通過轉核雜交技術的實施,將親緣關系較遠的親本優良性狀進行聚合,突破了傳統雜交方法育種親本親緣關系選擇范圍狹窄,優良性狀不易聚合的局限。項目產業化開發涉及的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在中試論證期間經過當地菇農栽培,結果顯示新品種不僅農藝性狀優良,且出菇產量較以前主栽品種均有提高,最高達11%以上,最大化的實現了菇農的經濟利益,逐漸成為了廣大菇農栽培的首選菌種。項目現擬新增投資2773.57萬元,通過對“金白1號”(國品認菌2008042)、“川金2號”(國品認菌20080

6、40)、“融平1號”(川審菌2003 001)、“川耳3號”(川審菌2009 02)、“黃耳10號”(川審菌2010 007)、“川芝2號”(川審菌2008 004)等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的繁育與栽培示范,建立一個菌種擴繁基地,一個機械化菌袋生產基地,一個標準化栽培示范基地,實現食用菌新品種栽培種750萬袋/年和食用菌鮮品3000噸/年的產業化規模。項目執行期內預計實現銷售收入21600萬元,繳稅3730.49萬元,凈利潤1782.67萬元,新增就業30人。2012年0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支持成渝經濟區率先發展,明確了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

7、平的目標。食用菌產業產值僅次于糧、棉、油、果、菜,位于種植業第六位,已成為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本項目的實施,可為廣大菇農提供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食用菌新菌種,帶動農村發展致富,實現傳統食用菌產業更新換代的目標。第一部分 企業基本情況一、企業基本信息企業名稱:四川恒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企業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碧峰村注冊資金:2067萬元經濟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時間:二0一0年一月二十二日圖1-1:成都試驗基地圖1-2: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試驗基地 我公司為國家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成都試驗基地,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試驗基地。二、經營情況單位:萬元2010年2011年

8、凈增長增長率總資產2636.083076.87440.7916.72% 凈資產2190.472486.60296.1313.52% 銷售額2461.874533.87207284.16% 凈利潤190.47296.13105.6655.47% 表1-1:經營情況 根據目前我公司的財務報表分析,2011年我公司營業收入較2010年增長了16個百分點,銷售額增長了84個百分點,凈利潤增長了55個百分點,且公司負債率為10%,數據表明我公司經營情況良好,且公司擁有貨幣資金超過1000萬元,應收票據268萬元,應收賬款127萬元,資金運作正常,資金周轉率較好。三、項目負責人1、負責人胡英席,男、漢族、

9、1963年10月出生,西南交通大學金融及工商管理專業,博士,經濟師。1979年10月參加農業銀行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9年3月辭去農行工作,現任四川省恒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工作期間先后21次被評為省、市、縣農行、縣委、縣府、市委、市府、行署、省先農行進工作者、優秀信貸員、優秀共產黨員。工作期間先后撰寫經濟金融論文16篇,在全國、省、市相關刊物發表,并有兩篇獲得過優秀論文獎。2010年于恒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作,組織公司技術人員全力開展食用菌菌種擴繁技術、食用菌栽培技術研究工作和生產栽培,本人也從最初的不懂到現在熟知食用菌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2011實現了我公司食

10、用菌鮮品產量超過1500噸,實現經濟收益達到了4533萬元。2、技術帶頭人食用菌育種栽培專家(土壤肥料研究所):譚偉,1985年畢業于綿陽農專(現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農學專業,同年分配到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至今。19861987年四川大學進修微生物學課程;19881989年赴日本廣島菌類研究所研修食用菌育種栽培1年;19911992年作為廣島大學客座研究員再次赴日本合作研究食用菌分子生物學1年;2004年四川農業大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研究生結業;1998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2002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現任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毛木耳與藥用菌栽培崗位科學家所在團隊成員,國家現

11、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新品種引育研究崗位專家,中國微生物學會、菌物學會和農學會會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四川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客座教授,四川省咨詢業協會教授級注冊咨詢師,四川科協司法鑒定所法鑒定人,四川省食用菌產業聯盟秘書長。長期從事食用菌的育種栽培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工作。在學術上,首次提出“長根金錢菌為腐生菌,不與其他生物共生”的學術新觀點;發現野蝓闊危害靈芝;率先提出“持續開發利用松茸”思想及技術;提出食用菌參與農業循環經濟三種利用模式。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3部。主研取得科研成果獎7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二等

12、獎和三等獎個1項,成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主持主研通過省級品種審定和國家認定的食用菌新品種共計18個(國家認定9個),其中主持2個。榮獲“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005)、“四川省優秀青年技術創新帶頭人”(2003)、“四川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先進個人”(2004)、“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個人”(2008)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優秀科技人才三等獎(2008)等。四、企業能力1、成果轉化能力我公司系成都市青白江區重點爭取的招商引資企業,注冊資金2067萬元,現占地面積150畝。公司立足于食用菌的產、學、研有機結合模式,為打造中國西部食用菌培育中心及產業化示范基地而奮斗。我

13、公司現有員工總數65人,其中:具有大專以上人員45人;中高級職稱8人,從事專業育種和栽培你的技術人員12人。具有遺傳育種、栽培、良種繁育、農技推廣等多學科技術人才隊伍。擁有研發、生產食用菌菌種及鮮品的成套設備,可實現年產各類食用菌菌種160萬袋,產食用菌鮮品超過1500噸。2、市場推廣能力我公司主要以生產經營食用菌種以及食用菌產品為主,公司自成立兩年以來通過“栽培示范+技術指導”的方式已向當地農民提供了優質的平菇、金針菇、毛木耳、靈芝、香菇、茶樹菇、姬菇等菌種和高效的栽培技術,帶動了當地農民發展致富,實現超過了2500萬元的經濟收入。菌種的推廣渠道主要以直接面向農戶為主,同時也與其他菌種代理機

14、構、供銷社建立有合作關系。我公司栽培生產的食用菌鮮品主要面向各類農產品公司,目前我公司已與成都宜家食品有限公司、成都青白江區土產果品公司、成都和江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好農福菌業有限公司、成都康祖食品有限公司等客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我公司所栽培生產的靈芝、香菇、平菇、木耳等產品主要由以上客戶進行收購。(購銷合同詳見附件資料)五、近期發展計劃本項目是我公司發展的一重大決策,是我公司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的產物,是我公司帶動我省農戶提高食用菌栽培積極性的措施,也是我公司帶動農戶發展致富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公司近幾年的發展計劃將重點以本項目的實施為主。預計項目實施后的12年,我公

15、司在完成項目的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后投入生產運行,將首先完成生產各類食用菌栽培種共計180萬袋,同時帶動360戶農戶參與食用菌栽培,實現經濟增收超過7200萬元。預計項目實施后35年,我公司通過在擴繁技術體系和栽培技術體上進一步優化,可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實施食用菌產量最大化。同時由于我公司對新品種的栽培示范效應,將帶動我省數千余戶的農戶參與栽培。第二部分 國內外技術現狀及技術比較優勢一、國內外技術現狀食用菌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物質。希臘人認為它可以提高武士的戰斗力;羅馬人譽其為“上帝的食物”而只在節日上食用;墨西哥人用之來治病;中國人視保健食品而成為“生命之靈丹妙藥”,

16、有 “植物性食品的頂峰”、“綠色食品”、“健康食品”等美稱。原因是它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和纖維素等,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和多糖等營養成份。并含有一般蔬菜缺乏的亮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產值僅次于糧、棉、油、果、菜,居于種植業第六位。而我國食用菌產業目前遇到了兩大問題:一是一些大宗栽培種類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如香菇,主要品種來源于日本,而日本在制定種苗修正案后,對利用日本的品種進行栽培出口加以限制,使我國香菇栽培產品面臨諸多困難;二是品種老化、退化嚴重,品質降低。長期以來,我國食用菌生

17、產栽培品種又以相互引進居多,這些品種經過多年使用和不規范的擴繁,已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和退化,其品種抗逆性、農藝性狀、產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俗話說:“母壯兒肥”,好的菌種是保證豐產、豐收的基礎。因此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及擁有良好的抗逆性能、良好的綜合農藝性狀和高產的新品種是當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二、技術比較優勢1、技術特征項目成果利用分離的野生資源和引進的菌株,相繼利用單核原生質體再生技術,細胞融合技術、單孢雜交技術和同核體分離技術等創造了系列遺傳差異顯著、具有明顯特征和應用價值的菌株。以及以收集保藏的食用菌菌株為親本,應用現代育種技術改良現有栽培品種,選育了多個新品種。2

18、、技術優勢遺傳穩定性: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遺傳穩定,不易退化,雜交優勢明顯。農藝性狀優良:轉核雜交親本的選擇范圍廣泛,有利于將親本的優良性狀聚合。研究結果顯示,新品種產量、品質、抗逆性等均優于常規品種。便于設施栽培及生產管理: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出菇整齊,潮次明顯,產量集中,十分適宜進行設施栽培和管理。3、技術先進性 該成果技術2007年獲得了四川省科學進步“一等獎”(證書號:農-01-02-01)。(詳見附件資料)圖2-1: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書 成果鑒定(川科鑒字【2007】第283號),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推進了食用菌科技進步和產業的持續發展,綜合研究開發水平居國際

19、領先水平。(詳見附件資料)圖2-2: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證書第三部分 工作基礎及創新性一、項目基本情況1、項目技術成果來源及知識產權情況本項目科技成果源于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完成的“食用菌種質資源收集、創制與綜合開發利用”,該所擁有本項目技術成果的全部知識產權,目前已授權于我公司進行產業化開發。圖3-1:科技成果轉讓授權函2、技術依托單位情況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我省科技開發能力較強農業科研機構,全國農業科研“百強研究所”之一。在食用菌科研與開發方面設有一個微生物研究室(主要從事食、藥用菌育種與栽培,也是農業部“長江上游農業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室農業微生物研究室)。

20、是目前西部地區最大的食用菌遺傳育種、栽培及產業化研究開發中心。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四川省等縱向食用菌領域科研項目60余項,橫向科研項目10余項,登記成果20余項,其中獲省級三等獎以上的成果12項,其中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999)1項,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4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300余篇;從事食用研究歷史悠久、技術力量雄厚,目前擁有中高級研究人員21名,其中研究員5名,副研究員8名,碩士以上人員12名。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微生物室主要從事食用菌育種、規范化高產栽培技術和食用菌產品加工技術研究,共引進選育食用菌優良新品種30多個,為加速四川乃至西部地區食用菌新品種的推廣和應

21、用做出了重要貢獻。3、項目成熟度(1)新品種認定證書本項目產業化涉及食用菌新品種目前已獲得了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和全國食用菌品種認定證書。圖3-2:川耳3號審定證書 圖3-3:黃耳10號審定證書圖3-4:川芝2號審定證書 圖3-5:融平1號審定證書圖3-6:川金2號認定證書 圖3-7:金白1號認定證書(2)高效栽培技術體系選育的新品種經過系統的分析和研究,項目成果已完整地掌握了新品種的遺傳學特性,生物學特性和高效栽培技術,可以勝任項目所要求的各項條件。(3)農戶栽培情況本項目實施涉及的食用菌新品種由當地菇農進行了栽培,栽培結果顯示,新品種不僅農藝性狀優良,且出菇產量較目前主栽品種均有提高,

22、最高達11%以上,最大化的實現了菇農的經濟利益,逐漸成為了廣大菇農的首選菌種。(詳見附件資料)圖3-8:農戶栽培情況(4)總述該成果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通過多年研究開發,成果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多個食用菌品種通過了國家認定或省級審定,擁有了完整的項目涉及菌種的栽培技術體系,該成果技術已完全成熟。且通過農戶的栽培結果表明,項目涉及菌種的栽培技術體系成熟,且較其它主栽菌種產量有明顯提升,農藝性狀優良,適合大規模栽培。二、成果主要技術內容及創新性1、成果研究技術路線圖3-9:技術研究路線2、成果主要技術內容(1)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保藏純化、分離野生菌株:采用了多孢子分離法、菌絲

23、體分離法等方法,應用了pda、濱田氏、牛肉浸膏、木屑、酵母(或某種物質)浸提物等培養基,對四川不同生態地區野生菌進行分離、純化獲得純菌絲。引進異地商品菌株:從國內、國際保藏機構或研究中心等渠道,如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中心、日本廣島菌種中心等機構,通過菌種互換、購買、接受贈送和子實體組織分離等方法獲得。種質資源的整理與鑒定評價:菌株的鑒定評價是資源利用的重要基礎,對野外采集的資源進行了分類鑒定、純化、應用潛力評價,生物學特性分析,遺傳分析和歸類保存等工作。種質資源的保藏:為保持食用菌菌種的優良種性,有效地延長優良品種使用年限,進行了試管瓊脂斜面常規冰箱保藏、自然基質柱狀冰箱保藏、液體石蠟常溫保藏的

24、保藏方法研究,以及對保藏質量的研究。(2)創制新的種質材料利用分離的野生資源和引進的菌株,相繼利用單核原生質體再生技術,細胞融合技術、單孢雜交技術和同核體分離技術等創造了系列遺傳差異顯著、具有明顯特征和應用價值的菌株。應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創制新材料a、口蘑科金針菇+側耳科鳳尾菇為親本,創制金鳳系列新材料;b、雞腿蘑+義平為親本,創制雞平系列新材料;c、黃色金針菇12號+白色糙皮側耳為親本,創制金白系列新材料;d、密環菌+花臉香蘑為親本,創制密花(mh)系列新材料;e、長根菇+雞樅為親本,創制zhcj系列新材料;f、韓芝+紅芝為親本,創制hh系列新材料;g、精選+武香為親本,創制精武系列香菇新材

25、料;h、茯苓+鳳尾菇為親本,創制wl系列新材料。傳統雜交a、川毛木耳系列:以大光木耳+紫木耳單孢雜交、黃耳+毛木耳781單孢雜交獲得,篩選了川耳1號和川耳7號新品種。b、香菇雜交:利用雙單雜交方法進行了雜交試驗,4個野生香菇菌株分別與來自日本的6個香菇菌株和臺灣的1個香菇菌株之間雜交,獲得雜交菌株144個。c、平菇屬雜交:分別收集側耳屬種類單孢,利用單單雜交方法,獲得雜交菌株200個,初步評價了雜交菌株的特性。d、雙孢蘑菇雜交:以浙農1號和a56為親本,應用原生質體再生技術,分離、鑒定獲得同核體菌株36株,構建雜交菌株18株,為雙孢蘑菇新品種的選育奠定了基礎。(3)種質資源開發利用野生資源馴化

26、:完成了花臉蘑野生馴化研究、野生菌紫丁香蘑菌絲體培養特性研究、粗柄側耳荷葉肥腳菇的野生馴化、蛹蟲草人工栽培技術研究、粗柄側耳川杯菇的馴化研究。新品種選育以收集保藏的食用菌菌株為親本,應用現代育種技術改良現有栽培品種,選育新品種,滿足生產需求。a、靈芝新品種g26的選育:以韓芝和紅芝為親本進行新品種的選育,從形態、色澤以及產量等各方面綜合比較,篩選出了g26新品種;b、毛木耳新品種川耳10號的選育:利用單核原生質體雜交與再生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選育。以三優+琥珀、781+簡耳、廣耳+川耳1號、恒達2號+成耳組合為親本的采用單核原生質體雜交選育;以恒達2號與三優為親本的采用原生質體再生方式選育。

27、篩選出了川耳10號;c、融平1號,金地平菇2號新品種的選育: 從利用原生質體技術創制的新材料中,篩選出了農藝性狀較為優良的“融平1號”。并在此新品種基礎上,將其單孢菌株進行融合核分裂,從單孢菌株的雙核化后代中進行優良菌株的篩選,獲得了“融平2號”(審定名稱為金地平菇2號); d、姬菇新品種金地姬菇的選育:從日本獲得姬菇子實體,經組織分離純化獲得純菌絲,經反復提純復壯獲得。菌株抗雜菌能力強,菌絲生長快,轉潮時間短,出菇整齊、集中,產量高;e、川雞腿菇1號新品種的選育:通過將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的cc-1的子實體優良單株進行組織分離和孢子分離,選取菌絲生長整齊、旺盛的培養體經系統選育后獲得;f、姬

28、松茸新品種的選育:從日本引進的3個姬松茸菌株進行栽培試驗,從中選擇出菇早、菇體均勻、大小適中的優良菇體進行組織分離,選取菌絲生長快而旺盛的分離株38個,經粗篩、復篩、品比等一系列系統選育獲得。3、成果創新性品種選育技術的創新性:項目成果獨創了世界領先的食用菌“轉核雜交技術”,突破了常規細胞融合育種融合子不穩定、核融合單核體難以形成子實體的世界性難題,為食用菌育種開辟了新途徑。品種創新性:選育獲得的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 “融平1號”,“金白1號”等轉核雜交新品種,有效解決了食用菌生產中產量低,品質差及易退化等問題,在生產中應用,緩解了生產中品種單一、品質不佳等現狀。這些品種營養豐富,口味鮮美,十

29、分符合現代市場對食用菌新產品的需求。實現了食用菌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等多個優良性狀聚合的育種突破:通過轉核雜交技術的實施,將親緣關系較遠的親本優良性狀進行聚合,突破了傳統雜交方法育種親本親緣關系選擇范圍狹窄,優良性狀不易聚合的局限。4、創新效果選育出的食用菌新品種,通過生產實驗證明,其農藝性狀良好,且產量較親本或目前主栽品種都有大幅提高。(1)靈芝g26栽培實驗栽培地點:四川成都、簡陽、華陽栽培結果:表3-1:生產實驗(簡陽石盤鎮)年度菌株菌絲長勢產量g/kg椴木原基分化時間菌蓋分化時間產孢量較韓芝增產幅度%較紅芝增產幅度%2002年靈芝g26+24.01031多17.614.3韓芝+20.4

30、1131一般紅芝+21.01232少2003年靈芝g26+25.01131多11.613.1韓芝+22.41231一般紅芝+22.11332少注:+菌落稀,菌絲纖細;+菌落較??;+菌落厚,菌絲較粗壯;表3-2:生產實驗(成都)菌株產量g/kg椴木菌蓋分化時間d成熟周期d較韓芝增產%產孢量2002年靈芝g2625.0304013.1多韓芝22.13040一般2003年靈芝g2623.9304013.8多韓芝21.03242一般表3-3:生產實驗(華陽)2002年2003年靈芝g26韓芝靈芝g26韓芝產量g/kg椴木25.610.024.012.1原基分化時間d810910菌蓋分化時間d30303

31、031成熟周期d38403841較韓芝增產%15698.3產孢量多一般多一般(2)川耳10號栽培實驗栽培地點:四川成都、簡陽、華陽栽培結果:表3-4:生產試驗(石盤)年度菌株總產量kg轉化率%增產幅度%1%差異顯著性2002年川耳10號45.0141.1215.38a恒達2號39.0122.32b2003年川耳10號44.7140.2412.88a恒達2號39.6124.24b2004年川耳10號45.6143.0414.29a恒達2號39.9125.2b表3-5:生產實驗(成都)2002年2003年2004年川耳10號781川耳10號781川耳10號781第1組產量kg15.513.515.

32、113.414.913.6第2組產量kg15.013.715.313.515.213.1第3組產量kg14.913.614.913.615.113.8總產量kg45.440.845.340.545.140.5較781增產%11.2711.8511.361%差異顯著性ababab表3-6:生產試驗報告(華陽)年度菌株總產量kg轉化率%增產幅度%1%差異顯著性2002年川耳10號47.2148.19.51a琥珀43.1135.2b2003年川耳10號46.1144.610.02a琥珀41.9131.5b2004年川耳10號44.9140.912.5a琥珀39.9125.2b(3)融平1號、融平2號

33、栽培實驗栽培結果:表3-6:1999年-2001年融平1號的生產實驗1999年2000年2001年融平義平雜17融平義平雜17融平義平雜17產量(kg)619.5483.2547.2624.7490.2550.1617.3486.5543.3生物效率%206.5161.0182.4208.2163.4183.3205.8162.2181.1較雜17增產%13.213.613.6較義平增產%28.227.426.91%差異顯著性acbacbacb注:生物效率=鮮菇重(kg)/干料重(kg)100%表3-7: 2000-2002年融平2號的生產實驗2000年2001年2002年融平2號雜17融平2

34、號雜17融平2號雜17第一組產量kg/袋0.550.490.610.500.620.49第二組產量kg/袋0.580.470.590.510.590.51第三組產量kg/袋0.600.490.600.510.600.52生物效率%72.0860.4175.063.3375.4263.33較雜17增產%19.318.419.081%差異顯著性ababab(4)金地姬菇栽培實驗栽培結果:表3-8:姬菇新品種“金地姬菇”2000-2002年生產實驗年代菌株滿袋天數產量kg/袋轉潮天數2潮菇轉化率%較閔31增產%2000年金地姬菇240.42352.520.0閔31300.35743.82001年金地

35、姬菇250.38547.518.8閔31300.32640.02002年金地姬菇240.39448.818.2閔31320.33841.3第四部分 項目主要目標及內容一、主要目標1、產業化思路本項目成果技術已完全成熟,項目實施主要以轉核雜交食用菌新品種擴繁為基礎,建立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以“科技+公司+基地”相結合的方式向農戶傳播新品種信息,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種植食用菌,實現農民的增收致富。項目產業化實施主要涉及的食用菌新品種包括: 平菇(姬菇類):融平1號等品種,這些產品除具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外,還大量出口到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市場。 毛木耳類:黃耳10號、川耳3號等品種。毛木耳是四川食用菌大宗種

36、類,生產規模大,國內市場大,加工產品可出口,該品種的產業化,有利于使傳統食用菌產業升級換代。 金針菇類:采用轉核育種技術選育的白色金針菇“金白1號”,具有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該品種的產業化有利于更新傳統黃色金針菇品種,開拓東南沿海和國際市場。 靈芝類:川芝2號等品種,采用細胞融合技術選育的靈芝新品種,多糖、三萜等功能成分含量高,其產業化開發有利于促進保健食品或相關新藥的開發,延長產業鏈。2、產業化目標(1)建立一個食用菌菌種擴繁基地利用轉核雜交技術選育的食用菌優良新品種,建立完善的菌種擴繁技術體系,實現可年產栽培種400萬袋的菌種擴繁基地。(2)建立一個機械化菌袋生產基地集成栽培袋料配方和機

37、械化拌料、裝袋和消毒滅菌技術,建立食用菌機械化、規模化菌袋生產技術體系,實現可年產食用菌菌袋750萬袋。(3)建立一個食用菌新品種栽培示范基地建立標準化的食用菌設施栽培示范大棚,實現可年產珍稀食用菌鮮品3000噸;在食用菌主產區示范帶動農戶栽培1.2億袋。同時為企業帶來10800萬元的經濟效益,帶動農戶實現超過11500萬元的經濟效益。二、項目主要內容項目產業化實施主要以食用菌新品種擴繁和建立食用菌新品種栽培示范基地為基礎,進行產業化開發示范,將食用菌優質高產新品種與配套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有機結合,提高農戶對食用菌種植的積極性,滿足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建設內容:成立1個菌種擴繁中心,進行優質高產食

38、用菌新品種的菌種擴繁;建立1個機械化集中制袋基地,轉變現行食用菌生產方式;建立1個栽培示范基地,進行食用菌新品種的標準化設施栽培,加快我國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升級換代。第五部分 實施方案一、菌種擴繁體系技術方案菌種分為母種(一級種)、原種(二級種)和栽培種(三級種)三種。母種:將純菌絲體或孢子在試管培養基中繁殖而成??梢苑敝吃N,也適宜菌種保藏。母種菌絲弱、量少、不能直接栽培,必須經馴化和擴大才能用于生產。原種:母種菌絲在固體培養基上繁殖而成。這一過程增強菌絲對培養環境的適應性,又起到擴繁的作用。原種可以直接用于生產出菇。栽培種:由原種擴繁而成。主要是為了擴繁,為生產提供足夠的菌種。項目產業化所實

39、施由四川省農業科學土壤肥料研究所提供技術指導,我公司完成母種、原種與栽培種的擴繁,因此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菌種擴繁體系。整個擴繁體系大致可概括為:培養基制作培養基滅菌接種培養階段。由于各別食用菌所采用的擴繁技術會有細微差別,因此以下介紹的是項目較為通用的技術方案。培養基制作方案:人工配制的,供食用菌生長繁殖的營養基質,稱為培養基。培養基不合適,容易導致菌種退化,失去優良特性。a、要求:培養基的營養種類、營養比例、水分及ph值適宜,并保持無菌狀態。b、類型:(注:瓊脂具有96以上融化、40以下凝固;能反復凝、融; 透明度好,粘著力強;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等特點。是制備固化培養基不可缺少的一種理想凝固劑

40、。)天然培養基與半合成培養基具有營養豐富、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等優點,在生產實踐中被廣泛采用。液體培養基的養料分布均勻,菌絲生長快,需特殊設備及較高的技術條件,且菌種極易老化和自溶。斜面及平板培養基常用于母種培養、分離、保藏等。鑒于各種培養基的特點與適用情況,我公司選用斜面及平板培養基用于母種的培養,原種和栽培種的培養選用天然與合成固體培養基方案。c、培養基配制:母種培養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1520g,水1000m1。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兩種配制基本相同,只是在接種時的菌種級別不一樣。因此其培養基的配方可以相同,也可有所區別,由于栽培種經過了母種及原種兩次的馴化,培養基可比

41、原種培養基更粗放些。本項目實施原種采用顆粒培養基方案,栽培種采用棉籽殼麥麩培養基方案。同時根據不同品種食用菌,相應的調整培養基配方。顆粒培養基(麥粒、玉米粒等)配方:糧食粒98.5%,石膏粉1%,碳酸鈣0.5%;配制:將糧食粒洗凈,用1%石灰水泡脹,文火煮沸1520min(熟而不爛,勿破皮),撈出晾至無明水后拌入余料。原種多使用顆粒培養基。(原種培養基方案)棉籽殼麥麩培養基 配方:棉籽殼87%,麥麩10%,蔗糖1%,石灰1%,過磷酸鈣1%;配制:將棉籽殼、麥麩混合為主料,余料溶解于少量水后澆入主料中。邊加清水邊翻拌至含水量達60%65%(緊握料的指縫中有水泌出而不下滴)。(栽培種培養基方案)培

42、養基滅菌方案:配制好的培養基應隨即滅菌,以防止雜菌滋生,使其腐敗變質。培養基滅菌可以采用高壓滅菌和常壓滅菌兩種方式。本項目實施采用高壓滅菌法和常壓滅菌法兩種方式,根據項目實施的要求采用相應的滅菌方式。菌種制備擬采用高壓滅菌方式,食用菌栽培擬采用常壓滅菌方式。接種方案:將少量菌種移接于新培養基中的過程,稱為接種。接種成功的關鍵是無菌操作。移接過程中必須十分謹慎,嚴防雜菌侵入。a、要求:接種空間、接種工具、操作者的雙手都要徹底消毒滅菌。b、設施設備:接種箱(嚴密)、接種室(無菌操作房)。 接種箱(嚴密)用法:清潔、放所需物品藥噴、熏紫外燈30分鐘。(使用前后用2來蘇擦凈,箱溫勿超30)特點:結構簡

43、單,造價低廉,消毒徹底,移動方便。但箱內容量小、操作不便,但工效低。 接種室(無菌操作房)要求:為保持無菌狀態接種室不宜建造過大,共分里外兩間,里間為接種間,外間為緩沖間;出入口要裝上推拉門,兩間門不宜對開(兩門錯開);房間里的地板、墻壁、天花板要平整、光滑,以便擦洗消毒;門窗要緊密,關閉后與外界空氣隔絕;房間設有工作臺,以便放置酒精燈、常用接種工具;工作臺上方和緩沖間天花板上安裝能任意升降的紫外線殺菌燈和日光燈;用法:物放緩沖間消毒、開紫外燈穿拖鞋、2來蘇水浸手2min移物于接種間,噴5石碳酸,退至緩沖間510min完后噴5%石碳酸、開紫外燈。特點:工效高、造價高。根據接種箱與接種室的特點,

44、結合項目自身情況,項目實施將采用接種室方案提供一個無菌的接種空間。c、母種接種:采用轉管法,將母種移入斜面培養基上,進行培養,使之產生大量再生母種。(1支母種約傳30支再生母種)d、原種和栽培種接種:經過常壓滅菌后的原種、栽培種培養基需要及時運送至無菌環境中,待料溫降至約30,進行搶溫接種。接原種:用接種耙取蠶豆大母種(連同培養基)放于瓶中培養料的孔口處(1支母種約接58瓶原種)。接栽培種:用大鑷子、接種鏟、接種匙取棗大原種放于瓶或袋中料面上(若兩端扎活結的菌種袋,每端都要接入原種)。1瓶原種約接60瓶或25袋栽培種。培養方案:接種后需要精心培養,創造有利于菌絲生長的各種環境條件(主要是溫度、

45、空氣)。a、設施設備:一般用于菌種培養的設施設備有培養箱和培養室。培養箱:培養少量菌種的恒溫電器,一般在2040任意調節。培養室:培養大量菌種的恒溫房。培養室最重要的是要恒溫、恒濕、無法且空氣流通,溫度應維持在25左右,相對濕度應在50%-60%。培養室內有培養架、紫外線燈。b、母種培養:采用培養箱進行培養,將斜面朝下斜置、疊放于瓷盤中,放于培養箱中。每隔23天進行一個菌絲生產情況檢查,及時挑揀污染試管。c、原種、栽培種培養:采用恒溫室進行培養,每隔45天轉動或調換一次位置,以利于受溫一致,并避免培養料水分的沉積。發現有出現雜色、粘液和死亡菌種的瓶或袋時及時挑揀。當菌絲生長至料深的1/2時,降

46、溫23,防止溫升。二、生產建設方案1、實施地點 項目產業化實施地址為成都市青白江城廂鎮食用菌產業化園區,園區內水、電、路、堆料場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完全滿足本項目產業化實施用地要求。2、建設方案根據項目實施建設內容,為了提高菌種培養的成功率,降低污染率,我公司將科學的進行其場地和建筑物的規劃和布局?;驹瓌t:地形開闊,交通運輸、水電方便;環境清潔,空氣清新,周圍50米以內無養殖場和“三廢”排放工廠,青白江城廂鎮食用菌產業化園區能夠滿足項目實施要求。建筑布局:按照菌種生產工藝流程布局,即按配制培養基培養基滅菌冷卻降溫菌種接種菌絲培養程序布局。相應安排配料間滅菌間冷卻室接種室培養室,形成一條流水

47、作業的生產線,以提高制種工效和保證菌種的質量。按照有菌區和無菌區布局,即原料倉庫必須遠離冷卻室、接種室和培養室,栽培實驗室與制種場所應當分開。房室要求:采用水泥地面,且于同一水平面上,便于機械運輸。部分要求較高房間要求滿足密閉性、保溫性、通風性和光照性,內墻壁四角砌成半圓形(弧形),以防止細菌堆積,室內外用水泥和磚石鋪設以便于清洗和清毒。圖5-1:廠房建設規劃簡易示意圖3、生產原料的供應項目實施所使用的生產原料主要有麥粒、玉米粒、玉米芯、棉籽殼、木屑、麥麩、秸稈等,以及靈芝栽培用青杠樹棒?;径际寝r作物及副產物。這些原料通過直接向當地農戶購買的方式獲得,然后再由我公司進行加工處理后再用于生產。

48、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我公司的生產成本,還可幫助當地農民實施經濟轉化,提高農作物及副產物的利用率,增加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生產輔料主要有過磷酸鈣、蔗糖、石灰、石膏等,這些產品市面上都非常常見,且市場供應也非常的充足,完全能夠滿足項目實施用量需求。目前我公司已向成都青白江區供銷社總公司定購青杠樹棒,以及向當地農民定購了干玉米桿、木屑、小麥秸稈等原材料。(購銷合同詳見附件資料)4、本項目已具備的條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設內容(1)已具備的設施設備本項目實施已完成了部分生產設備的購置,以及種植大棚的建設,詳見下表:表5-1:已有設施設備(2)需新增的設施設備表5-2:需新增設施設備生產車間建設:包括配料室、

49、滅菌室、接種室以及培養室等建設;原料粉碎設備:主要是低溫粉碎機、原料過篩機、粉碎機等;拌料設備:主要是原料預混機、傳輸機、自動裝袋機等;滅菌設備:主要是高壓滅菌鍋、滅菌紫光燈等;接種設備:主要是恒溫箱、菌種試管、器皿、超凈工作臺等;菌種保藏設備:主要是冰箱、菌種架等。5、項目實施管理為加快項目實施進度,保證成果轉化質量,我公司專門組織人員成立了項目管理小組,全力負責項目實施管理。圖5-2:管理小組架構圖序號姓名項目職務職務在項目中承擔的工作1胡英席小組負責人董事長全面負責項目實施管理工作2譚偉技術指導研究所科技人員負責項目技術研究與指導3胡英化財務管理財務部部長項目資金管理,嚴格控制資金運作,

50、專項專用。4黃瑛設備管理采購兼管理負責設備采購事宜、安裝調試及設備維護5唐桂瓊生產管理生產部長原料采購以及菌種生產、食用菌栽培生產管理6陳芝秀綜合事務管理行政管理負責臨時工人招聘,技術培訓安排以及其它事務的協調管理小組人員的安排情況:表5-3:管理小組安排三、食用菌廢料處理方案采用袋料栽培的食用菌,每年均會有大量的廢料產生,這些廢料如果不及時進行妥善的處理,將會給食用菌生產帶來極大的隱患,輕則造成污染,影響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重則導致病蟲害大量蔓延,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根據目前食用廢料處理技術,大致有以下三種方案: 加工成菌糠飼料:食用菌廢料中有大量的菌絲存在,而菌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多種

51、氨基酸。將那些菌絲生長潔白、培養料未被污染的廢料及時曬干后粉碎,添加10左右到飼料中喂豬、雞等畜禽動物,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作種植物的肥料:廢料也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菌肥,在果園內進行環狀挖溝,把食用菌廢料深施后掩埋,可改良果園土壤、提高水果品質,而且肥效持久。也可用作棉花花蕾肥,紅薯、洋芋的基肥。肥上混合后堆積自然發酵,可用作為苗圃、花盆的養花基肥。 作滅菌燃料:將廢菌筒曬干收藏,再用作為生產菌種和熟料栽培時的滅菌燃料,既節省了生產投資,又解決了廢料的處理問題。 為使食用菌廢袋被充分循環利用,我公司將采用將廢袋作為滅菌燃料的方案為主,解決食用菌生產中的廢袋處理問題。四、推廣方案1、產品情況食

52、用菌營養價值高,品味鮮美,隨著人們對菌類食品認識的提高,市場消費量將逐年增加,這無疑給食用菌生產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為山區農村發展食用菌產業提供了新機遇。面對國內食用菌產業如火如荼的現狀,針對食用菌老化、產量低下等問題,以及食用菌種植農戶數量的日益增多的趨勢,我公司立足于我省實際,為我省廣大的菇農群眾服務,提供高產量、農藝性狀優良且適宜我省栽培的菌種,直接服務于廣大食用菌種植戶。2、營銷方案以提供菌種、技術培訓、指導與栽培示范相結合的方式,定期組織農戶參觀栽培示范基地、培訓栽培技術,提供技術、信息服務,帶動農戶搞好栽培,形成生產、示范、推廣以及產、供、銷于一體的服務體系。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食用菌

53、的栽培,促進我省食用菌的規?;藴驶l展。第六部分 投資預算和執行計劃一、投資預算1、近期完成的投資額我公司現已完成投資544萬元,主要包括食用菌栽培大棚建設、部分的生產設備購置以及前期技術研究的費用。詳見下表:表6-1:已完成投資明細2、計劃新增投資情況 項目實施預計將新增2773.57萬元,主要用于食用菌擴繁基地、機械化菌袋生產基地的建設以及新購置的生產、檢測設備,其中流動資金1765.56萬元,將主要用于項目實施所需原材料的采購。詳見下表:表6-2:新增投資明細二、新增資金的籌措 項目實施計劃將新增投資共計2773.57萬元,其中包括四川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100萬元,我公司自籌資金2673.57萬元。截止2011年12月我公司自有貨幣資金1037.79萬元,應收票據268.19萬元,應用帳款127.80萬元。根據項目實施安排(下表6-3所示):項目建設階段計劃投入1551.92萬元,其中包括已完成的544萬元投資,我公司需自籌資金1007.92萬元,我公司現有貨幣資金完全可以滿足項目投資;項目試產階段計劃投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