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古鎮_第1頁
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古鎮_第2頁
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古鎮_第3頁
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古鎮_第4頁
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古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最美的 100 個古村古鎮 中國最美的 100 個古村古鎮 (作者藏羚羊旅行指南編 輯部)甄選了 100 個古樸的村鎮, 將帶領讀者游目騁懷, 神游 中華。跟隨中國最美的 100 個古村古鎮 ,您可以體悟徽 派建筑的儒雅,可以觸摸江南水鄉的溫柔,可以領略西北院 落的質樸無華,也可以感受湘黔領地的秀逸,揭開一段段被 塵封的歷史記憶。 (一)徽派民居大家風 、宏村 宏村位于省黃南麓,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 村落。整個村落占地 30 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水明秀, 享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美稱。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 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從整個外觀上說,宏 村是古黟桃花源里

2、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 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美譽。村中各戶 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 山色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閑庭興步其間,悠然 之情濃烈得讓人心醉。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 140 余幢, 著名景點還有: 南湖春曉, 書院誦讀, 月沼風荷, 牛腸水圳, 雙溪映碧,亭前古樹,雷崗夕照等。樹人堂、桃源居、敬修 堂、德義堂、碧園等一大批獨具匠心、精雕細作的明清古民 居至今保存完美。宏村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的皖南 鄉村,且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 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 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它背倚余脈羊棧嶺、雷崗山 等

3、,地勢較高,經常云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 墨寫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因此被譽為“中 國畫里的鄉村” 、西遞 世界文化遺產地黟縣西遞村,是旅游線上的一顆璀 璨明珠,她地理位置適中,位于省南部。她群峰連綿,風光 秀麗,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清古民居 300 余幢,其中保存古樸 完整的還有 124 幢,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西遞村 是一個古樸典雅,底蘊深厚的古村落。她既有古徽州精湛的 “三雕”建筑藝術,又有濃郁涵的人文景觀,從而形成了底 蘊深厚的徽州地域文化的顯著持征。村前矗立明萬歷陸年胡 文光刺史牌樓,全用本地黑色 黟縣青 建成,雕琢精絕,巍 峨高聳,為我國石坊建筑中之瑰寶。

4、漫步村中,隨處可見那 粉墻青瓦,鱗次櫛比,青石鋪路,巷貫街連,鑲嵌漏窗,鏤 空門罩和那層層疊疊的飛檐翹角,突兀多資的馬頭墻。民宅 廳堂雕梁畫棟,描金飛彩,攔板斗拱,窗扇、菱花門全是精 美細做的木雕佳品。天花板上飾有絢麗的彩繪,廂房板壁配 有典雅的書畫。廳堂掛有涵豐富,寓意深刻的古楹聯,不僅 予人以美學之享受且曉人以處世哲理。還有那具有徽派特色 的前庭后院。全都綴以花壇水池,隔以低墻漏窗,飾以磚石 雕刻,植以花木盆景,琳瑯滿目,絢麗多姿。 盧村位于省黟縣,又名雉山村,地處交通要道羊棧嶺南 側。距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以北約 1 千米,參觀完宏村 順道去一次盧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盧村靠山臨水,村西小

5、溪名下門溪,村東小溪稱前街溪,至村南匯合而成豐棧河。 村東民宅依溪而建,臨水一側多挑出,建有敞廊,別有一番 情趣。 一級級青石抬階, 一座座小木橋, 使人感覺身處山村, 卻又似在水鄉。盧村古民居群是清朝道光年間四品朝議大夫 盧幫燮所建。其中最聞名遐邇的“木雕樓”為徽派藝術中的 極品,主要包括堂、思濟堂、思成堂、玻璃院等宅院。由當 時的主人雇傭 2 名工匠花費近 20 年的時間精雕細刻而成。 其木刻雕功之精細、藝術成就之高,都令人嘆為觀止。曾經 引起很大反響的黃梅劇徽州女人就是以木雕樓為場景而 搬上舞臺。 四、塔川 塔川隸屬于黟縣際聯鎮,又名塔上。它位于黟縣桃花源 著名旅游景點 -宏村到木坑竹海

6、景點途中, 距宏村僅 2 公里, 是黟縣小桃源眾多美麗富饒的自然村落中一個獨具魅力的 山間村落。 塔川,背倚高聳云端的黃南余脈黃堆山,遙對 碧波蕩漾的十里奇墅湖。 從宏村出發、沿宏泗公路不出兩 公里,便可來到塔川村。來到村口,映入眼簾的是數棵巨大 古樹,它們分別是樟、 榧、楓等樹, 這里便是塔川第一景 “五 樹參天”。歷經數百年的參天古木,每株是有數人合抱,斑 駁的樹身,仿佛在向人們敘述著塔川村那滄桑歷史,那露出 地面的粗壯樹根,有的向巨掌,支撐起一柄柄遮天巨傘。塔 川,背倚高聳云端的黃南余脈黃堆山,遙對碧波蕩漾的十里 奇墅湖。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的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 層層迭迭,錯落有致

7、,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座巨型寶塔,藏 身在山谷之間,掩映在濃蔭叢中。 五、查濟 在山脈北部的群山之中,在太平岸,深藏著一個令人稱 奇的古村落一一查濟。它的規模之大,在皖南堪稱第一,也 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它破敗頹廢的滄桑之美, 能讓人看見中國鄉村時代輝煌的歷史。查濟村位于皖南涇縣 城西 60 公里處,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 濟河兩岸, 綿延 10 里,現存有明代建筑 80 處,清代建筑 109 處。查濟青山環抱,綠樹成蔭,三溪穿村(許溪、石溪、岑 溪),四門三塔相映。古民居鱗次櫛比,古建筑成群,經過 長期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整個村子呈長條形, 綿延十里。 一座座小橋,

8、潺潺的流水,鱗次櫛比的古民居,莊嚴肅穆的 祠堂,巍巍聳立的寶塔,飄逸的涼亭,生命力極其旺盛的古 樹,閑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發著古樸典雅氣息的古村落, 以其獨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靈。查濟是一個典藏 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歲月的浸潤使它變得灰白、雅致;四 座群山像巨掌環繞著它,而它就是手掌中的一件修煉千年的 珍寶。說查濟是深山碧玉, 僅僅把它作為一件物什來看待的。 而把它看作一位恬淡隱忍的老者, 也是可行的, 他虛懷若谷, 不與世俗爭鋒,只愿獨守家園。轉念一想,我又覺得查濟是 一名款步而行的少女,她的青春無處不在,鮮活的臉龐蕩漾 著生命的韻律,青山是她的外衣,白云是她的衣袖,林泉是 她的血脈

9、,而那千年而下的淳樸敦厚民風正是她純潔的心 靈。 六、南屏 南屏,位于省黟縣西南,因村南有尤如屏障的南屏山而 得名,是一座有千年歷史、規模宏大的古村落,因菊豆 、 臥虎藏龍 等多部著名影片在此拍攝, 被稱為中國影視村。 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 36 眼井, 72 條巷, 從村頭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條中軸線上,至今保留這八個大 小祠堂,這種祠堂群在全省也是僅此一家。這個村的 300 多 幢明清民居古建筑,沿著 72 條巷弄分布排列,組成了一個 如迷宮似的飄蕩。不要說古祠堂、古民居,單就這些層層疊 疊、回還往復的巷弄,就要迷倒無數游人。南屏是皖南古村 落中以幽深街巷、祠堂群和古民居群組合

10、構成、獨具特色的 村落建筑景觀典型代表。南屏村山水秀美,人文薈萃,古風 依舊,民風純樸,是穿越歷史時空,解密古徽州幾百年徽商 人家興衰、解密古徽州宗法制度、解密古徽州村落布局風水 原理的必去之地,也是走進鄉村、回歸自然、體驗古風的好 去處。 七、關麓 賞不盡的古韻,道不完的關麓。關麓位于南屏以西 2 公里 處。地處武亭山麓、西武嶺腳,因西武嶺有“西武雄關”之 稱,而該村居雄關之東麓,因此得名。 古村,古建筑鱗次 櫛比、錯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被稱為 關麓八家 的 八幢古宅。又因過去黟縣通往祁門、 、等地的主要古驛道經 過村嶺,故別名“官路” 。還因這里古稱“塹下” ,地勢非常 隱蔽,此地建

11、村可免戰亂侵擾,俗稱“官路下” 。關麓村環 境優雅,村前一小溪,清泉淙淙來自武亭山麓,故名武水。 村口有一人工塘,面積達 3000 平方米,狀似彎月,稱月塘 該村有一片粉墻青瓦,鱗次櫛比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引人注 目的八幢,被稱為“關麓八家”。這八幢古宅,建于清中葉, 是一戶汪姓徽遍商八個兄弟的住宅。八家相對獨立為八個單 元,每一單元自成一體,各有天井、廳堂、花園、小院,但 又互相通聯,屋樓上下皆有門戶將其串結,形成一個整體。 八、唐模 唐模位于南麓,始建于唐,盛于明、清,是徽州歷史悠 久、人文積淀深厚的文明古村。田園風光幽雅別致,水口園 林碩果僅存,亭坊街橋古韻悠悠諺云:“唐模棠樾,餓 死情愿

12、”,足見其風俗之淳、屋宇之精、景色之美,是省人 民政府確認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唐模居于眾山環抱之中:紫 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筠谷和村二溪在 村西匯聚,合為檀干,穿村而過。風水理論認為,水象征時 間和財富。具有“水口”園林特色的唐模,被譽為徽州盆地 上最美麗的村莊,其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千年銀 杏之茂、造湖娛親之孝、鏡亭碑刻之精和同胞翰林之譽,至 今傳誦不衰。歷史上因經濟活躍、民風純樸,而被譽為“唐 朝模村”,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淀深厚的文明古村。該 村位于之口,毗鄰歙縣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過,全村夾岸 而居,村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 之勝及“一村

13、三翰林”之譽而聞名中外。唐模村是徽州古村, 徽文化底蘊十分濃厚,擁有人文特色和古園林特色,被游人 譽為“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美譽。 九、棠樾 縣棠樾牌坊群位于由市市區前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 途中,離屯溪約 26 公里,離歙縣縣城約 5 公里。棠樾牌坊 群是古徽州人倫理道德、 宗法思想的表現;“棠”指棠樹,“樾” 為兩樹交蔭之下, “棠樾”意為棠蔭之處,這是一個古老的 村落,自宋元以來已經綿延了八百余年。棠樾牌坊群共有 7 座牌坊依次排列, 明代 3 座,清代 4 座,勾勒出封建社會 “忠 孝節義”倫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橫匾上鐫刻 “御制慈孝里” 幾個大字, 為皇帝表彰徽商鮑壽遜

14、父子而建。 棠樾村以牌坊群而聞名于世,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時期建筑 藝術的代表作,建筑風格混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 年,但形同一氣呵成。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縣城西 10 多華 里的棠樾村頭大道上,共有 7 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 3 座, 清代 4 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 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 、政 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系屢屢可見。棠樾牌坊群雄偉壯 觀,全國罕見。 十、三河 三河鎮位于肥西縣南端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 豐樂河、杭埠河在此匯合,經新河向東流約15 公里入三河 鎮,地處、二市交界處,與舒城、廬江縣相鄰。三河因豐樂 河、杭

15、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名。鎮河環水繞,五 里長街,鎮外河網縱橫,圩堤交錯,具有“外環兩岸,中峙 三州” 的獨特地貌, 歷來以其古老、 秀麗、 繁華而聞名遐邇, 是鑲嵌在岸邊的一顆明珠。歷史上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 商賈云集之地。有“裝不完的三河” ,“皖中商品走廊”之美 譽。三河鎮以水鄉古鎮為特色,薈萃了豐富的人文觀景,形 成了江淮地區獨有的“八古”景觀,即古河、古橋、古圩、 古街、古居、古茶樓和古戰場。歷史上既是兵家必爭之地, 又是商家云集之地。它清澈透明,晶瑩如鏡,俯瞰水面,水 中游魚,岸邊垂柳,水地云頭,皆歷歷在目。自小南河碼頭 乘游船,順流泛舟,你可以一邊品著香茗,一邊悠閑地欣賞

16、 錯身而過的兩岸風景,盡情享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水 鄉風光, 洗去都市的塵埃。 三河鎮上連片的古民居飛檐翹角、 雕梁畫棟,是皖中地區少見的晚清建筑群。白色的馬頭墻, 小青瓦敷蓋的雙坡屋頂。梁檁椽柱雕花彩繪,再加黑漆鎏金 的店招匾額,懸掛于門楣上的八角玲瓏的掛燈,深幽的一人 巷長滿的青苔,無不透溢濃郁的古風神韻。身臨其境,不禁 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一、理坑 理坑位于婺源縣城 56 公里的沱川鄉。建于北宋末年, 村人好讀成風,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 禮”,被文人學者贊為“理學淵源”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 筑有明代崇禎年間知府余自怡的“官廳”,明代天啟年間吏 部尚書余懋衡的“天

17、官上卿”,明代萬歷年間戶部右侍郎、 工部尚書余懋學的“尚書第”,清代順治年間司馬余維樞的 “司馬第”,清代道光年間茶商余顯輝的“詒裕堂” ,還有花 園式的“云溪別墅”,園林式建筑“花廳”,頗具傳奇色彩的 “金家井”。這些古建筑粉墻黛瓦、飛檐戧角、“三雕”工藝 精湛,布局科學、合理、冬暖夏涼,是生態文明的綠寶石, 是建筑藝術的博覽園。理坑處于婺源縣東北面的山旮旯里 面,一條小路彎彎曲曲載著當地鄉親和外地游客進出。歷史 上,婺源也隸屬于古徽州,理坑與黟縣就隔著那道山。理坑 的建筑等自然也就是徽派的建筑風格了。然而山這邊的宏 村、西遞可謂開發的紅紅火火、甚至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 名錄。然而仔細對比起

18、來,理坑自有她的那份野趣與雅致。 也就是這一點,吸引著一批一批的人一次一次的前去,尋找 那種曾經的家園的感覺。 十二、漁梁古鎮 漁梁位于歙縣縣城徽城鎮東南 15 公里,村落占地 82 公頃,人口 1770 人。該村建于唐,約在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姓遷居漁梁,并發展為村落,其形態似漁。故漁梁在唐 代即已具雛形,漁梁的名稱由壩而來,漁梁整體格局保存完 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古街的盡頭 是漁梁壩, 它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 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 整個壩長約百余米,斜面長五十米,均用一至兩噸重的雪白 晶瑩的花崗巖石砌成。由于壩的落差較大,加上壩下亂石嶙 峋,練水到此,經溢洪道

19、飛流直下,濤聲不絕,聲震數里, 煞是壯觀, 為古歙八景之一。 古村落現存傳統古建筑 430 處, 占古村落建筑總數的 65% 。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 320 處。 漁梁是因經濟、水路交通等因素興起而發展的,在古徽州為 數不多,反映了依托江河發展的商業性聚落的歷史風貌痕 跡,村落特色主要體現在自然環境景觀, 村落形態空間格局, 多種類型的歷史建筑及鮮明的人文特色。 十三、許村鎮 許村位于婺源縣西南部,毗鄰瓷都、許村鎮,位于歙 縣西北部,許村傍溪而設,沿溪為一條綿延數里的古街。鎮 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錯落有致,猶如一座浩瀚的民俗博 物館。在眾多的古跡名勝中,以元高陽橋和明大觀亭最為突 出。高陽橋

20、上亭榭勾欄,大觀亭飛檐高翅,與村鎮四周的青 山綠水相互輝映,渾然天成一幅絕妙的風景圖畫。許村是一 個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鎮,歷代名人對她情有獨鐘。“十 里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幽” 是白對她的贊譽。王安石、 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頌美的詩文。許村村 落采用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布局保留著“臨水而 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勢。輝煌的歷史為 許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種類多樣,布局 嚴謹,工藝精湛,在建筑、歷史、學術、環境、人類學等方 面具有很高的價值。許村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鎮, 歷代名人對她情有獨鐘。 “十里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 幽”是白對

21、她的贊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 在此留下了頌美的詩文。 十四、呈坎 呈坎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 - 風景區的南麓,距徽州 區政府駐地 -巖寺鎮 15 公里。呈坎地處青山翠竹之中,集自 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興起,文化 教育事業興旺發達,在徽州文化歷史發展中獨樹一幟。呈坎 依山傍河而建,座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完全 符合“忱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論;兩條水圳引眾 川河水穿街走尸,現仍發揮著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 能;眾種河繞村而過,故而呈坎村橋多,古村與自然環境和 諧統一,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山水田園特色顯著。呈坎依 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

22、宛如迷宮。在村落建設上,按 先天八卦圖主四卦布局形成:詮釋了水火相克生萬物,天地 容萬物的先哲理論。同時呈坎村古老的龍溪河宛如玉帶,呈 “ 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過,形成八卦陰陽魚的分界線;村 落周邊矗立著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個方位,共同 構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與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 局,使呈坎成為中國古村落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跡。 二)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上) 一、楓涇 楓涇古鎮,地處西南,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楓涇古鎮 周圍水網遍布,鎮區河道縱橫,橋梁有 52 座之多,現存最 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 700 年歷史。至今仍完好保存 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

23、楓涇 古鎮是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楓涇鎮成市 于宋,建鎮于元, 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 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以橋多、廟宇多、名人多、里弄多為 特色, 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 周圍水網遍布, 區河道縱橫, 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 荷葉;境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 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 ,“楓溪”,別號“芙蓉鎮” 。楓涇 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河道上船只往來, 鎮區河道縱橫, 橋梁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歷史最 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橋,建于元代,古樸蒼勁,橋身石 縫長出了青苔, 兩頭橋堍下都筑有石

24、階水碼頭。 從橋上望去, 兩岸綠樹翠叢,古屋河埠,前有虹橋平臥,后有石橋橫跨, 處處小橋流水人家。 二、朱家角 朱家角鎮位于市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淀山湖風景區,歷史 悠久,旅游資源豐富,鎮區 36 座古橋,古樸典雅, 9 條長街 臨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筑,古風猶存。 尤其是橫跨于漕港上的明代建筑五孔石拱放生橋,造型優 美,極為壯觀,是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為市級文物保 護單位。古鎮西北有馬氏課植園,亭臺樓閣,風格各異,布 局稀疏得體,有望月樓、五角亭、逍遙樓、宴會廳、打唱臺、 書城、書畫廊等建筑。還有城隍廟、珠溪園等處勝跡。鎮區 還建有一批現代化旅游設施,淀山湖畔建有亞洲最大的

25、水上 運動場、設施先進的國際高爾夫鄉村俱樂部,大淀湖旁建有 現代化旅游度假區,是乃至長三角地區的熱門旅游度假地。 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 筑有四、 五百處之多, 風火墻、 石庫門、 墻門人家隨處可見 “三泖漁莊” 、“王昶故居” 、“福履綏祉” ,還有席氏廳堂、 陸氏世家、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 清建筑,飛檐翹角,黛瓦粉墻,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 畫卷。 三、周莊 中國第一水鄉古鎮,處在、 、的中心位置,距 52 公里。周 莊歷經 900 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 筑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筑,有近百 座古典

26、宅院和 60 多個磚雕門樓,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廳、廳。 周莊的水道有的可以直接通到宅院,主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上 船。周莊的古橋比較多,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無疑就是 “雙橋”, 周莊還保存了 14 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 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在這聽一首昆 曲,嘗一回阿婆茶更是別有韻味。從高處俯瞰周莊,湖水恰 將周莊環抱入懷。湖水潺緩,雖沒有河流的湍急、大海的善 變,卻有它獨特的味道。偶爾湖上劃來一支櫓船,搖櫓人有 力的臂膀、櫓船發出的節奏分明的吱吱聲與湖水交織成一曲 動靜互融的戀曲,粉墻烏瓦和小橋流水構成的周莊,船的梭 織連成的周莊,是一種禪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園,

27、總讓 人有一種安寧和平的感覺,讓人隨便想想些什么就想到什 么,讓人散開心中的積郁。 四、千燈 千燈鎮隸屬昆山市,離市中心 35 公里,距今已有 2500 多 年的歷史,是著名愛國學者顧炎武的故鄉,又是昆曲的發源 地。千燈原名“千墩” ,名出吳越爭霸。鎮上保留著堪稱“中 國第一當”的余氏典當行,明清石板街為“江南一絕” ,是 省保存最長、最完整的石板街,綿延長達 2 公里,“足踩青 石板,頭頂一線天” 。古鎮千燈鎮上有七座建于明清時期的 拱形環龍石橋橫跨與鎮中河道千燈浦之上。古鎮白墻黑瓦, 昆韻盎然。重要景點有顧炎武故居、顧炎武墓地、千年古塔 -峰塔及、顧堅紀念館。峰塔塔下有延福禪寺、玉佛殿。玉

28、佛 殿中躺著一尊來自緬甸的世界第一大玉臥佛,被載入吉尼斯 紀錄大全。 景區還有三橋邀月、 少卿苑、 大唐生態園等景點, 此外,千燈還是江南絲竹的發源地。 五、同里 同里鎮, 江南六大名鎮之一。 位于吳江市東北, 距 80 千米, 距 20 千米,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 同里風景優美, 鎮外四面環水, 鎮由 15 條河流縱橫分割為 7 個小島,由 49 座橋連接。鎮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 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同理鎮區被川字形的 河道及縱橫交叉的支流分割成 7 個小島,像一顆珍珠鑲嵌在 同里、葉澤、南星、龐山、九里 5 個湖泊之中,以小橋流水 人家的格局贏得“小

29、威尼斯”的美譽。同里以“醇正水鄉, 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于海外,著名景點“退思園”被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由于同里處于澤國河網之 中,歷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災,古建筑保存較多,是 省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 因水成園, 家家連水, 戶戶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自古以來,詩人 墨客對此贊美不絕。 六、錦溪 錦溪位于省昆山市西南,是一個有著 2500 多年悠久歷 史的江南水鄉古鎮。 古鎮原有一溪, 夾岸桃紛披。 晨霞夕輝, 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爛若錦帶,所以得名錦溪。如今, 擁有眾多名勝古跡的錦溪,仍然以如詩如畫的水鄉風貌,吸 引著無數游客。若隱若現的妃水冢,

30、風鈴悅耳的古閣,蛟龍 臥波的十眼長橋, 以及 “三十六座橋, 七十二只窯” 的傳說, 全國首創的古磚瓦博物館,都令中外游客流連忘返。錦溪是 我國一個著名的旅游佳地。錦溪的著名建筑物十眼長橋,走 進錦溪便可以看到密布的精致橋梁,長橋密度在國是非常的 罕見,著名的十眼長橋主要建立在明代的時候,與美麗的古 蓮池、莊嚴的文星閣、深邃的長堤回廊、秀麗的桃園由此勾 勒出典雅的古蓮景旅游區域。錦溪的橋達到九個柱十個孔, 整個全長達到了 52 米,其外觀造型非常的古樸其別致多樣, 也是做為水鄉中罕見的橋,也被人們稱之為“小寶帶橋” , 從而便成為了在您觀看湖水賞著月的最佳之地。 七、甪直 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

31、位市東南部,小橋流水,古宅 深巷,人文薈萃,文化積淀深厚,北靠吳淞江,南臨澄湖。 甪直鎮作為神州水鄉古鎮的佼佼者,的確名不虛傳,它具有 2500 年的文明歷史。 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 名勝古跡、 古橋、 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 1300 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贊嘆 不已。當人們進入古鎮,就會感悟到一種舒適感,一種甪直 古鎮特有的新奇感。鎮上河水清清,環境幽雅,名勝古跡星 羅棋布,歷史景觀,鴨沼清風、分署清泉、吳淞雪浪、海芷 鐘聲、浮圖夕照、 漁蓮燈阜、 西匯曉市等被先人們概括的 “甫 里八景”雖然歷經歷史的磨難,大部分已經被拆除,但仍能 找出它們當年的恢宏的風采。水多、橋多、是甪直鎮的另一 個特

32、色。甪直歷來享有江南 橋都 的美稱,一平方公里的古 鎮區原有宋、 元、明、清時代的石拱橋 72 座半,現存 41 座, 造型各異、 各具特色, 古色古香。 很多有識之士都感慨的說, 看了甪直,實際就等于參觀了一個古代橋梁的博物館,其橋 梁的密度,遠超過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八、木瀆 木瀆位于城西南十公里處,距太湖僅五公里,乃太湖十三 個風景區之一,是江南著名古鎮。背倚“秀絕冠江南”的靈 巖山,香溪、胥江二道吳越名水穿鎮而過,其依山而筑、傍 水而居的獨特格局為江南諸多古鎮少有。作為園林古鎮,木 瀆的園林自然不能不看,這里有氣派豪華的嚴家花園、乾隆 下江南時的“民間行宮”虹飲山房,還有雕刻精細的古

33、松園 與榜眼府第,每個園林都古樸典雅,集園林之大成。而木瀆 的水與園林一樣,也頗具靈氣。游木瀆的最佳方式,自然就 是搭乘著烏篷船順水而行,一路走一路看,看遍古鎮上的人 家加上四周的風景,讓人如同進入了一幅寫意的水墨油畫 里,情不自禁醉其中。走過“瑞門入勝”牌坊,循下塘河 棚西行百余米,眼前兩座石橋一橫一斜。橫的是邾巷橋,斜 的自然叫斜橋。源于太湖的胥江和來自光福的香溪成犄角之 勢,一左一右匯合于斜橋下。左面胥江河岸,有榜眼府第、 南街民居和廊橋等景點,右面香溪河畔山塘街上,依次為木 雕館、古松園、虹飲山房、明月寺、永安橋和嚴家花園等。 九、陸巷古村 位于后山太湖邊的陸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體中質

34、量最 高、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陸巷古村是明代正德 年間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連捷解元、會元、探花,其門 人唐伯虎稱他為“海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 。王鏊母親 姓陸,其村因此得名。該古村位于山塢之中,背靠莫厘峰, 面向太湖,東有寒谷山、西有箭壺,今稱鞏俐島,同太湖西 山遙遙相望、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村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 三十多幢,面積達上萬平方米。村民依山而居,村中筑有六 條直通湖畔的巷弄。走進長長的巷子,幽幽的長弄,仿佛走 進悠悠的歷史長廊。順著王鍳故居往后山走是滿山遍野的桔 林,這里就是桔子紅了的拍攝地。陸巷古村源于南宋, 距今逾千年,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村中有明 代

35、老街、三元牌樓, 各種廳堂鱗次櫛比。 陸巷古村名人輩出, 被譽進士搖籃、教授之鄉。村北的寒谷山、低而秀麗,每當 夕陽西下。一輪紅日緩緩西沉,紅火閃耀,無比壯觀。 十、光福 光福鎮位于省市吳中區,是歷史文化名鎮,距城西 25 公里, 地處太湖之濱, 鄧尉山麓。 它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島。 光福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人文資源又十分豐富。主要景點 有銅觀音寺、司徒廟、圣恩寺、石嶁庵、香雪海等,更有光 福核雕等一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福山水如畫,花果 遍地,南朝梁年間九真太守舍宅為寺,取其“光福”兩字, 故名。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積,為這里增添了迷 人的典故和神秘的傳說,而光福則在撲朔迷離之間

36、愈加顯得 魅力無窮, 令人神往不已, 是中外客商投資開發的熱土。 光 福自有“湖光山色, 洞天福地” 之美稱, 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享有“魚米之鄉” ,“四季有果”之美稱;光福是傳統工藝之 鄉 ,繡的發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光福人 文景觀,名勝古跡密集,吳文化涵深厚,形成了多層次的旅 游專線,是國家太湖名勝風景區之一。古鎮時時給人以恬靜 的美感,鎮河則像一條白色的綢帶,由西向東,緩緩流過。 漫步光福鎮上,仰面可見山,俯首可見水,誠如明代畫家石 田所描寫的:屋上有山屋下水,開門波光眼如洗。 (二)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下 ) 一、西塘 西塘古鎮位于江浙滬三省交界處的省嘉善縣,古名斜塘,

37、平川,距嘉善市區 10 公里。西塘古鎮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 化名鎮, 國家 AAAA 級景區, 已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 備。西塘以“橋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贏得廣大 游人們的青睞,而其中的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為引人,它 是水鄉特有的建筑,其至今保存著 1300 多米長的廊棚已變 成當代人賞古、探幽的休閑一餐,除此之外景區多處保存完 好的明清建筑群,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西塘古鎮自 1997 年開發旅游以來, 深受眾多海外游客的青睞, 接待游客 的數量平均每年都以超過 30%的速度遞增。 西塘坐落在水網 之中,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無論是商號或是民居、館舍, 在建造時對面積都寸寸計較

38、,房屋之間的空距壓縮到最小 圍,由此形成了多條長長的、 深而窄的弄堂, 形成了多處 “一 線天”。西塘是個平民化的小鎮,所有一切都如此樸素,沒 有周莊的繁華, 沒有南潯的富甲之態, 沒有濃厚的商業氛圍! 但是西塘的獨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醉! 二、西津渡 西津渡古街位于城西的云臺山麓。是文物古跡保存最多、 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古時西津渡為臨江渡口, 西津古渡依山臨江, 風景峻秀, 白、 王安石、軾、陸游、馬可 ? 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 留下了著名詩篇。如今渡口的功能逐漸淡化,但是古代風貌 卻得以基本完整保存。西津渡古街的文化涵在于它的津渡文 化、文化和民居文

39、化。 這里保有英國領事館舊址、 五十三坡、 救生會、昭關石塔、觀音洞、超岸寺等中外文化、古跡英國 領事館舊址現屬博物館。館珍藏著不同時代的文物3 萬余件 套,如西周時的鴛鴦尊、春秋時的雙螭首三輪銅盤、東吳時 的青瓷罐、 唐代的“論語” 玉燭、宋代的影青雕塑孩兒瓷枕、 禹跡圖碑、絹本府縣地圖、金棺銀槨、元代的青花瓷器、明 代的杏元雅集圖等等稀世珍寶。 三、溱潼古鎮 溱潼地處三市交界處,這里河港交織、氣候濕潤,境多 處發現麋鹿化石遺骨和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器。溱潼 一度臨海, 夏商時屬, 春秋時屬吳。 這里水草豐茂, 麋鹿“千 百成群”,農民“不耕而作” 。鎮區四面環水,波光粼粼,環 境優美,

40、素有水鄉明珠之稱。溱 潼盛產稻米、棉花、 魚蝦、籪蟹,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溱潼古鎮四面環水, 夾河穿鎮而過, 家家枕河而居, 是一塊英才輩出的風水寶地。 昔時曾有東觀歸漁、南寺書樓、西院庭槐、北村禪院、板橋 秋月、堤柳春鶯、花影清潭、禪房修竹等八景點綴。20 世紀 中后期, 又曾設置多處文化景點, 如長江公園、 溱潼大觀園、 一步兩廟等。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在老鎮區時時見到小橋流 水、深巷幽居、麻石鋪街、老井當院,而近幾年來拓展的新 鎮區則是大道寬闊、鐘樓高聳,街燈櫛比,店鋪林立。今朝 昔日,相互觀照,古韻新風,相映成輝,別具一格的島鎮環 境,以及名人遺跡,歷史留存,傳統工藝,特色美食等,無 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四、河下古鎮 河下古鎮位于省市區西北隅,古邗溝入淮處的古末口, 曾名北辰鎮,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之一。這里曾誕 生巾幗英雄梁紅玉、大文學家吳承恩等歷史名人。明清兩代 這里曾出過 67 名進士、 123 名舉人、 12 名翰林,有“進士 之鄉”之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明清時, 河下是鹽集散地, 鹽運分司曾設在這里,并有很多鹽商在這里業鹽。同時,由 于清江督造船廠設于清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