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溪的歷史文化_第1頁
湯溪的歷史文化_第2頁
湯溪的歷史文化_第3頁
湯溪的歷史文化_第4頁
湯溪的歷史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金西的歷史文化金西這片土地歷史非常悠久。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羅埠鎮山下周村一座土堆中發現了距今9000年前的人類居住遺址。在這塊遺址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口盆、平底盤、雙耳罐等陶器,以及石磨棒、穿孔器、打制的石片等石器。考古證明,我們金西地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我們湯溪有一條從厚大流出來小溪,這條小溪有個很古老的名字叫“越溪”。現在從湯溪去莘畈,出湯溪西門200來米,就要經過這條溪,溪上的橋就叫越溪橋。據考證,越溪這個名字與春秋時期的越國有關,表示越國的溪。春秋時期,越溪是越國與另外一個國家的分界線。越溪及越

2、溪東邊屬于越國的版圖,越溪西面,也就是現在的倉里過去到中戴到莘畈以及在往西到衢州都屬于另外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叫姑蔑國。姑蔑國的“姑”就是姑媽的“姑”,“蔑”就是蔑視的蔑,這個蔑字是草字頭的,還有一種寫法,就竹子頭,竹篾的“蔑”。在當時,姑蔑國是越國的附屬國。姑蔑本是黃河流域現在的山東境內的一個古老部族。周朝建國后,周王朝為擴大版圖進行了東征。姑蔑這個部族打不過周朝,就逐漸向南方遷徙。到了春秋時期,這個部族作為越國的附屬國,在現在的越溪西部地區建國。那時姑蔑國的區域覆蓋浙江衢州全境和蘭溪、遂昌、江西部分地區。據史書記載,姑蔑國的都城在九峰山下,九峰山下這個范圍很廣,具體在哪里我們現在無從考證。我

3、們婺城區文物辦的工作人員很多次尋找姑蔑國國都的遺址,可是找不到一點線索,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如果有一天找到遺址,這將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對于研究我們湯溪的歷史很有用。不過,在衢州的龍游縣,考古人員挖掘到了一些春秋時候的青銅器,證明了春秋時期,龍游就有人活動,這些青銅器也可能和姑蔑國有關系。在春秋時期,像姑蔑國這樣的小國很多,又是越國的附屬國,在史書上留下來的資料很少。姑蔑國在在越國的軍事政治活動中發揮過重要影響。龍游有個龍游石窟,具體哪個年代鑿出來的,有什么用,考古學家還沒有統一的答案。現在有一種猜測,龍游石窟是春秋時期,越國國王勾踐設在姑蔑國的一個秘密的軍事基地。在當時,龍游石窟主要用來藏

4、武器及訓練軍隊。我們知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越國被吳國打敗后,越國向吳國稱臣,越國軍隊編制及武器數量都受到吳國的嚴格管制。勾踐表面上對吳國服服帖帖,暗地里卻訓練軍隊,制造武器,企圖東山再起最后,最終滅掉了吳國。這些史書上都有記載。要讓這些訓練軍隊的事情不讓吳國發覺,最好的辦法是找個很偏僻的地方,考古學家根據這一點,推論出龍游石窟是當時姑蔑國為越國私藏武器,訓練軍隊而開鑿出來的。姑蔑國最后怎樣了呢?到了戰國時期,先是楚國滅掉越國后,到后面秦國滅掉了楚國,姑蔑國最終納入統一的秦漢帝國的版圖。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國在金西設置大未縣,這也是湯溪歷史上首次被設置為縣。(大末縣的名稱和姑

5、蔑國有關系,古代,姑字有大的意思,蔑和末諧音,到了東漢時候,大末縣被叫成太末縣)當時的太末縣的縣城也在九峰山下。而且縣城的遺址在清朝時期還看得見。據清乾隆湯溪縣志載,“其城街址,歷歷猶存。”歷史上,在金華地區,除義烏設烏傷縣外,太未縣是同時期最早設置的一個縣。從秦朝開始,太末縣有時單獨作為一個縣,有時作為其他縣的管轄范圍,不斷在變化,名稱在不同朝代叫法也不一樣。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唐朝以后,宋朝以前這段時間),太未縣改成為龍丘縣(龍丘的名稱可能與九峰山有關系,有一個隱士叫龍丘萇chang,他隱居在九峰山,九峰山有另一個名稱叫龍丘山)。由于九峰山地區水資源短缺,加上吳越王錢镠(li)向擴大吳越國的

6、版圖,他決定把龍丘縣的縣城遷到現在的龍游去,因為“丘”這個字在古代有墳墓的意思。后面龍丘為改名為龍游。所以,現在的龍游縣城,是從九峰山下搬過去的。從秦朝開始在九峰山下設置太未縣,到五代十國時期龍丘縣搬遷到現在的龍游,我們湯溪這里作為一個縣斷斷續續持續了1150多年。以上這些歷史非常零散,都沒有系統明確的記載。以上資料我主要從網絡上面和湯溪縣志上查來的。湯溪這個名稱直到明朝才開始有。湯溪的名稱與我們學校附近的湯塘村有關系。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曾來到湯塘村。那時候,這個村不叫湯塘。據說,朱元璋曾在該村的一口池塘里洗臉,覺得塘的水很熱,湯溪這邊把熱水成為湯。后面就這個村就命名為湯塘。湯溪的這個湯字與

7、湯塘的湯可能有著某種聯系。前面講到,五代十國的時候,也就是宋朝之前,九峰山下的龍丘縣搬到現在的龍游去了。從宋朝到元朝,湯溪不再設置為縣,明朝成化七年之前(1471),湯溪這塊地方是屬于龍游、蘭溪、遂昌、金華交界的地方,是屬于一個四不管的地帶。由于地里位置特殊,土匪強盜經常在這一帶出沒。據湯溪縣志第一卷記載,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年),浙江麗水、遂昌等地出了一股強盜,這些強盜經常來湯溪這邊搶劫。為了剿滅這股土匪,浙江省里派來一位叫陶成的官員,他帶領軍隊駐扎在山口、大巖、蘇村三個地方,這三個地方那時屬于蘭溪縣管轄。后面,這支明朝軍隊在湯溪抓到了幾百個土匪。為了更好地維護我們這邊的穩定。明朝政府決

8、定在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交界的地方設置湯溪縣。明成化七年(1471),湯溪正式設置為縣,第一任知縣,叫宋約,他就是湯溪的第一任縣長。宋縣長走馬上任后,就開始了湯溪的開發建設。比如,造學校,造城墻,還有城隍廟等設施,現在我們湯溪城隍廟就是他手上開始建造的。湯溪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老爺是湯溪城的保護神,我們湯溪首任縣長宋約在任縣長期間,為湯溪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離任之后,送縣長被供奉在湯溪城隍廟里,作為湯溪城的城隍老爺。農歷四月十六是宋縣長的生日,每年的農歷四月十六,湯溪人都要舉行活動,來紀念宋縣長,到了現在,就演變為農歷四月十六的交流會。從明朝成化七年,到從明朝成化七年(1471)開始一直

9、到1958年,前后500來年,湯溪始終都是一個縣。這500來年里湯溪發生過的重大事情,在湯溪縣志里都有記載。我粗略的翻看了一下湯溪縣志里記下的歷史事件,大部分事件不是天災就是人禍。在這500多年里,湯溪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大的旱災、水災、雪災如,明成化十二年大旱,成化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連續三年大旱,明弘治元年大旱,明正德三年四月大霜殺竹,是年大饑,民食草木。嘉靖三年大饑,八年大水,九年九月雪霜殺草,晚禾無收。嘉靖十五年,冬雪深四尺。二十三年大饑。康熙十一年春,饑民剝樹皮,掘蕨根以食。康熙二十年大水,早稻無收,六月豆俱漂沒。康熙二十一年大水,豆麥無收。康熙二十五年大水,漂沒民房無數。乾隆五十三年五

10、月大水,是年饑,五十四年饑。嘉慶七年四月五月連雨四十余日,秋大旱。嘉慶二十五年夏大旱,自五月十七日至七月十八日不雨,秋大水,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連日大雨,洪水成災。在這五百多年里,還有過三次地震的記載。這些是我挑選了有關天災里的一部分記載,像這樣的記載在縣志里很多很多。而且這段歷史湯溪歷史上的很多事情都有文字記載。萬歷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夜地震。弘治十八年九月地震。民國七年正月初三未刻地震,房屋搖撼有聲。有關人禍的,主要是戰爭給湯溪人民帶來的災難。最大的災難是清朝咸豐十一年四月,太平軍侍王李世賢帶領軍隊從衢州一路打過來。四月十七日,湯溪縣令李元壽扔下湯溪城自己逃命,四月十八日,太平軍從湯溪西門

11、直入,放火燒了城隍廟,并對城內外商鋪民居進行搶掠。四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太平軍到下面鄉村搶掠。然后,太平軍攻占了金華。攻占金華后,太平軍經常到湯溪來收錢。比如,每家每戶要交兩塊銀元,如不交,就燒房子。還有讓湯溪老百姓進貢銀兩,糧食,酒肉等。太平軍還專門到各村打聽誰家有錢。他們到有錢的人家敲詐勒索。還有很多婦女不堪太平軍侮辱而自殺。七月,太平軍拆掉了莘畈鄉的一座寺廟,這座寺廟叫延興寺,把寺廟的木頭運到湯溪造辦公大樓。九月,西北鄉很多村民被太平軍帶走。十一月,太平軍在塔石山坑等地殺人防火,其中塔石和山坑兩個村的房子基本被燒光。大概情況是,太平軍來了之后,在厚大這個地方設置了一個路卡,守這個路卡的頭

12、是一個姓范的漢奸,他常帶太平軍去塔石山坑等村里敲詐,塔石和山坑村里的人就想辦法把這個姓范的漢奸和一些首關卡的太平軍給殺了。當時,有個叫胡永謙的塔石人,組建了一支民團,在嶺上百善村防守,太平軍一千多人攻下了這支民團的據點。然后,太平軍來到塔石和山坑村殺人放火,殺了多少人不知道,縣志上記載是兩個村的房屋焚燒殆盡。被殺的人中有兩個留下了姓名,一個就是前面說的胡永謙虛,一個是傅玉成。從咸豐十一年(1861)四月十八日太平軍攻下湯溪縣城,到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一,清軍收復湯溪縣城,在將近三年時間里,湯溪老百姓所遭受的災難是我們現在的人難以想象的。縣志記載,同治二年二月湯溪發生了饑荒,五月瘟疫橫行。原文

13、是,賊退后,流亡漸集,然無所得食,餓殍載途,旋復繼以大疫,數口之家,有死亡殆盡者。太平軍來到湯溪給湯溪帶來的災難是明朝和清朝 年里最大的一次人禍。比這更大的人禍是民國時期日本鬼子在我們湯溪犯下的罪惡。如果大家感興趣,這段歷史下次再講。總結,了解了這段歷史,我的感受。要珍惜現在的來之不易的生活環境,要節約糧食,要好好讀書,要居安思危,要學點本事。還有,要多看點歷史書籍,尤其是地方歷史。湯溪縣志百度搜索可以查到,要下載一個軟件。最后我簡要說說湯溪縣在什么時候取消的。從明朝成化七年湯溪開始作為一個縣,經歷了明朝,清朝和民國。1949年10月2號,湯溪縣召開群眾大會,慶祝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

14、府成立。12月15號,中國人民銀行湯溪辦事處成立。是年,縣供銷合作總社成立;1950年9月下旬,湯溪鎮農民陳雙田,參加全國工農兵英模代表大會。回縣后,組成全縣第一個互助組。次年,被評為省一等互助組;1951年9月,全縣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捐獻“湯溪號”戰斗機1架,計款15萬余元;1952年4月,我國著名農業勞動模范陳雙田,參加中國農民代表團赴蘇聯參觀集體農莊;1953年12月,又參加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鮮慰問團,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1954年,陳雙田被推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1月20日,中國農業銀行湯溪支行建立。同月,縣廣播站建立。2月,縣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成立。6月6日,中共湯

15、溪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是年,全縣雙季稻面積達6.064萬畝,糧食比上年增產429萬公斤;1958年10月28日,浙江人民委員會通知:經國務院9月5日批準決定,湯溪縣建制撤消,并入金華縣。湯溪縣并入金華縣前夕,其基本情況:31257戶、122950人。田209994畝、地31150畝、山288210畝。有九峰(湯溪)、羅埠、曙光(瑯琊)、中戴4個人民公社,18個大隊,265個小隊。鎮上,老舊的民居已不多見。關于地名,尚留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的說法,東門大致在今天的湯溪第一人民醫院和汽車站的位置,北門在今天的湯中舊校區處。直到今天湯溪百姓還使用著這些名稱,比如“我今天要到東門去”,“東門

16、山”,“西門頭”等。可見以前的風俗習慣對湯溪人的影響之大。據稱,一直有護城河和城門,很高大威武的石獅子,以前人到湯溪,都說是“進城去”,湯溪人也被稱之為“城里人”那些城門,但在文革時,調了起重機,全毀了。備用和好面粉后包湯團正式開始,切成1元硬幣般大小的圓球,壓遍放左手手心上,充分發揮右手拇指和食指的靈活度風土人情一.特色小吃湯溪街上有四種美味:拉面,餛飩,煎餃,蔥餅。1)湯溪拉面(湯溪麥面)湯溪麥面也就是湯溪拉面,大家可能都知道蘭州拉面,但是在金華城區、金西區,哪個人不知道湯溪麥面啊!那味道那是相當棒的啊!別看就是面粉這樣一拉,有粗有細,做起來很方便,可以炒也可以放放吃啊!但是味道真的是很好

17、啊!我們從小就是吃湯溪麥面長大的啊!2)湯溪湯團如果你是湯溪人,對于本地特有的湯團一定不陌生,喜歡吃的更是占大多數在春節前后或喜慶時節去湯溪地區(湯溪洋埠羅埠蔣堂)的親戚朋友家,最傳統的點心就是湯團,一個白瓷碗裝著幾個白白圓圓又帶點尖頭的湯團,上面點綴切細的青蔥,下面浮著用醬油和豬油調制的紅色湯水熱氣騰騰,香氣撲鼻,形色俱佳,使人胃口頓開,垂涎欲滴!若是主人好客,往往還在湯圓碗內打進兩只土雞蛋,這碗點心就更精道了這里也有網友贊嘆過它的美味,并尋覓售賣店鋪,其實地道的農家點心要自己做才好吃今日回老家辦事,特向老媽請教,現將工藝和配方公布,各位老饕可效仿制作首先是湯團粉的制作,這是可口美食的關鍵工

18、序,搞砸了就不用學后面的工藝米要選用上等糯米,所謂的上等當然是自家耕種的,好東西留給自己吃,二等貨才拿來賣呢!糯米浸泡在清水中,水位要足足高出糯米一倍以上,水太少了糯米要發酵的秋冬季節浸泡時間一般為2030天,期間每隔10天左右換一次清水時間到后,米便泡好了,撈出糯米時有一點必須要注意:一定要用濾布多次掏洗,直到米在水中攪動時沒有絲毫渾濁才可以瀝干水后發白的糯米聞去有一點輕微的酸氣,如果是酸味太重,那便是浸泡時間過長或偷懶沒換水的緣故然后是在陽光下暴曬,在冬天的太陽底下至少要5天以上,總之要越干越好,最后用機器碾成粉末,湯團粉便制作完成制好的湯團粉應該密封在塑料袋中嚴防受潮,最好放在鐵皮桶內,

19、這樣可以數年不壞好了!可以去菜市場買湯團餡的原料準備包湯團慰勞自己了最正宗的餡是蘿卜豆腐干和瘦肉,現在也有用冬筍,雪菜和芹菜等料,可根據自己口味調制切細各種料作,攪拌均勻在包湯團之前餡要在鐵鍋內加少許色拉油炒至七成熟,要干一點,不可有太多湯水老媽一般都是在臉盆內倒扣一只飯碗,然后再倒入炒好的餡備用,這樣湯水都漏到碗底,可保證餡的干燥另取一只瓷碗,放入切成拇指蓋大小的丁狀瘦肉,倒入醬油腌制半小時以上,揉捏之下便成一只茶盅狀的面粉兜倒入適量的餡,再填上一塊腌好的瘦肉,就可以收口將整個湯團密封起來,最后的收口點留一點尖尖的頭,既美觀又保證湯團皮不破損,里面的餡不會溢出燒沸開水,下湯團,注意不可以下的

20、太多以免弄成一鍋糊糊湯團下鍋后馬上會沉底,所以我們這經常指不會游泳的人下水為下湯團用勺子輕微攪動以防粘鍋,等到湯團浮起后約一分鐘便熟透啦取大碗,倒如一點醬油和味精,用筷子挑一點豬油,然后就可以從鍋中撈起湯團裝碗最后撒點香蔥,一口咬去滿嘴留香,糍的皮,香的餡,鮮的肉您就狼吞虎咽吧!要提醒一點,煮的過熟了口感滑膩不好吃,太生則糊口醬油最好用羅埠老街的老醬坊出產的黃豆醬油,那樣更好吃3)湯溪的卜的卜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其原料也是糯米、糯米也要浸在水里、經過幾天后、拿出來放到飯甑里蒸熟、再進行壓榨、就像壓榨豆餅一樣、留下的是一些糟啦、壓榨下來的飴糖水就要放到大鍋里面煮透、這個就像熬糖一樣、其過程火熬、鍋

21、里的飴糖要不斷的用鍋鏟攪動、防止沉底、沉底就焦、焦啦顏色就變黃、飴糖也是做冬米糖的主要原料、飴糖熬好后還要練、就像揉面團一樣、將飴糖里的雜質去掉、就變成“白糖”(不是普通的白糖)后、就可以做啦、切成小段、就像做湯圓一樣、加人餡、餡是炒熟的芝麻碾細再加入適量的白糖、這樣餡就很清口、現在有一些地方直接用炒米碾細代替芝麻、這種口味就和正宗的相差遠啦,做成湯圓狀壓成圓形、薄薄的一片、當然的卜的制作一般是氣溫低于15度的時候進行的、一般就是冬天啦、因為的卜遇高溫會化、并且會相互粘連、氣溫低就不會有這種情況、冬天吃就很脆啦、咬一口可能會蹦掉一大塊,所以冬天吃的時候先用手預熱一下,一手拿的卜一手托在的卜下面

22、以免的卜掉掉,當然吃的時候也可以咬一小口讓它慢慢的化掉,別有一番風味。4)湯溪麻糍這是一種湯溪古老的小吃,記的小時候農村生活條件差,村上有賣麻糍來,就會在那里圍上很多人,按現在來講是很便宜的,那時候小朋友們很多沒有錢,就偷偷的用家里的大米拿來換麻糍,賣麻糍有各種配的佐料,在我的記憶里應該紅糖是最最好的佐料啦,不過后來的麻糍里面有細細的顆粒,那是不用熟飯做的緣故,吃啦會肚子不舒服。打麻糍也是十分辛苦的活,糯米浸好,之后蒸熟,再放在大石臼中慢慢的搗細,飯粒混合在一起,就像面團一樣,搗好之后,做成碟子大小的一片片,粘上熟米粉,這樣很多磊在一起也不會粘在一塊,買的時候賣麻糍的就用剪刀給你剪成一塊塊的。

23、5)面筋餜面筋餜與制作原料與拉面的一樣,這是用面粉制作的,先做好面筋。面筋的制作。將面粉加入適量水、形成面團,然后用清水反復搓洗面團,你回發現面團越來與小,但不會完全消失,剩下的一小團即是面筋,(大概只有原來面團的三分之一大小)上面全是小孔,待續風俗習慣節日:清明。清明是每一個湯溪人比較重視的節日。因為湯溪人不但愛吃,而且比較愛做各式點心。所以,大凡與吃相關聯較大的節日湯溪人都不會錯過。采許多的清明草歸來(也許就是馮至詩歌里吟唱過的鼠曲草吧,有一層淡白的絨毛,結黃色的小珠花),煮熟,剁碎,與米粉和在一起,包成咸的(餃子狀或鴨蛋狀),裹成甜的(用一個木模子壓成各式花案),一籠一籠蒸出來,整條街都

24、飄著青澀的春的氣息。有一首題為“清明”的詩,是這樣的:揉一把鼠曲草/米粉蒸出清明的香/山頭裊起白色的霧氣/我在塘邊洗衣/淺草打濕藍布的鞋/塞一把細柴/灶臺嗆出青色的煙/屋外下起蒙蒙的雨/我頂著蓑衣歸來/竹箕里斜插一把明亮的黃花菜/織一段回錦/紅綠絲線編出細密的心/檐口飛進燕子的呢喃/我踩著晨光遠行/腳步輕輕驚落桃李紅白的夢。這也是我愛的清明吧! 端午。似乎不賽龍舟的,至少我未見過。吃粽子。七月半。鬼節,也是吃。蒸一種米糕,那種十幾層的更好吃,很薄,不糊口。也有甜的咸的之分,棱形,外邊看不到。 中秋。就是月餅。 集會。在農歷4月16、中秋節和冬至,湯溪固定會有三個集會。以前交流的物事少,集合就不

25、可缺少了,各種商品的匯集,人山人海,在學校里上課也得不到安寧,因為有高音喇叭,有馬戲團等等。但現在,集會還是有,人和商品么總是淡了。東西的購買已經是非常便利的事情。除夕。除夕固然是重要的,吃年夜飯前貼春聯,要放鞭炮,然后關門,吃飯,飯后可以拿到壓歲包也許許多地方都是如此的。晚上要守歲,所謂守歲,在我家便轉換成開著燈睡覺。半夜零點,會聽到許多的鞭炮聲,因為是第二年了。正月。正月起來一般會吃年糕,取意年年高的意思;或是湯團,自然是團團圓圓的寓意。正月初一一般是上墳祭拜的日子,當然,也可以開始拜年。拎著各式糕點、禮物,一家家拜過來。到了人家家里,一般情況你會發現自己坐在一張放滿瓜果的桌邊,喝點茶(好

26、事者會在茶里放些糖),然后便是吃點心(一般都是湯團),然后再吃飯,總之,以吃為核心。一般走時,會有禮物置換,有小孩的,一般會有紅包。鎮上,老舊的民居已不多見。關于地名,尚留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的說法,東門大致在今天的湯溪第一人民醫院和汽車站的位置,北門在今天的湯中舊校區處。直到今天湯溪百姓還使用著這些名稱,比如“我今天要到東門去”,“東門山”,“西門頭”等。可見以前的風俗習慣對湯溪人的影響之大。據稱,一直有護城河和城門,很高大威武的石獅子,以前人到湯溪,都說是“進城去”,湯溪人也被稱之為“城里人”那些城門,但在文革時,調了起重機,全毀了。湯溪名人浙江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地處金華、蘭溪、龍

27、游、遂昌四縣邊隅,原為湯溪縣的縣城,已有500多年的縣治歷史,是金華西部的重鎮,金華金西經濟開發區的所在地,有著豐富的民俗民間文化和人文景觀,陶淵明、龍丘萇曾隱居在九峰山,葛洪普在九峰山煉丹,宋代文學儒士徐安貞、徐伯珍在九峰山創辦九峰書院,明朝進士胡少卿、近代文壇泰斗豐子愷,還有全國勞動模范陳雙田等一代代名人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譜寫了一曲又一曲輝煌的篇章。1、胡森墓胡森,字秀夫,號九峰,晚號太末山人。明進士,任南京刑部主事,以功官至太常寺少卿,轉南京鴻臚寺卿。后辭歸故里,隱居九峰。卒葬九峰山麓。 2、豐子愷豐子愷(18981975),祖籍湯溪鎮黃堂村。師從弘一大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曾任職桂林

28、師范學校、浙江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美協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著作等身,是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音樂教育家。其漫畫開我國之先河,蜚聲海內外。一九九六年,其女兒豐一吟等回祖地認宗,歸宗黃堂。 3、陶公祠九峰山為歷代名士隱居的世外桃源,后漢書?郡國志注引東陽記云“九峰山巖前有桃樹,其實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誰植”。相傳,陶淵明游至九峰,入境生情,寫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記。陶淵明后裔陶成,明景泰年間任浙江按察司僉事,負責剿除倭寇,屢建奇功,陣亡沙場,因戰功顯赫,陶公祠被賜封為忠烈祠。4、陳雙田陳雙田,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原湯溪村黨支部書記,曾七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出訪蘇聯等國。

29、5、魏祖清清代醫家。字東瀾,號九峰山人,浙江湯溪人,世醫出血,其醫術高明,自制之膏丹遐邇聞名。遠至京師,亦有求藥者。所著村居急救方行于世。尚有衛生編、樹蕙編、千金方略注等則未見流傳。旅游景點1、.金華湯溪城隍廟湯溪城隍廟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成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由湯溪縣第一任知縣宋約所建,現保留的城隍廟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面積約2.26萬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宏偉、雕刻精細、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朝觀古圣先賢的旅游勝地,其建筑構件雕刻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欣賞價值。現被人們譽稱為“江南第一廟”。城隍廟馬腿、斗拱、花牙

30、子以及大部分梁、枋均刻以精細紋飾,用五彩退暈等手法刷飾,原主要墻壁和天花板、梁枋上都有彩繪,每一幅圖畫中都有一場戲,整個建筑顯得富麗堂皇。在每根梁的兩端各雕刻著四紋圖案,飾以纏枝花卉,中間以卷軸形式各雕瓶案花卉和壺杯果品清供飾物,在梁架結點上砌上明造的架料,以鷗魚狀紋的叉手為主體,飾以花卉圖案,并將斗拱雕刻成花籃之狀加以襯托更加豐富多彩。前間月梁上,兩端刻有龍須紋,而后刻有牡丹,中間刻有一組丹風朝陽圖,以象征幸福和光明。正殿廡廊上的一對獬豸,腳踏吉祥物,咧嘴側視作騰挪跳躍之勢,造型古樸生動,充分顯示了獬豸的忠勇、為民主持公道的豪氣。可惜中亭的飛檐翹角、藻井在文革時被拆掉。很多壁畫被擦掉,很多雕

31、刻被鑿掉。不過到現在還能夠體現出雕龍畫棟、金碧輝煌的氣魄。你們看這一對“鯉魚跳龍門”,三根棟檀間就是一塊木頭雕造而成,可想而知當時這根樹有多大了,那些牛腿雕刻得何等精細,玲瓏剔透。由來湯溪城隍廟被大家稱為江南第一廟的由來。一、湯溪城隍廟大,這么大的城隍廟在全國還沒有發現,它光柱子原來就有318根,只西齋房由于破損改成人字架的房少去21根,現在有297根。二、雕刻精細:有浮雕、深雕、深浮雕,調得栩栩如生(補充一點,現在這么有名的“金華佛手”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建造的湯溪城隍廟里就雕有好幾處的佛手,說明佛手并非金華所獨有),而且雕刻范圍大是其他廟宇所不及的。三、保存完整,現在來看如果不給大家指明那些已

32、被拆除,可能大家還看不出來,所以說整體還是保存完整的。在文革時期被拆去的有2個門樓頂部部分,中亭的上面部分和翹翻角現在我們正在積極爭取恢復回去。四、結構嚴謹又科學,整個部分都嚴格對稱地布置在同一中軸線上。地面一層高一層,充分體現了封建宗法禮制。解放后,城隍廟停止祭祀活動,成為解放軍駐地,稍后便成為湯溪縣糧庫,湯溪城隍廟得以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得意于此。縣人民政府認為城隍廟是一個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的單位,經向省政府申報,1989年12月12日,批準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金華九峰山風景名勝區九峰山,古稱婦人巖,又稱龍邱山,芙蓉山。疊蟑連岡,奇峰挺九,故名九峰。距金華市區28公里,與金華縣湯溪鎮

33、相依。面積1038平方公里。系仙霞嶺山脈括蒼山脈余支,為丹霞地貌結構,峰石林立,山水相依。后漢書郡國志)云:“東陽記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自,遠望盡如蓮花,龍邱長隱于此,因此為名。其峰際復有巖穴,外如窗脯,中有石林”。龍邱長即龍邱蒼,東漢太未人,與嚴子陵等名士為友,隱居九峰。九峰山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山奇、石怪、水秀、洞幽、地野,寺廟、古建筑、遺址、古墓、石刻、神話傳說豐富。游九峰山水,山水之樂,醉于自然而忘我,品覽九峰文化,更勝讀五千年滄桑史而不倦。九峰山現有自然、人文景物景觀80多處,相互輝映,溶為一體。白堊紀火山巖沉積沙礫巖構造,奇峰突兀,壑幽谷深,似鬼斧神工。近觀山峰巍峨

34、,巧石生輝;舉頭仰望,白云悠悠,鷹擊長空。綠樹黛山,斷壁山崖,在霞光的映照下,光彩奪目,山峰幻影無比,正如有詩所云:“南望參差九點峰,青天削出翠芙蓉”。九峰山不僅有險峻的山峰,奇異的怪石,更有平如鏡、水如銀的深潭湖泊。龍潭,夾峙在群山之中,涓涓泉水流,陣陣漣筋歡,恰似綠色林海中鑲嵌著一塊溫潤的碧玉。龍潭水深不可測,龍吟瀑如少女飄然而下的秀發。九峰禪寺前,則有珠簾從達摩峰頂紛紛揚揚散落,“一泉飛自半山間,如瀉珠鞏見雨天;不比轟雷強作勢,晴春灑漫裊蒼煙。”走進九峰山給人一種純自然美感,山、林。水、石皆是。林緣線,看的整齊劃一,有的參差錯落,有一種音律美和節奏美感。春華、夏蔭、秋實、冬骨周而復始。翠

35、竹搖曳,微風吹過,竹葉婆姿;陽光照耀,斑斑點點,猶如一幅絕妙的風景畫面。有時萬籟俱寂,只剩鳥鳴蟲唱;有時瀑喧溪吟風吹,颯颯作響,好首一大自然的合奏曲,猶如進入童話世界,可謂“下塢攀竹垂翠海,風搖盡掃俗塵憂。”登上山巔,一覽眾山小,遠處阡陌縱橫的長田,星羅棋布的湖水,炊煙裊裊的村莊房舍盡收眼底,好一派雄奇偉峻、寬曠絕奇的景色。九峰山引來許多文人雅士到此隱居講學,名仙到此修道煉丹。晉代道家創始人、煉丹名家葛洪,得道成仙,并著神仙傳,至今丹灶依然。南齊徐伯珍“講學九峰,授徒千人”。唐吏部尚書徐安貞棄官隱居于此,山下建有“安正書堂”。五代名僧貫休曾為九峰禪寺主持。元畫壇魁首黃公望畫下了“九峰雪霧圖”,

36、現珍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明代太常卿鴻腫寺卿胡森,自號“九峰”,留下許多石刻真跡。因此,湯溪縣志云:“自來賢士大夫,春秋佳日,偶事游觀之樂,必于九峰”。九峰禪寺建于南朝天監年間,已有1500余年。樓房依山傍洞,不施椽瓦而風雨莫及,巍然聳立。自古名山多僧居,九峰山有大雄寶殿、胡公殿、鐘鼓樓、觀音閣、天王廟等建筑和佛像百多尊。方圓幾百里的游人香客慕名而來,傳說農歷八月初一到九峰游覽,能見天門洞開。九峰山東南側有石磨,北側大柜,西側有石夜壺,均為天作之成,龜守大門如入云中之路,神龜守衛著凡人向往升天之門。點將臺記敘著北宋兵部侍郎胡則出征點將的故事。仙椅置于懸崖峭壁間,千百年而不朽。更有“高臺朝佛寺,明鏡

37、照心田”的鏡臺奇觀。呂洞賓停轉石磨降冰雪、鐵拐李仗義點化牛頭峰、朱元譚遇難九峰山等等膚炙人口的傳說讓人如人仙境。3、湯溪鎮寺平村湯溪鎮寺平村歷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徽派建筑風格的古色古屋遍布全村,古磚雕工藝之精美,古建筑保護之完整,令專家學者、游客嘆為觀止。寺平村位于金衢盆地中部地區,東離金華市區30公里,南接省級名勝風景區九峰山3公里,西靠龍游縣城25公里,北往杭金衢高速公路金華西出口10公里,湯莘公路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寺平村始建于明代初期,原有廳堂24座,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廳堂還有8座,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古民宅2.2萬多平方米,這些明清古建筑,因受徽派建筑的風格影響,每

38、座古建筑的門面上都鑲嵌著數以千計的磚雕,具有較高歷史保護價值。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寺平村的清代建筑大多以院落為主,大的院落由5-7幢,小的也有3幢房子組成,從中不難看出當時家庭發展史的痕跡。二是清乾隆年間,大量的徽商涌入金華,不僅帶來了經濟發展,而且徽派文化也融入了寺平文化,如大量磚雕藝術等。三是寺平村的古建筑面廣、量大,院落及建筑保存較為完整,其磚雕藝術堪稱一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湯溪方言一.關于湯溪話 在金華西南方向,靠近大山腳下,有地名湯溪。湯溪在明以前一直屬于婺州和金華府轄地。成化年間,因鬧礦賊,明政府就劃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邊陲之地置“湯溪縣”,史書上記載,是因為

39、官方無力剿匪,只好招安懷柔,讓賊盜自治,以息事寧人。所以,湯溪就成了四不管的蠻荒之地。 湯溪實在有一些獨立性,首先,方言就和左右地面上相去甚遠。金華、東陽、蘭溪一帶說話與杭州口音有脈絡關系,都受南宋官話的影響,一般北方人也能聽出個所以然。但湯溪話就濁樸的可以,完全是上古的越國口音,有些歌謠聽起來就象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有個童謠叫“jinzongbang”,沒有什么具體意義,就是孩子們的娛樂,節奏、音調和語言發音都極為感官化,絕不像“教化”之地的產物。湯溪話很特別,比如講被子迭得“四方疊整”,就很形象;比如顏色,紅冬冬、烏嘀嘀,很有音樂感。湯溪人的口語,完全沒有用書面漢字記錄下來的可能,

40、只能“翻譯”出一個大概的意思。有一個故事,說的是解放初期,湯溪出了個勞動模范,叫陳雙田,毛主席接見他,居然找不到翻譯。湯溪人能聽懂“金華話”,但金華人未必能全聽得懂“湯溪話”。原因在于金華地域交通發達,“金華話”受到了很多外來語的影響,兼收并蓄,被改造和變異了很多。而湯溪由于地處偏遠,外來語種對地方方言的侵蝕較少,語言交流的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等原因,反而保存下了很多古樸的上古口音。要研究金華方言,就不能不重視“湯溪話”的研究。廣義上的“湯溪人”包括湯溪、羅埠、洋埠、蔣堂等婺西地區居民,那里的人講話雖然腔調有別,但都算是“湯溪話”。二.湯溪話的寫法在這里看到幾個用湯溪話的同音字書寫湯溪話的帖子,

41、看上去有些莫明其妙,這樣恐怕難以普及湯溪話的知識。實際上湯溪話的大部分詞語都可以用漢字準確書寫,其中有些跟普通話相同,有些屬于古漢語,如果湯溪人知道湯溪話的某個詞的準確寫法是什么,或者湯溪話的某個詞實際上就是普通話或古漢語的某個詞,也許能夠引起大家的興趣,甚至有利于大家更好地使用、書寫湯溪話。本人對湯溪話略有研究。現提供若干例子,供大家參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點興趣。冒號前為湯溪話(因為這里無法標音,我只寫出正確的漢字),冒號后為對應的普通話意思。阿:我。爾:你。渠:他。個:的。儂:人。徛:站。困:睡。五更:早上;早飯。望:看。東司:廁所。(我去年在日本的一個著名寺廟里看到一塊醒目的招牌上寫著“

42、東司”二字,指向廁所,竟然跟湯溪話完全相同,而漢語方言里很少有把廁所叫做“東司”的,頗感驚訝。詢日本友人,告曰在日語里廁所一般也不叫“東司”,只是寺廟這種隆重的地方才有此叫法。)射尿:撒尿。射涴:拉屎。(我也知道湯溪話的那幾個需要禁忌的生理部位和生理現象的正確寫法,不過在這里就不寫了)肚饑:餓。口燥:渴。著:穿。(例如:著鞋,著衣裳)弗:不。味:高興。無:沒有。(例如:“無味”意為沒意思)嚇儂:很。(例如:“嚇農味”意為很高興,很愉快)天雷鼓:打雷。曉弗得:不知道。危邪:很,非常。湯溪,全稱: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地處金華西部,是省級中心鎮、金華市級首批五個中心鎮之一。全鎮總面積106.8

43、2平方公里,轄7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5.6萬人。湯溪鎮是原古婺州八縣之一,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湯溪山水秀麗,生態環境優越,境內九峰山靈特秀;千古名山九峰寺,建于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且遐邇聞名。一、 基本概況歷史悠久,沉淀深厚,春秋時期,姑蔑國都即建在九峰山下,其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始置太未縣,縣治亦在九峰山下,據清乾隆湯溪縣志載,“其城 街址,歷歷猶存。”歷史上,在金華地區,除義烏設烏傷縣外,太未縣是同時期最早建置封建行政治理之所。太未縣后又稱龍丘縣,直至吳越寶正云年(公元931年),錢謬以拓展疆域,改龍丘縣炒龍游縣縣治西遷百里至

44、現龍游。九峰山下之右太未縣治設置歷史計漫漫長達1150余年。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1年)設湯溪縣,至1958年,亦有近500年歷史。湯溪鎮及周邊,名人輩出,不勝枚舉,自古至今,如文學家劉勰曾任太未令,初唐“四杰”之一楊炯任盈州令(太未曾改盈州),唐侍郎徐安貞曾就讀安正書院,安正書院建吾南朝宋,由名儒徐伯珍所建,比廬山白鹿洞書院還早二百多年。唐詩人張志和,五代名僧貫休均出生于此。現代而言,粟裕將軍曾率領紅軍在此建立過革命根據地,更有全國勞動模范陳雙田同志是湯溪的驕傲。湯溪鎮交通便捷,杭金衢高速貫鎮而過;同時,物產豐富,民風淳厚。 近幾年,隨著開發建設的不斷加快,湯溪鎮逐漸成為一座具有工貿旅游特

45、色的小城鎮,曾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級綠化先進集體、省級先進基層組織、省級綠色小城鎮、省級環境綜合整治先進鎮、省級教育強鎮、省級衛生鎮、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省級東海明珠鄉鎮”等榮譽稱號。 湯溪鎮擁有工業企業274家,2007年工業生產總值17.6億元,企業資產總額13.6億元,職工5742名,其中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8家,集聚了化工、造紙、無紡化纖、休閑食品等四大產業。二、 小鎮歷史各時代歷史 湯溪鎮原為古婺八縣之一,即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縣,1958年撤縣并入金華縣,具有近500年縣治歷史。現湯溪鎮為浙江省綜合改革試點鎮、浙江省中心鎮。秦漢時屬烏傷縣。東漢初平三年

46、(192)后,屬長山縣。唐咸亨五年(674)后,屬蘭溪縣。明成化七年(1471),割金華、蘭溪、龍游、遂昌4縣邊塞之地置湯溪,為縣治所在地。1958年10月28日湯溪縣并入金華縣。 清朝康熙四年(1665),湯溪全年賦稅,計應征地銀24353兩,應征漕南米1058石;雍正元年,建義學;乾隆四年(1739),修養濟院;乾隆八年,建育嬰堂;乾隆二十九年,建西社倉;乾隆四十九年,改義學為九峰書院;咸豐十一年(1861),四月十八日,太平軍侍王李世賢攻克湯溪。太平軍在湯溪辦硝廠,是為金華地區最早的化學工業;光緒二十九年,美籍牧師翁丕顯,來倉里村(今屬東祝鄉)傳耶酥教。以后牧師伊文思在湯城文昌巷建浸禮會

47、真神堂;光緒三十二年改九峰書院為官立九峰小學堂;光緒三十三年,設勸學所;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勝利,湯溪光復。 中華民國:元年八年,是年調查全縣戶籍,計20489戶,男60250人,女44285人;十一年,6、7月間,衢江張峰勘決口,羅埠區80%的村莊和農田被淹,下周一帶水漫屋頂,全區毀房千余間。水后疫癘流行,時稱“壬戌水災”;十二年,11月,改勸學所為縣教育局;十七年,6月,中共湯溪支部成立;二十年,8月,紅十三軍成員鄭禾農在湯溪、龍游等縣組建紅十三軍第二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2號,召開群眾大會,慶祝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12月15號,中國人民銀行湯溪辦

48、事處成立。是年,縣供銷合作總社成立;1950年9月下旬,湯溪鎮農民陳雙田,參加全國工農兵英模代表大會。回縣后,組成全縣第一個互助組。次年,被評為省一等互助組;1951年9月,全縣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捐獻“湯溪號”戰斗機1架,計款15萬余元;1952年4月,我國著名農業勞動模范陳雙田,參加中國農民代表團赴蘇聯參觀集體農莊;1953年12月,又參加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鮮慰問團,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1954年,陳雙田被推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1月20日,中國農業銀行湯溪支行建立。同月,縣廣播站建立。2月,縣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成立。6月6日,中共湯溪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是年,全縣雙季稻

49、面積達6.064萬畝,糧食比上年增產429萬公斤;1958年10月28日,浙江人民委員會通知:經國務院9月5日批準決定,湯溪縣建制撤消,并入金華縣。 湯溪縣并入金華縣前夕,其基本情況:31257戶、122950人。田209994畝、地31150畝、山288210畝。有九峰(湯溪)、羅埠、曙光(瑯琊)、中戴4個人民公社,18個大隊,265個小隊。歷史小故事在浙江金華的西南方向,靠近大山的腳下,有個地方叫湯溪。湯溪這個地方歷來就有,但地名的歷史并不悠久,明以前一直屬于婺州和金華府轄地。成化年間,因鬧礦賊,明政府就劃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邊陲之地置“湯溪縣”,史書上記載,是因為官方無力剿匪,只好

50、招安懷柔,讓賊盜自治,以息事寧人。所以,湯溪就成了四不管的蠻荒之地。 湯溪實在有一些獨立性,首先,方言就和左右地面上相去甚遠。金華、東陽、蘭溪一帶說話與杭州口音有脈絡關系,都受南宋官話的影響,一般北方人也能聽出個所以然。但湯溪話就濁樸得可以,完全是上古的越國口音,有些歌謠聽起來就象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有個童謠叫“jin zong bang”,沒有什么具體意義,就是孩子們的娛樂,節奏、音調和語言發音都極為感官化,絕不象“教化”之地的產物。我可以再舉幾個例子:比如“nou ma yie qie”,是“東拉西扯”的意思;“go do mein”,是“大餅”的意思。他們的口語,完全沒有用書面漢

51、字記錄下來的可能,只能“翻譯”出一個大概的意思。我母親曾經跟我約定,說在公共場所議論某些不愿讓人知道的家事,可以用湯溪方言。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解放初期,湯溪出了個勞動模范,叫陳雙田,毛主席接見他,居然找不到翻譯。風土人情一.特色小吃湯溪街上有四種美味:拉面,餛飩,煎餃,蔥餅。 1)湯溪拉面(湯溪麥面) 湯溪麥面也就是湯溪拉面,大家可能都知道蘭州拉面,但是在金華城區、金西區,哪個人不知道湯溪麥面啊!那味道那是相當棒的啊!別看就是面粉這樣一拉,有粗有細,做起來很方便,可以炒也可以放放吃啊!但是味道真的是很好啊!我們從小就是吃湯溪麥面長大的啊! 2)湯溪湯團 如果你是湯溪人,對于本地特有的湯團一定

52、不陌生,喜歡吃的更是占大多數在春節前后或喜慶時節去湯溪地區(湯溪洋埠羅埠蔣堂)的親戚朋友家,最傳統的點心就是湯團,一個白瓷碗裝著幾個白白圓圓又帶點尖頭的湯團,上面點綴切細的青蔥,下面浮著用醬油和豬油調制的紅色湯水 熱氣騰騰,香氣撲鼻,形色俱佳,使人胃口頓開,垂涎欲滴! 若是主人好客,往往還在湯圓碗內打進兩只土雞蛋,這碗點心就更精道了 這里也有網友贊嘆過它的美味,并尋覓售賣店鋪,其實地道的農家點心要自己做才好吃今日回老家辦事,特向老媽請教,現將工藝和配方公布,各位老饕可效仿制作 首先是湯團粉的制作,這是可口美食的關鍵工序,搞砸了就不用學后面的工藝 米要選用上等糯米,所謂的上等當然是自家耕種的,好

53、東西留給自己吃,二等貨才拿來賣呢! 糯米浸泡在清水中,水位要足足高出糯米一倍以上,水太少了糯米要發酵的秋冬季節浸泡時間一般為天,期間每隔天左右換一次清水 時間到后,米便泡好了,撈出糯米時有一點必須要注意:一定要用濾布多次掏洗,直到米在水中攪動時沒有絲毫渾濁才可以 瀝干水后發白的糯米聞去有一點輕微的酸氣,如果是酸味太重,那便是浸泡時間過長或偷懶沒換水的緣故 然后是在陽光下暴曬,在冬天的太陽底下至少要天以上,總之要越干越好,最后用機器碾成粉末,湯團粉便制作完成制好的湯團粉應該密封在塑料袋中嚴防受潮,最好放在鐵皮桶內,這樣可以數年不壞 好了!可以去菜市場買湯團餡的原料準備包湯團慰勞自己了 最正宗的餡

54、是蘿卜豆腐干和瘦肉,現在也有用冬筍,雪菜和芹菜等料,可根據自己口味調制 切細各種料作,攪拌均勻在包湯團之前餡要在鐵鍋內加少許色拉油炒至七成熟,要干一點,不可有太多湯水老媽一般都是在臉盆內倒扣一只飯碗,然后再倒入炒好的餡備用,這樣湯水都漏到碗底,可保證餡的干燥 另取一只瓷碗,放入切成拇指蓋大小的丁狀瘦肉,倒入醬油腌制半小時以上備用 和好面粉后包湯團正式開始,切成元硬幣般大小的圓球,壓遍放左手手心上,充分發揮右手拇指和食指的靈活度,揉捏之下便成一只茶盅狀的面粉兜 倒入適量的餡,再填上一塊腌好的瘦肉,就可以收口將整個湯團密封起來,最后的收口點留一點尖尖的頭,既美觀又保證湯團皮不破損,里面的餡不會溢出

55、 燒沸開水,下湯團,注意不可以下的太多以免弄成一鍋糊糊 湯團下鍋后馬上會沉底,所以我們這經常指不會游泳的人下水為下湯團 用勺子輕微攪動以防粘鍋,等到湯團浮起后約一分鐘便熟透啦 取大碗,倒如一點醬油和味精,用筷子挑一點豬油,然后就可以從鍋中撈起湯團裝碗 最后撒點香蔥,一口咬去滿嘴留香,糍的皮,香的餡,鮮的肉您就狼吞虎咽吧! 要提醒一點,煮的過熟了口感滑膩不好吃,太生則糊口醬油最好用羅埠老街的老醬坊出產的黃豆醬油,那樣更好吃 3)湯溪的卜 的卜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其原料也是糯米、糯米也要浸在水里、經過幾天后、拿出來放到飯甑里蒸熟、再進行壓榨、就像壓榨豆餅一樣、留下的是一些糟啦、壓榨下來的飴糖水就要放

56、到大鍋里面煮透、這個就像熬糖一樣、其過程火熬、鍋里的飴糖要不斷的用鍋鏟攪動、防止沉底、沉底就焦、焦啦顏色就變黃、飴糖也是做冬米糖的主要原料、飴糖熬好后還要練、就像揉面團一樣、將飴糖里的雜質去掉、就變成“白糖”(不是普通的白糖)后、就可以做啦、切成小段、就像做湯圓一樣、加人餡、餡是炒熟的芝麻碾細再加入適量的白糖、這樣餡就很清口、現在有一些地方直接用炒米碾細代替芝麻、這種口味就和正宗的相差遠啦,做成湯圓狀壓成圓形、薄薄的一片、當然的卜的制作一般是氣溫低于15度的時候進行的、一般就是冬天啦、因為的卜遇高溫會化、并且會相互粘連、氣溫低就不會有這種情況、冬天吃就很脆啦、咬一口可能會蹦掉一大塊,所以冬天吃

57、的時候先用手預熱一下,一手拿的卜一手托在的卜下面以免的卜掉掉,當然吃的時候也可以咬一小口讓它慢慢的化掉,別有一番風味。 4)湯溪麻糍 這是一種湯溪古老的小吃,記的小時候農村生活條件差,村上有賣麻糍來,就會在那里圍上很多人,按現在來講是很便宜的,那時候小朋友們很多沒有錢,就偷偷的用家里的大米拿來換麻糍,賣麻糍有各種配的佐料,在我的記憶里應該紅糖是最最好的佐料啦,不過后來的麻糍里面有細細的顆粒,那是不用熟飯做的緣故,吃啦會肚子不舒服。打麻糍也是十分辛苦的活,糯米浸好,之后蒸熟,再放在大石臼中慢慢的搗細,飯粒混合在一起,就像面團一樣,搗好之后,做成碟子大小的一片片,粘上熟米粉,這樣很多磊在一起也不會

58、粘在一塊,買的時候賣麻糍的就用剪刀給你剪成一塊塊的。 5)面筋餜 面筋餜與制作原料與拉面的一樣,這是用面粉制作的,先做好面筋。面筋的制作。將面粉加入適量水、形成面團,然后用清水反復搓洗面團,你回發現面團越來與小,但不會完全消失,剩下的一小團即是面筋,(大概只有原來面團的三分之一大小)上面全是小孔鎮上,老舊的民居已不多見。關于地名,尚留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的說法,東門大致在今天的湯溪第一人民醫院和汽車站的位置,北門在今天的湯中舊校區處。直到今天湯溪百姓還使用著這些名稱,比如“我今天要到東門去”,“東門山”,“西門頭”等。可見以前的風俗習慣對湯溪人的影響之大。據稱,一直有護城河和城門,很高大威武的石獅子,以前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