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語文上冊詩歌總復習及反思_第1頁
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語文上冊詩歌總復習及反思_第2頁
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語文上冊詩歌總復習及反思_第3頁
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語文上冊詩歌總復習及反思_第4頁
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語文上冊詩歌總復習及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語文上冊詩歌總復習及反思復習內容:15課古代詩歌四首,課外古詩詞背誦十首復習目標:(一)15課:熟記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熟背四首古詩,能準確默寫,會賞析重點句子,并體會作者感情。 (二)課外古詩詞背誦: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十首古詩,會默寫,理解名句中包含的哲理,會活學活用。復習重難點:通過賞析名句,體會詩歌意境,加強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初步學會品析名句的方法。復習突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背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古詩文的感情,并由十四首古詩拓展開去,積累語言,在復習的基礎上有新的收獲。復習過程:教師活動:布置復習內容,根據自愿原則,安排小組任務。學生活動:(一)集體活動:背誦大比拼:

2、限時背誦比賽,評出記憶之星。溫故而知新:由課文發散思維,展開聯想(二)小組活動:準備搶答題(兩組) 品讀名句(以15課為主)(兩組)(三)達標測評 課堂實錄:(一)背一背:導入語:中國是詩的國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古詩作為我國燦爛的文化遺產,深受人們的喜愛。這節課,就讓我們將目光投向詩歌,走進本冊課本的十四首古詩,去感受,享受詩意課堂。現在進入我們這一節課的第一環節“背誦大比拼”,比一比,看誰在五分鐘之內背得快,記得多。前后兩排同學兩兩互查,單數排背,雙數排同學計數,背一首計一分,評出“背誦之星”。(二)考一考:會背不代表真正掌握,記憶只是基礎,會活學活用才說明真正理解。

3、課堂進入第二環節,考一考,看誰的反應快。請兩個小組出搶答題。為使搶答有序進行,請出題的考官看清第一個舉手的同學,點名回答,記分員為搶到機會并正確答題的同學加0.1分,到本節課結束小組累積分最高的加一分,第二名加0.5分,第三名加0.3分。搶答開始。(三)品一品:通過前兩個環節。我看出同學們喜歡詩,有一定的文化品位,這是成為一個文學大師的重要因素。會背會用,還要懂作者,理解詩人感情,現在進入第三環節,品一品,看誰理解的透徹,看誰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生品讀的過程中,穿插點評,引導學生歸納出品讀的方法,抓住景與情的切合點,煉字,修辭,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并各舉一例,加深學生的理解。)(四)想一想:

4、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現在請同學們進入超聯想環節,由十四首古詩展開聯想,可以想到相同內容的詩句,也可以改古詩,唱古詩,講故事,看誰的思維廣闊 。每回答一人次,為個人加0.1分,獲得同學們自發掌聲的三倍加分。小組累積分最高的為小組加0.5分。(五)測一測:同學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越飛越高,但由于時間關系,老師要把同學們的翅膀收回課堂了。的確,我國的古詩浩如煙海,像一個繁花似錦的大花園,今天的學習只是把大家領到了花園的門口,園里還有無限的風光等著同學們去欣賞。熟讀詩文受益終生,希望同學們通過學習詩歌,積累語言,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學品位,打好做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基礎,這才是我們學習詩歌

5、的終極目的。發放測試題,學生自測,小組互評。附:測試題1.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中,通過幽靜環境的描寫表現人的心情與自然景色和諧相融的詩句是:“, ”2.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詩人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以“ , ”兩句,把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托付給明月。3.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的詩句是: , 。4.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一詞中抒發惜春傷時之情的對偶句是: , 。5.正入萬山圈子里, 。 6. ,天光云影共徘徊。7.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強調只有平時多積累,才能寫出好文章的詩句是,。8、天凈沙秋思中點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悵的詩句是: , 。 9、過故人莊中

6、描寫農村優美風光的詩句是: , 10、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最能表現作者鄉愁的一句是: , 。11、剪燭西窗”已成為朋友久別相聚的代用語。夜雨寄北中與之相關的詩句是: , 。12、曹操的龜雖壽是一首樂府詩,其中有兩句表明了作者的志向,也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能寫出來嗎? 。13、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 ,該詩作者為 代詩人 。詩中揭示新舊更替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14、任選角度,賞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精妙之處。15、我從 詩中,聯想到了“ ”詩句七年級上冊語文詩歌總復習教學反思復習設想:詩歌學習應該是學生快樂的天地,它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走進自信的大門,領略美麗的風景。因此,

7、我不想象以前那樣,把各種類型的題目混在一起按照“講練講”的方式進行,總覺得那樣復習,雖然老師和學生都花了很多心力,可最后的得分總不是很理想,又累又沉悶,效果不好。于是就想到按照幾個板塊,步步為營,塊塊推進的方式設計詩歌復習。主要分為背誦,搶答,品讀,拓展,測評五塊,由淺入深,由背到用,讓學生的心里緊張起來,大容量,高效率的實施復習。成功之處:1、把競爭與合作引入課堂,增添課堂活力,課堂緊張有序,學生學有所獲。課前布置,要求組長負責組織好準備工作。比賽內容分兩項,一是詩詞背誦,二是名句背誦。這種競爭的方式,直接帶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為準備充分的同學提供了展示的舞臺。上課時背誦環節的檢測,

8、學生背得熟練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想。2、根據學生特點,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詩句品讀,讀出個人的獨到見解,從而體現閱讀理解的個性化。特別強調的是,這個學習過程完全是學生自己做主選擇詩句,具有完全的自主性,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個人的聰明才智的舞臺。而且,通過學生品詩,培養了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和思考,增強其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真正使學生通過學習詩歌,起到了積累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反思不足:1、總結方法與運用方法 小組品讀詩歌環節,大部分小組準備不夠充分,與預期目標差距很大,但準備充分的小組,學生不僅品讀了詩句的內涵,而且總結了品讀的角度,講解的效果比老師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課前能夠過問一下小組長

9、的組織情況,或者多進行督促指導,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經過學生的歸納和老師的點撥,學生明白凡是詩句賞析都可以從修辭手法、煉字、內容和情感、等方面進行。其實,要做好詩歌賞析,光靠方法是沒有用的,還要告訴學生答題的思路,一、讀懂題目的要求,二、弄懂詩歌意思,理解詩人情感,三、能夠扣題回答,并能夠緊扣相關的詩歌內容回答。基本上就不會有什么大問題。當然,在答題的時候也不能空對空,光說不練,而是要落實到具體的詩句中去,例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句,從修辭上看是擬人手法,煉字角度可以抓住“生”和“入”的準確運用,并要結合描繪的景物去體會作者表現的感情。如果能把這個典型的例子寫出來,并告訴學生賞析時修辭

10、煉字內容情感四方面密不可分,這樣,學生答題時就不會流于形式,只會說不會寫了,只會學不會考了。2、讀“細”與涉“廣”這畢竟只是一課時的內容,必須在四十五分鐘內考慮詩歌學習的應試與學習的延伸問題。于是我遇到了這樣的窘況:怎樣分配五個學習板塊的時間?均勻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點給課外拓展?但由詩句進行超聯想,學生可能要讀要唱、要講要演,少說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鐘吧,剩下給課內詩歌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過二十來分鐘,夠嗎?這樣面面俱到反而會變成面面未到啊。這就涉及了“讀細”與“涉廣”的關系。“涉廣”在學生的知識面上有其積極意義,但這必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相當詩詞積累與賞析經驗及技能的基礎上,而我以為,在初中階段,

11、過多的拓展,只會造成學生學習淺嘗輒止、囫圇吞棗,與其貪多,不如努力培養學生的“細讀”能力,讀出詩文名句的妙處,讀出層次,讀出滋味,讀出“再去欣賞其它詩詞”的興趣。打個并不恰當的比方,眼前放五六個不同品種的蘋果,如果是每個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卻會以為自己已經“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擇其一二慢慢吃,細細品味,則不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與其為了追求課堂形式的課內到課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課內,把握好“細讀”,忍痛割愛掉“涉廣”。3、關于復習過程的安排課堂流程的安排是從背誦到活用到品讀到測試,細想想,這樣的過程實際是不科學的,沒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淺入深、由熟到

12、升(升華)的整體結構。詩歌賞析的關鍵還是在于閱讀詩歌本身。由于是復習課,學生已經完成了從初步感知到語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復習課堂的結構應該從品一品環節開始,先由學生進行口頭陳述式賞析,再歸納賞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讀,學生自然會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質教育的能力訓練和應試教育的應變能力就應該結合在一起了。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詩歌出考察的題目,把學生由被動考察的沉悶推向主動探究的新天地。同時,自己出考試題更能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在大腦興奮、動力興趣并存的條件下,再去讓學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選擇一首詩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對它的意象、語言、技巧進行評價,或者自己嘗試創作一首詩歌。把它當作

13、一次寫作訓練。或許學生作品顯得稚拙,卻能體現學生在學習詩歌后的體會以及創造能力。因為想象是橋梁,是作者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是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根據詩歌展開再造想象,才能最終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如果寫一寫這個環節能夠作得扎實,學生不僅培養起了讀詩的興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場”由課內擴展到課外,由課上擴展到課后,由說到練,從而把課內外讀詩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給學生更自由的發揮空間。基于以上的反思,課堂結構的安排就應該這樣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寫一寫,測一測。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學這門功課,就應該是在不斷的探索中,不斷前行。2、讀“細”與涉“廣”這

14、畢竟只是一課時的內容,必須在四十五分鐘內考慮詩歌學習的應試與學習的延伸問題。于是我遇到了這樣的窘況:怎樣分配五個學習板塊的時間?均勻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點給課外拓展?但由詩句進行超聯想,學生可能要讀要唱、要講要演,少說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鐘吧,剩下給課內詩歌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過二十來分鐘,夠嗎?這樣面面俱到反而會變成面面未到啊。這就涉及了“讀細”與“涉廣”的關系。“涉廣”在學生的知識面上有其積極意義,但這必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相當詩詞積累與賞析經驗及技能的基礎上,而我以為,在初中階段,過多的拓展,只會造成學生學習淺嘗輒止、囫圇吞棗,與其貪多,不如努力培養學生的“細讀”能力,讀出詩文名句的妙處,讀出層

15、次,讀出滋味,讀出“再去欣賞其它詩詞”的興趣。打個并不恰當的比方,眼前放五六個不同品種的蘋果,如果是每個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卻會以為自己已經“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擇其一二慢慢吃,細細品味,則不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與其為了追求課堂形式的課內到課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課內,把握好“細讀”,忍痛割愛掉“涉廣”。3、關于復習過程的安排課堂流程的安排是從背誦到活用到品讀到測試,細想想,這樣的過程實際是不科學的,沒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淺入深、由熟到升(升華)的整體結構。詩歌賞析的關鍵還是在于閱讀詩歌本身。由于是復習課,學生已經完成了從初步感知到語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復習課堂的結構應該從品一品環節開始,先由學生進行口頭陳述式賞析,再歸納賞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讀,學生自然會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質教育的能力訓練和應試教育的應變能力就應該結合在一起了。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詩歌出考察的題目,把學生由被動考察的沉悶推向主動探究的新天地。同時,自己出考試題更能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在大腦興奮、動力興趣并存的條件下,再去讓學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選擇一首詩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對它的意象、語言、技巧進行評價,或者自己嘗試創作一首詩歌。把它當作一次寫作訓練。或許學生作品顯得稚拙,卻能體現學生在學習詩歌后的體會以及創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