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論研究_精選_第1頁
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論研究_精選_第2頁
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論研究_精選_第3頁
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論研究_精選_第4頁
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論研究_精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精編范文 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論研究溫馨提示:本文是筆者精心整理編制而成,有很強的的實用性和參考性,下載完成后可以直接編輯,并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修改套用。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論研究 本文關鍵詞:設想, 知識, 研究, 模態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論研究 本文簡介:摘要:模態知識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得知反事實命題和不確定性命題的可能性,以及得知非邏輯且非數學類知識的必然性。本文主要考察后克里普克時代可設想性方案的研究進展,通過對模態懷疑主義、弱模態理性主義以及模態還原主義的理論剖析,重新闡釋人類設想行為的約束條件,并對模態的多樣性進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論研究 本文內容:摘 要:模態知識論的核

2、心問題是如何得知反事實命題和不確定性命題的可能性, 以及得知非邏輯且非數學類知識的必然性。本文主要考察后克里普克時代可設想性方案的研究進展, 通過對模態懷疑主義、弱模態理性主義以及模態還原主義的理論剖析, 重新闡釋人類設想行為的約束條件, 并對模態的多樣性進行簡單刻畫。關鍵詞:模態知識論; 可設想性; 可能性; 形而上學模態;在日常使用及哲學論證中, 人們會經常討論事物或認識上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這類性質, 模態概念正是這些性質在我們思維中的反映。語言中用以表示模態概念的語詞或符號我們稱之為模態詞, 比如英語中的mustcanpossible等, 中文中的必然可能和偶然等, 以及形式語言中分別用來

3、表達必然性和可能性的符號和等。1含有模態詞的命題被稱為模態命題。而模態知識論 (modal epistemology) 的基本問題即我們如何獲得關于模態命題的知識。2一般認為, 以事實為根據, 可獲得可能性的知識;以數學或邏輯推理為依據, 可獲得必然性的知識。在刑事偵查活動中, 偵查人員通過對犯罪現場的勘察, 以所獲得的證據或線索為依據, 可縮小偵查范圍, 作出諸如作案人可能是張三或李四之類的模態判斷。以數學或邏輯推理為工具, 我們根據97為真可以斷定97必然為真;根據張三或者是中國人, 或者不是中國人為真, 可以斷定張三或者是中國人, 或者不是中國人必然為真。基于事實和推理的模態知識獲取方式

4、似乎使得模態知識論問題變得乏味和微不足道, 但情況并非如此。人類理智的一個顯著特點是, 即會超越現實去談論反事實命題成立的可能性, 也會討論那些無法確定真假的命題之成立的可能性。除了邏輯和數學的必然性, 人們還會嘗試著追求一些非推理性的必然性, 如物理必然性 (physical necessity) 與形而上學必然性 (metaphysical necessity) 等。既然如此,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何以得知反事實命題和不確定命題成立的可能性?如何得知非邏輯且非數學知識的必然性?3考慮下列命題:(1) 蘇格拉底不是柏拉圖的老師是可能的。(2) 任一大于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是可能的。(3)

5、 人終有一死是必然的。(4) 水是H2O是必然的。這些命題所表達的分別是反事實命題和不確定命題成立的可能性以及通過非邏輯且非數學的推理得到的必然性。眾所周知, 在當代分析哲學、語言哲學以及科學哲學領域, 上述種類的模態判斷成為哲學家討論的熱門話題。而模態知識論所著重關注的是, 我們如何獲得諸如此類的模態知識, 或者說, 我們作出這些模態判斷的理由或根據是什么?這些問題本質上涉及的是我們如何獲得模態知識或真實的模態信念, 即模態知識的來源問題。模態知識的來源問題是自西方哲學認識論轉向以來的熱門研究話題。休謨認為模態知識來源于可設想性 (conceivability) , 并構建了基于可設想性的模

6、態知識獲取路徑, 即, 命題α若是可設想的, 則α是可能的;若α是不可設想, 則α是不可能的。4萊布尼茲則引入可能世界的概念, 認為一個命題α是可能的, 當且僅當至少存在一個可能世界w使得α在w中為真;α是必然的當且僅當α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是真的。萊布尼茲的可能世界思想后來得到克里普克的繼承和改進, 最終發展為可能世界語義學。5康 德主張模態和理性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命題α是必然的, 當且僅當α是先驗的;α是偶然的, 當且僅當α是后驗的。在康德看來,

7、 必然性和先驗性雖然是兩個不同的范疇, 但在知識的層面, 它們的外延是一樣的: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是一種先驗知識的可靠標志, 不可分割地相互從 屬6。卡 爾納普則認為, 概念或語言分析是模態知識的來源。他強調, 命題α是分析的, 當且僅當α是必然的;α是綜合的, 當且僅當α是偶然 的。7隨著現代分析哲學的興起, 模態知識論及其相關問題愈來愈受到大家的關注, 傳統的模態知識獲取路徑面臨挑戰。蒯因在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中對分析和綜合的截然二分提出了強有力的批判, 并對模態邏輯存在的合法性從根本上提出質 疑。8克里普克偶然先驗命題和必然后驗命題的提出,

8、打破了康德在先驗性和必然性以及后驗性和偶然性之間的連接。9特 別是必然后驗命題的存在不僅挑戰了康德傳統, 還對自休謨以來的可設想性傳統構成了沖擊, 因為根據后者, 有些命題 (比如長庚星不是啟明星) 是可設想的, 但卻是不可能的。亞布魯稱這種現象為模態誤差 (modal error) 。自克里普克之后, 基于可設想性的模態知識獲取路徑之研究主要聚焦于可設想性是否是獲得可能性知識的可靠向導, 或者說, 從一個命題的可設想性能否推出 (entail) 該命題成立的可能性, 特別是人們通過心靈上的設想或想象能否獲得形而上學的模態知識。亞布魯斷言, 在信息短缺的情況下, 我們會設想一些不可能的命題,

9、模態誤差確實存在。馮.因瓦根闡明了亞布魯的懷疑立場, 并用實際行動證明, 在可設想性和可能性之間的關系上, 他也是一個模態懷疑主義者。查爾莫斯區分了不同層次的可設想性和可能性, 重建了可設想性論題, 認為有些類型的可設想性是獲得某些層次的可能性的好的向導。威廉姆森 (T. Williamson) 主張并論證模態判斷可被還原為反事實條件句判斷, 因此模態知識論就可被規約為反事實條件句的認識論問題。本文主要關注后克里普克時代以可設想性為基礎的模態知識論, 通過對模態懷疑主義 (modal skeptic) 、模態理性主義 (model rationalism) 以及模態還原主義 (Modal Re

10、ductionism) 的邏輯分析, 重新闡釋可設想性和可能性之間的關系。一 模態懷疑主義的挑戰此處的模態懷疑主義援引自馮.因瓦根的說法, 并非是要質疑所有模態知識的合法性。在模態知識論一文, 馮.因瓦根明確指出:盡管我不懷疑我們擁有一些模態知識, 然而認為此類知識當中的多數是神秘莫測的。10在此文的結尾部分, 馮.因瓦根還強調, 他雖然對模態知識獲取的可設想性路徑不是十_大會上, 一批數學家通過計算機找到了某一大于2的偶數不可被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根據可設想性論題, 這一所設想的情況是否足以說明哥德巴赫猜想遇到了反例并因此不可能成立呢?亞布魯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所想象的情況在細節上不夠

11、具體和確定, 并不能被視為可以證實哥德巴赫猜想遇到反例的世界, 這種設想是假設想。那么, 所想象的世界在細節上具備哪些因素之后才能被視為證實一個命題的世界呢?很顯然, 若我們能在細節上想象出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完美證明過程, 則其可被視為證實一個命題的世界。但如此一來, 我們獲得的模態知識是:任一大于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是必然的, 而非可能的。另一方面, 在信息短缺的情況下, 模態誤差會出現, 即人們會想象不可能的命題或情況。古希臘人認為, 長庚星和啟明星所命名的是兩顆不同的行星, 所以他們設想其中一顆在時間上比另一顆更為久遠。俄狄浦斯會設想, 即使沒有伊俄卡斯達, 他也會成為國王。但是

12、俄狄浦斯不知道, 伊俄卡斯達是他的生母。亞布魯給出了模態誤差的一般模型: (1) 我認為P是可設想的, 但實際上P是不可能的; (2) P的不可能性來源于另一個命題Q; (3) 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而是相信:Q是假的, 或者如果Q, 則P是不可能的是假的。以上說明:雖然P是不可能的, 但我仍然能夠設想P。令Q表示命題長庚星是啟明星, P表示命題長庚星比啟明星更久遠。由于信息短缺, 一個人會設想不可能的命題長庚星比啟明星在時間上更久遠;長庚星比啟明星在時間上更久遠之所以是不可能的, 是因為在實際上命題長庚星是啟明星成立。正是由于這個人沒有意識到長庚星和啟明星所命名的是同一顆行星, 他才認為長庚

13、星比啟明星更久遠是可設想的。但這一命題的可設想性并不蘊含其成立的可能性。盡管亞布魯認為上述事例中的設想是假設想, 但不可否認的是, 在信息短缺的情況下我們確實會設想一些不可能的命題, 模態誤差確實存在, 這給可設想性論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在模態知識論一文, 馮.因瓦根獲取模態知識的可設想性方案提出了根本性的質疑。我們確實知道蘇格拉底不是柏拉圖的老師是可能的, 而不是必然的。但我們是如何得知這一點的呢?按照克里普克和亞布魯的說法, 知悉這一命題的模態狀況是因為, 我們可以理智地構建 (或想象) 一個反事實情境或世界 (歷史搞錯了, 在柏拉圖剛出生時蘇格拉底就死了) 使得這一命題在其中為真。但馮.

14、因瓦根認為, 這種回答方式根本無法解釋我們如何知道蘇格拉底不是柏拉圖的老師是可能的。回到一般性的問題, 若我們所構建或想象的情境 (或世界) 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它根本無法作為我們獲取可能性知識的可靠向導:盡管p是一個可能性命題, 當我們考慮一個使得p在其中為真的不可能情境并不能確保我們知道p是可能的。14而且, 考慮一個使得命題p在其中為真的可能性情境是否能夠確保我們知道p是可能的也是值得懷疑的, 除非我們已經知道這一情境本身就是可能的。這種模態論證本身已經陷入一個循環, 并且我們如何能夠得知所設想的反事實情景本身是可能的呢?如前所述, 馮.因瓦根模態懷疑主義的矛頭并不是指向所有的模態知識。

15、他承認, 有現實依據的可能性以及通過數學和邏輯推理得到的必然性, 通過我們的直覺或理性能力能夠對之進行認識, 這類模態知識被稱為基本模態陳述 (basic modal statements) 。但在科學研究和哲學論證中, 會經常出現一類隔離的模態陳述 (remote modal statements) , 比如水的分子結構是XYZ是可能的, 透明的鐵可能存在。這類模態知識因脫離現實性以及因技術上不夠精細, 在日常生活中鮮有人使用。馮.因瓦根對此類知識明確地表明了他的懷疑主義立場:我們很容易想象一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鐵是透明的, 但只有當這個所想象的世界能夠證實透明的鐵存在, 我們才有充足的理

16、由相信或斷定:透明的鐵存在是可能的。馮.因瓦根指出, 為了想象證實透明的鐵存在這一命題的世界, 我們需要想象在某次世界大會中, 某位具有極高聲譽的首席科學家舉著一塊像透明玻璃杯的東西向大家鄭重宣布:這是新發現的鐵, 是透明的。在馮.因瓦根看來, 這種類型的想象不足以證實命題透明的鐵存在, 并且沒有人能想象出細節上充分的情境來強調此類命題。二 弱模態理性主義的辯護查爾莫斯以認知二維主義為基礎提出一種模態理性主義, 在可設想性和可能性之間重建了衍推關系。他稱之為弱模態理性主義 (weak modal rationalism) , 記為WMR:(WMR) 理想的、首要的、肯定的可設想性衍推首要的可能

17、性。15按照查爾莫斯的說法, 當p經過理性反思之后是可設想的15, 則p就具有理想的 (ideal) 可設想性。反之, 若根據初步印象p是可設想的, 但會被更好的推理所反駁, p就不具有理想的可設想性, 而是具有據初步印象的 (prima facie) 可設想性。當一個人能夠想象p15, 即是說, 一個人實際上構建了一個能證實p的場景, p就具有肯定的 (positive) 可設想性上文提到的普特南、蓋梯爾等人的思想實驗, 所涉及的就是肯定的可設想性。反之, 若我們不能先驗地排除p, 命題p就具有否定的 (negative) 可設想性。p具有首要的 (primary) 可設想性, 指的是p現實

18、地是事實 (is actually the case) 是可設想的;當p本可能是事實 (might have been the case) 是可設想的, p就具有次要的 (secondary) 可設想性。在可能世界的框架下, p現實地是事實是可設想的, 指的是我們可以設想一個世界W, 若W是現實世界, 那么p在W中為真;p本可能是事實是可設想的, 指的是當現實世界W確定下來之后,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反事實世界W*使得p在W*中為真。所以, 在克里普克必然后驗命題的事例中, 長庚星不是啟明星具有首要的可設想性, 但不具有次要的可設想性。查爾莫斯明確指出, 如果p的首要內涵在一些可能世界中是真的 (

19、即p在一些被視為現實的世界中為真) , 那么p具有首要的可能性;如果p的次要內涵在一些可能世界中是真的 (即p在一些被視為反事實的世界中為真) , 則p具有 次要的可能性。16進一步講, p的首要內涵是一個從中心世界 (centered world) 或現實世界到真值的函項;p的次要內涵是一個從反事實世界到真值的函項。17比如, 令S表示水是分子結構為XYZ的液體, 假設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還有一個孿生地球, 孿生地球是一個可能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也有一種被稱為水的無色無味的、透明的、可以飲用的液體, 但它的分子結構不是H2O, 而是XYZ。令摹狀詞D=無色無味的、透明的、可以飲用的液體, 任一

20、滿足D的東西都是水的首要內涵。若孿生地球是中心世界, 滿足D的是XYZ, S的首要內涵在這個世界中為真, 因此S具有首要的可能性, 所表達的只是認識上的可能性。在形而上學層面, 既然地球是中心世界, 滿足D的是H2O而不是XYZ, 所以S的首要內涵在地球世界為假, S在這一世界中不具有次要的可能性, 即不具有形而上學的可能性。至此可見, WMR所表述的是:對于某一說話者u而言, 若u經過理性反思后能夠設想出一個被視為中心世界的情境s, 使得某一命題p在s中為真, 則s具有首要的可能性。必然后驗命題的存在, 意味著有些命題如水是分子結構為H2O的液體長庚星是啟明星等, 是必然的但不是先驗的。這是

21、否意味著我們可以設想一些不可能的命題?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確實會設想一些不可能的命題, 亞布魯提供了大量的事例。人們確實會設想長庚星不是啟明星的情況, 也會設想水不是H2O的情況, 但這與可設想性論題并不沖突。因為這些是理想的、首要的、肯定的可設想性, 按照WMR, 我們可得到的僅僅是首要的可能性, 即認識上的可能性。必然后驗命題的存在并不能構成可設想性論題的一個反例。所以, 在模態知識論的層面, WMR在某種類型的 (首要的肯定的理想的) 可設想性和某種類型的 (首要的) 可能性之間具有推衍關系。但他否認此種類型的可設想性和次要的可能性之間存在推衍關系, 而是認為它只能作為我們相信某一命題具有

22、次要可能性所提供表面的證據。18查爾莫斯以WMR為工具對物理主義進行了反駁。物理主義主張, 在世界的物理事實P和現象事實Q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蘊含關系, 即P蘊含Q是必然的。這就意味著P?Q, 即具有物理屬性但不具有感受性 (qualia) , 不具有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假定能證明P?Q具有形而上學的可能性, 那么說明物理主義的觀點不正確。顯然僵尸 (zombie) 僅具有人的物理屬性而沒有感受性, 但僵尸卻是可設想的。假如WMR成立, 就能從可設想性推出可能性, 這樣就能駁倒物理主義。19三 模態還原主義的啟示在模態認識論領域, 模態還原主義是由威廉姆森倡導的一種獲取模態知識的邏輯方法。該方法主張

23、, 形而上學模態可通過定義還原為反事實條件句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s) , 故模態知識論可被還原為反事實的知識論。在對命題的模態狀況進行測評時, 可設想性和不可設想性扮演的角色可被解釋為心靈的想象活動在對反事實條件句進行測評時所扮演的角色。通過邏輯還原, 威廉姆森意在削弱模態懷疑主義的力量, 進而為形而上學模態辯護。威廉姆森對形而上學模態的還原, 主要借助斯塔爾內克 (R. Stalnaker) 和劉易斯 (D. Lewis) 在反事實條件句方面的研究貢獻。令A→B表示反事實條件句若A成立, B也會成立 (If it were that A, it wo

24、uld be that B) , 斯塔爾內克和劉易斯用可能世界給出看A→B的真值條件CC:(CC) 虛擬條件句A→B在可能世界w中為真必須具備下列兩個條件之一: (i) 不存在一個可能世界使得A在其中為真; (ii) 與任一A和?C在其中都為真的可能世界相比, A和C在其中都為真的可能世界與w更相似。令 ⊥表示矛盾, 威廉姆森證明了形而上學模態和反事實條件句之間的邏輯等價關系:(NEC) A? (?A→⊥)(POS) A? (A→⊥)NEC表達的直觀意義是, 命題A是必然的, 當且僅當假定?A (或A不成立) 會導致矛盾;P

25、OS所表達的是, 命題A是可能的, 當且僅當假定A并不會有矛盾出現。威廉姆森通過模態還原為我們模態知識的獲取提供了認識路徑, 這條路徑在本質上與可設想性路徑是相通的。主要原因在于, 在從假定到矛盾的推導過程中, 心靈上的想象 (或設想) 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威廉姆森模態知識論的邏輯起點是, 在某種程度上形而上學模態知識必定源自我們日常的認知能力。20具體而言, 處理反事實條件句時所要求的日常認知能力同樣適用于對形而上學模態知識的處理。按照威廉姆森的說法, 這種能力是通達形而上學模態的唯一認知路徑。為此, 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事例:你處于一座山中。當太陽融化了山冰, 嵌在冰中的石頭松動并滑下山坡。你

26、注意到有一塊石頭滑進灌木叢, 就開始思考:如果灌木叢不在那個位置, 這塊石頭的滑動將止于何處?一種很自然的回答可通過想象在沒有灌木叢阻擋的情況下這塊石頭在山坡上的滑動狀態來給出。據此, 你會形成如下信念:(BC) 如果灌木叢不在那個位置, 那塊石頭將落入湖中。按照威廉姆森的說法, 對于像BC這樣的反事實條件句, 可以通過具體實踐活動對之進行檢驗。你可以把灌木叢鏟除掉并用相似的石頭做實驗, 但這絕對不是唯一的方法, 比這種方法更奏效的是想象活動。在對反事實條件句進行評估時, 想象不可以隨意進行;否則, 想象那塊石頭垂直地飛向了空中或者變成一只小鳥飛到了山頭, 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根據CC的條件 (

27、ii) , 我們想象出的場景要最大程度地與灌木叢不在那個位置的世界相似, 即與說話者所處的那個世界相似。最大程度的相似性要求我們搞清楚如何限制我們的想象以排除無關場景。威廉姆森認為, 人們不會進行如上描述的滑稽想象活動, 因為從根本上講, 想象活動源自心靈之中石頭和斜坡的觀念 (perception) 以及以自然方式運作的感覺 (sense) , 并受這些觀念和感覺的制約。在對反事實條件句進行賦值時, 想象能夠在總體上充分利用我們所有的背景知識。20威廉姆森論證并主張模態判斷在邏輯上等價于反事實條件句, 我們處理反事實條件句的日常認知能力使得以此種路徑獲取形而上學模態知識成為可能。正如威廉姆森

28、所言, 認知機制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反事實條件句的能力, 作為認知機制的一個偶然的副產品, 我們也獲得了處理形而上學模態的認知能力20。在日常思維中, 我們并非通過實操性的場景還原考察反事實條件句, 而是通過一種離線的想象模擬過程來對之進行評估。具體而言, 在對反事實條件句進行評估時, 先假設它的前件為真, 然后添加進一步的判斷和其他離線判斷, 看是否能發展出該反事實條件句的后件。在形而上學模態的層面, 首先假設A不成立, 如果通過離線的想象模擬能最終發展出矛盾, 我們就有正當的理由斷定A是必然的;否則就有正當的理由否定A的必然性。若以假設A成立為起點, 通過離線的想象模擬不能最終發展出矛盾, 我

29、們就有正當的理由斷定A是可能的;否則, 我們就有正當的理由否定A成立的可能性。當然, 該過程對認知主體的認知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不僅需要一般的邏輯推理能力, 還需要完備的背景知識和健全的預測機制。綜上所述, 威廉姆森模態還原主義的一般策略是:將形而上學模態還原為反事實條件句, 然后通過離線的想象模擬看能否最終發展出矛盾。顯而易見, 清理矛盾是對我們認知能力最基本的要求, 是對我們想象活動的限制。矛盾的出現說明我們的原始假設同某種規律、規則或現有的知識體系不一致。而對矛盾或不一致作有層次的區分必須考慮在進行想象模擬的過程中, 我們的假定同什么不一致, 最終發展出的是什么類型的矛盾, 據此可重新定

30、義不同類型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我們假設水往低處流并不會發展出邏輯矛盾 (與某一邏輯系統的公理一致) , 但會發展出物理上的矛盾 (與自然律不一致) , 因此斷定這一命題具有邏輯上的可能性, 但不具有物理上的可能性。克里普克主張, 假定水不是分子結構為H2O的液體不會發展出認識上的矛盾 (正如亞布魯所強調的, 在信息短缺的情況下, 這一斷定與認知主體的知識系統是一致的) , 但從這一假定出發能發展出形而上學的矛盾。所以, 水不是分子結構為H2O的液體具有認識上的可能性, 但不具有形而上學上的可能性。結 語在可設想性和可能性的關系上, 哲學家提出了不同類型的可設想性論題, 但總體上沒有出現令人滿意的

31、解決方案。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沒有為心靈的想象活動提出合適的限制條件, 也沒有對不同類型的模態進行層次的劃分。在對世界進行認知時, 人們的想象活動不是絕對自由的, 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背景知識的約束。這種理性約束使得我們的想象模擬能夠通達模態領域, 從而斷定命題的模態狀況。我們認為, 矛盾也有不同的層次, 通過想象模擬發展出的對于矛盾的層次之分, 就意味著所獲得的模態有著類型之別。通常所見的模態知識, 除了邏輯上的、認識上的, 還有物理上的、形而上學上的, 等等。21休謨的可設想性論題所主張的是受邏輯約束的想象模擬生產邏輯上的模態知識。在邏輯的意義上, 他認為關于觀念間聯系的知識是必然的, 而

32、關于實際事情的知識不是必然的。亞布魯和馮.因瓦根模態懷疑主義的困惑在于, 人們會想象一些在直覺上不具有必然性的命題, 或者有限的認知能力何以保證某些命題的必然性 (形而上學意義上的) 。他們都承認了人類認識的有限性或局限性, 但否定人類認識所固有的理性特質和內省機制。查爾莫斯在二維認知語義學的框架下, 在首要的可設想性和首要的可能性之間作了邏輯鏈接, 承認人的認識活動要受背景知識的制約, 但在形而上學模態知識獲取方面沒有給出明確的認知方案。威廉姆森的模態還原主義通過對模態知識的反事實條件句還原, 明確了人類的想象模擬的約束條件, 并對想象活動何以能夠通達形而上學模態給出了解答, 有助于我們理解

33、模態的多樣性。注釋1 參見周北海:模態邏輯導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第2頁。2 Cf.S.Evnine, Modal Epistemology:Our Knowledge of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Philosophy Compass, 3 (4) , 2008, p.664.3 P.Van Invagen, Modal Epistemology.Philosophical Studies, 92, 1998, p.74.4 Cf.D.Hume,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Clarendon Press, 1968.5 參

34、見弓肇祥:可能世界理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6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李秋零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第33頁。7 Cf.R.Carnap, Meaning and Necess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7.8 Cf.W.R.Quine, 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Philosophical Review, 60, 1951, pp.20-43.9 S.Kripke, Naming and Necessity, Basil Blackwell, 1980.10 P.Van Invagen, Modal Epistemology, p.73, p.77.11 Cf.S.Yablo.Is Conceivability a Guide to Possibilit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53, 1993, pp.1-42.12 Cf.E.L.Gettier,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Analysis, 23 (6) , 1963, pp.121123.13 Cf.H.Putnam, Meaning and Reference,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