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湖北高考歷史分析_第1頁
2013湖北高考歷史分析_第2頁
2013湖北高考歷史分析_第3頁
2013湖北高考歷史分析_第4頁
2013湖北高考歷史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湖北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新課標)歷史試卷分析2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A 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戰國時秦國商鞅最先實行變法改革,進行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率先消除了分封體制,

2、開始集權統治。因此選擇C。A、B選項和材料無關,C不能體現該材料的本質。【備注】難度:C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1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特征:材料解析型題25 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A 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答案】C【解析】“周孔之道”在唐代以前是儒學教育的別稱,周公與孔子被合稱為“周孔”。周公創制禮樂,而孔子作為早期儒家學派的代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維護的是周的等級制度和禮樂文化。宋代之后,程朱理學興起,成為統治思想。而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別

3、的重視,和論語一起,被稱為“四書”,此后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因此選擇C。【備注】難度:B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2考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轉變特征:材料解析型題26 有學者說,在古代雅典,“政治領袖和演說家根本就是同義詞”。這一現象是雅典 A 政治體制的產物 B社會矛盾緩和的反應 C頻繁改革的結果 C思想文化繁榮的體現【答案】A【解析】材料所表明的是:在古代雅典,政治領袖往往具有良好的口才,既是政治家也是演說家。雅典的民主政治繁榮,政治家只有具有良好的口才才能表明自己的政治意愿,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因此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古代雅典政治體制的產物。【備注】難度:B來源

4、: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3考查: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特征:材料解析型題271688年,英國議會迎立荷蘭之爭威廉為國王,并擁立他的妻子瑪麗(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為女王,目的是 A 加強英國與荷蘭的友好關系 B否定王位世襲男性優先原則 C通過雙王相互牽制防止獨裁 D為光榮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答案】D【解析】1688年,英國議會中的“托利黨”人和“輝格黨”人聯合起來,他們邀請荷蘭執政者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治英國。這次不流血的宮廷政變被稱為“光榮革命”。光榮革命的實質其實是資產階級、新貴族與舊貴族相妥協的結果,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也最終確立。在此后1689年權力法案頒布后,

5、君主立憲制的基礎得以奠定。因此,議會請來的兩位國王只是為光榮革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備注】難度:B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4考查: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特征:材料解析型題28 恩格斯稱贊一位近代科學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他指的應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說”否定了宗教神學崇信的“地心說” B伽利略創立的試驗科學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C牛頓創立經典力學完成了科學史上的劃時代飛躍 D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顛覆了關于人類起源的傳統觀念【答案】A【解析】哥白尼在其著作天體運行體中詳細闡述了自己“日心說”理論,這一理論引起的天文學領域的革命,是整個近代科學革命的第一

6、階段,這一學說的提出,引起了整個宇宙觀、世界觀的巨大變革,也引起了人類認識史上的變革。日心說動搖了宗教的自然觀支柱,也就動搖了宗教的世界觀基礎,是對近千年形成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濃厚宗教情結的挑戰,正因如此,恩格斯稱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是自然科學從宗教下面解放出來的“獨立宣言”。正是在其影響和帶動下,自然科學其他各個領域都紛紛與宗教相決裂,并大步地前進著。可以說,哥白尼的這一著作是近代自然科學思想革命的起點,為以后新物理學的出現打下了堅實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備注】難度:C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5考查: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特征:材料解析型題29 現代化是晚晴歷史發展

7、的一個趨向,最能體現這一趨向的是 A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B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C鴉片戰爭戊戌變法甲午戰爭 D太平洋運動中法戰爭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現代化,又稱近代化,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主要標志。在中國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想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的轉型。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這一階段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發展。第二階段主要是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政治的舞臺,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革命派領導了辛亥革命,因此本題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是選項B。【備注】難度:B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

8、分,選擇6考查:中國近代化歷程特征:推理型題301928年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議決案指出:各省自發的農民游擊戰爭,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聯結起來”,才可能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點”。這反應當時中共中央 A 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B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視農民戰爭與城市暴動的結合 D認為農民階級是取得革命勝利的主導【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所給信息時間1928年得知處于國共對峙時期,這個時間段內,中共開始探索出革命的新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然而從政治決議案的信息中得出無產階級暴動對農民游擊戰的關鍵性作用,所以得出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思路還是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

9、式。【備注】難度:B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7考查: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特征:情境探究、材料解析題31 有些學者認為,美國總統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對經濟進行了有限的干預,且為后來的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鑒。胡佛采取的干預措施是 A 斡旋勞資雙方達成保持工資水平和不罷工的協議 B通過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關稅和保護國內市場C.發起自愿減少耕地運動以維護農產品價格 D.成立復興金融公司向一些銀行和公共工程貸款【答案】D【解析】解題的關鍵信息在于“他對經濟有限的干預,且為后來的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鑒”,A項中的“保持工資水平和不罷工的協議”和D項中“發起自愿減少”和材料不符

10、,B項中的“提高關稅”在當時只能激化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不能有效緩和經濟危機。【備注】難度:C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8考查:經濟危機下美國胡佛政府政策調整特征:情境探究、材料解析題32. 1950年,法國提出歐洲應該超越國家的藩籬聯合起來。這一提議得到聯邦德國等國家的支持,但英國等一些國家反對成立超國家的機構,只有法、德、意等六國實現了聯合。六國率先實現聯合的直接原因是這些國家 A. 屢遭戰爭重創 B.社會制度相同 C.發展水平相似 D.歷史上關系緊密【答案】C【解析】題目要求是回答實現聯合的直接原因,通過讀材料,確定六國聯合即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第一步歐洲煤鋼共同體,該

11、共同體確定基本任務是條約確定共同體的基本任務是建立煤鋼單一共同市場,取消有關關稅限制,對生產、流通和分配過程實行干預。將煤鋼置于六國共管之下的目的是要消除戰爭的物質基礎。【備注】難度:B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9考查:歐洲一體化特征:因果原因型題33. 1952年,蘇共領導人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總收獲量達到80億普特,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獲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這一論斷 A. 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 B.成為加快工業化的依據 C.是對農業改革的肯定 D.是

12、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答案】C【解析】根據時間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1952年處于赫魯曉夫執政前夕,根據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所引發的農輕重比例失調得知A、B、C項與題意不符。【備注】難度:B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10考查:蘇聯經濟改革特征:材料解析型題34 圖6中分別是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符合德國歷史發展進程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根據四幅圖來看,從第一幅和第四幅看出,第四幅圖此時應該是一戰之后,奧匈帝國解體。第三幅圖中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吞并,判斷此時應該是二戰爆發前夕。【備注】難度:C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11考查:德國

13、發展歷史特征:圖表解析型題35.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屬于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A處于相似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B.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C.鞏固了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D.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對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體制改革和蘇俄的新經濟政策進行對比,中國體制改革屬于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進行轉變,蘇俄的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即是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部分恢復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貨幣關系發展生產。【備注】難度:A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選擇12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蘇俄新經濟政策特征:

14、概念型題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國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殷墟即發現了來自南海乃至阿曼灣的海貝。齊國借助“邊海”的地理條件,發展“魚鹽之利”,成為春秋戰國時最為富庶的國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貿易達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 ,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明后期,鄭若曾針對倭寇等問題,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

15、,必先戰勝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辦法。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文等材料二 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體系,通商口岸不斷增加。魏源認為海運“優于”河運者有四利:利國、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長一倍,絲的出口增長將近五倍;18461856年,差出口有增長55%絲的出口增長三倍多,海關稅收從1861年的490余萬兩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萬兩。18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附設福州船政學堂。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輪“惠吉”號下水,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內江外海之利,不

16、致為洋人占盡”。1885年,海軍衙門設立。隨著西方商品與資本輸出的擴大,部分國人提出與列強進行“商戰”。1904年,張謇上奏朝廷,請準各省成立海洋漁業公司,購置新式漁輪,發展海洋漁業。19世紀60年代后,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條約,允許百姓出國,“毫無禁阻”,僅南洋地區,就有中國移民500萬人。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變化及啟示【答案】(1) 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先進技術應用于航海;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和平利用;以民間交流為主;海洋意識不足。(2)

17、 主要變化:在西方沖擊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動參與海洋利用;海洋權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強的干預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貿易拓展;對海洋重要性的認識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機構逐步建立,試圖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學成為重要現象,對國內的影響加深。 啟示:加強海洋領土及海權意識;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解析】第一題主要總結概括材料內容,主要科技應用、文化意識等方面;第二題結合中國古代的海禁政策和近代外國侵略國門洞開的知識總結回答。【備注】難度:C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非選擇1考查:中國古代經濟政策、中國近代侵略史特征:材料解析型題4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地

18、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解析】示例一:信息:漢代的州集中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體平衡。 說明:漢唐間南方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示例二:信息:漢代州名與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說明:唐代“道”的劃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勢。【備注】難度:C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非選擇2考查:中國古代地方機構設置特征:圖表分析題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在西安發布變法詔諭:“我中國之弱,在于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誤國家者在

19、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創造機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學,學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著軍機大巨、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巨、各省督撫,各就硯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時政,當因當革,當有當并,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以奕劻、李鴻章、榮祿等人為督辦政務大臣,以劉坤一、張之洞為參與政務大臣,共同負責主持行政工作。在隨后五年左右的時間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稱“清末新政”。 據清德宗實錄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

20、知識,概括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共同之處。(6分)(2)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兩次改革的結果差異很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實質(9分)【答案】(1)向西方學習;自上而下的改革;側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導者不同;地方實力派對改革的認識與支持程度不同;推行過程不同;面臨的國內外情勢不同。 實質:維持專制統治,抵制革命。【解析】第一題回答時注意結合材料,從不同角度進行共同點的總結。第二題主要從發動者、推行過程、時代背景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備注】難度:B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非選擇3考查:戊戌變法特征:材料解析型題46.(15分)近代杜會的民主思想

21、與實踐材科一 夫西人設立新聞紙館,上以議國家之得失,下以評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價,可以悉外國之情形,原為有益之舉。今宜仿而行之,惟不準議朝廷得失。凡外國物價,外國情形,及中國人而被外國人欺凌者,或傳教不公道者,皆可寫入新聞紙,布告各國,咸使聞知,使歸曲于彼;且以見中國百姓痛恨洋人,必將激而生變。庶彼君臣聞之,惕然知懼,比飭令彼國公使領事,自行約束。 李鴻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條說(1867年)19世紀70年代后,維新派開始辦報。他們在辦報實踐中提出,報紙必須“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嚴復強調辦報須“一舉足不能無方向,一著論則不能無宗旨“。有維新人士倡言:“無

22、古今中外變法必自空談始。故今日中國將變未變之際,以擴張報務為第一義。閱報之多寡,與愛力之多寡有正比比;與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啟超提出:“所貴乎報館之著述者,能以語言文字開將來之世界也。”并說:“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 摘編自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1)比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務派與維新派在辦報宗旨、任務、目的方面的認識有何不同。(9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戊戌變法前報紙在推動近代中國民主進程中的作用。(6分)【答案】(1) 宗旨:洋務派注重對外宣傳,維新派強調政治屬性。任務:洋務派強調披露洋人之事務,維新派倡導為

23、維新變法服務。目的:洋務派意在維護朝廷并警示洋人,維新派強調利用報紙傳播新思想,改變國人的精神面貌。(2)逐步沖破封建專制的言禁,拓展了國人視野;進行了救國圖存和啟蒙思想的宣傳,有助于開啟民智;為社會變革作了輿論準備。【解析】第一題題目已經給定比較項,只需要從材料中概括出相應的不同點即可,注意語言的規范性。第二問從材料中的信息“閱報之多寡,與愛力之多寡有正比比;與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能以語言文字開將來之世界也去塞求通報愈多者,其人愈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進行概括歸納即可。【備注】難度:B來源: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部分,非選擇4考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特征:材料解析型題47(15分

24、)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一 越南戰爭使美國的政界、軍界高層在后來進行戰爭決策時“形成一種新的共識:美國只應把動用軍事力量作為最后一種手段;只有當美國國家利益明顯受到影響時方可這樣做試;只有當獲得公眾強有力的支持時才能這樣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對較快地以較小代價取得勝利時才能這樣做。”摘編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戰的戰后影響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發起之前,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表示:“你們盡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軍事行動,絕不會出現另一個越南。”摘編自威廉黑德等編回顧越南戰爭(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海灣戰爭沒有成為“另一個越南”的原因。(9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兩次戰爭的結果對國際關系的影響。(6分)【答案】 (1)美國吸取越南戰爭教訓,確定戰爭決策的原則;越南戰爭實際上是美國與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較量,海灣戰爭是多國部隊與單一國家的較量;越南戰爭是美國發動的戰爭,海灣戰爭是聯合國授權的行動;海灣戰爭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