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治脾胃用藥特點與治療方法_第1頁
調治脾胃用藥特點與治療方法_第2頁
調治脾胃用藥特點與治療方法_第3頁
調治脾胃用藥特點與治療方法_第4頁
調治脾胃用藥特點與治療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調治脾胃用藥特點與治療方法,拋磚引玉,貽笑大方,脾胃學說是祖國傳統醫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闡明了脾胃的生理機能、病理機制,而且為臨床辨證論治規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依據。脾胃學說的理論內涵博大精深,對整個中醫藥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成為獨樹一幟的學術流派。研究脾胃學術的發展歷史、學術特點、臨床運用與實驗研究情況,從而更好的指導臨床工作,脾胃學說認為脾胃是人體“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位于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內傷,百病由生”,脾胃既是內傷病發生的根本內因,又是外感病發生的內在因素,臨床上根據“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臟”之理論,勿忘立

2、足于調治脾胃。臨床實踐也證明,認真鉆研中醫理論,探求與靈活運用脾胃學說,根據辨證施治“異病同治”的原則,針對很多疾病在疾病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現脾胃為主的證候,此時,就可以依據脾胃理論,應用相應調理脾胃的方法治療而取得明顯的療效。在大多數疾病的治療中調理脾胃確是臨床治療的極其重要法則,可以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遵循內經“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的理論指導,根據脾胃學的基本理論,據理以立法,緣法以盡變,以達到“陰平陽秘”之目的,一、調理脾胃的用藥特點,1、注重健運、消補同用:脾胃為后天之本,古人云:“谷氣者,比如國家之餉道也,脾胃一敗,則百藥難效。”調治脾胃,重在恢復其納

3、化功能,納化正常,則氣血生化有源,正氣充足,元氣不斷得到補充,“四季脾旺不受邪”。而且服食的藥物始可吸收,轉輸全身,發揮其治療效應。如現代人肥胖、血脂異常者越來越多,往往要重用行氣、消導的藥物,此時佐以補氣的藥物,融和消補藥物于一爐,以防耗氣,2、升降相依、斡旋氣機,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的基本形式,素問六微旨大論“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而脾胃位居中焦,處于氣機升降的樞紐,與其它臟腑的關系尤為密切,如肺之肅降、肝之生發、心火下降、腎水上涵等,均有賴脾胃升降樞紐之斡旋,脾胃升降正常,則氣機升降通暢,若脾胃升降失常則氣機為之紊亂,升降并用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脾主升,用

4、升補藥物時不要忘了使用沉降的藥物,要注意加入行氣降氣的藥物,如厚樸、枳實等。另外,加上少量風藥可以增加升補的力量;二是脾升胃降,在補脾氣的同時,要加入降胃氣的藥物;同時選用藥物行而不燥,并具有和胃清熱解郁的作用,3、潤燥相濟、陰陽平衡: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潤而惡燥,胃燥太過,陰液必傷;脾濕太過,則為生痰化飲,在臨床用藥時要注意燥濕而不傷陰,養陰而不礙濕,這樣才能使脾胃功能協調,促進疾病康復。養陰不礙祛邪,燥濕不可傷陰;養陰不用滋膩之品,如太子參、麥冬、南北沙參、玉竹、女貞子,一般不用生地或熟地;燥濕化濕一般用藿梗、荷葉,不用溫燥之品,4、虛實同調、扶正祛邪:脾胃之病常常虛實夾雜,脾胃虛弱兼有痰飲

5、、瘀血、氣滯、便秘、食停。目前城市人所患疾病主要與生活方式有關,特別是與飲食生活不規律、冷熱不調、饑飽不節有關,出現純虛純實、純寒純熱者很少,往往是濕、濁、痰、郁、瘀互現,內傷外感皆有,寒熱兼夾,食滯與脾虛共存,上下同病,所以要要圓機活法,要將諸法融為一爐。虛實同調,補虛不忘治實,治實不忘補虛,補虛不要峻補,治實不要孟浪,掌握二者的輕重緩急,所以在臨床上多用平補、淡補的藥物,如太子參、南沙參、北沙參、茯苓、炒薏苡仁、山藥、茯苓,5、互為表里、脾胃并重:脾胃經脈相連,功能相依,臨床上應當脾胃并治,理脾不忘調胃,調胃不忘理脾,脾胃并治,6、氣血兼顧、走守協調: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多氣多血之臟

6、腑,“脾統血”、“脾裹血”。脾胃之病往往波及氣血,形成氣血同病,二、具體治療方法,治療時始終以顧護脾胃生機為第一要義,要切中病機,全面統籌,運籌中州,脾胃同調,升降并用,納化并施,潤燥兼顧,上下合一,內外同治,縝密周到,方能萬全;而且處方用藥劑量不能大,貴在輕靈活潑,才能有利于藥物和食物的吸收,提高療效,促進恢復脾胃功能,切忌過量,因其傷胃反而增加脾胃負擔,1、調和營衛法 “脾為之衛”,脾虛時可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內經云:“陰者藏精而起亟,陽者衛外而為固。”調和營衛則脾胃健運,陰裕陽充,抵抗力自然提高,此法常用于表虛易感者。金匱要略治“虛勞里急諸不足”者黃芪建中湯,2、健脾解表法 本法常用于病久

7、脾虛,衛外不固,易感風寒,舌淡,苔薄,脈細弱。用桂枝湯或四君子湯。臨證體會前人總結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表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臨證運用確實如此,3、補氣健脾法 本法常用于脾氣虧虛或脾氣不足或中氣不足,脾不建運之證。腹脹便溏,食欲不振,脘腹痞滿,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薄,脈細弱。李乾構老師選用六君子湯合玉屏風散療效肯定,4、健脾化痰法 本法常用于脾不建運,痰濁內生之證。頭昏頭重,脘腹痞滿,神疲乏力,眩暈,嘔惡等癥,舌淡,苔白膩,脈沉滑。丹溪云:“無痰不作眩。”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若夾肝風內動,出現頭重頭暈、目眩欲倒、惡心作嘔,選用東垣半夏白術天麻湯。可用此法治療中風后遺癥偏癱,納差,眩

8、暈,多痰者取效明顯,5、健脾除濕法 本法常用于脾虛濕困,濕困脾陽,甚或脾腎虛弱,水飲內停之證。大便稀溏,脘腹痞滿,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體沉重,甚至水腫,舌淡,苔白,脈沉濡緩。脾喜燥而惡濕,脾虛氣弱則濕聚,聚于內則為痰為飲,泛于外則為腫為脹。其病機則與脾肺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故張景岳說:“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健脾利濕是治水的主要環節,也是開鬼門潔凈府的關鍵所在。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為其治則。治以健脾利水;偏于脾陽虛,選用參苓白術散;偏于腎陽虛,選用實脾飲,6、甘溫除熱法 本法常用于內傷發熱之證。多屬脾胃虛弱,元氣受傷,中焦虛寒,

9、癥見發熱以下午、晚上明顯,倦怠嗜臥,四肢不收。如果反復表散,則反而加重病情。“陰虛則生內熱”,“陽氣者煩勞則張”,此內傷發熱之原理。甘溫之劑能益脾胃之氣,使陽生陰長,相互協調,則“陰平陽秘”,而虛熱自除。東垣曰:“甘溫能除大熱。”尤在涇曰:“溫之則浮焰自熄,養之則虛火自除,”即對此癥而言也。所謂“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是也,選用補中益氣湯,7、健脾升陷法 本法常用于脾失健運,升降失司,清不升濁不降之證。證見內臟下垂,面黃消瘦,腹部重墜,聲低氣短,脘腹痞滿,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體沉重,舌淡齒痕,苔白,脈細無力。治以補益脾氣,升提舉陷,予補中益氣湯合七味白術散加減,8、升清降濁法 靈樞本輸篇:“肺

10、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大便阻塞不通者,古人有開肺氣的治法。葉天士于臨證指南醫案中 “腸痹”一門,遵丹溪治腸痹,必開肺氣,謂表里相應治法。亦內經所謂“肺主一身氣化”,天氣降,斯云霧清,而諸竅皆為通利,但“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又為肺氣宣通之必具條件也。利用某些藥物既可升又可降,在定向上存在二重性。從而達到戴裕光教授所說的“升清可以促進降濁,降濁又能促進升清”的目的,可選用驗方升降湯,9、心脾雙補法 用于心脾兩虛,脾氣虛弱,心神失養之證。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膽怯,納少腹脹,氣短倦怠,月經失調,或崩漏,舌淡,苔白,脈細弱。治療宜健脾益氣,補心寧神,選用歸脾湯,10、疏肝和胃法 用于肝氣犯胃型,

11、證見胃脘脹悶,,攻撐作痛,噯氣頻作,每因情志剌激痛作或加重,或伴大便不暢。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弦或弦滑。治當疏肝理氣、和胃降逆。“胃宜降則和”。肝膽氣郁,多見胃氣上逆,故降胃必須平肝。胃寒則泛清涎,胃熱則食入即吐;過飽則宜消其食,過饑則宜填其空。和則納,降則通,肝之疏泄利則氣不滯血不瘀,而痛止矣。治療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11、和胃利膽法 膽邪犯胃,則痛嘔膽汁,利膽而不和胃降逆,則非其治也。雖然,“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但調其升降者仍在脾胃,膽隨胃降,故立和胃利膽法。膽附于肝,肝膽郁熱,氣滯血行不暢,故右上腹、脅下陣發性劇痛,嘔吐黃水,小便黃,脈弦數。遵照內經所謂“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12、方用四逆散,12、養胃安神法 因情志抑郁,心脾受損,臟陰不足而設立養胃寧心法。金匱要略曰:“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此法常用于臟躁證。方用甘麥大棗湯,13、活血化瘀法 用于胃痛瘀血之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疼痛拒按,痛時持久,甚至嘔血黑便,食后痛甚,舌暗紅,脈澀。選丹參飲、失笑散。如噎膈多屬食管痙攣、狹窄、腫塊等的臨床表現。病位常見于食管的上、中、下段及賁門。癥見食不得入或食入反出,伴吐涎沫,大便干燥如羊屎。病因多屬憂郁、傷酒、過食咸菜等。病機屬“津枯氣結”瘀血阻滯,治可用養胃開結法,用通幽煎,14、辛開苦降法 濕熱之氣觸自口鼻,若脾胃虛弱,內外相引,阻塞氣分,三焦同病,

13、濕則太陰,熱則陽明,濕熱郁蒸,常致清竅不靈,發熱不退,此濕遏熱伏,邪在衛分、氣分,治宜清宣溫化,化其濁,逐其穢。若濕重于熱,肺氣失宣,熱蒸多汗,頭昏頭重,胸悶不饑,口渴不飲,便尿不爽,午后發熱,狀若陰虛,胸悶嘔惡,飲食不入者,可與三仁湯加減;若熱重于濕,神識昏朦,尿短黃赤者,與甘露消毒丹加減,15、補土生金法 本法常用于脾肺氣虛,脾失建運,肺失宣降證。腹脹咳喘,納少便溏,咳痰浮腫,胸悶氣短,神疲自汗,舌淡,苔白,脈細弱。治療宜健脾益氣,補肺祛痰,方選補肺湯,16、補脾生血法 本法常用于出血后,生化不足,氣血兩虛之證。失血眩暈,面色無華,心悸氣短,納少化遲,神疲乏力,唇舌淡白,脈沉細弱。治療宜補

14、氣健脾,生化氣血,方選當歸補血湯,17、補脾攝血法 本法常用于脾虛氣弱、不能統血之證等。消瘦,面色蒼白,食少腹脹,便溏倦怠,氣短浮腫,皮下瘀斑色淡,舌淡齒痕,脈沉細弱。證屬“虛斑”,系脾虛氣弱不能統血,血隨虛火游行,顯于皮膚所致。應注意脾為后天之本。“溫之則浮焰自息,養之則虛火自除”。脾氣虛弱型,治補氣以統血,宜歸脾湯。楊仁齋直指方云:“一切血證,經久不愈,每每以脾胃藥收功。,18、健脾滋陰法 本法常用于脾陰不足之證等。納呆煩熱,口咽干燥,手足心熱,干嘔呃逆,大便干結,舌紅無苔,脈細數。治療宜健脾助運,滋生脾陰,方選健脾滋陰湯(萬病回春卷四,19、健脾疏肝法 本法常用于肝脾不和,肝氣抑郁,克犯

15、脾土之證。脅痛腹脹,心煩易怒,胸腹痞滿,脈弦。“見肝之病,當先實脾。”“木郁則達之”,方選逍遙散。肝脾不和,肝陰不足,抑郁不舒,郁于上則胸脅隱痛,宜魏氏一貫煎(治在肝胃);郁于下則小腹墜脹,宜逍遙散(治在肝脾)。中氣虛弱,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濁交阻,引動肝風,則頭暈眼花、視物旋轉等癥發作。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風,則眩暈停而嘔吐自止,治療以半夏白術天麻湯,20、消積導滯法 用于飲食停滯之證,證見胃脘脹痛,噯腐酸臭,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氣后痛減,苔厚膩, 脈滑。治當消食和胃、理氣導滯,以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加減,21、滋養胃陰法 用于胃陰虧虛型,證見胃脘部灼熱時痛,咽干口燥

16、,或大便干結,或饑而不食,舌干少苔或無苔,呈鏡面舌,脈細數。治當清胃滋陰、斂陰止痛,以葉氏養胃湯或益胃湯加減,22、健脾和胃法 用于脾胃氣虛,脾胃不和之證。明醫指掌云:“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瀉,或脹滿,或吞酸,或噯氣,或惡心,用治中湯。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實二陳湯、枳術丸;胃不和者,平胃散。”證見納少腹脹,脘腹痞悶,不思飲食,惡心嘔吐,面色萎黃或蒼白,語音低微,氣短身倦,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虛弱或虛緩。治當益氣補中、健脾和胃,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23、化痰和胃法 用于膽郁痰擾之證,證見胃脘痞滿不適,燒心或隱痛,或嘈

17、雜噯氣,心煩失眠,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治當清膽和胃、理氣化痰,以溫膽湯加減,24、調和肝脾法 用于肝旺脾虛之證,證見腸鳴腹痛,腹痛即瀉,瀉后痛緩,每因情志波動發作,矢氣頻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常見于腸易激綜合癥。治當抑肝扶脾、調中止瀉,以痛瀉要方合香連丸加減,25、清熱和胃法 用于肝胃蘊熱型,證見脘腹不適,泛酸嘈雜,噯氣時作,口苦口干,舌質紅、苔黃膩, 脈弦數。治當清熱和胃,以瀉黃散加減,26、溫運中陽法 分溫運脾陽和溫通胃陽。脾陽虛則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或見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治法重在溫運,方如香砂理中湯,胃陽虛常見胃

18、不思食,胃脘脹滿,甚或作痛,或胃氣不能下行反上逆而形成反胃嘔吐,谷食不化,口淡無味,舌淡苔白,脈沉細或弦遲。治法重在溫通,方如大建中湯,27、通里攻下法 分苦寒攻下和溫里攻下。 苦寒攻下多用于胃腑實積,痞滿燥實堅或高熱神昏,熱結旁流,苔黃燥,脈實有力者。方選承氣湯類方。 溫里攻下多用于陽虛寒實的留積證,方選溫脾湯,28、健脾溫腎法 本法常用于脾腎兩虛之癥。脾虛則濕聚,腎虛則水泛,故苓桂參術甘湯、附子理中湯溫脾陽與腎陽;真武湯溫腎陽與脾陽,此脾腎相關之正治法也,29、益氣宣竅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出上竅”,各竅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有賴于脾胃清陽之性對它們的調節。反之,若清陽之性得不到舒展,則會出現清陽不升或清陽被遏諸癥。清陽不升的主要病機是脾氣虛弱,不能上升濡養清竅。素問玉機真臟論曰“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脾胃論脾胃虛實論亦日:“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因此,健脾補土、益氣升陽是耳鼻喉科重要的治療法則。選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