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中審美的_陌生化_取向_以賽珍珠英譯_水滸傳_為例.pdf_第1頁
文學翻譯中審美的_陌生化_取向_以賽珍珠英譯_水滸傳_為例.pdf_第2頁
文學翻譯中審美的_陌生化_取向_以賽珍珠英譯_水滸傳_為例.pdf_第3頁
文學翻譯中審美的_陌生化_取向_以賽珍珠英譯_水滸傳_為例.pdf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9年7月 第11卷 第4期 江 蘇 大 學 學 報 社 會 科 學 版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ly 2009 Vol 11No 4 文學翻譯中審美的 陌生化 取向 以賽珍珠英譯 水滸傳 為例 徐劍平 梁金花 江蘇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蘇 鎮江212013 摘 要 文學翻譯中審美的 陌生化 取向要求譯者避免將文本歸化為譯入語讀者所熟知或 顯而易見的形式 而是采用異化的手段將源語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保留下來 賽珍珠的 水滸傳 英譯本采用了能夠保留異國情調的異化或 陌生化 翻譯手段 從而使譯入語讀者不 斷有新的發現 或者說譯本通過延長審美時間和增加感覺難度而增強了讀者的審美快感 并最 終使其在觀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習見為新奇 關鍵詞 賽珍珠 水滸傳 陌生化 翻譯 審美 中圖分類號 H085 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 6604 2009 04 0050 04 收稿日期 2009 03 06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1251150032 江蘇大學人文社科重點建設項目 JSDX2006A11 作者簡介 徐劍平 1974 男 河南光山人 講師 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 應用語言學研究 梁金花 1981 女 江蘇昆山人 助 教 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 引言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后現代主義 文學理論中的一個常用的術語 用來描述俄國20 世紀初的形式主義詩歌和20世紀40年代德國戲 劇中的一些文學現象 是一種被俄國形式主義者 和后現代主義者所推崇的表現現實的藝術手法 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他的 論文 作為藝術的技巧 中正式提出 陌生化 概 念 是對雅各布森 文學性 的進一步深化和具體 化 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 陌生化 意指文藝 創作中所刻意采用的新奇的藝術技巧 這種技巧 使對象陌生 使形式變得困難 增加感覺的難度 和時間長度 1 從而盡可能地延長了讀者的審 美感知歷程 運用 陌生化 手法所產生的語句 可能不合語法 不易為人理解 但卻能引起人們的 格外注意和新鮮感受 從而使作品獲得較強的審 美效果 除文論范疇外 陌生化 概念也被廣泛 應用于文學翻譯等領域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詩人希尼 Seamus Heaney 在其著作中的一節 翻譯的影響 中提 出 翻譯過程中譯者適當拋棄語言的一般表達 方式 將目的語的表達世界變得 陌生 以更新 譯者和讀者已喪失了的對語言新鮮感的接受能 力 使譯者確實能夠將原作中的差異性傳達出來 以促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2 希尼 將差異性的表現視為 陌生化 的追求 美國當 代翻譯理論家 文化研究學派的旗手根茨勒 Gentzler 認為 譯文應該保留源語文本的 陌 生化 表現手法 如果源語文本中的表現手法在 第二語言中已經存在 譯者就要構想出新的表現 手法 3 根茨勒的這一論述說明譯文需要通過 保留或再創造的手法再現源語文本中的表現手 法 我國翻譯研究學者孫藝風也表示了相同的看 法 在譯入語讀者的期待視野里 翻譯還應該為 譯入語注入新鮮的文體風格 在此意義上 輕度 的違反規范不僅可以容忍 反倒可能受到鼓勵 一般而言 這樣的違規行為并非譯者有意而為 而 是由于在源語文本已經出現了違背規范的情形 在文學作品里較常見 所謂 陌生化 便是有意識 的違規之舉 應該在譯文中保留這些特 征 4 因此 陌生化手法在體現文學作品的價 值方面是至關重要的 對譯者而言 能否正確看 待和處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也決定了譯作的成 敗與否 我們認為 在文學翻譯作品中保持原文的 陌生化 手法有著較為重大的意義 1 保持原文的 陌生化 滿足讀者閱讀的審 美期待 讀者總是帶著求新 求異的心理去閱讀 翻譯作品的 如果翻譯文學讀上去與本土文學無 異 沒有任何新鮮感 異域感 翻譯作品也就失去 了其特有的魅力 那些在語言 文學以及文化層 面上保持了原文風格的 陌生化 特質通過翻譯 傳達到讀者面前 往往能夠以出乎意料的新異性 超出讀者已有的經驗 迫使讀者正視它 推動讀者 從新的角度 感覺 它 充分地把握它的生動性和 豐富性 而不是簡單地接受它 許多翻譯文學的 愛好者閱讀異國文學除了為欣賞異國作品中特有 的韻味和語言風格之外 他們更喜歡傳達了原文 中 陌生化 特質的譯文 2 保持原文的 陌生化 更好地促進多種文 化間的交流 一種文化只有在與異質文化進行交 流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實與豐富 只有 準確而恰當地 移植 源語文化在語言 文化和詩 學方面的 陌生性 使之為目的語所吸收與接 納 才能更好地促進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補 從而使目的語讀者能夠通過異質文化與本國文化 的差異性這面鏡子更好地了解自身 充實自身 豐 富自身 試想如果沒有 陌生化 手法 英語辭典 里就不會有來自于漢語習語的英譯 lose face long time no see you 了 它們現在不僅成了英 語的固定習語 并且已被直譯為世界許多國家的 語言 豐富了世界語言寶庫 由此可見 文學翻譯 中的 陌生化 處理手法 既有利于宣傳各國的文 化 又可以滿足不同民族對不同文化的期待 二 賽珍珠英譯 水滸傳 的目的和動機 根據 南大逸事 記載 賽珍珠英譯 水滸 傳 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 在美國很是暢銷 從中 國殺將過去的這批 梁山好漢 一下子就 躥 上 了美國權威的 每月圖書俱樂部 的排行榜 5 1933年第2卷第3期的 中華月報 評論說 賽氏 譯本 忠實地譯成英文 真是不易多得的杰 作 因譯作中的 人物頗與英國的羅賓漢等綠林 豪杰相似 所以這樣有趣味的 合西洋人口味的 而有永遠性的眾人皆兄弟 更引起歐美讀者的歡 迎 賽氏翻譯的作品在西方如此備受推崇 主 要得益于其采取了 陌生化 手法 為西方了解東 方文化和文學作品打開了一扇窗戶 翻譯學專家張美芳教授認為譯者的翻譯觀會 直接影響其翻譯作品的流行程度 由此可見一斑 以賽珍珠翻譯 水滸傳 為例 從小受著中美兩 種文化的雙重熏陶 使得賽珍珠在看待問題時比 單文化環境中的人更為客觀和全面 對中美文化 差異也更為敏感 在 水滸傳 的譯序中 她道出 了翻譯 水滸傳 的初衷 這本中國最著名的小說 水滸傳 的譯本 并不試圖從學術上作什么探 討 也不在解釋和考證方面過多下功夫 翻譯這 部小說 只是因為它生動講述了美妙的民間傳說 我覺得中文的語言風格與該書的題材極為相 稱 因此我唯一要做的 就是盡己所能使譯本逼似 原著 因為我希望不懂中文的讀者至少能產生一 種幻覺 即他們感到自己是在讀原本 談到翻譯 策略時 她說 我盡可能做到直譯 保留原作的 內容及寫作風格 甚至對那些即使在原文讀者看 來也較為平淡的部分也未做任何改動 原文中 的那些打油詩也照譯成英文的打油詩 在譯序 中 賽珍珠解釋了她將書名 水滸傳 譯為AllM en A re B rothers的原因 當然 英文的書譯名并非原著 本來的名字 因為原名根本無法翻譯 水 等于 英文的 水 water 滸 意為 水邊 margins or borders 傳 則相當于英文的 小說 no 2 vel 將這幾個字排列在一起幾乎毫無意義 也不 能準確反映原書的意旨 于是 我自作主張 選取 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作為書名 即 四海之內 皆兄 弟也 6 賽珍珠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創作視角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的創作動因 我不喜歡 那些把中國寫得奇異而荒誕的著作 而我最大的 愿望就是要使這個民族在我的書中如同他們自己 原來一樣地真實地出現 對我來說 中國人 似乎一生下來就具有一種世代相傳的智慧 一種 天生的哲學觀 他們大智若愚 即使跟一個目 不識丁的農民談話 你也會聽到既精辟又幽默的 哲理 7 272 這個古老的國家 幾個世紀以 來一直緘默不語 無精打采 從不在乎其他國家對 它的看法 但正是在這兒 我發現了世上罕見的 美 7 187 賽珍珠對中國文化潛能的把握使她超 越了西方世界對中國世界的認識局限 使她努力 尋求更加客觀的角度來描述當時的中國現實 作 為一名外國作家 一名有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的 15 徐劍平 等 文學翻譯中審美的 陌生化 取向 賽珍珠 勃克夫人自傳略 現代 1933年第4卷 第5期 第35頁 作家 賽珍珠不迎合西方讀者的審美情趣 而以異 質的中國文化作為寫作參照 這對歷來自以為是 藐視東方的西方世界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從別人家 的窗口來審視自家后院的機會 從而使西方讀者 對東方世界有了新的感受 三 賽珍珠 水滸傳 翻譯語言的 陌生化 處理 譯者要時刻面對種種選擇 取舍的標準要看 想達到怎樣的交際目的 因此評價譯文成功與否 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達到了譯者的翻譯目的 8 賽珍珠翻譯 水滸傳 的初衷是把中國名著原原 本本地介紹到西方 她希望保留中國古代語言特 有的表達方式和行文習慣 要做到這一點 最有 效 最便捷的翻譯方法就是直譯 下面我們就賽 氏翻譯的 水滸傳 關于綽號 習語和雜體詩的翻 譯來了解其翻譯的 陌生化 表現手法 一 綽號的翻譯 綽號不僅是一個區別不同個體的符號 而且 也是一面鏡子 反映著綽號所有者所處的文化背 景 另外 綽號還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 水滸傳 中除了 一百零八將 之外還有眾多人 物有著典型的綽號 這些綽號既充分顯示了小說 人物的鮮明特點 又包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特質 在翻譯這些綽號時 賽珍珠這位熟悉中西文化的 美國學者 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并展示了綽號的原 有特點和文化內涵 1 摸著天 杜遷 很顯然 摸著天 這個綽 號意味著杜遷個子高 身體強壯 但是賽氏的翻 譯并沒有根據這種意思翻譯成 a high and strong build 而是譯為 Eagle Who Flutters Against the Sky 中文綽號是動詞詞組 而賽氏卻用名詞詞 組來表示杜遷身材的偉岸 并借助于Eagle這一 動物來體現該角色的身材 加強了藝術效果 這 樣的翻譯詞義鮮明 色彩絢麗 更好地再現了該角 色的身材特點 2 及時雨 宋江 及時雨 表示角色能在 恰當的地點及時出現 能解人之所困 賽氏把它 翻譯成為 The Opportune Rain 這里的 Oppor2 tune 意味著某種行為在合適的 有利的時機發 生 這樣的譯文令人感到新奇 驚訝 陌生 給人 煥然一新的藝術感受 二 習語的翻譯 劉英凱曾提出 翻譯作品要保留 外國的文 化傳統 風土人情 習俗時尚 宗教 地理 使用語 言的習慣 他批評 歸化的譯文卻要改造外國上 述的客觀事實 抹殺其民族特點 使它們就范 同 化于歸宿語言 因此也就必然是對原文的歪 曲 9 習語的 陌生化 翻譯法則故意沖破了 目的語常規 盡量不改動原文 保留原文的異國情 調 通過注解說明向讀者介紹習語中涉及的外國 文化 讀者從閱讀中體驗到了異國風情 這種翻 譯方法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有助于增進讀者 對外國社會文化的了解 例如 1 文來文對 武來武對 If he comes with peaceful ways I will be peaceful If he comeswith force I shall use force 2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Joy comes never more than once but sor2 rows never come alone 3 冤各有頭 債各有主 If a crime is committed there is one who commits it and if there is a debt there is a debtor 三 雜體詩的翻譯 雜體詩是異于常見詩歌的另類詩歌 以新奇 詼諧 陌生為特色 給人不一樣的藝術視角 其 陌生化 特性是通過作者采用異乎尋常的用詞 方式 借助特別的結構從整體上打亂普通語言的 常規性 對日常語言符號進行 強化 濃縮 扭曲 套疊 拖長 顛倒 10 而體現出來的 如果在翻譯 這樣的文字時 我們也采取這樣異于尋常的文字 形式 創造性地破壞日常語言的語法結構和修辭 規則 使對象陌生 增加感知的難度和感知所造 成的困難形式 11 就能夠使讀者專注于 陌生 化 的形式本身 去感受語詞表達的生動性和豐 富性以及語詞相互搭配的巧妙性 從而獲得一種 新穎和驚異的審美快感 藏頭詩是雜體詩的一 種 例如 4 蘆花叢里一扁舟 俊杰俄從此地游 義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逃難可無憂 A nobleman stands in a boat on the lake Turns he here or there his fear to slake Turns he here turns he there none comes to help or save Robbers darkness storm and winds all he can but brave 25 江 蘇 大 學 學 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09年第4期 這首中文藏頭詩的關鍵之處就是把每句第一 個字組合在一起成為 盧俊義反 的句子 即 盧 俊義造反 之意 要想翻譯出此句的真正含義 吸引住讀者的眼球 讓讀者放慢速度細細去品味 去領悟 譯者便需要避開司空見慣 呆板僵化的話 語形式 要對語言進行藝術加工使之變得新穎別 致 與眾不同 力求選詞的新奇精妙 賽氏翻譯的 每一句的第一個詞也構成了 A nobleman turns robbers 這種 陌生化 的翻譯手法能夠使譯文 讀者獲得同樣的感受 與原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陌生化 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 李杜詩 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任何新鮮 陌生的 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變得不再新鮮 我們可 以說 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文學翻譯 都需要大量 運用 陌生化 技巧 陌生化 的觀點給翻譯理 論注入了新鮮血液 帶來了新的研究視角 給譯文 讀者帶來的是與閱讀原作相類似的藝術體驗 當 然 陌生化 技巧在實踐中的運用必須適度 如 果過分強調新奇陌生 則會 茍異者以失體成 怪 可能使語言變得晦澀難懂 不為讀者所接 受 這樣 創作與翻譯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M 上海 華東師范 大學出版社 2005 45 2 Seamus H 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 M Lon2 don Faber and Faber 1988 79 3 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Rev 2nd ed Clevedon Buffalo Toronto Sydney MultilingualMattersLtd 2001 80 4 孫藝風 翻譯規范與主體意識 J 中國翻譯 2003 5 3 9 5 龔 放 王運來 等 南大逸事 M 沈陽 遼海出 版社 2000 230 231 6 菲利斯 本特利 賽珍珠的藝術 J 英語雜志 1935 12 792 796 7 賽珍珠 我的中國世界 M 尚營林 等譯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1 8 Hatim B Mason I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1990 15 9 張美芳 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 M 上海 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33 10 特里 伊格爾頓 文學原理引論 M 北京 文化 藝術出版社 1987 85 11 什克洛夫斯基 藝術作為手法 M 俄國形式主 義文論集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63 66 責任編輯 顧正彤 Defam ili arization in L iterar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 Case Study of Pearl S Buck sShui Hu Chuan Xu Jianping Liang Jin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 D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