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藤野先生》教學設計.doc_第1頁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藤野先生》教學設計.doc_第2頁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藤野先生》教學設計.doc_第3頁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藤野先生》教學設計.doc_第4頁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藤野先生》教學設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藤野先生 一、教學目標1理解、積累“緋紅、標致、落第、詰責、油光可鑒、深惡痛疾、抑揚頓挫”等詞語。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寫作背景。 3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4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品析“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詞對表達文意的作用。5理清文脈,把握本文的敘述線索。6學習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熱誠正直的高尚品質。7體會魯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以使祖國強盛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二、教學重點1理解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2品評重點句段,領會思想感情。三、教學難點聯系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四、教學方法1誦讀法。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思想感情豐富深刻。引導學生揣摩品讀重點句段,悉心體會作品的結構方法和富含濃郁感情的語言。2研討探究法。散文回憶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學生活和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引導學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語、副詞的表意等,以求準確深入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5、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教學過程 1、導入及作家作品。 魯迅本名?2.他的籍貫?3.對他的評價?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籍貫浙江紹興,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們在初中學過哪些魯迅作品?1. 風箏;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3. 社戲;4. 阿長與山海經。解題: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仙臺醫專留學時教解剖學的老師。“魯迅的老師”可以嗎?小資料:藤野先生簡介:全名藤野嚴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縣一個世代為醫的家庭。藤野從小學過漢文,1896年從愛知醫學校畢業留校作解剖學教師的助手,后到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學習解剖學一年,1901年到仙臺醫專任解剖學講師,1904年升為教授。兩個月后魯迅來此留學,藤野先生擔任解剖學兼副班主任,曾給魯迅以特別關心和照顧。1915年仙臺醫專升格為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因學歷不夠,被解除職務。1919年回故鄉開診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關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魯迅最敬重的老師 ;敘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魯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聽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時委托增田涉先生代為尋找。魯迅求學經歷時間求學經歷少年時在紹興三味書屋讀私塾18歲在地京水師學堂學習半年后在南京礦路學堂學開礦畢業后在日本東京預備學堂學日語畢業后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兩年后回東京提倡新文藝學習本課:可培養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人對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淺陋的,甚至是錯誤的,多種教輔資料的答案都有問題 這為你留下了創造的空間。學習課文 整體理解 填空藤野先生選自_,體裁是_。朝花夕拾散文我們學過的課文,還有哪篇選自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 2、整體感知。 按時間和地點的轉移,將本文分為以下三部分: 1.在東京前三段;2.在仙臺中間部分;3.在北京后三段 這三部分各是什么具體內容? 在東京,表達對_的厭惡(清國留學生);2.在仙臺,回憶與_的交往(藤野先生); 在北京,表達對藤野先生的_和_。(感激懷念) 小資料:與本文相關的魯迅經歷:1902年3月,魯迅赴日本留學。先在東京的弘文書院學習日語,然后于1904年月到仙臺的醫學專科學校學習醫學,兩年后又返回東京修德文和籌辦雜志,直至1909年8月回國,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回國后,先在杭州和紹興教書,后來應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長蔡元培的邀請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月到南京,3個月后隨教育部遷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廈門大學擔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寫于此時。1904年4月東京弘文書院畢業照(出現圖片)雕塑: 魯迅與藤野先生(紹興魯迅博物館)(配圖)3、 深入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2、記敘的線索是什么?3、變換了幾個地點?4、記敘了那幾件主要事情?5、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6、贊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7、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明確(部分)閱讀“在東京”朗讀: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fi鮮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東京上野公園:是東京最大的公園,也是東京的文化中心。這里原來是德川幕府的家廟和一些諸侯的私邸,1873年改為公園。公園面積很大,內有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西洋美術館、都立美術館等,有“史跡和文化財物的寶庫”之稱。 上野公園的著名還在于每年春天盛開的櫻花,上野賞櫻是東京人的傳統習俗。“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無非”是什么意思?無非:只不過。表達作者對東京的失望情緒。表達作者對東京的“不滿”,可以嗎?表現作者什么感情?外貌描寫的藝術匠心請找出這一段中的外貌描寫: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sn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作者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寫,而只是抓住一個特點。想一想抓住了什么特點?為什么抓這個特點?抓住了“頭頂上盤著大辮子”的特點。在當時,有無辮子可以區分對清王朝的態度。抓住這一特點,可以畫出他們的靈魂。小知識:辮子的故事在清朝以前,我國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所以頭發終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歲舉行冠禮之后,把頭發束在頭頂,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強制推行清朝法式:將前額頭發剃掉,后面留起辮子,當時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例如魯迅,率先把辮子剪去。所以當時僅憑辮子就可以辨別對清王朝的態度。也有的辮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續一條假辮子。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就是這樣。還有一種是革命來了,就把辮子盤在頭頂;革命失敗了,就放下來。留辮子,是保皇黨;剪辮子,是維新派。那么這些“清國留學生”屬于哪一派? 屬于兩面派:留著辮子,說明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黨。盤在頭頂,表明是思想進步的“維新派”,但又留有后路:一旦維新失敗,還可把辮子放下來,就又變成了“保皇派”。 理解作者修辭的藝術。 “修辭”有兩個意思:1.使用修辭格,如比喻、擬人等;2.選擇字詞句。 “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比喻。很形象,有嘲諷意味。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島的東南部,距日本首都東京80公里,俯瞰波濤滾滾的太平洋。它是個圓錐形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巔終年白雪皚皚,頂上有一個直徑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富士山共噴發過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變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譽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 富士山(出現圖片)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 “油光可鑒”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達作用?頭發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當鏡子照。有諷刺作用。 鑒,鏡子,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照鏡子。 說文解字:“監”與“鑒”監:像一個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鏡子”,引申為“鏡子”。后來有了銅鏡,“監”又寫成了“鑒”。鑒: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標致”是什么意思?在這里是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這里是反語,用于諷刺,表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作者的初稿并沒有“成群結隊的”這幾個字,想一想,魯迅修改時為什么添上?“成群結隊”表示“清國留學生”中逛公園、賞櫻花的人很多;這就增強了諷刺的力量。朗讀: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里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加以)滿房煙塵斗亂(飛騰雜亂。斗,同“抖”)。;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里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加紅色的斜體詞語有什么表達作用? “幾本”表示可買的書不多;“有時”表示值得一轉的機會也不多;“倒也還”表示語義勉強。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精通時事”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說是“了解許多無聊的事人”? 了解許多無聊的事;這也是諷刺說法對“清國留學生”充滿厭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魯迅為什么厭惡“清國留學生”?魯迅是抱著“科學救國”的目的去日本留學的,但是,這些“清國留學生”置國家危亡于不顧,白天逛公園,晚上學跳舞,打著“維新”的旗號,卻又不學無術,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魯迅厭惡他們。 參考閱讀自題小像 魯迅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譯詩祖國啊,我的心靈無法逃脫對你的眷戀,雖然你風雨飄搖,象夜晚一樣黑暗。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將一腔熱血向你奉獻!理解本段在結構上的作用這一段并沒有寫藤野先生,是否離題?不離題。有兩個作用:交代離開東京的原因,引出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表現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文暗線,也是主題的一個方面)。閱讀“到仙臺”朗讀我就往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臺是一個市鎮,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驛站:車站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P3客死:死在異國他鄉仙臺簡介:日本本州島東北的城市。1904至1906年魯迅在這里學習醫學。當時仙臺市有10萬人口。現在的市西青葉山麓建有魯迅紀念碑。上:魯迅在仙臺留學時租住的木屋。下:仙臺魯迅塑像魯迅長孫周令飛,孫女周寧及其女兒瞻仰魯迅先生的遺像。當時的仙臺醫專。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里的,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后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于是搬到別一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魯迅在仙臺為什么受到優待?作者自己認為“大概是物以希為貴”。就像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抑揚頓挫:聲音高低起伏,和諧而有節奏。1.“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2.“我叫作藤野嚴九郎。”-這兩種介紹有什么不同? 前者意味著他在學校比較“知名”;后者沒有這個意思;幾個留級生在后面發笑、穿衣服太“模胡”的“掌故”可能與此有關。后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今關于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學,并不比中國早。 那坐在后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p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寫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是: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抓住特點了嗎?側面描寫藤野先生的句子是: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朗讀 學習生字詞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后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1.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 2.我交出年抄的講義去。根據上下文推斷,這兩個“講義”各是什么意思?1.講課內容。2.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 “我”為什么“很吃了一驚”?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 特別是藤野先生竟然親自給我這個弱國學生添改講義。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 “我”為什么“不安和感激”?不安:是因為講義中有許多脫漏和錯誤,讓先生勞神費力;感激:是因為得到藤野先生的熱情關心。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便”可以刪除嗎?不可以。“便”表現歸還得快,說明藤野先生對此事重視、抓得緊。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添改”改為“修改”,可以嗎?不可以。“添改”比“修改”更費心。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些加紅色的斜體詞語可以刪除嗎?都不可以。這些詞語表現藤野先生給作者改講義非常認真;“從頭到末”說明改得全面;“不但連”“一一”說明改得細致。藤野先生給魯迅添改講義是否偶一為之?請從文中找出根據。不是。有兩處證明:1.藤野先生要求“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2.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藤野先生添改講義這件事,表現了他什么思想品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學生的熱情關心。大多數教輔資料都如是說藤野先生為魯迅改正的講義。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著,心里卻想道:“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于實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記得的。”糾正解剖圖學年試驗(考試)完畢之后,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pu)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抑揚頓挫)的聲調對我說道: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關心解剖實習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么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j)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詢問女人裹腳閱讀“棄醫從文”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干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并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你改悔罷!” 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無禮),愛國青年也憤然“新約”是一本怎樣的書? 是基督教圣經新約全書簡稱,記載耶穌和它的門徒的言行。 “托爾斯太”是什么人? 俄國著名作家,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愛國青年”是一伙怎樣的人?“愛國青年”上的引號起什么作用?指當時日本一些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的青年。稱他們為“愛國青年”有諷刺意味。引號表示特殊含義。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你改悔罷!” “愛國青年”寫給魯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攻擊魯迅成績沒有落第,是因為從藤野先生處知道了題目。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質問并責備)干事托辭(借口)檢查的無禮,并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于這流言消滅了,干事卻又竭力運動(活動,動員),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該怎樣理解?這是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他們認為魯迅考試分數在60分以上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預先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這句話表達了魯迅極為憤慨的感情。下面三個“他們”分別佛指什么人?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日本“愛國青年”)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