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復習資料.doc_第1頁
中外教育管理史復習資料.doc_第2頁
中外教育管理史復習資料.doc_第3頁
中外教育管理史復習資料.doc_第4頁
中外教育管理史復習資料.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此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中外教育管理史復習資料中外教育管理史復習筆記中國部分第一章 先秦時期夏朝創立了我國最早的學校,名稱有(序)和(校)商朝除繼承已有的 (庠)和(序)外,有創設了(瞽宗)和(學)西周的學校系統:天子設五學(中 辟雍東 東序南成均西瞽宗北上庠) 諸葛設頖宮國學 小學鄉學 閭塾 黨庠 州序 鄉校學在官府:又稱學術官守,是夏、商和西周時期教育管理體制的共同特點。即學術被官方所壟斷,民間五學。學在官府主要表現為官師不分、教育機構與行政機構不分。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西周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這些教育內容體現出西周的教育知識和能力兼求的特點。六經儒家主張以道德教育為核心,尤其要重視仁的教育,即倫理道德教育。內容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有教無類:是儒家關于教育對象的思想。針對當時奴隸制教育的等級性,主張要擴大教育對象,打破教育為少數人所壟斷的局面,不分貧富貴賤,不分地域族類,給所有有求學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稷下學宮:是齊國在都城臨淄稷門之下設立的養士之所,以招攬天下名士。各派師徒匯集于此,自由講學,相互研討,從而使這個養士之所又成為一所學術水平高、研討氣氛濃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在教育體制、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都獨具特色。次相授受是教師教給先來的高足弟子,再由他們分別去教其他弟子,這樣可以二傳、三傳甚至更多,這種教學方式叫做“次相授受”。西周教學內容的特點?西周繼承和發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藝”為主的教育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相當于政治倫理課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和宗教禮儀等。樂是與禮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內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射和御為軍體訓練。書、數為傳授語言文字和科學文化知識的課程。西周以“六藝”為主要內容的教育,講求文武兼備,重視禮樂道德教育、知識和能力兼求,這是西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教育上的體現,也是對教育的要求。西周視學制度和選賢貢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視學包括兩種,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視學,以示尊老敬德,重視教育。二是督導性的視學。隔一年進行一次,每次視察的內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藝,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提高考查的標準,以督促、引導學生的學習。選賢貢士制度:即西周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由諸侯和地方民政長官選拔德行、道藝兼優者貢于天子,或升入大學深造。這是我國最早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學在官府的教育管理體制的成因?學在官府的教育管理體制,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產物。當時,奴隸主階級壟斷著社會的物質生產資料和精神生產資料,文化教育自然為其所壟斷,文化知識掌握在天子、諸侯、卿、大夫等官員受理,教學所用之“書”“器”(教具)則為官師占有。只有奴隸主貴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權利。而世卿世祿制度又使這種壟斷得到世襲,官師代代相傳。因此學術一直為官府壟斷,民間不可能有學。加之,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無力供養、也不需要為官以外的精神生產者,也無力再民間普及教學所需的“書、器”,這是學在官府教育管理體制形成根本原因。簡述稷下學宮的管理?1、稷下學宮是齊國在都城臨淄稷門之下設立的養士之所,以招攬天下名士。各派師徒匯集于此,自由講學,相互研討,從而使這個養士之所又成為一所學術水平高、研討氣氛濃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在教育體制、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都獨具特色。2、教育體制:稷下學宮是齊國創辦的,一切教學設施及教學、生活所需經費,都由齊國提供。但是學宮的講學、研討則由私人主持。3、辦學原則:稷下學宮辦學實行門戶開放、學術自由的原則。4、學生管理:稷下學宮門戶開放,學術自由,為學者提供了寬松的環境和氛圍。但并不是毫無規矩。稷下學宮的學則弟子職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作了全面、詳細的規定。一是,要求學生虛心受教,尊敬老師。二是要求學生飲食起居要有良好的習慣,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要有修養。三是規定了學習的規則。弟子職可以看出,稷下學宮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為后世提供了一個高等學府管理的范例。教育體制變革的必然性(官學衰敗私學興起的原因?)西周官學的衰敗,表現在“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職掌文化教育的“官師”或投奔諸侯,或流落民間;官府之中的“書器”也隨之散落諸侯和民間;奴隸主貴族及其子弟厭學、學校廢棄。這表明奴隸制官學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私學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1、在于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革,文化教育不再是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2、官師和受過六藝教育的貴族子弟等“文化人”流落民間,形成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即士階層。其中一部分人適應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招收弟子,授徒講學,成為私學的教師。3、隨著官師的流落,官府的“書、器”也流散到明年見,為私學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4、諸侯用士養士,促進了私學的發展。私學興起的意義?私學興起時教育制度的重要變革,它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使教育從政事中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體系。各家各派在創辦私學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豐富教育管理經驗,而且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教育管理思想,為后世教育管理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儒家的三個目標八個條目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述學記的教育管理思想?學記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專著,開宗明義的概括了儒教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的精辟論斷,巧妙地提出了治國平天下要以“教育為本的思想”。內容有:關于教育對象的思想。主張要擴大教育對象,打破教育為少數人所壟斷的局面,不分貧富貴賤,不分地域族類,給所有有求學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即“有教無類”關于學制的構想。“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關于視學制度:提倡帝王親自視學,以示國家尊師重教。主張教育行政部門要有視學制度,每隔一年要進行一次教育視察,以正確引導學校的教育教學。論述儒家的教育教學管理思想?1、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边@是孔子提出的設置課程的原則?!爸居诘馈笔且耘囵B仁義之人為教育教學的目標?!睋诘隆笔且罁钡隆钡囊髞戆才沤虒W內容。孔子認為這些教育目標和要求,要通過“六藝”教育來完成。他主張以道德教育為核心,尤其要重視仁的教育,即倫理道德教育。內容為:詩書禮樂易春秋。2、在教學的常規管理上:儒家主張要重視入學教育,入學時要舉行隆重的典禮,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懂得尊師重教。3、在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上:主張要注意課內教學與課外學習、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訓練相輔相成;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要注意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4、儒家的教師管理思想??鬃又鲝埥處熞小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充滿仁愛之心,要做到言傳身教。荀子主張要特別重視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他甚至認為是否尊師,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治亂興衰。同時他對教師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和教學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記對儒家的教師管理思想也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概括,認為教師不僅是教人“為長”“為君”,而且是化民教民者。要審慎擇師,要尊師重道。教師要學識淵博,懂得教育教學規律,要善于語言表達,要不斷學習進修。儒家私學的管理特點招生原則,儒家創辦的私學遵循有教無類的原則;教學管理孔子根據“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人、游于藝”的原則設置課程,不僅重視書本知識,而且重視身體力行,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注重啟發誘導;經費管理主要來自諸侯的饋贈,所得經費主要用于教學和師生的生活開支,也常資助出使學生的父母或贍養去世學生的老人。教師與學生管理:注重教師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弟子入門要交納束脩,以示尊師。師生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文教政策思想:主張要以“強說人”的精神,由他們去“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從而實現“兼相愛”、“交相利”,國泰民安、國富民強的理想社會。教育內容:墨家所要培養的“兼士”,既要有以“兼愛”為核心的道德品質,又要有履行墨家道義的實際才能和本領。墨家不僅重視“識義”“為正”的道德教育 ,而且重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墨家的私學管理特點?培養目標:以培養“兼士”(賢士)為目標。兼士的三條標準是“厚乎德行、辨乎言談、博乎道術”教育對象與招生原則:“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即教育要深入到社會下層之人,“農與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對象。教學管理:以詩書春秋為教學內容。重視教以勞動技能和自然科學知識。組織管理制度:墨家私學有嚴密的組織管理制度。私學領袖為“巨子”,門徒要絕對服從。墨家有“法儀”,巨子、門徒必須共同遵守。用士養士制度的含義、性質、管理特點?在社會激烈變革的時候,各諸侯逐漸認識到人的智謀和才能的特殊作用,為了爭霸稱雄,他們沖破世卿世祿制度,爭相用士養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會上的許多人紛紛改行從學。稷下學宮:是齊國在都城臨淄稷門之下設立的養士之所,以招攬天下名士。稷下學宮的學則弟子職學生要虛心受教,尊重老師;飲食起居要有良好的習慣,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要有修養;規定學生學習的規則。稷下學宮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為后世提供了一個高等學府管理的范例。第二章 秦漢時期太學博士的選任:皇帝直接征召;他官升遷、官員舉薦和察舉仕進等。董仲舒西漢著名的儒家學者,有“漢代孔子”之稱。博士弟子制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將博士官私人收徒講學變成由朝廷為五經博士選置弟子,建立官學,以為民間私學和家庭教育的向導,并獎勵賢才。這就是博士弟子制,這一制度的實行,標志著漢代太學的建立。鴻都門學創設于東漢末年,學生由州、郡、三公推薦的“能為尺牘、辭賦即工書鳥篆者”,這所學校不同于其他以儒學為主的官學,它講求辭賦、小說、繪畫、書法等,因校址位于洛陽鴻都門而得名。鴻都門學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一所文學藝術??茖W校,在教育史上有開??茖W校先河的意義。察舉制是漢代采用最多,最經常化、制度化的選士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門和地方行政長官負責考察和舉薦人才,朝廷予以錄用為官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它既是統治階級的選官制度,又是其對教育進行宏觀管理的手段。策問就是皇帝就時政中的問題提問,令被薦舉者作答。對策答者要對時政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主張和建議。左雄改制或陽嘉改制規定孝廉所舉之人必須在40歲以上,而且對歲舉的孝廉由朝廷進行考試,儒生考以儒家經典,要求必須遵守家法,文吏試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門進行復試。師法所謂“師法”,即弟子傳經時,必須嚴格遵守其師所傳,不能有一字出入。這樣,一祖師之下的徒子徒孫代代相傳,即形成家法。秦漢鞏固統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內容?書同文:以小篆為統一的文字標準。行同倫:(統一道德規范)設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學,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代為確立獨尊儒術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設五經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術取士視學制度。漢武帝一方面積極地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祿引誘讀書人潛心研習儒家經典。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議及其內在聯系?罷墨百家,獨尊儒術。(核心)興太學以養士,行教化美習俗。重選舉以選用賢才。聯系:興學養士、推行教化和選用賢才,是為了使“罷墨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得以貫徹落實的重要措施。興學養士、推行教化不僅可以培養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級官吏,而且可以使儒家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選舉賢才以儒生為標準,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無疑具有導向作用,會有效的促進儒家思想的貫徹和實施。“獨尊儒術”文教政策意義?或對教育管理的影響?不僅促進了漢代思想的統一和文化教育的大發展,而且成為后世歷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方針,對整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與秦代文教政策的區別(秦漢文教政策的變遷給后人的啟示)漢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在本質上與秦始皇是一致的,都是要統一思想,鞏固專制統治。但是,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卻大不相同:秦始皇采取的是極端殘暴的高壓政策;漢武帝則以疏導、勸誘為主,一方面積極的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祿引誘讀書人潛心研習儒家經典。這表明漢代統治者吸取了秦代殘酷壓制、以法代教的教訓,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漢代學校系統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漢代的學校有官學和私學兩大類。官學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中央官學是朝廷辦的,有太學、宮邸學、鴻都門學;地方官學是地方政府辦的學、校、庠、序。私學有程度較高的經館和程度較低的書館等。漢代的官學和私學并舉的學校系統,奠定了我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的基本格局。漢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點?漢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屬官,太學博士的選任,以及太學生的選送、考試推薦任用都歸太常管轄,此外皇帝也經常去往太學視察,或直接為太學征召博士,太常還通過審定地方選送的太學生和差距等環節,對地方官學和私學行使行政管理權。漢代的學校管理太學的管理:辦學目標:為朝廷培養各種官吏,并對教育起示范和向導作用。教師的管理:漢代的教師稱為博士,博士之首稱為祭酒。學生的管理:太學的學生是由三部分組成的;一是由太常選送的。(正式生)二是有郡國縣官選送的。三是按規定一定級別的官吏子弟享受進太學的權利而入學者。四是察舉明經科考試下第者(正式生)教學管理漢代太學的教學管理特點?:1、儒家經典是太學唯一的教學內容。2、太學沒有修學年限的規定。3、教學以自學為主,鼓勵學生自學和相互論辯。4、博士講授往往是大講堂授課,或由高足弟子代為講授。5、太學注重考試,考試有太常主持,通過者委以官職,此謂為“學選”??荚嚨霓k法謂之策試,類似今天的抽簽考試。漢代地方官學的職能及管理特點:漢代地方官學一般學、校置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一人,負責地方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地方學校的職能是傳授儒家經典,培養郡國屬吏,同時為朝廷或太學輸送優秀學生。推行地方教化。私學的管理:類型,初級程度的蒙學、高級程度的專經研習。名稱,蒙學私學的名稱“書館”“鄉塾”。研習專經的私學的名稱“經館”“經舍”“精廬”教材,蒙學私學的教材急就篇、識字課本蒼頡篇爰歷博學。研習專經的私學的教材五經研習專經的私學的傳授方法,“次相授受”“轉相傳授”。以儒術取士的管理意義不僅為獨尊儒術的推行和落實提供了保證,而且對士子進德修業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漢代私學興盛的原因:漢初統治者無暇興學設教,而各級官僚機構又需要大批的人才,便大力網絡民間隱逸人才,一批從事私人講學的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進,從而大大激發了中小地主求學和私人講學的積極性,促進了私學的發展;中央官學院在京師,而地方官學未得到普遍發展,無法滿足讀書人的要求,于是私學更加興盛。察舉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標準一為經常性舉行的科目,稱作??疲话闶敲磕暧芍菘らL官按規定的名額、標準向朝廷推薦人才。通常包括孝廉、秀才兩科;另一為特科,是皇帝根據臨時制定選士的標準和名目的科目,主要有賢良方正、明經、童子等科。察舉制的教育管理功能調動了世人讀書求學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發展。統一了教育的目標。規范了教學的內容,察舉制以五經為教材。漢代規范經學內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體內容統一經學標準。西漢甘露三年(前51年)漢宣帝主持召開石渠閣會議;東漢建初四年(79年)漢章帝主持召開著名的白虎觀會議。撰成白虎通一書。經學有了同意的標準,官學和私學也有了規范的教學內容 ??淌洝h靈帝準奏,蔡邕便令人將自己手書的經文刻于石碑,立于太學門外。這就是熹平石碑。熹平石碑,為學校及自學者提供了標準、規范教科書。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最初是封建國家加強對教育進行宏觀管理的手段,后來則成為國家重視教育、獨尊儒術的象征。規定嚴守師法、家法。所謂“師法”,即弟子傳經時,必須嚴格遵守其師所傳,不能有一字出入。這樣,一祖師之下的徒子徒孫代代相傳,即形成家法。漢代的宏觀教育管理措施實行察舉選士制度規范經學內容察舉制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如何理解其教育功能?漢代為加強對教育的宏觀管理采取了察舉選士制度以及規范經學內容的措施1、察舉制度的主要科目,一為經常性舉行的科目,稱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長官按規定的名額、標準向朝廷推薦人才。通常包括孝廉、秀才兩科;另一為特科,是皇帝根據臨時制定選士的標準和名目的科目,主要有賢良方正、明經、童子等科。2、察舉制度首先調動了世人讀書求學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發展。其次統一了教育標準。在此規范了教育內容。3、規范經學內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體內容統一經學標準。西漢甘露三年(前51年)漢宣帝主持召開石渠閣會議;東漢建初四年(79年)漢章帝主持召開著名的白虎觀會議。撰成白虎通一書。經學有了同意的標準,官學和私學也有了規范的教學內容 ??淌?。漢靈帝準奏,蔡邕便令人將自己手書的經文刻于石碑,立于太學門外。這就是熹平石碑。熹平石碑,為學校及自學者提供了標準、規范教科書。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最初是封建國家加強對教育進行宏觀管理的手段,后來則成為國家重視教育、獨尊儒術的象征。規定嚴守師法、家法。所謂“師法”,即弟子傳經時,必須嚴格遵守其師所傳,不能有一字出入。這樣,一祖師之下的徒子徒孫代代相傳,即形成家法。漢代的宏觀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國教育上的意義?1、實行察舉選士制度。漢代統治者為了選拔賢才,提高各級官吏素質,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選拔人才的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征召、私人薦舉等多種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經?;?、制度化的是察舉制度。(1)察舉制的創立。漢代選拔人才始于漢高祖十一年二月,高祖下詔求賢,要求郡守勸勉賢士應詔,并書其行狀、儀容、年紀等等。(2)察舉制的實施。察舉的科目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經常性舉行的科目,稱作常科。另一類為特科,是皇帝根據需要臨時指定選士標準和名目的科目。??仆ǔ0ㄐ⒘⑿悴艃煽?。特科主要有賢良方正、明經、童子等科。賢良方方正:察舉博學通經、明達政務者。明經:察舉通曉儒經的人才。童子:選拔1217歲之間的“博通經典”者,旨在發掘天才兒童。(3)察舉制的教育管理功能。察舉制推行400余年,不僅選拔出不少濟之材,而且促進了講習儒經的社會風氣的形成。首先,調動了世人讀書求學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發展。其次,統一了教育的目標。察舉制的實行,調動了世人讀書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把讀書人引向功名利祿的角逐之途。再次,規范了教學的內容。察舉制從所設科目到選拔人才的具體標準,均體現“獨尊儒術”的要求。2.規范經學內容。自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文教政策后,儒家經典就成為法定的教學內容。(1)統一經學標準。漢以后,經學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內容,歷代統治者也都十分重視儒經注釋的統一工作。(2)刊刻石經。西漢的書寫材料仍以簡牘、絲帛為主,東漢才開始比較普遍地使用紙。熹平石經,為學校及自學者提供了標準、規范了教科書。(3)規定嚴守師法、家法。有了統一、標準的教科書,也難保在師徒相傳中不“走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漢代統治者規定傳授經學必須嚴格遵守師法、家法。所謂“師法”,即弟子傳經時,必須嚴格遵守其師所傳,不能有一字出入。師法、家法的規定,加強了對經學的規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統一,卻限制了學術思想的發展。舉制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對教育管理有何影響?答:第一、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央集權的需要,是察舉制發展的結果。主要是因為(1)、要加強中央集權,必須收回選用人才的大權;(2)、要鞏固政治,必須最大限度的網絡和籠絡知識分子,為他們提供參政的機會,以擴大統治基礎;(3)、全國統一,封建官僚機器日益完備,必須選拔大量的適應封建大一統政治需要的人才來充任各級吏員。第二、唐代科舉依漢代察舉制分為??坪椭婆e兩類。制舉為天子特詔舉行,以求非常之士。通常所說的科舉,指的是常科。參加科舉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鄉貢”?!吧健?,是各類官學的學生。“鄉貢”是“生徒”以外的志愿報考的讀書人,也就是私學的學生和州縣自學的士人。生徒和鄉貢的報考過程不盡相同:生徒要首先通過冬季校內的畢業考試,合格者報送中央尚書省禮部,即獲得參加禮部試的資格。鄉貢須先持證件在本縣報名,由縣令考選后,由州刺使復核,然后舉行“鄉飲酒禮”隆重歡送其去中央,準備參加尚書省禮部的考試。每年10月,鄉貢隨地方貢送糧稅進京。生徒和鄉貢分別被報送至尚書省后,都要填寫自己的姓名、三代履歷和保結,經戶部審查后,再將名冊送至禮部,然后由禮部定期命題考試,即“省試”。省試一般在春季三四月舉行。生徒和鄉貢考試的內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區別,但總的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五經正義是科舉考試的標準。其考試的方法,不外乎帖經、墨義、對策、詩賦四種。帖經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填空。墨義相當于我們現在的簡答。對策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論述。詩賦相當于我們現在的作文。第三、科舉制對教育管理的影響,科舉制是選士制度的巨大進步,它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考,實行公平競爭,優勝淘汰,糾正了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機會不均、無客觀標準以及選士大權旁落等弊病,不僅為封建國家選拔出許多優秀的人才,有效地籠絡了士人,提高了吏治水平,而且加強了對教育的宏觀控制功能,對教育管理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具體可分為:(1)調動了世人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婆e選士制度不拘門第,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考,給每位讀書人提供均等的競爭機會。(2)使教育成為科舉的附庸??婆e制以功名利祿為誘餌,以公平競爭為推動力,激發了世人讀書的積極性,促進了各類教育的發展,同時,它也使教育變成了科舉的附庸??婆e制猶如一根具有神奇力量的指揮棒,使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學的管理、教師的管理、學生的管理等,無一不與科舉緊密聯系在一起。當時無論官學還是私學,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主要是為了應舉。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至學生課業的考績等,都與科舉的要求完全一致,即考什么就學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學。這樣就使教育活動變成了科舉的預備活動,學校變成了科舉的預備機關,成了科舉的附庸。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 三國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學弟子,這是我國古代法律分科設學之始。宋文帝元嘉二十年開設醫學,這是我國醫學專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專科學校。四館即玄學、史學、文學、儒學。周興嗣編寫千字文顏氏家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專門論述家庭教育的著作,作者顏之推。他經歷了梁、齊和北周“三代之悲”,深感世態炎涼,故結合自己立身、處事、治家的經驗寫成此書,以教誡子孫。其中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原則等有許多精辟見解。如他提出家庭教育最好從胎教開始。九品中正”選士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設立大、小中正官,由他們負責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現,據次將士人評定為九個品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級上報(小中正報大中正,大中正報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最后吏部選擇前三個品級者授予官職的選士制度,又稱九品官人法。該制度具體實施始自魏文帝曹丕執政時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士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教育管理發展的主要表現設立國子學與太學并列郡國學校制度的建立專門學校和綜合學校的設置私學和家庭教育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管理的歷史地位教育及其管理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變革,出現了許多新事物,選士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在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為隋唐建立完備的官學制度作了準備。九品中正制實施的條件中正官的品德和識鑒才能;品評人才是否有明確的標準。九品中正制產生的歷史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戰爭頻繁,只是漢代的察舉制度難以實行,這一時期地主豪強壟斷政權,形成了實力強大的門閥氏族集團,這個集團的內部要分配政治權利,這就對選士制度進行改革。人物志的作者及該書的歷史價值劉劭它不僅從治國平天下的角度高度的論述了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義,而且詳細地闡述了人才的各種不同類型,提出了人才的標準,分析了各類人才的心理特點、征象及優缺點,還論述了在識別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和應遵守的守則,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人才學的巔峰之作。九品中正制對教育管理的影響挫傷了讀書人的積極性,使學校更加門庭冷落促進了選士制度的發展。第四章 隋唐時期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400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頒布興學敕唐代科舉分為:??坪椭婆e兩類。??朴校盒悴拧⒚鹘?、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至隋煬帝大業三年(606年)始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建立。隋煬帝在中央設立國子寺隋煬帝大業三年改名為國子監隋唐官學國子監“六學”考試分三種:旬考、歲考、畢業考。科舉考試的標準是儒家經典五經正義,其考試方法是帖經,墨義,對策,詩賦。隋唐時期文教政策的基本內容重振儒術兼融佛道??婆e制產生的原因隋唐時科舉制度產生原因?要加強中央集權,必須收回選用人才的大權;要鞏固政治,必須最大限度的網絡和籠絡知識分子,為他們提供參政的機會,以擴大統治基礎;全國統一,封建官僚機器日益完備,必須選拔大量的適應封建大一統政治需要的人才來充任各級吏員。這樣,為士族所操縱的“九品中正制”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至隋煬帝大業三年(606年)始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建立??婆e制度對教育管理的影響調動了世人的積極性,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科舉選士制度不拘門第,面向社會公開招考,給每個讀書人提供了均等的競爭機會。而且通過嚴格的考試,實行優勝劣汰。盡管考試的內容有一些弊端,但它不論出身,講究公平競爭,以考生考試的成績為依據決定取舍。從一定意義上,科舉制把前途交給了考生自己,能否取得功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書人自己是否勤奮。唐代官學、私學和家學都頗為發達,與科舉制的激勵作用是分不開的。)使教育成為科舉的附庸。(科舉制以功名利祿為誘餌,以公平競爭為推動力,激發了世人讀書的積極性,促進了各類教育的發展,同時,它也使教育變成了科舉的附庸。科舉制如一根指揮棒,使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學的管理、教師的管理、學生的管理等,無不與之緊密聯系,當時武無論官學、私學,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主要是為了應舉。)隋唐的學校系統隋朝在中央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在大理寺設有律學。唐在隋的基礎上,中央官學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六學)和廣文觀。隋唐官學管理完備的主要標志學校管理機構和人員的設置。唐代設置了國子監,為專門管理中央官學的行政機構。國子監中設有祭酒、司業、監丞、主薄等職,并對其職責做出了明確劃分。入學資格的規定。儒學各學招收14-19歲子弟(律學為18-25歲)。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計劃:服從于科舉考試的要求。當時把儒經分為大中小三類:大經為:禮記春秋左傳;中經為詩經周禮儀禮;小經分為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大經、中經為必修科目,小經為選修科目,孝經論語為公共必修科目。考試制度:國子監“六學”考試分三種:旬考、歲考、畢業考。統一教材:五經正義教師的管理中央官學的教師有:博士、助教、直講等。中央各學師生皆有定額。唐代對教師和教育行政官員與國家其他官員一樣還實行定期考核。學生的管理。束修制、假期、待遇和獎勵制度、學生守則??婆e報考程序科考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鄉貢”。報考的過程不盡相同。生徒首先要通過冬季校內的畢業考試,合格者報送中央尚書省禮部,即獲得參加禮部試(省試)的資格。畢業考是比較嚴格,中央官學的學生由國子祭酒、司業、監丞等負責考試,再由祭酒復核、選拔。地方官學的學生由兼管地方教育行政的長官考試篩選。鄉貢先持證件在本縣報名,由縣令選考后,由州刺史復核,然后舉行“鄉飲酒禮”隆重歡送其去中央,準備參加尚書省禮部的考試。每年10月,鄉貢隨地方貢糧稅一起進京。生徒和鄉貢分別被報送尚書省后,都填寫自己的姓名、三代履歷和保結。經戶部審查后,再將名冊送至禮部,然后由禮部定期命題考試,即“省試”。省試一般在春季三四月舉行。科舉考試的內容與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區別。唐代科舉??朴行悴拧⒚鹘?、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秀才科注重博學才高。唐以此科最高,考選較嚴,每年所取不過一二人,很難考取。太宗貞觀后,此科名存實亡。明法、明字、明算科選數量少,因此學子們熱衷于明經、進士科。進士科在唐代各科中最受重視,學子們競相趨向此科。及第者往往受到重用,有許多人位居宰相,因此競爭相當激烈,考取很難??婆e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五經正義是科考的標準,其考試方法是帖經,墨義,對策,詩賦四種。第五章 兩宋時期宋徽宗崇寧2年(1103年)在諸路設立提舉學事司,負責管理所屬州縣教育,這是我國設立專門地方教育行政機構的開始宋代有白鹿洞、岳麓、應天府、嵩陽、石鼓、茅山”六大書院。太學三舍法王安石在興學中整頓太學的措施,學生初入太學為外舍生,學習一年,合格者升入內舍。內舍學習兩年,進行一次升舍考試,稱為“舍試“。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學習兩年,進行畢業考試。上等的直接授官,享受進士待遇;成績中等的即免除省試,但要參加殿試;成績下等免解試,參加科舉之省試。分齋教學是蘇糊教法的核心。分齋,即學校分為“經義”、“治事”二齋,經義齋以教學儒家經典為主。經義齋以教學儒家經典為主,學生有較高的學術和道德修養,可擔負朝廷政、法、刑、教等方面的政務。治事齋又分為治民、講武、水利、歷算等科。學生選學一科為主科,兼治一科或幾科為副科,以培養政府各職能部門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分齋教學實行分科教學和主副科制度,在教育史上有開創意義。蘇湖教法又叫分齋教學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方法?!懊黧w達用”是胡瑗“蘇湖教法”的指導思想和教育目的。分齋教學是蘇湖教法的核心。分齋,即學校分為“經義”、“治事”二齋,經義齋以教學儒家經典為主,治事齋又分為治民、講武、水利、歷算等科。齋教學實行分科教學和主副科制度,在教育史上有開創意義。學田制在宋代的地方官學,除賜給官學緡錢外,還賜給土地,稱為“學田“,由學校經營,以田租賃收入作為固定辦學經費。學田制的建立為官學的穩定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促進了宋元時期地方官學的大發展。積分制南宋時,為配合三合法創立了“積分制”:月考優等積1分,一年10次月考累積8分以上者作為升舍的重要依據。此類似今日學分制的計分方法與平日行藝的考查,皆強調平日的教學與管理。兩宋時期文教政策的內容1、興文教,既是治國方針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2、儒佛道三教并用。兩宋時期的三次興學運動慶歷興學代表人物:范仲淹。背景:慶歷三年(1043年)他任參知政事(丞相)。針對當時科舉泛濫、學校不興的弊病,范仲淹主張把興學育才與科舉選才的改革結合起來,“教以經濟(經國濟世)之業,取以經濟之才”他認為只注重科舉而不興教育,猶如“不務跟耕而求獲”。教學內容:以“六經”為主。具體措施(在那些方面進行改革?):詔令州縣興學。改革科舉創設太學。 教學模式:蘇湖教法意義:雖然慶歷興學隨新政失敗而結束,然而其影響是深刻的。如何把興學和科舉改革結合起來,培養和選拔“明體達用”人才,始終是北宋教育改革的目標。明體達用思想影響了一代學風。熙寧、元豐興學代表人物:王安石。興學內容:王安石從興學育才入手,建立“教、養、取、任”的配套制度。教之之道養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具體措施:整頓太學:實行“三舍法”,頒布太學令;嚴選學官,實行“教官試”。整頓地方官學增設專門學校明定教學內容改革科舉制度崇寧興學代表人物:蔡京。興學內容:詔天下興學貢士,推行三舍選考法。增設畫學、道學,復辦書學、算學。廢止科舉,代以學選。蘇糊教法”的主要特點?“明達體用”是“蘇糊教法”的指導思想和教育目的?!懊鬟_體用”的精神實質就是“學以致用”分齋教學是蘇糊教法的核心。分齋,即學校分為“經義”、“治事”二齋,經義齋以教學儒家經典為主。經義齋以教學儒家經典為主,學生有較高的學術和道德修養,可擔負朝廷政、法、刑、教等方面的政務。治事齋又分為治民、講武、水利、歷算等科。學生選學一科為主科,兼治一科或幾科為副科,以培養政府各職能部門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分齋教學實行分科教學和主副科制度,在教育史上有開創意義。此外,蘇湖教法還包括實行討論、游學、直觀教學等一系列內容。胡瑗“明體達用”辦學思想的內容所謂“明體”就是領會圣賢之遺意,理解六經等儒家經典的道理,掌握仁義禮智等封建倫理道德的基本內容及其精神實質;所謂“達用”就是在修身、治國、處世過程中,去實踐這些精神、道理和內容。簡單的說就是學以致用。理解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內容1、整頓太學,實行“三舍法”,頒布太學令;嚴選學官,實行“教官試”。2、整頓地方官學3、明定教學內容,頒布三經新義為全國學校的教科書。4、增設專門學校5、改革科舉制度。北宋改革教育的三次興學運動的共同特點三次興學都是為了振興官學,可以培養有真才實學,可以經國濟世的人才,為此每次改革都試圖整頓學校教育與改革科舉雙管齊下,以克服科舉制對學校教育的不良影響,使學校育才與科舉選材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在整頓學校教育方面力圖提高學校的地位加強培養人才這一環節的作用,并且尤其重視太學的改革和建議,以及對全國的教育發揮示范作用。在改革科舉方面,則努力探索如何才能使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脫穎而出;如何既能考出知識水平,又能考出能力高低,既能考出才學,又能考出品德;如何才能使科舉選拔人才與學校育才有機結合,使其對學校教育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宋代的官學管理的主要標志或特點、經驗?建立更加完備的官學體系。宋代經三次興學運動,官學制度更加完備,國子學、太學、醫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得到了整頓和充實,又增設了武學和畫學。設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崇寧二年(1103年),在諸路設立提舉學事司,長官稱提舉學事使,是我國設置專門地方行政機構的開始。創行“學田制”教師管理制度的加強。地方官學教師實行考試選差。宋代官學還實行定期考核。學生管理制度的發展。放寬了入學等級制定了嚴格的學規。教學管理的發展。“四書”的地位上升,與“五經”并列為欽定教材?!叭岱ā薄胺e分制”的實行。書院(產生的原因)書院之名,最早出現在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主要作為國家修書藏書的機構,(皇家圖書館)。唐朝后期,逐漸演化成學者講學說書、學子讀書求學并進行學術研究的專門教育機構,這就是民間最早的書院。(785-820)書院的特質(書院特點?)書院是私學,它繼承了古代私人講學的優良傳統,在教學和組織管理上又有其自身的特點:書院的組織和講學形式,不同程度的受到佛教禪林的影響。書院不僅是講學的場所,也是學者研究著書修書及刻書印書藏書的學術中心;書院一般建筑在山水勝地,如白鹿洞書院在廬山五老峰下,岳麓書院在長沙岳麓山下等。而且書院的建筑設施往往具有一定規模,布局也很講究。宋代著名書院的名稱白鹿洞書院:唐貞元年(785-805年)。洛陽人李勃、李涉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創建。后朱熹修復。岳麓書院在湖南長沙岳麓山下.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講堂齋舍,創辦書院應天府書院。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邑人曹誠在河南商丘建學校。范仲淹曾就學于此。嵩陽書院:(太室書院)在河南登封太室山麓。程顥、程頤先后講學于此。石鼓書院:在湖南衡陽石鼓山回雁峰下。李寬讀書于此。茅山書院:在江蘇金壇三茅山后,宋仁宗時侯遺創建的。兩宋時期書院的特點是什么?1、書院的組織和講學形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禪林的影響,書院山長與寺院的禪師、方丈指責極為相似。書院的教學頗似寺院之學,組織管理比較全面、規范,其教育管理水平要超過傳統的私學。2、書院不僅是講學的場所,也是學者研究著書修書及刻書印書藏書的學術中心。許多學術思想和著作都是在書院產生的。3、書院一般建筑在山水勝地,而且書院的建筑設施往往具有一定規模,布局也很講究,一般包括照壁、泮池、降糖、齋舍、祠堂、藏書樓、啟圣殿、明倫堂等。書院的管理經驗書院的管理體制。書院最主要的負責人是山長,(院長、洞主、主洞、堂長)還設有副山長、助教等。書院管理的制度化。書院的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是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教條。白鹿洞書院教條規定:明確規定要以“明人倫”為學習的目的,指出學生修身、待人接物的要領。規定了學習的次序和方法。白鹿洞書院教條成為了后世書院學規的范本。教學的組織管理。書院的教學,多采用自由講學的形式。書院的教學組織形式,“導師制”、會講(書院有時還 禮聘院外名師來做專題講座,這是升堂講學的一種形式)。著名的會講有“天鵝湖會講”。書院教學以自學為主??颊n,是書院教學的重要制度。展禮,是書院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圖書與經費管理。圖書來源有四一是皇帝賜書二是官紳捐贈三是自行購置四是自行刊刻。宋代書院經費的來源,主要依靠學田的田租。學田的來源:一是有朝廷或官府賜給。二是靠私人捐贈。第六章 遼金時期遼金元時期文教政策的特點尊孔崇儒、興學設教維護民族文化傳統遼金元時期官學的特點在學校管理體制與行政體制上吸收漢民族的辦學經驗,在中央和地方設立了以學習儒經為主的各種類型的學校;教學管理,從教學內容上,遼金元的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除本民族的語言外,都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學內容,所用教材也多是唐宋以來的經史,元代在教學管理體制上,繼承并發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積分法,實行分齋升學和考試積分制;教師管理 遼代官學的教師主要由漢族知識分子充任,到了金代仍以漢人為主,同時契丹族、女真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知識分子已占有一席之地,漢代教師則蒙漢及其他少數民族兼用。從任用方式上元朝中央官學的教師有超體直接任命的,有的是進士被委以教職,地方官學的教師的任用方式有多種樣式,集賢院、禮部、儒學提舉司、地方政府官員都有權選用教師,元代對教師有嚴格的糾察制度; 學生的管理 入學資格與學額 三代官學的入學資格是由嚴格的等級限制的,元代具有強迫教育的性質。學生的待遇和學規 學生在學校期間享受政府撥給的錢糧,并向有一些特殊的待遇。遼金元教育行政體制的特點它們多模仿漢人之制。元代的教育行政呈現出政出多門的特點,中央沒有統一的教育行政機構,國子監歸集賢院統轄,蒙古國子監歸蒙古翰林院統管,回回國子監屬于翰林兼國史院。地方行政和中央一樣,也是政出多門。遼金元書院官學化的主要表現(特點)中央和地方政府興辦書院,以為天下書院的示范或向導。掌握書院的領導權(3)加強書院經費的管理(4)加強對書院的招生、考試、學生出路的管理。書院管理的官學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術的發展,但促進了書院管理的制度化,并積累了政府管理民間學術的和教學活動的經驗。第七章明清 鴉片戰爭前明清教育行政機構和官員的名稱禮部,地方官學由中央任命提學官中央官學的行政機構國子監倡導實學的著名書院清代的漳南書院;古經精舍學海堂明代的東林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北O生歷事即監生到監外“歷練政事”,或稱實習歷事,這是一項培養官吏的重要措施。規定凡是在監10余年者,派到“六部諸司歷練政事”,諸司教習政事,進行考核,平常的再令歷練;下等的送還國子監讀書。監生歷事制度,對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是有積極意義的。八股文包括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結明清官學學校管理體制的特點中央官學的行政機構是國子監。也是全國最高學府明清時期的文教政策的內容尊孔崇儒、推崇理學網絡人士、禁錮思想。朱元璋還創設了八股取士,題目只能出自四書五經,并且以朱元璋的四書集注為標準答案。明清文教政策對教育管理的影響明清兩代在文教政策上對知識分子采取又打又拉德、恩威并施、軟硬兼施的政策,最終的目的是實行文化專制,禁錮讀書人的頭腦,遏制他們的反抗精神。明清的文教專政政策嚴重的摧殘了知識分子的身心,鉗制了他們的思想,因此在明清之際就遭到了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猛烈抨擊。他們在對封建制度和為之服務的程朱理學、八股取士制度進行全面批判的同時提出了實學教育思想,這一思想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頗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潮,影響多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對近代舊民主主義的政治革命和教育革新發揮了重要的啟蒙作用。明清科舉制度嚴密的表現是有嚴格的考試制度。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常科只有進士一科,三年進行一次??荚嚪譃槿墸亨l試、會試、殿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考應試者被正式賜出身,進士。分三甲。一甲第一“狀元”;一甲第二“榜眼”;一甲第三“探花”;二甲若干名,賜出身,進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明清八股文取士,對教育產生了怎么的影響?明清八股文取士,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有:1.嚴重的敗壞了學風。當時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僅局限與訓練八股文,學校完全變成了八股文的訓練基地。考試的題目又必處于四書、五經,這就助長了一些讀書人的僥幸心理;2.嚴重的妨礙學術的進步。特別是到了清代,四書、五經中的題目出了幾百年,已經沒有新鮮題目可出了,為了避免士人抄襲成文,就出一些離奇古怪的題目。為了應付這種考試,讀書人更是用心去鉆營,不求真才實學,只求僥幸中舉。明清官學學校管理體制的特點?或國子監內部設置了哪些機構,其職能是如何劃分的?明清國學的行政機構仍是國子監,它也是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的行政和教學機構的設置相當完備。國子祭酒1人為國子監最高行政長官;國子司業一人為祭酒之副職;之下設有五廳四堂:五廳包括繩愆廳、博士廳、典籍廳和掌饌廳。五廳為管理機構,分別設有監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饌等職,負責監督、教學和服務。六廳指帥星、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和廣業六堂,有初中高三級。六堂為教學單位。國子監的學生通稱“監生”,依其來源分為幾類(1)國子鑒的學生通稱“監生”,依其來源可分為四類:一為“蔭監生”,也成官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準入監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和留學生。二為“貢監生”,是由地方官學選拔入監的生員。三為“舉監生”,是在京師會試下第的舉人,有翰林院擇其優者送入監內讀書。四為“例監生”,是通過捐納錢物而獲得監生資格者。說明了教育對象的擴大,也說明教育普及的擴大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明初規定學生的名額,府學40人,州學30人,縣學20人。明初規定,參加科舉考試者必須由學校出身,童試又分為“縣考”“府考”“院考”。明清時期對學生、教師和教學的管理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明清時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