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醫用藥及護理.doc_第1頁
第十四章 中醫用藥及護理.doc_第2頁
第十四章 中醫用藥及護理.doc_第3頁
第十四章 中醫用藥及護理.doc_第4頁
第十四章 中醫用藥及護理.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篇 中醫護理基本知識第十四章 中醫用藥及護理【重點難點】第一節 中藥的性能與用法一、中藥的性能(一)四氣五味四氣,又稱四性,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辛味:有發散、行氣、活血、開竅、化濕等功效。常用于表證、氣滯、血瘀、竅閉、神昏、濕阻等證,如麻黃、木香、紅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藥。甘味:有補益、和中、緩急等功效,常用于虛證、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證,如黨參、熟地、甘草等甘味藥。酸味: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常用于虛汗、久泄、遺精、遺尿、出血等證,如五味子、烏梅等酸味藥。苦味:有瀉和燥的功效。瀉主要包括清熱、瀉火、瀉下通便、降泄肺氣。常用于里熱證、熱結便秘、肺氣上逆咳喘等證,如桅子、大黃等。苦能燥濕,苦而溫的藥物,能燥寒濕,如蒼術等;苦而寒的藥物,能清熱燥濕,如黃羊、黃連等苦味藥。咸味:有軟堅散結,瀉下的功效。常用于瘰癘、痞塊、燥熱便秘等證,如昆布、芒硝等。此外,淡味有滲濕、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澀味藥與酸味藥功能相類似。 (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趨向。(三)歸經歸經就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作用主要對某經(臟腑及其經絡)或某幾經發生明顯的作用,將各種藥物對機體各部分的治療作用進一步歸納,使其系統化,這樣便形成了歸經理論。(四)有毒與無毒認識藥物有無毒性以及毒性的強弱,在治療中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二、中藥的用法中藥的應用,主要包括藥物的配伍、用藥禁忌、劑量等內容。掌握這些內容,對于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和確保用藥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配伍1相須 即兩種以上的功效類似的藥物同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2相使 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藥為主,余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的功效。3相畏與相殺 當兩藥同用時,一藥的毒性能被另一藥減低或消除,在這種情況下,就前者來說是相畏關系,就后者來說是相殺關系。4相惡 即兩藥同用,一藥能抑制另一藥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喪失。1 相反 即兩藥合用后,能產生毒性或劇烈的副作用。(二)用藥禁忌1配伍禁忌: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烏頭反貝母、瓜簍、半夏、白芨,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赤石脂。2妊娠禁忌 禁用巴豆、牽牛子、大戟、斑螫、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慎用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水通等。3服藥禁忌 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三)劑量1根據藥物性能確定劑量 2根據配伍、劑型確定劑量3根據病情,體質、年齡確定劑量第二節 方劑的組成與劑型一、方劑的組成及變化(一)方劑的組成原則方劑的組成有嚴格的原則性。這種原則前人總結為君、臣、佐、使現代又稱主、輔、佐、使。君藥(主藥);即針對主病、主證或主要病因而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藥。臣藥(輔藥):含義有二,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主證或主要病因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兼證或次要病因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含義有三,一是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物發揮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癥狀的藥物;二是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方中某些藥物的毒性,或能制約方中某些藥物峻烈之性的藥物;三是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使藥:含義有三,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至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協調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三是矯味藥,即矯正藥物味道,便于服用的藥物。二、方劑的劑型方劑的劑型,是指方藥的制劑形式,即根據病情需要或藥物特點,將藥物配伍組成方劑后,將其制成一定的制劑形式。中醫臨床常用的劑型有:(一)湯劑(二)散劑(三)丸劑(四)丹劑(五)膏劑(六)酒劑(七)糖漿劑(八)片劑(九)沖劑(十)針劑第三節 中醫用藥“八法”及護理中醫用藥“八法”通常是指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種常用的藥物治療方法。一、汗法及護理汗法,亦稱解表法,是一種疏散表邪,促使人體微微出汗,將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治法。護理方法:1應用汗法時,應避風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滋滋微汗為最佳,不易過汗, 2解表劑多用辛散輕揚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藥性耗散,作用減弱。藥宜武火快煎,服藥時溫度適宜;藥后可加飲熱稀粥、熱水、熱飲料等,以助藥力;服藥后臥床加蓋衣被,促其發汗。3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粘滑、酸性和生冷食物。4藥后加強病情觀察,重點觀察有汗、無汗、出汗時間、出汗部位和汗量等。5汗出時及時用干毛巾或熱毛巾擦干,汗止后及時更換衣被,并注意避風寒;防止復感。6病位在表,藥后無汗者,可針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發汗,不可予冷飲和冷敷,避免“閉門留寇”,使邪無出路,熱反更甚。 7服發汗解表藥時,應禁用或慎用解熱鎮痛藥,如阿斯匹林等,防止汗出太過。二、吐法及護理吐法亦稱涌吐法,是通過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治法。護理方法: 1涌吐藥作用迅速兇猛,宜傷胃氣,應中病即止。對年老體弱、嬰幼兒、心臟病、高血壓及孕婦慎用或忌用。2服藥期間應暫禁食,待胃腸功能恢復后再給少量流質飲食或易消化食物以養胃氣。3服藥應小量漸增,采取二次分服法,以防涌吐太過或中毒。一服便吐者,需通知醫生,決定是否繼續二服。 4服藥后不吐者,可用壓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嘔吐。5吐后給溫開水漱口,及時清除嘔吐物。6吐而不止者,可服少許姜汁或服用冷粥、冷開水解之。若仍不止者,可根據給藥的種類分別處理。7嚴重嘔吐者應注意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嘔吐物的量、氣味、性質、性狀并記錄。三、下法及護理下法,亦稱瀉下法。是通過運用瀉下藥,通導大便、排除腸胃積滯、蕩滌實熱,或攻逐水飲、寒積,以治里實證的一種治療方法。護理方法:1瀉下劑以攻伐為主,過則易傷正氣,用時應中病即止,對年老體虛,孕婦及產后津虧引起的便秘更應慎用。2服藥期間忌食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傷胃氣。3藥后注意觀察排泄物的性狀、量、色及次數,若瀉下太過而致虛脫,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配合救治。4寒下藥適用于里實熱證,表里無實熱者及孕婦忌用;忌同時服用辛燥、滋補藥;服藥期間應暫禁食,待燥屎瀉下后再給以米湯、面條等養胃氣之品。5溫下藥適用于因寒成結之里實證,藥宜取連續輕瀉,于飯前溫服。6潤下藥適用于腸燥津虧、大便秘結之證,藥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藥期間應配合食療以潤腸通便,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7逐水藥適用于水飲壅盛于里之實證,此類藥有毒而峻猛,易傷正氣,所以體虛、孕婦忌用,有惡寒表證者不可服用。四、 和法及護理和法,亦稱和解法。是采用和調的方法,以和解少陽寒熱,協調臟腑功能的一種治法。護理方法:1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膩及辛辣之品。2服和解少陽藥后要仔細觀察患者的體溫、脈象、以及出汗情況。3服調和肝脾藥應配合情志護理,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以利于提高治療效果。4服調和腸胃藥時應注意觀察腹脹及嘔吐情況,并注意觀察排便的性質和量。 5小柴胡湯以柴胡為主藥,服藥時忌同時服用碳酸鈣、維丁膠性鈣、硫酸鎂、硫酸亞鐵等西藥,以免相互作用產生毒副反應。五、溫法及護理溫法,亦稱溫陽法。是采用溫里祛寒藥以溫里祛寒,回陽救逆,溫通經脈,使寒氣去,陽氣復,經絡通,血脈和,治療里寒證的一種治法。護理方法:1、使用溫里劑,須辨證準確,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且中病即止,以免助火。2生活起居、飲食、服藥等護理均以“溫”法護之,忌生冷寒涼。3服溫中祛寒藥,如理中丸時,應在服藥后飲熱粥少許,有微汗時避免揭衣被。4服溫經散寒藥時,服藥后應注意保暖。5服回陽救逆藥時,昏迷患者可給鼻飼法用藥;服藥期間應嚴密觀察患者神志、面色、體溫、血壓、脈象及四肢回溫的病情變化。六、清法與護理 清法,亦稱清熱法,是通過清熱瀉火,使邪熱外泄,以清除里熱的一種方法。清法的運用范圍較廣,尤其治療溫熱病中更為常用。護理方法:1保持病室空氣新鮮,室溫、衣被、飲食、服藥等均宜偏涼。2飲食上應給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多食蔬菜水果類及維生素食物,鼓勵患者多飲水、西瓜汁、梨汁等生津止渴之品。3湯劑宜取汁涼服或微溫服。4服藥后需觀察病情變化5苦寒滋陰藥久服易傷胃或內傷中陽,必要時添加溫胃、和胃藥;年老體弱、脾胃虛寒者慎用,或減量服用;孕婦忌用。七、消法及護理消法,亦稱消導法。即通過消食導滯和消堅散結作用,以使氣、血、痰、食、水、蟲等積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漸消散的一種治法。護理方法:1消導之劑,要根據其方藥的氣味清淡、重厚之別,采用不同的煎藥法。如藥味清淡,臨床取其氣者,煎藥時間宜短;如藥味重厚,取其質者,煎藥時間宜延長。2服藥時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勿過飽,嬰幼兒應注意減少乳食量,必要時可暫時停止喂乳。3湯劑宜在飯后服用,與西藥同服時,應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味酸,忌與胃舒平、碳酸氫鈉等堿性藥物同服,以免酸堿中和,降低藥效。4應用消食導滯劑,應觀察患者大便的性狀、次數、質、量、氣味、腹脹、腹痛及嘔吐情況等。5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年老、體弱者慎用;脾胃虛弱、或無食積者及孕婦禁用。八、補法及護理補法,亦稱補益法。是通過補益藥以滋養、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之不足,治療各種虛證的方法。護理方法:1由于陽虛多寒,陰虛多熱,病室的溫度、濕度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調整,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睡眠,適當鍛煉身體,提高抗病能力。2補益藥大多質重味厚,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阿膠需烊化,貴重藥品應另煎或沖服,宜空腹或飯前服下。3飲食上應對證進補4虛證患者大多處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況,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5若遇外感,應停服補藥以防“閉門留寇”。第四節 常用中藥一、解表藥凡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根據解表藥藥性的不同,本節藥物分為辛溫解表藥和辛涼解表藥兩類。(一)辛溫解表藥辛溫解表藥性多辛溫,以發散風寒為主要功效,一般發汗作用較強。常用的藥物有麻黃、桂枝、防風、荊芥、羌活、細辛、柴胡、薄荷、葛根、菊花、桑葉、白芷、紫蘇、蒼耳子、辛夷、生姜等。(二)辛涼解表藥辛涼解表藥性味多辛涼,以發散風熱為主要功效,發汗力一般較弱。常用的藥物有薄荷、葛根、菊花、桑葉、柴胡、升麻、蔓荊子等。二、清熱藥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一)清熱瀉火藥本類藥物性味多辛甘苦寒,清熱瀉火是其主要功效,常用的藥物有石膏、知母、梔子、天花粉、竹葉、夏枯草、鴨跖草、青葙子等。 (二)清熱燥濕藥本類藥物性味多苦寒,能清熱,燥濕。常用的藥物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等。(三)清熱涼血藥本類藥物性味多為苦甘咸寒,能清解營分、血分熱邪。常用的藥物有犀角、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等(四)清熱解毒藥本類藥物性味多為苦甘寒,能清熱解毒。常用的藥物有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大青葉、半邊蓮、垂盆草、魚腥草、馬齒莧、紅藤、白花蛇舌草、綠豆等。(五)清退虛熱藥本類藥物性味多為苦甘寒,能清虛熱,退骨蒸。常用的藥物有青蒿、地骨皮、白薇、銀柴胡、胡黃連等。三、瀉下藥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使大便排出的藥物,稱瀉下藥。(一)攻下藥本類藥物性味大多苦寒,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主要適用于實熱積滯、燥屎堅結、大便秘結等病證。常用的藥物有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等。(二)峻下藥本類藥物性味大多苦寒,均有毒,瀉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劇烈的腹瀉,適用于水腫、胸腹積水及痰飲喘滿等病證。常用的藥物有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陸等。(三)潤下藥本類藥物多為植物種子或種仁,富含油脂,性味大多甘平,能潤燥滑腸,使大便軟化,易于排出,適用于年老、體弱、久病、產后所引起的陰虛、血虛等便秘病證。常用的藥物有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四、祛風濕藥凡以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常用的藥物有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加皮、白花蛇等。五、芳香化濕藥凡是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藥物,稱為芳香化濕藥。常用的藥物有蒼術、藿香、厚樸、佩蘭、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六、利水滲濕藥凡以通利水道、滲泄水濕為主要功效的藥物,叫利水滲濕藥。本類藥物性味多甘淡,有通利小便,滲利水濕的功效。常用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滑石、茵陳蒿、木通、車前子、通草、海金沙等。七、溫里藥以溫里祛寒,消除里寒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藥,或叫祛寒藥。常用的藥物有肉桂、附子、干姜、川烏、草烏、吳茱萸、丁香、小茴香等。八、理氣藥凡能調理氣分,疏暢氣機,消除氣滯或氣逆的藥物,稱為理氣藥,又稱行氣藥。常用的藥物有橘皮、枳實、陳皮、青皮、木香、香附、延胡索、烏藥、川楝子、佛手等。九、止血藥止血藥是以制止體內外出血為主要作用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仙鶴草、白芨、側柏葉、大薊、小薊、地榆、白茅根、槐花、三七、茜草等。十、活血化瘀藥以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活血化瘀藥。其中活血祛瘀血作用較強者,又稱破血藥。常用藥物川芎、桃仁、紅花、牛膝、穿山甲、乳香、益母草、郁金、莪術、丹參、益母草、雞血藤、五靈脂等。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藥凡以祛痰或消痰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化痰藥;凡以緩和減輕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止咳平喘藥。(一)溫化寒痰藥本類藥物性味多苦寒,具有溫化寒痰功效。常用的藥物有:半夏、天南星、白前等。(二)清化熱痰藥本類藥物性味多苦甘寒,具有清熱化痰功效。常用的藥物有桔梗、貝母、前胡、瓜蔞、枇杷葉等。(三)止咳平喘藥本類藥物性味多苦甘溫,具有宣肺祛痰、潤肺止咳、下氣平喘功效。常用的藥物有杏仁、款冬花、紫菀、蘇子、百部、桑白皮、葶藶子等。十二、平肝息風藥凡具有平息肝風或潛陽鎮靜作用的藥物,稱為平肝息風藥。常用的藥物有羚羊角、天麻、鉤藤、全蝎、石決明、牡蠣、代赭石、白蒺藜、地龍、白僵蠶等。十三、補益藥(一)補氣藥常用的藥物有人參、黃芪、白術、扁豆、山藥、甘草、飴糖、大棗等。(二)補陽藥常用的藥物有鹿茸、補骨脂、杜仲、 肉蓯蓉、仙茅、續斷、狗脊、骨碎補、益智仁、補骨脂、冬蟲夏草、蛤蚧、紫河車、菟絲子、鎖陽等(三)補血藥常用的藥物當歸、阿膠、熟地黃、何首烏、白芍、龍眼肉等。(四)補陰藥常用的藥物有:沙參、麥門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葚、墨旱蓮、女貞子、龜板、鱉甲等。第五節 常用方劑一、解表劑(一)辛溫解表劑常用有麻黃湯、桂技湯、加味羌活湯、加味香蘇散、小青龍湯等。(二)辛涼解表劑常用有銀翹散、桑菊飲、麻杏石甘湯、升麻葛根湯等。(三)扶正解表劑常用有人參敗毒散、荊防敗毒散、參蘇飲、再造散、蔥白七味飲等。二、瀉下劑(一)寒下劑常用有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復方大承氣湯、大陷胸湯等。(二)溫下劑常用有溫脾湯、大黃附子湯、三物備急丸等。(三)潤下劑常用有麻子仁丸、潤腸丸、濟川煎等。(四)逐水劑常用有十棗湯、舟車丸、疏鑿飲子。三、和解劑(一)和解少陽劑常用有小柴胡湯、柴胡達原飲、蒿芩清膽湯等。(二)調和肝脾劑常用有逍遙散、四逆散、痛瀉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三)調和腸胃劑常用有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等。四、清熱劑(一)清氣分熱盛劑常用有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二)清營涼血劑常用有清營湯、犀角地黃湯。(三)清熱解毒劑常用有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涼膈散、普濟消毒飲等。(四)清臟腑熱劑常用有龍膽瀉肝湯、白頭翁湯、導赤散、左金丸、瀉白散、清胃散、芍藥湯等。(五)清虛熱劑常用有青蒿鱉甲湯、秦艽鱉甲散、清骨散等。五、溫里劑(一)溫中祛寒劑常用有理中丸、吳茱萸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二)回陽救逆劑常用有四逆湯、回陽救急湯等。(三)溫經散寒劑常用有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六、補益劑(一)補氣劑常用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生脈散等。(二)補血劑常用有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三)氣血雙補劑常用有八珍湯、炙甘草湯、十全大補湯等。(四)補陽劑常用有腎氣丸、右歸丸。(五)補陰劑常用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大補陰丸、虎潛丸、一貫煎等。七、理氣劑(一)行氣劑常用有半夏厚樸湯、越鞠丸、橘核丸、枳實薤白桂枝湯。(二)降氣劑常用有蘇子降氣湯、定喘湯、四磨湯、旋復代赭湯等。八、理血劑(一)活血祛瘀劑常用有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復元活血湯、七厘散、補陽還五湯、丹參飲、生化湯、桂枝茯苓丸。(二)止血劑常用有十灰散、槐花散、小薊飲子、黃土湯等。九、治風劑(一)疏散外風劑常用有川芍茶調散、大秦艽湯、牽正散、小活絡丹等。(二)平熄內風劑常用有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地黃飲子、羚角鉤藤湯等。十、治燥劑(一)輕宣潤燥劑常用有杏蘇散、桑杏湯、沙參麥冬湯等。(二)滋陰潤操劑常用有百合固金湯、養陰清肺湯、麥門冬湯、增液湯、玉液湯等。十一、祛濕劑(一)燥濕和胃劑常用有平胃散、藿香正氣散等。(二)利水滲濕劑常用有五苓散、豬苓湯、五皮散、四苓散等。(三)清熱祛濕劑常用有八正散、二妙散、茵陳蒿湯、三仁湯等。(四)溫化水濕劑常用有實脾飲、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等。(五)祛風勝濕劑常用有獨活寄生湯、獨活寄生湯、雞鳴散等。十二、祛痰劑(一)燥濕化痰劑常用有二陳湯、茯苓丸、溫膽湯等。(二)溫化寒痰劑常用有苓甘五味姜辛湯、三子養親湯等。(三)清熱化痰劑常用有清氣化痰九、小陷胸湯等。(四)祛風化痰劑常用有半夏白術天麻湯、止嗽散等。第六節 給藥護理一、中藥湯劑煎煮法(一)容器通常以帶蓋的陶瓷砂鍋、瓦罐為佳。搪瓷類、玻璃器皿也可用于煎藥。煎煮中藥禁用鐵、錫、銅、鋁、不銹鋼容器等。(二)用水1水質現在煎藥,除特殊規定外,一般以水質純凈,礦物質少為佳。2水量第一煎加水至漫過藥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漫過藥面2cm。約30g藥用水200300ml為宜。(三)泡藥復方湯劑浸泡3060分鐘;以根、莖、果實、種子類為主的,浸泡60分鐘;以花、葉、草類為主的,浸泡2030分鐘。(四)煎藥1火候一般先用大火(武火),待水沸后再改用小火(文火),防止水分迅速蒸發而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1 時間(1)一般藥物:頭煎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2030分鐘;二煎用文火,煎1015分鐘。(2)解表藥、清熱藥、芳香藥:武火快煎,以防藥性揮發,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3)滋補調理藥:煮沸后,文火緩煎,頭煎4060分鐘,二煎30分鐘。(4)有毒性的藥:文火久煎6090分鐘。(五)取藥用紗布將藥液過濾或絞渣取汁。每劑藥各煎的總取汁量為250ml左右,兒童減半。(六)特殊藥物煎法1先煎(1)礦物類、介殼類:應打碎后先煎30分鐘,再下其它藥。如牡蠣、石膏、石決明等。(2)毒性較強的藥物:應先煎60分鐘,再下其它藥同煎。如附子、烏頭等。(3)泥沙多的藥物、質輕量大的藥物:應先煎取汁澄清,以其藥汁代水煎其它藥。如玉米須、灶心土等。2后下氣味芳香類藥物為防其有效成分揮發,在藥物即將煎好前45分鐘放入與其它藥同煎。如薄荷、砂仁、藿香等。3包煎絨毛類、粉末類藥物為防止煎藥后藥液混濁,對消化道、咽喉產生不良刺激,應先用紗布包好,再加入同煎。如滑石粉、旋覆花等。4另煎貴重藥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盡量減少被同煎藥物的吸收,可將藥切成小片,單味煎煮23小時,煎好后,單獨服用或兌入湯藥中同服。如人參、羚羊角等。5烊化膠質類或粘性大且易溶的藥物為防止同煎粘鍋煮糊,或粘附于其它藥而影響藥效,需單獨加溫溶化,趁熱服下。如阿膠、鹿角膠等。6沖服某些貴重藥、細料藥、量少的藥和汁液性藥物,不需煎煮,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開水沖服即可,如三七粉、牛黃、沉香等。7泡服某些揮發性強、易出味的藥,不宜煎煮,泡服即可。如蕃瀉葉、胖大海等。二、服藥方法與護理(一)給藥時間一般中藥宜在進食前、后2小時服用,一日23次。(二)服藥溫度1溫服一般湯劑均宜溫服。2熱服寒證宜熱藥熱服,屬“寒者熱之”。真熱假寒證宜寒藥熱服。回陽補益藥、發汗解表藥、活血化瘀藥、透疹藥等宜熱服。3冷服冷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熱證宜寒藥冷服。真寒假熱證宜熱藥冷服,止血、收斂、清熱、解毒、祛暑等湯劑宜冷服。(三)服藥劑量一般疾病服藥,多采用每日1劑,早晚2次或早中晚3次分服,約200250毫升。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1次。發汗藥、瀉下藥應中病即止,以得汗、得下為度。嘔吐患者服藥宜小量頻服。(四)服藥護理1服發汗藥后,應多飲熱開水、熱湯或稀粥,以助藥力、助汗。2服用滋補藥一般宜在飯前空腹服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和纖維素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蘿卜、萊菔子、茶葉等。3服瀉下藥,應中病即止,邪去為度,不宜過劑。4服驅蟲藥后,要告知患者藥后可能出現輕度腹痛,注意觀察大便有無寄生蟲排出。并記錄排蟲的時間、數量及種類。5危重患者服藥后,應嚴密觀察其神志、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四肢寒溫及唇面顏色變化。6服排石藥后,應囑患者做跳躍運動,要注意患者大小便中有無結石排出。7服用藥酒時,切勿過量,以免引起頭昏頭痛、嘔吐、心悸等不良反應。8服催吐藥后,要注意觀察嘔吐物的顏色、質地、氣味,服藥后仍不能嘔吐者,可用手指或羽毛搽掃咽喉,以助嘔吐。但嘔吐不可太過,要“中病即止”。9嬰幼兒服藥時,可加少量糖類,便于吞服。并注意防止藥物吸入氣管。10氣味芳香,富含揮發油的芳香化濕藥,入湯劑時不宜久煎,以免影響藥效。11閉證患者,可用鼻飼法服藥。12服藥后出現異常情況,如腹痛、氣短、面色蒼白、大汗出、脈沉細等,應及時處理。三、中草藥中毒及不良反應的護理(一)常見有毒中草藥1生物堿類雷公藤、蔓陀羅、藜蘆、烏頭、天南星、馬兜鈴、阿片、毒芹2甙類萬年青、夾竹桃、半夏、商陸、芫花、鴉膽子、烏桑、木薯、八角楓3毒蛋白類相思子、蒼耳子、巴豆、蓖麻子、大麻仁、望江南4毒蕈類紅茴香、白果、藤黃、狼毒、細辛5動物類蟾酥、斑蝥、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