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三中學高中語文 第4專題 第11課《云南冬天的樹林》學練案 蘇教版選修《現(xiàn)代散文選讀》.doc_第1頁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三中學高中語文 第4專題 第11課《云南冬天的樹林》學練案 蘇教版選修《現(xiàn)代散文選讀》.doc_第2頁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三中學高中語文 第4專題 第11課《云南冬天的樹林》學練案 蘇教版選修《現(xiàn)代散文選讀》.doc_第3頁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三中學高中語文 第4專題 第11課《云南冬天的樹林》學練案 蘇教版選修《現(xiàn)代散文選讀》.doc_第4頁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三中學高中語文 第4專題 第11課《云南冬天的樹林》學練案 蘇教版選修《現(xiàn)代散文選讀》.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課云南冬天的樹林一、字音辨讀1蔥蘢(ln)2.喧囂(xio)3.炫耀(xun)4棲居(q) 5.沼澤(zho) 6.腳踵(zhn)7牛蒡(bn) 8.櫸樹(j) 9.麂子(j)二、字形辨識1.2.3. 4.5. 6.三、詞語辨析1一齊一起例句2寧靜寂靜例句四、熟語釋義1生機勃勃:形容富有朝氣,充滿活力。2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fā)展迅速,給人壓力。一、走近作者于堅,詩人,1954年生于昆明。幼兒時期注射鏈霉素致弱聽,14歲輟學,在故鄉(xiāng)閑居。16歲以后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干事、農(nóng)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其間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國其他地方。20歲開始寫詩,25歲發(fā)表作品。曾與同學創(chuàng)辦銀杏文學社。與詩人韓東、丁當?shù)葎?chuàng)辦他們文學雜志,影響很大。另著有詩集空地。他是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風格為自己的追求,其詩平易卻蘊深意,是少數(shù)能表達出自己對世界哲學認知的作家。二、相關背景本文選自人民文學1993年第9期。是于堅“純客觀地記錄”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張的一次實踐,作品力求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避免主觀想象、夸張,顯示出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三、主旨把握本文以樹葉為例,認為人類附加于樹林或落葉身上的意義已經(jīng)構成了“遮蔽”,“意義”橫亙在人與樹林中間,使人們無法接近對象,在“意義”的作用下,我們平常談論的樹林、落葉等等早已經(jīng)不是事物的本身。作者認為,要尊重自然作為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為主體必須放棄自己的優(yōu)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現(xiàn)自己的狀態(tài)。 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四、結構圖示云南冬天的樹林1云南冬天的樹林的顯著特征是什么?明確:云南樹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樹葉的生死有種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靜。不像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那種死亡是讓人驚悚的,經(jīng)過這場搏斗之后,大地便歸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樹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狀態(tài),平和的狀態(tài)。2為什么這些被叫做“落葉”的東西,看上去比棲居在樹上的年代更為美麗悅目?明確:沒有生命支撐的花紋,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魚的美,又有繪畫的美;由于這些美來自不同時間內(nèi)的單個的死亡,因而色彩駁雜、深淺不一。3作者說我們要躺下看自然,“躺下”你認為包含了哪些含義?明確:“躺下”可以看做是一個真實的動作,一種觀察的角度,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姿態(tài),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帶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擾的審美姿態(tài)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們種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拋棄意義的干擾),親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態(tài)。1倡導一種對自然的審美態(tài)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在文中,作者用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對自然的純真的注視與傾聽,表達了他對人與自然、語言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解。他在南方與北方的對比中,以樹葉為例,認為人類附加于樹林或落葉身上的意義已構成了“遮蔽”,“意義”橫亙在人與樹林(綠葉、落葉乃至自然)中間,使人們無法接近對象,在“意義”的作用下,我們平常談論的樹林、落葉等等實際上早已不是對象和事物本身,當我們在敘說綠葉的“攀登”并“仰視”它、落葉的“寂寞”并“拋棄”它的時候,真正的綠葉與落葉與我們漸行漸遠。于堅的立場不失為另一種對自然的態(tài)度,那就是要尊重自然作為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為主體必須放棄自己優(yōu)裕的地位,更不要想當然地去表達什么“意義”,真正想走近自然,就必須澄懷慮思,卸去我們對自然的種種預設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狀態(tài)。2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察的時候,總是盡量避免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干擾,避免使用過于花哨的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而盡可能采用最簡單的直接的描述白描來呈現(xiàn)自然的直觀狀態(tài),用富有質(zhì)感的語匯讓人身臨其境,比如第5節(jié)關于落葉的那段描寫,再比如第9節(jié)對林中聲音的描述,第13節(jié)對光的描寫等等。其實,讀完全文,你會感到通篇都是實實在在的景致,但唯獨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顆真誠的心發(fā)現(xiàn)了它們并呈現(xiàn)了它們。閱讀云南冬天的樹林選段,完成14題。 樹葉永遠,每一個月份都在死去。在最喧囂、最明亮、最生機勃勃的春天,你也會看到一兩片葉子,幾百片葉子,從某棵樹上不祥地落下來,但你永遠看不到它們?nèi)w死去,看不見它們作為集體,作為“樹葉”這個詞的死亡。常常是,它們在每一個季節(jié)都活著,在云南所有樹木的樹冠的附近,保持著綠色,像永遠喪失了飛翔功能的鳥群。死,永遠只是單個的,自覺自愿的選擇。時間并不強迫樹葉們在預定的時刻(冬天)一齊死去。每一片葉子的死亡,僅僅是這片葉子的死亡,它可以在任何季節(jié)、任何年代、任何鐘點內(nèi),它并不指望自己的離去同時也是一整個季節(jié)的結束。因此,死亡本身是一次選擇。連綿不斷的死亡和連綿不斷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個季節(jié)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樣燦爛而令人印象深刻。這就是為什么在云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斕的紅葉,人會感到觸目驚心、熱淚盈眶。一片葉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輝煌的事件。它忽然就離開了那綠色的屬性,離開了它的“本質(zhì)”,離開了樹干上那無邊無際的集體,選擇了它自己內(nèi)在的,從未裸露過的深紅或者褐黑。它落下來,從本該為世界所仰視的地方,落到會被某種踐踏所抹去的地方。它并不在乎這種處境的變化,它只是在風來的時候,或者雨中,或者隨著一只鳥的沉浮,一匹獸的動靜,在秋天或者夏天,在黎明或者正午,在它自己的時間內(nèi),這片樹葉,忽然就從那綠色的大陸上騰飛而起,像一只金蝶。但它并不是金蝶,它只是一片離開了樹和綠色的葉子,它并沒有向花朵炫耀自身,進而索取花粉的愿望。它只是要往下去,不論那里是水還是泥土,是石頭還是空地。一片葉子的落下自有它自己的落下。這不是一塊石頭或一只蜂鳥的落下,不是另一片葉子的落下。它從它的角度,經(jīng)過風的厚處和薄處,越過空間的某幾層,在陽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著,它在沒有水的地方創(chuàng)造了漂浮這種動作,進入高處,又沉到低處,在進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陣綿延,那不是來自某種心情、某種傷心或依戀,而是它對自身的把握。一片葉子的死亡令人感動,如果這感動引起了惆悵或憐惜,那么此人就不懂得云南的樹葉。他是用北方的心境來感受云南了。實際上,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葉子,或者由“葉子”這個詞所指示的那一事物,它脫離了樹和天空的時間,進入了另一種時間。在那兒具有葉子這種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現(xiàn)為綠色,并不需要水分、陽光和鳥群。它是另一個時間中的另一種事物。沒有人知道這些樹葉是何時掉下來的,世界上有無數(shù)關于樹和森林的書,但沒有一本描述過一片葉子的落下。在那些文字里,一片葉子只是一個名詞和些許形容詞的集合體,沒有動詞,每個人都看見過這些樹葉,一片葉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麗的細節(jié)啊!然而永遠不會有人聽見一片樹葉撞到風的時候的那一次響聲,就像在深夜的大街上發(fā)生的車禍,沒有目擊者,永遠沒有。一切細節(jié)都被抹去,只被概括為兩個字“落葉”。這些被叫做“落葉”的東西,看上去比棲居在樹上的年代更為美麗悅目,沒有生命支撐的花紋,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魚的美,又有繪畫的美;由于這些美來自不同時間內(nèi)的單個的死亡,因而色彩駁雜、深淺不一,缺乏某種統(tǒng)一的調(diào)子,它們的豐富使“落葉”這個詞顯得無比空洞。“落葉”是什么?沒有落葉,只有這一片深紅的或那一片褐黑的,一個詩人永遠想不出用什么意象來區(qū)別、表現(xiàn)它們,這景象在文學史上像“落葉”這個詞一樣空白。冬天,當整個世界都被北方那巨大的整體的死亡所籠罩,當人們沉浸在對烏鴉、雪和西風的體驗或回憶中,在云南,有幾片葉子在12月31日下午4點10分51秒落下。它們所往不同,一片在山岡的斜坡上,一片在豹子洞穴的邊緣,有兩片在樹的根部,還有幾片,踩著風梢過了紅色沼澤。在云南冬天的樹林中,心情是一種歸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個在樹上,一個在樹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樹上的并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沖動;在樹下的并沒有被拋棄的寂寞。在這美麗、伸手可觸的林子中,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在好日子,進入林子深處,在松樹葉或者老桉樹葉的大床上躺下,內(nèi)心充滿的不是孤獨、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個季節(jié)),不是忍受,而是寧靜、自在、沉思或傾聽。1請解釋“連綿不斷的死亡和連綿不斷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個季節(jié)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樣燦爛而令人印象深刻”句中“燦爛”的含義。(要求摘錄原文有關語句)答:_答案:因為一片葉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輝煌的事件,它脫離了樹和天空的時間,進入了另一種時間。在那兒具有葉子這種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現(xiàn)為綠色,并不需要水分、陽光和鳥群。它是另一個時間中的另一種事物。2選段是從哪些角度寫樹葉的死亡的?答:_。答案:寫落下的過程;寫落下的心理;寫落下的意義。與北方的樹葉對比著寫。與“在樹上”的葉子對比著寫。3下列句子內(nèi)涵豐富,請闡釋之。(1)一片葉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輝煌的事件。答:_(2)在云南冬天的樹林中,心情是一種歸家的心情。答:_答案:(1)因為它離開了自身的屬性,離開了自己的“本質(zhì)”,離開了集體,選擇了全新的深紅或者褐黑;因為它在落下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漂浮,把握了自身;因為落下并不是死亡,而是成為另一個時間中的另一種事物。(2)樹葉無論是活著(在樹上)還是死去(在樹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樹上并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沖動,在樹下也沒有被拋棄的寂寞,都是歸家。4“一片葉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麗的細節(jié)啊”,可是我們?yōu)槭裁磿鲆暳诉@些細節(jié)?答:_答案:因為人總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義,我們了解事物總是先通過意義來了解,而忽視了事物本身。我們被意義“阻隔”和“遮蔽”了,忽略了真實的狀態(tài)與言語以外的風景。(時間:40分鐘分值:45分)一、基礎積累(每小題3分,共15分)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蔥蘢(ln)嫩綠(ln)薄處(b) 暖和(h)b麂子(j) 顧忌(j)傾聽(qn) 駁雜(b)c裸露(lu) 一簇(z)棲居(x) 腳踵(zhn)d樹冠(un) 牛蒡(pn)輪廓(ku) 斑斕(ln)解析:a項,嫩nn,和huo;c項,露l,簇c,棲q;d項,蒡bn。答案:b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a蔥蘢妨礙蹬樹枝生機勃勃b喧囂 摹仿 金子塔 聯(lián)綿不斷c綿延 陷阱 山崗上 觸目驚心d褐黑 絨毛 瑩火蟲 不知所錯解析:b項,摹模,子字,聯(lián)連;c項,崗岡;d項,瑩螢。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各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這時已是12月底,一點冷落的跡象也沒有,_的有些紅葉、黃葉從這里那里冒出來,使山林的調(diào)子顯得更為暖和。在云南,“冬天”這個詞和正在眼前的具體事物無關,它_和棉襖、圍巾這些北方的搶手貨無關。時間并不強迫樹葉們在預定的時刻(冬天)_死去。a偶爾以至一起b偶爾 甚至 一齊c偶然 甚至 一齊d偶然 以至 一起解析:“偶爾”是說次數(shù)少,“偶然”除了表示次數(shù)少還有“不是必然的”意思。“以至”強調(diào)程度的加深,或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甚至”強調(diào)的程度更重一些。“一齊”強調(diào)同時或全部,“一起”表示一塊或同一處所。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a在最喧囂、最明亮、最生機勃勃的春天,你也會看到一兩片葉子、幾百片葉子,從某棵樹上不祥地落下來。b你聽見的是你自己的顧慮重重,疑神疑鬼和一顆疲弱不堪的心在跳動。c這就是為什么在云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斕的紅葉,人會感到觸景生情、熱淚盈眶。d在我看來,許多描寫云南的文章,都抵不過于堅云南冬天的樹林里的輕描淡寫的詞“涼陰陰的”。解析:觸景生情,受到當前情景的觸動而產(chǎn)生某種感情。此處可改為“觸目驚心”。答案:c5下列各句中,有語病的一句是()a在云南,“冬天”這個詞和正在眼前的具體事物無關,它甚至和棉襖、圍巾這些北方的搶手貨無關。b如果作為一個巨人在埃及的天空上看埃及人建金字塔,那情景也不過如此。c漫步桃園,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樹樹的桃林讓人流連忘返;中餐后還可去自費采摘,那柔軟多汁的大桃更讓你大快朵頤。d人的本能使你放過了某種真正的聲音,你聽錯了,你聽見的是你自己的顧慮重重,疑神疑鬼和一顆疲弱不堪的心在跳動。解析:c項搭配不當,“一排排、一行行”修飾“桃林”不妥,可去掉“一排排”和“一樹樹”,把“桃林”改為“桃樹”。答案:c二、閱讀鑒賞(20分)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69題。蘇州,最后的園林于堅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來到蘇州,那時候蘇州看起來很舊,千年歷史的城市給人的印象當然是舊的。我去了幾乎所有開放的園林,這些園林過去并不是公園,而是別人的家。這種變化給后來搞建筑的一個錯誤印象,以為園林只是一種國家風景區(qū)的概念。園林其實就是中國人一生夢想中的家。我記得那時候園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靜,門面混跡于尋常巷陌。有些去處,不經(jīng)別人指點,還看不出來,很不起眼的一道門,偶然闖入,發(fā)現(xiàn)里面居然“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蘇州城里那些尋常百姓家里,也藏著大大小小的園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籠修竹。那些偉大的園林是在蘇州的文化氣氛和日常生活習俗里生長出來的,而不是為附庸風雅進行移植的結果。現(xiàn)在旅游團隊成天在幾個景點對著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點點,任何一個縫都要說出點文化意思來,倒使蘇州園林看起來更像與日常生活無關的所謂“園林藝術”展覽了。蘇州,這是最后的園林。一個園林要當?shù)闷饒@林這個稱號,就像貴族一樣,要三百年。一塊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間調(diào)整多次,直到園子主人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順眼,這或許要用園主人的一生,甚至幾代。他們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與人工的渾然天成,這也是園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國,園林是一種居住樣式。俗語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國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間。蘇州園林是一個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國古代思想和生活經(jīng)驗、工藝傳統(tǒng)、經(jīng)濟能力的完美結合,“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是隨便說的,它說的就是昔日中國的生活理想。園林就是這種理想的最高體現(xiàn)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國哲學最深奧的部分,可以修身養(yǎng)性,同時它又是一個讓人可以“過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養(yǎng)性,就是所謂的“安心”,這是中國建筑與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區(qū)別。西方建筑也許更講實用,心是無所謂的,令人提心吊膽的摩天大樓在美國那么流行,足見在棲居方式上,修身養(yǎng)性、安心這些“空靈”的追求,對實用主義的西方來說,完全是匪夷所思的。蘇州園林體現(xiàn)的是所謂“詩意的棲居”。“詩意”不只是小橋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畫棟雕梁這些所謂借景的藝術,而是體現(xiàn)著存在的根本意義,是關系到人要活在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上這個必須要搞清楚的認識。高速公路、水泥樓房、玻璃鋼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錯,可以加快我們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這一切的盡頭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紀錄,還是蘇州園林?是沙塵暴和污水池,還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現(xiàn)代人被現(xiàn)代化的過程所迷惑,中國鋪天蓋地的“馬賽克帝國”已經(jīng)使“蘇州園林”成為我們最后的文化遺址之一。哦,看哪,中國人,你們曾經(jīng)有那樣美輪美奐的建筑,你們本來是指望在那樣的地方安你們的心的。昆明最近有個熱鬧的爭論,就是因為很多小區(qū)的樓盤都蓋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題目叫做:這是哪國的昆明。可想見當代中國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經(jīng)到了什么程度,中國人真的連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會了么?我在這個意義上說“蘇州園林”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圣殿,確實像希臘的那些神廟,是有悲劇意味的。30年前我在蘇州最喜歡的是網(wǎng)師園。那園林就像已經(jīng)達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禪意,石頭、書法、匾額,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臺、水榭,看起來似乎都已經(jīng)是造化之功,渾然一體,本來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靜下來,像無家可歸的旅游者那樣想入非非,我的家在這里面就好了。(節(jié)選自祭壇上的蘇州,標題為編者所加)6作者認為“園林其實就是中國人一生夢想中的家”。請聯(lián)系全文,簡要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答:_答案: 這些園林過去并不是公園,而是住人的家。這是中國人的生活理想的最高體現(xiàn)之一,它既可以修身養(yǎng)性,同時又是一個讓人可以“過日子”的地方。(基本意思對即可。)7寫蘇州園林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認為中國建筑與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區(qū)別是什么?(4分)答:_答案:提及西方的建筑是為了比較中西方在棲居理念和棲居方式上的不同。中國建筑與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區(qū)別是:西方建筑也許更講實用,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更多的講究修身養(yǎng)性、安心這些“空靈”的東西。(基本意思對即可。)8結合全文,細細品味文中畫線的句子,說說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樣結尾有什么好處?(6分)答:_答案:表達了作者對網(wǎng)師園的喜愛之情,更流露出作者對這種“夢想中的家”的向往、期待和對現(xiàn)代生活中文化傳統(tǒng)缺失的無奈之情。這樣結尾,在結構上,“我的家在這里面就好了”與開頭“園林其實就是中國人一生夢想中的家”相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在內(nèi)容上,進一步強調(diào)園林是中國人的生活理想,“是中國人一生夢想中的家”,從而凸現(xiàn)了文章的中心。(基本意思對即可。)9作者認為,把蘇州園林說成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圣殿”,這是“有悲劇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6分)答:_答案:提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試題,同意或者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的回答可以從民族文化的缺失這個角度去分析,發(fā)展經(jīng)濟、“加快我們的生活速度”的同時不能拋棄傳統(tǒng)文化,更不能產(chǎn)生“文化上的自卑”,如作者所說的那樣,當代中國人在文化上的自卑程度已經(jīng)十分嚴重,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