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管理_聽覺與聽覺環境設計教材_第1頁
環境管理_聽覺與聽覺環境設計教材_第2頁
環境管理_聽覺與聽覺環境設計教材_第3頁
環境管理_聽覺與聽覺環境設計教材_第4頁
環境管理_聽覺與聽覺環境設計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聽覺與聽覺環境設計 上節課程回顧 1 什么是光源的顯色性 如何對待 光色會影響人對物體本來色彩的觀察 造成失真 影響人對物體的印象 這種現象稱為光源的顯色性 1 減少還原失真的原則 適用于那些對色彩的辨別要求比較嚴格的空間環境 如色彩設計室 化妝品柜臺 服裝或產品展視等 2 色彩誘導原則 在特定的地方里用特定色彩對心理的誘導作用增加被視誤的效果 2 色彩在室內設計有什么作用 1 傳遞信息從傳遞信息的角度 主要考慮的是色彩的觀察特性 即色彩的物理感覺和色彩的聯想 2 營造環境氛圍從營造環境的角度 主要考慮的是色彩的心理感覺 在室內的應用 3 色彩的特性 物理感覺與色彩聯想方面 色彩的重量感色彩的體量感色彩的距離感色彩的溫度感色彩的興奮與恬靜感色彩的華美與質樸感 4 人眼的閱讀習慣a 視線的變化習慣從左到右 從上到下 順時針方向運動 b 當眼睛偏離視中心時 人眼對左上限的觀察最優 對右下限的觀察最差 c 在觀察事物時 兩眼睛總是協調的 同步的 d 對直線輪廓比對曲線輪廓敏感 e 辨別顏色時易辨認的順序是 紅色 綠色 黃色 和白色 紅色最先被看到 f 眼睛沿水平方向運動比垂直方向運動快 5 室內聲音的傳播方式 1 反射2 衍射3 透射4 固體傳聲 2 5 2 人對聲音的分辨能力 聽覺系統可以分辨聲音的屬性 高低 強弱以及方位和距離 3 聽覺特性 1 人對聲音的分辨能力頻率 聽閾頻率范圍 20 20000Hz感受性最高 1000 4000Hz 聲強 兩種聲音聲強相差26 或聲壓相差12 才能被人識別 音調 基底膜長 短纖維的振動 2 方向敏感性 雙耳效應 即立體聲效應 對聲源方位的辨別 3 掩蔽效應一個聲音的聽閾因另一個聲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應 主要應用于心理醫療機構 大型商場等地背景音樂 在50 70dB時雙耳效應取決于 1 時差和響度差2 頭部掩蔽和反射效應 4 聲源處 傳播的過程中 人耳處 減少噪聲的主要途徑有 第一 控制噪聲聲源 改變 減少或停止聲源振動 第二 阻斷噪聲傳播 主要方法是隔聲 吸聲和消聲 第三 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戴護耳器 如耳塞 耳罩 頭盔等 5 吸音材料分析 1 環保吸音棉 吸音板 吸音性能很高 阻燃 形態穩定 重量輕 容易施工 對人體和環境無害無污染 可以二次循環使用 2 海綿 吸音性能低 容易變形 燃燒時放出大量有毒氣體 家庭裝修如果使用海綿不但沒有吸音效果 在發生火災時 海綿就象毒氣彈一樣 會導致致命的后果 因此 在家居和賓館以及公共場所 一般避免使用海綿作為表面吸音材料 3 巖綿 礦棉 石棉 吸音性能差 較重 形態易變形 扎手 容易風化 壽命短 對人體和環境有害 致癌 雨水浸濕后 形態破壞 吸音性能下降 據報道 日本在80年代以前大量使用巖綿 礦棉 石棉 導致許多人患了癌癥 現在正在逐步清理建筑物內的巖綿 礦棉 石棉 產品 由此造成極大的危害和浪費 4 軟木 幾乎無吸音性能 僅用于裝飾 5 橡塑 吸音較差 有保溫功能 6 木質 金屬 吸音孔板 一般與環保吸音棉同時使用 單獨使用效果很差 難以解決中高頻混響現象 特別是大型場館 應該采用環保吸音棉和環保吸音板 6 聲壓級 響度級聲強 單位時間內通過垂直于傳播方向單位面積內聲波能量稱聲強 聲壓 聲波在空氣介質中傳播時 使空氣產生疏密變化 這種由于聲波傳播而對空氣介質產生的壓力稱聲壓 以符號P表示 單位為帕 Pa 聲強與聲壓為聲波的能量強度的度量單位 響度 人耳對聲音強弱的主觀感覺度量 其大小與聲波能量強弱和頻率有關 聽閾 對正常人耳剛能引起音響感覺的聲壓 痛閾 聲壓增大至對人耳開始產生疼痛感覺的值 7 噪聲對人體危害 1 聽覺系統危害2 聽覺外系統危害早期 生理性改變長期接觸較強噪聲 病理性改變 聽覺系統危害聽覺適應 較短時間 10 15dB 數分鐘 生理保護現象聽覺疲勞 較長時間 15 30dB 幾 幾十十小時聽覺疲勞多在十幾小時內可完全恢復 屬于生理性疲勞 也稱為暫時性聽閾位移 生理性改變 隨著接觸噪聲時間的延長 會出現前一次接觸噪聲引起的聽力改變尚未完全恢復便再次接觸噪聲 聽覺疲勞則逐漸加重 聽力改變不能恢復而成為永久性聽閾位移 可分為聽力損失和噪聲聾 8 聽覺尺度 1人面對1人 1 3m2 談話伙伴之間距離自如 由于二人的關系親密聲音也輕 1人面對15 20人 20m2 這是保持個人會話聲調的上限 1人面對50人 50m2 單方面的交流 通過表情可以了解個人的反應 1人面對250 300人 300m2 單方面的交流 了解個人面孔的上限 1人面對300人以上 300m2 完全成為演講 群眾一體化 難以區分個人狀態 正常會話40 60dB提高聲音會話60 80dB高聲喊話80 100dB非常困難100 115dB會話不可能115 130dB 人們所期望或允許的室內噪聲大小 播音室25 30dB音樂室30 35dB醫院 電影院 教室35 40dB公寓 旅館 住宅35 45dB會議室 辦公室 圖書館40 45dB銀行 商店40 55dB餐廳50 55dB 9 聽覺現象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人的行為方式同樣可以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方法 麥當勞餐廳就善于利用聲音和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 適時地對環境進行調控 人少時 音樂輕柔 光線明亮 很多人喜歡在此讀書看報或者聊天 從側面塑造了這一場所的文化形象 而人多的時候 音樂節奏加快 音量加大 在促進食欲的同時 也加快了人們的進餐速度 從而提高了座位的周轉 為了充分制造游人與動物的聲音密切接觸的機會 必須盡可能地保全和培育動物的聲音要素 在聲景觀設計階段 就應該結合視覺景觀的設計和規劃 采用零設計方法 充分考慮用地的自然環境的保全和再生 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作為指導 創建豐富多樣的生境系統 為鳥類等小動物提供棲息 遷徙 覓食 繁衍等生存條件 揚州個園的冬山是用純白的宣石堆疊而成的 遠遠望去 好像剛下過一場雪 上下全是積雪 使人感到寒氣逼人 冬山后面開了24個 風音洞 風吹入孔洞呼呼作響 好像冬天里的北風在呼嘯 加深了意境 聽水聲 青島海濱廣場的一個方案設計中設置三個銅制巨型麥克風 寓意聽大海的聲音 虛實對比 日本園林中水琴窟是利用埋在地下的水缸 按照預留空間的不同 發出不同的水聲 在庭院安靜的一隅 可欣賞到清脆的水聲 類似上面所說的聲音游戲廣場處 可以將不同高矮的桶埋在地下 或伸出地面 人們用腳即可以感受奇妙的音響 在拉維萊特公園竹園的入口 為了增加神秘色彩而播放一種帶有東方禪意的音樂 而兩個半圓形的混凝土墻的圍合營造了空靈清雅的戲劇效果 人工聲 生活聲歷史文化聲 天壇回音壁 1 基本知識與相關理論 環境中的聲音可分為樂音和噪聲兩大類 心理樂音學 能讓聽覺產生舒適感 能使人感到愉悅的聲音稱為樂音 樂音有自然界的 也有人工制作的 背景音樂是指為了使工作者精神狀態得到放松 緩解工作疲勞 提高效率而在工作場所播放的音樂 二 人的聽覺機能對空間環境需求的設計舉措 心理噪聲學 從物理學的角度說 聲波頻譜與強弱對比雜亂無章 強度過強或較強且持續時間過長的聲音 稱為噪聲 從人的主觀感受而言 凡是干擾人們工作 學習 休息的聲音 即不需要的聲音 都屬于噪聲 前者是客觀標準 后者是主觀標準 噪聲達到一定程度會對人的心理 聽覺和生理產生危害 2 具體應用與設計舉措 以廳堂音質為例 任何建筑都有一定的功能要求 以聽聞為主的建筑 如音樂廳 劇院 電影院 大禮堂 教室 演播室 錄音室 攝影棚 電話會議室等 室內的傳聲質量常常是評價該建筑的決定因素之一 所謂音質設計 就是從音質上保證建筑物符合使用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和步驟 音質的主觀評價 一般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行 即質量 數量和空間因素以及避免一些明顯的聲缺陷 數量方面 室內音質的主觀評價在量的因素方面主要表現為響度 豐滿度 清晰度 聲場均勻度和適當的混響時間等 設計中應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a 合適的響度 b 聲場均勻度 c 較高的清晰度 d 最佳混響時間 質量方面 廳堂音質在質量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針對音樂和戲劇 對于以語言為主的電影 話劇和講演的要求不如前者那么嚴格 對質量要求的評價指標很多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活躍感 親切感 溫暖感 平衡感和融合感等 空間方面 廳堂音質的空間因素主要是雙耳聽到不同的聲音后 在大腦皮層處理信號時引起的相干作用所致 聲音環境過于簡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