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河北人民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doc_第1頁
50河北人民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doc_第2頁
50河北人民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doc_第3頁
50河北人民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doc_第4頁
50河北人民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 常見的建筑教學目的:1. 能設法收集不同歷史時期關于房屋的資料。2. 能分析出一座磚結構房屋的結構,層次與構成。3. 能設定標準對建筑物進行分類,能大膽進行推測。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4. 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術的發展進步對房屋變化的作用,與其他同學一起分析研究各種問題。5. 能有根據地說明從古到今人類房屋發展變化的原因,通過推理解釋不同地區民居具有不同風格的原因。6. 能具體說出某一個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點。教學重點:1. 能分析出一座磚結構房屋的結構,層次與構成。2. 能設定標準對建筑物進行分類,能大膽進行推測。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學難點:具體說出某一個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點。教學準備:各種建筑的圖片。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一、 導入:1. 談談自己家鄉的建筑物。2. 談談自己所見所聞建筑物情況。二、 學習新課:(一)房屋的變化1.讓學生明確活動的任務。教師講述:早在5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找到了能夠遮風避雨的山洞作為自己的房屋。你知道從天然山洞到現代的高樓大廈,人類的房屋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嗎?引起房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過閱讀課本中的內容或上網來獲取資料。再通過整理和分析資料得出結論。2。學生圍繞上面的問題獨立獲取信息。教師提示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 可以圍繞上面的問題,閱讀課文中的資料。(2) 選擇適合探究題目的網址和書籍以搜集資料:參考網址:中國建筑萬維網。(3) 將得到的信息,及時記錄在資料卡片中。(4) 利用第4記錄表格,有重點地列舉出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如天然山洞,樹巢,可以動的草棚或獸皮帳篷,土屋,磚瓦民居,故宮,白金漢宮,美國白宮,紐約的玻璃大廈,摩天大樓等,分析并記錄它們的外形,主要材料,主要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術。3,組織學生匯報,討論。學生先在小組交流自己的閱讀結果,說說人類的房屋是怎樣發生變化的,然后圍繞著房屋變化的原因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從記錄表中分析:建筑物在外形,材料,結構,功能以及建筑技術發展的一些規律或趨勢。4。根據實際情況,教師可幫助學生做適當的分析歸納小結。 5。請學生課下搜集各個地區房屋的圖片和國內外著名建筑物的圖片。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結構由簡單到復雜,功能由單一到綜合的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材料,建筑工具和建筑機械得到了發展。建筑材料經歷由天然的樹枝,泥土,石料,到人造的磚瓦,石灰,水泥,玻璃,鋼鐵等。冉到合成的塑料,纖維,納米材料。建筑由原始的石器到金屬,斧,鋸等。建筑機械由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機械化到自動化。第二課時一、 導入說說房屋的變化。二、 學習新課(一) 不同風格的房屋1. 指導學生認識不同地區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1) 提出問題。教師出示23幅不同地區的房屋圖片。讓學生觀察后提問:不同地區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2) 指導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教師先對活動的方法和過程提出具體的要求,并出示記錄表,指導學生整理信息。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課文中的圖片,閱讀有關書籍或上網來獲取信息,利用表來整理信息。(3) 組織學生先在小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并分析不同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一向的不同,這些不同特點的房屋是怎樣與當地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4) 教師可以嘗試提出“如果在江蘇搭建四臺院或內蒙古搭建土房是否合適”等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意識到不同環境下房屋各具特色。2. 指導學生分析房屋的構成。(1) 教師講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但它們在構成方面都有一定的層次。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層次構成的嗎?(2) 教師出示樓房構成層次圖,讓學生說說樓房是按照什么層次構成的,然后師生共同概括出樓房的構成。并用下面的簡圖表示(也可逆向表示):一棟樓房(相當于一個系統)-單元房-房間-墻-磚(3) 指導學生獨立分析一種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構成的,并用簡圖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結構與系統的關系。(4) 組織學生在小組交流自己的分析結果。(二) 不同功能的建筑1. 布置活動任務。2. 教師提問:除了我們居住的房屋外,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建筑物呢 教師出示學校,醫院,紀念碑,寺廟,長城,楊浦大橋,都江堰,圣彼得堡大教堂,北京天壇等建筑物的課件。3. 讓學生觀察這是什么建筑物,討論有什么用途。4. 指導學生對自己搜集到的圖片進行分類。根據建筑物的功能制定標準再對建筑物進行分類。將分類的結果以表格形式呈現。三、小結:1.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2. 交流展示分類的結果。3。舉例說明自己周圍的建筑物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它們有什么特點和功能。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材料給建筑物進行分類,如磚瓦結構的,鋼筋結構的等等。三、 作業:了解自己周圍的建筑物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它們有什么特點和功能。教學板書:一、 常見的建筑房屋的變化教學札記:二、巧妙的結構教學目的:1,。能設計出多種分類標準,對建筑物進行分類。2。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究自己對研究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方面感興趣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分析同類事物的不同特點。3。 能從選材或結構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從周同環境中找到各種巧妙自然的結構。4。 能舉例說明建筑結構有哪些基本類型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5 能分析出各種建筑結構與哪些自然結構有相似之處,對仿生建筑感興趣并大膽設計。教學重點1 能設計出多種分類標準,對建筑物進行分類。2 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究自己對研究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方面感興趣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分析同類事物的不同特點。教學難點:能舉例說明建筑結構有哪些基本類型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分析出各種建筑結構與哪些自然結構有相似之處,對仿生建筑感興趣并大膽設計。教學準備:各種結構不同的建筑圖片。教學課時: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復習上一節不同風格的房子二、學習新課:(一)常見建筑物的結構1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出示幾幅典型建筑物的圖片,如趙州橋,鋼架結構的加油站,球形結構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安普卡特中心等,讓學生觀察這些建筑物有什么特點,說一說為什么做成這個樣子。 在學生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提出問題:不同結構的建筑物與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2指導學生觀察建筑物的形狀和結構。 (I) 教師提出活動的任務通過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或自己收集到的建筑物的圖片,觀察它們什么形狀和結構的; (2)學生分組觀察建筑物的圖片,并利用繪圖的形式將它們記錄下來;(3)將自己搜集的建筑物圖片與小組 的同學交換。并進一步觀察。3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各組典型的建筑物圖片,用形象的語言描述建筑物的形狀和結構。在學生交流過程中,強調某些建筑物的結構特點:如趙州橋是拱形結構。美國佛里達州的安普卡特中心是球形結構,泰姬馬哈爾陵是圓屋頂結構,英吉利海峽地下隧道是柱形結構,金字塔是三角結構,埃菲爾鐵塔 是框架結構。指導學生分析建筑物的結構有哪些不同。引導學生自己制定標準對建筑物的結構進行分類。井將分類的結果用概念圖的形式記錄下來。5,鼓勵學生將自己或本組的分類結果展示給其他同學,請同學在相應的結構中補充更多的建筑物。6建筑物結構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整體結構的小同,如:三角形,立方形,圓柱彤,球形,圓錐形,弓形,弧形等()屋頂結構的不同。如平頂,圓頂,弧形頂,棱形頂等。()墻體結構的不同,如支柱,管狀,實心,空心,框架等。()材料結構的不同,如鋼結構,鋼筋混凝士結構,混合結構,磚木結構,其他結構(竹結構,磚拱結構,窯洞)等。第二課時一、 導入:說說常見的建筑有哪些結構。二、新授:(一)探究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1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問題:()教師出示趙州橋,空心的樓板或立柱,埃菲爾鐵塔的掛圖或課件,提問:這些建筑物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讓學生提出自己要研究的問題。看誰提出的問題多,并且有探究的價值。()指定學生匯報自己要研究的問題。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師生共同歸納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及時地進行板書。()讓學生選擇一個或兩個問題進行研究。2制訂實驗方案。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問題。可以通過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來設計實驗方案,也可以參照教科書中的實驗項目,來制訂實驗方案。3實驗觀察。實驗分3步進行:()根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材料;()將實驗材料組裝成實驗模型;()改變實驗條件,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嘗試進行定量,定性實驗研究。4,分析現象。根據實驗現象,歸納出形狀和結構與受力大小的實驗結論。5實踐運用。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分析在實際生活中某種建筑物在選材和結構設計上具有哪些科學道理。(二)各具特色的形狀和結構1從書插圖中選擇其一或其二幫助學生具體分析,尤其是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從整體到局部,進而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從整體上觀察它的外形結構有什么特點,從局部觀察它的花紋是什么樣的。2參照上述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觀察書(或其他圖書)中其他生物或物體的結構。分析其特點,舉與其結構雷同的建筑物。3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說說自己觀察分析的結果,適時引導學生用生動形象的詞匯描述自然界中,尤其是生命世界中一些結構的精致,巧妙,奇特,從而幫助學生欣賞,感嘆自然事物結構之美。(三) “科學在線”指導學生閱讀,了解人們怎樣受到生物的啟示來發明仿生建筑。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大膽設計仿生建筑。比一比準的沒計更新穎,獨特。三、小結:作業:仿生建筑設計一建筑物圖教學板書:二、巧妙的結構整體結構不同,屋頂結構不同,墻體結構不同,材料結構不同教學札記:三、美麗的建筑教學目的:1 能從多個片面研究同一件裝飾材料的特點,體會一些有關建筑的詩歌,散文中美的意境。2能用文學的語言描述某建筑的特色。3 能舉實例說明可以從哪些方面欣賞建筑的美麗。4 能對現有的裝飾材料(如是否環保等)作出自己的評價。并說明理由。教學重點:1 能從多個片面研究同一件裝飾材料的特點,體會一些有關建筑的詩歌,散文中美的意境。2 能用文學的語言描述某建筑的特色。教學難點:。能舉實例說明可以從哪些方面欣賞建筑的美麗。能對現有的裝飾材料(如是否環保等)作出自己的評價。并說明理由。教學準備:各種建筑物的圖片。教學課時: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暢談家鄉不同風格的建筑物。二、學習新課:(一)欣賞建筑美1出示悉尼歌劇院,臺灣日月潭慈恩塔,頤和園長廊等畫面。學生觀察思考:這些建筑物美在哪里?2指導學生欣賞建筑物自身的美。()檢查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各種建筑物及周邊環境的圖片。()提示學生觀察建筑物的造型,圖案,色彩,裝飾是什么樣的,具有什么功能,美在哪里? ()學生分組先觀察欣賞自己搜集到的圖片,再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換。()指導學生運用優美詞語,詩歌或散文來贊美建筑物的美。()組織學生圍繞兩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舉例說明。3指導學生欣賞建筑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的美。()出示流水別墅,水榭樓臺圖片,觀察,思考這些建筑物美在哪里?()學生分組觀察書中的圖片,欣賞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是怎樣協調一致的。()組織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看法。()適時滲透給學生樹立保護建筑物及周圍環境的意識,并想方設法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建筑美,為創設美麗環境做出努力。(二)調查建筑裝飾材料1指導學生明確活動的任務,方法和過程。(1) 任務觀察建筑材料的圖案,造型和顏色是什么樣的。具有哪些用途,對環境有什么影響等。(2)方法按小組的形式進行,方法包括:調查,觀察,詢問等。()過程組織學生到裝飾材料市場看,有哪些建筑裝飾材料。了解是用什么制成的,它們的圖案,造型和顏色是什么樣的,對環境有無污染。查閱有關資料,認識各種建筑裝飾材料的特點,作用和不足。 2布置學生課外時間分組進行調查。教師要提示學生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損壞建筑裝飾材料。3對某建筑裝飾材料,提出改進意見。三、小結:作業:將調查結果填寫在表格上。教學板書:二、 美麗的建筑借景、造景教學札記:四、人體的組成教學目的:1 能用類比的方法舉例說明人體的構成。2 能借助丁具(顯徽鏡或放大鏡)觀察微小的物體。3 能與其他同學一起分析各種細胞的外形有什么區別。4 能歸納出絕大多數生命體是由細胞構成的。5 能用自己的話說明人體的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之間的關系,同時說出細胞是怎樣為人體的生命活動不斷提供物質和能量的。教學重點1 能用類比的方法舉例說明人體的構成。2能歸納出絕大多數生命體是由細胞構成的。教學難點:1 能與其他同學一起分析各種細胞的外形有什么區別。2能用自己的話說明人體的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之間的關系,同時說出細胞是怎樣為人體的生命活動不斷提供物質和能量的。教學準備:人體結構模型教學課時: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讓學生分析校園建筑物的構成。說說過年時吃的雞有哪些器官構成。二、學習新課:(一)認識人體的組成:1提問:人從外部形態上人體分為哪幾部分。 2鼓勵學生在一張紙上將自己所知道的人體的內部器官寫出來。3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從而對學生已有相關知識有所了解,讓學生把想像中的人體內部器官的樣子畫出來,實現學生思維的可視性,在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4讓學生將自已所畫的內部器官與教材第20頁圖進行比較。然后對照圖將人體內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的身體相應位置指出來。5理解器官:肝臟,胃,肺,心臟等。系統: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6在學生對人體的主要內部器官有所了解后,告訴他們教材中的每幅圖都表示一種系統,讓學生對人體的構成先有一個總體的,概括的了解。7在分析人體的結構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自然地將話題轉到上單元研究的建筑物的結構上,從而引領學生對建筑物和人體的構成作類比研究。8指導學生認識人體的循環系統,將人體的結構層次逐一與建筑物的結構層次進行類比,可以鼓勵學生回答圖中細胞相當于樓房結構中的哪一部分,組織,器官分別相當于樓房中哪個部分。通過類比,逐漸認識到細胞是人體的基本結構。“某某細胞某某組織一某某器官一某某系統有機體”是人體構成的基本層次構成。用類比的方法去分析,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9仿照剛學到的方法將人體的結構或身體內任意一個系統與某種機器或植物進行類比,強化對人體基本結構的認識。例如:各種人體細胞各種人體組織各種人體器官各種人體系統人體各種植物細胞各種植物組織各種植物器官各種植物系統植物鐵分子各種形狀的鐵塊各種零件各種操作系統機器第二課時一、 導入:回憶人體的結構。二、學習新課:(一)觀察細胞1洋蔥切片 為學生多提供一些不同細胞的標本。2活動開始,學生描述自己對細胞的了解程度,激發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積極性。3關于顯微鏡的操作,根據本書提供的資料弄清顯微鏡的基本使用要求。有關顯微鏡的使用在中學生物課中還會作進一步學習,讓學生對顯微鏡進行簡單的操作,觀察時要睜開雙眼。盡量做到規范操作。4當確保每位學生都看到洋蔥表皮的細胞后,再根據學校實際提供學生一些其他動植物的細胞標本進行觀察。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觀察結果畫下來并進行描述。與同學交流,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細胞的形態,種類多種多樣。三、小結:1將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等關鍵詞打亂順序,讓學生將其迅速排列,根據學生的正確程度對其進行評價。2復習:細胞相當于磚結構樓房中的磚;組織(由許多細胞組成)相當于墻(由許多磚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組織組成)相當于房間(由不同的墻面圍成);系統(由不同的器官組成)相當于單元(由多個功能不同的房間組成);人體(由八大系統組成)相當于樓房(由多個單元建成)。教學板書:四、人體的組成教學札記:五、消化與吸收教學目的:1能根據已知的知識,設計并制作一個簡易的人體消化道模型。2通過調查發現引起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原因。3 能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有關消化系統的問題,與其他小組同學進行交流。4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過程,舉例說出各個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5能舉實例說明暴飲暴食對各個消化器官的危害,探究治療消化不良藥物的作用,用實例說技術的進步給診斷和治療疾病帶來的幫助。6能根據各個消化器官的功能,舉例說明養成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原因。教學重點:1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過程,舉例說出各個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2 通過調查發現引起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原因。教學難點:1能根據已知的知識,設計并制作一個簡易的人體消化道模型。2用實例說技術的進步給診斷和治療疾病帶來的幫助。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 1.讓學生分析人體的構成。2.說說平時吃的東西通過人體的哪些器官。二、學習新課:1.談談是否見過類似“小冬”肚子不舒服那樣 的例子,推測醫生可能會對“小冬”說些什么,“小冬”又會學到些什么?2讓學生談談對消化和吸收了解多少。3.試著將食物從口腔到變成糞便排出的過程試著畫出來。組織學生將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交流。4對照教材中的漫畫發現自己沒有想到或者是想錯了的地方:對干漫畫,注意提醒學生,微型機器人每次停留的地方都是消化器官,順序是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5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將背景資料中提供的內容進一步簡化,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了解食物在體內消化和吸收的過程。6學生充分活動的基礎上,再借小冬的話題來探討消化器官的衛生保健問題。7活動最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對消化和吸收的解釋。嚼饅頭活動可以安排在認識唾液對消化的作用時進行,也可以安排學生在同家吃飯時體會。8組織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活動。學生戴上各自所扮演角色的標志(主要消化器官的頭飾或胸牌),生動形象,繪聲繪色地進行表演,其他同學可以協助或提供相關問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充分發表意見。 9.各組將本組討論的結果以及列出的合理,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展示給大家,相互補充。第二課時一、 導入:說說人體的消化器官。二、新授:1.制作消化道模型有助于學牛對各消化器官的相互位置關系的理解。2.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要相信學生會根據自已的理解來制作。即便有的組不能完成,也可以通過別人的介紹,了解自己沒能成功的原因。3.學生展示了自己做的模型對于消化系統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后,可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提出一些相關問題并進行討論。讓學生帶更多的新問題走出教室,走到社會中去。三、“科學在線”反映了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運用,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并討論,希望學生再搜集更多的相關信息。四、小結:作業:搜集更多消化系統的相關信息教學板書:5.消化與吸收教學札記:6.呼吸與交換教學目的:1. 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生的變化。2. 用正確的方法測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個模擬肺進行呼吸的模型。3. 能運用調查的方法,獲得有關呼吸系統疾病的信息。4. 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解釋每個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現象,能與其他同學交換白己的看法。5.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健康的因素。6.能分別提出幾條減少呼吸系統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統健康的具體措施。7. 能舉例說明感冒時,應選擇哪些藥物治療,并能對自己的選擇說明理由。教學重點1. 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生的變化。2.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健康的因素。3. 能分別提出幾條減少呼吸系統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統健康的具體措施。教學難點:1. 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解釋每個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現象,能與其他同學交換白己的看法。3.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健康的因素。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1.談談自己是怎樣呼吸?2.發現別人又是怎樣呼吸的?二、學習新課體驗呼吸1.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煙而損傷的肺的對比圖片。 問:是否知道這是人體的哪個器官,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別。雖然這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什么難度,但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并對呼吸器官的保健問題引起重視。2.人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細觀察、分析呼吸的過程。當學生明確肺是氣體交換的最重要器官后,組織學生反復體驗呼吸過程中胸部的變化。以吹氣球為例有助于學牛觀察胸部在呼吸時的起伏變化。3.讓學生互相觀察同學深呼吸叫的胸部變化,還可將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在反復的深呼吸過程中體會。通過反復體驗,逐步認識:呼氣時胸腔向內收縮;吸氣時,胸腔向外擴張。4.指導學生對照分析呼吸的過程,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再幫學生簡要慨括呼吸的基本過程:從鼻腔吸進的新鮮空氣(氧氣)通過喉、氣管、支氣管進到肺(肺泡)里,被血液運送到全身各處,從全身各處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碳)被血液運回肺(肺泡)內,經支氣管、氣管、喉、鼻腔呼出體外。5.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上述意思6.組織學生制作肺的模型:制作模型不是目的,重在引導學生利用模型模擬呼吸的過程,模擬前要啟發學生分析模型的各部分用來模擬呼吸系統的哪部分,觀察各部分在模擬過程中的變化。可布置學生在課下完成裝置的制作,制作模型時,要注意密封,橡膠皮膜可用廢氣球皮代替,可用Y形管連接兩個氣球。第二課時一、導入:1. 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課前調查分析,然后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二、新授:1.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文中提供的操作方法和步驟測量各自肺活量,同時,還要適時提醒注意安全衛生。2.當各組整理好本組同學肺活量的數據后,引導學生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并用柱狀圖呈現同學的測量結果,嘗試對結果進行分析。2. 討論“在哪些情況下呼吸會加快”3. 分析全班同學的肺活量,討論呼吸系統保健、呼吸系統傳染病、抽煙、一氧化碳中毒、大氣污染等和呼吸有關的問題。教學板書:6.呼吸與交換教學札記: 7.循環與運輸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的教學是學生學會不同的方法測定心律,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通過調查了解醫學方面的新技術,以培養學生制作探究收集材料等諸多方面的能力。2.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進行教學。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關注科學動態的習慣。教學重點:通過本課的教學是學生學會不同的方法測定心律,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關注科學動態的習慣。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掛圖、小黑板、收集到的資料、聽診器、膠管、牙簽學生準備漏斗、橡皮、牙簽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一)揭示課題,交流已有認知1組織交流人體是靠什么把肺部獲取的氧氣和消化系統獲取的養料運送到身體各處的?學生交流關于血液循環系統的知識。(二)測量心律1講解什么是心律2測量心律的方法之一-用耳朵聽:出示聽診器讓個別學生聽心跳的聲音(激發學生想聽的欲望,指導制作建議聽診器并進行試用,教師計時學生分組聽心跳數30秒內心跳次數)3計算心律并與其它組交流,繪出曲線圖4計算自己一天的心跳次數交流計算結果與方法5模擬心跳推想心臟是怎樣工作的。在一分鐘內用力擠壓較硬的小球,次數與自己心跳次數相同,體會手有什么感覺6學生交流7想象心臟是如何工作的8總結講解心臟工作狀況及作用(三)體驗測定心律的其他方法1用眼睛看,指導操作2用手摸,摸手腕部與頸部的動脈(四)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1講述:在一天內我們心跳的快慢有時會不一樣,那么心跳快慢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呢?2出示探究提示:想一想,你在什么情況下心跳會加快?通過你的經驗你認為心跳的快慢與什么有關?交流自己的精力和看法,教師記錄在黑板上。持統一觀點的學生分為一組討論怎樣用實驗來證明,怎樣合理有效的利用時間等。3學生使驗證自己的假設4交流本組的假設和實驗方法、結果和最后結論5組織總結歸納出心跳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五)調查新技術在醫療中的作用各組交流所調查的新技術在醫療中的應用教學板書:7.循環與運輸教學札記:8、生理與適應教學目標:1.通過游戲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人的神經系統的功能,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2.采用交流、體驗等形式觀察、發現神經系統的功能。3.培養學生揭開人體奧秘的興趣。4.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產生“反應時”現象的原因。5.能舉出3個以上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適應現象的例子。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活動感悟人的心理感覺、思維等功能。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活動感悟人的心理感覺、思維等功能。教學準備:布置學生會家在黨號窗簾的情況下關燈看能否看清周圍的物體;把臉或手浸在涼水里注意剛入水和過一會的感覺。學生每人準備一只筆和一個尺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區分人體的功能1讓學生交流人有哪些功能。2講述:人們把這些功能分為兩大類:一是生理功能,二是心理功能。3讓學生為這些功能歸類,并說明三者關系4、提示這節課的內容:生理功能我們已經學過很多了,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人的心理功能。(二)刺激反應游戲1講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受各種各樣的刺激,并且會對這些刺激做出必要的反應,讓我們來做幾個刺激反應游戲2講解演示游戲的做法: a、逃避打手游戲b、快速抓棒游戲3學生每個人作五次記錄下各自的成功次數4組織討論:在這個游戲中我們的神經系統心里功能是怎樣工作的?從而指導了我們采取哪些生理反應?在打手游戲中為什么成功的次數會有不同?為什么有的同學能躲過去有的同學躲不過去?5組織學生閱讀“科學在線”的內容并結合自己的分析加以理解卡我們剛剛分析的對不對。6找出后動中的刺激源、感覺器官、產生的反應,填寫在書中的表格(三)認識各種適應現象1讓學生交流課前所作的晚上關燈及把臉浸在涼水中的感覺,及其類似的經歷2剛一進教室的時候同學們聞到了什么?現在你還能聞到么?為什么會這樣?3組織討論:剛才大家說了許多在同一種條件下我們的感覺會先后不同?這是怎么回事?4用左手寫自己的名字,體驗左手對寫字的適應過程。5組織討論:從以上各種不同的適應現象中,能夠發現什么共同點?6以上述體驗為例講解什么是適應7交流所知的人身體適應能力的例子(冬泳、春捂秋凍、暈船的適應)(四)體驗錯覺1用半分鐘的時間完成40頁的判斷題2用尺子想辦法測量一下長短并匯報檢驗結果3講解什么是錯覺4交流生活中你發現有什么錯覺(例如:早晨初升的太陽大、各種魔術)(五)談這節課的收獲教學板書:8.生理與適應教學札記:9.健康成長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一些有關青春期的一些知識,學會交流。2.采用觀察交流的方式自學課文。3.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4. 能利用問卷進行調查、統計。5. 能意識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6. 能把自己獲得的有關青春期健康的信息告訴其他同學。7. 能舉例說明與家長、老師交流自己心中的苦惱的問題。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通過數據、資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漸科學地認識青春期帶來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各種變化,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現在和未來。教學難點:指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通過數據、資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漸科學地認識青春期帶來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各種變化,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現在和未來。課前準備從體驗表上抄下自己上學后每年的身高、體重、肺活量等數值,并在41頁的圖表上劃出曲線。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 揭示課題,復習青春期知識(健康課學過的)(二) 新授1復習看圖方法并看圖將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內。2對照男女生第二性征表看青春期都有什么變化,哪些現象已經出現了3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心里上的變化4小結青春期有哪些變化(三)學會健康生活1會議所學,說說青春期應注意什么?2閱讀45頁的第一段文字,讓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判斷的失誤”“不健康的心態”3閱讀45頁的后半部分內容,明確什么是健康的心態,并加以理解。知道如何同異性交往。4答問卷:我所欣賞的品質與氣質;小組內統計結果;全班統計結果5你希望自己具有什么品質?也請在問卷標出來。6總結:本課的收獲是什么教學板書:9健康成長教學札記:10.小池塘 大世界教學目標:1. 能通過觀察找出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動植物。2. 能通過類比說出生態系統的構成。3. 能正確分析出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員之間的關系。4. 能以合理形式正確記錄觀察結果。5. 能用恰當的形式描述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員之間的關系。6. 能有根據地對研究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7. 能做到保護研究區域內的動物和植物。8. 能與其他同學積極、和諧地研究問題。9. 能說出生態系統的構成。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認識生態系統的構成。教學難點:學會簡單的生態學研究方法。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一、 引入新課。討論什么是生態系統。二、新授:1.為了進一步了解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請學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據教材的要求,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并進行討論。(1)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點?(2)這些生物之間是否有關系?(3)在這個環境中,生物要生存,還需要哪些條件?(4)在小麥成熟時,為了防止鳥吃小麥的種子,對這些田地加網,會出現什么新的問題?小結:從討論的結果可以看到,一個環境中有各種生物。各種生物之間有著一定的關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約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環境中還要滿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種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系統的概念:我們將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整體,稱為生態系統。根據地域不同,生態系統可以分為各種類型,如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等等。2關于“生態系統的組成”:討論:(1)各小組介紹本小組在校園觀察時看到的生物。教師可以將學生看到的生物根據其營養方式寫在黑板上。 (2)校園中這些生物的營養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說明各類生物的特點。(3)以校園為一定的地域,在校園這個生態系統中,各類生物發揮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類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在生態系統中被稱為生產者。各類動物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吃現成的,因此稱為消費者。細菌、真菌能把動物、植物的遺體分解成無機物,所以叫做分解者。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到蚯蚓這種動物,蚯蚓是屬于消費者還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4)有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缺少什么因素?(5)分析教材P.152圖V15“湖泊生態系統”、P.153圖V17“森林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分組成。生態系統中各種成分可以用P.153圖V16表示。小結:生態系統的成分應該包括 3“食物鏈與食物網”: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請學生將P.151圖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用箭頭表示出來。如:植物昆蟲食蟲鳥鷹植物吃草籽的鳥鷹植物兔鷹小結: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這種關系,叫做“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有許多條食物鏈,這些食物鏈之間往往相互關聯,形成網狀聯系,稱為“食物網”。如P.153圖V17森林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問:人類在生態系統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據我們知道的人類的生物學特點,人類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4關于“生態平衡”:教師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鏈中幾種生物的數量的變化來介紹生態平衡的概念。如食物鏈:植物昆蟲食蟲鳥鷹,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這條食物鏈中的各種生物的相對數量關系如何?為什么?從總體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動物,草食動物多于肉食動物。(2)如果有人大量捕殺鷹,食物鏈中的其它生物的數量會發生什么變化?若大量捕殺食蟲鳥,食物鏈中的其它生物的數量會不會發生變化?為什么?(3)這幾種生物是什么關系?(4) P.153圖V17森林生態系統中,狐和蛇大量遷出,會不會影響該生態系統中其它生物的數量?為什么?小結:生態平衡的概念:在生態系統發展的過程中,各種生物的數量是在不斷變化的。生物的生與死,遷入與遷出都會影響生物數量的變化。但是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稱為生態平衡。讀書P.154155,討論:(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2)這種平衡關系會不會被破壞?結合錄像說明生態平衡被破壞后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人類在生活與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生態平衡的破壞。一旦生態平衡被破壞,即生物之間的相對穩定的關系被破壞,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被破壞,就會帶來不良后果,生活在該生態系統的各種生物以及人類自己將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提問:人類在與自然界的交往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呢?5本課小結:生態系統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環境,生態系統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各種非生物因素組成。在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整體,其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關系即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人類也是其中的一個成員。人類的各種活動必須尊重生態系統這一規律,樹立維持生態平衡的觀點。教學板書:10.小池塘 大世界教學札記:11.小瓶子 大學問目的要求:1.能正確分析出生態系統中各種成分對維持生態平衡所起作用。 2.能設計制作一個生態系統模型,研究生態平衡的問題,并能發現自己設計制作的生態系統模型存在的問題,并改進方法。3.能提出自己具體的研究與生態平衡相關的問題,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并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4.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生態平衡的含義,舉出3個以上實例說明人與生物圈有哪些關系。教學重點1.能正確分析出生態系統中各種成分對維持生態平衡所起作用。 2.能提出自己具體的研究與生態平衡相關的問題,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并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教學難點:能設計制作一個生態系統模型,研究生態平衡的問題,并能發現自己設計制作的生態系統模型存在的問題,并改進方法。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談話:平時我們見過許多瓶子,不知有誰利用過發揮他的長處?二、學習新課:1、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2.課上討論、分析資料:認識生態平衡的動態平衡。3.閱讀科學在線,認識人工生態系統生態農業,并以此實例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2、檢查學生查找有關生態平衡的資料,可以是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實例,也可以是生態平衡維持得比較好的實例,也可以是生態農業做得比較好的案例,如比較典型的“桑基魚塘”、“蔗基魚塘”。4.以具體的實例介紹什么是生態平衡,怎樣的一種狀態就是生態平衡。在理解了什么是生態平衡的基礎上,讓學生閱讀教材里的資料,黑尾鹿與大灰狼的故事是比較典型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實例。5.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可能學生從小受文學作品的影響,不喜歡大灰狼、狐貍等等一些被加人人文色彩的動物,認為這種動物“很壞”。在客觀情況下,動物沒有誰好誰壞之分,在生態系統內它們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盡管在生態系統中“弱肉強食是很殘酷的,但它是動物謀求生存的小可避免的方式。6.小結:通過閱讀此材料讓學生意識到,生態系統中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帶給生態系統的將是毀滅性的打擊人類能夠做的只能是維護這種平衡,人們看似好意的行為有時反而辦了壞事,違反了自然規律。自然界適者生存的規律既推動著捕食者(掠取)的發展,也推動著被捕食者(獵物)的發展。黑尾鹿與大灰狼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生態系統中雖然總是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爭斗,但也正是這種爭斗促進了生物間的和諧發展。讓學生把課前搜集的一些有關生態平衡的資料進行交流,在交流了這些資料之后,讓學生討論教材給出的話題。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的平衡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平衡。7.閱讀科學在線、認識人工生態系統生態農業,并以此實例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只要學生理解了,在生態系統里誰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即可。教學時可以先出示科學在線中的圖例部分,鼓勵學生根據箭頭分析圖片之間的關系,進而分析生態系統各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第二課時1.此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是制定生態瓶研究方案把自己的生態瓶做好,制作本小組的記錄表格,確定本小組下一步研究的問題,閱讀科學在線的內容,討論人與生物圈的聯系。2.指導學生回憶上幾節課研究過的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員組成的?池塘 的生態系統是什么樣的,陸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都各是什么樣的?3.材料制作模擬生態系統生態瓶。教材中生態瓶制作方法是個范例,模擬池塘生態系統,學生可以按照它來制作,也可以自已設計其他方案。但無論模擬、制作哪一種生態系統,都要認真考慮本課結束前提示欄的內容,想一想你打算模擬的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是必不可少的,怎樣才能保持平衡.然后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制作自己組的研究方案,對于可能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模仿教材給出的范例來做,研究方案必要的幾項一定要寫清楚包括試驗目的、材料與工具、方法與步驟等。4.制定好方案之后,就要按照方案制作生態瓶,在制作過程中,注意學生保持教室內衛生,制作完畢注意洗手生態瓶不要被污染。5.比較交流:自制的生態瓶還存在哪些問題、怎樣去改進。然后組織學生制作記錄表格。鼓勵學生堅持做好科學觀察記錄。及時發現并解決遇到的問題。改進自己的生態瓶,也可以重新制作一個生態瓶,比如原來做的是模擬池塘生 態系統的生態瓶,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再模擬陸地或森林生態系統做個生態瓶。作業:繼續完善、改進自己的生態瓶教學板書:11.小瓶子 大學問教學札記:12.小行為 大環境教學目標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3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4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提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培養。5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6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活動自己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7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愛護我們的家園生物圈。8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教學重點1生態系統的組成。2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3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教學難點1.理解生產者這一概念。2.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是有限的。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準備1課前預習2課前學生記下自己當天所吃的食譜,寫出每一種食物分別來自哪一種動物或植物。另找一張紙列出這些生物名稱以及這些生物還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頭連成一個食物網,別忘了寫上自己的名字。3搜集和分析有關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實例(可從報紙上剪取或查閱資料)。教師課前準備1搜集有關生態系統被破壞的資料及圖片。2制作簡單的課件(含搶答題)。3多媒體教學準備。教學過程一、導入:復習前面的內容。引出課題。二、新授:1. 學生朗讀第22頁兩段。2. 由學生自己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在朗讀過程中注意知識的要點。3.教師小結,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4.學生認真觀察第23頁資料,然后分析,同學互相提問,可以提教材上的問題,也可以圍繞生態系統的組成提其他問題。5.引導學生觀察第25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并將它們用箭頭連接起來。提問:1你連接的這些食物鏈有多少條?它們是互不相關的嗎?2假如蛇大量減少,哪些生物的數量可能生變化?發生什么變化?3.什么叫食物鏈、食物網?教師小結并強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教師檢查課前布置的第25頁“進一步探究”,用實物投影儀來展示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食物種類制定的食物網。4.通過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然后討論,教師提問:什么樣的生態系統容易被破壞?什么樣的生態系統不容易被破壞?為什么?5.學生觀察第26頁資料,分析并回答問題。6.教師投影分析后小結。7.教師舉著名的有毒物質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事件,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8.以“愛護我們的家園生物圈”為題出一次板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