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通中醫.doc_第1頁
如何精通中醫.doc_第2頁
如何精通中醫.doc_第3頁
如何精通中醫.doc_第4頁
如何精通中醫.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轉載:如何精通中醫提供一份學醫的書單星 星中醫難學,古有此事難知一書,盡談學中醫之難。但又有醫學實在易一書,反而談中醫如何容易學。后人豈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醫好不好學呀。 我認為,中醫不容易學好,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如果學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漸進,則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說過:居敬持志,讀書之本;循序致精,讀書之法。讀書如此,學醫何嘗不是如此。心中執著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聰穎,配合切實的功夫,假以時日,必可醫理貫通無礙。 近年來,經常有中醫愛好者以及一些年輕學子問我學中醫要看什么書,我曾經在博客里寫過幾篇關于如何學習中醫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讀的中醫書。但對于志在專精醫術的同道看來,原來的答復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詳細地把這個問題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學中醫的書單。或許掛一漏萬,或許被他醫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積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計。如果能幫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醫之路,繼而精通醫術,則自覺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給將來的大醫作個引路指南的。 要學中醫,就要學最上乘的中醫學。有了這個目標,才算是有了入門的動力。中醫入門極為不容易,登堂入室則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既要求學者吃苦肯學,還需要不錯的天賦,那就是悟性。現在的中醫情況堪憂,后繼乏人,是因為真正領悟中醫的人太少,反而靠中醫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了。當前,社會上處處可見那些學了幾天理論,背了幾張方子,連混帶騙地弄來一紙文憑,就開始打著中醫的旗號去吆喝的庸醫之輩。這般庸醫行世,直接敗壞了中醫的聲譽,況且因此而害人無數,更數可憎。所以說,如果只想著抄幾個秘方,會治幾個小病,那不能算是學醫,不過是淺嘗輒止而已。只有學到第一流的中醫學,才能真正走進中醫、理解中醫、相信中醫,并能應用中醫治療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難雜病。 我建議未學醫時,可先從周鳳梧的名老中醫之路、李可的人體陽氣與疾病以及劉力紅的思考中醫看起,既增興趣,又增動力和信心。以后學醫過程中,也可反復研讀此三書,則其收獲更多。 一則,修德為先。 我認為,醫德大于醫術。德不修,徒論醫術,不過是個普通的醫生。如果醫德敗壞,則根本就是含靈巨賊,也談不上醫術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誠意正心。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這方面達到了極致。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為人與治學的至境,是學醫的最終理想。學問的修得以至誠的德行為本,而德性的養成則以求知問學為途。學醫先“尊德性”,在這個信念的基礎上,然后始能 “道問學”而通醫理。 我強烈建議讀一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對于為人和為醫教極有意義。我曾在當當網的書評中寫過這樣的話:“極品中的極品,中國人必讀。這是國學入門的書,也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書。從初學者到飽學之士,皆需時時讀幾段這本書,可以提供無窮的儒家思想與智慧。 沒有讀的,抓緊讀。作為中國人,不管是哪個行當的,都要一讀此書。而且,此書不難,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學醫還可以讀讀佛教方面的書,錘煉心性,修養佛性。配合靜坐,可以體悟許多與佛與醫相關的東西出來。再者,王鳳儀老善人的嘉言錄極有利于養心養性,不可不讀。之后,你就知道怎樣學醫,怎樣行醫,怎樣做人了 我曾經寫過一篇醫德與醫術的文章,專門講醫德這個問題,可以找來參考一下。 強調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讀書和背書,讀書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關鍵還得去做,去實踐。王鳳儀老善人講過:“道是行的,不行就沒有道。”認真體會一下這句話,把它永遠地刻在心里去。 二則,首重經典。 一般來說,學中醫有兩個途徑,一則自后世之書入手,漸而讀到經典;二則自經典入手,漸及后世諸家。前者易,后者難。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穩固,一旦掌握了醫學經典,則如手執利刃,而難病大病心中了然。因此,我主張自經典入手,既省時間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醫術。 經典者何?一般認為是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神農本草經、難經和傷寒雜病論。這幾本書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讀懂。手邊可以備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隨時翻閱,極有幫助。 我認為可以先看黃帝內經,就當成故事來看。你看黃帝坐在那里,與他的臣子岐伯一問一答,多么逍遙自在。且這本書是壓韻的,其中大多數的句子都有韻腳,讀來朗朗上口,極富詩意。如果實在畏難,可以看后世的翻譯。市面上有不少這樣的書,都差不多,可以找來讀一讀,關鍵是讀懂書中的道理。這本書是中醫的最核心的基礎,是需要經常讀的書。我建議可以放在床頭,每天睡前讀一讀。如果能配合臨床,則更有妙味。堅持每天學一點,漸而可通。讀時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誦。 讀黃帝內經的同時,可以參考清代黃元御的四圣心源。這是一本需要反復讀,反復琢磨,一直到背誦的書。我認為黃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黃帝內經的極少數醫家之一,其妙悟岐黃,臨證如神。黃元御勤于筆耕,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醫學著作,實在是后世蒼生之福。同時還可參考張景岳的類經、李中梓的內經知要以及汪機的讀素問鈔。讀完黃帝內經,緊接著就讀難經,這本書是就黃帝內經的幾個問題進行問難。問題比較簡單,讀起來也不難,很薄,一兩個月就可以讀完。可以配合讀滑壽的難經本義。 中藥是臨床醫生的手中利劍,必要精通。所以學了理論后,緊接著要學神農本草經。可以參考黃杰熙評釋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問答以及周巖的本草思辯錄,另外中醫大學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藥學亦可一參,但當以神農本草經的觀點為本,勿受后世過多影響。 繼而精研傷寒雜病論。這是醫圣張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書,歷來其注釋近千家。目前大學教材以宋本為主,我比較重視桂林古本傷寒論,因為其內容更為充實,且糾正了宋版的許多錯誤與矛盾之處。研讀傷寒雜病論,可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傷寒論講義 (中醫規劃教材,梅國強主編)、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 、舒馳遠的新增傷寒集註,以及黃元御和鄭欽安的書。 如果堅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時間里完成上述任務,如此就奠定了一個深厚寬廣的中醫基礎,以后再起萬丈高樓不過是時日問題了。 三則,傳統文化。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的根。其中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醫的基礎。所以,學醫要先學傳統文化。 唐代藥王孫思邈說過,“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鉆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這是把幾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給包括進去了。 現代人要象藥王這樣博極群書,相信也很難做到,但易經要學,因為包含的學問極大極深,整個就是中醫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來象與數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圖以及十二消息卦,則黃帝內經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貫通無礙了。可以參考李陽波的運氣學導論、唐容川的醫易通說、鄒學熹的醫易滙通以及南懷瑾的易經雜說。 另一本是道德經,是道家的精華。幸好這本書也不厚,僅五千字,來來回回疏理幾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氣流行的概念,則龐雜的中醫頓時有序簡單起來。就參考南懷瑾的老子他說即可。 要精通中醫,這兩本書就必需讀,而且要精讀,反復讀。可以與前面的中醫經典一起讀,堅持不懈,一兩年也就讀透了。配合著還要讀一些歷史以及文學詩詞書,借以陶冶情操,擴大知識面。中醫理論要想精,必需要有廣博的傳統文化基礎,即要有廣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學中醫要善于背誦。民國時秦伯未受業上海丁甘仁時,丁師要求背誦古文觀止,當時他很不理解,但臨證十數年后,才體會老師的用心之苦。現在的中學課本中有近百篇古文,這些都是兩千年來的文化精華,建議全部背誦。背古文,不僅僅是學文化,同時也提高人生修養。 要建立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首先就是要多讀書。需知有讀醫書而不為醫者,沒有不讀書而為醫者。但讀書要思考,要自悟。讀書破萬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費。不知觀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學醫之道。為醫者讀書,就是要學以致用。如此讀書,則可打下深厚的國學基礎,臨床時自然能貫通醫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選一個版本的中醫大學課本醫古文,反復研讀,這是讀古書的基礎。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亦是不錯的選擇。 四則,后世精華。 唐宋之后,名醫輩出,醫書汗牛充棟,一個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篩選。中醫門派眾多,觀點各異,越到后世越是明顯。可先從一家學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認為可以先從黃元御學起,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明清名醫全書大成黃元御醫學全書不失為一個極好的版本。以黃元御的理論為基礎搭個醫學流派的骨架,將四圣心源融會貫通其中,如此見病知源,立方有據,可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可以讀鄭欽安三書: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和傷寒恒論,建立一陽盈縮的觀點,奠定扶陽的基石。 其它醫書,可讀可閱者亦很多。但如果為了臨床技術,我只就自己所讀過的,精選出一份書單,由讀者自己體會。 盧崇漢扶陽講記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之陳修園醫學全書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之徐靈胎醫學全書 范中林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余聽鴻余聽鴻醫案 吳佩衡吳佩衡醫案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周慎齋醫家秘奧 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陳朝祖中醫治法與方劑 李時珍瀕湖脈學 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藥証 左季云傷寒論類方法案匯參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趙京生針灸經典理論闡釋(第三版)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證疑難病經驗專輯 喻嘉言醫門法律 胡慎柔慎柔五書 周楣聲灸繩 鄒澍本經疏證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配合讀書,必需勤于臨證。古人云:“熟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