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譯--基于PLC的感應電動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_第1頁
外文翻譯--基于PLC的感應電動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_第2頁
外文翻譯--基于PLC的感應電動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_第3頁
外文翻譯--基于PLC的感應電動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_第4頁
外文翻譯--基于PLC的感應電動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 1 - 附錄 1: 外文文獻 - 2 - - 3 - - 4 - 附錄 2: 基于 PLC 的感應電動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 瑪麗亞 G 勞爾尼茲 IEEE高級成員 摘要: 本文描述了基于可編程控制器技術的感應電動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方法。同時,介紹了通過對感應電動機的性能測量實現(xiàn)其速度控制和保護的軟件和硬件。在正常操作和出現(xiàn)故障的條件下, PLC按照使用者所要求的速度運行參數(shù)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運行。對由變換器驅動和 PLC 控制的感應電動機系統(tǒng)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與常規(guī)的 V/f 控制系統(tǒng)相比,前者在速度調節(jié)上具有更高的精確性。在高速時, PLC 控制感應電機的效率 達到同步轉速的 95%。因此,通過試驗證明了 PLC 在電氣驅動控制方面是一個通用性和有效性的工具。 關鍵詞: 計算機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化監(jiān)控,電氣驅動,感應電動機,運動控制,可編程控制器( PLC) ,變頻驅動器,電壓控制 I 前言 隨著電氣驅動器運動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可編程控制器( PLCs)也隨著工業(yè)電子學在電機中的應用被引進到自動化制造業(yè)中來 1, 2。這種應用具有在啟動時電壓下降較低、控制電動機和其他設備實際整功率因數(shù)等優(yōu)點 3。很多工廠在自動化生產(chǎn)過程中使用 PLCs減少生產(chǎn)成本和增加產(chǎn)品質量和可靠性 49。其他應用包括應用 PLCs改進了工作母機的計算機數(shù)字控制精確度 10。 為了獲得精確的工業(yè)電氣驅動系統(tǒng),將 PLCs與功率變換器、個人計算機( PC)和其他電氣設備連接起來是必要的 1113。然而,這些技術的應用,使設備變得更加完善、復雜和昂貴 14, 15。 很少看到關于 PLCs控制直流電動機的文章。他們的文章都是關于使用 PLC改變電樞電壓實現(xiàn)直流電動機 /發(fā)電機組速度控制的模糊方法 16與基于自校正調節(jié)器技術的自適應控制裝置和現(xiàn)有的工業(yè) PLC的結合 17。其它類型的設備與 PLCs同樣也需要連接。因此,使用一個工業(yè) PLC在 5軸轉子位置、方向和速度控制步進電機,簡化了電路結構、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可靠性 18。為了把磁阻電動機轉換為可調速度的直流或者交流驅動器,使用了一個單片邏輯控制器控制扭矩和速度,并通過 PLC和功率控制器執(zhí)行控制邏輯 19。其他的應用有:在乘客電梯的線性感應電動機的控制中,應用 PLC實現(xiàn)驅動系統(tǒng)的控制和數(shù)據(jù)獲取 20;為了監(jiān)控電源狀態(tài)和確認破壞電氣車間生產(chǎn)的干擾,使用兩個PLCs確定設備的靈敏度等 21。 在利用 PLC 控制感應電動機領域只有很少的文章發(fā)表。他 們主要在以下方面:三相感應電動機的功率因數(shù)控制器利用 PLC 去改進功率因數(shù)和保持它的電壓在整個控制條件下頻率比率穩(wěn)定 3;矢量控制集成電路使用復雜邏輯控制器件 (CPLD)和電壓整數(shù)算法或者三相脈寬調制 (PWM)變換器的 電流 /電壓調節(jié) 22。 感應電動機的很多應用除了需要電機控制的函數(shù)性之外,還要有多個詳細的模擬和數(shù)字 I/O 操 - 5 - 作,進站標志,差錯信號,打開 /關閉 /反向命令。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包括 PLC 的控制單元必須添加在系統(tǒng)結構中。本文介紹了一個基于 PLC 的三相感應電動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描述了系統(tǒng)的軟件和硬件配置的 設計和實現(xiàn)方法。依據(jù)對感應電動機性能測試獲得的結果表明:在變量裝載恒速控制操作中,改進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精確性。因此,在正常操作和出現(xiàn)故障的條件下, PLC 依據(jù)和控制運行參數(shù)達到用戶所需要的設定值并監(jiān)控感應電機系統(tǒng)的運行。 II. PLC作為系統(tǒng)控制器 PLC 是一個在工業(yè)環(huán)境中為自動化生產(chǎn)過程而設計的基于微控制器的控制系統(tǒng)。它利用可編程存儲器內部存儲用戶指令,執(zhí)行具體的操作,比如:算法、計算、邏輯運算、排序和定時 23, 24。可通過編程使 PLC 判斷、觸發(fā)和控制工業(yè)設備。因此, PLC 具有與電氣 信號接口的一定數(shù)目的 I/O 點。在加工過程中,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與 PLC 相連接,控制程序則下載到 PLC 存儲器中(圖 1)。 圖 1 PLC的控制行為 在我們的應用中,依據(jù)模擬和數(shù)字輸入, PLC 輸出的變化控制感應電機恒定負荷速度的操作。同時, PLC 不停的監(jiān)控輸入和依據(jù)控制程序啟動輸出。本 PLC 系統(tǒng)是采用詳細硬件構成單元的模塊化類型,可以直接插入專用總線:一個中央處理單元( CPU)、電源供給單元、輸入輸出模塊和可編程終端。這樣一個模塊化處理的優(yōu)點是,隨著將來的應用可以擴展初始配置、構成多機系 統(tǒng)或者與計算機相連等。 III感應電機控制系統(tǒng) 實驗系統(tǒng)的結構圖見圖 2。配置如下所述: a) 一個恒速運行的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由速度反饋和負載電流反饋組成。由變換器饋送的感應電機驅動的變動負荷, PLC控制變換器的 V/f輸出。 b)一個變速運行的開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由變換器恒定 V/f控制模塊饋送的感應電機驅動變動負荷。 PLC是不工作的。 PLC 輸入 控制 程序 輸出 - 6 - c) 標準變速運行。恒定恒壓頻率標準三相電源饋送的感應電機驅動變動負荷。 將閉環(huán)配置 a)去掉速度和負荷反饋后,可得到開環(huán)配置 b)。另一方面,將整個控制系統(tǒng)旁路后,就是操作 c)。 IV.硬件描述 針對繞線轉子感應電機,對控制系統(tǒng)進行了試驗和測試,其詳細技術說明見表 I。感應電機驅動提供可變載荷的直流發(fā)電機。三相供電電源與三相主開關連接后與的三相熱過載繼電器相連接。三相熱過載繼電器提供電流過載保護。繼電器的輸出與整流器相連接。整流器校正三相電壓并對絕緣柵場效應晶體管( IGBT)變換器提供直流輸入。它的詳細技術說明總結如表 II 25。 IGBT變換器將直流電壓輸入轉換為三相電壓輸出,驅動感應電機定子。另一方面,變換器與基于 PLC的控制器相連接。 表 I 感應電機的詳細技術說明 連接類型 /Y 輸入電壓 380/660 V AC 輸入電流 1.5/0.9 A 額定功率 0.6kW 輸入頻率 50Hz 磁極數(shù)目 4 額定速度 1400rpm - 7 - 圖 2. 實驗系統(tǒng)的電氣框圖 - 8 - 表 II 變換器詳細技術說明 輸出電壓 380,460 V AC 輸出頻率 0.480Hz 輸出電流 2.5 A 輸出過載 150% 60s 電源供給電壓 380,460-10% V AC 輸入電流 3A 耗散功率 46W 本控制器是在一個標準模塊系統(tǒng)上完成的 5, 2628。 PLC的體系結構涉及其內部硬件和軟件。作為一個基于微控制器的系統(tǒng), PLC系統(tǒng)硬件利用如下模塊設計和裝配。 中央控制單元 (CPU); 離散輸出模塊 (DOM); 離散輸入模塊 (DIM); 模擬輸出模塊 (AOM); 模擬輸入模塊 (AIM); 電源; 有關 PLC的其它配置詳細資料見表 III 和 IV。 使用一個速度傳感器作為速度反饋,而電流傳感器則作為負荷電流反饋,另一個電流傳感器與定子電路相連接。因此,通過使用負荷電流傳感器、速度傳感器和 AIM設置閉環(huán)系統(tǒng)的兩個反饋回路。 測速發(fā)電機(永磁鐵直流電機 )用來測速。感應式電機機械地驅動軸旋轉,并產(chǎn)生與旋轉速度成正比的電壓輸出。極性取決于旋轉的方向。測速發(fā)電機輸出的電壓信號必須與指定的 AIM的電壓范圍相匹配( 0-5V DC 200-k 內阻)。其他 PLC外部控制電路的設計供電電壓為 24V低壓供給。 為了人工控制,本方案設計了啟動、停止和差錯按鍵,同時還有正向和反向選擇開關。如圖 2所示,所有描述的部分:主開關、自動三相開關、自動單相開關、三相熱過載繼電器、負荷自動開關,信號燈(正向、反向、啟動、停止、差錯),點動開關(啟動、停止、切斷)、選擇開關(正向和反向旋 轉選擇),速度選擇器、增益選擇器, PLC模塊和整流轉換器也安裝在控制面板上。程序通過個人電腦的 RS232串行接口下載到 PLC中。 - 9 - 參考文獻 1 G. Kaplan, “Technology 1992.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Spectr., vol. 29, pp. 4748, Jan. 1992. 2 , “Technology 1993.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Spectr., vol. 30, pp. 5860, Jan. 1993. 3 A. R. Al-Ali, M. M. Negm, and M. Kassas, “A PLC based power factor controller for a 3-phase induction motor,” in Proc. Conf. Rec.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 2, 2000, pp. 10651072. 4 A. Hossain and S. M. Suyut,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of a real time industrial process using dynamic model control technology,” in Proc. IEEE Ind. Applicat. Soc. Workshop on Dynamic Modeling Control Applications for Industry, 1997, pp. 2025. 5 K. T. Erickson,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IEEE Potentials, vol. 15, pp. 1417, Feb./Mar. 1996. 6 B. Maaref, S. Nasri, and P. Sicar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industrial automation,” in Proc. IEEE Int. Symp.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3, 1997, pp. 12861291. 7 A. Mader and H. Wuper, “Timed automation models for simple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in Proc. 11th Euromicro Conf. Real-Time Systems, 1999, pp. 106113. 8 J. Marcos, E. Mandado, and C. M. Penalver, “Implementation of fail-safe control systems using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 , in Proc. IEEE/IAS Int. Conf. Industrial Automation and Control, 1995, pp. 395400. 9 Z. Futao, D. Wei, X. Yiheng, and H. Zhiren,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applied in steam generators water levels ” , in Proc. IEEE/IAS 31st Annu. Meeting Conf. Rec., vol. 3, 1996, pp. 15511556. 10 K. Dong-Il, S. Jin-Il, and K. Sungkwun, “Dependence of machining accuracy on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and interpolation methods in CNC machine tools,” in Proc. Conf. Rec.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 Annu. Meeting, vol. 3, 1994, pp. 18981905. 11 D. P. Eng, “Diesel generation control system modernization,” in Proc. IEEE Can. Elect. Comput. Eng. Conf. Rec., vol. 1, 1998, pp. 125128. 12 J. J. Harris, J. D. Broesch, and R. M. Coon, “A combined PLC and CPU approach to multiprocessor control,” in Proc. 16th IEEE/NPSS Symp. Fusion Engineering, vol. 2, 1995, pp. 874877. 13 T. Krairojananan and S. Suthapradit, “A PLC program generator incorporating sequential circuit synthesis techniques,” in Proc. IEEE Asia-Pacific Conf. Circuit and Sy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