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學科界限及比較文學學科定位.doc_第1頁
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學科界限及比較文學學科定位.doc_第2頁
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學科界限及比較文學學科定位.doc_第3頁
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學科界限及比較文學學科定位.doc_第4頁
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學科界限及比較文學學科定位.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學科界限及比較文學學科定位摘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學科合并帶來了許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關于學科范圍的紛爭。本文引入釋義學視角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并進一步對比較文學學科方法與研究程式進行探討。哲學釋義學認為一切闡釋都是從前結構出發,是基于前結構的創造活動。本文指出由于傳統的變遷,當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人研究外國文學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交流,這構成了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分野的基礎。在面對他者本文時,調動他者文化對他者本文進行闡釋屬于外國文學研究;而充分調動前結構中的傳統文化闡釋他者本文,從而跨入闡釋學的橫向地帶,在問答邏輯中達到視域融合是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征.關鍵詞學科界限;前結構;視域融合Abstract:ThecombinationofComparativeLiteratureandForeignLiteratureasonedisciplinehasbroughtmanyproblems,amongwhichoneofthemostprotrudingoneisthedisputeoftheboundarybetweenthetwo.Inahermeneuticperspective,thispaperattemptstomakeclearoftheboundaryindisputeandmakeafurtherstudyofthedisciplinemethodandparadigmofComparativeLiterature.Philosophicalhermeneuticsholdstheviewthatallhermeneuticactivitiesthatstartfromfore-structureofhumanbeingsarecreativeinessence.Theauthorpointsoutthatbecauseofthechangesofthetraditionalculture,thethinkingwayofChineseatpresenthasalsochangedgreatly.Therefore,thestudyofforeignliteratureofChineseisnotnecessarilyculturalexchanges.Thispointconsti-tutesthefoundationofthedistinctionofComparativeLiteratureandForeignLiterature.InthefaceofOtherstext,tointerpretitbydrawingthefore-struc-tureofOthersculturebelongstothestudyofForeignLiterature;whiletointerpretitbydrawingtraditionalcultureandstepintohermeneutichorizontalareaandreachhorizonfusioninthelogicofquestionandanswerarethecharacteristicsofComparativeLiterature.Keywords:disciplineboundary;fore-structure;horizonfusion1998年,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作為一個新的學科在中國高等院校中文系誕生了,成為中國語言文學的二級學科。學科合并一方面使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的人成倍增長,比較文學的地位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給比較文學界和外國文學界帶來了諸多煩惱,激發了許多學者對其深思、探討。2000年,外國文學研究雜志設置了“學科建設研討專題”的專欄,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的有關問題開展了討論”1;2002年,在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七屆年會期間,幾位學者就“學科建設與教學研究”進行了座談2;2003年,第二界“北大-復旦比較文學學術論壇”對學科合并及帶來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3;2004年,在首屆中國比較文學高層論壇中,學者們繼續就此話題進行討論4。對于學科合并,學界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對合并表示了認同,不過認為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是兩個有各自不同特征的學科5;有的學者認為外國文學就是比較文學6;另外一些學者則對合并帶來的問題憂心忡忡7.學科合并帶來的比較文學學科界限的模糊、教學的混亂、學術質量的低下8等等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由學科定位以及身份問題所決定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其前身就是外國文學)身處同一屋檐下,各自的身份和地盤如何界定、劃分?兩者錯綜復雜的關系是否會導致彼此消融,乃至同一?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否在學理上將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區別開來。本文將引入哲學釋義學中前結構的概念,對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進行身份界定,并進一步探討在釋義學的視角下,比較文學研究如何在一開始就與外國文學分道揚鑣,并怎樣一步步在視域融合中展開自身.一、前結構對于闡釋學的意義傳統闡釋學以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為代表,他們認為理解就是重構,是詮釋者通過本文達到作者的方法。“對狄爾泰來說,本文是其作者思想和意圖的表達;詮釋者必須把自己置換入作者的視界以便使創造活動獲得新生。”9這種思想基于闡釋者和作者心理同構的基礎之上,即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對本文意義的通達不僅可能,而且是釋義學追求的目標.海德格爾將前結構引入理解活動,從而真正改變了釋義學.他認為,解釋從來就不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或在真空中進行,“一切解釋都活動在前已指出的先結構中。對領會有所助益的任何解釋無不已經對有待解釋的東西有所領會。”10海德格爾將解釋前對事物的領會稱為“先行具有”;將先行的解釋角度或取向稱為“先行視見”;將對事物預先的概念上的把握稱為“先行掌握”。先行具有、先行視見和先行掌握構成了領會的先結構或者前結構。11伽達默爾進一步開辟了哲學釋義學空間。他認為,釋義學不僅僅是人文科學方法論的問題,也不是主體認識客體的主觀意識活動,而是人類基本的存在活動。理解的過程就是世界向人類展開的過程。“解釋開始于前把握,而前把握可以被更合適的把握所代替;正是這種不斷進行的新籌劃過程構成了理解和解釋的意義運動。”12人類就是在對世界的不斷理解中揭示了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伽達默爾的釋義學理論“由哲學為中心源,迅速輻射到文藝批評、美學、法學、歷史學、神學、政治學、社會學,甚至科學史領域,并由歐洲大陸向美洲和東方蔓延,掀起了一個世界性的學術潮流。”13如果我們采用釋義學的視野對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分野加以觀照,也許會對問題有全新的理解.二、前結構中的傳統概念與比較文學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范疇。比較文學是基于“跨文明和跨文化的文化語境”中的比較思維之上的對世界文明互動及文化和文學發生的研究。14而“世界文學(外國文學)不可能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只能落實到具體的國別、民族文學中去,諸如美國文學、英國文學、俄羅斯文學等。”15然而,在看似明顯的區別背后,卻隱藏著陷阱和誤區.聶珍釗先生認為,“無論從定義上看,還是從發展歷史、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上看,外國文學在本質上就是比較文學”。16聶先生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支撐點是認為我國外國文學最基本的特點是“把許多國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這一看法值得商榷。不可否認,外國文學研究中,有一部分是把許多國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的。以外國文學史教材來說,張玉書主編的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的概論部分即考察了整個歐洲范圍內政治、經濟等因素對文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各國文學的互動17。此類研究確實具有比較文學性質。但是,外國文學中還有大量的研究并不具有跨越性,將外國文學視為比較文學,就把外國文學的一大片領地劃走了,并使其失去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資料組編的2003年上半年全國主要報刊外國文學研究文章索引,將外國文學的研究文章分為四類:文藝理論、比較文學、總論和國別文學。其中,文藝理論類共收文章44篇,比較文學類26篇,總論類12篇,國別文學類91篇。1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文藝理論類與國別文學類在外國文學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這些研究并非如聶先生所說“把許多國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勿庸置疑,外國文學研究中存在著與比較文學重疊的部分,但是只看到這一部分,顯然是一葉障目,以偏概全。與具有跨越性的比較文學相對應,外國文學還是應該將主要目光投入到單個的國別文學當中去.然而,另一個問題又隱約出現了:既然比較文學是跨越性的,那么中國人研究外國文學,是否具有跨越性質呢?這種跨越性是否決定了外國文學就是比較文學呢?這種想法是以釋義學理論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歷史存在,中國人必然有不同于他者文化的前結構。在本文解讀過程中,前結構必然會發揮作用,這就是一種交融,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而不同民族、國別和語言的文學之間的對話與聯系正是比較文學的特征,因此中國人研究外國文學必然屬于比較文學的范疇.這種觀點很令人懷疑。其中不合理之處首先在于對傳統概念的理解。傳統文化是否一成不變,只是一種自在自為的存在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傳統一直處在不停的變動當中。正如伽達默爾所說:“甚至最真實最堅固的傳統也并不因為以前存在的東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地實現自身,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養。傳統按其本質就是保存,盡管在歷史的一切變遷中它一直是積極活動的。”19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是保留最完整的文化之一。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現代性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開始遭到破壞。五四時期,傳統文化受到了近乎歷史虛無主義的打擊,這種打擊一直延續到建國以后,文革時期達到高潮。在庸俗社會進化論的影響下,傳統被無情拋棄,占據了統治地位的則是西方的近代理性。“這一文化時期一個重要的特征是文化發展的共時軸與歷時軸出現嚴重的傾斜和不平衡,歷時軸萎縮,共時軸取得優勢地位。歷時軸的萎縮導致歷史深度感的喪失,歷史深度一旦被消解,剩下的就只是眾多平面的堆積和拼貼。”20當前,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價值觀、對人的理解、對科學的態度更接近于西方的現代性,而不是傳統文化。加之,傳統文化賴以存在的本文是用與口語有較大差距的文言書寫的,這進一步加大了傳統與我們的隔閡。在我們的闡釋前結構中,傳統文化能夠占據多大的比重呢?從小接受傳統文化滋補的嚴復,很自然地用傳統文化前結構來理解外來本文。美國學者哈茨在為史華茲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一書撰寫的序言中說:“嚴復站在尚未經歷近代化變化的中國文化的立場上,一下子就發現并抓住了這些歐洲著作中闡述的集體的能力這一主題。”21但是嚴復并不僅僅局限于對西方的觀察,他一直在努力找尋中西思想的一致性。他的努力也許是在“使用一種教學手段,旨在以熟悉的詞匯解釋人們尚不熟悉的事物,以可敬的古代經典來解釋可疑的新穎”,或者是“對本民族的才智感到自豪”,但他“確實感覺到了兩種文化的相同之處”。22林紓同樣以“中國傳統文人文學具體說是史傳和唐宋派古文作為前理解,在西方小說中尋找審美契合點”23。他用古文義法來比附、闡述西方小說,稱贊黑奴吁天錄“開場、伏脈、接筍、結穴,處處均得古文家義法。可知中西文法,有不同而同者。”24可以看出,嚴、林雖然并非有意進行比較研究,但是他們前結構中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使他們在面對西方文化這一他者的時候,自覺不自覺地將西方文化放在自身傳統中加以觀照。他們對于中-西契合點的準確捕捉,體現出人類精神的關合之處,這正是比較文學的目的和任務之一。然而,我們當下還能具有嚴、林的前結構嗎?傳統文化的知識可以保留下來,但是我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可以令生產力大幅提升從而極大改變世界的現代化挾帶其現代性意識形態洶涌而來,現代中國三種主要意識形態進化史觀、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都不是在本土產生。雖然傳統與現代對立二分的觀點是不足取的,而且中國人對上述意識形態的接受和理解也是本土的,“融入了傳統的因素”,但是融入的傳統因素已經“不太容易辨認”25。中國的現代性固然有其不同于西方現代性的特點,但它是來自于西方現代性意識形態的變種,這一點勿庸置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還有信心說,中國人研究外國文學就是不同質文化的交流,屬于比較文學范疇?理解必然是在前結構之中進行的。“解釋者無須丟棄他內心已有的前見解而直接地接觸本文,而是要明確地考察他內心所有的前見解的正當性,也就是說,考察其根源和有效性。”26就比較文學學科來說,對前結構的根源和有效性的考察就更為重要。在闡釋外來本文之前,首先需要闡釋傳統,厘清傳統在前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考察其在現代語境下發生的變異,以及這種變異在本文闡釋中可能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傳遞和教育。雖然我們不可能返回傳統,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傳統經典本文,體察傳統的思維方式,尋求失落的自我,在自我的歷史存在中返視自我。也許只有這樣,比較文學研究者才能夠在面對外來本文的時候,應用已經相對儲備完善的傳統前結構與之進行對話.然而,具備了適當前結構的中國人從事的外國文學研究就一定是比較文學嗎?要對這個問題作出恰當的解釋,還需要考察前結構在闡釋中發揮作用的方式。在對前結構發生方式的考察中,也許能夠發現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真正分野.三、視域融合與學科界限前結構在闡釋中會在兩個層面上發揮作用。第一個層面是對于本文的即時反應,這是一種初步的、不成熟的,也許是下意識的反應。比如說,受制于傳統前結構,中國讀者也許認為外國小說太冗長,心理描寫太繁復,或者敘事結構不太合理,或者對基于宗教情緒的行為感到難以理解等等。這種情形在國外小說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特別明顯。林紓在翻譯黑奴吁天錄之時就說:“是書言教門事孔多,悉經魏君節去其原文稍煩瑣者。”27傅東華在譯飄的時候也說:“還有一些冗長的描寫和心理的分析,覺得它跟情節的發展沒有多大關系,并且要使讀者厭倦的”,“就老實不客氣地將它整段刪節了。”28闡釋者的這種反應是由其前結構中的傳統因素所決定的,但是這種闡釋并不能達到真正的視域融合。耀斯指出跨視域的三種經驗:第一種是“隔閡感”,“會讓人產生一種排斥的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