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論文-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三農”問題研究.doc_第1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三農”問題研究.doc_第2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三農”問題研究.doc_第3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三農”問題研究.doc_第4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三農”問題研究.doc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論文-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三農”問題研究摘要:“三農”問題是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本文探討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時代性、復雜性去認識和把握其發展歷程、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對策。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三農新農村建設0引言重視農民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及其發展中的重要內容。本文認為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對“三農”問題進行多角度的認識和思考。1“三農”問題的歷史進程和重要性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們黨一貫的戰咯思想。從我黨開始關注“三農”問題起,依次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三農”理論,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突出體現在:揭示了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解決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由于近代中國的經濟政治發展極端不平衡,形成了近代特殊的城市和農村“二元”關系。第二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明確提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觀點。“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應該以蘇聯為鑒戒,正確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他指出“在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上我們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我們對農業和輕工業是比較注重的。我們一直抓了農業,發展了農業,相當的保證了發展工業所需要的糧食和原料。可以說由于“三農”問題的重要復雜性,更由于我黨對“三農”問題的正確認識和解決,才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和建設的長足發展。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的改革是率先從農村突破,走了一條從農村到城市的發展道路。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安徽、四川等省的農民群眾創造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試點成功,改革率先從農村突破,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與成功,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廣大農民取得了經營自主權,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迅速增長,農業連年豐收。農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當農村改革取得成效并為全面改革提供了支撐點的時候,鄧小平提出了實行改革戰略重點轉移的設想。20世紀80年代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到90年代人民生活由溫飽達到小康。千百年來困擾著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2“三農問題”在新時期的問題和特點2.1存在的問題進入新世紀之后,我國的經濟水平已由解決溫飽問題達到了小康水平,但這個小康的水平還很低。這一時期既是“關鍵發展期”又是一個“矛盾凸顯期”。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的階段性特征: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經濟結構加速調整,但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能源、資源、環境等瓶頸的制約日益突出;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但是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保持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很大,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十分艱巨。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已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2.2新時期“三農”問題的特點進入新時期,“三農”問題也表現出與過去有不同的特點,表現為:一是城鄉發展不同步,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拉大。1980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為2.5:1,到2005年擴大為3.3:1。城鄉社會發展資源占有失衡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步、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同步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二是主體缺位和匱乏。進程打工熱潮使得農村中的主體缺位現象十分嚴重,我們通常稱如今的農村人口為“703861部隊”。“70”即老年人,“38”即農村婦女,“61”即小孩。無論是窮縣還是富縣,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同樣存在,而且農村中發展打工經濟越好的這個問題越突出。三是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巨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7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村勞動力適齡人口4億左右,其中有近2億剩余勞動力。隨著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和我國加入WTO,今后我國每年還將凈增600萬700萬或更多的剩余勞動力。這必將對社會就業、農村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形成巨大的壓力,并將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巨大障礙。對于上述問題我們該做怎樣的思考和認識?3對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的思考在新的時期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筆者以為,鑒于我國的國情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三農”問題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趨勢,必須對“三農”問題從多角度認識,任何一個單一方案無法解決三農問題。從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就可以看出“三農”問題牽涉到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解決“三農”問題既要認識到其長期性和復雜性,又要多管齊下才能達到。筆者以為應從以下方面來認識。3.1要認識“三農”問題的階段性發展無論是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時期,每個時期都有它的時代內容和鮮明特點。新階段新世紀關鍵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是民生問題的進一步深化。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樹立長期戰略。3.2中央政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要條件。2004年中央的一號文件的主題是“增加農民收入”,它的9個部分22個方面都圍繞著讓農民分享經濟增長和改革成果。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推出了支持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的綜合政策。這三個一號文件都充分體現了中央重視農民利益,重視農業發展,重視農村改革的新重農思想,體現了穩定、完善、強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3.3農民主體地位的回歸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中心。農民工進城部分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但是經濟狀況并沒有根本的改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卻少了主體何以建設?新農村建設除了經濟問題還有很多內容,其出路應該還是在農村。農民進城打工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接受城市的生活氣息,但是農村發展依然緩慢。這既是原因,經濟不發展才到城里去,又是結果,發展缺少了主體因素反過來又限制了發展。日益增多的農村留守人員也會引發一些新的問題。不管農村走城鎮化道路還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還是搞活農村市場經濟提高農民收入,還是發揮地區優勢,沒有農民主體的回歸一切將難以實現。3.4提高農村的教育水平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智力保障。教育條件的不平等也限制了農村的發展。農村的落后不僅是經濟的落后還有教育的落后。在今天的信息時代,知識已經成了發展的核心要素。如果農民的知識水平依然很低,農村的生產和生活仍停留在較低層次,城鄉差距也會越來越大。教育機會的公平,教育條件的改善,農民知識水平的提高已是刻不容緩。3.5轉變地方政府的職能多為農民辦實事搞好服務。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又一重要條件。地方政府起著溝通和橋梁的作用,要上傳和下達貫徹。中央政策的貫徹和實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