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顆上頜竇種植牙臨床診療分析.doc_第1頁
189顆上頜竇種植牙臨床診療分析.doc_第2頁
189顆上頜竇種植牙臨床診療分析.doc_第3頁
189顆上頜竇種植牙臨床診療分析.doc_第4頁
189顆上頜竇種植牙臨床診療分析.doc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89顆上頜竇種植牙臨床診療分析【摘要】目的通過對189顆上頜竇種植牙進行上頜竇提升術的治療,分析評價其臨床療效。方法根據X線曲面斷層片顯示的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距離選擇上頜竇提升術的手術方式,對其中25mm者選擇上頜竇開放式提升術;610mm者選擇上頜竇閉合式提升術。結果行上頜竇開放式提升術者,術前后X線片比較上頜竇底高度平均提升(4.870.23)mm;行上頜竇閉合式提升術者,術前后X線片比較上頜竇底高度平均提升(3.740.48)mm。所有病例術后各時期X線片檢查均未發現種植體周圍陰影,種植體穩定,骨結合良好,未見明顯骨吸收。結論上頜竇區牙齒缺失行上頜竇提升術療效確切,效果滿意。【關鍵詞】上頜竇種植牙上頜竇提升術人工種植牙是目前因牙周病、齲病、外傷等原因導致牙齒缺失后能逼真的模仿天然牙的首選修復方式,因其可以承受正常的咀嚼力量,具有很強的固定力及穩定性,美觀大方,舒適方便等優點,越來越受到醫師和患者的青睞。由于患者上頜竇區牙齒缺失,牙槽骨出現萎縮或先天性上頜竇過度發育,使得上頜竇底的位置過低,往往導致垂直向骨量不足,給植入足夠長度的種植體及種植修復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上頜竇區的牙齒種植常使用上頜竇提升術。目前,上頜竇提升術分為開放式和閉合式,兩種方法在臨床上均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較好臨床療效。本院自2008年來,分別應用以上方法,對78例(189顆)患者行上頜竇提升術,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20082010年在本院口腔科就診的患者78例,共189顆上頜磨牙缺失,其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齡2063歲,平均44.5歲。所有患者均無種植禁忌癥,無上頜竇炎。術前均通過X線片計算種植區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高度。其中行雙側上頜竇開放式提升術者9例,僅行單側上頜竇提升術者69例。1.2材料ITI種植系統(Straumann,瑞士),螺紋柱形種植體,表面為SLA。ITI種植系統配套的上頜竇提升專用工具及骨擠壓器。Bio-Oss骨粉及Bio-Gide可吸收生物膠原膜(Geistlich,瑞士)。1.3方法1.3.1手術方式的選擇標準根據X線片顯示的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高度選擇手術方式。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距離25mm者36例患者55側,選擇上頜竇開放式提升術;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距離610mm者42例患者42側,選擇上頜竇閉合式提升術。1.3.2操作步驟術區麻醉均采用復方鹽酸阿替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上頜竇開放式提升術:在患牙區牙槽嵴頂作梯形切口。向頰側上方位置剝離黏骨膜瓣使其完全翻起,以暴露上頜竇前壁。用小球鉆(鎢鋼及金剛沙)在骨壁輕輕打磨確定開窗輪廓,或圓形,或矩形,或橢圓,窗口約1.0cm0.8cm,窗底應高于竇底上方。小心鉆磨,邊磨邊沖洗,直到可以看到呈淡藍色的上頜竇黏膜為止,小心取下開窗骨板,選擇合適的上頜竇黏膜剝離器,細致、完整地分離上頜竇黏膜,并將其完整向內上方抬起,逐步達到要求提升的高度,確定種植體長度,逐級備孔,立即將混有自體血液的Bio-Oss人工骨粉植入,在黏膜與種植體之間放置開窗骨塊,于開窗處覆蓋Bio-Gide生物膠原膜,將黏骨膜瓣嚴密縫合。上頜竇閉合式提升術:牙槽嵴頂水平切口,翻開黏骨膜瓣。先用球鉆在術前設計位置定位,再使用先鋒鉆做一種植窩,在接近上頜竇底1mm處時,選用特殊的骨擠壓器,通過敲擊使上頜竇底出現骨折。交替使用皮質鉆及骨擠壓器,使上頜竇底逐步提高,形成帳篷狀結構,然后在該種植窩內植入Bio-Gide生物膠原膜,并同期植入種植體,復位黏骨膜瓣,對位縫合。1.3.3術后注意事項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1w,1d后使用漱口液,注意防止感冒,禁忌劇烈運動或擤鼻、打噴嚏、唱歌等動作。1.3.4療效評定術后觀察患者有無鼻腔出血或上頜竇炎癥。術后1w,1、3、6個月檢查傷口愈合狀況,拍攝X線片了解上頜竇底骨高度及種植體骨結合程度。術后1、3、5年復診。2結果所有病例均未于術中發生上頜竇穿孔。行上頜竇開放式提升術的55側共植入種植體129顆,通過術前及術后X線片比較,可得到上頜竇底高度平均提升(4.890.13)mm,術后X線片檢查均未發現種植體周圍陰影存在,種植體穩定,骨結合良好,未見明顯骨吸收;行上頜竇閉合式提升術的42側共植入種植體60顆,通過術前及術后X線片比較,可得到上頜竇底高度平均提升(3.710.49)mm,術后X線片檢查均未發現種植體周圍陰影存在。所有種植體于術后34個月均完成種植修復,可以正常負重。隨訪39個月,均未出現術后上頜竇炎、感染及種植體松動甚至脫落現象。3討論上頜竇提升術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Tatum提出,用來解決在上頜后牙區進行牙種植時骨量不足的問題。隨著牙種植技術的日漸成熟,近年來,上頜竇提升術已經成為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上頜竇提升術分為開放式(外提升)和閉合式(內提升)兩種。上頜竇開放式提升術適用于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之間骨量不足5mm、牙槽嵴嚴重萎縮、多顆上頜后牙缺失者。該術在醫生直視下進行,術中若出現上頜竇黏膜的損傷相對較易處理,而且醫生對提升上頜竇底的高度容易控制,但缺點是該術范圍較大,因此損傷較大。上頜竇閉合式提升術適用于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之間骨量610mm者,尤其是上頜后區單顆牙缺失者。該術手術簡化,對患者損傷較小,但由于是在盲視下進行手術,不易發現上頜竇黏膜的損傷,且對上頜竇底的高度提升高度有限1。目前對于種植體的植入時間認識也多有爭論,根據研究,就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生存率、骨整合效果,即刻種植和延遲種植并無明顯差異2。本研究病例術前均通過X線曲面斷層片,精確計算種植區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距離,嚴格開放式和閉合式兩種上頜竇提升術的手術適應癥,采用兩種手術方法同期植入種植體,結果證實,本方法手術風險低,術后并發癥低,取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